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女娲祠

介 绍 女娲祠的建造年代,目前可追溯到秦朝,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1986年,天水牧马滩出土秦墓木板地图,其中绘制葫芦河的2号图标有一亭形物。据学者考证,此亭形物当为女娲祠。胡缵宗在《秦安志》中也记载,女娲祠“建于汉以前”。

北魏时期,郦道元撰《水经注》,首次指出了女娲祠的具体位置。其《渭水篇》云:“略阳川水又西北流入瓦亭水。瓦亭水又西南出显亲峡,石宕水注之。水出北山,山上有女娲祠。庖羲之后有女娲焉,与神农为三皇矣。其水南流注瓦亭水”。略阳川水,即今清水河,自东向西流入瓦亭水(今葫芦河)。显亲峡在今秦安县叶堡乡和安伏乡之间,相传伏羲女娲在此结婚,繁衍人类。

自郦道元之后千余年间,女娲祠所经历的沧桑变迁,史料乏载。到了明嘉靖年间胡缵宗修《秦安志》时,陇城北山有女娲庙故址,庙宇存而祭祀废。“北山”,即清宣统《甘肃新通志》中所言的“龙泉山”。可见,最迟在明代,女娲祠已移建于陇城龙泉山,并更名为女娲庙。

女娲祠

清乾隆初年,龙泉山崩,女娲庙被毁。道光后,庙移建于陇城镇东门内。不久,大水逼城,庙又移建于东山坪。同治初年,庙又毁于战乱,再徙陇城城南隍庙旧址。

“文革”期间,女娲庙再度被拆毁。1989年和2000年,陇城民众先后于原址重建女娲庙,建成一座占地160平方米的“娲皇宫”,轩楹宏敞,飞檐兽脊,流丹飞碧,雕梁画栋,内置著名雕塑家何鄂创作的女娲像。2005年,女娲庙被秦安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甘肃天水市

天水旅游攻略女娲祠 天水女娲庙在哪里

1. 天水女娲庙在哪里

天水女娲庙对联 炼彩石补苍天日月星辰照千古, 造福泽裕后世炎黄子孙传万代。

2. 天水伏羲庙在天水啥地方?

伏羲是中华民族共同敬仰的人文始祖。他点燃了中华文明的薪火,为中华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千百年来被尊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人祖”“人宗”“人皇”“羲皇”。

天水是伏羲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因此被称为“伏羲故里”。自1988年天水市人民政府恢复历史上的公祭伏羲典礼以来,至今已成功举办34届,是天水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此外,天水还有三国文化、唐文化等。诸葛亮六出祁山,第一站就是天水,还在天水收姜维,街亭之战就发生在天水,射死张郃的木门道也在天水,天水至今还存有诸葛军垒遗址。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杜甫都与天水有关。李白之父是天水人,李白为故乡天水写过《南山诗》,杜甫流寓天水近一年,更是在天水写下了一百多首《陇右杂诗》。

3. 甘肃天水女娲庙门票

西华女娲公园免费开放,无需门票。西华女娲公园位于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寺都岗村,女娲是中国历史传说中的伟大女神,她创造人类,修补天穹,造化世上万物,公园内有春秋时期女娲城遗址,为国家、省、市旅游部门和文物部门列为重要景点和建设项目。頭條萊垍

4. 天水女娲庙在哪里啊

陕西运城芮城县风陵渡镇浮云山女娲文化园

5. 天水女娲庙在哪里呀

山东女娲庙:上九山古村落-山东济南

6. 天水女娲娘娘庙

女娲娘娘被纣王题诗羞辱,为什么她不直接杀死纣王呢?

