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中华曙猿遗迹地质公园

水母山,位于上黄集镇西500米。世界高级灵长类动物祖先中华曙猿的化石就发现出土在此。中华曙猿,生活在距今四千五百万年前中始新世纪,其生长时代比北非要早一千万年。中华曙猿骨化石的发现,源于上世纪中页的开山采石作业。当时民间常有用石隙裂缝黄泥中的化石止血治伤,并不知道在这些裸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化石部落里藏有惊世之骨,中华曙猿遗迹地质公园,中华曙猿遗迹地质公园简介,中华曙猿遗迹地质公园-常州市溧阳市中华曙猿遗迹地质公园旅游指南

中华曙猿遗迹地质公园

山西壶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方法初探

山西壶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方法初探

《资源调查与环境》 2012年02期 张忠慧

摘要:随着旅游地学研究的深入和地质公园建设的不断完善,作为地质公园建设核心的地质遗迹保护工作越来越显得重要和迫切。本文是作者几年来从事壶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的总结,主要目的是在对地质遗迹保护进行系统分类的基础上,通过对公园地质遗迹保护的现状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制定出科学的对策与措施,实现公园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地质遗迹保护是地质公园建设的三大任务之一[1]。按照国家地质公园“以保护为主,在保护中开发,以开发促保护”的原则,地质遗迹保护是地质公园建设的重中之重。山西壶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是国土资源部2005年批准的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2008年揭碑开园。在公园建设中,按照国土资源部的要求,先后成立了公园管理机构,编制了公园规划,开展了重要濒危地质遗迹的工程保护,建设了公园主题碑、地质广场、地质博物馆和标示系统,制作了〗公园导游手册、画册、科学导游图,对公园的导游进行了地质知识培训,在地质遗迹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在对公园地质遗迹分布、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等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保护的对策与措施。

1公园基本情况

山西壶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太行山主峰地带,壶关县东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316′-11339′30″,北纬3549′15″-3602。′由东西横贯太行山的大峡谷和一系列支峡组成(图1)。这些支峡分别构成了八泉峡、青龙峡、红豆峡、五指峡和王莽峡五个景区,公园总面积148.4 km2。

公园是由一系列具有典型科学性、稀有性和美学价值的,能够代表本地区地质历史、特定阶段的地质事件和地质作用的地质遗迹、遗址所组成。

(1)呈东西向展布的太行山大峡谷,将太行山拦腰斩断,形成了一条长达百余千米的天然地质大断面,系统的出露了新太古界、中元古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第四系等,成为研究华北地区地质发展演化历史的重要基地。

(2)公园地处华北陆块(地台)的古陆核上,长期处于构造稳定状态,发育了一套相对完整且具有代表性的地台型沉积,完整地保存了中元古代、古生代海洋环境,尤其是陆表海环境的沉积遗迹。

(3)由太行山大峡谷及其支峡组成的峡谷群地貌,系统展示了由峰石-崖壁-峡谷-溶洞-崩塌-侵蚀-堆积等各种地貌形态,是太行山构造地貌出露最完全的地区之一,是地貌教学的天然大课堂。

(4)沿大峡谷两侧崖壁出露的溶洞和天生桥,代表了太行山地质历史阶段的古气候、古环境。溶洞内分布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石耳、边石坝、钙华坝等,对研究溶洞的形成和古气候、古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2公园地质遗迹保护现状

2.1公园地质遗迹资源

按照《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试行,2002)的地质景观分类方案,公园内的地质遗迹可分为6大类38小类120余种[2],这些地质遗迹集中分布在太行山大峡谷八泉峡、青龙峡、万佛山、红豆峡、五指峡和王莽峡等六个景区内(表1

2.2地质遗迹保护现状

2.2.1地质遗迹保护类型

按照地质遗迹保护的行为特点、方式方法等,我们将地质遗迹保护分为三大类(图2)。

2.2.2国内外地质遗迹保护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地质遗迹的保护主要是通过申报自然遗产、地质公园、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方式进行保护,尤其是地质公园已经成为保护地质遗迹最有效的手段[3]。

