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永安凌霄塔

俗称"北塔",在市龟山北面山丘上,始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与南塔同为永安开县塔。塔高32米,楼阁式七层六角。明万历、清康熙两次重修,1981年重修,各层有半圆卷门。1984年被永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永安凌霄塔

古塔凌霄海宝塔

古塔凌霄海宝塔

“古塔凌霄”是明清志书中改定“朔方八景”之一,古塔即指盛名远扬的银川海宝塔。海宝塔巍然挺立于银川市城北海宝公园内,俗称“北塔”,历史上还曾有“黑宝塔”或“赫宝塔”等称呼,自清康熙年间重修后称为“海宝塔”。塔院周围湖水环绕,塔影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水中。湖水、公园及寺院皆因塔而得名。

海宝塔寺掩映于林木茂盛的海宝公园中,又称海宝禅院。赵朴初先生苍劲有力的题字“海宝塔寺”悬挂于山门门额上。整个寺院座西朝东,布局整齐。山门、天王殿、大佛殿、海宝塔、韦驮殿、卧佛殿等主要建筑都建在同一条中轴线上。

关于海宝塔寺,史书记载很少,其始建年代也不详。据《重修宁夏卫海宝塔记》载:“顺治初年(1644年)有里人霍玺倾其家又葺之,且增式廊焉,爰是有大殿、有山门、有台、有墄 、有坊,为朔方一巨观”。这段史料对海宝塔的修葺没有具体说明,但顺治初年的这次修葺中,增加了山门、台、墄、枋等,于是有了大殿等许多建筑,终于形成了一定的寺院规模。

海宝塔建在大佛殿与韦驮殿之间,是一座方形九层十一级楼阁式砖塔,由台基、塔座、塔身、塔刹组成,全部由青砖砌筑,通高53.9米。台基高达5.7米,台沿围砌着镂空花墙;东面有台阶通向塔座。塔座东西两面正中各辟一券门,券门前置卷棚歇山顶抱厦一间。高高的塔基和塔座抱厦上飞翘的檐角恰好衬托出塔身的高耸和挺拔。塔身平面略呈方形,边长10米。每层四面正中设券门,券门部分突出塔身10厘米,因四壁出轩从而又形成十字折角形的塔身;每层券门两侧各设一假龛。塔身每层之间,以叠涩牙子砖三层作挑檐,四面转角处悬挂着铁风铃。微风吹拂中,风铃随风摇动并发出悦耳的叮当声,更衬托出寺院的清净。刹座为砖砌覆斗形,四面出轩,其上为绿色琉璃砖贴面的桃形四角攒尖式刹顶。从塔座东侧劵门入内,塔内是一个上下贯通、平面呈“亚”字形的空间,每层向内略有收分,各层之间以木板相隔。沿木梯可攀爬至顶层。站在塔内高高的劵门前凭栏远眺,四周风光尽收眼底。海宝塔的这种四面出轩、呈十字折角形的建塔形制,在中国古塔中极为独特。

海宝塔始建年代不详。明弘治《宁夏新志》载:“黑宝塔,在城北三里,不知初建之由”。明万历《朔方新志》载:“黑宝塔,赫连勃勃重修……”。随后的清至民国的志书中均记录着类似的内容。赫连勃勃是十六国时期匈奴族铁弗部人,公元407年建立了统治范围包括今宁夏全境的大夏国,并且在银川东郊黄河岸边修建了风景秀丽的丽子园。他曾经是后秦国主姚兴的部属。而姚兴极力推行佛教,“大营寺塔”,“托意于佛,公卿以下莫不依附”,“州郡化之,奉佛者十室而九”。因此赫连勃勃受这种崇佛氛围的影响,重修前代遗留的佛塔也是有可能的。由于海宝塔多次遭到破坏,今天我们看到的海宝塔是清代乾隆时期重修的。

