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夏富古村

夏富古村位于仁化县城西南面,由县城出发,经大岭、车湾、到董塘河与锦江河的交汇处,距县城15公里,交通便利,历史上曾是锦江下游的第一商埠。它位于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山风景区阳元山景、巴寨风景区中心;它合丹山、锦水特色美景为一区,是登山探险、水上漂游的好去处;它集自然生态、田园景观为一体,是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的理想地;它融乡土民俗、历史文化为一身,是吃住游乐、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夏富古村依山面水,广有田园,竹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岚光绕桔柚,云霞映稻花,开轩面场圃,江湾话渔樵,是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的最佳融合。村中有树龄在三百年以上的古榕树七棵,见证了数百年的朝代更替。李氏宗祠的门楼风光、丹霞石柱、西北碉楼的凛然兀立,五座祖厅的建筑艺术庄严肃穆,以及画檐、藻井、天井、照壁,其精湛的砖雕、灰塑,精美的供桌、神龛,门窗的雕花、边饰,古老的楹联、匾额,渗透出一种古朴文化的传承。

李姓自南宋德佑年间(公元1275年)迁居夏富以来,由于土肥水美、物产丰饶,子孙生活富足。从耕读兴家开始,历宋、元、明、清到民国,代有精英。计考出举人、贡士19人,武举多人、黄埔生多人,为官致仕经商者,皆有业绩。清末民初,该村先后有11人留学英、法、比、意等国,有些还在“戊戍变法”运动0过力。光绪年间进士李占元,担任过民国初期的仁化县令,其弟李兆华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曾任北伐军副师长。现代各行各业有贡献的人才,都称不甘人后。夏富这一方水土,真是代有英贤。

夏富古村

书香文化的背后,民俗文化活动也是多姿多彩:节日喜庆的“舞狮头”元宵灯节的“游村项”、“月姐歌”、“调山头”歌舞风趣,尤以“夏富情歌”以原生态的唱腔与歌词,倾诉男女爱慕、情感交流的心声,世代流传,别具一格。还有端午节的“飞龙头”,夏富独有的“装故事”巡游演唱会表演等,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风采。

夏富最早建村的地点是“庙子坑”,因有“龟蛇”守护江口而地灵气旺。相传“五牛”进村,最早的“上角头”是一个“牛头墩”,后面相继跟来的有“寨台墩”、“堪下墩”、“桐油墩”、“树头墩”、“庙前墩”五个墩,因此“五牛”就是“五魁”的化身,夏富村民的性格也多牛气:勤苦耐劳、勇往直前、不屈不挠、刚正耿直。这种人文品性,也决定了夏富人立身创业的坚定性格。

地沃人勤则物茂民殷,这里除了粮米丰足而外,方物特产也是众彩纷呈,山中的丹霞兰花、丹霞梧桐、红花紫薇是丹霞山的特产,丹崖石斛与还魂草是丹霞山的名贵药材;夏富的黄糖六十年代已是誉满粤北;夏富沙田柚是夏富人李子玉于清朝光绪年间任广西容县县令时引种来家乡的,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淮山的种植与品质也是仁化一流。因此就有众所周知的夏富“三支花”一一梧桐、紫薇、石斛兰,夏富“三宗宝”是黄糖、淮山、沙田柚,夏富“三盘菜”是石螺、坭鱼、红烧肉,夏富“三土产”是酸笋、萝卜、红花藕,夏富“0心”是糖瓜、花生、煮柚皮,

这些地方特色的乡土美食,本地人视为家常便饭,而外地人却感受到一种渔樵饮食文化的与众不同。

信息来源:仁化县人民政府

韶关丹霞山周边的那些古村落——夏富古村、石塘古村

在上一篇中俺还是出现了笔误,把“韶关”写成了“昭关”!特此声明一下。

在来丹霞山的第二天下午,坐上竹筏漂流抵达终点,上岸后我们返回的路上就经过夏富古村,所以顺便游玩了夏富古村。

路上见到这么一片小橙子林,让我们下车来拍拍照,折腾了好一会儿没人来理我们,其实我们更希望有人来理,正好可以向人家买点吃吃。

夏富古村距离阳元山景区只有4公里,距离丹霞山外山门只有5公里,起源于宋朝,似乎没有太多的官宦、富贵之家,大多古屋是平民居所,没有太多的文化内涵,却是实实在在的中国古代小乡村。