小刘侃封神

三月十五这天,纣王到女娲宫进香,但是一股狂风掀开了遮挡女娲圣象的帷幔。

女娲圣像的绝世之姿,让纣王忍不住在女娲宫内的粉壁上题诗一首。

当女娲娘娘回宫之后看到纣王题诗,十分恼怒,当时就要杀死纣王,但因为她来到朝歌之后,被冲天而起的两道红光阻住了云路,所以,无奈的回到行宫用招妖幡招来了天下群妖,之后派出轩辕坟三妖去迷惑纣王。

那么女娲娘娘真的是被红光阻住了云路才放过了纣王吗?她为何不能直接杀死纣王呢?

小刘跟大家分析一下。

一,两道红光阻止了女娲娘娘下杀手。

女娲看到淫诗,当时要杀了纣王,但来到朝歌上空却被两道红光所阻,她直接杀不掉纣王。

二,女娲娘娘看到淫诗,说了一句话,我想成汤伐桀而王天下,享国六百余年,气数已尽;若不与他个报应,不见我的灵感。

女娲娘娘这句话表达了两个意思,一是要覆灭商朝江山。二是要让人知道她的灵感,也就是让纣王感受到她的厉害。

但是直接杀死纣王,商朝太子殷郊就登上了王位,商朝也就不会灭亡了。而纣王也根本感受不到女娲娘娘的灵感。所以,女娲娘娘不能直接杀死纣王,必须让他为恶而失去民心。

三,被红光所阻之后。女娲娘娘掐指一算,纣王还有二十八年气运,她不能逆天而行,所以不能杀纣王。

四,人阐截三教协商封神,所以纣王不能死,否则就无法利用纣王作恶来覆灭商朝江山,也无法完成封神。

所以,元始天尊,老子,通天教主,鸿钧道人,昊天上帝等,不会眼睁睁看着纣王被杀而无动于衷。

想到纣王死后的一连串连锁反应,所以女娲娘娘不能在此时杀了他,只能等,或者是做一些其他的谋划。

于是这就有了她派出轩辕坟三妖去迷惑纣王的事情发生。

小刘侃封神,请关注。

7. 天水女娲庙在哪里建

海南女娲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境内,又被称作“东郊水尾圣娘庙”,是历史上第一座水尾圣娘庙,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1505-1521年),目前,该庙被民间认为是水尾圣娘庙的主庙。

8. 天水女娲庙在什么地方

老奶庙,这是对女娲庙的俗称,传说中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民众为了纪念这位女神的贤能圣德,在许多地方都为她建有祭祀的庙宇。

9. 天水伏羲庙女娲石

关于石头的传说很多。

1、女娲炼石补天

女娲造人后,人类慢慢地繁衍开来,他们采摘野果,追猎猛兽,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忽然有一天,一道晴天霹雳闪过,接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同,天空突然裂开一道大口子,大雨倾盆而下,淹没了田野和村庄,转眼间地上变成了一片汪洋。

女娲看到人们哭喊着四处逃命,就决心要把天空的裂缝补起来。女娲背着砍山斧,从东山采来红砂石,从西山采来白玉石,又从南山、北山、中山采来其他三种颜色的石头,把他们一起放进熔炉里。

过了九九八十一天,终于练成了与天空颜色一模一样的五彩石,女娲就用这些五彩石补住了天空的裂缝。大雨停歇,洪水消退,人们又过上了自在的生活。

2、望夫石

以前,一对靠撑船为生的夫妻,正值数九寒冬,他俩逆水行船,倍受辛劳。傍晚,夫妻俩泊船到江边,遇到一个老妇人,拖儿带女的来向他们讨米。夫妻俩见她们着实可怜,就把仅有的一斗米送给了老妇人。

夫妻俩断粮后,只盼上下游有船往来接济。可那时偏偏没有往来船只。接而遭连夜雨,屋中漏水。于是,丈夫便天天爬上山去看有没有来往船只。

有一天,妻子见丈夫久不下山,就上山去找,结果发现丈夫已被大雪冻僵,饿死在山上。妻子一急,也死在丈夫身边。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对好心肠的夫妇,就把他们泊船的地方称作"斗米滩"。后来夫妻俩化为石头,人们便称丈夫为"仙人石",妻子为"望夫石"。

