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六堡茶

六堡茶

近年来,随着传统侨销黑茶——云南普洱茶需求量和影响力的扩大,同属传统侨销黑茶的梧州六堡茶也为众多爱茶之人所推崇,其独有的风味品质和保健作用逐渐被人们重新认识。六堡茶在梧州市的销量逐年上升,喝六堡茶、谈论六堡茶、收藏六堡茶已成为梧州饮茶爱好者追求的新时尚。

六堡茶是广西所特有的名茶,属黑茶类。 产于浔江、贺江、 桂江、郁江、柳江以及红水河两岸的山区,而以梧州苍梧县六堡乡所产的最为著名,故称六堡茶,年产量约为三万余担,除部分内销外,大部分用于出口,销往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以及香港、澳门地区。

六堡茶素以“红、浓、 陈、 醇”四绝著称。其外型色泽黑褐、汤色红浓明亮、滋味醇厚、爽口、回甘、香气陈醇、有槟榔香。品质优异,风味独特。 具有和胃理气、消滞除胀、清热化湿、醒酒、降脂等多种保健功效。在海内外,尤其是在海外侨胞中享有较高的声誉,被视为养生保健的珍品。民间流传有耐于久藏、越陈越香的说法。苍梧县志(同治版本)则有“——六堡味厚,隔宿不变”的评价。而茶中有“发金花”的,即生长有金色菌孢子的最受欢迎。因金花菌能够分泌除多种酶,促使茶叶内含物质朝特定的化学反应方向转化,形成具有良好滋味和气味的物质,其保健功效也特好。

六堡茶是广西梧州最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名茶,其产制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很古老的茶制品。据南北朝时期的《桐君录》所载:“南方有瓜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煮盐人但资此饮,而交广最重,客来先设,乃加以笔香辈。”说明远在五、六世纪时,两广地区的人们已有普遍饮茶的习惯。到了魏晋朝期间,茶叶已经开始制饼烘干,并有紧压茶出现。正如陆羽《茶经》中所云:采之、蒸之、 捣之、 拍之、 穿之、封之、培之、茶之干矣。鲜叶采摘后经过蒸饼捣揉出汁。用手拍紧成形,烘干后成为饼茶、团茶备用。而六堡茶的制法正是源自于这种方法。经过不断的演变,才形成了六堡茶今天的制作方法和品质。

六堡茶的制造采用当地的大叶种茶树的鲜叶作为原料,采摘标准是成熟新稍的一芽四、五叶,制作方法可分为原料加工(初、精制加工)、 蒸压陈化两隔过程。鲜叶捎经晒凉,即采用绿茶制法。经过特殊的渥堆工序并经干燥后成为毛茶。再经精制,按成品级别进行拼配成为原料,用蒸汽蒸软了投入特别的容器中压紧。成形、包装好的茶放置再通风、阴凉、干湿度适宜、干净卫生无不良气味的地方自然风干一年以上即可上市销售。

六堡茶之五大功效:

1、降血压、防止动脉硬化。

2、保健、减肥、延年益寿。

3、去湿热、防癌、防病。

4、提神醒脑、消除疲劳。

5、去油腻、助消化、醒酒。

细说六堡茶(一):原种六堡茶

“六堡茶”在我国茶系中极为特殊,因为它是极少数从茶叶品种到工艺到茶成品均以六堡茶为唯一标称的茶品。

也就是说“六堡茶”这个名称包含了多个概念,如(六堡)茶树品种、制茶工艺、六堡茶毛茶、六堡茶成品茶等。

我们现在所说的“原种六堡茶”,即是指它的茶树品种这个概念。

何谓原种六堡茶?

