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萧记三鲜烩面

萧记三鲜烩面是郑州烩面的一种,主要以三道高汤(鸡汤、骨汤、羊肉汤)为基准配方,它的特点有三不过(滋养不过补、味美不过鲜、油香不过腻),其风味独特,质优味美,从而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二零零零年全国第二届“中华名吃” 评选活动中,“萧记三鲜烩面”,获得了“中华名吃”的殊荣。萧记三鲜烩面曾被评为“郑州十大风味小吃”、“河南名吃”、“中华名小吃”。

河南递出“方城烩面”金名片:品尝一碗面 记住一座城

北京富华创新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官方帐号,优质财经领域创作者

来源:中华网河南

萧记三鲜烩面

作者:杜明 陈新刚

烩面节开幕式、特色旅游产品展示、节会文艺演出、烩面功夫展演、专家现场品尝点评、烩面名店授牌、文化学者和地方领导访谈……

秋高气爽,烩面飘香。10月24日,在国家4A级景区河南省方城县七峰山景区广场上,2020中国方城“南阳工行杯”烩面嘉年华暨首届方城烩面节在此热烈举办。打造方城烩面品牌,弘扬方城美食文化,助推方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让人们“品尝一碗面,记住一座城”,领略方城秀美的自然山水、厚重的人文景观、独特的美食文化,让方城烩面走向全省全国全球,名扬天下。

方城烩面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具有汤鲜肉香、面片筋道、滑润爽口等特点,分烩派和生炝派两大流派。经过近50年的发展,已实现从手工作坊向工业化生产转变。目前,全县从事方城烩面商家达2800多家,而且方城烩面已走出方城,遍布北京、广州、郑州等全国各地城市,成为全国知名特色餐饮品牌和方城城市名片。尤其2020年3月,方城县委、县政府为在武汉战“疫”的河南援鄂医疗队送去2000件盒装方城烩面,让全体医护人员品尝到家乡的味道。2020年国庆期间,方城烩面入选中宣部《国泰民安国庆面》一书。

首届方城烩面节由中共方城县委、方城县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方城县委宣传部、方城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方城县烩面行业协会承办,方城县文化广电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杨集镇人民政府、中国工商银行南阳分行、方城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河南方城凤裕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方城县七顶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河南省同乐食品有限公司、南阳道地金木瓜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浓墨重彩、绘声绘色地展现出一个以面为媒、文化经贸和旅游唱戏,有文化、有底蕴、有温情、有故事、好吃、好看、好风光的方城烩面节。

南阳市政协副主席李德成,南阳市政协副主席、方城县委书记褚清黎,南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南阳市广播电视台党组书记王光玲,南阳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南阳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李明建,南阳市委网信办主任孙起照,南阳市委宣传部二级调研员侯磊,南阳市文���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贾廷选,南阳广播电视台党组成员、副台长邢保林,方城县委副书记、方城县人民政府县长段文汉,方城县委副书记潘自钦、方城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强华、方城县政协主席白洁等出席开幕式;郑州方城商会秘书长权兆龙等在郑方城老乡,各乡镇党委书记、街道党工委书记、乡镇长、街道办主任,乡镇主抓宣传工作的副书记,县直单位一把手和主抓宣传工作领导,杨集镇和县直系统方队,新华社、新华网、中国网、中华网、人民日报《人民周刊》、河南日报、河南广播电视台、河南日报农村版、大河报、东方今报、河南法制报、大河网、映象网、南阳日报、南阳广播电视台、南阳日报云平台、今日头条、百家号等媒体,先模人物代表、老干部代表、企业家代表、烩面展演商家代表、烩面擂台展演评委等参加开幕式。

开幕式上,方城县人民政府县长段文汉、中国工商银行南阳方城支行行长汪东升、河南方城凤裕村镇银行行长段希萌、方城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主任张宇先后致辞,南阳市政协副主席李德成讲话,市、县领导共同按下首届方城烩面节启动键,标志着烩面节正式开幕。

