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李德盛民宅

邢台故事|顺德府庙会—场民俗文化的盛会

李德盛民宅

庙会,因庙的节日而形成,为此又称之庙市或节场。因庙会形成的市场,促进了文化与商品贸易交流,是我国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庙会文化的构成,有世俗的,也有宗教的,从中反映了一个地区长期积淀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以及各种文化现象。

在古城邢台,数千年间保留下来许多古老宗教场所,据调查,邢台城内外有古庙210 多座,在城内有府县文庙、武庙,天宁寺、开元寺、净土寺、龙兴观、城隍庙等;而在四门分别立庙,在东瓮城有三官庙,南瓮城有火神庙,西瓮城有文财神、武财神及关帝庙,北瓮城内有二郎神庙和水母娘娘庙。城内街道中也有大量的庙宇,如探花街的临济庵,靛市街的宝寿庵,纳凉园的阎王庙,凤麟街的老母庙,衙门前的衙神庙,羊市水台的真武庙,开元寺西侧大珠市的吕祖庙,崇礼街西头的通真观,李公街的李公庙,周公街的周公庙等等。

在外城,即寨城也有很多庙宇,如在北大街的北头有关帝庙,南关阁外有财神庙,东街有娘娘庙、全神庙、龙王庙,在阁外还有文昌祠;在牛市街阁内外有东岳庙、土地庙、奶奶庙、龙王庙等;西大街阁内外有奶奶庙、关爷庙、土地庙等。

有庙宇就有庙会,只是会大会小吧了。而最为出名的是邢台城隍庙庙会和火神庙庙会。

城隍,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为儒教《周官》八神之一。也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主要的职能有二,一是守护城池、国家;二是主管生人亡灵、奖善罚恶、生死祸福和增进幸福利益等等。

城隍庙位于顺德府城的文庙街,庙建于元代之前,当年元代道教同尘子李志柔于元至元十八年(1281 )“依城隍庙聚徒而居之,寻购地其傍,广以为观,因得今额。才构一室,以为讲论之所会。”兴建通真观。

乾隆二十六年《重修顺德府城隍庙碑记》说:“城隍庙在府治西北隅,建于元初”。元明之际被毁。明洪武二年(1369 ),朱元璋下诏加封天下城隍,将城隍分为都、府、州、县四级并严格规定了城隍的等级,并说“联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于是顺德府城隍庙得到了大规模的重修。明代时重修时,当时邢台县知县在《邢台城隍庙记》中说:“邢旧无城隍庙”。明代万历丙午年(1606 ),即万历三十四年进行重修,清雍正十三年(1735 )再次重修,乾隆二十六年(1761 )重修时并立《重修顺德府城隍庙碑记》。

城隍庙自元代立庙后,其活动影响很大,一府九县纷纷来谒。城隍庙每年五月十三开市,五月十五为正会,五月十七闭会。届时城隍出巡,鸣锣开道,肃静回避,旌旗伞扇,仪仗威严。以八人肩舆抬着城隍爷,轿前后有舍身还愿者,扮成判官、鬼卒,或披枷戴锁,扮作罪犯,慢慢跟行。

庙会期间有各种香会,一府九的谒庙香客如约而至,各路香客锣鼓喧天,谓之献神。香客进谒之时,表演着秧歌、高跷、旱船、高跷等。进谒时上香焚表,祈祷城隍爷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庙会期间有传统的集市,不仅有一府九县的香客,还有来自临近府县的人们。特别是在明清时,邢台城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重镇,更加吸引来自河北、河南、山东,乃至京卫湖广地区的商贾,一时间,东仓巷(今顺德路)、文庙街(今红星街)、庙道街的三道街两侧,周围十分的热闹,商业贸易更为繁荣。