自2000年中国国土资源部建立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以来,国土资源部和部分省市自治区专门设立了地质遗迹保护项目经费,支持国内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保护。截至目前,已有效地保护了近3000处重要地质遗迹[4],举办了包括科学报告会、中小学生夏令营在内的各类科研、科普活动共计585次,出版了500余种、500余万册地学科普读物,向11亿游客宣传了地球科学知识,建立了2.1万块科学解说牌,已建立和在建127处博物馆,建立了187处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教育累计达1.6亿人次。

2.2.3公园地质遗迹保护现状

壶关峡谷的地质遗迹保护从2005年成为国家地质公园开始。公园在地质遗迹保护方面主要开展了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成立了公园地质遗迹保护管理机构,对保护的内容进行监测、维护,防止地质遗迹被破坏和污染。

(2)制定了公园地质遗迹管理细则和宣传活动计划,并利用已经建成的地质博物馆和野外科普线路进行了积极宣传,不断增强公众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3)对部分濒危地质遗迹实施了工程保护措施。依据山西壶关峡谷地质遗迹的分布特点,对典型地质现象采用“点“保护,对典型地层剖面、构造剖面采用“线”保护,对大体量的地质地貌景观采用“面”保护,对地质遗迹保护区划界立桩进行保护[5]。

3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

3.1存在的问题

为了保护好公园珍贵的地质遗迹,壶关县人民政府和壶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处做了大量工作,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总体上进展缓慢,成效不甚明显。与周边省、市的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地质遗迹保护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较多。

(1)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工作滞后,资源量不清。公园地质遗迹详细调查工作尚未全面展开,更多的地质遗迹还有待调查发现。尚未开展过全面系统的地质遗迹调查登录工作。对公园地质遗迹的分布、数量、规模、类型、成因属性、科学价值与开发价值,没有确切的数据,没有完整的登录资料,给保护对象的确立、保护范围与级别的确定、开发规划和评估等带来一定的困难[6]。

(2)公园管理机构缺乏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对地质遗迹的认识较为模糊。地质公园管理机构的管理人员一部分是由壶关县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兼任,一部分是由社会招聘而来,缺乏基本的专业素养,对地质遗迹的重要性没有正确的认识,影响了对遗产保护的理解。地质遗迹保护处在治标不治本阶段。

(3)地质遗迹保护手段单一落后,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公园目前已经开展的地质遗迹保护工作,主要是工程保护,仅用围栏保护了个别地质遗迹点,保护内容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保护手段单一落后,难以满足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的需要。

3.2对策措施

3.2.1保护策略

(1)实施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财政专项资金制度。地质遗迹专项资金主要由各级政府从两权价款中列支。专项资金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用于地质遗迹的保护、管理、科学研究以及其他社会公益事业等活动。

(2)改善管理机构的人才结构,加强管理人员的地质知识培训。健全的管理机构和有序的管理体制,是建设和管理好地质公园的保障。按照国家地质公园要求,每个公园必须配备3~5名地学专业人才。此外,公园管理机构还要定期选派人员参加各种培训或聘请地质专家到公园进行全员培训。使公园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地质遗迹保护的重要性和地质遗迹保护的技术要求及技术流程。

(3)开展公园地质遗迹调查,加快公园地质遗迹保护登录进程。地质遗迹调查是查明地质遗迹资源状况最基本的工作。只有充分了解地质遗迹数量、类型、分布、可保护及可开发利用程度,才能合理地制定出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规划,以及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在调查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地质遗迹登录。登录内容包括:地质遗迹的名称、位置、类型、范围、地质简况、遗迹等级、交通情况、保存环境、受威胁程度、保护建议等;地质遗迹所在地的历史、文化遗产、社会经济、生态环境、风景名胜等[7]。

(4)建立地质遗迹评估制度,实施地质遗迹经营使用费征缴制度。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地质遗迹评估,以地质遗迹评估为基础,实施地质遗迹经营使用费征缴制度。

