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繁塔

繁塔位于开封城东南三里许。繁塔,原名"兴慈塔",又名"天清寺塔"。塔所在地,原为自然形成的高台,因附近多居繁姓,故名繁台。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曾一度改名讲武台,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建寺于繁台上,因在世宗柴荣的生日建成,柴荣生日为天清节,故显德四年(957年)赐寺名天清寺。作为世宗的功德院。当时,其殿堂壮丽,与相国寺、开宝寺齐名,为东京名刹之一。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重修,元末兵毁。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僧人在前楼废址改建佛殿,取名国相寺。十九年(1386年)就寺的中部天清殿废址,重行修建,仍名天清寺。同年,僧胜安等在寺西北白云阁废址重建佛殿,取名白云寺。明代在繁台上同时存在3个寺,且不同宗派,为讲僧、禅僧、瑜珈僧分据。直到明末河决,三寺皆圮,只存形迹。

清顺治六年(1649年),僧桂山云游来开封,见繁塔奇特,发愿重修,寄居于繁塔后洞。先募化修建后殿、中殿,后又募化巡抚、布政使于康熙七年(1668年)重修山门等,统题为国相寺。其间雍正、道光时曾对个别殿堂整修过。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水围城,当时,向南山门3间,山门内左右有钟鼓楼、再进为二、三殿。四殿为正殿,5间,前有东、西配殿、后为僧寮下院。正殿后为繁塔。经水淹后,前殿倾塌,大殿因道光九年(1829年)曾重修过尚存。1927年逐僧没产,寺遂全废,独存繁塔。寺址归河南省立农业专门学校,后并人河南大学,称河南大学农学院。建国后,院系调整,农学院分出为河南农学院,迁往郑州,其在繁塔附近的教学楼、宿舍和土壤室、育种室、孵卵室等都为开封烟厂占用。

繁塔

繁塔创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年),约于淳化元年(990年)后竣工,是开封最古老的建筑。繁塔修建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民间和少数权贵,采取边筹资边修建的方法,先后用了近20年的时间。

繁塔为一座六角形空心造楼阁式砖木结构的佛塔。据记载塔原为九层,高240尺。元代塔已半摧,仅存7级。明代李梦阳于嘉靖六年(1527年)撰《国相寺重修记》追述"国初铲王气,塔七级去其四"就成为三级残塔。铲王气,据有人考证,实为永乐年间周王朱棉有反迹,经人告发,被夺走三护卫,并对周王府拆除银安殿、唱更楼、尊义门、东华门禁开等示警措施,拆毁残塔上层,属于同样性质。三级残塔由于二三百年的风吹雨打,塔三层内壁佛像砖已风化,楼板已腐朽,周王虽曾补镶过外表佛砖,但对内部不敢擅动。直到清初桂山和尚发愿整修寺塔,才在残塔之顶加筑七级小塔,内部用小砖十层叠涩至顶部收刹砌成藻井,使原来露天的塔顶得以封闭。所谓七级,只是外部用七层佛砖封护而已,其总高度仅为8.69米。从远处看来,整个塔形,犹如编钟,小塔似为钟纽,十分别致。

繁塔的结构亦很奇特。塔的高度为36.68米,第一层各边的宽度自13.40~14.50米不等,整个底面积为520.19平方米。其登塔方式与众不同。第一层南北不相通,南洞深8.37米,洞内系供佛之处;北洞略浅,可从东、西方向循蹬道登塔,蹬道藏内外塔壁间,可直达第三层。如登二层则需出洞外东、西两面,沿平座转至南洞而人。如需登塔顶,则由三层南洞出,沿平座转至东西方向蹬道升塔顶。二、三层平座宽不及70公分,沿走十分危险,据记载原安有栏杆,修整时没有恢复,只在塔壁加铁索以备登临,并加铁窗,平时不开放,以保安全。塔之外壁每层檐下均有仿木构建筑的砖雕斗拱,自栌头伸出华拱二跳,除泥道拱外,无横拱,以卧砖四层砌成阑额,凸出墙面少许,上承栌斗,第二跳直接承托砖檐,上无覆瓦。塔身南、北一至三层开圆券门,二层东南、西南各辟平券门。