有了开车师傅带我们进来,就多了一位为我们拍照的人。

还没开发的古村,我们下午四点多过来,根本没见着有其他游客进来。

富有生活气息的古村,依然有很多原著民在此居住。但游客少的古村还是很静谧。

据说夏富古村也属巴寨中心区,周边就是有山有水的地方,远远望去就这景色,也许开发后,把整个村庄搞干净点,也许就是世外桃园的一个古村。

一棵古榕树,又把这些人折腾了好一会儿!

肯定又是几百年的古榕!

丹霞山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游玩水上丹霞后,我们又于11:20急匆匆赶到石塘古村看看,确实时间有点紧,也只能大概看看。

石塘古村最值得一看的当属这双峰寨,就在石塘古村村口。

据说这双峰寨因太平天国军来此而建,因走得匆忙没有太多的了解。

640年历史的石塘古村,我们也只能匆匆一游。如果对古村落有兴趣的话,不妨可以在这里住下一一去探访。因为要赶2点多的动车,我们只能尽快离开。1月21日我们直到晚上9点多才返回晋江。

增城千年古道旁的夏街古村

明洪武五年(1372年),黎氏始祖荣公到此定居时,这个地方叫新村。后来村场建设有了较大发展,并陆续出现一些商铺、摊档,成了新的街,于是新村逐渐被叫作“新街”。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县城从东街村(东街村在河东县城北10里处,今属联益)迁至现址,“新街”村场成了规模,当时新村已连县城,成了城南之下一条新街,人们俗称其为“下街”。因“下”字含贬义,南是东南西北四向之一,与春夏秋冬四季的夏相匹配,体现出朝气蓬勃,生机盎然,故定名为“夏街村”。

入村门楼

祠堂前的古驿道(总长约520米)

增城县官上任时必经之路

夜幕下的古驿道

千年修得黎氏人,百年共筑夏街村

增城夏街村是开居时间较早、宗族聚居人数较多的一个古村落。大约在南宋时期,这里出现石氏人,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其后是叶氏、王氏,然后是黎氏。经过数百年的生息繁衍,如今的夏街村大部分是黎氏人,并且黎氏在村中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宗族文化以及规范化的祠训、族规。

夏街村上世纪60年代地图

随着周边商业贸易的逐渐繁荣,夏街村的外来人口愈加增多。据统计现今夏街村的外来人口大约3700人,与在籍人口相仿。

村内房屋基本上是外来工居住

黎荣壮举开序幕,异姓相融齐和乐

夏街黎氏的先祖黎鹏,源于今江西于都县的水头里,北宋初官至翰林学士,真宗年间(998—1022)因谏章事逆旨,被谪至广州任学正。致仕后居于新会。黎鹏的三子献臣历任梅州刺史,并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升雷州太守;黎鹏的孙子远,任扬州太守,先居于博罗白沙,远的二儿子宿迁居到东莞凤凰涌(即今潢涌)。明洪武五年(1372),东莞凤凰涌年轻的九世祖黎荣考上茂才科举人而被荐任税课大使派驻增城。

村内的风水算命工作室

黎荣虽然为人处事得体、廉洁奉公,然而他生性乐于清贫自在的生活,甚至厌倦俗世的公务所缠而渴望过上野鹤闲云的生活。于是,任职十一年后,他把税课小官给辞了。辟居城南新村,营造方壶洲,建成村落,因为该村落在城南之下,后称夏街村。然而在民众危难当前,黎荣“铁肩担道义”,力护民众的安全。据《夏街黎氏族谱》(第一册)记载:“明洪武十五年(1382)正月,黎荣奉委督兵捕贼苏友兴。当月二十七日在陆村崩沙埔阵亡,时年41岁。”他用满腔的热血洒进增江河畔里,用这一壮举为夏街黎氏的开居拉开了悲壮的序幕。

