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包山寺

包山禅寺位于林屋洞西北的包山坞中,据史志资料记载,该寺初创于南朝之初,初名福愿寺,梁大同二年(536)正式建寺。唐上元九年,唐高宗李治赐该寺名为“显庆禅寺”;因西山四面为水所包,俗称包山,该寺又是山上第一大寺,唐肃宗李亨又赐名为包山寺,所在的山坞亦得名为包山坞,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自唐朝至清朝,包山寺代称江南名刹,高僧辈出,寺院亦经历了多次兴废。解放初包山寺曾被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时寺院被毁,1995年开始重建,至1999年秋基本建成,10月23日正式开光。

清顺治年间,包山寺住持山晓和尚,应诏进京主持董鄂妃丧礼的佛寺活动,受到顺治皇帝的赏识,得赐御笔“敬佛”二字,成为镇寺之宝,现在石公山上御墨亭中的“敬佛”碑,即为光绪年间依真临摩而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避免苏州图书馆的四十多箱珍贵古籍被日寇所夺,将其移藏于包山寺满月阁,住持闻达上人不畏艰险,历时八年,终使文物得以保全,受到了民国江苏省政府、省教育厅的嘉奖。寺中源于明万历年间的木刻方册本大藏经,世称万历藏、嘉兴藏、径山藏,是目前最为完整且国内仅存的两部之一,十分珍贵,现保存在南京博物院。

包山寺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相传全盛时有僧房1048间,宋代王銍在《包山禅院记略》中称,“兹院自六朝之后为胜地”,“大丛林,庇千僧”。清末时,僧人分为六房,由下而上依次为静善堂、拈花堂、禅堂、大云堂、下西房、上西房,统称为显庆禅林,其中大云堂部分为主寺。寺院建筑除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大云堂外,还有空翠阁、嫩桂阁、祖师殿、香证阁、凝香塔院、闻经山房等。历代文人到包山寺并留下诗作的很多,如皮日休、陆龟蒙、范成大、王宠、沈德潜、叶圣陶、田汉、周瘦鹃等。自清末到解放初,包山寺住持依次为太虚、大休、闻达、云谷。寺中原先题额、对联很多,最有名的除“敬佛”御笔外,为清末石湖名家余觉所书的大云堂联:“佳味无多,白饭香蔬苦茗;我闻如是,松风鸟语泉声。”

包山寺

包山寺被毁后,仍然有许多信徒到遗址进香。1994年太湖大桥通车后,包山寺重修工作开始筹备。1995年7月,成立了包山禅寺修复筹建组。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包山禅寺题写了寺名和大雄宝殿匾额。1995年10月15日,包山寺修复工程正式开工,工程由西山镇旅游开发服务公司投资,苏州香山古建集团公司设计施工。首期工程主要包括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围墙、部分附房、道路等,共征地70亩,总投资一千万元。1997年5月,首期工程主体建筑竣工落成,二期工程开始建设。二期工程主要包括佛像、厢房、牌坊、藏经楼、大云堂、玉佛殿、祖师殿、御碑亭、钟楼、鼓楼、各种器具及配套设施、停车场、道路等,总投资亦近千万元。1999年10月23日,包山寺举行佛像开光盛典,贯澈法师任方丈,寺内有僧人40余名。

重建后的包山禅寺山门前为香花桥一座,下为山溪。山门正中供布袋和尚(弥勒菩萨化身)。天王殿中间供弥勒菩萨的真身阿逸多,背面为韦驮菩萨,两侧供四大天王。大雄宝殿正中供横三世佛,中为释迦牟尼,东为药师佛,西为阿弥陀佛,释迦牟尼左右胁侍为伽叶尊者、阿难尊者;横三世佛背面为海岛观音,供观音菩萨、善财童子、龙女及二十诸天;两侧为十八罗汉及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藏经楼(满月阁)位于大殿后,其西侧为御碑亭。玉佛殿位于大殿西南侧,内供汉白玉释迦牟尼。祖师殿位于玉佛殿南,内供达摩祖师。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西山镇

乘车线路:苏州市内乘69、694、695、698等路公交在包山寺站下车可达。苏州西山景区林屋洞苏州石公山太湖西山明月湾古村西山雕花楼(仁本堂)太湖西山水月禅寺太湖西山罗汉寺太湖西山缥缈峰景区


山西的古建筑,你知道哪些?包括寺庙,红色景点,历史古迹等?