繁塔内外壁镶满了佛像雕砖总数约7000块,每块约33厘米见方。多为模制,一砖一佛,包括菩萨、罗汉、乐伎等共108种,姿态各异。这些佛像面部丰满圆润,身穿袈裟,线条流畅。佛与菩萨大多端坐在单莲座和束腰莲座之上,手势作说法相。另外,还有端坐青狮、白象上的文殊与普贤、负经求佛的玄奘、手持0法绳的菩萨、身段秀美的六臂观音等多种形象。塔壁每面四周砌以海石榴为主体的阳刻花纹图案,枝叶无不雕刻精细。尤其是菩萨高冠上的人物造型,虽小如瓜子,但也眉发毕现,细致入微。

宋代十六罗汉造像,虽数量不多,而形象特别生动,降龙罗汉面目清秀,文质彬彬。伏虎罗汉坦胸露腹,气势汹汹,有的罗汉以"如意"支撑下巴,闭目沉思。有的脚蹬草履,手柱拐杖,抬头凝视。造型复杂的是乐伎,共20名。乐伎皆菩萨装束,身披璎珞,头饰化佛,衣纹流畅,雕刻细腻。各执不同的乐器,井然有序地排列在二层塔心室的前壁上。排箫乐伎结跏端坐,双手握箫,口对箫管。吹笙乐伎两手捧笙,以指捺孔。两个击钹乐伎,一开一合,轮流拍击,配合和谐。鼗牢与鸡娄鼓乐伎,演技复杂,左手操鼗牢(状如拨浪鼓),上臂与小臂夹住鸡娄鼓,右手以杖击鼓。腰鼓乐伎,左手以掌拊鼓,右手以杖击鼓,神态从容,悠然自得。琵琶乐伎,横抱琵琶,左手抚弦,右手执拨,双目半闭,神情专注。乐伎们以不同的姿势,操持着20件13种乐器,个个被刻划得生动逼真,各有奇趣。是一组较为完整的宋代寺院乐队雕砖。

繁塔内保存着许多珍贵的石刻,共199块,第一、二层南塔洞的东西两壁上,分别镶嵌着4幅石刻佛经,每幅有6块青石拼成,长4米多,宽近1米,周边饰以莲花浮雕。第一层南门洞内,东壁刻有《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西壁刻有《十善业道经要略》附《佛说天请问经第二》。第二层南洞东西两壁分别刻有《大方广园觉修多罗了义经》上、下卷。这些碑刻,皆刻于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书写人为北宋书法家赵安仁。

塔内蹬道上方的每块额石,都镌刻着施舍人的姓氏、籍贯和心愿,许多佛砖上还墨写着捐施人的姓氏与佛名。二层北塔室内有十余方助修繁塔题记,保存完好。其中有北-海军节度使特进检校太师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舍银五百两的题记。有善男信女发愿施砖、灰、车、牛、米、菜、酱、醋的题记。助修时间最晚的是淳化元年(990年)。参与施工的有太康县、西平县等地方的"修塔会人"。助修人的身份自文武官员,以迄僧侣俗子。修塔时间之长久,捐助之广泛,舍施之庞杂,实为鲜见。这些记载为研究建塔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繁塔历来是拜佛游乐胜地,风流名士登塔留题比比皆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是金代文学家赵秉文的两处题记,尚能看到"滏阳赵秉文……重阳日同登"等字。赵秉文是磁州滏阳人,金大定时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能诗文,工草书。他的登繁塔诗,如《九日登繁塔寺》:"九日独何日,寒花发幽芬。波澄无余滓,天清廓游氛。南登歌吹台,一吊信陵君。夷门今安在,草没侯赢坟。"可与他的"重阳日同登"的留题相互印证。历代名人为古塔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宋代苏舜钦,著名诗人梅尧臣的登繁塔诗,都对塔的崇高与险峻作了真切的描述。