陈宗懋院士主编的《中国茶叶大辞典》、茶树品种权威专著《中国茶树品种志》等专业茶学著作都收录了六堡茶的茶树品种,这个在六堡茶乡里的传统群体种名称为“六堡茶”。

原种六堡茶,也叫六堡群体种,是指原产于六堡茶乡种植历史久远的有性系茶树品种,属于六堡原生群体种。为区别于六堡茶乡其他引种品种和适制六堡茶的茶树品种而称为“原种六堡茶”品种。

六堡的制茶历史相当悠久,在清嘉庆年间被列为全国二十四大名茶之一,并进贡朝廷。历史上,六堡茶在当地都是采用茶果育种种植的有性繁殖模式,形成了六堡群体种。

原种六堡茶树生长较为缓慢,喜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含有机质的酸性土壤(pH值4.5~6.5);喜雨水充足和具有散射光的环境;可忍耐-10℃的低温,10℃以上开始生长,15℃~25℃时适宜生长。

由于是群体品种,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原种六堡茶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其个体间性状差异较大,六堡群体种的性状特征非常丰富,从芽叶色泽上分,有绿芽、黄绿芽、红芽和紫芽等多种。叶型有长叶、卵叶、普通、笋芽和米碎茶等几大类。

“原种六堡茶”与“桂青种”

有人将原种六堡茶称作“桂青种”,其实是不准确的。广西简称“桂”,在历史上,依照对茶的通俗分类和叫法,类似于绿茶的一概称“清茶”或“青茶”,桂青其实是广西本地种做的绿茶,简称桂青,就像滇青一样,是绿茶工艺的绿毛茶。据说在当年六堡群体种做的六堡毛茶产量不足时,用以制作六堡茶的替代原料。

为什么说“原种六堡茶”更接近野生茶?

野生茶有以下几个特点:

外观较原始,嫩叶无毫毛或者很少毫毛;茶果多,茶花盛,茶芽少;

毛茶大多为墨绿色;

叶片革质肥厚不易揉捻成条索;

从口感上来说,野生茶茶性较强,内含物质丰富,山韵明显。耐泡程度高。

原种六堡茶花期长(从12月到3月)茶果多,很少有茶树像六堡群体种这样结那么多的茶果,这也导致原种六堡茶产量不高,同时说明这个品种比较野性,人工驯化的时间短,与野生茶很接近。

从外型来看,六堡原种属中叶小乔木,可以长到4、5米高,每年从三月初到十月底都长芽。六堡群体种做的毛茶,黑褐油亮,内含物质极为丰富,茶多酚含量高的达到35%,几年后会出松烟香,7、8年后会出槟榔香。有着丰富的层次和口感,茶气足。

“原种六堡茶”好在哪里?

