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宋代理学

朱熹,字元晦、促晦,号晦庵、紫阳。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绍兴十八年登进士,先后被授予左迪功郎、武学博士、朝奉郎、朝散郎 ,历任泉州同安主簿、秘书省秘书郎、知南康军、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直秘阁、薄提刑、江东提刑、秘阁修撰、江东转运使、漳州知府、湖南转运副使、潭州知府、湖南安抚、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

宋代理学

朱熹博闻强识。朝廷识其才,多次委以重任,朱熹力辞不受,致志于理学,并在全国各地游学、著书、立说。一生著作甚多,收入《四库全书》的有四十部。其哲学思想发展了“二程”(程灏、程颐)关于理学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朱熹死后,诏谥“文公”,赠“太师”、封“信国公”和“徽国公”。

●朱熹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为避“伪学”,侨居福清南日里黄伯玉家月余,题有“读书”二字,后来黄氏子孙将朱熹题字挂在厅堂中。

●石竹山为福建名山,朱熹留有题刻。《石竹山志序》中说,“许多名人都为名山(指石竹山)增添了胜迹……著名学者朱熹为名山题联……”该书的“名山概说”中亦说:“宋代理学家朱熹……在石竹山留有游踪”。相传,朱熹在石竹山留有“西山晚照”题刻的地方在狮子岩。

●“两山相对终无语,一水独流似有声”。朱熹曾题诗句于石竹寺小憩亭。

●南宋绍兴年间,朱熹为了传播其理学思想,曾来到江阴讲学,有一次,兴致勃勃游览了双髻峰,并题写“天开画图”以及“万顷涵光楼”。朱熹的弟子还分别以“天开画图”四字开头和“万、千、百、十”吟下诗句:“天连万顷兴化湾,开拓千亩占泽洋。画描百丈双髻峰,图绘十道飞渡船。”朱熹的“天开画图”四字后被文人镂刻在各座名山的石碑上。如今在占泽村的石马山上犹存一块残碑,该山有一个古大墓,上面的文字即为临摹朱熹的字迹。如今,在江阴还流传不少关于朱熹的传说,《玉屿风情故事》一书收录有《朱熹游江阴岛佚记》、《朱熹在江阴的传说》两文。

●《江阴宗教史》记载,朱熹在江阴有题诗,一曰《题蓝田万顷涵光楼》:“闲将岁月老渊丁,更遣诗情到杳冥。游子故应悲故国,壮怀哪肯泣新亭?一官避世今头白,万卷功收久汗青。但看潮生与潮落,不知沉醉又唤醒。”一曰《游银泉塘与广济寺》:“初春孟月未破寒,远峰晴露玉瓒玩。金斗追游当作意,银塘散筵且开颜。”另有题句:“银塘水满新绿金,金山峰高远送青。”

●江阴镇门口村犹存一座始建于南宋,1995年修复的“石帆社学”(原叫“石帆宫”,清嘉庆四年改现名),是为纪念朱熹来江阴讲学而修建的。社学内祀朱熹像。

●元代至正甲辰年(1364年),江阴塘边村乡绅在名师葛惟明讲学遗址——瀛洲书舍的故址上,为纪念朱熹到江阴传学功绩而修建了“瀛洲朱文公祠”(又叫“西祠”)。

●南岭镇梨洞路旁留有朱熹的题刻“龙津”二字,笔力苍劲,古朴端庄。

●福唐里有“闻读书院”,原为唐代水部郎中陈灿读书处。宋代时,朱熹路过此地,听到有人朗诵被朝廷禁止的他注解的《四书》,感动至极,便欣然挥毫写下“闻读”二字,该村因此得名。后来,有人将“闻读”二字刻在附近一块岩石上。清乾隆《福清县志》记载:“闻读山,在福唐里……宋朱熹过此,题曰‘闻读’”。

另一说为,福唐里有小隐岩,唐代福清进士王柴读书于此,后累官至水部郎中。朱熹过此,即题曰“闻读”。小隐岩于是改名闻读山。

●新厝镇绵亭村附近第一山崖上,留有朱熹楷书题刻“溪山第一”。清乾隆《福清县志》记载:“绵亭岭,宋朱晦翁大书‘绵亭’二字”。

●灵石山为福建名山。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年),韩侂胄严禁“伪学”,朱熹为之规避并三游该山,小住半年时间。该山的蝴蝶溪边有一对雌雄石(俗称“公母石”),朱熹在雌石上题有“灵石山”三字。