“近年来,方城县持续抓好‘五区’发展,全面提升‘七大格局’,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全力打造经济强县、生态大县、旅游名县,建设富强和谐美丽方城和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现代化中等城市。”段文汉在致辞中说,“全县综合实力、省市位次、对外形象显著提升,成功创建七峰山、七十二潭两个4A级景区,正在积极争创德云山风情植物园4A级景区、大七峰山5A级景区,旅游业已成为方城的靓丽名片。”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方城的面、方城的水、勤劳朴实的方城人创造成就了独具风格的方城烩面特色美食。方城烩面融汇古今、兼顾东西,简约而不失厚重,淳朴而回味悠长,可登大雅之堂,可宴四海宾朋。”段文汉对方城烩面如数家珍,并回顾今年在抗疫关键时刻,方城向河南援鄂医疗队千里送去方城烩面,让抗疫勇士感受到家乡的深深关爱,体会到浓浓的乡情,进一步凝聚了爱国战疫力量。

“通过举办首届方城烩面节,必将进一步提升方城烩面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推动方城烩面走出河南、走向全国。”段文汉希望大家在饱览方城山水风光、品尝方城烩面美食之际,聚焦方城、宣传方城,为方城烩面点赞,为方城发展助力。

“近年来方城县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特色,加大旅游投入,完善旅游设施,打造旅游品牌,开拓文化旅游市场,旅游业呈现出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李德成赞叹道,“方城旅游几年间强势崛起,创造了南阳旅游发展的奇迹,一跃成为南阳旅���的一颗耀眼新星,为全市旅游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李德成希望,方城县要以举办首届烩面节为契机,抢抓机遇,整合资源,创新机制,优化环境,坚持把节会活动作为展示对外开放形象的重要窗口,作为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载体,不断丰富活动主题,创新活动方式,进一步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为方城县乃至全市文化旅游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启动仪式后,文艺工作者表演了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在歌舞《汉风方城》、小品《火烧博望》和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主题歌曲《等待》、《三国演义》主题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中,“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的方城张释之,凿空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博望侯张骞、火烧博望坡的智圣诸葛亮依次从历史深处走来,展现了方城厚重的汉文化、三国文化,将人们带回当年雄浑苍茫、气象万千的大汉王朝和群雄逐鹿、豪杰辈出的三国时代;歌舞《好运来》、《心恋》、《美丽乡村》表达了方城人民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昂扬奋发之情;《初恋如面》《说唱烩面》展示了独具特色的方城烩面文化,将人们带入烩面传情、悠悠乡思的美好意境;歌曲《一百万个可能》、《好嗨哟》展现了青年人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歌舞《我的方城》将方城的山水人文景观和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的发展环境成效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表达了方城120万人民爱党爱国爱家、奋进新时代的豪迈情怀。

文艺演出之后,方城县长江烩面、方城烩肉骨汤烩面、方城县烩面故事、方城县明发烩面、方城县连霞烩面、方城人烩面传奇、盛和盛炝烩面、方城又一村烩面、老杨记生炝烩面现场展演火热进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美食专家和市、县领导一起兴致盎然地共同品尝烩面。大家一饱口福,对方城烩面赞不绝口,并指出方城烩面必将象兰州拉面一样走向全省全国,走向全世界。

接着,市、县领导为参展的9家烩面商家颁发了“方城烩面名店”牌匾,南阳市政协副主席、方城县委书记褚清黎为有着“方城袁隆平”之称的辣椒育种专家于松昌颁发了“方城烩面特殊贡献奖”,河南方城凤裕村镇银行为荣获“方城烩面名店”的商家颁发了“河南方城凤裕村镇银行信用贷款合作商户”牌匾,方城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向方城县烩面行业协会意向授信3亿元。

