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登龙坊

12月23日 走!一起去建德乌龙山登高望远 体验第6届千人登乌龙山活动

建德乌龙山

登龙坊

jian de wu long shan

乌龙山位于古镇梅城以北。主体成扇形,上峰海拔909米,是古代严州府最著名的一座山峰。“水浒传”中宋江攻打方腊的战事就发生在乌龙山上。

本次活动:

主办单位:建德市政府建德市体育局 乾潭、梅城镇政府

承办单位:建德市登山协会

活动详情

【活动强度】★★☆

【活动时间】2017年12月23日

活动费用

【活动费用】75元/位

3、登山大会30元报名费

4、送长袖速干衣一件

活动行程

07:00 在飞鹰户外店(大联路217号)集合签到上车,开启建德登山大会徒步之旅,车程约1小时。

到达登山大会起点,下车整装,8点半从建德乾潭沿乌龙山古道登乌龙山,穿越古严州梅城。(穿越预计用时4小时)

下山后乘上等候多时的大巴,返回桐庐大帝国,大家意犹未尽,含泪吻别!让我们期待下次更精彩的活动!

【说明】

秋登太原龙山赏红叶,看龙山石窟和大佛,龙柏“龙头”据说很灵验

又到了秋天赏红叶的季节,我的心也蠢蠢欲动。去年观赏了太原八景之首崛围红叶,今年想去一个没去过的山峰走走,最终目标锁定了太原龙山。龙山的名气似乎没有那么大,然而对于爬山看风景的我来说,10月13日的一日游,龙山美景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期:龙柏,石窟,大佛,红叶,远眺太原风貌,还有一个神奇的“龙头"故事。

出去看风景,其实首先要看天。10月13日周日是个阴天,早晨起来地面湿乎乎的,太阳若隐若隐,但是云层并不厚也不黑,所以我猜不会下大雨,但是想要好天气很难了。因为提前几天就做了打算,所以按计划出行。风景可能因为天气打折扣,身体却可以享受一场火热的历练。

事实上这一天的天气真的是变化多端。从城的西北奔到城的极南,乘了3次公交车,等车就花费了四五十分钟,路上用时竟然近3小时。我虽有驾照很多年,却早已忘记如何开车。

这里友情提醒一下到达太原龙山的公交车路线。310路到晋阳大道进贤街口,308路到晋阳大道乾阳街口下车,或者856路到晋阳大道贞观街口,下车后距离景区入口大约2公里多。从一个蓝色大门的街口进去,里面有1公里多的路是石子土路,加上下雨比较难走。

到达景区12点,天空多云。人并不多。门票旺季20元,淡季15元,买票上山,山并不高。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老子的雕像。再走没多久,就看到了龙山的第一抹红叶。

再来个红叶特写,雨后的红叶有着秋的凝重,红得非常庄严。

之后到达了一个名为“八仙亭”的地方。传说八仙游北岳经过龙山,看到半山腰有一古井,于是八仙从天而降,在古井旁饮水休息,后人为纪念八仙特此修建了八仙亭。

大约半小时就爬到了一个叫龙王庙的地方,这里其实也相当于是龙山游玩的山顶附近。在这里先解决了午餐,品尝了自带的自热小火锅。当时的天气还不错,之后步行一二百米就到了知名的龙山石窟。

龙山石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也是最宝贵的纯道教石窟,建于宋元交替时期。这里共有9孔洞窟。共有雕像65尊。石窟中还有各种浮雕图案。石窟中的人物风格有明显的蒙元特征。

几孔石窟不仅洞口有铁栅栏,而且外面还有隔栏,所以只能远观。好在还有两孔石窟可以隔着铁栅栏观看看拍照。

上图的石窟里需要注意的是窟顶,有两只展翅飞舞的凤凰,形似太极,十分精美。

从龙山石窟到下一个景点龙山大佛大约1公里左右的路程,而且这段路程并不需要拔高,反而是需要向下走到一个山坳里。路上可以看到红叶部分红了,来的时间还是有点早。

下面的图片是童子寺遗址和龙山大佛。童子寺燃灯塔是世界现存最早的石质燃灯佛塔,建造于北齐年间。塔高5.03米。公元559年,文宣帝高洋亲自登临童子寺,瞻拜童子寺大佛。

接下来这张您将看到的是龙山大佛,也是考验您眼力的时候了。你看没看到大佛在哪里?