然而,在黎荣定居夏街村之前,已有两个大姓居于此。按增城县志记载,叶姓最早居住在夏街村,始祖叶季达于元朝至正19年(1359年)已到此居住。其后是王姓,始祖王镜湖于元至正25年(1365年)到此定居。后来,还有一些小姓,如韩、何、李等也入住到夏街村。夏街村第二十八代黎湛禧老人说道:“不同姓氏之间相处得很融洽、和谐,没有出现大的分歧。”

五度修谱明根源,八景亟待重修缮

家之有谱犹邑之有志。据2012版的《夏街黎氏族谱》记载,夏街黎氏族谱目前为止共历经五次重修。重修族谱的目的往往是对之前修谱时留下的错漏得以改正、补充、完善家谱。在《夏街黎氏族谱》中提到:“家中有书,可传信将来……让子孙后代知其来历,明其根本,以先辈为榜样,将我祖精神发扬光大。”

祠堂广场入口

村内的老年活动中心

双孖祠堂流动儿童之家和村文史馆

曲艺社和农家书屋

已是古稀之年的黎湛禧老人参与了1990年的第四次修谱工作,提起当年的修谱经历,黎湛禧感慨万分。他说,由于几经朝代的更替,原本留存下来的黎氏族谱几乎毁尽,修谱小组人员纷纷陷入困境。当时荔城镇镇长黎固初说旅港的第二十六世孙黎胜祥珍藏一套黎氏族谱,听到这个消息后,当时夏街村的书记黎什庇立马跑到香港,将其复印回来,这才使得修谱工作顺利进行。然而可惜的是,黎胜祥保存的黎氏族谱仍遗失一册,使得遗失的部分的各世系先祖无法与现存的子孙相衔接。

在修谱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其中闹出不少的笑话。“修谱完成之前,我们会让每家每户的代表过来核对资料。当时有个村民告诉他们将刚刚新婚的小伙子的结婚日期写到了死亡日期里啦!听到之后我们就立马在每一本已经印好了的族谱上修改过来。还好小伙子的新婚妻子没有来找上门,不然可惨啦!”黎湛禧老人笑着说。

夏街原有八景,分别是“方壶洲”、“迴龙关”、“铁船沥”“‘天恩’王屋楼”等。然而由于年代久远,沧桑变幻,缺乏管理以及日军破坏等原因,或不复重修、今遗址尚存,或被填平改为他用等等。例如此后只留其名于史,不见其形于世的“方壶洲”。

双孖祠堂也是当年夏街八景之一。其是夏街黎氏十世祖竹墅祖祠(德求堂)和十一世祖处淡祖(竹墅之子)祠(笃庆堂)的统称。因两祠相邻建造,故名。竹墅祖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而处淡祖祠则建于雍正、乾隆年间。双孖祠堂一向作为下结存教育培训子弟的场所,历代讲师讲学皆集于此。清朝竹墅祖祠就要该村的塾馆,有着“竹墅书声”的美誉。今为老人文化娱乐中心以及村治安队址。双孖祠堂由于经历了200多年风雨沧桑及日军的破坏,部分结构受损,墙体变型,有待修缮。村内的其他建筑现状也比较危险,他们共同承载着这个古村的历史。

亟待修缮的老屋

千年耕读世代传,十年寒窗人才出

夏街有史以来一直是耕读之乡,遵循务农之本,更崇尚读书之道。正如古训所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从历史的轨迹来看,读书往往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这种思想在封建科举考试时期更甚。为了鼓励族中子弟勤奋读书,不仅在村中设立学校,而且还制定了奖赏例的族规。据《夏街黎氏族谱》(第一册)中记载:“乡试,文中式,花红银叁拾两正。武,贰拾两正。会试,文中式,花红银伍拾两正。武,肆拾两正……”

所以,数百年来,夏街人因读书而成功的人特别多,仕宦兴盛,人才辈出。根据《增城古村系列丛书之一——夏街》中记载:“明清考取功名的进士3人,文举人12人,武举人1人,贡生23人,秀才174人……民国期间任县长2人,县参议长2人……”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通过读书这条途径,夏街人与王朝利益趋向紧密联系。