清乾隆《福清县志》记载:“雌雄石……朱熹勒‘灵石’二字于上。”《灵石山志形胜志》记载:“朱晦翁(即朱熹)大书‘灵石山’三字于其上。盖取山中香石,以手摩挲,香气染指不散,故其诗有‘灵石香沾碧藓斑’之句云”。该诗刻在一块岩石上。

朱熹题诗为:“百尺楼台九叠山,个中风景脱尘寰。危亭势枕苍霞古,灵石香沾碧藓斑。佳景每因劳企仰,胜游未及费跻攀。何当酬却诗书债,遂我浮生半日闲。”

●《灵石山志形胜志》记载:“蟠桃坞……入山道由此,有石刻,朱文公书”。清乾隆《福清县志》记载:“……朱熹书……蟠桃坞石刻……”

●《福清县志续略》记载:“灵石山……上有灵石……山下有大寺,曰善应……朱晦翁先生曾寓此,书‘苍霞亭’三字犹存。”清乾隆《福清县志》记载:“灵石山……有苍霞亭……朱熹书扁……”以上两处题字,《闽都记》卷二十七亦记载:“苍独霞寺(疑为“亭”)朱文公书扁,蟠桃坞石刻尚存。”

●朱熹曾在新厝镇的草堂山读书。清乾隆《福清县志》记载:“草堂山,在光贤里新兴寺之西北……昔朱夫子筑草堂读书于此,故名。”

几年前,新厝镇江兜村村民在草堂山挖掘出4块明清两代石碑,印证了“紫阳朱先生书院”(俗称“朱熹草堂”)的存在。这些石碑记载“紫阳朱先生书院”四次重修、重建的史实。从碑文可知,“紫阳朱先生书院”为宋代黄伯谷所建,因朱熹上山造访,改名为“韶溪书院”。

相传,黄伯谷在草堂里隐居,一边研修学问,一边收徒授业。朱熹闻讯后上山探访黄伯谷,并在此小住,日夜与黄伯谷切磋学问。因闻流水之声如奏韶乐,朱熹便将山间小溪命名为“韶溪”,草堂也因此得名为“韶溪草堂”。如今,虽然草堂已荡然无存,但留下的一块明代崇祯元年(1628年)雕刻有“紫阳朱先生书院”字样的石碑立于山中。  

说一说我国古代著名地理学家以及在地理方面的 宋代理学

1、沈括

沈括分析出华北平原过去曾是海滨,今已东距大海已千余里,而华北平原是由黄河、滹沱河、涿水、桑乾河等冲积形成的。这是对华北平原成因(冲积平原)最早的科学解释。沈括根据峭拔险峻的雁荡诸峰顶部在同一平面上的现象,推断雁荡山是由流水侵蚀作用而形成。

沈括还详细记录了各地发现的化石、并根据化石来推究古代气候的变迁,解释虹的大气折射现象,科学地描述了龙卷风生成的原因、形态和破坏威力,用月亮的盈亏来论证日、月的形状及海潮与月球的关系等等。沈括对自然地理的研究,在许多方面都走在了当时世界的前列。

沈括完成了奉旨编绘的《天下州县图》,图幅之大,内容之详,前所罕见。全套地图共有二十幅,包括全国总图和各地区分图,比例为九十万分之一。沈括还首创了用“飞鸟图”来绘制地图,以代替传统的循路步法制图。

2、徐霞客

《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

徐霞客在地理科学上的贡献很多,对火山、温泉等地热现象也都有考察研究,对气候的变化,对植物因地势高度不同而变化等自然现象,都作了认真的描述和考察。此外,他对农业、手工业、交通的状况,对各地的名胜古迹演变和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也都有生动的描述和记载。

3、郭守敬

郭守敬曾提出,以海平面作为基准,比较大都(今北京)和汴梁(今河南开封)两地地形高下之差,这是地理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海拔”的创始。