说实话,看到实际的大佛,大部分人都很失望,只能从后面这张图红笔勾勒出的轮廓图来想象一下庄严的大佛了。大佛高度为55米,为太原西山第二大佛。

现在大佛周围搭着脚手架,青砖碎石随意摆放,很明显这里面临着整修的问题,大佛要不要如蒙山大佛一样加上一个新雕塑的头像?如何保持文化格调的统一?这都是景区管理面临的问题。借用一张别人的照片。来个大佛旁边的微雕特写。

一般人走到这里就原路返回了,我看时间充足。前面还有未开发的山路,于是猎奇继续向上。其实爬山的人都知道,风景越往上越好,我也注意到对面山尖的红叶是这个景区里最美的红叶。最初只有我一个人在这里,后来人声鼎沸,原来来了一拨背着登山包,手持登山杖的驴友们。

其实我也是一个驴友,以前也撑着登山杖爬野山,热情的驴友们邀请我一起走。只是今天没有做准备,还有我更想在山里多欣赏美景呼吸新鲜空气。担心跟着他们急于赶路,反而错过了美景,毕竟我是第一次来。

这张照片的背景可以看见太山,那里有65吨纯铜打造的仿唐地宫。太山地宫曾出土了保存完好的银椁金棺舍利宝函。

眺望太原城南,原路返回到山顶昊天观。

不久乌云密布,大雨将至,山色渐黑。

好在旁边有个龙山书院,里面的管理人员非常热心,邀请我们进去避雨,这里门口还有免费热水供应。山上的天气变化很快,雨来地很急,不过10多分钟雨过天晴,现在是拍摄美景的最好时刻,再来一张,和漆黑山色对比一下。

下面这张是锦绣谷

这是一棵神奇的龙柏,龙柏上居然长出一颗”龙头“,而且十分逼真活灵活现,很多人听闻此树很灵,都来磕头祷告,据说灵验的信众事成之后还特意回来给大树披上红带。

在离开龙山的最后半小时,雨过天晴拍照最出彩的时候,向东远眺,可以看到正在建设的太原古县城,还有晋阳湖,通达桥都清晰可见。

16:15飞奔下山,一直到公交汽车站用时45分钟,结果速度太快了,用力过猛,我29元一双买的徒步袜,终于被顶出了一个洞。

回程相当顺利,还是天公作美,终于最后排到了最美的照片。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估计10月下旬红叶就红透了,我的下个目的地去欣赏崛围山红叶

大王“龙台坊”来历

曾书前文,西安市长安少陵塬上有十几个村子叫“九井十八寨”,雁塔区有个“烟刘八寨”,长安、鄠邑、结合部还有个“留村八堡”,都是本地历史悠久的古村落。

作为千年古县的鄠邑区也毫不示弱,有一个“四硙、八坊、九头、十八寨”,其中八坊之一就是“龙台坊”。

鄠邑区现在叫着比较咬口,本地人实际上还私下里多叫户县。户县此地在夏朝时是“扈氏国”,商朝时为“崇国”,周朝时为“丰邑”。夏朝时有“扈氏国”的别称“扈邑”,所以秦襄公时期改“扈邑”为“鄠邑”。秦孝公时期设置“鄠县”。

解放后简化生僻字,“鄠县”改为“户县”,2016年底发文撤县设区,最终变成现在的“鄠邑区”。

大王镇是鄠邑区西北乡的经济重镇,历史悠久,“大王香醋”在西安的地面上声名显赫。说起这大王镇那也不一般。本地叫王的村子不少,如什王村,古名“成王村”,相传是周成王姬诵的封地;康王村俗称“康村”,相传周康王在此歇脚而得名。但是说起这“大王”,却并非得名于那个王侯,而是得名于一个老百姓。

大王镇本地人称“大王店”(音译“当王店”)。据史籍记载:元朝至元八年前有王姓兄弟二人在今大王镇开设客店,分居后,其弟向西搬迁,仍设客店,人称兄店为“大王店”,弟店为“小王店”。《户县志》记载:大王设店于元朝至元元年,清雍正十三年大王店改成大王镇。现在已经隶属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管辖,但一般人还是说“户县大王”,很少听人说“沣西大王”。因为在这一片“沣西地区”特指封河以西的“灵沼、马王、高桥”三个街道。(丰镐遗子-张新武/书文)

龙台坊在大王镇以北,离镇政府很近,有二三公里个样子,顺7号路向咸阳走,很好找。龙台坊传说得名于汉朝上林苑的“龙台观”。此地在西周时为宗周丰镐京畿之地,秦朝在西周文王“灵圜”的基础上修建了上林苑,后毁于秦末战火。汉朝初年,百废待兴,开放秦朝上苑林,让农民种地,至此上林苑化为农田,谁想好景不长,到了汉朝汉武帝的时候为了游玩打猎,就派官员扩建上林苑,堪称“皇家园林”的代表,根据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记载:上林苑有5塬8水11池12宫25观36苑。其中就有“龙台观”,《上林赋》记载汉武帝游猎时,曾“西驰宣曲,濯牛首,登龙台,掩细柳”之记载。

汉朝时期,为何发水,在此冲洼成泽,池沼连片,成为修建上林苑的绝佳场所,好比牛首池和野韭泽、龙台泽。现在东西马坊靠近咸阳这一片有个“九子滩”,实际上是“韭子滩”的变音,也就是本地人说的“韭菜滩”。在史书上“韭菜滩”有个官方的名字叫“野韭泽”,司马相如《上林赋》中说:其地坦卤,不生五谷,惟野韭自生,故名“野韭泽”,为上林苑之一景。东西七华里,南北五华里。乾隆十六年《咸阳县志》记载:阔十步,长五六里。而龙台观就在龙台泽之中。