夏街人遵循的是朱文公家训规条:耕读为起家之本。明中期以来,县城的商业活动已形成规模,县城中,胡、郑、林、何等几大姓基本已停止农耕活动。惟夏街人仍以耕田为本。所以民国以来县城流行着一首民谣曰:“郑家脂粉,林家子,红粉娇娥不入黎”。意思是说,夏街人一年到头在田里劳作风吹日晒,头乌面黑,斯文靓女是不会嫁给夏街男人的。

夏街古村旁边难得的一块菜地

孝践族规,失土重来行商路

族之有家规,犹国之有科条。据《夏街黎氏族谱》中记载:“训纂云:为家以正伦理,敦孝第为本。以尊祖考,睦宗族为先。以免学修身为要。以树艺畜牧为常。”夏街人一直很注重祠训。另外,夏街黎氏人还很注重族规。有些族规对黎氏来说很严苛,所以这就要求黎氏人慎言慎行。据《夏街黎氏族谱》中记载:“禁毁卖族谱,及盗窃祖祠祭器,犯者永远出族。禁私典蒸产,犯者永远出族……”

黎氏宗祠

在这样严格的规范管理下,塑造出了不少的夏街名人。如“标准孝子”黎锦祥。二十八世子孙锦祥是保新公的遗腹子。父亲在他20岁时去世,他的母亲何瑞怀独自含辛茹苦地抚养他和姐姐二人。在何母77岁的时候,因为积劳过度而患病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黎锦祥为了照顾母亲,于是主动提出退休。自此他日日夜夜的守候在母亲的床前,亲自煮汤药喂水喂食,洗脸更衣等毫无怨言,直到母亲安详地离开了人世。村中人喊赞之曰:“此标准孝子也”世范。

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尤其在80、90年代,县城扩建,大面积征用土地,夏街首当其冲,先得实惠。于是夏街农民们纷纷“洗脚上田”,摆脱了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艰辛的农耕生活。对于这些年夏街村的变化,黎湛禧老人笑着说道:“从耕田到没田耕。”夏街黎氏第二十六世孙黎灿星老人还告诉我们,如今本土的夏街人大都是以出租房子为主要生活来源。另外夏街人还大胆尝试,开展多种经济,并以土地换商铺,实现了村、社、户各自拥有自己的商场店铺,为持久稳定的经济发展打下基础,也为子孙后代薪火相传打下厚实的物质基础。

村口的大榕树枝繁叶茂

增城区古村之友协会 愈恭

古村之友可为以下事务提供免费咨询(微信公众号搜索“增城古村”):

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包括建筑修缮、技艺复兴、文化保育、弱势群体帮扶等;乡村咨询,包括测绘、城乡规划编制、建筑行业设计、市政行业设计等

宁夏龙泉村:古村落的“凤凰涅槃”

风格各异的乡村民居间,或升起袅袅炊烟,或飘出阵阵酒香,或陈列件件手工艺品,九眼泉水间木索桥悠悠荡荡,100多株百年以上的核桃、桑葚等古树遍布全村,让人悠然忘忧。

“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位于宁夏贺兰山下的石嘴山市龙泉村,是一个有着300多年历史,集历史遗迹、乡村民俗、塞北文化和田园风光于一体的古村落。2018年以来,该村依托独特的资源环境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了远近闻名的“贺兰山下第一村”。

从“空巢村”到“第一村”

几年前,龙泉村还是土坯房墙斑驳、年轻人纷纷离开的“空巢村”。

“不说远的,就跟2017年比,当时全村355户,七成的房子是空着的。咋回事?村子发展慢,村民外出打工了。”村口古树下,龙泉村所在的长胜街道办事处主任张震告诉记者。

龙泉村位于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南郊,紧邻星海湖、沙湖景区,西依贺兰山,北邻武当生态旅游景区,村域面积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00亩,拥有住户300多户。“这里最早叫九泉村,因为村子里有九口泉眼,第一批村民是明朝永乐年间在此修筑烽火台的士兵,后来才改名为龙泉村。”张震说。

变化始于2018年夏天,龙泉村借助“乡村振兴”有利契机,开展美丽家园项目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短短两年,曾经留不住人的龙泉村,村民纷纷返乡创业。2019年,村民自己创办的客栈、酒坊、茶馆、特产商铺等已达35家,村集体收入达到创纪录的150万元。

