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荡口华氏老义庄

华氏老义庄是由华进思、华公弼父子于清乾隆年间所建,其后华氏子孙陆续修建,现存房屋四进,位于荡口北仓河北侧,占地面积250()平方米。老义庄系江南地区典型的清初明式建筑,规模较大,保存相对完整。尤其第三进楠木正厅及门前隔河照壁颇具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同时对研究江南地区义庄的兴起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加02年,老义庄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老义庄修葺一新。

2019年10月7日,荡口华氏老义庄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钱俊|那些村庄,都有故乡的味道——沈荡老镇偶遇钱氏宗祠

荡口华氏老义庄

我们是不是花太多时间工作了,以至于没有时间生活。

——题记

一周上班下来,有时会感觉人有点僵硬。思维僵硬,肉体僵硬。所以如果有空,周末总想去周边乡村走走。

杭州周边有杭嘉湖平原,江南水乡,田野阡陌,河网纵横,鱼虾肥美,蚕桑遍地,自古鱼米之乡也。

游走在那些民风古朴却草木葱荣的乡间,感觉内心特别放松和安静。

从小在乡村长大,乡村的气息早已经入脑入心入肺,每每闻到青草泥土的气味,就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挥之不去。

虽然现在不能经常回去故乡,但对于我来说,江南所有的乡村,似乎都有一种故乡的味道。

在这个地球上,无论纽约伦敦、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摩天大楼如何鳞次栉比,歌厅酒肆如何灯红酒绿,商场饭店如何人声鼎沸,但,也总有一些地方,比如这些乡村,一直保持着千年前的朴素和安静。

某个周末清晨,我在家百度到一个老镇:嘉兴海盐沈荡镇,据说是千年古镇,导航车程只要1小时07分,于是带上相机驱车前往。

度娘说,沈荡镇为嘉兴市海盐县第二大镇。沈荡者沉塘也,古为沼泽地,多水荡而得名。《海盐县图经》记载:“沈荡为大镇,去县二十六里,水四通,如硖石,海盐西北境民皆赴之。列廛五六百家,五谷、丝布、竹木、油坊、质店大贾往往而有。”民国初年,沈荡镇的营业额甚至一度超过县城武原镇,时人描述沈荡镇:“东市有木行,中市有钱庄,东西爿两当,还有三十六爿稻米行。” 但是到上世纪末,随着水路交通的衰落,沈荡镇似乎也衰落了。如今,古镇古朴而清寂。

可见,沈荡曾经因为水路交通便利发达而非常繁华且富庶。

不过,到这些貌似名不见经传的老镇,你不要预期乌镇周庄般的整齐划一,风景宜人,配套齐全,那都是商业化的成果。而像沈荡这样的老镇,可能留下来真正的古迹已经不多了,有些地方还进行了大规模的翻新改造,但是无论如何,既然是千年老镇,不管建筑如何变化,这个地方总会有一些岁月历久弥新的味道,你可以在当地老百姓的生活里,发现些许古老历史的遗留痕迹。

河流是沈荡曾经的经济命脉。贯穿沈荡的河叫贲河,古时贲河上船来船往,交通非常繁忙。古镇东西走向,贲河将沈荡分成港南、港北两街,港北是主街,商业为主,号称三华里。如今,繁华散尽,贲河平静而从容。

老镇残留不多的几座老房子,也多风雨飘摇,老态龙钟。

河边的游廊美人靠估计是翻新建的。

这条桥叫冯夷桥,已经风风雨雨100多年了。

冯夷桥为石板桥,桥墩也为石块堆砌。为了防止车辆上桥,桥面中间放置了一个石器。恰逢一老者经过,我问这桥多少年了?老者说,我小时候它就在,不知道多少年了。反问我:你拍它做啥用呢?我答,也没啥用。老者笑:没啥用你拍啥呢?

望着老者远去的身影,我想:对哦,没啥用我拍啥捏?