原种六堡茶的品质非常优秀,在明清两代在南粤大地传播流行的六堡茶,都是使用原种为原料,加上古老的传统工艺,成就了独具特色的历史名茶。

首先是杂。品种太多,变异太丰富,很难找到两棵差不多的茶树。“杂”的好处是它的口感很丰富,在它越陈越香的过程中,不断地有香型和口感的变化。

其次是繁殖能力强。原种六堡茶多茶花多茶果,花果的成长消耗了它的能量,产量就变低了,内含物质却很高,所以纯正的六堡茶会很耐泡。同时,茶花茶果也可入茶,别有风味。

再次是生命力强。原种六堡茶非常适合生态化种植,不用过多的人为干预,也一样生长茂盛且经济寿命很长。

还有就是发芽期均较早,正常年景下,在每年春社之前,常常可以采摘制茶一两造以上了。

六堡茶历史:六堡茶从历史中走来

六堡茶历史:六堡茶从历史中走来

六堡茶是历史名茶,享誉国内外,因原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我国已故著名茶叶专家庄晚芳教授根据南北朝时期的《桐君录》等史料考证,六堡茶的产制历史可追溯到一千五百多年前。在六堡镇秀丽的山水怀抱中孕育并最终成为著名侨销茶的六堡茶,是自然与人文共同打造的精灵。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版《苍梧县志》记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醇隔宿而不变,茶色香味俱佳”。《广西通志稿》记载:“六堡茶在苍梧,茶叶出产之盛,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为最,六堡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在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六堡茶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声名鹊起,被列为当时全国24个名茶之一。传统六堡茶是箩装紧压茶,以六堡镇的恭州村茶和黑石村茶品质最佳。过去由于陆路交通不发达,六堡茶只能通过水路运往广州。广东茶商在六堡镇的合口街设点收购六堡茶毛茶并炊蒸踩箩。然后从合口码头用小船装运至梨埠,再装大木船运到封开,然后装上电船沿西江运到广州。之后再出口到香港及吉隆坡等地,“茶船古道”之名因此而来。

1951年之后,轰轰烈烈的土改,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当时很多农民开始重新种植茶树,茶树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而在1953年以前,梧州有大小私营茶商十余家,经营茶叶以六堡茶为最大宗。然长期以来,六堡茶都是以家庭作坊式加工为主,这种方式制约了六堡茶的发展。1953年1月,中国茶业公司广州分公司在梧州设立办事处经营广西茶叶,小型手工业生产加工场设在了角嘴路“老虎冲”内,这就是梧州茶厂的前身。1953年下半年,广州分公司梧州办事处改为中国茶业公司梧州支公司,加工厂也转为梧州支公司领导。1954年1月,中茶梧州支公司改为广西支公司迁往南宁,梧州设立办事处,加工厂属办事处领导。1954年,国家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开始取缔私营茶商采购毛茶,广西大部分六堡茶毛茶由国家统一制定收购等级和收购价格,由供销部门统一收购,集中运到梧州茶厂精制加工,梧州六堡茶从长期手工作坊式生产转变为工业化大生产。1955年8月,中国茶业公司批准梧州加工厂为工业企业单位,名称由“中国茶业公司广西支公司梧州办事处加工厂”改为“广西省茶业公司梧州茶厂”,梧州办事处即告撤销。1959年后,梧州茶厂全称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茶厂”。

六堡茶传统工艺的特点是渥堆发酵、蒸压、陈化。建厂初期,梧州茶厂在总结吸收六堡茶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按照“毛茶→分筛→拼堆→初蒸→?堆→开堆→摊凉→复蒸→装笠→入仓陈化”的工艺精制加工六堡茶。当时,六堡茶成品分一、二、三、四、五号及级外茶。一号六堡茶品质要求:外形条索紧结匀齐,色泽黑褐油润;内质滋味醇厚,有槟榔味,汤色红亮,叶底嫩匀。除了严格对样加工外,茶厂还发挥职工群众的创造精神,针对茶叶品质进行合理改进,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茶厂加工出来的成品一般由梧州茶叶进出口公司销往广州、香港、东南亚以及日本。因为六堡茶耐久藏,越陈越好,而且陈年六堡茶有消暑祛湿、明目清心、帮助消化、消除疲劳、养胃健身等功效,民间常用陈年六堡茶作为防病治病的良药。据说早期到马来西亚的华侨主要做矿工,劳累一天后必须要喝上一大碗浓浓的六堡茶才能消除疲劳,因此,矿主招工时会特别注明有六堡茶供应,否则就招不到工人。由于六堡茶特殊的保健作用,故其一直成为马来西亚华侨的生活必需品。

而香港经销茶庄则常以“陈年六堡茶”、“不计年”作为商标,用大宇标榜“正宗梧州六堡茶”,以显示其经营的六堡茶品质优良正宗。1991年日本黑茶协会会长堤定藏先生专程到梧州茶叶进出口公司和梧州茶厂考察,对梧州六堡茶的品质风格和加工工艺大加称赞。后经日本药业界检测证实,六堡茶有强力降脂解腻、减肥健美功效。消息传开,六堡茶曾一度风靡日本东京。