3、田黄石

相传乾隆皇帝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受玉皇大帝的召见,玉皇大帝赐给他一块黄色的石头,还赐给他“福寿田”三个大字。乾隆皇帝醒后高兴得不得了,觉得这是一个“瑞兆”,但是对梦境中的情况,又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他召集群臣给自己“圆梦”,一位闽籍大臣听后连忙跪倒禀告:玉皇大帝赐给皇上的一定是产于福州寿山的田黄石,因为这正合玉皇大帝赐书的“福寿田”三字。乾隆皇帝听后极为高兴,认为这确实是老天他对自己的恩赐。从些,他就在行祭天大礼的时候在祭桌中央供上了田黄石。

4、孙悟空从石头出世

孙悟空出生于娑婆世界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自开辟以来的仙石孕育而生。但仙石并非毫无来历,处于十洲三岛的祖脉上,其高围按二十四气,其上窍孔对应九宫八卦(九窍八孔)。

一天仙石迸裂,产一石卵, 经风一吹,化作一石猴,石猴出世后,眼里冒出两道神光,射冲斗府,惊动的天上的玉皇大帝。之后因为成功闯入水帘洞,被花果山诸猴拜为“美猴王”。

5、合婚石

相传在上古时期,世间洪荒遍野,万户灭绝,天地之间只剩下伏羲和女娲兄妹二人。为了繁衍后代,缔造人类,伏羲提出要和女娲成亲,女娲说什么也不同意:“哪有兄妹成婚的道理。”但仔细想想,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好说道:“只要上合天意,下顺地理,咱们就结婚。”

女娲提出在东西山头上各点然两堆山火,若冒起的青烟能结合在一起,就算合了天意。于是,伏羲上了西山顶,女娲上了东山顶,各自捡了一堆山柴点了起来,只见两股青烟,袅袅升起,突然刮来一股旋风把两股烟搅到了一起,在云阳河谷上方互相缠绕,直冲云霄。

天意已明,该轮到下顺地理了。女娲又提出了从山顶往山下滚石头,若滚下的石头能结合在一起,就算下顺地理。两人又登上山顶,同时将两块大石往山下推。山石踏坡飞岩,在河底相撞,发现轰隆巨响,牢牢地合在一起,于是,伏羲对女娲说:“这次顺了天理,咱们该结合了吧?”

伏羲、女娲便就此结合,拜为夫妻。为了纪念这件事,当地人就把伏羲,女娲滚到一起的那块石头叫合婚石。还在合婚石两边的斗山腰各修了一座庙宇,西边的叫伏羲殿,殿里供奉着中华民族的祖先——伏羲氏;东边的叫老母庙,殿里供奉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女娲氏。

10. 天水女娲祠

女娲故里在陕、鄂、渝三省交界处。

女娲乃神话传说中的上古神女,又称女娲大帝,为华夏历代子孙所敬奉。

  相传,远古时洪水泛滥,天地不分,人类灭绝。上苍有旨,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繁衍人类。女娲不从,提出若两山之石磨滚落重合乃天意随从。果然石磨重合,遂顺从天意,伏羲、女娲兄妹婚配衍生人类。《汉书人表考》云:“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娲。”所以伏羲、女娲系兄妹之说应确信不疑。

  河南南阳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刻中,有女娲捧月、伏羲捧日的图腾;四川新津宝子山出土的汉代石棺画像中,也有伏羲、女娲手举日月的图腾;山东嘉祥武氏祠保存的汉代画像石刻中,有伏羲、女娲人身蛇尾相交的图腾。这些石刻图腾都体现了伏羲、女娲的“人头蛇身”形象,而明代萧云从“离骚图”中的女娲又是窈窕仙女,清代任伯年的“女娲炼石”图中,女娲则成为风姿绰约,楚楚动人的仕女。