繁塔以其悠久的历史,精致的佛像雕刻砖和建筑艺术,列入我国名塔之林。她是我国佛塔造型由传统的四角形向更为复杂的八角形过渡中六角形佛塔的一个典型代表作。又因为过渡时间极为短暂,在全国留下的遗物很少,精品更是罕见,因此其艺术价值就显得更为珍贵。

地址:禹王台区开封火车站东面地址:开封市禹王台区东闸口街(火车站东边)

类型:古迹古塔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电话:0371-23929866

开放时间:

9:00-17:30。

交通

市内乘坐8路公交车至药王场站,北走400米左右即到

门票

30元/人

睢县圣寿寺塔:一座古塔 见证千年繁华

古老的睢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片热土上,一代代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明。但同时这里也是灾难频发之地,历史上只要黄河决口,睢县必受灾。除了自然灾害,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它还是兵家必争之地。朝代更迭,天灾人祸,不知有多少历史文化遗迹淹没在了历史的尘烟之中。但幸运的是,即便如此,仍然有一颗“遗珠”存留于世,至今仍然熠熠生辉,这就是圣寿寺塔。

据记者了解,圣寿寺塔是睢县唯一一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北宋年间,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且保存完好。它所在的后台乡闫庄村距离县城有20多公里,刚进村子,远远就望见了它灰色的葫芦状的塔尖,历经千年风雨,它会是什么样子呢?

圣寿寺塔

1

◇◇ 神奇的“斜塔”

一番辗转,只见一座砖塔挺立在平台之上,周围就是村民的房子,没有想象中的座座寺庙、袅袅香火,就是一座塔,在寒风中矗立着。在前面不远处,矗立着一座石牌,上面写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圣寿寺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6年12月立。”石牌背面,写着对这座塔的简单介绍和保护范围。

圣寿寺塔外壁镶嵌的佛像砖

圣寿寺塔为平面呈六角型的九层密檐式砖塔,塔高19.25米,整塔均为灰色砖结构。近距离观看,只见它第一层檐下有南开的小拱门,其他各层檐下均用砖层砌成。它六角翘起,一层至六层外壁镶嵌佛像和罗汉像,造型各不相同,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千年的风雨侵蚀,让这些佛像和罗汉像均已有了不同程度的损毁,一部分面部已经看不清了。一层和二层的雕像经过修缮,比其他的颜色更深,造型也更完整。为了保护塔身,当地政府修建了一人多高的玻璃罩,将一层塔身严严密密地围了起来。

虽然不能触摸到塔身,但仅仅看到那些有些缺损的砖块,就仿佛已经拂去了历史的烟尘,触摸到了古代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你们看看,这座塔无论从哪个方向来看都是斜的,其实它一点也不斜。”看到采访组,附近的村民都很好奇,纷纷围了过来,他们这样提醒道。果然,记者看到,整座塔微微朝东南方向倾斜。村民们告诉记者,即便是村里年纪最大的老人,也无法说清楚塔的历史,也不知道为何它会倾斜,但是从小时候,大家就已经习惯了它的存在。圣寿寺塔整体分别由塔刹、塔身、塔心室、地宫组成,但地宫和塔心室早已封存多年,大家能看见的只有塔身了。“听老人说,这个塔顶原来是金色的葫芦,后来毁坏了,就换成了这个灰色的。”有村民告诉记者。