近年来,随着黑茶类风靡全国、行销海外,六堡茶以其良好的保健功效,独特的风味品质受到了众多爱茶人士的推崇。在自治区及梧州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六堡茶产业被列入梧州市2007~2011年农业优势产业及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目前梧州市六堡茶专业市场的建设已经起步,六堡茶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六堡茶、六堡茶旅游点双双入选“梧州市十佳美食美景”,广西黑茶瑰宝六堡茶正迎来春天。

作者:何志强/梧州日报

编辑:黑茶小意

四味居士说六堡 :六堡茶的基本常识

四味居士说六堡 :六堡茶的基本常识

六堡茶,在沉寂半个世纪之后,借着中华复兴,茶事兴盛的大时代到来,再次因优秀的品质、突出的祛湿调肠胃功效,回归人们的视野。六堡茶是什么茶?产自哪里……?在此,就六堡茶的基本常识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什么是六堡茶?产自哪里?

六堡是地名,今广西梧州六堡镇。六堡茶,是以产地命名的,以散茶为主,按六大茶类的分类方法,归属黑茶类。明朝时,此地有头堡、二堡,一直到六堡。因六堡所产的茶在该茶产区品质最佳,故以“六堡”作为这整个茶产区茶的名字。

点击图片查看清晰大图

六堡茶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其工艺丰富多彩,口感及汤色亦是多种多样,可长期存放。它历史上的主要销售和消费区域是两广和东南亚,一度被称作“侨销茶”,更因其独特的祛湿调肠胃功效而兴盛与传承。

现今,我们徒步前往茶山深处,在沿途视野能及的山上都能看见六堡茶树。可以想象一下当年的盛况:广西全省有20几个县都在栽种六堡茶树,在六堡茶山里,估计就连石缝里也生长着六堡茶树。

下面,从学者专家的书中找找关于六堡茶的介绍

六堡茶

六堡茶树,是有性系品种。灌木型,中叶类,早生种。原产广西苍梧六堡乡,邻近的蒙山、昭平等地也有分布。树姿开放,分枝密。叶形椭圆,叶色绿,叶面平或微隆,叶身平,叶质中。芽叶淡绿色,稀紫色,毛少,持嫩性较强,一芽三叶百芽重46.0克。花冠直径3.9厘米,花瓣6~8瓣,子房多毛,花柱3裂。果径1.5~3.4厘米,种子黑褐色,种径1.0~1.5厘米。产量中,抗寒性,抗旱性较强。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3.0%,茶多酚32.4%,咖啡碱4.4%,儿茶素总量14.4%。适制“六堡茶”,香味纯爽。适宜在广西六堡茶区种植。

——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叶大辞典》101页

六堡茶

原产广西苍梧六堡茶乡的黑茶。后发展到广西20余县。清同治年间《苍梧县志》:“茶产多贤乡六堡,味厚,隔宿不变。”……有特殊的槟榔香气。存放越久品质越佳,主销广东、广西、港澳地区,外销东南亚。

——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叶大辞典》273页

再看看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DB 45/T 479—2014》3.1

接下来,我们直观一点,通过图片来认识一下六堡和六堡茶

关于六堡茶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六堡茶有着一千五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关于这个历史的真实性,在此就不再一一举证论述了,有兴趣的茶友可以去问问度娘。(笑)

截一段陈椽教授《茶业通史》(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9月第2版)的一文字,这段文字中的两个观点,足以抛砖引玉:

六堡茶树的生长环境分析

六堡茶的口感之所以如此丰富多彩,祛湿调肠胃的功效之所以历来得到肯定,除了“工艺是关键”之外,还与茶树的生长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原料是基础”。

梧州地处低纬,北回归线贯穿梧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太阳辐射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一年四季,水热同步,冬干春湿、夏长冬短,季节分界不明显,无霜期长等特点。年平均气温在19.3-21.4℃之间,昼夜温差不大,最适宜茶树生长。六堡茶原产地六堡镇海拔高度为114米,茶产区茶山海拔多在500米左右或以下。