  《淮南子览冥训》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焰不灭,水浩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女娲补天即治水。“积芦灰”是为了“止淫水”,“断鳌足、杀黑龙”乃诛除水灾时兴波逐浪的水怪,而“炼石补天”之石也是治水所用。

  据五代蜀杜光庭《录异记》记载:

  “房州上庸界,有伏羲女娲庙,云是抟土为人民之所,古迹在焉;华、陕界黄河中有小洲岛,云是女娲墓。”据此所记,伏羲女娲兄妹繁衍人类之说早已普传民间。

  女娲山———传说的极好印证

  陕南平利县城西15公里处有座海拔988米的女娲山,古称中皇山,异峰独秀,因后有女娲宫而得名女娲山。山上建有女娲庙,气势宏伟,殿宇纷繁。

  商代,平利为大巴山区族落良国的封地;周初,良随周武王伐纣灭商,故得袭封旧土,建都上良,平利仍属良国统治。五代蜀杜光庭《录异记》是最早记载女娲庙在平利的史料。房州即今毗邻平利的湖北房县,西晋时平利属房州管辖,“上庸界”即现平利,故女娲庙在平利的历史由来久远。

  唐李冗《独异记》中“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的记载与当地百姓“滚磨为婚”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处。在女娲山东北方向不远处,现有一条山沟名叫“磨沟”,此沟因伏羲女娲兄妹“滚磨成婚”的传说而得名至今。

  《淮南子天文训》一文中“天柱折、地维绝……女娲斩鳌足撑天倾”的所谓“天柱”折断后,天空就会坍塌下来,女娲于是“斩鳌足撑天倾”,用“柱子”将苍天撑住。后来,女娲在南山采五色石炼之再“修天补洞”,并用金钉加固,今天才有了天空的五彩流云和夜空繁星闪烁的天象。在安康东南距平利五六十公里的地方,有座巍峨挺拔的大山名叫“天柱山”,据传此山乃鳌足演化而来。

  女娲炼石补天的所在地也在如今的女娲山。女娲山地处秦岭南端、大巴山北麓,位于陕、鄂、渝三省、市交界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为兵家必取之地。从女娲阻止炎黄之战的地理位置上看,黄帝居于渭北黄龙,炎帝居于鄂西神龙架,女娲所在二者间的位置正是平利女娲山。

  女娲庙所在山峰向南500米有座山叫“偏头山”。据当地百姓讲,当时女娲在炼石之成后,奋力举石补天,第一脚踏力过猛,将此山踏歪偏向山南一侧,故得名“偏头山”,相传山上曾留下女娲的脚印。此山现为女娲山乡七里村村民承包的责任林山,传说中的脚印已被垦荒植树。女娲第二脚踏向中皇山,将该山山头西侧夷为平地,后在平地上建起现在的女娲庙,中皇山因庙而又得名为女娲山。

  平利女娲文化源头考证

  “又有作道,九君抟土作人处”刘林注:“作道”在今陕西平利县东。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汉中志》(公元354年)

  西城县有女娲山、伏羲山:“抛钱之山,焚香气泌合于此山”。

  ——唐《十道要录》(公元801年?)

  房州上庸界有伏羲女娲庙,云是抟土为人民之所,古迹在焉。

  ——五代杜光庭《录异记•卷八》(公元960年?)