一、山西的古建筑,你知道哪些?包括寺庙,红色景点,历史古迹等?

谢谢邀请。

过去有一句老话,地下的文物看陕西,地上的文物看山西,如果要是说山西的古建筑,那么在目前国内保存实物最多的可能都在山西了吧。

寺庙最有名的我觉得应该是以五台山为基础。这里是国内目前寺庙群保存最多,最完整也是最有建筑特色的宗教寺庙群遗址,位于山西省忻州市景区,规划面积607平方千米,行政管辖面积436平方千米。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还有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峭壁间,原叫“玄空阁”,“玄”取自于中国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改名为“悬空寺”,是因为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上,在汉语中,“悬”与“玄”同音,因此得名。

在太原的晋祠,应县木塔,应城关帝庙,包括大同的云冈石窟。还有祁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大院,平遥古城等等历史遗迹。

太多了吧!云冈石窟、华严寺、应县木塔、悬空寺、晋祠、晋中的几个大院、莺莺塔啊,等等,数不过来。

二、山西省沁河的郭峪村有什么历史文化遗址?

沁河是山西省仅次于汾河的第二大河流。沁水县端氏镇至阳城县润城镇之间长不过三十余华里,四百里沁河却毫不吝惜地将它所有的文运才思与钟灵毓秀赐予了这里。这里的润城、端氏、郭峪等地自古以来就是晋东南名村。丰富的煤铁资源,优越的自然条件,盛行的经商之风,使得这里繁荣富庶。

当地也极重视教育,文风鼎盛,明清之际科举人数冠于全省,当地民谚称:“郭峪三庄上下伏,秀才举人两千五”。郭峪、黄城共产生了15位进士和18位举人。两村距离仅数百米之遥,同是古村落,但与黄城村的浓厚旅游气氛不同,郭峪村基本上还保持着普通晋南村庄的本色。

郭峪村是一个古堡式村落,有城墙、城楼、t望防御的预楼和地道。城墙修建于明末崇祯十一年,那时正是匪患迭出的年月,通过“耕读传家”富庶起来的村民利用修筑防御建筑来保护自己的家园,这在晋东南一带古村落很常见。城墙大部分已经残破了,城楼也只剩下西门和北门,而北门仿佛是最近才重修过的,预楼也是近年才修缮过。20世纪90年代后期拍的照片上的预楼就没有最顶层的屋顶。

时值春节,从村东口进村,就感受到了节日的气氛,主要街巷上挂着成串的大红灯笼,或许这大红灯笼也是旅游意识萌动的表现吧。村口一个已经褪色的指示牌,标明地道和预楼的方向。顺着指示的方向走进了一条巷子,来到个过街楼一样的建筑前,过街楼下有口带辘轳的水井,想必那可能就是地道的入口了。

转过过街楼不远,就来到了挂满红灯笼的巷子,两侧是高大的古院落,向北通向北门城楼,向南两侧分布着预楼、小狮院和老狮院。预楼是仿照黄城村的河山楼建的。据说当年黄城村建筑防御性河山楼的时候,匪患还没有闹得那么厉害,郭峪村的村民觉得建那么大的高楼简直就是杞人忧天,还劳民伤财。当黄城村的河山楼建起后,匪患闹大了,郭峪村的村民不堪其扰,才觉得黄城村的陈家有先见之明,于是也建起了七层楼高的预楼。可是,郭峪的预楼建起后,匪患就再也没来过。

小狮院和老狮院据说都是陈廷敬的祖上曾经住过的。陈廷敬家族“积德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他祖上在黄城村修建中道庄之前是住在郭峪村的。目前老狮院和小狮院都是村里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古院落。老狮院高大的门楼上的跑马板多达三层,上面刻着陈廷敬的祖上陈秀、伯父陈昌言、父亲陈昌期,还有陈廷敬的名号和官位,以彰显家族的荣耀。

老狮院位于村子的中心地带,通向北门、西门和村东口的三条大巷子在这里交汇,是村民聚集、闲聊的地方。

老狮院门口一位中年妇女和她的孙子一起玩耍。妇女说现在她的姨家住在老狮院里,可能是她的姥爷或者姥爷的上辈从陈家买下了老狮院。妇女又说,老狮院有好几进院落,布局像一个棋盘,所以也叫棋盘院。我尝试着从前院前往后院,推开前院正房旁边的一扇虚掩着的门,来到一个窄小的短巷子,一侧是一个锁着的门,从另一侧走出来,我发现已经到了三条大巷子的交汇处,原来又到了老狮院的正门了。

