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虢国墓地

介 绍: 位于三门峡市区北面的上村岭,是周代诸侯虢国国君及贵族墓地。 整个墓区面积达4万平方米,共发掘出各类贵族墓234座,车马坑60多座,出土珍贵文物达1万多件。其中两座国君墓0土了很多的珍贵的一级文物,如有“华夏第一剑”之称的玉菱铜芯剑、精美华丽的“缀玉面罩”等。 虢国墓地的发现填补了我国西周考古史上的空白,为研究当时的文化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河南三门峡

曾国藩墓地310平米,李鸿章墓园1.3万平米,左宗棠墓地有多大?

虢国墓地

19世纪的后半段的大清朝,风雨飘摇,内忧外患,接踵而至。满清入关以来两百年国运似有终结之意,幸赖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都一批汉族大臣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被时人称之为中兴名臣。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都是儒家出身,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自励。生前名满天下,死后都选择安葬故里,百年忽忽而过,如今,他们的墓庐又是一番怎样的情形?

曾国藩墓地:扩建成文化园区

先来说说曾国藩。三人之中,曾国藩去世最早,1872年在两江总督任上无疾而终,享年61岁。其弟曾国潢,子曾纪泽、曾纪鸿等从南京扶柩回到湖南。一路走得很小心,到达长沙时已是炎热的五月中旬。曾家人将其安葬在了长沙南门外的金盆岭,第二年改葬伏虎山,与曾国藩的夫人合葬,即今天望城县坪塘镇桐溪村伏龙山南。

曾国藩夫妇墓地由朝廷拨款修建,墓冢系三合泥拌碎石糯米混浇而成,墓围直径约5米,花岗石围。其中,墓前有拜台占地约50平方米,经26级台阶下接一大墓坪约200平方米,整个墓地加起来有310平米。墓坪上东西两侧各立石阙一个,分别刻“曾太傅墓东阙”、“曾太傅墓西阙”。

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曾国藩的墓地一直保持的很好,由一户周姓人家世代看守,定下了凡五官不全的、牧竖、乞丐,甚至包括家禽家畜都不允许进入墓地的规矩。此后二十年,由于历史原因,曾国藩的墓地遭到了两次较大的破坏,在80年代末还被盗过一次。

90年代末,当地政府开始着手对曾国藩墓地进行修复保护,1996年曾墓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长沙市正实施以曾国藩墓为核心,建设湘军文化园,整体保护范围达1500余亩,总投资金额1.3亿元。

李鸿章墓地:规模宏大,有99间房屋

李鸿章是1901年11月7日在北京贤良寺死于钦差大臣任上,正好距离《辛丑条约》签订后两个月。李鸿章死后,慈禧赏赐白银5000两治丧,派专使护送灵柩运回老家安徽合肥肥东安葬。灵柩运抵合肥后,李鸿章被安葬于今天的合肥瑶海区大兴镇夏小郢,与包公墓庐为邻。

1958年全国兴起“大炼钢铁”和“平坟造田”运动,当地人民公社挖坟取宝、兴办工厂,李鸿章的墓地用炸药炸开,其本人尸骸被拖出挂在拖拉机后面游街,直到骸骨散尽。

李鸿章墓被挖以后,上面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只有享堂的几间房子。2002年合肥市政府花巨资将李鸿章享堂进行了修缮与扩建,并建了一座李鸿章的“衣冠冢”,说是衣冠冢其实里面只有一块当年李鸿章的棺材板,还是从当地村民家里找回来的。

相对于曾国藩墓而言,李鸿章的享堂规模宏大,占地1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包含了客房99间,库房、仓房多处。修复后的享堂是中国保存与复建较为完好的享堂。

左宗棠墓地:最为冷清、落寞

三人之中,左宗棠的墓地最为简陋、寒酸。左宗棠于1885年9月5日溘然逝世在福州军中。次年十一月,其子扶灵柩安葬于长沙市雨花区跳马镇白竹村。墓基全部用花岗石成,面向西北。墓前并置翁仲,马、象、羊等石刻。两侧华表刻联语:“汉业唐规西陲永固;秦川陇道塞柳长青”。左宗棠墓建成之初,旁边有40多间墓庐屋,当时上屋6间是左家后人居住,剩下的几十间下屋是杂屋。

同曾国藩墓遭遇一样,在上世纪50-70年代,左宗棠的墓地除了遭受两次较大的破坏,牌楼拆了,墓前石人石马也征用了,墓园面积大大缩水。1977年,当地修桥缺石料,取材墓庐,墓庐几成光秃秃的土馒头。上世纪80年代初,曾在新疆工作过的国家领导人王震首倡修复左宗棠墓,由长沙市政府拨付经费,交长沙县有关部门施工修缮,恢复了原貌的十分之一。

因为墓地规模一般,不足一百平方,左宗棠墓只被评为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0年来,一直由一位叫黄志清的老人看守。多年来,由于游人不多,加上一些游客的素质问题,石凳、石雕随意涂画,所以左宗棠的墓一直都是铁门锁着,想进去参观,要找黄志清老人找钥匙开门。

左宗棠墓地很小,落寞、冷清,对于这样一位收复1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民族英雄,我们是否亏欠太多?