老镇老街上的一间杂货店。我说能不能拍拍,店主说,等等,然后,他闪了。哎。。。你闪了我拍了还有啥用捏?

这是一间非常传统的裁缝店,店主王师傅正非常认真专注地给一位女士量体裁衣。

王师傅说,他在沈荡做裁缝已经57年了,几乎什么衣服都做过。我问:那您为什么不姓沈呢?王师傅笑笑说:沈荡没有一户人家是姓沈的。我又问:那为啥叫沈荡呢?王师傅用奇怪的眼光看了看我,然后说:我也不知道。

王师傅说,这台缝纫机也跟随他50多年了,现在不能缝纫了,但是还可以做拷边机用。

能相伴50年的,无论人或者物,都是无价之宝。

虽然我知道它不是国营的,但它让我想起当年我们镇上的那家国营理发店。

新华书店总是让人怦然心动。进去一看只有一个小女孩在看店,书不多,倒是文具和杂货占据了大部分空间。我问:生意好吗?女孩答:不好。我问:为什么呢?没人买书了吗?答:孩子学校里都有发书的。我问:那大人不看书吗?女孩用裁缝店老王师傅同样奇怪的眼光看了看我,有点不耐烦地说:不看。

在沈荡老镇,我发现自己是个有点令人生厌的十万个为什么。

看看贲河的风景吧。

沈荡第一桥。它有点不起眼,但我想既然叫第一桥,一定有它曾经的不同寻常,至少在沈荡这样的小镇。

漫步老镇,可见不多的古老巷子、河埠、老宅、船坞等等,但风光不再,漫长的岁月把一切曾经的繁华都蹉跎殆尽了,就像路边遇到的老人,你已经难以想象他年轻时的风华正茂。

如果一绝色女子从阁楼的这扇窗户里出现并朝你嫣然一笑,请问你的感受。呵呵,别当自己是西门大人就好。

很好。只是那个年代好像还没有电动车吧?

路遇两个可爱的小朋友,很配合地拍一个。后来我发现,画面背景画上一家五口,四个大人才一个小孩,然后这俩小孩进去,仨小孩,这家就完美了。

中午时分,我在镇上一家快餐店用餐,小店不大,生意很好,我只好和一老人拼桌。青菜、豇豆、茄子打在一个盘子里,店小二推荐右边这盘用线捆扎起来的大肉,他说叫扎肉,是沈荡的本地特色菜。我一吃感觉的确味道不错,这肉被炖很烂,特别香。一共15元钱。

在沈荡镇上的宣传栏里,我意外地发现海盐钱氏家族在历史上是非常厉害的望族,自明代正德年间以来共有进士16名,举人40名,文学艺术届名人100多人,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数据。而且在不远的中钱村,还有年代久远的钱氏宗祠。我决定去瞧一瞧,顺便祭拜一下同宗祖宗。

路人告诉我,钱氏宗祠在中钱村村委会附近,我导航2、3公里就到达目的地。看到中钱村村委会附近革命气氛高昂,很欣慰。

但是我在钱氏宗祠前却吃了闭门羹。转一圈发现大门紧闭。图为宗祠的平面结构图。

正想离开时,发现一小伙子也在转圈找大门,遂搭讪,问:你也姓钱吗?答:对啊!小伙子说,他姨父写了几篇关于海盐钱氏家族的文章,并且曾经参与了钱氏宗祠的重新修建,他觉得很感兴趣,所以今天也想来看一看。小伙子说完从背包里拿出编印着他姨父文章的书来,指给我看。

果然,书里详细描写了海盐钱氏望族的前世今生,文章文采飞扬,史料翔实,还真不错。小伙子打电话给他姨父,问宗祠怎么关门呢,他姨父说,大概管理员中午吃饭休息去了,下午1点钟应该会开门。我一看时间是中午12点,问:你等吗?小伙子说:等!我说,那我也等吧,我们找个地方坐坐聊聊。

我们在附近的一个小杂货店等了一个小时,终于等来了宗祠管理员老俞,老俞把大门打开招呼我们进去参观。

上图是我离开时和钱姓小伙子的合影。

据记载,这座海盐钱氏宗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期间历经风雨沧桑,几经重建重修,最后一次重修是2016年,变成现在的模样。管理员老俞说,门前这对石狮子可是货真价实的400多年历史的宝贝了!

