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大同关帝庙

大同关帝庙为明代以前神祠建筑,俗称大庙。坐落在大同市内鼓楼东街。清《大同府志》记有明景泰、嘉靖、隆庆、万历年间修缮碑记。清康熙、乾隆时均有增建和修葺。从建筑手法和特色看,当为元代遗物,是大同唯一的一处元代建筑。

中文名:大同关帝庙

地理位置:大同市内鼓楼东街

大同关帝庙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

景点级别:市级文物保护单

说说大同关帝庙二

说说大同关帝庙之二

马王庙小学大庙分校后改名大庙小学。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这里创办九龙初级中学,1964年更名为九龙初级耕读中学,一年后又更名为大同市第二工读初级中学。1971年,第二工读初级中学撤销,大庙被城区教干校等单位占用。期间,除大殿外,其他建筑均被拆毁。上世纪末,将所占单位搬迁,省市拨款进行落架整修,使大殿又恢复了原貌。”

2008年,大同市政府复建关帝庙,越两年,2010年10月20日,关帝庙举行修复工程竣工庆典仪式,标志修复工程完工。复建后的关帝庙总占地面积达1.2万平方米,南北中轴线上依次建山门、过殿、主殿、春秋楼,两侧有春风楼、时雨楼、名将祠、财神庙、奶奶庙。西侧设有跨院,院中植桃树,建有邀月亭、武侯祠、结义照壁、结义堂。东侧绿树掩小路,曲径通幽,温馨雅静。山门隔路对面,辟为广场,两侧建观景廊,南端移建戏台。

复建后的关帝庙建筑雄伟,布局合理,平面严谨,高低错落,有肃穆庄严的庙宇,又有幽静雅致的园林。有使人顶礼膜拜的神像,又有供人开心娱乐的戏台。庄严与幽静,严肃与欢乐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来到关帝庙前,山门的对面隔路是一个广场。广场的东西两侧建有观景廊,南端有一座坐南朝北的戏台,台口正对山门,与山门在一条中轴线上。

戏台当然是为演戏才建的台子,庙前的戏台是为了给庙中供奉的神献戏而专门特建的。戏曲是由原始的音乐舞蹈逐步发展而来的,原始的音乐舞蹈则和原始宗教祭祀仪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是合二而一的,所以戏曲的发展离不开宗教祭祀活动。古代的人们面对灾难,都会求助于神灵,向供奉的神灵敬歌献舞,祈望保佑。元代戏曲成熟后,庙前建戏台就逐渐成为定制,称为“庙台”,几乎是有庙必有庙台。大同关帝庙在元代初建时就建有戏台,这座规模宏大,造型极佳的戏台,经历了六百多个风雨春秋后,在1959年时被拆除。据说建于元代的戏台全国现在只存有六座,都在山西的晋南。大同关帝庙元代戏台是大同盛演元杂剧的产物,它的拆除实在可惜!现在看到的这座戏台是由皇城街迁建的,是原九龙壁前建于清代的酬龙祈雨戏台。据姚滨考证,这座戏台大概建于清顺治年间。姚滨先生在《代王府、九龙壁、皇城戏台考》(《大同今古》1995年第4 期)介绍:“戏台平面呈凸字形,前台长9.70米,宽6.12米,高1.85米;后台长8.60米,宽3.52米;前台为巻棚歇山顶,后台高出前台,为硬山顶。飞檐挑角,古朴典雅,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特色。……后台两侧有一伸出的石槽(尿槽),此是专供演员扮戏后,不便出台,在后台解手专设的。”

戏台台口上高悬一木匾,匾上阳刻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演真楼”。匾的右侧有纵向“□□癸卯【】賓建立”字样,紧挨一列的下面是“督工字號”四字。匾的下沿由右至左,列六家字号:“廣恒泰、義盛店、時中號、廣盛店、義全泰、萬泰店”。匾的左侧有“孫山【】 書”三字,下面是印章。(□是残缺无辨认的字, 【】是笔者没有辨识的字。)这块匾,不知是不是戏台上的原物,若是,戏台肯定是清代之前之物。因为民国时已不在使用干支记年。匾上的“癸卯”和“督工字號”说明此戏台是某个癸卯年建或翻修过的,不是建或修何用“督工”。查清代共有五个癸卯年:康熙二年(1663年)、雍正元年(1723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道光二十二年(1843年)、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晋商史料全览•大同卷•大同清代商贸业绩》一文中提到:“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修上华严寺碑记》大同粮行南永顺店、北永顺店、万通店、万泰店、广盛店、义庆店各施钱10吊。”张焯所撰《云冈石窟编年史•清代记事》:1861年辛酉(清咸丰十一年)的《重修大佛寺碑记》中提到“时中号……各施钱伍佰文。” 两通碑文中记载的“万泰店”、“广盛店”“时中号”可能就是匾上的“廣盛店”、“萬泰店”、“時中號”。匾上的“癸卯”年号极有可能是1843年道光二十二年。由此可以初步判定这座戏台或建或重修于道光二十二年。