海宝塔历遭破坏,其中以地震最为强烈。在清代以前的志书中没有修塔记述,清代史料中却有二次修缮实录。第一次的地震及修缮发生在康熙年间。据《重修宁夏卫海宝塔记》文载:“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秋九月,地震颓其巅四层,而丹雘也多剥落。监院僧照野等立愿募修……起于康熙四十九年六月十二日,迄于康熙五十一年七月十五日”。地震前的海宝塔“高十三级,高耸入云,自七层而上从外攀旋。虽当清明,风飒飒如御虚然”。而震后重修过的海宝塔“其塔凡九层连天盘共计一十一层,高一十一丈,顶高三丈五尺”,不仅原来的十三层降为十一层,就连“七层以上从外盘旋”的形制也发生了变化。第二次地震及修缮发生在乾隆年间。乾隆三年(1739年1月),海宝塔“地震,塔倒圮,惟存砖台塔址;十八年(公元1753年)总镇韩柯亭修葺,殿宇焕然一新”。“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山后郡王、宁夏满、汉官吏军民捐资重建”。这次地震使海宝塔除台基外全部倒塌,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由山后郡王及满汉各级官吏共同捐资重新修建。重修后的塔高十一级,计百余尺,觚棱秀削,迥矗云表,这就是今天人们看到的海宝塔。重建后的海宝塔除“七层以上从外盘旋”的形制发生变化以外,还有许多形制应为建塔工匠根据当时的形制特点设计修建的,如:塔壁“四出轩”,使佛塔平面呈十字折角的形状;底层平面扩出并在塔门外加一抱厦;巨型的塔刹,用琉璃砖贴面等。但在这些特点中依然承袭了一些早期佛塔的形制特征,如:佛塔的平面仍采用方形;塔的基座保持了十六国时期常用的高台形式;拱券表面饰有尖形的火焰式样等都是后世、特别是宋西夏以后新建的佛塔中不常见的。这就把塔的初建年代的推断,推到了隋唐以前。

1920年,宁夏海原发生的8.5级地震,又一次将海宝塔塔身震裂。塔身上部出现四条裂缝,宽约盈尺,阳光可以从缝隙中穿射而过。1942年为了迎接蒋介石来宁,宁夏官绅商募资对海宝塔进行了维修。当时在塔上部裂缝严重的地方(塔顶下部和第九层)围铁箍两道。蒋介石走后,又将铁箍取下。

历史上,海宝塔寺寺院建筑也多次遭到破坏,又多次被重修。清康熙年间地震后寺院的修缮情况史书记载不详。乾隆三年地震中,“殿宇全毁”,乾隆“十八年(1753年)总镇韩珂亭修葺,殿宇焕然一新”。同治二年寺院殿宇毁于战火,光绪元年至十四年在寺院主持觉安及徒弟悟证、悟诵的带领下寺院建筑重新得到较大规模的修缮。从大佛殿梁枋上的文字记载可知,后台正殿(卧佛殿)、中殿(韦驮殿)、塔前大殿(大佛殿)都是这时被重新修建起来的。民国年间寺院建筑再遭战火破坏。1934年,孙殿英攻打宁夏,马鸿逵在寺院内驻扎重兵,并在天桥下面的后台底部挖一防空洞。几个月以后,由于防空洞内部加固不牢,致使韦驮殿地基下沉,屋架严重倾斜,其他殿宇也遭不同程度的破坏。1935年战胜后的马鸿逵为了庆祝胜利,对寺院进行了整修,并且在寺院外新盖一座戏台。

1961年,海宝塔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国务院将海宝塔寺定为全国重点开放寺院。在文物部门和宗教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寺内建筑得到全面维修和保护。除塔体的维修外,寺院殿宇修缮幅度最大。今天人们看到的山门及几大殿宇基本上都是在1980-1985年期间重修或落架维修的,殿内塑像也在1985年后全部重塑。1986年在山门和天王殿的两侧复修了两座对称的重檐亭式钟、鼓楼,1998年又在寺院原后山门的位置上修建了一座两层重檐歇山顶式藏经楼。

海宝塔及其寺院自古就是宁夏有名的名胜古迹和佛教寺院。

解放前,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海宝塔寺都举办盂兰盆会。届时寺里举办盛大的诵经活动,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们前来拜佛进香,连贺兰山后的蒙古喇嘛及邻省的人也都踊跃前往。当地人们则带上自己的农副产品及其他商品在寺院周围摆摊设市,进行物资交易。那时,寺院周围多为湖泊,人们要乘坐小船才能到达寺院。至今,每逢七月十五,这里仍然举办大型庙会,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们前往。在庙会期间,各种小商品琳琅满目,各种地方特色小吃争相亮相,一些民间杂耍也进行着精彩的表演。因此,寺院里是人们上香祈福的地方,寺院外却如同一处热闹的集市。