2

◇◇ 美丽的传说

据史料记载,圣寿寺塔所在的圣寿寺原名为襄王庙、宿龙寺,因楚襄王葬于此而得名。寺庙所处位置地势高耸,原占地面积有200余亩,寺内建筑为七进七出,殿宇成排。每座殿宇的大门上方各悬有一块金字大匾,从山门依次往后看,分别为“宿龙寺”“天王殿”“大雄宝殿”“讲经法堂”“丈室”“千佛殿”“罗汉殿”。寺前原有一颗千年古槐,身虽朽空,但其内可容几人共坐,其势遒劲,态势奇绝。当年,这里曾是晨钟暮鼓,法事繁旺,晓报齐鸣,佛号阵阵,木鱼声声,释子参禅进香者摩肩接踵。

晚报记者向当地村民了解关于圣寿寺塔的历史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久旱无雨,灾情严重。百姓饿死无数,皇帝赵佶急得在宫中整日吃斋念佛,祈求祷告,盼望苍天能够尽快降一场大雨,为此,他还大病一场,险些丧命。一日,他忽然梦见有一僧人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瞬间有暴雨倾盆而至。赵佶高喊天上僧人:“你是何方高僧?”那僧人答道:“我乃京城东南宿龙寺的茶头(即在寺内负责烧茶的僧人)风波。”赵佶正要前去追赶风波,却被门外的雷声惊醒。此时的天空,果然下起了暴雨。次日,他便下旨派人沿汴梁道向东南寻找宿龙寺。钦差们一直找到襄邑(今睢县),终于打听到了宿龙寺的地址。但是,在这座寺院的庙宇内,并没有找到叫风波的和尚。此时,寺院的方丈说:“前天,寺内少了一尊金身罗汉,我们正忙着寻找呢!”钦差们闻听此言,顿时觉得此事有些蹊跷,便立即催马奔赴京城,将此事禀报给了皇帝。皇帝立即差人传来相国寺的方丈,问及罗汉之中是否有个叫风波的?老方丈深思了片刻说:“风波乃是一位前朝‘疯僧’,传说他曾在相国寺待过,后来云游四海,下落不明。”

宋徽宗觉得此次降雨为宿龙寺风波罗汉相助,并且又使自己的重病得以痊愈,心中十分感激风波罗汉。于是,便立即传下圣旨,重修宿龙寺。并且耗重金铸了一尊很大的风波罗汉像,敬放在罗汉殿里。赵佶还亲自为该寺书写了许多匾额,将“宿龙寺”更名为“圣寿寺”。

抗日战争爆发后,圣寿寺内曾无数次云集过为拯救中华民族命运而投身革命事业的进步人士。他们为唤起民众,抗日救国,在此策划过如何让中国这条东方巨龙迅速苏醒。其间,他们曾在此设立过抗日游击队临时指挥部。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曾企图把圣寿寺塔放倒,盗窃塔心室、地宫内的文物,当时就挖掉了许多塔砖。活动在这一带的共产党地下组织得知这一情况后,一方面与敌人展开周旋,一方面又让当地村民把拆掉的砖砌了上去,使圣寿寺塔躲过了一场劫难。1948年,睢县人民政府搬迁到睢县城内,很快作出重点保护圣寿寺塔的决定。1985年,由文化部拨款曾对圣寿寺塔进行过大修,此次大修共更换佛砖180块,更换了由塔心柱和瓷钵、宝珠、宝瓶组成的塔刹高达1.5米,这使它至今仍然巍然屹立在睢县大地上,供来来往往的人们前来寻古、寄情。

一座古塔,见证了千年的繁华,也历经了千年的风雨,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默默地记载了历史变迁、风云变幻……

文/京九晚报全媒体记者 戚丹青

正定古城有一座“青塔”,被誉为塔中上品,充满了华美与繁复

去正定,大名鼎鼎的“一寺四塔”是必游的。一寺即为全国十大名寺之一的隆兴寺,也叫大佛寺。四塔便是天宁寺的凌霄塔(木塔);开元寺的须弥塔(砖塔);广惠寺的华塔(多宝塔);临济寺的澄灵塔(青塔)。