一块“演真楼”牌匾,道出了戏曲的精神内涵。在这座戏台上究竟上演过多少场戏,我们不得而知。每部戏虽然都是由人编撰的,但演绎的却是人间的真情实感。那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达官显贵、平民百姓,哪一个不是真实的人物?哪一出戏不是时候生活的反映?“演真楼”演的都是真事!

复建后的关帝庙平面示意图

公众号

说说大同关帝庙之一

说说大同关帝庙之一

昔日大同关帝庙 戏台

中国的古庙成千上万,祭祀的神祗数不胜数。若说那位神的庙宇最多,恐怕首数祭祀三国时蜀国大将关羽关云长的关帝庙了。

坐落在大同鼓楼东街的大同关帝庙,俗称“大庙”。其所在地因庙称街,叫大庙角街。关帝庙东面南北向的街叫“都司街”,因明代在此设“山西行都指挥使司”衙门而名;西面一条小巷,叫“稍竹巷”,明代时为代王府花园,因园内竹林梢头高出围墙,后建街,故名。后面东西向的一条街叫翠花宫巷,据传因明代王为其宠姬崔翠花在此建翠花宫而名。关帝庙究竟建于何时,已无考。据清乾隆年间的《大同府志》载:“关帝庙,一在鼓楼东街,创建无考,元泰定间敕降封号,紫石小碣,今不存。明景泰,嘉靖、隆庆、万历间,相继增修,俱有碑记。国朝康熙三十二年重修,乾隆二年知府屠嘉正、知县李伯馦,增建飨殿。三十八年知府吴辅宏、知县虔宝礼重修。壁间有明巡抚翟鹏谒庙诗碣。”现大殿外墙东壁有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重修义勇圣贤庙记》石碑。碑文开篇便称:“历粤庙貌, 乗来远矣。” 道光年间的《大同县志》中载有道光九年(1829)《重修关帝庙碑记》,碑记中说:“郡城设庙以崇祀关帝,各坊皆有之。惟鼓楼以东,庙貌最古”。根据文献所载“元泰定间敕降封号”,和“乗来远矣”、“庙貌最古”,再依据庙中的建筑手法和建筑特点,现在一般判定此关帝庙为元代所建。这在全国现存的关帝庙中,是比较早的。

关帝庙就按建于元泰定间(1324-1327)推算,至今已经历了近七百个春秋,明清两朝历有修葺,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前,仍基本保存清代修葺后的原貌。大同姚滨先生《大同寺庙选粹•关帝庙》描述了当时关帝庙的基本格局:“此庙坐北朝南,正门前高达一米的石台基上,建有一座雄伟壮丽的重檐四柱木牌坊,左右竖高大的旗斗一对,插在旗杆夹石中。两尊护门铁狮分立左右。拾级而上,山门前额悬万字边大字牌匾,书“大義参天”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沿中轴线从南至北有山门、过殿、主殿、后殿。过殿有东西配房各三楹。两边廊房各五楹。主殿前有石拱桥、泮池,雕栏柱头,颇为壮观。泮池中碧水涟漪,人影晃动。主殿面阔3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顶,上覆琉璃瓦。殿前置面阔3间、进深2间的抱厦,系清代为扩大祭祀活动面积而增建。……门庭两边有钟鼓悬于木架之上,钟重1500余斤,其声大而远。整个主殿金碧辉煌,望之而光华发越,美哉!后殿面阔5间,悬山灰瓦顶。殿内雕塑刘备、关羽、张飞巨型立像,顶天立地,背光满是木雕桃树,桃花挂满枝头,取其“桃园三结义”之意。前面香案上陈放赵云站像,有1米高。东西壁绘有‘三国演义’内容的壁画。整个后殿,光彩夺目,风格别致。殿前均为槅扇门。”祝进《记忆中的关帝庙》:“大殿内正面高高的台基上,雕塑着关羽的坐像,身材高大,红脸,卧蚕眉、丹凤眼,胸前三缕美髯,很严肃的表情,身披红里绿面战袍,周仓手握青龙偃月刀站左,关平站右,台下大约20多位战将身披盔甲分立左右两排站立在殿堂中。”