  平利,中下,武德元年以故吉安置,大历六年省入西城,长安初复置。有女娲山、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四•地理志》(公元1060年)

  西城、五乡、衡口、平利二镇。有伏羲山、女娲山古迹。西城本为妫虚之地,伏羲山、女娲山,上有女娲庙。

  ——宋王存《元丰九域志卷一•金州》(公元1080年)

  女娲氏乃立为女皇氏,治于中皇山之原,所谓女娲山也,山在金州之平利。伏羲山在西城。女娲山在平利。

  ——宋罗泌《路史•卷一•后记二•女皇氏》(公元1170年)

  女娲山,在平利县东三十里。旧有女娲氏祠,灌溪河发源于此山。

  ——明《明一统志•卷三四•汉中府》(公元1580年)

  乾隆元年,平利县令古沣奉诏敕修女娲庙并刊立《中皇山女娲氏庙碑》(公元1736年)

  清咸丰三年,陕西盐法道文海奉旨刊立中皇山女皇氏圣皇之墓碑。(公元1853年)

  清光绪12年,头品官哈元祥奉钦命修女娲山女娲庙国道。(公元1887年)

  乙酉年清明节女娲山举行公祭女娲始祖活动。

  时逢清明,万物复苏,春暖花开,正值登山踏青之佳期。为了缅怀始祖女娲,追忆岁月的沧桑,祭奠先人的伟绩,溯寻历史的源头,特于公元二OO五年四月五日,农历乙酉年清明节在女娲庙遗址举行公祭女娲始祖活动。

2019(己亥)年女娲文化旅游节暨女娲祭祀典礼

秦安古称成纪,素有“羲里娲乡”之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是陇东南久负盛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一画开天、始画八卦的伏羲和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女娲曾在这里繁衍华夏子孙,创人类文明;伏羲文化、女娲文化、大地湾文化、三国文化、民俗文化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交相辉映。近年,秦安县依托域内美丽神奇的传说和内涵深厚的文化遗存,以挖掘、保护、传承、弘扬女娲文化为核心,借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东风”,举行女娲祭祀典礼、创新开展系列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女娲的创造精神、拼搏精神、奉献精神与和合精神,打造“羲里娲乡”文化名片,将炎黄子孙的精神财富化为联系全球华夏儿女的文化纽带和精神基因。

【女娲文化 源远流长】女娲是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补本纪三皇本纪》云:“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牺立,号曰希女。”《说文解字》说:“女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女娲,亦称娲皇、女皇、阴帝、神媒,风姓,与伏羲同母。史书记载,女娲的主要事迹有补天立极、抟土造人、化生孕育人类、制笙簧,帮助伏羲氏正姓氏、通媒约,是远古时期与自然灾害进行英勇斗争的伟大女神,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尊崇。

《风俗通》云:“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絙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凡庸者,絙人也。”这便是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相传女娲历尽艰辛,在捏了许多各种各样的人的同时,又捏了一男一女,女娲作媒,让他俩婚配,繁衍后代。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更加神奇迷人,《淮南子览冥训》云:“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女娲目睹此大劫难,认为淫水不止,是苍天已破,于是命属下采五色石,燃芦草冶炼。在久久燃炼中,淫雨渐停,云散日出。

胡缵宗在明《秦安志》中说:“(秦安)陇山岩岩,渭水湜湜,开辟既远,教化亦浃,骎骎乎西周矣。况羲娲之流风犹有存者,而代不乏英豪,高山大川岂亚于陇东邪!”又在《秦邑赋》中写道:“负九龙而翔集,仰卦画于羲天。系龙马之西崦,引东阳而右旋。”“地既统于成纪,才莫辨于陇川。”“律吕太古,卦爻先天,羲皇既作,轩帝复宣。”始终将秦安山水人文与伏羲女娲这两位人文始祖融合在一起。《秦安县重修文庙碑》记载:“建庙设置,崇祀孔子,矧秦安古成纪地,元圣诞育之区,庙建固宜首先诸邑也。”这里的“元圣”即指伏羲女娲。明代状元康海称赞秦安:“秦安居陇西万山之中,而贤人君子之生,代不绝人。”明代著名学者马理称赞:“予适秦,经大陇上邽,谛观山川结秀之异,叹神圣所出,良有自矣。”这里所说的圣贤神圣皆指伏羲女娲二位人文始祖。牛运震在《观风条约》中写道:“谁炼五色之石,再补娲天,可玩八卦之文,重演义画。”

