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积石酿皮

积石酿皮:     临夏酿皮子享誉三陇,已成名小吃。积石酿皮和临夏酿皮是一样的,它是各族人民非常喜欢的风味小吃。制作时选用优质面粉,用凉水调成面团,在盆中揉搓水洗,分出淀粉和面筋。而后在淀粉中加入适量水、盐、碱,调成面浆,舀入平底盘上锅蒸熟,上面擦上一层熟油,逐次将面浆蒸完为止。再把面筋上笼蒸熟。吃时将酿皮切成条,面筋切成片装盘,再调上油泼辣子、芥末、蒜泥、芝麻酱、精盐、香醋等佐料即可。上好的酿皮子色泽鲜亮,质地柔韧,吃起来咸、酸、香、辣、鲜五味俱全,清爽适口,别具风味,特别是盛夏酷暑,一碗酿皮子下肚,精柔爽口,全身清凉,暑气顿消。

积石山经典旅游线路,作为积石山人要熟知!

积石酿皮

各类信息免费发布,同城信息一网打尽还可观看高清电影电视 最接地气、重服务的本地微信平台!关注我们妥妥没错!河州快讯,传递信息,分享精彩!

以下内容来源于:积石山旅游网

积石山县是一个多民族自治县,这里是大禹治水的源头;中国“彩陶王”的故乡;保安族聚居的地方;生态旅游的乐园;中国花椒之乡;世界民歌(花儿)考察采录地。

一日游经典线路:

A:临夏-积石山县城民俗博物馆-石海-黄草坪-大山庄峡-大河家午餐-保安三庄-大墩峡-返回县城晚餐

B:临夏-积石民俗村(石海、黄草坪)-积石民俗博物馆-县城午餐-大墩峡-大河家晚餐-返回

二日游经典线路:

A:兰州-临夏-积石山午餐-石海-黄草坪-积石民俗博物馆-县城住宿-次日早餐后大山庄峡-大墩峡(午餐)-返回

B:兰州-永靖-炳灵寺(乘船渡河至积石山)-住积石山县城-次日早餐后大山庄峡-大墩峡(午餐)-返回

C:青海-循化或民和-大墩峡-大河家住宿-次日早餐后大山庄峡-黄草坪-石海-积石山县城午饭-返回

美丽的积石山欢迎您

麦积山石窟附近旅游景点介绍英文(麦积山石窟用英语怎么说)

麦积山有哪些旅游胜地?

麦积山景区位于天水市麦积区南20公里,是国家5A级景区--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由麦积山、仙人崖、石门、街亭温泉、曲溪五个独立景区组成)的核心景区。景区地跨我国南北自然地理分界线,为东南、西北季风交替带,气候温暖湿润,野生植物蕴藏丰富,是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下面就来一一介绍麦积山景区的主要景点及其特色,为您提供一份较为详实的旅游指南。

麦积山石窟位于景区中心,周围群峰环抱,麦积山一秀凸起,石窟就开凿在壁立的山崖之上。麦积山石窟现存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历代雕塑上万身,素有“东方雕塑馆”之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

瑞应寺,就在麦积山南面山路下,不知情者还以为是山门。瑞应寺始建于后秦(公元384-417年),是麦积山最早的佛教寺院,至今仍保留原有的山门,大雄宝殿,钟鼓楼及左右配殿等古建筑。游览石窟时顺道参观十分方便。

植物园,位于麦积山以东2公里处,也叫小陇山植物园、麦积山植物园。这里三面环山,占地约5500多亩,荟萃了我国南北兼备的1800多种146个科目的种子植物,青翠碧绿的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大片铺陈,看去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是观摩秦地植物资源的好地方。

雕巢峪,位于麦积山东北1公里的山坳中。四周山崖高耸,崖面多侵蚀洞穴,状如鸟巢,故名“雕巢峪”。又因崖壁直立,如倒置的三折扇面,得名“三扇崖”。崖下飞瀑溅玉,林壑有声,有西汉末年陇上割据者隗嚣的避暑宫遗址,是避暑纳凉的上佳之地。