姚文还说“关帝庙前隔街与庙门相对建六柱五口三面观戏台一座。为大同最早的元代戏台。经明、清两代多次修葺,明隆庆年间(1567~1572)代恭王朱廷琦在戏台后墙砖壁上增建“龙鳞照壁”一座,挺然而立。据《大同县志杂志》载,“隆庆年间,代恭王心许关帝庙外照壁石妆花屏壁一座,寻制以砖。工将竣,壁忽自动前后仰状,状如挥扇,观者罢市。恭王惧,急跪于神前叩祷,汗流浃背。逾时,墙稍定。王自是事神益谨,且每年加修葺。至今乐楼后砖壁犹存。”此龙鳞照壁,建国后仍在戏台的墙壁上,完好无缺。此戏台规模颇大,台基长宽各5丈,飞檐大柱,雕梁画栋。顶为歇山顶,台前、台后、台左、台右均有空地,人们可从各个方向看戏。大庙正门台阶高且宽敞,台基上可容数百人,是极好的看台。

大同每年五月十三、六月廿三为关帝庙会,仪极丰隆,举城若狂。由于布行等七十二行为会首,经济实力雄厚,除献戏三日外,尚出花盘,即抬搁,扮戏十数出,沿街演出,观者填塞街巷,阻断交通。有‘举国若狂,颇有男女同途者,惟礼义自守之家能自禁约’的记载。善男信女,特别是各行各业,商行店主都把关羽作为武财神,纷纷前来烧香敬表,献供还愿,顶礼膜拜,祭祀布施,累代崇祀,有增无替。

据清《大同府志》记载,关帝庙前建有牌坊:“匡扶社稷坊,在关帝庙东。巩固边疆坊,在关帝庙西”。估计这两座牌坊就在大庙角街关帝庙的左右。

1937年日军侵占大同时,大庙被“兴亚协进会”所占,国民党盘踞大同其间,被‘大同特警队’所占。”

姚滨先生的上述记载,是笔者能查到的有关关帝庙复建前的最详细的资料。为使读者能了解复建前关帝庙的旧貌,故将姚文大部录上。1949年8月,关帝庙由马王庙小学大庙分校占据。当时在这里就读,已是三年级学生的姚斌先生回忆说:他们初进大庙时,院里满是荒草,泮池中是绿色的臭水。报厦下似乎是行刑后的地方,有老虎凳,有像单杠一样的架子。架子上面有绳子,是吊人用的。还有打人用的扁担,整的、断的有十余根。两面的配房都改成关押囚犯的地方,窗子都用一根根椽木钉死。学生们在拆除椽木时,发现下面住满了蝎子。过殿的东侧有一间黑房,四壁满墙上都是钉子。钉子上有白纸条,上面写着人名,还挂着裤带和腿带,学生们把这些带子收起来,破烂换钱后吃了一顿香瓜。关帝庙的大门,东边改造成传达室,西边塑有一匹威风凛凛的战马。据说有位学生骑上去玩,上去后腿就僵的下不来了,话也不能说。后来家长来了摆上供品,祷告一番,这才下来。门外的铁狮子,雄左雌右,象征雄狮子的生殖器被人们摸的油光滑亮。遗憾的是这两个雄壮的铁狮子在1958年的大炼钢铁中化成了铁水。

公众号

说说大同关帝庙之四

说说大同关帝庙之四

山门平素不开,要从掖门绕进去才能看到山门内的塑像和壁画。山门的东西两侧各塑一匹由兵士牵着的雄壮战马,这是传说中关羽前后乘的两匹坐骑。西侧那匹紫红马,就是有名的“嘶风赤兔马”。《三国志•吕布传》记:“布有良马曰赤兔。”当时就有“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之说,形容吕布和赤兔马分别是人和马中的精英。赤兔马,因有“日行千里”的说法,人们一般以为此马赤如火炭,快如脱兔,这是误解。古人相马,先看马头。其中有一种高大的重型马,其头部形状像兔形,称兔头马。赤兔马就是红色的兔头马。吕布的赤兔马是有的,但赤兔马后为关羽所得,史料并没有记载。按《三国演义》:赤兔马是“浑身上下,火炭般赤,无半跟杂毛;从头至尾,长一丈;从蹄至项,高八尺;嘶喊咆哮,有腾空入海之状。此马原本为董卓所有,董卓为得吕布,将赤兔马送于吕布。后吕布被曹操擒杀,曹操为感化关羽,将赤兔马送于关羽为坐骑。关羽骑着赤兔马,诛颜良、斩文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创立了赫赫战功,成就了关羽的“勇”。关羽被害后,孙权为奖励马忠擒关羽之功,将赤兔马送马忠骑乘,赤兔马数日不食而死。