临济寺的澄灵塔,原本是为收藏临济宗开创人义玄禅师的衣钵修建,在四塔中最小,形制也最新,这座塔所在的临济寺,是正定四寺中唯一一座香火延续至今的庙宇。寺中有僧侣活动,有香客往来,人们在寺中绕塔祈福,是这座小城不可多见的盛景。

临济寺历史悠久,东魏兴和二年(公元540年),其前身临济院在城东南二里许的临济村创立。晚唐时禅师义玄驻锡此院并创立临济宗,四方信徒来此参师求学,极盛一时。宋以后,临济宗在日本“学徒云集,朝野尊尚”,成为日本佛教主要宗派之一,此宗认定临济寺为其祖庭,视澄灵塔为其重要的祖塔之一。

澄灵塔因上面的青色琉璃瓦,被更多人称为青塔。还未见到古塔,光是听名字,就足以想象其空灵秀丽的艺术造型。

澄灵塔清俊秀丽、雕刻精美,梁思成在考查此塔时,曾如发现彩蛋般写道:“平坐及初层檐的斗拱都出双抄,第二层以上则只出单抄;在第二,四,六,八,层上,补间铺作用有斜拱的如意斗拱,而三,五,七,九诸层,则只用单纯的华拱,表示虽在致徽的斗拱布置上,也是经过一番匠心的,只可惜这番苦心,七百余年来有几人注意过。”这奇数层和偶数层的细微差别,值得细细品味。

在古塔附近仰视,可以看到塔上的斗拱,绿色的琉璃瓦增添了诸多秀气。虽然这种密檐式实心砖塔已经失去了登临的功能,但在人们心中,它的宗教意义始终更胜一筹。

澄灵塔后面建有一座大雄宝殿,两边是僧人生活的地方,相比于这座古城里的其他古迹,寺内生活气息浓重,香火缭绕,是个充满人间味道的地方。

保存至今的古建,是千百年前无数人生活、存在过的痕迹,正定的四塔,每一座都以独特的味道给人以惊喜,无论片瓦,亦或残垣,都蕴藏着当时的人留下的“彩蛋”,留待后人去慢慢发现,慢慢了解。(欢迎您在评论区点赞留言,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落榜进士)

繁塔:开封最古老的建筑

本报记者 杨圣学

在古都开封城东南,矗立着一座体型庞大奇特的古塔——繁塔(音po婆)。说他庞大,是古塔下部三层塔基周长竟达81米,犹如10数间房子一般“粗壮”,真可谓“身宽体胖”;说他奇特,是“粗壮”的塔在三层以上突然变成了“细高条”,六层小塔塔基周长才有14米。这下粗上细的古塔建筑,可能在国内绝无仅有。

开封繁塔远眺——这是古城开封最古老的建筑了。

记者是在开封长大的。记得小时候,把繁塔读作繁(fan)塔,记忆里也曾经来过二三次,因为不懂历史文化,只看到繁塔满院子荒草胡棵,塔身也长了许多小草小树伢子,一片凄凉景象。

塔心室内的石刻。

记者曾采访过一些著名风景区和历史文化建筑,对古城古镇古村古建筑尤为感兴趣。今年五一期间,记者了解到这座不起眼的繁塔竟是开封最古老的建筑,其历史远远超过开封古城最具盛名的龙亭、相国寺(现存龙亭大殿为清雍正十二年即公元1734年所建;相国寺始建于北齐天保六年即555年,后多次损毁,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十年即1671年重修)。比同为宋朝所建的铁塔,还要早75年。于是,探寻游览繁塔的意念陡然而起。说走就走,从郑州开车直奔开封繁塔。

开封,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无论是以前认定的中国六大古都,还是现在官宣的八大古都,开封绝对占有一席之位。

