1. 首页 > 娱乐生活

回族村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人口有64万人。在区域分布上,全省各县(市、区)几乎都有回族居住。

回族村

村寨介绍:

民回族村落主要由民居楼、清真寺及街区等建筑群组成,并有园林园艺景致点缀其间,较完整地表现了云南回民建筑的布局风格与构建特征。

民居建筑:

民回族村落主要由民居楼、清真寺及街区等建筑群组成,并有园林园艺景致点缀其间,较完整地表现了云南回民建筑的布局风格与构建特征。

宗教信仰:

信仰伊斯兰教,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之为“穆斯林”。回族严格遵守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遵奉《古兰经》、圣训,履行五大功课。

礼仪习俗:

生活习俗固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不吃动物的血液和自死动物以及凶猛禽兽的肉,尤其禁食猪肉、狗肉、马肉、驴骡肉,穆斯林甚至避讳谈“猪”字,把它称为“黑牲口”。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

语言:

回族的通用语为华语,第二语言为阿拉伯语。

婚俗:

回族的婚姻必须遵循伊斯兰教的规定,视结婚为天命和圣行。婚姻须双方同意,在自愿的原则下,经家长和媒人施以聘礼,合乎教规手续,才能举行婚礼。婚前要由男方下聘订亲,并择婚礼日期。订新叫吃粮茶,结婚要请阿訇赞圣证婚,“赞圣”就是赞美安拉促成了这一对青年的美满婚姻,并由阿訇向新郎、新娘讲授伊斯兰教常识,要求男女双方遵守“依玛尼”(信德),背诵清真言,问他们各自的“经名”(宗教名字),新郎是否已送新娘“迈赫尔”(礼物),因为礼物是夫妻恩爱的象征。最后由阿訇正式含“尼柯哈”是婚礼必行之礼,有了证婚词,才能说明婚姻得以宗教的正式承认。其后还要举行扒果活动。待客人走后,夫妻共享,表示夫妻恩爱,同甘共苦,白头谐老,也是阿訇对新婚夫妇的良好祝愿。

服饰:

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无檐圆帽,俗称“小白帽”或“礼拜帽”,有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回族妇女一般都戴披肩盖头。服装方面,回族老汉爱穿白色衬衫,外套黑坎肩(“马夹”)。回族老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则戴白纱巾,并有扎裤褪的习惯。青年妇女冬季戴红、绿色或兰色头巾,夏季戴红、绿、黄等色的薄纱巾。山区回族妇女爱穿锈花鞋,并有扎耳孔戴耳环的习惯。

文化:

“錾花四系铜扁壶”、“阿拉伯文桥耳带座黄铜炉”、“阿拉伯文景泰蓝瓶”等传世文物见证了回族日常生活;泥洼喔、排萧、口弦在演绎着这个民族多才多艺的才情。

饮食:

主食与藏民一样,吃青稞、豌豆,三餐离不开糌粑和酥油茶。在肉食方面禁忌颇多,一切禁忌中首推禁猪,在兽类方面还有狗、狼、虎、驴、猫等;在禽类方面有鹰、鹞等凶禽。民间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大卤面、肉炒面、豆腐脑、牛头杂碎、臊子面等。

歌舞:

在歌舞艺术上回族民间广为流传的有:一是民间“花儿”,大都以歌颂爱情为主要内容,舞蹈较为欢快奔放;二是“宴席曲”,多是男子对舞,是一种边歌边舞的形式,动作粗犷、剽悍,潇洒大方;三是“口弦舞”(“坐舞”),音乐细腻多变,清脆悦耳,;四是《念舞》(“拜舞”),动作朴实,舒展大方。

节日:

在回族中有三大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个节日既是回族的民族节日,也是全世界穆斯林的宗教节日。除此之外,还有小的节日和��念日,如法图麦节、登霄节、阿舒拉节等。这些节日和纪念日都是以希吉来历(伊斯兰教历)计算的。节日里,人人穿上洁净的衣服,家家炸好香甜的“油香”、“馓子”,男人们洗净全身,到清真寺集体礼拜。

云南民族村怒族寨满族院苗族村拉祜族寨景颇族寨壮族村僳僳族寨哈尼族寨布朗族寨佤族寨独龙族寨基诺族寨阿昌族寨蒙古族村白族村布依族寨德昂族寨


永平曲硐村:滇西最大的回族聚居村落

旅游领域创作者

位于大理、保山、怒江三个地州交界的永平县曲硐村,是滇西最大的回族聚居地和西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博南古道穿境而过),曲硐的首批回族源自元朝,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蒙古军、西城回族军10万人攻占大理,大批回族人开始入滇,在征服大理后,大量回族将士驻守大理。

此后百余年间,又有许多由中亚征调东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士兵,及江南、陕甘回族士兵,落籍于博南古道沿线的驿站或屯田处所,使得曲硐的回族住户不断得到补充,曲硐逐渐成为滇西最大的回族聚居村落。

其人口密集,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民国元年(1912年)曾两度设过县署,历史上的曲硐,城楼巍峨壮观,有大东门、小东门、南门、西门、北门五道城门,村落内小巷纵横交错,如入迷宫一般。

曲硐古村依山脚而建,以传统民居建筑为主,有许多建于清末及民国时期的古院落、古建筑。

曲硐目前除了有古村落片区外,还有商贸住宿服务片区、狮山宗教片区和温泉旅游康体休闲片区,吃住可在位于博南路两侧的商贸住宿服务片区,当地政府正在打造曲硐清真美食一条街。