麦积山有那些旅游景点

 麦积山景区位于天水市麦积区南20公里,是国家5A级景区--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由麦积山、仙人崖、石门、街亭温泉、曲溪五个独立景区组成)的核心景区。景区地跨我国南北自然地理分界线,为东南、西北季风交替带,气候温暖湿润,野生植物蕴藏丰富,是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下面就来一一介绍麦积山景区的主要景点及其特色,为您提供一份较为详实的旅游指南。

麦积山石窟位于景区中心,周围群峰环抱,麦积山一秀凸起,石窟就开凿在壁立的山崖之上。麦积山石窟现存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历代雕塑上万身,素有“东方雕塑馆”之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

瑞应寺,就在麦积山南面山路下,不知情者还以为是山门。瑞应寺始建于后秦(公元384-417年),是麦积山最早的佛教寺院,至今仍保留原有的山门,大雄宝殿,钟鼓楼及左右配殿等古建筑。游览石窟时顺道参观十分方便。

植物园,位于麦积山以东2公里处,也叫小陇山植物园、麦积山植物园。这里三面环山,占地约5500多亩,荟萃了我国南北兼备的1800多种146个科目的种子植物,青翠碧绿的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大片铺陈,看去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是观摩秦地植物资源的好地方。

雕巢峪,位于麦积山东北1公里的山坳中。四周山崖高耸,崖面多侵蚀洞穴,状如鸟巢,故名“雕巢峪”。又因崖壁直立,如倒置的三折扇面,得名“三扇崖”。崖下飞瀑溅玉,林壑有声,有西汉末年陇上割据者隗嚣的避暑宫遗址,是避暑纳凉的上佳之地。

中国四大石窟的风格 内容请翻译成英文

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

Dunhuang Mogao Grottoes is located 25 kilometers southeast of

Dunhuang city, a large West Bank Quangou river, the eastern foot of the cliff Mingsha, Former Qin Jianyuan cave before cutting in two years (AD 366), 491 existing caves, there are 2,400 more respect sculpture, 45.00 square meters murals. The existing scale of the world's largest "world art treasure.

Yungang Caves, one of China's four most famous "Buddhist Caves Art Treasure Houses", is located about sixteen kilometers west of Datong, Shanxi Province. There exists 53 caves, most of which are made during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between 460 and 494 AD, and over 51, 000 stone sculptures. It extends one kilometer from east to west and can be fallen into three major groups.

The Longmen Grottoes, located near Luoyang, Henan Province, are a treasure house of ancient Buddhist cave art. The grottos were hewed and carved during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386-534), when the rulers relocated their capital at Luoyang near the end of the 5th century. At that time Buddhism was spreading east into China and was venerated by the imperial court. The Buddhists adopted the practice of carving rock temples, dedicated to the Buddha.

The climate of Tianshui is suitable for the survival of mankind. That makes it become a cradl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s we know, Fuxi and Nuwa who are the Chinese ancestors lived here. They created the early period of Chinese culture. For the suitable climate, there are many wonderful attractions.

麦积山是一座著名的风景用英语写出来

To meet the autumn wind, stepping on the grass. Our family went to tianshui tourism. In the trip to the tianshui, what impressed me most tourist attractions is the famous \"maijishan grottoes\". After more than four hours' journey, we arrived in tianshui. To live in the hotel, after lunch, we were engaged to the first tourist destination - maijishan grottoes. \"What happened, just also sunny, and it has rainy. Alas, the rain but how to play!\" I muttered. \"That you're wrong,\" said dad, \"' m product misty rain but the maijishan one wonders, generally can't touch!\" Hearing this, I shine at the moment, looking forward to see the \"wonderland\" earlier. To the sight to the maijishan foothills, the fresh air. From a distance, the mountain looks like a peasant wheat-rick, because rain fog formation, surrounded by mountains, hazy vision brings a mysterious breath, like a fairyland in general. The fresh air, smelling the fragrance of grass, we walked to the maijishan grottoes. Listen to the tour guide said: beginning maijishan grottoes carved in the sixteen later qin, after more than ten dynasties digging rebuild, history about one thousand six hundred years ago, is one of China's four big grottoes. Now have 194 caves, size statues of more than 7200 statue, clay sculpture, stone carving and three types of carved stone monuments, statues, give priority to with clay sculpture, known as the \"Oriental sculpture gallery\" of reputation. Profound national tradition, distinct secular and full-bodied life interest, is the salient feature of maijishan grottoes. Listen to the tour guide's explanation, we unknowingly came to the top of the hill (refers to the people can go to the top). Looking at a lifelike statue, I seem to see our ancestors in the steep mountains, use their wisdom, created a magical statue. Some of them in sculpture, some in color, some in a fixed... In a word, is filled with the form of their industrious. In so many statues, there are two makes me admire. First is located in shandong \"three west st\" sculpture. O inhabitant of Tacitus in the middle of the Buddha 13 meters long, majesty, god capabilities and beads to do with a twinkle in his eyes, the drape on clothes do meticulous, because in the mud and joined the hair silk materials, such as figure of Buddha that makes it smooth and delicate, like really. The second is known as \"Oriental smile\" when the little novice monk. His eyes tight shut, become warped on the mouth, head slightly low, show the eastern unique sweet and subtle. Very attractive. Visited the maijishan, my heart with emotion, our ancestors, to use their wisdom, diligence and perseverance, for future generations left such cultural relics to be proud of. And as we are descendants of the dragon, more should be the ancestors diligence guileless,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perseverance, to make our motherland more prosperous, endless.