郭守敬在西夏水利工程结束后曾溯黄河之流而上,探寻黄河的发源地。由此他成为以科学考察本身为目的,专程探求黄河河源的先驱者。

4、郦道元

郦道元写成地理著作《水经注》。《水经注》是六世纪前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水经注》共四十卷,是当时一部空前的地理学巨著。它此书不仅开创了古代“写实地理学”的历史,而且在世界地理学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5、贾耽

是中国地理地图史上一位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科学制图的方法,在书籍中的地理记述是中国对外宣示领土和海权的重要依据。利用掌管接待外国使节的工作便利,向外国使节打听各国的山川形势、地理沿革和风土人情,然后再分门别类加以整理

贾耽用裴秀的制图六原则绘制“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图”一轴,主要表现陇右兼及关中等毗邻边州一些地方的山川关隘、道路桥梁、军镇设置等内容。他用文字注记详加说明,然后汇编成册,故名《关中陇右山南九州别录》、 《吐蕃黄河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郦道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沈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徐霞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郭守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贾耽

1、裴秀

西晋时中国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制图理论家裴秀(公元223-271)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欧洲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PtolemaeusClaudius,约公元90-168)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

通过把自己看到的地理现象,同古代地理著作进行对照、比较,发现其中很多地理情况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不及时把这些地理现象的变迁记录下来,后人就更难以弄明白历史上的地理变化。

2、徐霞客(1587-1641):原名弘祖,字振之,别号霞客,出身于江阴的天资聪颖。童年上私塾时,即听背经书,作八股文。

但徐霞客偏偏没兴趣,有兴趣的是看古今史书,尤其是地方志,从而立下遍游名山大川的志愿。 幼年好学,博览图经地志。因见明末政治黑暗,不顾入仕,专心从事旅行,足迹所到,北至燕、晋,南及云、贵、两广,旅途中备尝艰险。其观察所得,按日记载。死后季会明等整理成富有地理价值的《徐霞客游记》。

3、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汉族。北宋科学家、政治家。1岁时南迁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阳一代,后隐居于福建的尤溪一带。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进士。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

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历法,与今天的阳历相似。在物理学方面,他记录了指南针原理及多种制作法;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阐述凹面镜成像的原理;还对共振等规律加以研究。

最早提出了“流水侵蚀”的概念,比英国早了七百年。沈括还发现了化石与石油,并且给其命名一直沿用至今。

4、周达观(约1266年-1346年),元代地理学家。曾经奉命随元使赴真腊(今柬埔寨)访问一年。据所见闻,撰成《真腊风土记》一卷。记录其山川草木、城郭宫室、风俗信仰及工农业贸易等,是珍贵的国际历史文献,有法、英、日文等多种译注本。书中所记之都城,即今柬埔寨吴哥窟。由于他在《元史》中无传,故后人对其生平所知不多。

5、一行(683年~727年),佛僧法号名。本名张遂,唐高宗弘道元年生于武功县,玄宗开元十五年卒于古都长安华严寺。籍贯为邢州巨鹿(一说魏州昌乐)。中国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佛学家,主持修编新历、最主要的成就是编制《大衍历》。他在制造天文仪器、观测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测量方面也颇多贡献。

北宋理学派开山鼻祖——周敦颐 宋代理学

周敦颐(1017.5.5~1073),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

周敦颐与程颢、程颐、邵雍、张载号称北宋“五子”。“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明万历中(1587~1598),周子与李宽、韩愈、李士真、朱熹、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天禧元年(1017年),周敦颐出生。周敦颐有一个大他十岁的同父异母的哥哥周砺,有一个大他五岁的姐姐周季淳,还有一个小他四岁的弟弟周敦贲,兄弟姐妹间的感情极好。

天圣二年(1024年),周敦颐8岁,其父病逝三年后,与同母异父之兄卢敦文随母投靠衡州(今衡阳)舅父、龙图阁学士郑向,因他聪慧仁孝,深得郑向喜爱,又酷爱白莲,郑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今衡阳市二中)构亭植莲,周敦颐负笈其间参经悟道。现为濂溪周氏宗祠(今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处)。