曲硐村内有两座清真寺,一座是坐落于小狮山东角,建于1913年的清真古寺,另一座是2006年开工,建于小狮山顶的曲硐回族文化城清真寺,两座清真寺通过陡峭的石砌阶梯相连,合为一体,清真古寺建于民国二年(1913年),俗称“曲硐清真寺”,属省级模范清真寺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最南端的少数民族——海南三亚有个回族村

三亚回族

三亚凤凰镇(原名:羊栏镇)的回辉村和回新村,街道两旁醒目的三亚穆斯林幼儿园、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回族小学,用阿拉伯语标识的回辉加油站以及远方高耸的清真寺都让人觉得来到了穆斯林的天地。

回辉村和回新村是海南省惟一的回族聚居区。其先民主体是宋元两代从越南占城入居的穆斯林和唐床时期入华经商的阿拉伯穆斯林蕃客。大约在明末清初,他们陆续从岛内各处向今回新村所在地迁徒,形成回族社区。作为海南省四大民族之一的回族以其独特的宗教信仰、服饰及经济文化习俗吸引了不少外来游客驻足停留。

海南省的回族接近万人,大部分集中在三亚市,而三亚的回族基本上聚居在凤凰镇,有8000余人。凤凰镇有汉、回、苗、黎四个民族,回族人口占全镇的12%,两个村有六座清真寺。

(三亚市回辉村清真寺)

女人当家做生意

三亚回族过去靠打鱼为生,男人出海捕鱼,女人则沿街叫卖渔获,形成了三亚回族女人当家做生意的习惯。改革开放后,三亚成为我国著名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三亚回族几乎家家户户都在从事与旅游业相关的经营活动,他们加工销售珍珠、水晶、贝壳、玉器、银器等工艺品和海南特产、服装,还在三亚市区开设了10多家大型餐馆和28家家庭旅馆,经营这些大小生意的,几乎都是女人。男人经商,一向是我国回族的传统,但在我国最南端的世居民族——三亚回族,女人当家做买卖则是特色。

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

——孟村回族自治县

孟村回族自治县建于1955年,东南与盐山县毗连,西与南皮县、沧县接壤,北、东北与渤海沿岸的黄骅市、海兴县为邻。县人民政府驻地孟村镇,西北距沧州市40公里,西距石家庄市231公里,北距天津市160公里。县域东西距离为31.1公里,南北距离为32.5公里,总面积386.73平方公里。孟村辖4镇2乡126个行政村,人口19.3万,其中回族4.7万,占24%,是全省特色浓郁的六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

孟村回族自治县区位示意图

今孟村境域,在春秋战国时期,属齐国地,秦属齐郡。楚汉战争时,属济北郡。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属幽州渤海郡之高成县。北魏属瀛州浮阳郡之浮阳县、高城县和沧州。隋开皇初年,废泞阳郡,改隶渤海郡。唐武德四年(6 2 1),复置浮水县,县境属浮水、清池二县地。宋熙宁四年(1071),省饶安入清池。今县境隶属清池县、盐山县地,仍属沧州。明洪武元年(1368),清池并入沧州隶河间府,今县境属河间府沧州、盐山县地。1913年始,撤沧州设沧县,县境分属沧县、盐山县地。1955年11月,孟村回族自治县成立,属沧县专区。1958年,自治县并入盐山县,属沧州专区。1962年5月,恢复孟村回族自治县建置。1993年沧州地市合并,属沧州市辖。

孟村回族自治县建县虽晚,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商代开始,这片土地上就有人类繁衍生息。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在县内新县镇设浮水县,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孟氏应诏迁此定居,以姓氏命名孟村。后又有回族陆续迁来,孟村一带逐渐形成回族较集中的聚居区,回汉两族人民长期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涌现出一大批历史名人和革命英雄人物。明代吏部尚书王翱,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以清正廉洁、治学严谨名垂后世;清朝回族武术家丁发祥,打败两名俄国大力士,被康熙皇帝封为“铁壮士武侠”;清末大阿訇海思福学识渊博,被阿拉伯国家誉为“东土第一人”;民族革命先驱刘格平上世纪二十年代在孟村创建了津南地区第一个党支部,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抗日战争时期,威震敌胆的“渤海回民支队”在新县清真寺诞生,涌现出刘震寰、王连芳等一大批民族抗日英雄。孟村还是中国武术十大拳种之一——八极拳的发祥地,素有“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的美誉,孟村八极拳国际培训中心每年吸引着日、韩、美、新加坡等国大批武术爱好者前来拜师学艺,八极拳已成为孟村人民以武会友及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桥梁。

2017年,孟村回族自治县地区生产总值 96.56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7.3亿元,比上年下降3.2%;第二产业59.8亿元,比上年增长4.9%;第三产业29.5亿元,比上年增长12.3%。财政收入5.9亿元,比上年增长4%,财政支岀14.1亿元,比上年增长2.6%。民营经济收入73.4亿元,比上年增长6.6%;固定资产投资122.7亿元,比上年增长5.6%。完成外贸进出口11.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亿元,比上年增长19.4%。粮食总产量16.6万吨,比上年下降0.04%;棉花总产量170吨,比上年增长1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004元,比上年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81元,比上年增长10.6%。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59764元,新增就业岗位2521人,新增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3700人。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0.6881吨标煤,下降3.94%,超额完成目标。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7943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