(5)加强国内外、省内外地质公园间的交流与合作。地质遗迹资源是全世界共同的财富,因此应把壶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旅游地学交流中心,定期邀请省内外、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到公园考察、指导。同时,还要为各高等院校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把壶关峡谷地质公园建设成为教学科研实习基地。

3.2.2保护措施

在我国,目前对地质遗迹采取的保护措施主要有以下五种方式:制度保护、宣传保护、监测保护、提示保护和工程保护。

(1)加强地质遗迹管理,制定公园地质遗迹保护管理细则。由地质公园管理处参照原地矿部发布的“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和国务院发布的“古生物化石管理条例”,制定出公园的地质遗迹保护管理制度,由地方政府进行发布。由公园管理部门下发给各个景区,由各个景区负责执行。

(2)加强地质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公园地质遗迹认知能力。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加强科普宣传的教化功能。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将地球的成长、发育、演化等基本常识从中小学的教学活动中一点点渗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以社会教育为补充,通过媒体、网络、报刊、杂志、标示标牌等进行地质公园知识的传播。

(3)加强地质遗迹的监督检查,建立地质遗迹保护监测系统。公园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地质遗迹的保护管理,及时依法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区,开展对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的检查、指导、监督等工作。同时,公园管理单位应组织专业人员定期对地质遗迹资源进行监测,并将监测信息公布在地质公园网上[8]。

(4)对濒危地质遗迹实施工程保护。对一些地处景区核心线路上的典型地质遗迹,要实施工程保护。包括修建保护亭、保护围栏、架空步道、崖壁栈道等工程。

4结束语

地质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地质遗迹作为一项重要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我们在享用的同时更有义务保护和传承,这也是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壶关太行山大峡谷是国土资源部批准的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在开发建设地质公园的过程中应吸取省内外、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真正实现对地质遗迹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并重,经济效益与环境友好协调发展。

宜昌国家地质公园新增至3个,每一个都藏着亿万年前的地质遗迹

好消息!

宜昌又新增一处国家地质公园啦!

在哪里?在哪里?

别着急,且听宜旅君慢慢道来~

经国土资源部组织专家实地验收,长阳首家被国土资源部命名的国家地质公园——湖北长阳清江国家地质公园正式通过批复。成为宜昌市第三家国家地质公园!

湖北长阳清江国家地质公园以东西向地质大走廊的清江干流为主线,串联武落钟离山、香炉石两大园区,形成“一廊两园”的总体布局,属于构造及岩溶地貌类大型地质公园。是清江流域中地质遗迹发育最全,与自然风景、人文景观结合最完美的地段。

这里展示了中国南方8亿年前以来地壳及环境演化、沧海桑田变迁、河流形成奥秘,是探索地球早期生命保存形式和进化、了解人类起源和土家族早期文明的宝库,是一个集古人类遗址、地层古生物、古冰川遗迹、构造形迹和河谷、岩溶地貌,以及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天然地质博物馆。

园内重要地质遗迹主要沿清江流域长阳段及其支流两侧展布,与长阳主要旅游路线和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基本一致。分为三个园区,分别是长阳人遗址——武落钟离山园区、天柱山——古冰川园区和香炉石——巴王洞——大铁矿园区。

长阳人遗址

在这块土地上,19万年前,诞生了人类远古祖先“长阳人”,4000年前,诞生了“巴人廪君”。在这个地质公园里,可以见到我国南方最完整的南华纪至早三叠纪地层序列,见到长阳人遗迹和30多个门类、数千种动植物化石,还可见到地史时期多期造山运动所留下的痕迹。

地质变动的外力作用,为地质公园雕塑出了精妙绝伦的峡谷、奥峰林、溶洞、温泉、瀑布、以及层状地貌和河流阶地。遍地的奥陶纪石林,随处可见的山泉瀑布,深不可测的神秘溶洞,千变成化的古生物化石,为长阳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2014年1月,被国土资源部批准授予国家地质公园资格。

