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位于辽宁省凌源市与建平县交界处,因牤牛河源出山梁东麓而得名,呈半山地半丘陵地貌。虽为山区,并不闭塞。101国道、锦承铁路贯穿其间。整个遗址置于万亩松林丛中,冬夏常青,空气新鲜,环境幽雅,依然存有原始风貌。遗址座落在辽西山区一处绵延10余公里的多道山梁上,在50平方公里范围内连绵起伏的山岗上,有规律地分布着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并由它们组成一个规模宏大的宗教祭祀中心。在方圆有致的积石冢内,以大墓为中心将墓葬分为若干等级,随葬品只有玉器。以写实又神化的猪龙、熊龙、凤鸟、龟等动物形玉饰、上下贯通的马蹄状玉箍和装饰着随光线变化而若隐若现花纹的勾云形玉佩为主要类型,它们与竖立在积石冢上成排的彩陶筒形器都是墓主人用以通神的工具。

这些积石冢位于山冈之巅又层层迭起,具有后世帝王山陵的景观。充分显示出中心大墓主人“一人独尊”的身份地位。他们是宗教主,也是“王者”身份。坐落在主梁顶上的女神庙供奉着围绕主神的女神群像。一般为真人原大,位于主室中心的大鼻大耳竟为真人的三倍。神像又是以真人为依据而塑成的,比例适中又极富表情,权威人士认为“她是红山人的女祖,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共祖”。显然,这样一处规模,组合超群的祭祖圣地,不会是一个民族或部落所能拥有,而只能是为整个文化共同体所共有,牛河梁又正处于红山文化分布区四通八达的中心地带,它就是该文化高层次的一个起聚落中心。把它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个象征是当之无愧的。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

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公布重要考古新发现

发源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遗址是中华文明最早的遗迹之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的牛河梁大型遗址群,是目前红山文化考古最重要的核心发现,也是红山文化晚期社会的礼仪中心,其庙、坛、冢大型礼仪建筑是中国早期文明开先河的创举。今年是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发现40周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及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10月11日到12日,组织数十位国内考古界顶级专家,现场考察牛河梁遗址发掘工作。

专家们通过学术研讨会,公布了一批近年来的最新考古发掘成果:牛河梁遗址群第一地点是由至少九座大型台基建筑组成的大型建筑群,著名的女神庙就坐落其上;新发现打破了原有单一神庙的认识,从建筑形制及规模上提升了牛河梁遗址的文明发达程度;新的发现显示牛河梁遗址台基建筑的结构、建筑工艺是后世建筑标准的源头,这一点在宋代成书的《营造法式》中就可以见到踪影;伴随大型遗迹出土的大型彩陶缸、彩陶钵、筒形罐、灰陶钵、圆陶片的遗物应是《周礼》冢记载的“祼(灌)礼”的最早实例……

通过40年的考古发掘研究显示,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形成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掘与研究是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的重要途径,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总台记者 季熠非 李新峰 曹志宇)

河北峰峰山底地道遗址晋升为“中国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作者:朱世良 图文

《燕赵佳话》主编朱世良携全体工作人员向河北峰峰山底地道遗址景区道喜了:祝贺“冀南山底地道遗址”由“河北省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晋升为“中国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领导经过多次深入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山底地道遗址基地考察研究,于2019年8月29日一致研究决定:同意“冀南山底地道遗址”成为“中国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山底地道遗址风景区董事长马勇(中)面对峰峰矿区文联负责人王健方(右)和笔者(左)说道:“山底地道,不看遗憾,看了震撼”!