翻译 如下↓↓↓

迎着秋风,踏着青草。我们全家人前往天水旅游。而在这次的天水之游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旅游景点便是著名的“麦积山石窟”了。经过四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到达了天水市。住进旅馆,吃过午饭,我们便马不停蹄地赶往第一个旅游目的地——麦积山石窟。“真是凑巧,刚刚还阳光明媚,现在却已细雨绵绵。唉,下雨可怎么玩呀!”我低声抱怨着。“这你就错了,”爸爸说,“‘麦积烟雨’可是麦积山的一大奇景,一般可碰不到呢!”听了这话,我眼前一亮,盼望着早点看到这“奇景”。到了麦积山山脚,清新的空气扑鼻而来。远远望去,山体酷似农家麦垛,因下雨形成的雾气,环绕着山头,朦胧的景象给人带来一种神秘的气息,犹如仙境一般。吸着新鲜的空气,闻着青草的香味,我们徒步走到了麦积山石窟下。听导游说:麦积山石窟始凿于十六国后秦,经十多个朝代开凿重修,距今约一千六百年历史,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现存洞窟194个,大小造像7200余尊,分泥塑,石雕和石刻造像碑三类,以泥塑为主,素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深厚的民族传统,鲜明的世俗化和浓郁的生活情趣,是麦积山石窟的显著特征。听着导游的讲解,我们不知不觉走到了山顶(指人能走到的最高处)。看着一尊尊栩栩如生的雕像,我仿佛看到了我们的祖先在这座陡峭的山上,利用他们的智慧,造出这一尊尊神奇的雕像。他们有的在雕刻,有的在上色,有的在固定……总之,到处都有他们勤劳的身影。在这么多雕像中,令我赞叹的有两处。首先便是位于山东侧的“西方三圣”雕塑。中间的阿弥佗佛长13米,威严壮观,神形兼备,琉璃珠做的眼睛炯炯有神,衣服上的褶皱做得细致入微,因为在和泥时加入了发丝等材料,使得佛像看起来光滑细嫩,像真的一样。其次就是被称为“东方微笑”的小沙弥。他两眼微闭,嘴巴上翘,头微微低下,显出东方人特有的可爱与含蓄。非常讨人喜欢。游完麦积山,我心中感慨万分,我们的祖先,利用他们的智慧、勤劳与恒心,为后人留下了这样值得骄傲的文物。而作为龙的传人的我们,更应该将祖先们勤劳朴实,持之以恒的精神发扬光大,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生生不息。

蒙古国“石堆墓”“石板墓”与红山文化积石冢比较研究

蒙古国“石堆墓”“石板墓”与红山文化积石冢比较研究

雪莲(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摘 要:在蒙古国考古文化遗存中,有一种墓葬习俗与红山文化的积石冢的外部形制非常相似,那就是墓上积石的“石堆墓”和“石板墓”文化。虽然红山文化积石冢与蒙古国的“石堆墓”“石板墓”之间的文化内涵差异巨大,很难做大范围的跨时空比较研究,但将蒙古国“石堆墓”“石板墓”与红山文化积石冢的外部形制、墓葬构筑特征进行一个粗线条的梳理,以期对红山文化及后来的北方游牧民族积石为墓的葬俗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即蒙古国“石堆墓”“石板墓”与红山文化积石冢之间,在埋葬习俗方面具有相似性,它反映出远古时期的先民们“天圆地方”观念的形成,对万物有灵世界及灵魂观念的虔诚笃信。