天圣六年(1028年),还不到十八岁的姐姐周季淳因病早逝了。两个月后的一天,周敦颐八岁的弟弟周墩贲又因病夭折。

月岩悟道

天圣七年(1029年),十四岁的周敦颐请示父母,在仆人周兴的陪伴下,带着简单的生活行李,带着许多书本,揣着许多想不明白的问题,奔向月岩,专心读书思考。

千里投亲

天圣八年(1030年),周敦颐十五岁这一年,父亲因病去世了。经过两个多月的旅途奔波,周敦颐跟着母亲终于来到了舅舅郑向家。

景祐三年(1036年),郑向依据官衔,按照惯例,可得到朝廷的恩荫,准许一名子弟出来做一名小官。爱之如子的舅舅将这个机会给了他,周敦颐就此当上了朝廷将作监的主簿,就在同一年,周敦颐娶朝廷兵部职方郎中陆参之女陆氏为妻。

景祐四年(1037年),郑向调任两浙转运使,周敦颐离开衡阳随舅迁润州丹徒县(今镇江市丹徒区)。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舅舅、母亲相继去世,周敦颐按照母亲的遗嘱,把她安葬在润州,与舅舅郑向为伴。之后,周敦颐便在润州鹤林寺守丧,期间见过范仲淹。

初入仕途

康定元年(1040年),周敦颐二十四岁,三年守丧期满,出任洪州分宁县主簿。

庆历四年(1044年),吏部来分宁考核,周敦颐得到广泛好评,二十八岁的周敦颐开始了他仕途的第一次升迁——提任南安军司理参军。

兴教办学

庆历四年(1046年),周敦颐在担任荆湖南路郴州郡郴州县县令年期间,最突出的政绩是兴教办学。一来郴县,周敦颐就在公务之余,利用旧有的县学兴教讲学。二程的父亲大理寺臣程珦在南安(今江西省大余县南安镇)认识了周敦颐,见他“气貌非常人”,与之交谈,更知其“为学知道”,同他结为朋友,随即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至南安拜其为师受业。

庆历四年(1046年)冬,升移到郴州的桂阳任县令(今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

皇祐四年(1050年),被改任为郴州桂阳令,继续兴教办学。

至和元年(1054年),改授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县(今江西南昌)。到任时,当本地人得知他就是当年在宁做官时能辨明疑案的周敦颐,就高兴地说:“他是可能明辨是非安宁刑狱的人,我们这些人找到诉说的人了。”(选自《宋史道学一》本传)

嘉祐元年(1056年),改太子中舍,签书署合州判官,共计五年。一年后生下长子周寿。不幸的是,儿子不到一岁,妻子陆氏便病故了,

嘉祐四年(1059年),太常丞蒲宗孟从合州经过,与周敦颐交谈三日,既投缘又深感周敦颐的崇高正大,旷达潇洒。就在第二年,把自己的妹妹蒲氏嫁给了周敦颐。三年后生子周涛。

论道王安石

嘉祐五年六月,周敦颐从合州解职回京,正好遇上回京述职的王安石。他们相互间仰慕已久,在京城,在一个风清月明的夜晚,周敦颐应邀造访了王安石。王安石对年长自己四岁的周敦颐充满了崇敬,相见恨晚。以至于周敦颐离开了,他还久久地回味着、感慨着,忘记了睡觉和吃饭。他们这次的聚会和交谈,双方都从对方那里得到了新的思想的启悟。

庐山结缘

嘉祐六年(1061年),迁国子监博士,通判虔州。周敦颐的好友潘兴嗣,知道他要经过江州,就提前赶到江州等候,在驿馆与周敦颐见了面,邀他一起游庐山。

千古绝唱

嘉祐八年(1063年)的5月,周敦颐应邀与一群文朋诗友游玩聚会。兴之所致,大家便相约写诗作文。周敦颐一气呵成挥笔而就一篇119字的散文,就是名传后世的《爱莲说》。

执政为民

治平元年(1064年),移任永州通判。

熙宁元年(1068年),转虞部郎中,擢提点广南西路刑狱,次年移知南康军。

熙宁三年(1071年),转为虞部郎中,提升广南东路提点刑狱。次年,领提点刑狱事。周敦颐在广东提点刑狱的职位上干了不到一年。就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勤政的他四处巡按,足迹几乎遍及广东的山山水水。