“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为了心中的渴望,他像候鸟一样,飞向南北,飞去飞回。超人的智慧培育出超能量的种子,一颗颗新生的种子扎根沃土,开花结果,孕育希望。他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农民育种专家,他的科研成果让科学界为之赞叹;他是执着的探索者,26年如一日,只干了一件事,却干成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他是农业科技的开拓者,扎根农村,置身田野,积极融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滚滚潮流。他就是方城县农民育种专家、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于松昌。”这是烩面节现场对于松昌的颁奖词。

“获得‘方城烩面特殊贡献奖’这份荣誉,我非常荣幸,非常感动!”于松昌现场激动地说,“我是方城一名育种工作者,每年冬季到海南三亚进行加代育种,临行前我都要吃一碗方城烩面,回来的第一件事还是吃一碗方城烩面,这样才能找到家的感觉。”

于松昌自1994年开始,冬漂海南,夏返方城,南繁北育,科研攻关,终于培育出“裕州红”“豫源红”“方天红”等辣椒新品种,通过了国家粮油学会科技成果鉴定,其培育的辣椒非常适合做方城烩面的优质配料。

“我是方城人,方城烩面营养了我,我要培育出优良的小辣椒新品种,提升方城烩面品质。”于松昌坚定地说,“好马配好鞍,好辣椒配好面!我今后要把育种工作做得更好,不辜负各级领导和家乡人民的期望,不断提升育种技能,为方城烩面产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方城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李迎年说,“游方城、品烩面、话三国,是首届方城烩面节主题,充分考虑到我们方城自身特点、美食文化和代表性文化。”

李迎年阐释游方城,一是游方城厚重的历史。方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早在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就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现在出土的一大批裴里岗时期的石镰、石磨、石凿、石磨棒等,表明了这里有先进的农耕文化。夏商时期称古缯国,说明了我们缫丝业很发达。春秋战国属楚,有被长城专家罗哲文称为“天下第一古长城”的楚长城。二是游方城特殊的地理。方城地处南阳盆地东北沿,是黄淮平原和江准平原的结合部,东部为桐柏山,北部为伏牛山,山地、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是北出中原的重要交通通道,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高速高铁皆汇于此,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三是游方城人文自然资源。全县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人文自然风景80多处,著名的有天下第一古长城——楚长城、佛沟摩崖造像、古缯国遗址、扳倒井接官厅、博望古城、七峰山景区、七十二潭景区、德云山风情植物园、望花湖等景区。

李迎年解读品烩面,一品烩面汤纯正,二品烩面面筋道,三品羊肉鲜,四品烩面伴侣辣椒油,五品方城火烧,皮焦内软,吃起来回味无穷。

李迎年讲述话三国,方城三国文化丰富,有“望梅止渴”的梅林铺,有火烧博望幸存的柘刺树,有用汉画像石铺砌而成的“梅林桥”,有诸葛亮演习八卦的“周八卦庄”,有诸葛亮居住过的“茅庵寺,有三国古战场博望坡遗址,有诸葛亮留下的“一步三眼井”,有著名的诸葛亮画像碑。三国文化是方城文化中最重要、最广泛流传的文化,是方城悠久文化的浓重缩影。

“方城的烩面呀,吃着是真得劲;端上一碗烩面,满屋都是香喷喷;男女老少都爱它呀,比山珍海味强十分。隔三差五解解馋,舒舒坦坦过过瘾;吃上那一碗面,长长精气神;吃上那一碗面,胸中有乾坤。烩面馆净是那吃面的人,吃烩面喜欢去扎堆儿,美美气气真的好开心……”

“舀一瓢潘河水,和成酥融面;添一把伏牛柴,熬出汤味鲜;放一勺好伴侣,温馨又浪漫;天涯月儿圆,回来吃这碗面。你是那么柔,你是那么软,你是那么香,你是那么鲜,味道入骨髓,缠缠绵绵,好像那初恋……”

方城县委办公室副主任任怀卿创作的《说唱烩面》歌词和南阳市委宣传部二级调研员侯磊创作的《初恋如面》歌词,道出了方城人对方城烩面的由衷喜爱,寄托了方城人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对家乡的悠悠情思。