关键词:石堆墓;石板墓;积石冢

红山文化以其玉器与细石器、磨制石器共存,复合型的农业、渔猎为主的经济形态,以及在高高山丘之上建造规模宏大的祭坛、庙、积石冢群为主要特征,成为史前时期北方重要的考古学文化遗存。作为红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红山文化积石冢1,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地区的多个台地上,发现其地表有大量积石和封石,地下一般有石质葬具,随葬品很少,以玉为主,这种墓葬形式被称为积石墓、积石冢、石构墓。红山文化经过早期、中期的发展到晚期的高度繁荣后,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红山文化的主体内涵虽然消失了,但是有一些文化元素却在后来的其他文化遗存中沉淀下来。如红山文化的龙纹饰,玉猪龙等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其“唯玉为葬”的用玉制度也成为中华民族玉礼制形成的源头。而矗立在高高山梁之巅、或方或圆的红山文化积石冢,在后来北方游牧民族的墓葬习俗中也可以看到其相似的身影。

图喀左东山嘴祭坛

牛河梁第二地点平面图[13]

蒙古国“石堆墓”[14]

蒙古国“石板墓”[15]

在蒙古国考古文化遗存中,有一种墓葬习俗与红山文化的积石冢的外部形制非常相似,那就是墓上积石的“石堆墓”和“石板墓”文化。虽然红山文化积石冢与蒙古国的“石堆墓”“石板墓”之间的文化内涵差异巨大,很难做大范围的跨时空比较研究,但将蒙古国“石堆墓”“石板墓”与红山文化积石冢的外部形制、墓葬构筑特征进行一个粗线条的梳理,以期对红山文化及后来的北方游牧民族积石为墓的葬俗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即蒙古国“石堆墓”“石板墓”与红山文化积石冢之间,在埋葬习俗方面具有相似性,它反映出远古时期的先民们“天圆地方”观念的形成,对万物有灵世界及灵魂观念的虔诚笃信。

一、红山文化积石冢

红山文化遗存最早发现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尹达先生将这一文化正式命名为红山文化。至今,正式发掘并公开发表发掘简报的遗址有:赤峰红山后、蜘蛛山、西水泉、敖汉三道湾子、四棱山、巴林左旗二道梁、林西白音长汗、阜新胡头沟、喀左东山嘴、凌源牛河梁、城子山等遗址。这些遗址多为墓葬,据已经发表的资料表明,红山文化墓葬大约有130座,其中,牛河梁遗址共发掘97座墓葬,明确属于红山文化的墓葬有86座。此外,其他地点发掘的红山文化墓葬主要有白音长汗7座、康家湾2座、草帽山7座、南台子13座、田家沟西梁头7座,胡头沟2座,哈民忙哈13座、友好村7座、小府河南1座[1]。伴随积石冢共存的还有具有祭祀性质的祭坛。

积石冢一般是指史前时期那些建在高山或高台地之上,形制有方有圆,规模大小不一,地表封土积石,冢内埋有墓葬,而且具有祭祀功能的建筑形式。

祭坛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后,祭坛迎来其重大发展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远古先民们在石器时代磨制、打制出一件件精美的物件,用自己辛勤的劳作,对世界的理解,创造出高高的积石冢,玲珑剔透的玉器,精美绝伦的陶器,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祈求逝者对部族的保佑,祈祷氏族繁衍昌盛。通过祭祀仪式来凝聚部族的向心力,有利于当时那个社会的统筹发展和调动人们的统一行动。

红山文化积石冢的分布范围按河流主要可以分为四大流域,西拉沐沦河以北区域,西拉沐沦河以南的西拉沐沦河流域区,老哈河及教来河流域区,大小凌河流域区。以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为例,在这里积石冢与祭坛并存,冢内有祭坛,坛冢结合,或方或圆,构成了当时远古先民最初的天地人之间,相互沟通、互动的形式。(见图东山嘴祭坛与牛河梁第二地点平面图)

二、蒙古国“石堆墓”“石板墓”