【车马坑周人驾车图】

中国人常说“龙马精神”,要说“龙台”先要说“马宫”。马是中国传统的“六畜”之首,也是我国古代驾车和骑兵作战的重要动力。中国第一个骑马的人叫“相土”,根据《世本.作篇》记载:“黄帝之臣胲作服牛,相土作驾马。”由此看来“相土”是轩辕黄帝的臣下,足见中国养马之早。

西周时期为了养马特设“驹宫”,专职祭祀马神。马王镇海家坡西周墓出土井叔鼎铭文就有周天子在“驹宫”祭祀马神的记载。今马王镇铜网厂对有几个西周的车马坑。西汉王朝时期设置了祭祀马神的“马社宫”,也就是后来唐朝的“马祖坛”。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鄠县》载:“龙台泽,在县东北三十里,周回五十里,马祖坛,在县东北三十二里龙台泽中”。《周礼.夏官.瘦人》载:“马八尺以上为龙。”《三辅黄图》卷五《观》载:“龙台,观名,在沣水西北,近渭。”《三辅故事》云:龙台高六丈,去丰水五里,汉时见龙与陂中,故作此台。”到底是在沼泽地里面看见了八尺高的龙马还是看见了真龙,这里不做考究。(丰镐遗子-张新武/书文)

到了东西两晋南北朝时期,龙台观旁开始居人成村,随取名龙台坊。明朝崇祯八年户县知县张宗孟创立创立团练,组织乡民结寨自保,在县东乡设立安仁、安略等三十一团,西乡设立永康、永赖等七团,南乡设立保善、保仁等二十八团,北乡设立宁治、宁利等十七团,“宁众团”为北乡十七团之一。明末《户县志》记载:“宁众团”驻“龙台坊”记载。

清乾隆年间《户县新志》记载:“双槐壁偏东日:小王店,即宁胜国大王镇;吴村即宁保团,偏西曰:冯村.......一十里日:留南村;偏东曰:程家湾;偏西曰:清出坊........辅北壁北即宁还团,同十二里曰:定周村;辅北日:付村辅;北坚偏酉日:元村;平八里曰:龙台坊.......旧有龙台废驿,亦在此地有马祖坛;龙中偏东日:北宋村,曰康王村”。

清道光年间《三辅故事》记载:“去丰水五里,今有龙台坊正当其处,疑为龙台观故址”。原河对岸的河南街有一高台,相传霸王项羽在此阅兵点将,群众俗称“霸王台”,按照《上林赋》注所给予的位置,此台应是汉龙台观遗址。到了清光绪十八年前,龙台坊已发展成五个堡子分别为陈家堡、赵家堡、史家堡、营堡子、宋家堡、合称“龙台坊五堡”,现均是独立的行政村。

【龙台坊五堡】

龙台坊陈家堡就是现在叫“龙西村”,以陈、王两姓为主,又称“陈王堡”,有11个小队,近3000村民。龙西村在龙台坊五堡里面算是一个大村,曾经分为龙一村和龙二村两个村。

龙台坊赵家堡就是现在叫“龙新村”,以冯、赵两姓为主,又称“冯赵堡”,这个村子比龙西村小,只有3个小队,不到1000村民。

龙台坊史家堡就是现在叫“史家村”,最早以史,黎,抗,蔡,四姓来此居住,得名“四家村”,后其余三姓逐步没落,史家姓氏一家独大,占据本村主流,随将四家村改为史家村。史家村也不大,只有4个小队,1000多村民。

龙台坊营堡子和姓氏没有关系,这地方最早是个军营。明朝末年户县知县张宗孟为了防李自成义军,在大王镇此地修城墙,兴办团练,起名“宁众团”,此地就是宁众团的军营,宁众团撤离后,村民搬此居住,得名“营堡子”,解放后改名:营日堡,后更名为营日村。村子不大,村民不足1000人。

龙台坊宋家堡现在叫“宋家村”,以宋姓居民首先在此居住而得名,村民现在大部分以宋姓为主,有村民五六百人。现在宋家村旁边的宋东村和宋西村就是元至正二十八年前,龙台坊宋家堡宋姓迁移村外居住成村,明朝什王村胜光寺明弘治年间大铁钟就有“宋村”之名。足见本村建村之早。

【西咸新区】

2016年大王镇行政村开始撤并,大王镇由原来的27个行政村减少到14个行政村,史家村、宋家堡村、营日村三个行政村合并为“龙台坊东堡”,共分成8个小队,村委会设在原史家堡。

龙新村和龙西村两村合并为“龙台坊西堡”,共分成14个小队,村委会设在原龙西村。2017年4月份 ,户县正式撤县设区,龙台坊随大王镇正式交由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托管。

随着交大创新港项目在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正式启动,龙台坊这个千年古村也朝不保夕。

编辑:小户 |审核:李琦

资料来源:

睁眼看西安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2311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