管理员老俞不但热情,而且对海盐钱氏家族以及钱氏宗祠的前世今生非常熟悉,他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地向我们做解说介绍,讲了很多钱氏家族的趣闻轶事,很有意思。

我们钱家的始祖系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王钱镠,钱镠出生时,据说长得奇丑无比,其父认为是不祥之兆,欲将其投进屋后的水井中。他奶奶可怜他,把他留下,故钱镠幼时名“婆留”,意为婆婆所留。钱镠长大后,胆识过人。他与海盐县是有很深渊源的,因为当时食盐皆为官盐,不可私自买卖,钱镠来到海盐贩卖私盐,因此与海盐结下了缘分。后钱镠受诏讨平董昌之叛有大功,被中原王朝封为吴越国王。海盐钱氏源自钱镠第十五世孙钱富一,其父为照顾好临安的祖墓,遣长子钱富一赴海盐定居,自此,钱氏海盐一脉便在沈荡半逻村(即现在中钱村)繁洐生息,钱富一成了海盐钱氏的始祖。

老俞强调说,海盐县这支钱氏望族,都是钱富一的后代。

上图第二行,我看到钱俊乃举人、济南府知府。这是前世的我吗?

宗祠建筑错落有致,白墙黑瓦飞檐,历史韵味十足。

我对老俞说:您是最称职的钱氏宗祠管理员、解说员。老俞说,他对钱家和钱氏宗祠都很有感情,所以对有关的历史就了解的比较多比较深,他是打心底喜欢这份工作。他还送给我两本书:《海盐钱氏传说》和《回忆嘉兴往事》,他还强调:并不是每个来的人都送书的,他主要是觉得和我能说得上,有缘分才送书的。

我对老俞说,我是根正苗红的钱镠第35代世孙,云字辈。

临别,我和老俞在宗祠前合影留念。因为宗祠里只有我们仨,没有人给我们拍合影,所以,我给老俞和钱小伙子也拍了一张合影,作为我们仨在那个愉快下午的见证。

其实有些偶遇,挺美好。

推荐几篇我的往期图文,点开下面标题吧:

钱俊,网名随风,摄影师、撰稿人,本公众号图文均为本人原创。

请点击本文标题下"钱俊拍照写字"加关注。关注后才能第一时间看到更新。

本人微信号suifeng534071,加微信请备注真实姓名,谢谢!

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谢谢哦!

孝义家风,一个村庄的不老传奇

孝义家风,一个村庄的不老传奇

——记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孝门村

说起浦江县郑宅镇孝门村的孝义历史、孝义家风,人们无不表示赞叹,她给孝门村带来了二千多年的安居乐业、安康祥和。新中国以来的七十年间,五任村党支部书记,都以继承孝义家风为己任,大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不求大富大贵,但求和谐共生。特别是2016年推出以孝义文化为核心的“家风指数”以来,从美丽乡村建设到新建综合市场,从便民服务到居家养老,从古建筑修缮到旅游景区创建,孝门村演绎着孝义家风的不老传奇。

孝门村的来历不是传说

《义乌县志》载:“相传,孝子颜乌,年幼丧父,家境贫穷,无钱唤人营葬,只得独自挖泥,亲手掩埋,墓未成而两手十指尽出血,感动成群孝乌衔泥助葬,及坟成,乌嘴尽伤,故名乌伤。”时为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设乌伤县。新王莽时(9)改名乌孝县,东汉建武初(25)复称乌伤,至唐武德六年(623)改名义乌县。1988年撤销义乌县,设立义乌市。