6925块佛像砖镶满塔身,一砖一佛,形象各异,形态逼真,犹如武士铠甲,壮丽辉煌。

据资料记载,繁塔位于北宋东京外城以内的东南隅,今开封城外东南三里左右,呈六角形,始建于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它是开封历史上兴建的第一座佛塔,也是开封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为四角形佛塔向八角形佛塔过渡的典型。

塔心室。

开封市延庆观繁塔文管所主任李曼介绍说,繁塔通高36.68米,塔基面积501.6平方米,塔基明台1000余平方米。“粗壮”的塔身下部三层高23.1米,塔基周长81米。“细高条”的上部六层小塔高13,58米,塔基周长仅14米,远看小巧玲珑婀娜多姿,与“身宽体胖”相比形似亭亭玉立。与外形一样,塔心同样也是六边形,塔心室面积达57.2平方米。6925块佛像砖镶满塔身,一砖一佛,形象各异,形态逼真,犹如武士铠甲,壮丽辉煌。繁塔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精美的佛像砖雕、丰富的碑刻题记、罕见的书法艺术、珍贵的地宫资料、神秘的层级悬疑而闻名于海内外。

镶嵌在塔心室内壁的石刻。

据了解,天清寺创建于五代后周世宗显德二年,显德六年迁至繁台。北宋时期,天清寺的名声很大,与当时的相国寺、开宝寺、太平兴国寺并称为京都四大名寺。据北宋王瓘写的《北道刊误志》记载,宋开宝年间(968——975年),重修天清寺时,同时在寺内兴建了一座砖塔,名为兴慈塔,也称天清寺塔,因其座落在繁台上,故俗称繁塔。繁塔是由当时的官僚倡导,从民间募集资金修建的,所以建得时间很长。现存在繁塔里面洞壁上所镶嵌的石刻中,有建塔捐献过钱财和实物者的姓名和年月。但是,这些石刻只能显示繁塔开始建造的日期、建造过程中捐款捐物者的名字日期,无法显示何时完工日期。因为完工的石刻就无法镶嵌进塔壁里了。石刻日期表明,繁塔从宋开宝七年(974年)开始建造,石刻显示最晚的日期是宋淳化元年(990年),此时距开始建塔已经17年,而这些捐施石刻都镶嵌在三层基塔第二层的塔洞之内,所以应该基本确定此时塔的工程尚未完工,可见修建过程是漫长的。

塔心室内的彩色佛像砖刻。

记者看到,繁塔是等边六角形宝塔,塔高九层,由下部三层巨大塔身与上部六层小塔组合而成,塔每层重檐,均由重翅斗拱承托,下檐用卧砖叠涩收进,上檐顶部作平底座,宽不足六十公分,仅可依次通过一人,十分惊险。北宋仁宗时,诗人苏舜钦有诗写道:“我来历初级,穰穰瞰市衢,车马尽楼蚁,大河乃污渠。……俄思一失足,立见糜体躯。”诗人梅尧臣却因力不从心,未敢登临,他写道:“二三君少壮,走上浮图颠。何为苦思我,平步犹不前。苟得从而登,两股应已挛。复想下时险,喘吁头目旋。不如且安坐,休用窥云烟。”因繁台高于北宋内城地面近20米,加之繁塔自身高度,故尤显其高大,所以开封多年来一直流传着:“铁塔高,铁塔高,铁塔只搭繁塔腰”的谚语。

繁塔地宫石碑铭记。

李曼介绍说,据塔铭记载:当时寺内僧众有400余人,讲经律论僧50余人,还有三纲知事,各职人等,发愿共同造塔。塔铭还记载了地宫中所有埋藏的东西,如水晶瓶、水精函、水精瓮子、金棺、银椁、舍利石匣等,以及施舍人姓名石刻七方,记载三百余人,上自文武百官,下至茶馆博士,施舍的东西有金银、衣物、食品,可见当时繁塔声名之广,香火之盛。