郭峪村另一个不容错过的地方是西门附近的汤帝庙。由于村东口是进出村子的主要路口,西门就是距离村口最远的角落,因而是最清静的地方。在这个清静的半山坡上坐落着一座道观,供奉商汤王。修建于元代的道观建制宏伟、规模庞大,大殿九开间,对面有一座远近闻名的20米高的大戏台。戏台旁有一个供奉儒释道三教的殿堂,巧妙地与西门城楼结合在一起。

汤帝庙早年曾经荒废,1999年郭峪村出资修葺,并从北武当请来一位道长主持。道长是一位清风道骨的老者,洁白的长髯垂在胸前,牙已经掉光了,但说起话来声音洪亮。

当再次走过挂满长串红灯笼的街巷时,虽然我们旅游的脚步还很孤单,但似乎感觉到了旅游大潮已经开始迫近这个还算沉静的古村落,说不定不久之后,这里也像黄城村一样,村子里到处都是旅游者,却不见了中年村妇和她的孙子。

三、汉江流域旁的文化古迹有哪些

汉水又称汉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全长1532公里,流域面积174300平方米,跨甘、陕、川I、豫、鄂5省79个县市,汉水流域有6座历史文化名城,沿源头到入江口均匀分布,依次是汉中、南阳、襄樊、钟祥、随州、武汉,在全国的大江大河中仅次于黄河、长江。汉水流域介于黄河、长江两大水系之间,靠近秦岭—— 淮河这条最重要的自然分界线,是我国南方长江流域文化和北方黄河流域文化的结合部,这种特殊的区位优势决定了汉水流域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具有南北过渡、东西交汇的特点,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人文地理单元。从旧石器时期、新石器时期到夏商周三代乃至秦汉以来各朝各代,都有丰富的地下文物出土和文献史籍记载,历史文化积淀非常深厚,在区域文化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丰

四、河南有什么名胜古迹?

河南文物古迹非常丰富,目前共发现各类有价值的文物点28168处,其中有51处(54项)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政府已公布第一、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527处(参见 河南省博物院)。1999年初,省政府同意公布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200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614处。河南共有7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即洛阳、开封、安阳、南阳、商丘、郑州、浚县。另外还有21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即许昌、禹州、济源、淇县、沁阳、淮阳、汝南、新郑、新县、朱仙镇、荆紫关镇、竹沟镇、社旗、濮阳、汤阴、卫辉、睢县、邓州、陈桥、登封、巩义。

八千年前至五、六千年前即出现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殷商时代安阳附近出现了相当发达的文明。自周至宋又先后有10多个朝代在河南建都,因而文物古迹遍布全省,成为河南主要旅游资源。如:上古文化遗址,太昊陵、东周王陵、北宋皇陵等古代陵墓,古阳城、夏台、姜里城遗址、龙亭等古代城池、宫庭建筑遗址,苏秦故里、玄奘故里、杜甫故里等名人故居,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龙门石窟等遗存,周公测景台、观星台等古代天文设施,洛阳太学、嵩阳书院、应天府书院等古代学府。自唐而盛的少林武术,源于明初的陈氏太极拳,影响极广。中岳嵩山、滚滚黄河、清凉世界鸡公山、奇特的岩溶洞穴等,则是主要自然旅游资源。

一座寺庙里包容两种文化,这种景致带来的安详,或许只存在贺兰山

一座寺庙里包容两种文化,这种景致带来的安详,或许只存在贺兰山

1

绵亘二百多公里的贺兰山脉,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山口和山谷。峰峦苍翠的苏峪口、双塔插云的拜寺口、军事要隘三关口……

最为安详的,当属滚钟口。

滚钟口游人不多,山坡和台阶也很温和。商业气息很淡,站在笔架峰下,放眼四周,远处是平缓而曲线优美的山坡,星星点点的绿色让人有了羊的心思,而岩羊早已散落其中,尽情享受着青草与泉水了。久居城市,很少有这样极目远眺的机会,于是很轻易地就达到了心神合一的境界。

贺兰山曾被称为军山,是匈奴与秦抗衡的基地,是西夏王朝的大兵库,是鞑靼和明朝军队持续180多年军事纷争的见证者。幸运的是,千年的战火似乎并没有在这里留下过多的痕迹,有过金戈铁马,却寻不到峥嵘陡峭;有过狼烟四起,却处处呈现出温婉和顺、平淡淳厚的安详。也许,这才是贺兰山本真的样子,只有这种安详,才能根植下宽容、理解、至善至美的种子。