《嘉靖浦江县志略》载:“思孝桥即孝门桥,俗谓颜孝子(名乌)寓所后门。浦江未置县时为乌伤北鄙,或是其途所从入也,村以桥名。”民间传说,颜乌父死后,颜乌与母亲相依为命,极尽孝道。秦时,天下社坛祭祀成风,颜母信奉天神,常去溪西社坛祭天,怎奈溪上无桥,皆需儿子背着蹚水过溪。可是一到雨季,水深流急,只能望溪兴叹。颜乌为之心存愧疚,四处募钱求助造桥,人感其思孝,纷纷慷慨解囊。至桥成,遂命名为“思孝桥”,因桥在颜乌寓所后门,故名“孝门桥”。这就是浦江县郑宅镇孝门村的来历。

浦江县,古名丰安县,东汉兴平二年(195)立,迟于乌伤县415年,立县前属乌伤县。隋开皇九年(589),隋文帝统一江南,罢天下诸郡,推行州、县两级制,丰安县被撤归于乌伤县。唐天宝十三年(754)复丰安旧治区,改名为浦阳县。吴越天宝三年(910)改为浦江县至今。1959年12月,浦江县再次并入义乌县,1967年1月浦江又从义乌分出。

孝门村,也因此与乌伤县(义乌)先后经历了五次合与分,但孝门村,两千多年来,不因朝代更替、不因县邑的分合,至今不改。

孝义家风代代传

孝门,不仅因为村名儒雅,风清气正,享誉天下,而素为浦江历史名村。孝门,地处古代交通要道上,是浦江通往杭州府、绍兴府的官道,在孝门村设有驿站。浦江东南部及义乌、东阳等县至明清开始前往嵩溪挑石灰,孝门村是必经之地。因此,人来客往、商埠兴旺,成为浦江著名集市,孝门村也成了“凤栖梧桐”的“风水宝地”。自古以来,孝门桥先后有张、陈、潘、柳、吴、郑等族姓慕名迁居于此,形成孝门桥、桃坞、田来、下新屋、石姆五个自然村,565户,1920人口的大村,各家族在孝门村奉行孝道、繁衍生息、安居乐业。

被称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至元元年(1335)正月十五日,听从老师吴莱荐举,授经郑义门东明精舍。慕郑义门和孝门之家风,筑室于义门与孝门之间的青萝山下,曰“青萝山房”。元至正十年(1350)二月十五日,宋濂举家迁居于青萝山房。宋濂崇敬孝门桥的“大孝”,仰慕郑义门的“大义”,而居于义门与孝门之间,著书立说、教书育人,参与制定168条《郑氏规范》,留下千古文章,被明太祖赐为“开国文臣之首”,郑义门也被明太祖赐为“江南第一家”,从而使孝门村和郑义门锦上添花,魅力独具。

明末清初,邑城浦阳龙溪张氏应朋迁居孝门,寻源守道,弘扬孝义家风,再创家业辉煌。其子张亚居在家仁德孝义,在外好义博施,兴学助教、兴修水利、造桥筑路、赈灾救难、广送丹药、义设塚地等等,一生助金捐银数以十数万计,主持建设了孝门张氏宗祠、永锡堂、孝门桥等,邑内外一时无人不知其大义之名。特别是张亚居独修杭州鼓楼一事,更是名震全浙,传为千古佳话。