而邢台古城的另一个庙会更是隆重,影响更为广泛,这就是每年的十月十八火神庙庙会。

邢台火神庙,又称火神真君庙、火德真君庙。位于南瓮城内,这里是顺德府内城与南关寨城的必经之处,始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 ),历代曾有修缮。现存火神宝殿、东西配殿、库官殿、奶奶殿、送子殿等6 座建筑。寺庙山门前有明代子孙古槐,山门左右的墙壁上保存有明、清重修碑。清末民国时期又多次进行维修扩建,现有占地面积1771 平方米,主要建筑为明代建筑风格。2001 年2 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邢台火神庙为河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火神崇拜在我国的历史已经很早,一般以祝融为火神,据说祝融是颛顼氏的后代,本名重黎,也叫吴回(一说吴回是祝融之弟),帝喾(即高辛氏,传说中古代部族的首领)当政时,祝融官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乃命曰“祝融”,死后为火官之神。

邢台有传说,大禹的父亲鲧在治理黄河筑鲧堤时,偷窃了天帝的息壤,天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山海经海内经》)。

还有传说火神为燧人氏或炎帝,是谓远古时期燧人氏钻木取火,使人类进入熟食阶段,后人尊为火神,被称火德真君。

以炎帝为火神,见于《左传》《管子》《淮南子》等文献记载,左丘明在《左传》中说:“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现代学者何新说:“炎帝族团本来是一个崇拜火神的部族。而且炎帝一名本身,初义也正是火神”。

关于邢台的火神,有这样的一个传说故事,说是在明代景泰五年时(1454 )时至十月十七日庙会前夕,深夜时,当值的更夫老人在南门城楼上发现南关火光冲天,便一边鸣锣报警,高呼救火,一面投身于火海以身灭火。火灭后人们发现更夫老人四周的丝绸等店铺丝毫无损。有人称这位更夫老人是火神的化身,于是在当年重修了火神庙,重塑了金身。

关于邢台火神庙还有很多传说故事,其中说在明代时,南关过会时要搭棚唱戏,火神真君便派人到一个贩卖苇席的大财主家借苇席。但这个财主非常吝啬,爱财如命,他哪里肯借。财主刚把来人撵走,家中便起大火,财主这才知道得罪了火神,便马上将苇席送到火神庙,很快火灭烟消。这个传说故事是教育人们不可为富不仁,反映了大众的一种心声。

还有一个传说故事,说邢台的火神像当时用黄金铸成,只有一尺来高,民国时遇有旱灾,百姓眼看秋收无望,便跪求火神大发慈悲降雨,后来解除了旱情,百姓为报答火神降雨有功,抬出火神在府前大街游街出巡,当时鼓乐齐鸣、彩旗招展,正是这时有一队国军路过邢台城,当时的军官见火神爷神像很小,便不屑地说:“这么小的火神能顶啥用?”谁知他们出城不远,所带的炮弹、子弹便轰隆轰隆自动爆炸了。人们说,这是火神显灵,给那个军官的一个警告。

据邢台老人回忆说,火神庙庙会自十月十六启会,到十月二十一闭会,会期六天。在南南门外搭建火神大棚和戏棚。在十六这一天,大家从火神庙请出火神,各路香客将火神请到小河子(即今天的明月西侧)火神棚中接受香客供奉。到二十一又从火神棚中回送火神到火神庙安座。

火神庙庙会声势浩荡,是顺德府第一大庙会,也是顺德府的经济贸易大会,与邢台南关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会前的许多日子前,南来北往的客商们在此搭建蓆棚出售商品,并提前运货、储货、摆货。民国时火神庙庙会成为近则涉及河南、山东、山西三省,远则涉及平津汉口和上海,以及国内外的物资交流大会。物资有两广的广货,苏杭的绫罗绸缎,江浙有凉蓆、羽绫扇,湖南的夏布、竹帘,更多的是边远省份的皮毛等。

据已故老人吕德海回忆说:“庙会的高峰,是火神爷出驾和回銮。庙会前,将火神请出来,抬到小河上的火神棚里。庙会后,又把火神请回庙,规格有如,帝王出驾、回銮。出庙前,鸣礼炮,即放三眼枪。前有鸣锣开道的,继是旗牌伞扇,后是帝王的仪仗。金瓜、钺务、朝天镫,出手、拳手、回龙头。火神驾前笙箫细乐。城关各街和近村,出动社火队伍在各街游行助兴。每街都有,全城齐动,在城关主要街道上游行表演。中午暂停,休息打火(吃午饭),下午继续表演。那时的社火可比现在的社火艰苦,高跷的拐子五尺高,踩高跷的要实走一天,不像如今的社火表演,来去坐汽车,在主席台前或广场绕上一圈完事。社火所经之街,道旁、房上人山人海。”