直击曾国藩墓地

图、去曾国藩墓必经的走廊,石围栏上有“墓庐参观”四字,估计是守墓人的后人所书。曾国藩墓,位于长沙岳麓区坪塘街道桐溪寺后伏龙山上。公元1874年,曾国藩归葬于此。1872年二月初四,是日午后,他与长子曾纪泽散步于署西花圃,突发脚麻,被扶掖回书房,已不能言,端坐三刻溘然而逝。清廷闻讣,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文正。先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盆岭。次年改葬于善化县平塘伏龙山之阳,与仙逝的欧阳夫人合葬。

图、东西两侧各立石阙一个,西刻“曾太傅墓西阙”。

图、东刻“曾太傅墓东阙”(微公搜索:文从沈梦)。

图、沿石阶而上。

图。曾氏夫妻合葬墓墓冢。墓葬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墓冢为三合泥拌碎石混合封堆,底径5米,残高2米。茔地以花岗石墙围护。墓后立碑三通,白玉石碑心,主碑高3米,宽2米,刻楷书碑文"皇清太傅大学士曾文正公一品侯夫人欧阳夫人之墓",计22字。

图、碑铭:皇清太傅大学士曾文正公一品侯夫人欧阳夫人之墓,两边附碑为龙纹浮雕。

图、从高处俯瞰墓冢。整体呈圆形,直径约5米,花岗石围。

图、仅存的翁仲石人。左侧石梯通道沿桐溪寺围墙而下,接墓庐槽门与御碑亭,通道两旁有石马、石狮、石虎及翁仲各一对。距曾国藩墓约60米处立有“太傅大学士毅勇侯曾文正公神道碑”,系大学士李鸿章撰、翰林黄自元书,大抵叙述曾国藩生平功绩。

图、在桐溪寺原址,新建了桐溪古寺,但规模很小。墓地正前有古银杏、罗汉松各两株,蓊郁茂盛。墓地附近之桐溪寺古称兴国寺,该寺掩映于绿树丛中,为唐代振朗禅师创建。属于名刹。

图、这株银杏,树龄至少在300年以上。清代,经天岩应适禅师募缘重建,改名桐溪寺,因山后桐林茂密、寺前流水潺潺、山清水秀、环境幽雅而得名。鼎盛时期,桐溪寺有房100余间,香火缭绕。清灭后,寺庙日渐凋零。

登封双庙战国秦汉墓地

基本信息:

编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8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9年8月

印次:1

ISBN:9787030619785

内容简介:

双庙墓地于1991~1992年进行发掘,共清理战国秦汉墓葬241座,可分为十期十四段,时间跨度从战国中期至东汉中期。墓葬形制包括坚穴土坑墓、带墓道竖穴土坑墓、斜坡墓道竖穴土坑小砖券墓、竖穴墓道洞室墓、组合墓道土坑墓。出土遗物约3100件,其中钱币约1951枚,依质地有陶、铜、铁、铅、琉璃、玉、玛瑙、石、骨、蚌器等。这批材料对于了解这一地区的战国秦汉考古学文化、丧葬制度及区域社会历史文化变迁,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1)

第一节 地理环境与历史沿革 (1)

一 地理环境 (1)

二 历史沿革 (1)

第二节 墓地概况与发掘经过 (2)

一 墓地概况 (2)

二 发掘经过 (2)

第二章 墓葬形制 (4)

第一节 竖穴土坑墓 (4)

一 竖穴土坑墓 (4)

二 竖穴土坑空心砖墓 (19)

三 竖穴土坑小砖墓 (20)

第二节 带墓道竖穴土坑墓 (22)

一 竖穴墓道土坑墓 (22)

二 竖穴墓道土坑小砖券墓 (23)

第三节 斜坡墓道竖穴土坑小砖券墓 (24)

第四节 竖穴墓道洞室墓 (24)

一 竖穴墓道土洞墓 (27)

二 竖穴墓道洞室空心砖墓 (37)

三 竖穴墓道洞室小砖墓 (59)

四 竖穴墓道洞室小砖与空心砖合筑墓 (77)