在蒙古国境内,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遗存中,分布最多、最完整、具代表性的应为具有地区特色的石板墓文化。这一文化从19世纪被发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得到发展,直至今天一直是蒙古国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随着20世纪40年代蒙古国自己的考古队伍的出现,以及对这一独特考古文化遗存的研究,将其命名为“四方墓”或“石板墓”文化[2]。

石板墓的分布范围:石板墓主要分布在蒙古国中东部地区和与之接壤的俄罗斯贝加尔湖东部、西部及南部地区,以及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和内蒙古的北部地区都有分布。最东面从达赖湖到希勒卡河的中游地区,哈拉哈河、大兴安岭西侧;南面从汗山北面到阴山的北面再延伸到蒙古国的国境线一带;西边到戈壁——阿尔泰地区;北边到库苏古尔岭的北面,者德河谷和哈马日大坝的南麓,包括乌兰乌德市北面的色愣格河谷再到希勒卡河岸。有少数的遗址已经超出了这个范围,说明其分布范围较广[3]。总之石板墓的分布范围:东西是1800公里,南北是1400公里,主要分布在欧亚草原的东部地区[4]。目前已发掘500多座墓葬,只对3个地点的随葬品做了碳14测试,确定了石板墓的年代。1992年对肯特省青格勒满都拉县乌苏图口的一个石板墓内的遗物进行碳14测试,其年代为230070年,或者说是公元前3-2世纪。对布拉干省胡图格温都日县额根河畔的石板墓进行碳14测定,认为是公元前845-805年[5]。

蒙古国的祭祀遗址多分部在石板墓的周围,外部形制多为圆形石堆、石围圈等。在这样的祭祀遗址中多随葬马和牲畜的骨骼及一些生活用品如陶器等。

石板墓的地理分布是:1、离自然的山崖很近,2、山梁、山口、山谷等独特结构的地区,3、同一时期的墓葬都埋葬在同一个山的阳坡。4、在平原上多分布在平坦的地区。一个石板墓墓地,据统计平均有3-5个到10-15个墓葬,有的甚至达到50个墓葬,形成墓葬群。

石板墓的型制:通过对石板墓的发掘研究认为,石板墓的建造是有一定的规则可循的:不太深的方形坑穴内壁是用扁平的石板铺砌成石棺安葬墓主人,坑穴内用石头和土填满。上面起石板筑成四方形,在石板的边缘用矮而厚的石头加固。其年代与“石堆墓”相近或者比“石堆墓”略晚。

墓主人的头总体来说是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或者是向东方。仰面直肢,安葬在50-150米的地下,在墓主人的头的下面放一块扁平的石头做枕石。

石堆墓和石圈墓:是一种结构复杂的石建墓葬。原遗址上面有很大的积石堆,在积石堆的外围有或方形或圆形的石围圈。在石围圈的外围还有许多像卫星一样的小的积石冢环绕。它的形式很多,到现在研究者还没能够分清到底有多少种。石堆墓、石板墓分布于俄罗斯——阿尔泰、图瓦,从蒙古国的西部到布里亚特的南部再到蒙古的东部的广阔的地域之内。在蒙古的中部地区,石堆墓的分布范围与石板墓共存。石堆墓的石堆非常的庞大,对这类石堆墓的考古发掘非常少,所以研究不足。目前,在布里亚特南部地区,蒙古国的北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共发掘了25个地点的46个墓葬,其中有20个石堆墓中出有人骨。其中有九个是把人背朝上俯卧直肢安葬,有1个是侧卧半曲腿,有8个是头向西向安置,3个是头向西北安置,有12个是安葬于地表,上面积石,有3个是安葬于12—20米的深坑内。有11个石堆墓的下面有方形石棺[6]。在石堆墓中基本没有发现什么随葬品,其原因可能是早期被盗或者是没有随葬物品这一习俗。但是也有极少数的墓葬出有与青铜时代有关的陶器的碎片和青铜器。这些随葬品多出在石堆的中部,有7个石堆墓的石堆中出有动物的骨骼。在石堆墓外围的石圈中也出有动物的骨骼、青铜器。虽然,石堆墓中墓主人和动物的骨骼保存得不是很好,但还是有极少数的人的头盖骨保留了下来。蒙古国的西部地区出土的人的头盖骨是欧罗巴人种,但是从色楞格河谷出土的石堆墓中出土的人的头盖骨是蒙古利亚人种。俄罗斯学者认为石堆墓可能为青铜时代晚期或者是公元前15世纪到公元前13世纪的遗存。1999年蒙古国和美国联合考古队在乌巴苏省木和牧仁苏木白日满希力挖掘一大型石堆墓,没有发现石棺,是一个祭祀性遗址。2001年,蒙古国与比利时联合考古队在布尔干省挖掘一大型石堆墓,发现这座石堆墓没有挖掘墓穴,是将墓主人直接放在地表,上面积石覆盖而成。