清乾隆年间,张亚居经商在杭,闲来登上鼓楼赏景,正碰上杭州知府在此召集当地土绅商议募款修建鼓楼一事。按俗规,凡捐资谋事,最大捐助者方坐首席。然鼓楼修膳,费资巨大,故而大家互相推却,谁也不肯坐上首席。张亚居听闻此事,颇以为然,乃不顾脚穿布鞋,身着粗布蓝衫,进入会场,在首席上写下“浦江县孝门桥张亚居独修鼓楼”十三个大字。正在为难的杭州知府深为急公好义的张亚居善举所感动,亲自设宴款待。据传,鼓楼修膳费原本预算为白银1万两,但张亚居深感此乃百年之大计,亲自监工,选材唯论优质,工匠唯论精到,不惜增资,结果精修一年,实用白银2万余两,赢得杭城一片赞叹之声。鼓楼修建后,为纪念这一善举盛事,杭州知府在鼓楼梯进口处立下“浦江县孝门桥张亚居独修鼓楼”石碑一块,以示表彰。

自是孝门古风美,化出孝子代有人。张亚居之子张守羔又是一个非凡之人。守羔博学能文,自幼秉承其父风范,对父母极尽孝道。父亚居乐行善事,仗义疏财,创有所举,守羔鼎力支持,不辞辛苦。母患痈疾,他躬亲汤药,痈溃吮毒,衣不解带半年之久,不离母亲左右。不久,母痈病复发,守羔事之如初。过三月余,母去世,守羔哀毁骨立,几至灭性,闻者无不为之叹嗟。由此逾年卧病,临终前请到父亲亚居公到中堂,强而起,起而跪曰:“羔为人子,叔水未尽其欢,今疾且死,事在诘旦,恃此一息尚存,拜辞膝下,不孝之罪抱恨于九泉,只有来世再报养育之恩。”听者无不为之失声痛哭。

在孝门村,忠孝节义之事可谓史不绝书、如水长流。孝门张氏后裔世孙张致嵃于道光十五年(1835)奉旨到广西任职知县,清正廉明,勤政奉公,无论是俗悍难治,还是伏莽作乱,张致嵃无不清理如扫尘。道光二十八年(1848)得旨升广西永宁知州,次年,父亡,致嵃辞官回籍守孝。守孝毕,人皆劝其入仕复职,但致嵃孝母心切,坚不复出,特构筑“爱日堂”,以额名“不可一日不事奉父母”之意来明志,无愧于孝门传人。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太平军袭扰浦江,致嵃为保一方平安,亲率民团拒敌,英勇无畏,战死于黄梅岭下,其事迹载入国史《忠义传》。

孝门,位于浦江县郑宅镇东部,距浦江县城14公里。村西青萝山,古木参天,村北滔滔嵩溪之水蜿蜒而来,穿村南去,不断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和孝门村的传奇。村中的孝门桥,虽然饱受流水的冲刷,显得老态龙钟,但依然横跨在溪水之上,方便着两岸人们;桥西头的迎春亭,由张亚居建造,虽历经百年,至今仍是村民纳凉休闲的好去处;在孝门和义门之间的安山行政村,背靠青萝山,由马鞍山、上桑园、山下甲、杨木泉、渔家塘等自然村组成,这些村一半姓郑、一半姓张,都是郑义门和孝门张氏的后裔,都倡导遵循孝义家风;还有期间的宋濂青萝故居修葺一新,民国时张氏后裔诗人张若骝为宋濂故居亲撰的对联:“麟塘山麟塘水乐山乐水,孝门东义门西村东村西”挂在堂中,诉说着孝门和义门的历史。(注:麟塘,位于郑义门东侧与马鞍山之间的东明山,所以叫麟塘山麟塘水)

在孝门和义门的影响下,当地深溪王氏也效仿《郑氏规范》,于明崇祯年间在参考《郑氏规范》的基础上,再加16条,形成184条的《深溪王氏家则》,共同推动了孝义家风的传承与发展。