明清时期,“觚棱秀削,迥矗云表”的海宝塔是宁夏八景之一,被称为“古塔凌霄”。许多文人墨客官绅都留下了对海宝塔赞不绝口的篇章。明嘉靖时佥事孟霦留下了“暖日行郊郭,林深访释迦……”的《登海宝塔》诗篇;明万历时巡抚罗凤翱邀同僚张东山饮于海宝塔,留诗曰:“黄华方烂漫,邀我过湖滨。特地法台回,千宵宝利分。塔尖悬镜影,水底映星文。挥赏迟施马,玄思到白云。”清宁夏巡抚黄图安留有《黑宝浮图》的著名篇章:“凌霄宝塔镇禅宫,紫塞关山四望通。座涌莲峰垂象教,花飞云牖侈神工。梵声飘渺诸天外,色界苍茫一色中。盛世清平多暇日,闲听法鼓演宗风。”

1915年时任宁夏将军的马福祥为海宝塔题写了名为《北塔盛景》的匾额,其中一段文字最直观地描述了当年海宝塔及周边休闲雅致的美景。“公余之暇,则与同城官吏及部下文武,出北门泛小舟,荡漾芦苇中,清风徐来水鸟相逐,虽非西子之湖,颇饶南皮之兴……即而夕阳西下,暮色迷离,或命骑,或掉舟,陶然醉咏而归,致足乐也”。这样的描述,北塔当年的景色仿佛就在我们眼前了。

1961年海宝塔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中央领导同志也多次前往参观。1963年董必武副主席视察宁夏工作时,曾登塔赋诗曰:

银川郊外赫宝塔,高势孤危欲出云。

直以方形风格异,由于本色火砖分。

登临百级莫嫌陡,俯视三区极可欣。

四野农民皆组社,庆丰收亦乐清芬。

丰富的诗文记述了海宝塔及周边环境不同时代的不同风貌。

本世纪以来,在银川城市建设中,以海宝塔为中心,规划建成占地二千多亩地的海宝公园,恢复了北塔湖部分湖面。寺院周围林木茂密,海宝塔塔影倒映在湖水中,环境优雅。这里已经成为银川市居民休闲、娱乐、旅游的重要场所。古塔凌霄的海宝塔依然是银川古城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太原市双塔博物馆:凌霄双塔映晋阳

山西省文物局

山西省博物馆协会

太原市双塔博物馆

文博山西

“郝庄两座塔,就把天来穿”,明末时期,李自成途经双塔,由衷感慨……这样的描述,具象地阐述了太原市标志性建筑双塔的形象,也由此可以想象,人站在双塔下的那种渺小之感。今天,“晋地宝藏山西博物馆之旅”的主角就是太原市双塔博物馆。

太原市双塔博物馆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占地面积8万余平方米,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晋穆王朱敏淳又邀请当时的五台山显通寺住持妙峰法师再建,是一处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游览胜地,2006年5月25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寺内建有两座巍峨对峙的古塔,被世人俗称为“双塔寺”,其本名“永祚寺”却鲜为人知。历代的地方志书都把“凌霄双塔”作为太原古八景之一,被誉为“晋阳奇观”。上世纪80年代,太原市人民政府把“双塔”确定为太原的城市标志。

很多外地人来到太原,都会慕名去太原市双塔博物馆参观。初见永祚寺,隐于闹市之中,不知其规模,但走进寺内,才知道这里暗藏乾坤,众多明代古建筑以及现存于世的明代牡丹,和留存至今的古代名人碑拓,让人尽览古人留存的文化遗产。

漫步在太原市双塔博物馆内,到底能欣赏到哪些美景?又有哪些历史遗存值得后人去欣赏、品鉴呢?

永祚寺的山门修建于1980年,门额正中题字“永祚寺”是由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所书。三进院落,各有千秋,承载了不同的历史。

第一进院落,叫“如意门”,始建于清代,门额上有当时阳曲县知府戴梦熊所题“祗园胜境”四个字。“祗园”全称为“祗树给孤独园”或“胜利给孤独园”,是印度佛教的圣地之一。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曾在此居住过,说法、传经二十五年,也称为“祗园精舍”,与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并称为印度佛教最早的两大精舍。

第二进院落——牡丹园。牡丹是我国特有的花种,被世人称之为“国花”,属多年生木本植物,落叶矮丛灌木,生长缓慢,适宜栽种在地势高、空气燥、排水好的地方,也正是因为具备了这些条件,永祚寺为牡丹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永祚寺内的牡丹占地面积为30余亩,有4000余株、80多个品种,每逢春夏之交,古刹双塔寺内,古枝挺拔,竞放新花,整个梵寺绮丽绚烂,姹紫嫣红,清香飘溢。