年近50岁的陈玉龙在龙泉村生活了30余年,村里的变化他都看在眼里。“以前家门口是烂泥沟、旧房区,如今,干净村道户户直通、秀美景观令人流连感觉和城里没有什么区别。”陈玉龙笑道。

陈玉龙说,旅游季节漫步村中,惊喜会更多。一幢幢庭院青砖灰瓦、错落有致,路两边的杏子树压弯了枝头,百年老树、巨型水车更是别具风味。山水相映间,宛如贺兰山下展开的一幅舒适惬意的田园画卷。

村民许丽前些年陪着丈夫东奔西走外出务工,日子过得很辛苦。这两年,看着村子的变化,两口子索性回到村里,修葺好家中庭院开起农家乐。“村里真是一天一个样儿,我们房屋饰面也被统一打造,别致的景色时常吸引游客驻足拍照。如今,生活环境改善了,钱包也鼓了,生活更有底气了。”许丽笑着说。

正如一首歌所唱:幸福像花儿一样!随着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幸福感也越来越强,不少在外务工村民回村开办农家乐等项目“创业”,实现增收致富。如今,龙泉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休闲旅游特色村庄。

龙泉村的诗和远方

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给龙泉村带来生机和希望。走进龙泉村,眼界所到之处,贺兰山下,依托绵延起伏的山势,修建了沿山健身步道,串联了防空洞、古汉墓、明代烽火台等遗迹,山地旅游产品已经初具雏形。

为了丰富旅游资源,龙泉村将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重新规划土地,开辟了开心农场、田园花海、花卉和草莓采摘基地、油葵基地等区域。开心农场可以供游客认种各种绿色有机蔬菜;田园花海种植向日葵、节节高、格桑花等,每年花期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拍照;草莓、油葵观光采摘,让游客们开心而来、满载而归。仅这几项每年可增加收入200多万元。说到这几年村民节节攀升的收入,龙泉村党支部书记董继龙兴奋地撸起了袖子。

龙泉村还成立了合作社,将村民闲置的房屋流转起来,进行招商引资、改造利用。厚德酒坊就是改造民房后成立的特色酒坊。坊主张林景原本在市区生活和工作,平时喜欢在家里酿酒,发现这里的泉水可以酿造好酒,就趁着村里开发旅游业的机会,回村开起了酒坊。“龙泉村的山泉水富含矿物质硒、锶,酿出来的酒特别甘甜。”张林景告诉记者,来这里开酒坊不光为了做生意,还增加了生活的幸福感,“这里景色好、吃得好、住得好,生活节奏不紧不慢,是我理想中的小康生活。”

蓬勃发展的旅游业让龙泉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2020年,村民人均收入第一次超过了2万元。“村中优质的土壤、优良的空气、天然的冷泉、悠久的历史等资源,都是打造高质量生态乡村游的‘核心竞争力’。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参观游客达30.2万人次。”董继龙自豪地说。

“接下来有什么打算吗?”记者问。

“我们规划建设体验式豆腐坊、面粉厂、榨油坊,让游客体验亲自耕种、亲手制作食物的乐趣。我们的目标就是打造集乡村旅游、民俗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塞北美丽村落,让龙泉村成为名副其实的贺兰山下第一村。”对于未来,董继龙显然有着更多的期望。

家乡变美了,飞走的“凤凰”又回来了。近两年,龙泉村村民回流50余户,尤其是一批年轻人回村创业,为龙泉村旅游业做大做强注入了强劲的活力。村里通过产业链的优化组合,带动整体旅游发展规划布局,盘活村民闲置房屋46户,打造出乡间别墅、郭江老磨坊、聚香园面馆等本土农家乐51家,龙泉山庄、休闲观光旅游田园综合体、宁夏济仁堂、柏杨天泰、马来风情、厚德酒坊、暖锅城、义乌小商品一条街、高端民宿等15家社会投资主体项目先后投产,实现剩余劳动力就业400余人。

从曾经的“空巢村”,到如今“栽好梧桐引凤来”的贺兰山下第一村,抬眼望去,一幅乡村振兴的优美画卷正在龙泉村徐徐展开。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1年12月03日 第 10 版)

作者单位:人民政协报

责任编辑:樊卓妮 李静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9344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