东侧的马是《三国演义》中关羽得到赤兔马之前的坐骑。关羽“温酒斩华雄”乘的就是这匹马。

东壁上绘的壁画是《三国演义》故事《虎牢关三英战吕布》。这件事,正史没有记载,是罗贯中编撰的。故事说的是袁绍八路诸侯来讨屯兵虎牢关的董卓,董卓的义子吕布迎战。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勇不可当的吕布直杀的袁绍联军兵退三十里。吕布引兵搦战,与张飞战五十余合,不分胜负。关云长见了,舞青龙偃月刀夹攻吕布。两人战吕布三十合,仍不能胜。刘玄德持双股剑杀出。三个人共战吕布,吕布这才招架不住,败回虎牢关。图壁画中左侧是刘备、关羽、张飞围攻吕布的情景,右侧是八路诸侯观战助威。吕布的左侧有两个人,其中一个举着旗帜,这是吕布的部将,两人面色惊慌,表现出这场鏖战的壮烈和吕布已现败象。

西壁的壁画是《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的故事:关公中吕蒙计,败走麦城,父子被潘璋部将马忠所擒,孙权招降不能,随杀关公父子。关公一魂不散,荡荡悠悠,直至荆门州当阳县玉泉山。这夜三更,山上老僧普净正在打坐,忽听空中有人大呼曰:“还我头来!”普净仰面观看,见空中一人,骑赤兔马,提青龙刀,左有一白面将军、右有一黑脸虬髯之人相随。普净认得是关公,就对关羽说道 “今将军为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然则颜良、文丑,五关六将等众人之头,又将向谁索耶?”关公的英魂顿悟,向普净稽首皈依而去。孙权害了关公,设宴庆功,将吕蒙让于上位,亲自酌酒赐吕蒙。吕蒙接酒欲饮,忽然将酒杯摔于地上,上前一手揪住孙权,厉声大骂:“碧眼小儿!紫髯鼠辈!还识我否?我自破黄巾以来,纵横天下三十余年,今被汝一旦以奸计图我,我生不能啖汝之肉,死当追吕贼之魂!我乃汉寿亭侯关云长也。”孙权大惊,慌忙下拜。只见吕蒙倒于地上,七窍流血而死。图中北侧关公眉发倒竖,长髯横飘,丹凤怒睁,双手前伸。关平、周仓护卫两侧,也是剑拔弩张,正是大呼“还我头来”的情景。左侧有一位红衣白须老僧,一手挂一串佛珠,一手竖与胸前,是普净禅师。图中南侧下部,孙权坐在一张几前,左手扶着额头,以袖掩面,满脸惧色。周围的几位大臣也个个惊慌失措。吕蒙站在对面,手指孙权,大声喝斥,是关公神灵俯身的情景。上部一位酷似关公摸样的将军高举宝剑,将一位武将砍翻。一柄大刀横于两人之间。这是关公显灵杀潘璋的故事。刘备为关公报仇,起兵讨伐孙权。阵前关兴正遇手中所持关公青龙偃月刀的仇人潘璋,关兴骤马杀来,潘璋不敌,逃入山谷。关兴追入谷中迷路。见一户人家,上前投宿。一进门,关兴见堂内供着关公绘画神像。关兴大哭而拜。房主人一问,才知是关公之子,忙置酒食相待。不一会,又听得有人敲门,关兴一看,正是潘璋,拔剑便刺。潘璋返身正欲逃走,就看到门外站立一人,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飘三缕美髯,绿袍金铠,按剑而入。潘璋见是关公显圣,大叫一声,神魂惊散;欲待转身,早被关兴手起剑落,斩于地上,关兴得了父亲的青龙偃月刀。

走出山门,中轴线的两侧是遥相对应的春风、时雨楼,像两尊威武的勇士,守卫着大庙。这是安置钟鼓的钟楼和鼓楼,自笔者撰此成文时,钟、鼓还未安放。

二座楼均为歇山顶,顶层造成小元宝形,四角卷起伸出,整体视觉结构清晰,棱角分明。东侧的楼,朝西的一面挂着 “春风”匾额。西面的楼,朝东一面挂着“时雨”匾额,都是明末清初“神笔王铎”的字迹。

春风、时雨,字面理解就是春天的风,及时的雨,引申为恩泽、教诲。三国魏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伏惟陛下,德象天地,恩隆父母,施畅春风,泽如时雨。”《幼学琼林••师生》:“弟子称师之善教,曰如坐春风之中;学业感师之造成,曰仰沾时雨之化。”这里一是意喻作为人的关羽,在忠、义、仁、勇方面的教化功能;一是赞扬作为神的关羽,护国救民解救危难的功德。

公众号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0923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