“家风指数”:穿越千年传承的乡村治理

所在的郑宅镇党委和政府,充分利用孝门村二千多年、郑义门八百多年和深溪王氏四百多年传承的家风家规家训,考虑到他们的后裔子孙占了全镇总户数和总人口一半多的实际,从2016年起,顺势推出“家风指数”,将其渗透进基层自治、德治、法治中,以“党建+”的模式推行,在实现乡村治理中无缝对接乡村人文资源,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郑宅镇通过广泛征求民意、逐条梳理农户意见,按照少数服从多数、合并同类项的原则,建立并发布了《郑宅镇“家风指数”考评办法》,实行“5+1”家风指数考评标准,其中“5”为遵规守纪、邻里和睦、环境整洁、家庭和谐、诚信致富等5个方面,每项20分,总计100分。“1”为奖惩情况,即加减分项,加分项为农户好事迹被村红榜、镇及县级等以上表扬的,酌情加5到50分;减分项是被村黄榜、镇及县级等以上通报批评、处理的,视情扣10到60分。

考评要经过四道程序,先由村联系党员召集网格农户一同打分,再由村评议团审核、村务联席会议审定,最后由镇党委政府批复。指数运用也作了明确规定,在享受村待遇、评优评先等方面,同等条件下“家风指数”高的优先;而“家风指数”在村里倒数的,要在村黄榜曝光。

村务公开栏上专门设置了家风指数公示栏,以户为单位月月打分、季季公开、年底评优。因为公开、因为人人参与,接受大家的监督,谁都不敢马虎。法治方面,谁家因邻里纠纷报警过,谁家有偷盗行为,由责任片区的民警提供依据,让村民心服口服。家风指数推出3年多来,农户不仅没有心生反感,反而越来越认同,在当地形成了人人争创好家风指数和先进农户的良好局面。子女嫁娶、生意合作等都会先上公示栏看看家风指数,把家风指数当作诚信、孝义、规矩、清正、和美的象征。

在家风指数的设计过程中,郑宅镇还充分发挥党建+的作用,让每个党员网格内的党员和农户结成共同体。按规定,网格内的农户家风指数位列全村后10名的,联系党员的党员先锋指数,村干部、村民代表的履职考核结果都会受影响。这样设计的目的,就在于将联系党员、村干部、村民代表与农户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创好家风。党风引领民风、民风带动乡风,通过户促进村,村促进镇,最终达到乡村治理的目的。

据统计,家风指数推出第二年,郑宅镇各项矛盾纠纷就呈现下降趋势。2018年全镇各类警情同比下降12%,村内矛盾纠纷同比下降32%。2019年,全镇各类警情同比下降19.8%,村内矛盾纠纷同比下降31.2%,85%的村成为无案件、无信访、无安全事故“三无”村。2020年初,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

“家风指数评比是从这两条化出来的。”江南第一家文史研究会副会长郑定汉翻开《〈郑氏规范〉注释》第28条,上面写着“立《劝惩簿》,令监视掌之,月书功过,以为善善恶恶为戒。有沮之者,以不孝论。”意为:设立《劝惩簿》一本,由监视掌握,每月将大家的功与过记载在《劝惩簿》上,作为善与恶的奖惩,有阻止者以不孝论。第29条又写道:“造二牌,一刻‘劝’字,一刻‘惩’字,下空一截,用纸写贴。何人有功,何人有过,既上《劝惩簿》,更上牌中,挂会辑处,三日方收,以示赏罚。”大意为:还要在宗祠里设立奖罚两块牌子,有功有过的,除了上《劝惩簿》外,还要写在牌子上,挂上3天,以示赏罚。

同样是劝导向善,同样是有赏有罚,同样是张榜公开,在郑宅镇孝门、义门和王氏等村民眼里,家风指数评比是借鉴老祖宗的规矩,也就多了几分亲切感和自豪感。“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人无德不立,村无德不兴,有了家风指数,大家知道做好人不吃亏,也就不盯着那点小利小亏了,慢慢学会互相体谅、相互信任。”采访当中,孝门村村主任张旭民动情地说。