2

山的巍峨,会加剧人的卑微感。这种感觉,会让人不由自主地对大自然心生敬畏。古老的岩层、血色的流沙、陡峭的崖壁、孤独的乱石和山洞,这是大自然历经炼狱般的淬炼和磨难后的结果。一千年又是一千年,水草丰茂,树木葱茏的贺兰山,先后生活过匈奴、鲜卑、突厥、党项、蒙古等少数民族,他们或逐水而居,长河饮马,或农耕山麓,繁衍生息,像一滴露水,一瓣霜花,无声无息地来,无声无息地去,只留下星星点点的遗迹,供后人追寻。

我在一处台阶上坐下,看石缝中僵卧着几只瓢虫的尸骸,看几只蚂蚁拖着枯草的叶子在远行。不远处,三两只岩羊凭着天赐的敏捷在石头间跳上跳下,吃草或饮水,清亮的眼眸里满是地老天荒的悠闲……天与地,山与水,隐在一片安详里。

300多年前的一天,身着阿拉伯大袍,头缠白色“戴斯达尔”(波斯语音译,意为阿訇或教长头上缠的布)的克马伦丁本欧斯曼晕倒在滚钟口的半山腰上。他从遥远的也门远渡重洋,穿越千山万水到达贺兰山,只为让这座山留下伊斯兰文明的影子。为此,他离开了地位显赫的家族,放弃了优越的物质生活。

时任滚钟口小洞天寺院方丈的空绝法师在山间发现了被饥饿和劳累击倒的克马伦丁。佛家的慈悲,安置了克马伦丁的虚弱。他在小洞天寺院后院的一间房里住了下来。热心的空绝法师看克马伦丁一个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举目无亲,生活无依,就联系当地一个居士,请居士为克马伦丁联系了一家姓莫的穆斯林家庭,让他为其放羊谋生。从此,这个也门人在贺兰山安居了下来,只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一住就是永远。

此后的三十多年里,克马伦丁一边放羊,一边传播伊斯兰文化。空觉法师则守着幽深的殿宇,虔心礼佛。克马伦丁渊博的学识,忠厚、朴实的为人,坚韧不拔的精神,赢得了空绝法师的尊重,他们成为了一对情同手足的兄弟。贺兰山的石头草木见证了这一世间难得的奇观:小小的佛教寺庙前后院,传出了两种迥然不同的诵经声,因着弃恶扬善的共同理念,依着贺兰山雄厚的山体,持着各自的执念,他们守着同一间寺庙,在各自的经书里修行。

1628年农历七月十三,克马伦丁在小洞天观音寺后院——他住了三十多年的地方安然归真。重情重义的空绝法师面对这位高鼻梁深眼窝的异国兄弟,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了一个垂馨千祀的决定:将克马伦丁生前长期居住的小洞天观音寺后院,赠予这位远道而来传播伊斯兰文化的也门老人,作为他永久的住所——以兄弟的名义!

从此,一座寺庙里包容了两种文化,承载了两个国家和两个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

多年后,附近的穆斯林在克马伦丁坟墓上建了一座精美的拱北亭和清真寺,用以纪念这位异国老人,于是就有了今天佛教观音寺与伊斯兰教清真寺并肩而立的动人景观。

300多年后,我站在一墙之隔的清真寺和小洞天观音寺中间,看着从小洞天寺庙香炉里升起的袅袅青烟在清真寺的院落里缓缓飘散,看着一棵大树同时为两座寺院遮阴避凉,敏感的心被这比肩而立却承载着不同宗教信仰的两座寺院俘获,升腾起无以言说的感恩与感动,涟漪阵阵。

3

佛教寺庙和伊斯兰教清真寺在滚钟口半山腰毗邻而居几百年,起源于中国的道教,自然也不会让此处成为空白。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蔚为壮观的道观贺兰庙在滚钟口落成,一幅别样的画卷在贺兰山滚钟口展开——观音寺、清真寺、道观沿长满草木的山坡呈三角形排开。每天早晨,厚重的山门打开,窗户打开,金箔似的光点随意飞翔,明亮的光芒照在阿訇、和尚、道士的身上,就连角落里的灰尘,也被披上一层金色,闪烁着别样的光芒。