寺院的第三道门,为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所建,门额题有“永祚禅林”四个字。两边悬挂的楹联是当代著名书法家张颔所书:“风藻无穹帖爱宝贤花爱紫因缘有会寺求永祚塔求双”。其含义是赞美寺院的建筑、宝帖及明代牡丹紫霞仙,有缘人聚到一起,祈求永远的福气平安。

如今,太原市双塔博物馆除了负责永祚寺的日常管理工作外,其分馆普光寺和圆通寺的陈列展览、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时光飞逝,双塔经住了岁月的考验,屹立在城市之中,眺望着一切,也给在这所城市生活中的人,增添了一抹浓情和寄托。如果您远道而来到太原,那么太原市双塔博物馆,一定别错过!

馆长推荐

曾经,梁思成林徽因来山西考察之际路过太原,梁思成感慨道:“两塔并存的景观如此之高神州仅见。”诚然,在太原市双塔博物馆内,凌霄双塔是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文物精品,着实罕见。接下来,就由该馆馆长葛海江为我们一一介绍。

镇馆之宝

凌霄双塔

凌霄双塔,是现存全国砖塔成双组合实例中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善、塔身最高的一组,堪称我国的“双塔之最”。

双塔,其中一座位于塔院东南方,创建在先,取名为“文峰塔”,是以傅霖(傅山的祖父)为首的缙绅、学士为补辅太原“文运”不足而建造的风水塔。时隔九年,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应晋穆王朱敏淳之邀,当时的护国禅师、五台山显通寺住持妙峰法师经过四年的经营擘划,在塔院西北方建造了“宣文塔”,形成了今天双峰并峙、楼阁巍然的壮观景象。

两塔形如一对孪生姐妹,典型的楼阁式空心砖塔,塔平面呈八角形,共十三层。文峰塔是一座风水塔,高54.76米,塔身轮廓没有明显收分,塔刹为石制“葫芦顶”。宣文塔,高54.78米,塔身有明显的收分,塔刹为铜铁制“宝瓶式顶”。在塔的第一层斗拱与斗拱之间,还嵌刻有“阿弥陀佛”,字体犹如一条飘带,美观而匀称,既表明了塔的属性为佛塔,也巧妙地填补了斗拱与斗拱间平板的空间,真可谓是独具匠心。

《宝贤堂集古法帖》

《宝贤堂集古法帖》俗称“大宝贤堂法帖”,是由明代晋藩王世子朱奇源于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始刻,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完成,历时七年,共12卷,荟萃着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等十余个朝代128位书法大家的墨迹宝翰,真、草、隶、篆俱全,可谓历代书法全壁、书林之瑰宝,是迄今为止全国保留原始最为完整的一部大型藩府刻帖。

葛海江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太原市双塔博物馆专门设有“宝贤堂”展厅,展示的就是法帖原石和拓本。中国古代刻帖活动自唐朝开始,经宋代帝王的推动而大盛,刻帖成为当时学习与传播书法的重要手段。明代,藩王成为刻帖主体,刻帖又一次盛隆。此帖不仅集前代各帖内容的不足,更代表着明代刻帖的最高水平。

太原市双塔博物馆,现收藏和保护有价值的碑刻共计260余通。其中,有明代石刻珍品《宝贤堂集古法帖》180余通,有清代著名《古宝贤堂法帖》36通。另有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醉笔石刻《念奴娇赤壁怀古》,清代著名书法家、曾是道光咸丰同治三朝阁老的祁隽藻的《子史粹言》石刻四通,以及明代万历年曾任山西提刑按察使的吕坤的《晋溪隐居家训碑》一通。2010年5月,山西著名的国学大师姚奠中先生将其1997年所撰的《永祚寺四百周年记》书丹刻石也置于此,成为永祚寺又一块文笔俱佳的书法大作。

无梁殿建筑

永祚寺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部由砖仿木无梁建筑组成的寺院,“形似于木,而工精于木”的高超技艺,使其成为明代无梁殿阁中的典范,为研究明代无梁殿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标本。

所谓“无梁殿”,顾名思义就是整个殿宇不用一根木质的梁、檩、椽、柱,而是用砖石砍磨砌筑的穹隆性建筑。这种穹隆性建筑,早在千百年前就用在陵墓和砖塔建筑上,但直到十四五世纪即明王朝时期,宫殿和寺宇才出现了这样的建筑形式。