据杨国治、刘华进的《邢台商务会在工商业发展中的作用》文史材料中说言:“十月十八的火神庙大会,实际是顺德府冬季物资交流盛会,也是皮毛行向东方客商供货的最后日期。各地商人此时接踵而来,催促发货,续订下年合同。而此时又恰是农闲季节,顺德府各县的农民拿着自己的农副产品涌进城内,以谋求换取自己的生活必需品。”

火神庙庙会不仅是一个商业贸易盛会,还是一个民俗文化盛会。

在庙会期间,庙会上的社火有:耍龙(火龙、小龙)、高跷、跑旱船、太平车、竹马皇扛、排鼓、二鬼摔跤、拉碌碡、武术、皮影、扇鼓等等。还有拉洋片的,耍猴的,玩戏法的,套圈的,说书的,割头换项的。在民国时还有各种新潮的马戏团,耍狗熊的,跑马的,玩杂技的,上刀山的。

在南关,当时的老戏皮影十分受欢迎。当时南关有许多皮影班,如皮影乱弹班、丝弦班、老怀调班、西调、秧歌戏、吵吵等。老戏皮影又称老怀调皮影,是顺德府(邢台)南关老戏(老西)皮影的一支。元代,邢台为忽必烈封地,是元曲词人刘秉忠家乡,当时王实甫写有《闹邢州》戏本。皮影随军队传入邢台,后大量回民聚居于南关、晋祠道一带。明代时顺德南关皮毛业快速发展,贸易带来文化的昌盛,有各种皮影班。顺德府南关皮影吸收山西、河南等地传统戏剧的精华,形成顺德府南关皮影。

老怀调又称“怀调”、“漳河老调”,因流行地域涉及彰德府、卫辉府、顺德府、广平府、大名府,故又称“五府怀调”,是元明清的古老地方剧种。老怀调唱腔,音调高昂,古朴粗犷,节奏明快,舒展奔放,浑厚有力,有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

今天在沙河保存有老怀调皮影戏源,是邢台南关皮影重要一支,其文化传承有序,脉络清晰,是研究元明清戏剧及皮影活化石,也是中国皮影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除老怀调皮影戏外,还有四股弦。

四股弦 又名四根弦、二夹弦、五腔弦、武强弦、五调弦,是邢台一种地方种,是河北省稀有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因它的主要伴奏乐器“四胡”有四根弦,所以起名为“四股弦”。“四股弦”流行于冀南、豫北和鲁西北广大地区。由于它产生发展于邢台,从事“四股弦”艺术的艺人又多为邢台人,加之它的道白和唱腔都是邢台方言,所以,人们谓之“邢台四股弦”。现在邢台、沙河、永年、鸡泽一带还流传着:“不锄地,不浇园,也要去看四股弦”的民谣。传统剧目有《转柳树》、《拴娃娃》、《城门洞》、《王小赶脚》等,2016 年,收录邢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邢台火神庙

罗哲文先生考察火神庙

火神庙山门及子孙槐

府前南街的火神庙

皮影戏老照片

舞龙

高跷

二鬼摔跤

保存的老皮影

四股弦剧照

跑花船拉纤男丑

德阳一巨富豪宅走红,称为“川西古典民居的典范”,距市区24公里

中华上下五千年,孕育了不同得到文化。建筑物的设计不一样,带给观看者的感觉也就不一样。在之前建设的一些建筑,大部分都是比较的古朴典雅。

我们在日常外出旅游的时候也可以看到很多非常独特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各有千秋,而且也都有很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德阳有一个“巨富豪宅”走红,被称为“川西古典民居的典范”,距离市区只有24公里