小路蜿蜒,道观、观音寺和清真寺相互连接,拾阶而上可以见到道士,顺阶而下可以见到和尚和阿訇。在岁月的流转中,他们各自守护着自己心中的神灵,于山水之间相安而居。

站在贺兰庙的堂口往下看,清真寺与小洞天观音寺紧挨着,一样均衡对称的四合院 ,一样主次分明的檐廊,一样的飞檐翘角,一样的威严庄重……一母同胞的兄弟般比肩而立,有序地完成着各自的使命,和谐自然,又,温情脉脉。

这是世间难得的景致,我相信这种景致带来的安详,除了贺兰山,别无他处可寻。

4

古人认为,香为“聚天地纯阳之气而生者”,有上感天,下感地的功效。所以,佛教、道教、伊斯兰教,都无一例外地用焚香来营造吉庆、安详、宁静、圣洁的氛围。

农历的七月十三是克马伦丁归真的日子,几百年来,每逢这一天,附近的穆斯林都会换上庄重洁净的服装,自发地来到拱北为他走坟以示纪念。这一天的清真寺里,被油饼的香味和燃香的香味混合包裹,既有人间烟火的吉庆,又有燃香飘渺的空灵。

我寻着香味而来,脚步在长方形、歇山顶、砖木结构的清真寺前停留,碧瓦朱檐,雕梁绣柱,一派古色古香里透着想象中的庄敬与肃穆。院内兰香袅袅,扶摇直上,既有芭兰香,也有藏香。

硕大的香炉里,几炷燃香忽明忽灭,伴着青烟袅袅而升,而散。立在这清幽之地,犹如立在时光的缝隙里,被这清妙的、不分族别、不分地域,同时安详了观音寺、安详了道观、安详了清真寺的香味深深打动,不由地羡慕起这香来。

跨出清真寺的山门,转身就与一墙之隔的小洞天观音寺了证和尚相遇。

了证和尚祖籍平罗,俗姓王。同姓同籍,我们的交流因此简单愉悦了好多。“抛开信仰,我们的交往和平常人没什么两样,就是邻居。他们下山,会给我带点青菜回来,平时缺这个少那个了,都会到对方寺院去拿。有一次,我寺里请来的香不够了,还到清真寺里请了一些回来。”当了证和尚用“请香”这个词的时候,我心头一热,就想起父母在世时的一件事来:老家的春天,大风一场接着一场,单薄的木门木窗挡不了纷纷扬扬的沙尘,屋里弥漫着浓郁的土腥味。每逢这时,母亲就会燃几支芭兰香,土屋里立刻就被清香弥漫,甚而生出几分雅致来。有一次家里准备过“尔麦里”,问母亲还有没有需要置办的东西。母亲想了想,说,家里的香快用完了。我说,好,我来的时候买几包带来。母亲的脸色忽然变得凝重:“香不能说买,要用请。请香!”一个“请”字里,满是庄重。以后的岁月里,我有时也会不小心把请香说成买香,每当这时候,总会下意识地咬一下嘴唇——虔敬地表示自己说错了。

年岁渐长,时不时地,会想起过去年代里村里的许多禁忌,比如洗好的碗不能敞口向上放,晚上不能照镜子梳头,不能对着太阳小便……这些禁忌没有什么依据,但却时时约束着大人孩子的言行。现在想来,这不过是一种文明和文化的遗传,只是为了提醒众生,人应该有最起码的敬畏心。

八月的贺兰山,还有几分燥热。听了证和尚侃侃而谈,不觉就过去了半个时辰。我拿出矿泉水递给他,他摆了摆手,说,我请你喝茶,山泉泡的茶。说完起身,从禅房里端出两只盖碗,青花的图案,一下触动了内心的柔软——多像老屋里父母用过的那对青花的盖碗!

道谢之后接过茶盅,轻啜一口,任山泉与茶的清香在口腔里弥漫。

5

当我再一次独自驱车来到滚钟口,在一杯盖碗茶里静下心来,听阿訇讲述清真寺过节时,他们如何将热腾腾的油饼送给了证和尚和李道长品尝;听了证和尚讲述空觉法师如何帮助克马伦丁度过那些艰难的岁月;听李道长说多少清风徐徐的白天,他们如何相约而来,坐在半道的石矶处一起品茶聊天,谈经论道……