任怀卿在烩面节访谈中讲述,方城人对方城烩面情有独钟,方城烩面是一种浓烈的情感。提起方城烩面,方城人有说不完的话题,道不完的情愫,讲不完的故事。方城人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一说是方城人,对方首先会联想到方城烩面,这也是方城人引以自豪的地方。方城烩面已经成为人见人爱的名优美食,成为享誉中原、走向全国的饮食文化品牌。方城烩面是一抹淡淡的乡愁。勤劳智慧的方城人走南闯北、艰苦打拼,身在他乡,想念家乡。有很多的方城老乡想家时,想到的就是方城烩面。有的老乡自己驾车跑上几百里,甚至上千里回到方城,就是为了能吃上一碗朝思暮想的方城烩面,常常是吃得满头大汗、酣畅淋漓、津津有味、心满意足。方城烩面是一种家乡的味道。今年春季抗疫期间,正在武汉参加抗疫的方城县护士、青年志愿者齐明佳吃到家乡烩面,眼泪奔涌而出。方城烩面承载着厚重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方城烩面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奋进的力量。我们要讲好烩面故事,做好烩面文章,写好烩面传奇。

方城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方兴分社主任王寅在当天的烩面节现场赋诗赞道:烩面美食在方城,一碗鲜香故乡情;宾朋齐汇七峰山,盛典开启新征程。

“方城烩面是融南北饮食风味于一体的舌尖上的美食,一碗面承载着方城这座城市的悠久历史文化、展示出方城包容的胸襟和性格,一碗面背后是方城好山好水的滋养,一碗面更是让方城成为网红的打卡城市。”南阳广播电视台大活动办主任岳爽告诉记者,“烩面节集中展示了方城历史文化、地方特色、风景名胜,让方城成为众多人们心目中的诗和远方,就像方城烩面一根面的形态一样,牵系着我们常来常往,让我们品尝一碗面,记住一座城。”

“举办方城烩面节,对于扩大方城烩面在社会上的影响,推出方城品牌,展示树立方城良好形象,促进方城县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方城籍河南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张锐说,“每届烩面节应赋予不同的文化和产业内涵,充分利用全媒体、多媒体宣传,展示产品到产业、产业到文化、文化到城市形象,以小见大,扩大影响力,达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方城籍河南省人民政府原副秘书长曹国营建议,方城要以烩面节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一届一届办下去,在相关政策的支持推动下,制定标准化生产流程,开发多样性产品,与文化旅游结合起来,积极宣传推介,拓宽销售渠道,扩大市场占有率,真正让方城烩面香遍天下,响遍天下。

方城籍郑州大学兼职教授、十三届郑州市政协主席王璋盛赞方城烩面是家乡的一张响亮名片,具有很高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具有广阔的潜力和前景。他建议家乡方城要树立做大品牌意识、文化搭台意识、规范产业标准意识、提升文化载体意识。

方城籍著名桥梁专家、中铁大桥局总工程师、港珠澳大桥项目经理谭国顺说:“我十几岁离开家乡,从事大桥建设几十年。一碗普普通通的方城烩面美食,滋养了我们河南方城千千万万的兄弟姊妹们。家乡的飞速发展,给我们所有的父老乡亲带来了幸福。方城有秀美的山川、热情勤劳的人民,盼望着多回家乡看一看。希望全国的同仁、各民族的兄弟们,有机会到我的老家河南方城去看一看,品一品正宗的方城烩面。”

“今年我离开家乡已经51年,但是每回到故乡,吃起老家的方城烩面,就格外有一种浓浓的乡情涌上心头。”方城籍郑州方城商会名誉会长毛书品深情地说,“方城烩面是一抹淡淡的乡愁,建议家乡方城政府倡导、市场主导、规范化运作、公司化发展,使方城烩面做大做强,成为名牌美食、名牌产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方城烩面汤鲜面滑,一碗面暖人心、解乡愁。”郑州张老炝饮食管理公司董事长张林说。