这个宅院位于四川省,是一个清代的建筑物。建筑物的主人姓段,所以也被人们称呼为段家大院。这个建筑物建造时间长达六年,可见规模巨大。整个院子的占地面积有百余亩地,房间数量也是很多,有一百多间屋子。游客来这里参观的时候,都会感慨整个建筑物的规模巨大。

当时段家人在四川开始定居之后,凭借着自身不断的努力,成为了当地非常有钱的大户人家。而且世世代代积累的财富,让整个段家大院发展的越来越好。在这里参观的时候,我们可以登上整个建筑物的最高层。站在这个楼上面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到下面的川西平原。视野非常开阔,一览无余。

现在我们看到的段家大院依然有着非常美丽的生态环境,院落里面也种植了很多的树木和植物。在里面看游玩的时候,还可以看到很多美丽的花朵。当地的建筑设计非常古朴典雅,而且也将文化元素融入到了建筑物和建筑物的设计里面。段家大院里面有很多景点,例如通先井,孝义坊以及民俗风情馆等等。

这些景点都包含着很多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里参观的时候,不仅可以看到美丽的景色,还可以学习到很多知识。

一些游客很喜欢带着自己的孩子来这里游玩,让自己的孩子可以增长见识。院落里面的植物搭配这里青色的瓦片,环境非常的清幽。游客在这里可以感受到片刻的宁静,仿佛在喧嚣的城市里找到了一片世外桃源。

这个宅院可以被称得上是富商豪宅,最近几年也吸引了很多游客到这里参观游玩。德阳市在四川省内发展速度也很快,各项产业也发展的很好。

当地的旅游业非常繁荣,景点数量也很多。这一处富商豪宅就受到了众多游客的喜爱,每一年都有很多游客前来参观。大家对这个景点有什么看法呢?感兴趣的话就快来这里看一看吧。

福建省宁德柘荣有个凤岐吴氏大宅,是现存为数不多的大型古民居!

长寿柘荣记者郑红弟报道:凤岐吴氏大宅是福建省历史最悠久江南传统建筑风格最大的古民居,也是我国现存为数不多的大型古民居之一。它坐落在柘荣县乍洋乡凤岐自然村,与省级风景名胜东狮山景区和国家重点5A级旅游区太姥山毗邻,与两者相距约二十公里,宛如镶嵌在两座大山中间的璀璨明珠。

周末,应一位好友的邀约,重访了这座闻名遐迩的吴氏大宅。抑或是久违了亲近的大山,我们驱车前往,一路逸兴遄飞,给我们旅途带来了许多乐趣。

车沿着起伏迤逦的公路,一路向大山深处开去,一个又一个山峦从身边掠过,一片片汪洋恣肆的竹林,向我们一浪一浪扑来。这里湛蓝的天、澄澈的水、滴翠的山、氤氲的茶香,绿得让人心慌的竹林,无愧“十里翠竹,万担茶香”的美誉,让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 。行走在青山绿水间,感受到的是自然的盛大,在不断的前行中,我们显得何其的渺小,无限的敬意油然而生。

不知不觉间,车子就到了吴氏大宅所在地——凤岐。抵达村庄时,已是午后一点,一开车门,一股带着溪水清凉的静谧迎面扑来,这是被尘世沾染的清新,它似乎在静静地迎接远道而来的我们。

凤岐即“凤之栖息也”。凤岐与“凤栖”的方言谐音。西汉《韩诗外传》记录了关于凤凰的一个传说,黄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唯仁是纡,宇内和平,未见凤皇。唯思其象,夙昧晨兴,乃招天老而问之曰:凤象如何?天老对曰:……得凤象之五,则凤没身居之。由此推测此乃是风水宝地,凤凰栖息之地也。

凤岐吴氏始祖仲演公在万历年间因明末倭乱,由沿海迁居大山深处,选择背靠山,登高可望见海。长岐、乍洋等地繁衍子孙,至七世祖吴应卯,因经营竹木制作、茶叶发家,后来生意发展到江浙上海一带,远近闻名享誉一方。