从先贤名宦对当地的描述和赞叹可以看出,古人一直认定秦安这一地域为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的出生之地,而且这一历史记忆代代相传,流传有序。直到民国时,秦安老城南廓城门还悬有邑人王建庵所书“羲里娲乡”四字。

【神奇圣地 诞生娲皇】距秦安县城45公里的陇城镇,相传为女娲出生之地,自古以来就有“羲里娲乡”的美称。在这里,关于女娲的历史遗迹、史料记载和传说较为丰富完整。位于陇城镇城南侧的女娲祠,据记载建于汉以前,两千年来,几度被毁,修而复修,历尽沧桑,经久不衰。新建的娲皇宫,轩楹宏敞,飞檐兽脊,流丹飞碧,雕梁画栋。宫中披发慈容、肃穆祥和的女娲尊像,是由著名雕塑家何鄂女士精心雕塑而成。娲皇宫正前方屹立着一座十二柱三门的牌坊,坐北朝南,碧瓦龙吻。

时至今日,秦安县陇城镇除了女娲祠外,还有大量女娲遗踪,如娲皇、凤尾、龙泉、略阳等古村名和风台、风沟、风茔等地名。传说女娲生于风沟,长于风台,葬于风茔。风沟至今还有一处深不见底、洞道呈葫芦状的洞穴,世称女娲洞,传说为女娲出生或曾生活过的地方。在陇城北门外,还有一口水势旺盛的大泉,世称龙泉,传说是女娲抟土造人的用水之泉。在陇城,至今还保存有“娲皇村”“龙泉村”“凤尾村”等村名,都是代代相传的女娲圣迹。虽然女娲传说遍布全国各地,但渭水支流的葫芦河流域和清水河流域必然是其源头,这一点,由具有六万四千年历史、在八千年前形成之后持续三千年不断的大地湾遗址与神话传说共同映证。

在陇城镇的风茔有一山名叫“石窝山”,传说此山中窖藏着女娲补天的五色石,山上至今还有铁门坎、烟囱眼、红石潭、石炕等遗迹。陇城风沟的半崖上有一深不见底的洞穴,相传叫“女娲洞”,洞呈葫芦状一大一小向内延伸,洞内曾出土过大量红陶残片,洞壁早期尚存白灰抹面。一说是女娲出生和生活过的地方。一说是先民祭祀女娲以表达母性生殖崇拜的圣地。

安伏川在秦安县北三十里,一说为汉代成纪县治地,此川呈圆形,葫芦河由北向南穿川而过绕成太极形状。秦安境内安伏川也是盛传伏羲、女娲传说的地方。《水经注》所载的女娲祠,就位于今安伏乡的伏家川以上,“石宕水”在安伏乡伏家洼北山。

“女娲祠”的位置在今伏家洼堡子梁的庙湾里,据当地老人们讲旧有庙称“女娲宫”,在上世纪中期修梯田、打水池时,发现过瓦当、砖瓦、彩陶片、土洞口等遗物遗迹,很可能就是的女娲祠的所在地。安伏玉钟峡“白蛇碥”旧有巨石,上有双蛇相交图案,为天然的伏羲女娲蛇身相交图腾,后因修路而炸毁,但遗迹仍然可辨。显亲峡口有东西二山,东山叫苍龙山,象征伏羲,西山称亢龙山,象征女娲,两山首尾相接,将安伏川围住,让安伏川成为天然的伏羲女娲蛇身相交图。