复杂的地质构造条件和辽阔的疆域,

造就了宜昌丰富的自然景观。

除此之外,宜昌还有2处国家地质公园,

分别是:

长江三峡(湖北)国家地质公园、

湖北五峰国家地质公园,

再来一起感受下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吧~

长江三峡(湖北)国家地质公园

长江三峡(湖北)国家地质公园是国土资源部批准建设的第三批国家地质公园之一。

地质公园(湖北)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上游下段,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处在南温带和亚热带过渡地带,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园内水能蕴藏量大,自然风光旖旎,文物古遗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

公园中完整而又丰富的地质记录和集峡谷、岩溶、山水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自然风光无疑让它成为一本记录地壳演变的历史教科书;一个探索大自然奥秘、展示多种峡谷、岩溶地貌的殿堂;一席进行科普教育、了解长江演变和学习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文化基地。

湖北五峰国家地质公园

湖北五峰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湖北省西南部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地处武陵山脉北延的中山区,公园内拥有完整的岩溶体系,典型的构造遗迹和地质层型剖面等重要地质遗迹,是大型构造及岩溶地貌类地质公园。

公园由柴埠溪和后河两个园区组成,其中柴埠溪园区有”幽峡百里,奇峰三千”的峡谷峰林地貌、典型的早古生代地质剖面、喀斯特溶洞、喀斯特天生石桥、堪称一绝的“暑天冰穴”景观、流水侵蚀等地质地貌景观。

柴埠溪园区

后河园区以国内罕见的珍稀孑遗动植物群落、峡谷绝壁景观和浓郁的土家民族风情为特色,园区内“山灵通地脉,岩幽连古泉”。

后河园区

名山秀水、神韵各异的地质地貌、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造就了鄂西山区独具特色的湖北五峰国家地质公园。

国家地质公园

天然的地质博物馆

在这里,感受来自远古的神奇魅力

体会前所未有的新奇之感

了解更多精彩资讯

请关注宜昌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官方微信

爱上宜昌

广东省中山市黄圃镇海蚀遗址拟建“省级地质公园”

广东省中山市黄圃镇海蚀遗址生态环境优美,在省内具有典型地质科学意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和美学观赏价值,为了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这些地质遗迹资源,推进中山旅游发展,中山市根据省国土资源厅有关规定,将建设广东中山黄圃省级地质公园。

中山黄圃的海蚀遗址,位于黄圃镇鰲山村石岭片魁楼岗。它不仅是广东沿海迄今为止所发现规模最大的海蚀遗址,连绵长达300米,更是广东保存最完整的海蚀遗址。据地质专家考证,此海蚀地形主要形成于古珠江口海湾中岛屿时期,距今约7000-2000年。岛屿与海面接触处由于长期的海浪侵蚀,形成多处海蚀洞。海退之后,石岭由岛屿变成了今天的丘陵,海蚀洞变成为山脚一带连串的岩洞。石岭裸露的山岩由紫红色沙质岩层构成,形成于距今一亿多年的白垩岩灰层。由于长期的风化,岩层产生裂隙和剥落,形成了玉泉洞、穿狗径、鼻管石、蟾蜍石、滴水岩等形态各异的山体奇观。目前该海蚀遗址出露的海蚀地形从玉泉洞开始向北延伸两百多米,呈现出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等独特的海蚀地貌。它是继广州七星岗古海蚀崖之后,广东境内第二个作过水准测量的古海蚀崖,对研究新世纪、乃至更新世纪海蚀时是否存在高海面这一世界级地理学难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广东中山黄圃省级地质公园建设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切实保护和科学开发利用地质遗迹资源,使这份宝贵的财富永续利用,造福子孙后代。拟建设面积约1.5平方千米,公园以大岗山—走马山—正南山—雁塔山—尖峰山为中轴,北部以新丰北路为界,南部至尖峰山南边山脚,东部北段以观仙路为界。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0005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