这种不吃亏,直接体现在“好家风信用贷”上。2016年9月,浦江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县妇联、县农商银行联合出台《“好家风信用贷”专项贷款管理办法》,对好家风家庭给予免担保贷款“福利”。在郑宅镇,浦江农商银行把贷款额度与家风指数直接挂钩,获评镇“好家风”的农户,可享受20万元的信用贷款。据浦江农商银行郑宅支行统计,2016年四季度34户好家风信用贷396万元,2017年549户5798万元,今年到8月23日止1099户11945万元。户数和信用贷额度平均每年分别增长50.4%和51.2%。

为好品德立碑,为正能量站台,金融系统的好家风信用贷,大大助推了家风指数,助推了农民增收和乡村经济发展,令当地民风返璞归真,好家风向好民风转变,好民风向好生活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2020年上半年,郑宅镇下发了《关于开展孝义好家风建设系列活动的通知》,从1月起,常态化开展家风进家堂、进学堂、进讲堂、进礼堂的“家风四进”活动;每年8月、9月和农历正月,开展“送学子”“送军营”“送游子”和“送春联”的“家风四送”活动;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郑宅确定的孝义节)、母亲节、重阳节和春节期间开展“家风四节”活动。这一系列好家风活动的开展,与时俱进地推动了乡村治理向纵深发展。

8月22日,江南第一家文史研究会就在江南第一家景区隆重组织了2020年的“送学礼”,全镇150余名即将入学的大学生满怀激情地参加了庄重难忘又别开生面的送学礼活动:行拜师礼——祭拜宋濂先生;为学子点灯——文史研究会宗老与学子代表共同解读祖宗倡导的“耕、读、忠、孝、信、悌、礼、义、廉、耻”十个字的内涵;为学子发书——168条《郑氏规范》;镇领导为2020年高考状元发放奖品;授课——由江南第一家第28世孙郑显理教授讲解孝义家风的精神文化价值,嘱咐准大学生们:科技可以无国界,但科技人员必须有国界!无论你身在何方?身处何位?身处何境?都不要忘了自己是中国人、郑宅人。这样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内容与仪式相结合、寓人文礼仪于爱国教育之中的送学礼,一定会让学子们受益终身的。

以强带弱,助推乡村振兴

孝门村自1922年(民国十一年)开市以来,每逢农历三六九都要集市,临近村子的人都要到孝门村来摆摊赶集,至今不衰。解放后,孝门村建起了全县第一个水轮机带动的碾米厂;六十年代办了供销合作商店、邮政代办所、粮食加工厂和合作医疗站;改革开放后办了塑料袋包装厂和印刷厂,发展了集体经济,也增加了村民收入;2015年办起了居家养老中心,80岁以上老人实行集体供养,给老人们提高了幸福的生活;2017年将张氏宗祠办成文化礼堂,从此有了文化娱乐场所;2018年通车的351国道从村北穿过,便捷了孝门村的对外交通;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古建筑修缮和文化礼堂建设等,孝门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四星秀美村”“十佳美丽村”,与郑义门——江南第一家、宋濂青萝故居一起,成为AAAAA级景区。

离孝门村一公里路外的石姆村,本是孝门村的一个自然村,1959年12月,浦江并入义乌后从孝门村分开,设为大队,后改为村委会。虽是个70户人家,230多人口的小村,但村干部长期不团结,财务不规范,集体经济入不付出,村民反映很大。2018年,镇里借撤村并村的机会将石姆村并入孝门村。近两年来,在村两委的领导下,首先对石姆村进行了清账理财,解决了村自来水、村庄整治工程中的一些遗留问题,还了十几万拖欠的工程款,把石姆村列入孝门村统筹发展之中,让村民们感到了希望。这是孝门村以强带弱的第一例。