“我之前去过方城,吃的第一顿饭就是方城烩面。”信阳在郑创业人士杨智说,“虽然大家的饮食习惯不同,但总感到方城烩面还是非常好吃,下次我再去方城,一定再吃正宗的方城烩面。”

“每次回到家乡,第一个要打卡的就是方城烩面,二两烩面承载着的无数在外漂泊游子的思乡情结,联系的是老乡的深厚情谊。”2019年毕业于方城一高、现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的张岚说,“祝愿方城烩面这张美食文化名片进一步弘扬光大。”

2020年毕业于方城一高、现就读于清华大学的高慧超说:“清大很大,也有各种各样的美食,但是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方��人,我的脑海中已经充满着方城的身影,萦绕着方城烩面的味道。”

2004年从方城一高考入南开大学、2008年大学毕业赴美留学取得博士学位,现在美国西雅图的赵小甲说,“虽然我人在海外,但心系家乡,看到方城举办烩面节,感到特别高兴。烩面对我个人而言,是成长过程和故乡记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从小就是喝着方城烩面长大的,现在每次回到家乡就要喝上几碗。每次去加拿大温哥华,就要尝一尝那边河南烩面,当然没有咱方城烩面正宗啊!”

方城籍现居新加坡十年的颜世俊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在海外仍时时刻刻地牵挂、思念着家乡的亲人和家乡的美食。尤其是烩面的美味,让人魂牵梦绕。然此时,唯有遥望牵相思,千里祝平安,祝家乡父老乡亲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祝方城首届烩面节取得圆满成功。”

定居加拿大首都渥太华的方城籍李滢说,“定居海外十几年,乡愁对我来说,永远是一碗热汽腾腾的烩面。方城首届烩面节的举办,将会让更多的人们通过烩面文化了解方城悠久的历史,体验新裕州新风貌,也期待不久的将来,更多的海外游子能在当地品尝到正宗的方城烩面。”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一方人民创造一方美食。南阳市政协副主席、方城县委书记褚清黎在访谈中指出,方城烩面是方城一张响当当的名片,蕴含着方城历史文化和特点。作为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方城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油料生产百强县、绿色农业示范县,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好山好水出好面,人们都说,好饭吃遍,不如方城烩面。

褚清黎阐释,方城烩面的“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水好。“五界一口”的独特区位、清甜甘冽的江淮水系、南水北调的丹江润水,是方城烩面汤鲜味美的基础。二是面好。烩面主要食材是小麦,种植区位于“黄金纬度”的江淮分界地带,这里南北适中、四季分明、气候温润、生态优良,优质小麦,品质上乘。三是辣椒好。作为烩面伴侣的“方娇牌”小辣椒,色鲜肉厚、辣香浓郁,蕴含丰富的微量元素。四是汤好。烩面原汤烹制方式独到,传统工艺独特,长江烩面、明发烩面等传统名店,都秉承着“不做唯一,只做专一,把专一做成唯一”的理念,以工艺保传统,以质量树品牌,几十年做一汤,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褚清黎进而阐释,美食是激励人们观光旅游的最大动力,“吃方城烩面、找初恋感觉”已成为八方宾朋的热切向往和独有情结。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烩面产业拉动文化旅游,以文旅发展反哺烩面产业,把“方城烩面”作为完善“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条的“第一引爆点”,传承烩面故事、提升烩面品位、擦亮烩面品牌、书写烩面传奇,推动美食文化与山水文脉、旅游景点、人文历史、休闲养生、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有机融合,以面为媒、以面为介,文化搭台、旅游唱戏,逐步形成“中国方城——烩面之乡”的金字招牌,方城烩面的市场竞争力、品牌影响力、产业带动力不断增强,天南海北的游子通过品尝“方城烩面”就能感受“舌尖上的方城”。2019年以来,方城烩面已实现“便携式”产业化生产。2020年初,盒装烩面为驰援武汉、战疫湖北的“最美逆行者”带去“家乡的味道”,表达对战疫英雄们的由衷礼赞,方城烩面正在走出中原、香飘四海,驰名长城内外、饮誉大江南北。