那时,繁台之上,风光优美,景色宜人,无论是艳阳三月的郊游踏青,或是榴红五月的端阳佳节,人们担酒携食,结伴邀友,钦酒赋诗,品花玩草,观赏百戏,烧香拜佛的人络绎不绝。中秋之夜塔灯齐放,“万点明灯彻云宵”的景色更加诱人。尤其是大地复苏、百花争艳的春天,在此“登楼下瞰,尤为殊观”。宋人石曼卿有诗赞道:“台高地迥出天半,嘹见皇都十里春。”绝妙风景被人们誉为“繁台春色”,列入汴京八景。

繁塔塔心室。

金、元时期,寺塔俱废。元代中期曹伯启有《陪诸公登梁王吹台》诗云:“天宇廓然秋已暮,幽人欲作登高赋。联镳沽酒上繁台,千古兴亡一回顾。百鸟喧啾塔半摧,荆榛掩映台前路。黄花采采未成欢,目断荒城起烟雾。”显然此时的繁塔寺院已是被摧毁而非原貌,荆棘满路,无人问津之地了。

镶嵌在塔心室壁的石刻。

明初,天清寺再度兴盛起来,一寺而三分,前为国相寺,中为天清寺,后为白云寺。明李濂《汴京遗迹志》云:“国相寺在天清寺南,即天清寺之前楼三间。国朝(明)洪武十七年,僧胜安因楼废址,改建佛殿,名曰国相寺。”(一说国朝(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二十一年(1388年)。僧净慈增建国相寺白云阁方丈廊庑三间。永乐十三年僧僖道复修。”又据明李梦阳《国相寺碑记》云:“国相寺繁台前寺也。台三寺,后曰白云,中曰天清,塔断而中立,有鹳巢其上,嘎嘎鸣。按《梦华录》,繁台寺一耳,亦不言其地之盛。尝闻之长老言:‘寺一耳,而三其教。……后有白云阁,于是号白云寺;中有天清殿,于是号天清寺;前有国相门,于是号国相寺’”。一寺而有三派佛徒,正是天清寺再度开始兴盛。至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繁塔逐渐繁荣,于繁台之上又建二程书院,内祀北宋的理学家程颢、程颐。至正德年间,寺僧善彬大力经营,繁台又成为旅游胜地。明末,“河水灌汴,塔旁殿庑俱毁”,仅存繁塔。

镶满塔身的佛像砖刻令人叹为观止。

据《祥符县志》记载,清朝顺治年间,有和尚桂山偕徒孙明孺前往五台山朝拜,途经开封,被当时的巡河使者方大猷留住塔下。后,屯山监司胡公命他垦田4顷。在桂山和尚主持下,创草殿三楹,以奉香火。“募方公(大猷)修塔前寺,建后殿、中殿,及开堂放参等处。”康熙七年(1668年),又“募巡抚张公自德修禹王台及塔前寺山门、钟楼、鼓楼、韦驮殿、伽蓝殿、观音文殊配殿。”落成后,仍名之曰“国相寺”,繁塔再一次香火繁盛。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再次决口,寺毁塔存,从此繁塔孑然一身,形单影只,孤立于荒郊之中达百余年之久。

北宋理学创始人程颐、程颢碑。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次大修,按照整旧如旧的原则,使繁塔获得了新生。

在清新的环境中游览繁塔公园,观看繁塔历史介绍。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开封市加大了旅游投入,繁塔周边环境得到了整治,增设了繁塔宣传步廊、二程碑及二程人物介绍,布置了花园,让游人在参观中加深对繁塔历史的了解。它的历史文物价值、建筑、雕刻艺术价值吸引着更多的旅游者、研究者来访。

记者就要离开繁塔景区了。回头望去,千年繁塔是那样安详地静静矗立着,显示出它的尊贵、深沉和神秘。我想,我还要再来采访,亲自上塔顶下地宫,寻找六层小塔和地宫内鲜为人知的秘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1498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