整个郑宅镇,41平方公里,15个行政村,呈南北向,其中西北方向的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东南方向的村集体经济较好。为了消除集体经济薄弱问题,镇里根据省市的统一安排,实施了“以强带弱、政府补助、项目推进”的办法,将西北区的深一、深二、寺后等四个弱村与东部的孝门村捆绑发展。根据孝门村有集市的历史传统,在孝门村新建综合市场,政府立项补助,五个村共同入股,市场建好后的收益,按股分红。综合市场现已开始建设,预计春节前交付使用。这样既解决了孝门村马路市场这一老大难问题,村容村貌将大为改观;又增加了集体收入,摘掉四个村集体经济落后的帽子。这是孝门村为统筹区域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作出的贡献。

孝义的本意

孝义,就是行孝重义。《增广贤文》中说:千经万典,孝义为先。儒家《孝经》开宗明义章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孝的观念不只于孝顺父母而已,孝顺父母只是孝道的开始。

“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这是《说文解字》对孝的阐述,大致有三层意思:一是晚辈对长辈的敬与养称为孝,孝是子女的本分;二是说明老人与子女的关系,“子承老,承者,奉也,受也”,是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从父母那里诞生出来的,然后不断接受父母的养育,长大成人后应该对父母不断的奉献,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三是旧时尊长死后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的礼俗,称为“守孝”,期间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

义,《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儒家把义与仁、礼、智、信合在一起,称为“五常”,其中的“仁义”成为封建道德的核心。义,正的道理,正直的行为:正义、道义、见义勇为等。义,义气、信义、情义之意。义,还有抚养或拜认的亲属关系:义子、义女、义父、义母等。

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

自古忠臣多孝子,君选贤臣举孝廉。

孝门村,不仅书写着一个村庄的不老传奇,也成为孝义文化的千年经典。

作者简介:

何金海,笔名六月六, 1987年8月参加工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现供职于浙江省浦江县政协副秘书长。出版散文集《月亮每晚都是新的》《我的乡愁》,《散文选刊》《海外文摘》签约作家。获“2018年度中国散文年度”“精锐奖”。

大连:庄河“法华寺”,四百多年历史的古寺,庄河最古老的寺院

法华寺坐落在辽宁省庄河市城山镇北部的城山古城之内。法华寺原名觉僧寺,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据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而法华寺所处的城山古城历史更为悠久,相传城山开拓自遥远的汉代,至唐朝时,高句丽第二十六代婴阳王为防御敌军,在仙人指点下兴建了这座山城,其历史达1500多年,此城分为前城、后城全长8800米,山上建点将台、紫禁城、撩望台、座纛旗、还有盖秀英的梳妆台,古城遗址尚在现已复修。法华寺与古城相得益彰,组成了“山中有城、城中有寺”的文化旅游资源!

大连:庄河“法华寺”

据传,法华寺的开山祖师为通合僧。根据碑记记载:明万历初年,通合僧由关内云游至此,见此地山清水秀,风景秀丽,山上还有一座巍峨的古城,依山伴水,于是便在此地结庐栖住,采药治病,劝恶从善,济世救人,广结善缘。很快便感化了四方百姓,民众们感德布施,便特意在城中建造了这座法华寺,请他住持。他做了主持,广收善徒,但还是经常外出云游,讲经说法,度化众生。

大连:庄河“法华寺”

经历数百年风雨的法华寺,虽然多有重修和扩建,但部分建筑依旧保留了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不失为一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寺。法华寺佛教文化浓厚,香烟缭绕,一年四季处于苍松翠柏掩映之中,与城山古城互为映衬,让这里四处弥漫着历史幽香。

大连:庄河“法华寺”

在法华寺外,还有一处塔林,据说是明代万历年间以来,法华寺历代僧人的墓塔。塔林内共有僧人墓塔八座,其中最高的一座约3.2米,整个塔林显得庄严肃穆。关于塔林的资料也不多,但从塔目前的样貌来看,法华寺塔林应该经历了重修,形制以六角密檐式砖塔为主,两级至五级不等。

大连:庄河“法华寺塔林”

(图片源自网络,感谢分享,如有侵权,删图致歉。)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9954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