褚清黎表示,方城文化旅游产业借助方城烩面品牌,在未来一个时期,将用好用活这碗面,以此拉动特色饮食业、品牌种养业集聚壮大,围绕群众所需、游客所想,做好“保护山水、显山露水”两篇文章,着力“县域景区化、景区全域化,连点成线、串珠成链,旅游链条贯三产、旅游元素进万家”,坚持“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在巩固提升七峰山、七十二潭两个4A级景区基础上,逐步实现“旅游景区晋档升级,生态廊道串珠成链,休闲养生特色独到,农游结合互利共赢,县域景观园中有园,精品线路移步换景”的目标,让进入方城境内的游客体验“月月有花,四季常青,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游步山水间,品味农家乐,身心三界外,超然五行中”的独特感受,做大做优做强“聚人气、得民心、保生态、提形象、富百姓、强拉动、共参与、高融合、延年寿、可持续”的朝阳产业和幸福产业,为全面落实“六稳”“六保”、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接力实施乡村振兴、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助力加油,为高质量建设富强和谐美丽方城和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现代化中等城市提供支撑。(杜明 陈新刚)

萧山人,你可还曾记得儿时萧山这些老画面?老城厢,旧曾谙……

城厢,小编生于斯,长于斯。

家乡面貌丕变,纷呈迭兴。

西山、越王城山、湘湖,或不复当年,或回黄转绿;

市心桥头、东门头、西门,往来聚散,几多兴衰流转。

就按儿时记忆,借助朱老《萧山旧事散记》,

来一场集体记忆和个人记忆混合的忆旧怀新吧。

西

西山,相信大多数萧山人都很熟悉。“萧然山下县”,萧山的县名就源于此山。

山顶有一座梅雨亭,过去亭周围广植梅花,萧然八景中的“西山梅雨”即出此。北麓有古刹隆兴寺,隆兴寺西又有宋代净土寺。山中金泉井、白龟井终年不枯

老萧山人眼里,西山的界限是指从最东北山尾到史籍记载的净土山为止。再往西南延伸即称市燕山,向西南向东北连绵近10里。而西山从现在的初阳亭到净土山巅大约二三里。

旧时城区的市心桥头是最繁华的地段。

小编的第一个家就在这边。

记忆中,西边有热闹的老街绣衣坊和工人文化宫(最早好像叫工农兵电影院)。小编爸爸小时候看电影很奢侈,一张票5分钱,没钱就捡废票拼凑,要么直接爬墙头逃票。一有新电影,那就不叫买票了,叫挤票,得从人头上爬进到窗口买票。

东边是老街明月坊和文化路,有萧山剧院、萧山图书馆、萧山中学、人民会堂;北面是湘湖浴室,到了夏天这里就成了湘湖冷饮店,旁边是朝阳百货商店,对面是湘湖饭店、五交化商店、湘湖照相馆;南面有城厢饭店、新百货公司、城厢医院、城厢镇委。

原县委以东是大操场,是最具人气的地方,示威游行、运动会都会在那边举行,日常是人们健身玩耍的场所。1995年改建成为新世纪广场。

老电影院是80年代萧山规模最大、设备最好的电影院,这里也曾是萧山人的恋爱圣地。几场电影下来,对象就搞定了。如今,电影院让位杭州地铁,这里是杭州地铁2号线——人民路站。

市心路是萧山城区的第一条柏油路,50多年前,老一辈萧山人靠着肩挑、人抬,成就了萧山的市心路,如今,市心路改造一新,又有了新的面貌。

西

陶唐弄到西桥一带的菜市是西门菜场的前身。3米左右宽的路上,人头攒动,吆喝声此起彼伏。

在西门菜场隔壁,七层高的贸易大楼,一时成为县城最高建筑。90年代,江南大厦、购物中心、百货大厦、贸易大楼,堪称城厢四大商业巨头。现在的商业新区北迁,是另一派繁华景象。