此外,在蒙古国西部地区的巴泽雷克文化中也表现为墓上积石,石块堆成大型的“库鲁玛”(意为大型积石冢),这些积石冢的直径达100米,高度约4-5米。另有一种用石头平铺的积石冢,平面结构为圆形,直径为10米左右,高度为0.1米左右,属于中小型墓葬。中小型墓葬的地上部分分为墓外积石,列石,祭祀圈。2005年—2007年策图日巴图主持“蒙古国西部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存”项目和蒙古国与欧洲联合“欧亚”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在巴彦乌勒贵全省范围内进行了田野调查,在58处墓地发现了311座墓葬。2005年—2011年,他们共发掘了30余座巴泽雷克文化墓葬。巴泽雷克墓葬不仅有墓葬还有祭坛、列石,是一个复合型文化遗存,在大墓左方地表有3-4个排列的“巴拉巴拉石”,有些墓葬的左边或右边用石头堆成方形或圆形的石堆,这些石堆通常和墓葬一起存在。通过对石堆的发掘可知是祭祀性遗址,没有埋葬的痕迹,只出有牲畜的骨骼残块。

墓葬研究是考古学研究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对墓葬的研究是复原史前社会面貌的重要手段。因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变化直接影响到当时社会的埋葬制度与埋葬习俗。远古时期的墓葬与其他类遗迹相比,通常更容易完整的保存下来。因此,将考古资料观察到的墓葬外部形制的变化进行对比,得出当时社会发展情况及人们对死后进入另一个世界的理解与推断——灵魂观念的产生以及原始先民古朴的宇宙观的形成,都具有重大意义。蒙古国石堆墓图[7]。

三、“天圆地方”观念

“天圆地方”是早期文明产生时的一种朴素宇宙观,通过考古资料证明,起源于史前时期的新石器时代。他反映出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古老的宇宙观。近年来,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和新实证资料不断被发现,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北方先民“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的形成问题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天圆地方”:一个是“天圆”的概念,另一个是“地方”的概念。即“圆形”与“方形”概念的形成。远古先民形成最初的“天圆”概念,多源于他们对自然现象、天体的观察——对太阳运行规律的观察。通过对太阳的升起和降落规律的观察,发现太阳自东方升起,逐渐上升到最高点,然后开始偏西、下降最后西落,周而复始。所以,通过对太阳运行轨迹的认识,形成了“圆与半圆”的概念。所以,认为天体像圆盖笼罩大地,太阳的升起代表着光明、希望,而太阳的偏西、降落则代表着衰落与黑暗。但是,在远古时期对于黑暗的世界,只能凭借原始的灵魂观念来推测,认为人只有死后才能到达另一个世界中,而活着的人是活在太阳的世界里。于是,为了氏族的繁衍与发展,崇拜太阳,原始的古老宗教认为万物有灵、灵魂不死。所以,敬畏已经去世的、到另一个世界生活的先人的灵魂,希望其保佑氏族、部落的昌盛。由此,产生崇拜与祭祀,形成天圆的观念,也形成相应的葬俗。对太阳的崇拜,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去观察,在后来的北方民族的民俗中多有体现。如蒙古包的外部形状,其陶瑙部分及顶端的天窗透进日光的运动规律都是遵循太阳的运动而设计制造,都是对太阳崇拜的体现。