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遗址风景区,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义井镇山底村。该村依山而建,西高东低,一面靠山,三面环沟,位置特殊,故名山底村。山底村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经之地,也是必争之地,历史上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飞曾在山底村一带抗击金兵。

山底地道遗址共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宋朝末年金兵南侵,山底村民在宋将宗泽的号召下,组织义民一致抗金,在村中深挖“抗金洞”近百处,为防御金兵入侵和日后地道的拓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个阶段是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山底村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抵御日寇侵略,有效歼灭敌人,于1942年在原有“抗金洞”的基础上拓展、延伸,形成家家相连、户户相通,进可攻、退可守的抗战地道;第三个阶段是1969年修建的战备地道。

现存地道遗址主巷1626米,复巷304米,支巷13666米,总长15.6公里。地道由于地形原因高低不一,最高的地方高度有一米七左右,最低的地方只有一米二左右,宽度1米左右。地道处于地面下五米至七米之间,地道内常年温度在二十二度,冬暖夏凉,不会因为四季气候的变化影响游客参观。

地道内现保存完好的有抗金地道、河床地道、迂回地道、陷阱、枪眼、防毒门、兵工厂等作战工事。经考证,由于该村良好的土质,粘性好、可塑性强,历经上千年,依然保存完好。该地道再现了抗金和抗战时期先辈们的智慧和伟大创举。

经过不断的努力,景区先后被评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北省国防教育基地、河北省省级风景名胜区、河北省少先队实践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成为革命传统红色教育基地。人民网、新华网、人民日报、央视、河北省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走进山底抗日地道遗址,对景区进行了全方面宣传报道,受到社会各媒体及公众的广泛关注,同时成为大型纪实电影《根据地》的拍摄基地。

2017年,区委、区政府举办了邯郸市第二届旅发大会。山底地道借此机会,对景区管线进行了改造,对规划范围内的建筑进行了拆迁,对原有景区进行了扩建,改造提升后的山底景区已经形成了抗战地道纪念馆、中国地道体验馆、太行老区民俗博物馆、军事cs基地、绿色农业采摘以及农家乐、民宿等六大资源。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历史检验,可以负责任地讲: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原汁原味的抗日地道在峰峰、在山底。用一句话概述山底地道景区,那就是“山底地道,不看遗憾,看了震撼”!

笔者相信,山底地道风景区必将会以其独特的、全国唯一规模最大的、原汁原味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吸引来全国各地的大专院校、中小学生、革命军人及其各行各业、各界人士前来参观、学习、游览!同时也会带动峰峰矿区文化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河南济源 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沁园遗址

沁园遗址位于济源市东北17公里的五龙口镇化村南200米处,东西长720米,南北宽110米,总面积为792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5米左右。上世纪70~80年代,村里为了种地把岗推平,现在地中还可看到瓮、钵、石斧、石镰、罐、盆、鬲等器物残片,是一处仰绍至汉代的文化遗址。

沁园遗址,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区东北15公里的化村与留村以南的高岗上。东汉明帝刘庄之女致,永平三年(公元60年)被封为沁水公主。据传,因沁水公主的花园建在此岗上,故名。后为窦宪所夺。唐宰相裴休在园北建化城寺,沁园为寺之花园。金代为官僚游宴之所。

1987年11月,原新乡地区文物普查工作队在化村西南2米高的土岗上调查,发现有陶钵、陶瓮、石锤、贝壳等残存遗物,文化层深约1.5米,东西长80米,南北宽40米。接着,又在紧邻化村的留村东南,发现一高约1米的土岗中有石斧、石镰、石铲、石凿,以及灰陶片、彩陶片、白衣彩陶片等。此遗址系沙壤土质,呈长方形,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80米。1984年11月原济源县文物普查组赴上述两地深入调查,又采集到彩陶钵、罐、灰陶鬲、大口盆、小口尖底瓶等,纹饰多为粗、细绳纹,大方格纹等。从整体看,化村西岗彩陶遗存较为丰富,留村东岗较少,东岗和西岗中间相隔约500余米,地势平坦,但耕地也发现有彩陶遗存。从东到西共长720米,南北平均宽110米,总面积为7.92万平方米,系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

2006年6月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8787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