“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作为大运河一部分的浙东运河就在萧山境内,绵延20公里。它又称西兴运河、萧绍运河、官河。

桥,是留在萧山城河上的古老韵味。

永兴桥

据南宋《嘉泰会稽志》记载,永兴桥原先的名字称“西桥”。

市心侨

始建于南宋,自古以来便是一个繁华、热闹的中心地带。

仓桥

仓桥,又名丰济桥。时尚女装街,昭示仓桥的另一种繁华。

梦笔桥

建于南朝齐建元二年,历代屡经修葺,现为清代建筑。过桥向北,便是远近闻名的江寺了。

惠济桥

又称竹林寺桥,据说,此桥是用僧人化缘得来的善款建造而成。

东旸桥

始建于明代嘉靖三十六年,清乾隆二十年重修。在石桥的台阶上,有纵向铺就的两条石道。

江寺,北宋时,以寺额、阁文、壁画“三绝”著名,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年间重修。上世纪50年代初改作“萧山县人民会堂”,至80年代才得以拆堂复寺。江寺后的江寺公园,相是老城区的“中央公园”.

如今江寺的匾额是清代咸丰年间重建后,由会稽书法家陶浚宣所书。

位于城厢街道体育路的祇园寺,东晋时期,原为隐士许询的宅邸,后按钟楼式样重修鼓楼和建造碑廊,重修藏经阁、僧房、西厢房。整体布局保存完整,是萧山现存的最古老、最完整的建筑之一。

友情提示:祇园寺已经不对外开放

东门头的市面不及西门繁华,但东门头的商店也不比市心桥、西桥一带少。后来,随着老街的改建,以育才路为主要商业街道的东门也成为了老城区的繁华之地。

东门上街,1995年的东门板桥头。

找到“东门上街”老照片的时候,小编特别激动,因为儿时常在这边跑,入口的第一家小店“骗”了我多少零花钱啊!

麻麻曾经在东门上街里面的工厂上班。那个厂很神奇,一会儿是豆制品厂,一会儿是糖果厂,一会儿是味精厂,一会儿又成了棒冰厂……所以,小编从小就对各种“古老”的生产流程熟稔于心。

萧山城区两所最老的小学——人民路小学和体育路小学合并为湘师实验小学,迁至位于西河路的新校区。湘师实验小学的启用,改善了办学条件,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争创名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体育路小学 人民路小学

湘师实验小学是在原湘湖师范学校校址上改建

朝晖初中,历史可追溯到抗战时期,1946年始名为萧山县国立小学。1978年起正式成为单设初中并定为现名。原校园坐落在萧山区城厢街道南药弄,是萧山南街城隍庙旧址。2004年8月搬迁新址。

萧山中学,首批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创建于1938年春,前身为“萧山县战时初中学生补习学校”。1954年,更名为“萧山县第一初中”,1956年,学校增设高中班,定名为“浙江省萧山中学”。

“杭二棉”于1958年筹建,到20世纪70年代已经是全省少有的万人大厂之一。当时萧山城区每四、五户人家就有一户是 “杭二棉人”。这是一份属于爸爸妈妈们的共同记忆!

杭发厂,旁边还是田地。

虽然萧山原工业区中,两家国营大厂原址用地已昨日沧海化今日桑田,并不意味着所有工业化的踪迹都被抹去,“工人路”、“萧棉路”、“二棉路”这些道路和老小区的名字仍然珍存了过去风光的痕迹。现在该区域已经属于北干街道。

在萧山80后的心里,少儿公园是他们童年多彩岁月里最难忘的记忆。水泥蘑菇门、小白兔塑像、童话城堡、歼-5战斗机、红白蓝三色的小火车……这些游乐设施与现在的各种游戏项目相比,显得简单而动感不足,但放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却是非常时髦。

现在的新少儿公在金沙滩了,三面环水,以水、沙为特色,迁建后占地面积约226亩,分为无动力活动区、金沙戏水、汽车城和花果城四个主要活动区块。成为了现代化的高级乐园。

我们的记忆里有曾经的美

现在生活在和谐融洽的新城厢

真是棒棒哒!