我在一杯续了又续的茶水里沉沦。突然可怜起那些远路而来的游客:带着冰凉的矿泉水或者冰红茶,步履匆匆,上山或者下山,拍照或者休息。没有盘腿而坐的惬意,更没有促膝长谈的快乐。他们匆匆的步履,为自己穿上了一副看不见的盔甲,将这山,这人,这独特的景致,阻挡在外。所以,他们无缘聆听毗邻而居的道士、和尚、阿訇之间建立在不同宗教之上的高贵情谊,无缘看到他们用各自最虔诚的方式,维护自己心中神灵的样子。

一片银灰色的云朵飘过,遮住了林立的悬崖峭壁,同时遮住了漫长的历史时光。阳光从云隙间穿过,不远处的山顶上矗立着几座小巧精致的白色喇嘛塔,而西夏皇帝元昊斥巨资建造的避暑宫苑,只留有一地散落的砖瓦器物残片。

这是一片安祥的世界,万物皆呈现出空明澄澈的灵性,比如石头、野草、落叶,还有岩羊、蝴蝶、飞鸟,甚至阳光与山风,它们都带着安静明亮的生命气息,在山谷间飞腾或坠落,测量着山水的温度。

在落日的余晖里与贺兰山告别。回首,戴白帽的阿訇,捻佛珠的僧人,仙风道骨的道长同时站在路边目送我离开,心突然被这份安详打动,听见胸腔里发出了,泪花飞溅的声音!

作者简介:王淑萍 回族 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人。宁夏作家协会会员,石嘴山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石嘴山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理事。喜欢用我手写我心,喜欢用文字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深情。著有个人散文集《遇见自己》《流年里的余温》,作品散见于区内外各类报刊杂志和公众平台。

收藏

举报

五台山山泉寺之重修山泉寺碑记

五台山山泉寺坐落于菩萨顶西北一公里处的山腰上。从山脚下放眼望去,山泉寺四周青峦翠嶂、重叠绵延、白云缭绕、碧霞汇萃。崇山秀岭之前,清水档口细波粼粼,蜿蜒流淌,灵泉小溪,奔流回环。一时间从寺内飘送出阵阵悦耳的佛乐,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更兼此地空气清新,气候凉爽,正是佛门清修的佳处。

山泉寺始建于元,明正统年间(一四三六年至一四四九年),僧人性琏法师重修中殿一座,并铸阿弥陀佛铜像一尊,安置於殿内千叶莲花台上。清雍正三年至十二年(一七二五年至一七三四年)黄教喇嘛罗藏札什又予重修。

山门前有古碑三通。一通为明武宗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重修山泉寺碑,碑载:明英宗正统年间有圆照寺僧人觉空、觉亮在此居住,重修殿舍僧舍;此前,明孝宗弘治年间两度修葺,建殿塑像。还有一通,明代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所立碑石,记载的是举办僧斋的事情。另外一通是西藏喇嘛罗藏扎什重修山泉寺的功德碑,系清朝雍正年间所立。

其中,重修山泉寺碑上记载:夫说法利生,人天垂范,兴绝举废,贤圣所崇。如三泉一寺,莫溯其由,及考卖书云:“寿宁寺在三泉寺之南,其为古刹明矣。”再证遗碑载:“明时天顺年,有法空祖师,于此诵莲经而悟道;至正德改元,有僧觉空、觉性及徒众重修,为办道之所。”迨我国朝定鼎以来,其寺已残废无存矣。幸于康熙二十三年,门有牙尔贡囊、宿大尔罕、绰尔智嵩住藏务喇嘛,曾经西藏恭请班阐上师,授说此处,有解脱禅 师领命来山羡慕携徒众罗藏朋错、罗藏扎什、罗藏钻燧等,乃其化缘将至,一见此地,三泉并涌,清澈幽香,即歇心栖止。于是刈草伐木,结茅盖顶,师徒共宣佛化,至康熙四十年间,绰尔智与其家徒,罗藏朋错皆年高,相继圆寂。而罗藏扎什,终苦行维持,而罗藏钻燧,随机应化,法道益隆,感 塞外诸王善信及时供给之余。始于雍正一年,兴工重建。数年之内,焕然一新,造佛建塔,壮严毕备,且助道旁栖者,不一而足,今罗藏扎什僧腊渐高,虽有徒舍乐朋错、罗藏诺 尔等,尤恐将来堕换。特请命敕封五台山清修禅师,提督丹巴胡图度,钦命督理五台山扎萨克大喇嘛罗卜藏。嘱余书石,述其已往,并建修功迹,以垂永久。庶使后来之来者,亦将有以观感矣焉!是为之记。(申雅静)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9077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