作为红山文化遗存的喀左东山嘴石砌建筑基址,位于大凌河西岸的山梁正中,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祭祀遗址,其“建筑形式具有特定风格,与居址明显有别,是文化内涵较单纯的祭祀遗存。石砌建筑基址呈组群布局,而且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南北纵轴线排列为主要建筑注重中心建筑与两侧建筑对称,方形建筑与圆形建筑对应”[9]。该遗址反映出原始先民在进行祭祀时,对天地概念的形成——“天圆地方”。喀左东山嘴或方与或圆的建筑基址,是远古先民祭祀“圆形的天”与“方形的地”的场所。所以,王震中先生认为:“纵观整个方形祭坛的布局和内涵,结合我国古代文献记载,可以认为这是我国东部地区史前较大规模的祭社遗址。至于方形祭坛南边的圆形祭坛(圆形台子)则应是祭天之坛,或可称为原始的‘天坛’[10]。通过对喀左东山嘴祭坛的观察研究,可知在红山文化原始先民的思维模式中已经形成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又如牛河梁遗址,其第二地点位于牛河梁西梁的顶部,在东西长150米、南北宽80米的范围内,东西一线排开四冢二坛。是一处明显的积石冢与祭坛相结合的遗址。Z1、Z2、Z4、Z6为积石冢遗址,Z3、Z5为祭祀遗址。其中,三号坛位于“第二地点中心位置,为一结构独特的坛式建筑,平面近正圆形。由三层以立石为界桩的阶台和坛上积石组成。”五号坛“平面呈南北长的长方形,中部东西横砌一石墙带,使坛体又呈‘日’字形”[11]。冯时先生对牛河梁第二地点三号坛进行分析后认为:“牛河梁第二地点三环石坛的外衡直径为内衡直径的两倍,——石坛的拱形外观可以视作天穹的象征,而三个同心圆正可以理解为分别表示分至日的太阳运行轨迹,三环石坛表达了当时人的宇宙理论,同时准确表述了分至日的昼夜关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这里应为古人祭祀上天的场所”[12]。冯时先生的这一分析为我们窥探红山文化时期远古先民们的生产活动和精神活动提供了新思路。如果三号祭坛和五号祭坛为祭天的场所,那么其周围的方形积石冢,就是埋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场所。由此,我们可以管窥到远古先民“天圆地方”的古朴观念。据此,我们推测红山文化先民们相信人去世后,灵魂是不死的,故将死去的人埋入祭坛周围的方形冢内,使其灵魂能够通过祭祀、献礼等形式升天,通过祭祀祈求先人保佑氏族成员平安。

同样,在蒙古国青铜时代的“石堆墓”“石板墓”文化中也有“天圆地方”宇宙观的体现。蒙古国“石板墓”“石堆墓”时期虽然已经进入到青铜器时代,社会生产力较前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在他们的埋葬习俗中仍然表现出“天圆地方”的观念。在这一区域人群的埋葬习俗中,仍旧是将逝者埋入高高的积石冢中,或者造石棺,或者圈墓埋葬,有的墓葬的外围有一圈、两圈、三圈不等的圆形石围圈。还有的在积石墓外是方形的石围圈。有的积石冢本身就是一个祭坛,积石冢中没有埋葬逝者,而只是在石堆的中层部分,发现有随葬马或者其他牲畜的骨骼。所以说,蒙古国境内的“石堆墓”“石板墓”与祭祀遗存在外部形状上基本相同,或方或圆,堆积成高高的大石堆。如在苏赫巴托省莽罕、额尔顿查干苏木境内有很多具有祭祀性质的石堆分布,这种祭祀性遗存与“石堆墓”共存。1985年,蒙古考古学者对北杭盖省胡吉日图苏木麦汗吐拉盖山阳坡的一座“石板墓”进行了发掘研究,发现这座“石板墓”正中的墓葬坑中只葬有一个马的肩胛骨,布尔干省胡图格—温杜尔境内的额根河流域,额勒斯图浩特2号“石板墓”,波格苏河5号“石板墓”,中央省阿拉腾布拉格苏木吉日嘎朗图口17号“石板墓”都是具有这一特色的祭祀性遗存。