为家乡点ZAN!

来源:萧山日报、参考《萧山旧事散记》朱淼水著、网络收集、私家记忆、如有误,欢迎指正

编辑:萧山之窗 申明: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更多人才求职信息!

海丰印记:海陆丰苏维埃三十周年珍贵画面!

彭湃与古大存

1927年8月1日,由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谭平山等联合国民党左派,在江西南昌举行震惊全国的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时任中共五华县委军事委员的古大存对南昌起义部队入粤和海陆丰苏维埃运动是非常关注的。他和中共五华县委的同仁们一起先后到了丰顺、普宁欲去迎接起义部队,但未联系接上,最后,转到海陆丰,虽然没有找到起义部队,却找到了南昌起义的前敌委员彭湃。

彭湃见古大存来了,非常高兴,亲如兄弟,热情接待,他欣喜地说:“周恩来已经离开广东,到中央去工作了,他们临别之前一起与我们研究了起义的下一步部署,讨论了在广东地区如何开展武装斗争,海丰、陆丰、惠阳、紫金、五华、丰顺、揭阳、梅县等各县要相互配合,相互支援,在创建海丰苏维埃政权的同时,实现东江一片红。”

古大存听了此番的武装斗争工作部署,可高兴了,说:“太好啦!我们一定要坚持到革命的最后胜利。”

1927年11月中旬,海陆丰工农政权成立。12月,古大存又亲自率领204人(其中共产党员20人)到海丰参观学习,向彭湃请示工作,再一次见到了彭湃。彭湃特邀请古大存到其家里叙谈。

古大存接受了彭湃的邀请。一天,他迎着晨风来到了简朴的彭湃家里。彭湃热情地迎接了古大存,他首先肯定了古大存领导的五华农民运动的巨大成绩,勉励古大存再接再厉,应以一如既往的革命精神,将土地革命进行到底;最后,彭湃赠送给古大存一把大马刀。

古大存接过大马刀,为了表达对彭湃的尊敬和感谢,以及自己的革命决心,当即赋诗一首:“殷殷刀上血,深深战友情。嘱托何凝重,敢不轻死生?”

古大存认真聆听了彭湃的革命嘱托,并全面了解和学习了海丰的斗争经验,带着大马刀回到五华“上山”地区,随即落实中央“八七”会议的决议,领导群众继续举行武装暴动,建立苏维埃政权,学习海丰的斗争经验,开展土地革命。

海陆丰苏维埃三十周年

最近,古延贤向海丰县档案馆捐赠父亲古大存《海陆丰苏维埃三十周年纪念大会相册》。海丰县档案馆馆长黄大毅对古延贤捐赠表示感谢。1957年11月, 时任中央候补委员、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广东省副省长古大存同志参加并主持纪念海陆丰苏维埃三十周年活动,先后在粤东区革命老根据地代表会议、海陆丰苏维埃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为红宫开幕、彭湃中学落成剪彩。纪念大会后,海丰县向古大存同志捐赠相册三本。这次,古延贤将《海陆丰苏维埃三十周年纪念大会相册》(电子档)65张,捐赠给海丰县档案馆,丰富了海丰县档案馆馆藏。

今年,海丰县档案馆向古延贤赠送馆藏1957年12月《纪念海陆丰苏维埃三十周年专刊》(1927-1957)扫描件共111页,内容包括“粤东区革命老根据地代表会议”和“纪念海陆丰苏维埃三十周年大会” 文字图片史料 ,其中有古大存同志参加会议、大会,及为红宫开幕、彭湃中学落成剪彩的图片。

海丰县红宫照片(古延贤捐赠相片)

海丰县红场照片(古延贤捐赠相片)

海丰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照片(古延贤捐赠相片)

海丰县总工会旧址照片(古延贤捐赠相片)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1498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