归隐庐山

熙宁五年(1072年),周敦颐不幸感染了瘴疠,辞官归隐定居在庐山莲花峰下,他将母亲的坟墓也从润州迁来葬在离他居所很近的地方。他将门前的小溪正式命名为家乡的“濂溪”。定居于江西庐山濂溪书堂。

熙宁六年(1073年)六月中,病死于庐山濂溪书堂,终年57岁。

周敦颐在任职期间尽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颐开始研究《周易》,后来终于写出了他的重要著作《太极回易说》。它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体系。

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明理学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还多方吸收了道家、佛家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

周敦颐就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宋元公案》中对于周敦颐的地位有这样的论述:"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清大儒辈出,圣学大昌。"

这里所称的元公,就是周敦颐,元公原是他的谥号。这段话明确肯定了周敦颐作为北宋理学开山之祖的地位,他常常和高僧、道人游山玩水,弹琴吟诗。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程颢、程颐两兄弟。

程颐在后来回忆说,他年少时就是因为听周敦颐讲道,因而厌倦了科举仕途。立志要学习和探索儒家的如何为圣王的道。

周敦颐死后,随着程颢、程颐对他的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名声也逐渐显扬。南宋时许地方开始建立周敦颐的祠堂,人们甚至把他推崇到与孔孟相当的地位,认为他"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帝王们也因而将他尊为人伦师表。

而周敦颐生前的确也以他的实际行动,成就了一代大儒的风范,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敬仰。

代表作:《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

宋朝学者周敦颐是周恩来,周树人(鲁迅),周作人等名人的先祖。

周敦颐墓

周敦颐墓建于宋熙宁四年(1071年),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濂溪区莲花镇东成村周家湾栗树岭。墓区背靠草木葱茏的栗树岭,左右连绵起伏的山势夹持,墓前数十米外潺潺濂溪长流不息。墓区大开大合的设计风格,依山就势的建筑布局,被称为古人墓地选址的典范。

宋熙宁四年(1071年),周敦颐在任南康(今庐山市)知军期间,把其母亲的墓从江苏丹徙迁到庐山北麓的三起山。同年十一月,周敦颐病逝,其子遵照遗嘱,把周敦颐葬在母亲郑太君墓右侧,以后其妻陆氏及后妻、续妻也葬于此,也即濂溪墓实为合葬墓。

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墓地进行过大规模修复。弘治三年(1490年),九江知府童潮修墓建祠,并置民田山塘47亩作为祭祀用地。经过明朝多次修葺,濂溪墓初具规模,不仅有祠堂、有良田,还有池塘和莲花。墓前2500米外辟墓道,两旁建有墓道亭,亭内覆笔,碑题“濂溪周先生墓道”。

濂溪墓墓冢后有《太极图碑》《像碑》和童潮撰写的《周濂溪墓记碑》、罗洪先题濂溪墓碑、李得阳题诗碑。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巡抚何迁檄、知府朱曰藩对墓碑进行了修葺。在明朝,濂溪墓为江州十景之一,王阳明、李梦阳等曾前往祭祀,寄情抒怀。

清朝时期,濂溪墓的修葺以明代为基础,建祠堂、凿莲池、修路桥,还修建了六角亭和碑坊。墓前有立碑五块,中间一块为周母,右侧为周敦颐本人,第三块碑为周敦颐画像,左侧为周妻墓碑及金童玉女雕像。

新中国成立后,周敦颐墓保存得比较完好,墓周围垒石成墙,数百株合抱的古树立于墓区周围,为九江知名的文化景点之一。在“文化大革命”中,墓地被炸毁,参天古树也遭到砍伐,只留遗址尚存。

1989年周氏后裔重立墓碑,把周敦颐像、碑残石嵌入地下,墓碑甚为简陋。1998年在香港周氏宗亲的资助下,周敦颐墓完成了第一期修复工程。2005年周敦颐墓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并于同年对墓地进行了全面修葺。

如今的周敦颐墓,有新建的大门、爱莲堂、濂溪祠、亭子、莲池、状元桥、三级拜台、57层花岗石台阶等建筑。墙内镶嵌30块石碑,碑上刻有名人名言。其中“爱莲堂”“爱莲亭”的匾额用的是周恩来的题字。

2020年12月,郭济怀撰文于潮阳增吉堂风水择日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8681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