四、地理标志

无论是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时期的积石冢,还是其后蒙古国青铜时代的“石板墓”“石堆墓”,其埋葬的最基本的材料就是石料,这是在北方地区非常容易获得的一种材料,石材的坚硬、持久性能成为远古先民制作墓葬的首选。因为在当时那个时代,人们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需要不断地迁移才能够获得更多的生活来源,保证当时的人们能够生产、生存、繁衍。在往返迁移的过程中,唯一不能够移动的就是埋葬。所以,他们用坚硬的石头为到另一个世界的先人、亲人制造墓葬,并且将逝者埋葬在高高的山梁,或容易被发现的地方,在墓上积石,成为一种标志性的建筑。这在后来北方民族的文化习俗中都有体现。如北方地区蒙古族的敖包祭祀习俗,其本身就是对天体的祭祀,向长生天“腾格里”祈求一年的平安、吉祥如意、风调雨顺。同时,敖包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在茫茫草原上作为标志物起到醒目的作用,成为地理标志。所以,无论是高高山梁上的“积石冢”“石板墓”“石堆墓”,还是分布于平坦地带的“石堆墓”“石板墓”都具有醒目的标志性地标的作用,供不断迁徙的人,能够找到他们祖先的埋葬之地。同时,在北方民族的习俗中,他们居住的房子为了便于迁移,多不建成那种坚固耐用的形式,而是制造成便于迁徙的形式,如毡帐、蒙古包等。所以,石材不是北方民族建筑房屋的首选,却是他们为到另一个世界中的逝者建造居址首选材料。①

如果说,石材是草原上最常见的、最容易获得的建筑材料,为何居住址不使用这一材料而在安置逝者时才使用这一材料,这主要是与这一地区人们的思维方式、宗教相联系。在远古时期,在万物有灵的观念里,石头也是具有灵性的物质,是通灵的物质,特别是在红山文化积石冢中将石中最美的玉石作为唯一的随葬品就是最好的例证。所以,在当时这些通灵之物是世俗中的人不可以随意使用之物。时至今日,在蒙古族的民间谚语中形容逝者时还有:“从有哈纳的毡房住进哈敦(岩石)房子”之说。

从具有祭祀功能的建筑遗址——石堆墓中出土的马匹以及牲畜骨骼可知,在当时马匹和牲畜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在石板墓时代这些动物不仅是生产工具,生活来源的依靠,而且在当时那个万物有灵时代里,可以为逝者提供在另一个世界生存的保证,同时也因为它具有灵性,所以,具有祭祀的性能。

通过对红山文化“积石冢”及蒙古国“石堆墓”“石板墓”的墓葬外部形制的观察,可知墓葬与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丧葬习俗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及人们思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改进,灵魂观念的产生,最初的丧葬形式也必然会随之产生。认为人死后同生时一样,要进行生产、生活、要进行衣食住行,还有征战。属于,远古先民以活人的情景去安排死者的丧葬,生前的使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具要作为随葬品,供逝者到另一个世界继续使用。所以我们对墓葬外部形制的研究,可以探求远古先人的精神文化,进而了解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推测其家族和婚姻制度,社会组织及社会经济形态的一个重要方面。

千百年来,人们通过不断地调整来适应经济、社会、气候、环境的变化,同时为了适应不变的生态环境——草原地带,某些理念因为生态环境的相同而被传承延续了下来。

注 释:

①但是也有特例,如夏家店下层文化三座店石城遗址.

参考文献:

〔1〕〔9〕〔11〕〔13〕刘国祥.红山文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218,219,229-334,228,208-210,117.

〔2〕〔5〕〔7〕〔14〕〔15〕德额尔敦巴特.蒙古国境内的石板墓、石堆墓文化[M].蒙古国:乌兰巴托,2002.21,64-65,208-210.

〔3〕〔4〕〔6〕策图日巴图,其阿木日图布沁.额根河流域考古遗存[M].蒙古国:乌兰巴托,2003.23,23,26.

〔8〕江林昌.楚辞与上古历史文化研究[M].山东:齐鲁书社,2002.74-75.

〔10〕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65.

〔12〕冯时.红山文化三环石坛的天文学研究.北京:北方文物,1993,(01):13.

基金项目:2018年度赤峰学院红山文化研究院招标项目

作者简介:雪莲,女,蒙古族,硕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北方民族史,红山文化

原载《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

注:文中彩色插图为2018年7月20日至8月18日,吉林大学考古学院、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与蒙古国立大学人文学院人类学与考古学系合作,对蒙古国巴彦洪戈尔省图音河中游的朝伦昂古奇特和达黑拉吐两个石板墓群进行了调查、测绘和发掘。来源于网络。非原文插图。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7714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