凤岐吴氏大宅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距今有两百多年了,据《吴氏家谱》记载,吴氏七世祖吴应卯在乾隆太平盛世年间,通过经营竹木和茶叶等生意发家,富甲一方。八世祖吴子望积累了许多财富并生有大镜、大鹏、大焕、大挺四子,分别为其建四座大厝,封为“元、亨、利、贞”四房,每人一座大宅。其中,元房在福鼎潘溪镇蛤蟆袋村,亨房在柘荣乍洋乡凤岐村,利房在福鼎点头镇连山村,贞房在福鼎白琳镇翠郊村。除了元房的大宅损毁外,其余三座保存至今。而眼前这凤岐吴氏古宅,即为八世祖吴子望二儿子大鹏所有。开花如亨、凤岐聚秀,在传统古香古色的村落中更彰显它的唯美、厚重和庄严。

美好的事物多么寂静,阳光从山顶上斜射下来落到村庄里是一道紫色的霞光。我承认,我有一份安静情结,村庄的安静,于我有着同一气息,于我更觉亲切。小桥,流水,人家,田畴,白烟如诗如画,我不忍去打扰它们,只安静地用心感受。

大宅依山而建,坐北朝南,藏身于青竹古松之间,总体呈现:“四横、三纵”结构。建筑沿用传统的风格斗拱,门窗木雕多且工艺精美,构思规划、采光、布局、通风、排水皆合理科学,是南方传统建筑风格的典范。这样气势宏伟规模宏大遗落在深山里的古代民间建筑,极大地丰富和传承江南传统村落的人文思想和精神魅力。

吴氏大宅建筑装饰以原木、原砖、原色为主,数量众多,自然老到,凸显出山地民居简谱精练、自然融合的建筑风格,历经二百余年而大多数保存完好。大宅内代表江南建筑风格的木雕构件更是精美绝伦,凝重而不失轻巧,仅花窗就达一百多个。据说当年吴家安排一个丫环专门负责清晨开窗,傍晚关闭,一开一关之间,一天就过去了。而多处三合土仿石构造栏杆和水槽等,制作精细,至今仍在使用。

大宅占地面积一万四千三百多平方米,是我国现存为数不多的大型古民居之一,整体规模宏大,气势宏伟,极具特色,可称为华夏古建筑的“活化石”。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徜徉在山水之间,仿佛穿越时光与一位老者不期而遇的邂逅和心灵对白,聆听诉说,似乎回到当年吴氏先贤豪迈和壮举的辉煌岁月,也感受到这里曾经的芳华和伟大,更是看到吴氏后裔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

在庭院边穿梭,于大宅保存完好的庭院里,一个满头银发的老者站在院内的空地上,拄着拐杖,对着我们微微一笑。坐在屋前的百岁老人,在静候时光的流逝,生命对于他们来说已是一个完满。

暮色渐渐轻盈起来。由于逗留的时间有限,我们无法把古宅内所有房间都走遍,也没有时间去细细品味古宅古老而浓厚的文化历史。但在这个静谧的村庄,这座大宅已安然停歇在我的脑海中。他们就似一块净地,一个灵魂的栖息地,遗落在大山深处。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无数载春夏秋冬的洗礼,吴氏大宅虽然历尽沧桑,甚至有些人似乎忘了它的存在,但是吴氏大宅却因时光岁月的沉淀而愈发璀璨和光芒。透过历史的沧桑岁月和时代芳华沉淀,这些沾满岁月尘烟的古建筑,似乎依稀可见在那个辉煌岁月里,当年工匠们挥汗雕琢的动人情景。而从吴氏大宅繁衍的后裔子孙,或许他们今天走南闯北,四海为家,但是大宅所哺育他们穷达不堕、兼济天下的精神,以及他们所秉承的重德扬善、忠厚传家的纯朴的祖训家风,已经融入他们的灵魂血脉之中。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把祖先这种玉汝于成、勤俭持家的精神带到那里,并且能够深根发芽,结出美好的硕果,同时无论他们走多远,这里依然是他们心灵的家园、精神的栖息地。(

长寿柘荣文字:郑红弟 图片:林文强)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2311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