这些遗迹和传说无不表达着后世对伏羲、女娲的崇敬和纪念,折射出伏羲女娲在当地民俗文化中的影响。【崇祀女神 绵延千年】从秦汉以来,秦安一直是女娲的祭祀地。历经了数千年的绵延发展,已形成富有独特地域文化魅力的女娲祭祀典礼,有关唐朝王室西越陇山祭祀女娲的传说在陇城周围的民间广泛流传。明《秦安志》曰:“(陇城北山)其山当陇城之北,有女娲庙。庙建于汉以前。娲皇,成纪人也,故陇得而祀焉。今庙存而祀废矣。有北山寺。”可见秦安境内的女娲崇祀在汉代之前已经存在,此后两千多年绵延不断。清道光《秦安县志》记载,陇城镇有“娲皇故里”牌坊。《甘肃新通志》载:“相传女娲氏风姓,生于风台,长于风谷,葬于风茔。”又载:“女娲庙,在州北四十里秦安县,在县东北龙泉山,建于汉代以前,国朝乾隆初,龙泉山崩,庙移陇城镇东北门内。水逼城,庙又移东山坪。同治庙毁,重建于陇城镇南门内。”龙泉山,当地又称风台梁,为女娲庙最初的庙址,经多次迁移,最后落址于陇城南门内。

元代至正九年的《重修文庙碑》曰:“王公从仕讳思聪,字明夫,清水人氏,由儒业吏,廉介有为,政治之嘉,非独于此,其三皇庙洎公廨葺以轮奂。”这段文字说明在元代时,秦安县城已把伏羲、女娲、神龙三皇供于一庙,在城内建有三皇庙,知县王思聪对其进行过修葺。

南小河流域的赵家庙即龙凤观,庙后旧有三皇宫,此为另一处三皇祀奉之处。龙凤观旧匾记载:“秦邑城东旧有龙凤观……中列三皇宫……”其来源不可考知,到晚清时已成典故。可见,在秦安历史上,对包括伏羲、女娲的祀奉是非常广泛的。近年来,县城郊邢泉圣母宫庙宇群中又恢复了三皇宫,塑有伏羲、女娲和黄帝。

秦安县民间对女娲的祭祀也由来已久,陇城民众在每年三月十五日举行盛大的女娲庙会。2006年和2007年,由天水市人民政府主办,秦安县人民政府承办的公祭女娲大典在陇城镇女娲祠隆重举行,击鼓鸣钟、敬献祭品、鸣放礼炮、恭读祭文、乐舞告祭、敬献花篮、谒祠拜祖,场面十分壮观。2011年,秦安女娲祭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对女娲的祭祀,从表面现象看似乎是在崇拜女娲神灵的神秘力量,而这种神秘的力量深层文化内涵其实就是女娲身上体现出来的一种伟大的创世精神、拼搏精神、奉献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坚韧顽强的进取精神、宽厚博大的包容精神、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这种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勇敢勤劳的精神正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祭祀女娲,就是在继承和弘扬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伏羲女娲的传说在各民族间的流传是民族间团结、融合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共源同祖的最好证明。

如今,秦安县每年6月21日举行的祭祀人文始祖女娲典礼已成为甘肃省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暨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的一项重要内容,祭祀典礼已基本形成由肃立奏乐、击鼓鸣钟、恭读祭文、鞠躬敬祭、乐舞告祭、敬献花篮和谒祠拜祖组成的固定规制。

【传承创新 打造“名片”】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特色文化大市建设、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安排部署,秦安县委、县政府以女娲文化为核心,依托域内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把文化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来抓,全面整合特色文化、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文化旅游资源,以打造中国历史文化名县为目标,以建设女娲寻根祭祖圣地和大地湾遗址考古公园为重点,大力开发利用女娲文化、大地湾文化、三国文化、民间民俗文化,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努力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文化旅游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全县文化旅游业呈现出健康繁荣的发展态势。