五竖穴墓道洞室小砖与石合筑墓 (80)

第五节 组合墓道土坑墓 (80)

第三章 出土遗物 (86)

第一节 陶器 (86)

一 鼎 (86)

二 盒 (91)

三 合碗 (96)

四 壶 (97)

五 豆 (117)

六 钫 (117)

七 钵 (118)

八 盘 (120)

九 叵 (121)

十 盂 (123)

十一 三足盂 (123)

十二 盆 (123)

十三 洗 (124)

十四 耳杯 (125 )

十五 樽 (126)

十六 熏 (126 )

十七 瓮 (126)

十八 双耳罐 (128)

十九 无耳罐 (128)

二十 釜 (153)

二十一 仓 (155)

二十二 灶 (157)

二十三 井 (159)

二十四 圈 (162)

二十五 磨 (163)

二十六 车轮 (164)

二十七 人俑 (164)

二十八 狗 (165)

二十九 鸡 (165)

三十 器盖 (165)

三十一 陶器刻铭 (166 )

第二节 高温釉陶器 (166)

第三节 铜器 (169)

一 锯镂 (169)

二 鍪 (169)

三 釜 (170)

四 锅 (171)

五 洗 (171)

六 盆 (172)

七 盘 (172)

八 勺 (172)

九 带钩 (172)

十 印章 (178)

十一 顶针 (178)

十二 铺首 (180)

十三 环 (180)

十四 柿蒂叶饰 (180)

十五 钿 (181)

十六 铃 (181)

十七 璜 (184)

十八 削 (187)

十九 镞 (187)

二十 鳟 (188)

二十一 衡末 (189)

二十二 管 (189)

二十三 残片 (189)

第四节 铁器 (190)

一 鼎 (190)

二 壶 (190)

三 鍪 (190)

四 熏 (190)

五 勺 (190)

六 轮 (191)

七 鳖 (192)

八 镬 (192)

九 削 (192)

十 剑 (192)

十一 剪 (194)

十二 带钩 (194)

十三 残器 (194)

第五节 铅器 (195)

梳 (195)

第六节 琉璃器 (196)

一 珠 (196)

二 塞 (197)

三 耳趟 (197)

第七节 玉器 (197)

环 (197)

第八节 玛瑙器 (198)

一 环 (198 )

二 珠 (199)

第九节 石器 (199)

一 砚 (199)

二 黛板 (199)

三 石片 (200)

第十节 骨器 (200)

一 冶 (201)

二 珠 (201)

三 环 (201)

四 饰件 (201)

五 骨片 (203)

六 龟甲 (203)

第十一节 蚌器 (203)

一 珠 (203)

二 环 (203 )

三 蚌壳 (203)

第十二节 漆器 (204)

第十三节 铜镜 (204)

一 羽纹镜 (204)

二 星云纹镜 (204)

三 四虺纹镜 (205)

四 草叶纹镜 (206)

五 铭文镜 (206)

六 博局四神镜 (208)

七 连弧纹镜 (210)

第十四节 铜钱 (210)

一 五铢钱 (210)

二 新莽钱 (214)

三 磨字钱 (220)

第十五节 铁钱 (220)

第十六节 铅钱 (220)

第四章 分期与年代 (221)

第一节 陶器组合分析 (221)

一 仿铜陶礼器组合 (221)

二 仿铜陶礼器与日用陶器组合 (224)

三 日用陶器组合 (227)

四 仿铜陶礼器与生活用器组合 (231)

五 模型明器组合 (231)

第二节 相对年代分析 (232)

一 组合整合 (232)

二 相对年代分析 (235)

第三节 分期与年代 (236)

一 双庙墓地分期与年代推定 (236)

二 双庙墓地各期段具体年代考证 (238)

三 双庙墓地合葬墓年代分析 (243 )

四 双庙墓地考古学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247)

第四节 双庙墓地各期文化内涵 (247)

第五章 相关研究 (255)

第一节 双庙墓地周秦时期文化结构及其形成 (255)

一 双庙墓地周秦时期主要文化因子讨论 (255)

二 双庙墓地周秦时期动态文化结构 (258)

三 双庙墓地周秦时期考古学文化变迁反映的区域历史 (258)

第二节 文化特征与埋葬制度 (259)

一 墓葬方向 (260)

二 墓葬形制、结构 (260)

三 葬具 (262)

四 葬式 (262)

五 出土遗物与器用制度 (263)

六 墓主身份等级 (265)

第三节 双庙墓地布局与形成 (271)

附表 双庙墓地墓葬登记表 (274)

后记 (344)

插图目录

责编:荼荼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9327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