太原市双塔博物馆内,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就是大雄宝殿。这是永祚寺中现存最大的殿宇,面阔五间,长19.35米,进深11.3米,外观全为砖仿木结构而制,用砖雕出斗拱、椽飞等。为弥补砖仿木结构所造成的柱高、檐短、出跳尺度较小而使墙面显得呆板的缺陷,能工巧匠别出心裁,在檐柱的上端,再雕刻磨砌出垂莲柱、角替、枋头、华板等装饰构件,并在上面精心雕刻出卷草纹,置于阑枋之下,使整个大殿“雄宏中见富丽,粗犷中含精细”。

沿大雄殿东侧方丈门前的台阶折转而上,可达三圣阁。这是一座单檐歇山式无梁高阁,砖制的檐牙高喙、殿角翘檐,好似大鹏展翅,昂首欲飞,有“无梁飞阁”之美称。尤其是正中顶部结构复杂,以砖雕斗拱组成的藻井,结构尤为巧妙,斗拱出跳,层层叠涩而上,筑成下大上小的穹窿顶,如同一眼绚丽的井架,称为“藻井”。它的整体处理突出地表现了砖质斗拱的艺术美,显示了明代中叶我国砖结构建筑的技术水平,是我国古建筑无梁式殿阁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紫霞仙”牡丹

在第三院落中,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根植于寺院主殿大雄宝殿前的花池内的明代牡丹“紫霞仙”。“紫霞仙”原产于我国西北部,明代中叶徙植于太原,是太原现存最古老的“寺院牡丹”,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全国唯一的明代牡丹。

太原市双塔博物馆内,“紫霞仙”共有七株。这种牡丹花种植年代久远,品种较为稀少,花型为单瓣型,即使在盛开时花瓣也比较少,是著名的牡丹品种。“紫霞仙”为早开晚收的牡丹花种,花期较长,花叶深绿,初开之时花瓣为肉红色,盛开之际呈淡紫色,临近晚期为正紫色。每逢4月中下旬,一年一度的晋阳文化盛会——太原双塔牡丹文化节如约而至,“紫霞仙”尽情绽放,无疑是太原城内的百草群芳之首。

来源:山西晚报记者 吕国俊 孙轶琼 南丽江

泉州凌霄塔遭 “天劫”

泉州凌霄塔是泉州四大名山之一,这是一座古建筑,南宋甚至更早就已存在,有很大的历史价值。近日,凌霄塔遭雷击,塔的一角已被雷击坍塌,损毁严重。

凌霄塔原貌

泉州市博物馆原馆长陈建中 介绍,这塔始建年代较早,至少在南宋时就已存在,因有宋诗为证。据有关资料记载,这已是凌霄塔第三次遭雷击。康熙年间,泉州就发生过雷震,紫帽山顶的凌霄塔崩,乾隆年间经过重建,塔顶又被雷击秃了。这一次是第三次遭雷击。

凌霄塔雷击后

为何凌霄塔容易频繁被雷击呢?泉州凌霄塔位于紫帽山巅,紫帽山海拔518.8米,这样的高度塔很容易受到雷击。珍贵的历史遗迹一次次损毁,古建筑的防雷措施刻不容缓。 古建筑频频受损,如何进行古建筑防雷?

防雷检测

古建筑物年久失修,加上古人对防雷的认识不客观,在修建初期不能对建筑物进行良好的防雷保护。防雷施工,首要要弄清楚古建筑现状,进行全方面的防雷检测。

1,接地装置的检测

判定接地装置为公共接地或独立接地,采用哪种类型的接地体(自然接地体或人工接地体)及可能出现的影响,明确接地装置的作用及相关要求。

2,接地装置的施工和布局

了解接地装置的布局, 才能正确地安排接地电阻测试仪电位探测针和电流探测针的落地点, 从而准确地测量接地电阻

3,接地装置所用材料及规格

通过接地装置所用材料及规格,判断接地装置使用寿命。若发现接地装置使用时间较长、选用材料耐腐蚀性较差或材料规格较小,应将接地装置选择性挖开一段,视其腐蚀程度采取合理的处理措施。

4,接地电阻

接地电阻应不大于设计要求,经接地电阻检测若阻值较大,应及时进行整改。接闪器、引下线检测内容:检测接闪器、引下线是否出现变形、松动、断裂、腐蚀严重等显现,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修复或重新安装。

黑龙江雷安检测有限公司,专注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取得国家首批为民营企业颁发的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证、通过了CMA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认证。针对防雷检测的数据出具整改报告和专业的防雷施工整改方案。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0785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