在出台、实施《秦安县旅游业发展规划(2010—2025)》、《秦安县大地湾遗址保护规划》、《风沟景区规划》、《女娲宫——三国街亭古战场规划》、《凤山风景区总体规划》、《陇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和陇城镇总体规划》以及《秦安文庙保护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的同时,秦安县以2013年12月大地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由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立项为契机,扎实推进华夏文化传承创新区建设,编制完成《秦安大地湾文化旅游产业园概念性规划》(初稿),大地湾文管所完成《大地湾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评审稿的编制工作,为合理利用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和建设景点项目等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并通过生产性保护方式,加大了对传统手工技艺、原生态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与开发利用力度,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鲜元素。对秦安小曲、蜡花舞、女娲祭典等传统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在注重原真形态展示的基础上,通过编排创新,使其成为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效应的文化旅游节目。秦安小曲《杀鸡宰鹅》先后获甘肃省第六届敦煌文艺三等奖和第五届中国戏剧文学奖小型剧本二等奖;《草根》在全省纪念新中国成立90周年新创剧目调演中荣获二等奖;《绿叶回春》获第八届河南宝丰马街书会全国曲艺邀请赛创作演唱节目二等奖;《报春辉》获第八届中国曲艺节优秀节目奖。秦安草编、彩陶工艺品、中山麦秆画销往全国各地,深受欢迎。

与此同时,秦安县通过组团参加深圳文博会、兰洽会、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旅游宣传推介活动,积极开展对外宣传促销,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市场共享,利益共赢;先后成功举办了“女娲祭祀典礼”、“ 大地湾文化与科技国际学术研讨会”、“ 甘肃秦安桃花会”等活动,有效提升了秦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019年女娲文化旅游节期间,秦安县将安排祭祀女娲典礼、特色景区游览、女娲文化馆开馆仪式、秦安金石拓片邀请展、精品文物和书画展览、优秀曲艺作品展演、非物质文化展演、优秀秦腔剧目演出等9大类内涵丰富的文化活动,多层次展现秦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彰显羲里娲乡文明之源的历史印记,进一步扩大和提升秦安女娲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女娲祭祀典礼精彩花絮

特邀媒体人:李富喜

湖北有个山谷,说是女娲葬身之地,里面有个洞藏有女娲补天五色石

湖北有个山谷,说是女娲葬身之地,里面有个洞藏有女娲补天五色石。传说女娲为风姓,生于风沟,长于风台,葬于龙港,今天龙港除了女娲祠外,还有大量女娲遗踪。

女娲谷有一山名叫“女窝山”,传说此山中窖藏着女娲补天的五色石,山上至今还有铁门坎、烟囱眼、红石潭、石炕等遗迹。

女娲谷的半崖上有一深不见底的洞穴,相传叫“女娲洞”,洞呈葫芦状一大一小向内延伸,洞内曾出土过大量红陶残片,洞壁早期尚存白灰抹面。一说是女娲出生和生活过的地方。一说是先民祭祀女娲以表达母性生殖崇拜的圣地。

凡是过来的游客都能看到,谷口图中标注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都很多,人文景观包括华中少林寺、玫瑰城堡、娘子关、女娲宝塔、女娲广场等。自然景观有女娲瀑布、女娲洞、盘古洞,侏罗纪火山遗址、人祖湖、女娲谷漂流、桃花谷等。

近日,我们一行人驾车前往景区,先游览了自然景点仙女瀑布,瀑布又高又宽,泻到潭里响声如万马奔腾。瀑布的源头也找到了,是从一个溶洞里流出的地下河水,一年四季水源充足,为山下开发漂流提供了水源保障。

接着我们先游览了瀑布上头的“女娲洞”,这个洞虽然不大,但很深,它的出名在于形状的逼真,真是世间少有,是一个难得的风水洞。

接着就是游览“盘古洞”。盘古洞很大,洞中有洞,简直就是地下迷宫,景色奇丽。导游说盘古洞与下面的圣女洞相通的。

这里山泉众多,泉水清澈的程度,即便是农夫山泉也不得不甘拜下风。

如此天然的景观,真的是上天赐给我们的一个福地。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8887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