六堡镇为喀斯特峰林往谷地的过渡地带,砂页岩风化而成的粗骨土分布广泛,土壤主要有红壤、黄壤、黄棕壤等,矿质养分含量丰富,土壤的PH值一般在4.5-6.5之间。

这种地理环境,对六堡茶树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茶叶中,茶多酚、氨基酸的含量高低,与树种、地理气候环境、海拔高度等因素有关系;咖啡碱的含量则与茶树的生长代谢有着密切的关系。让我们先看看茶叶中三大类物质: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基本含量的常识。

茶多酚

茶多酚是影响茶汤口感浓厚度、刺激性、收敛性、苦涩与回甘,有保健功效的一类重要物质的总称。

就茶多酚的含量,给大家几个简单的参考:

1.味道:茶多酚少,口感淡、刺激感弱,不苦且没有回甘;茶多酚多,口感浓,刺激感强,苦涩且有回甘;

2.树种:大叶种的含量比小叶种相对要多;

3.温度和光照:一般而言,温度越高,光线越强的地方,所种的茶含茶多酚较多。南方茶产区种的茶所含的茶多酚比北方茶产区种的茶相对要多;

4.海拔:一般来说,海拔500米以上,随着海拔的增高,茶多酚的含量会降低,反之,随着海拔降低,茶多酚的含量会升高;

5.昼夜温差:昼夜温差小的地区所种的茶的含量比昼夜温差大的地区所种的茶较多。

下面我们看看陈宗懋院士主编的《中国茶叶大辞典》上几种茶树的茶多酚含量对比:

1.宜兴种(绿茶)一芽二叶 29.1%

2.祁门种(红茶)一芽二叶 27.4%

3.大红袍(岩茶)一芽二叶 24.8%

4.福鼎大白茶(白茶)一芽二叶16.2%

5.安化大叶种(安化黑茶)一芽二叶 22.6%

6.勐库大叶种(普洱)一芽二叶 33.8%

7.六堡茶树(六堡茶)一芽二叶 32.4%

氨基酸

氨基酸茶叶中含有约1%~4%。我们讨论茶叶的氨基酸,最主要研究的就是茶氨酸。天然的氨基酸在茶树生长中慢慢累积,在制茶过程中被巧妙地“利用”,使茶汤口感表现出鲜、爽、甜,如果具有刺激味的茶多酚的含量也恰到好处,那么,茶的口感就能表现出醇爽的特点。

就氨基酸的含量,给大家几个简单的参考:

1.味道:如果茶叶当中氨基酸含量较高,口感就会表现出鲜、爽、甜;

2.树种:小叶种的含量比大叶种多,而小叶种的细嫩部位含量比粗老部位多;

3.温度和光照:北方的茶生长纬度高,气温相对低,光照相对弱,所含氨基酸多,而南方的茶生长纬度低,气温相对高,光照相对弱,所含氨基酸相对也低;

4.海拔:在同一纬度,高海拔地区所产的茶的含量比低海拔的高;

5.工艺比较:不发酵茶工艺可最大限度保留鲜叶原有氨基酸,后发酵控制良好的黑茶工艺可在后发酵过程合成大量氨基酸(主要通过酶促作用和微生物作用)。

下面我们看看陈宗懋院士主编的《中国茶叶大辞典》上几种茶树的氨基酸含量对比:

1.宜兴种(绿茶)一芽二叶 2.9%

2.祁门种(红茶)一芽二叶 3.5%

3.大红袍(岩茶)一芽二叶 3.3%

4.福鼎大白茶(白茶)一芽二叶 4.3%

5.安化大叶种(安化黑茶)一芽二叶 2.9%

6.勐库大叶种(普洱)一芽二叶 1.7%

7.六堡茶树(六堡茶)一芽二叶 3.0%

咖啡碱

咖啡碱是形成茶汤爽口感觉的重要物质,其含量与茶树的生长代谢有着密切的关系。

就咖啡碱的含量,给大家几个简单的参考:

1.茶树新稍:茶树新稍,越嫩的部位,含咖啡碱越多,反之越老的原料,含咖啡碱越少;

2.树种:大叶种类含咖啡碱普遍比中小叶种要多;

3.温度和光照:夏季气温较高,茶树生长最旺盛,夏茶所含咖啡碱最高。

4.工艺作用:黑茶类的发酵工艺,特别是古法六堡茶“罨”、“蒸”、“焗”工艺,咖啡碱能与儿茶素、茶黄素形成络合物,从而提供了一定刺激性而又较为协调的爽口感,咖啡碱随着转化而减少。

下面我们看看陈宗懋院士主编的《中国茶叶大辞典》上几种茶树的氨基酸含量对比:

1.宜兴种(绿茶)一芽二叶 3.7%

2.祁门种(红茶)一芽二叶 4.0%

3.大红袍(岩茶)一芽二叶 4.2%

4.福鼎大白茶(白茶)一芽二叶 3.4%

5.安化大叶种(安化黑茶)一芽二叶 4.1%

6.勐库大叶种(普洱)一芽二叶 4.1%

7.六堡茶树(六堡茶)一芽二叶 4.4%

梧州所处的桂东地区,500米海拔以上的山峰较少,海拔相对较低。同时,六堡又处于独特的温凉气候山区地带,冬暖夏凉,气温年较差小,有利于茶叶中茶多酚的形成。特别夏天,六堡茶树长得快,茶叶中茶多酚、咖啡碱含量多。茶多酚在后期的制作工艺和陈化中转变成了茶黄素、茶红素以及茶褐素三大物质,咖啡碱能与儿茶素,茶黄素形成络合物,从而提供了一定刺激性而又较为协调的爽口感。

对于氨基酸而言,六堡茶中的氨基酸是不是含量会少呢?古代的制茶匠人们一早发现了“缺憾”,他们找到了一个来弥补的“秘诀”——通过“罨”、“蒸”、“焗”等发酵工艺。如此,凭借着六堡茶鲜叶内质丰富,在经过反复罨堆、蒸焗(酶促作用)发酵和后期陈化(微生物的参与),大量的氨基酸得以生成。

三百年广生祥独特的罨、蒸、焗工艺

罨:粤语读∧p普通话读yn。将揉捻之后的茶叶直接堆放在一起发酵,叫做罨堆。

蒸:分别有单蒸、双蒸、三蒸之技法,蒸之后一般压篓,故有单蒸单压、双蒸双压、三蒸三压之说。

焗:用布质物,包裹热复揉或蒸之后的茶叶,就是焗。分别有内焗和外焗之分。

工艺优点:罨堆与反复热复揉和与焗的结合,以及多次蒸和焗的结合,茶叶多次反复的凉热变化,即是反复多次的酶促作用和湿热作用,微生物菌群生成丰富,茶叶后期转化空间大、层次感好;茶多酚中儿茶素、黄酮、黄酮苷类等,以及咖啡碱等物质转化较好,茶气足,祛湿调肠胃效果会更好。

六堡茶的岩韵

六堡茶之所以有“岩韵”,从其生长环境即可得到解答。六堡茶产区处在喀斯特地貌与丘陵平坡的过渡地带,随处可见风化期的岩石山壁。六堡茶树耐旱性强,在石缝中虽生长缓慢,但,一方面有利于茶多酚及其他内含物的形成,另一方面,独特的岩韵风味就变得得天独厚了。

六堡茶的显著祛湿功效

清代医家徐洄溪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自古南方多瘴气,在六堡产区,茶树与祛湿清热解毒的野生中草药共荣共生;自古,茶在岭南一带被老百姓当做日常祛湿的保健药品。在今日,梧州的大街小巷,仍有凉茶铺,售卖各种养生凉茶。

六堡茶,能成为风靡一时的名茶,

绝非偶然!

天时、地利、人和,必让其永久不衰!

编辑:黑茶小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9710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