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草帽山遗址

时代:新石器

草帽山遗址,位于内蒙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四家子镇北1公里的草帽山后梁上,是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南北走向约2.5公里的山梁上分布着红山文化积石冢3处,2001年文物部门对其进行了清理挖掘,墓地面积达600平方米,石砌建筑十分规整,建筑形式前坛后冢,用琢成方形巨石砌筑的祭坛,层层叠起,有方有圆,匀称有序地筑成三层台阶,距今约5500年左右。被学术界认为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的地上建筑之一,是中国最早的“金字塔”,所出土的玉璧是红山文化玉器中迄今所知最明确的方形玉璧,陶器上的米字、十字等刻划符号在红山文化中也属首例。草帽山遗址对研究红山文化葬制、宗教祭祀、社会结构及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草帽山遗址

纱帽山遗址将进行抢救性维修

近日,武汉开发区(汉南区)官网公示,将对纱帽山遗址将进行抢救性维修,目前正在进行维修价格磋商性招标。

纱帽山遗址虽然只是长江北岸的一个小山包,却大有来历,它是汉南地区现存不多的商周时期的遗址,也是全区少有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底,在纱帽山脚下还发现了距今上万年的“汉阳人”头骨化石。

此外,省市级考古队曾多次到纱帽山进行过抢救性发掘,出土了石器、陶器、骨器、铜器等反映商周时代的文物上百件,这些文物就是二千多年前的古人在纱帽山生活的见证。

从发掘的状况来看,纱帽山遗址面积4000平方米,文化层达到1至3米,证明这里长期有人生活。古人择水而栖,纱帽山在古代就是一个很好的生活栖息地,直到30年前,纱帽山周边都有人居住。

可以说,在30年之前,纱帽山一直都未断过炊烟,只是后来随着纱帽江滩的改造以及饮用水源保护的需要,这里的居民才渐渐迁出,成了现在被围栏保护的纱帽山。

据悉,以前省市考古队进行抢救性发掘的一个原因是,纱帽山的迎水面历经江水冲刷,滑坡与塌方现象较为严重。此次纱帽山抢救性维修,加固山体迎水面应该是其中一个重要维修内容。

作者:看见

揭开汉南纱帽山遗址“汉阳人”的神秘面纱

“汉阳人”头盖骨化石是1997年在汉南区纱帽山古文化遗址附近的沙滩上发现的,这是继1956年长阳人上颌骨化石,1975年在郧县梅铺和1976年在郧西县白龙洞发现直立人牙齿化石,1989年在郧县曲远河口发现直立人头骨化石后,在湖北省内旧石器时代的又一重大发现。

(汉南纱帽山遗址的“汉阳人”头盖骨化石)

1997年1月上旬,在离纱帽山古文化遗址50米处的沙滩上,汉南区环保局干部毛凑元到长江边晨练时拾到。2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江汉考古》主编李天元研究员与张松平一同前往纱帽山现场调查。在毛凑元的“收藏品”中,李天元研究员意外地发现了一件古人类头盖骨化石。

经湖北省考古研究所专家观察、研究、鉴定,认为毛凑元拾到的头骨化石保存有额骨和左右顶骨,枕骨沿人字形脱失。额结节和顶结节明显,眉梢较弱,骨睫较薄,骨质纤细,当为女性个体,年龄在 30岁左右。其形态特征与现代人头骨相比较,颅顶较低矮,额骨鳞颌明显向后倾斜,颅骨最大宽位于颅侧壁中部,明显比顶结骨位置靠下,额骨弦与顶弦长度相等(现代人顶骨弦较长),颅中壁较厚。这些特征明显比现代人原始,而与北京猿人头骨相比较,额颌明显隆起,额鳞前部较陡直,颅顶较高。颅骨最大宽位比北京猿人较高(北京猿人在耳孔上方)。颅顶脑动脉后迹分支复杂,更接近现代人。这些特征,明显比北京人进步。

1997年4月10日李天元研究员亲携头骨化石标本赴北京,请有关专家对头骨化石作进一步鉴定。中国科学院院士、古代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员贾兰坡教授,对标本的某些原始特征予以高度重视,其同事山顶洞人研究者吴新智教授、元谋人牙齿化石研究者、中国地质博物馆胡承志教授、金牛山人头骨化石的发现者及研究者北京大学考古系吕遵谔教授等也分别观看了头骨化石标本。吕遵谔教授还在北京大学考古系标本室对比资阳人和山顶洞人模型、现代人头骨等进行了观察和测量。

教授们一致认为,纱帽人遗址头骨化石确定有一定的原始性,可能处理晚期智人比较早的阶段。与北京山顶洞人和四川资阳人时代相当。是年4月14日,新华社以《湖北省首次发现更新世晚期古人类头骨化石》为题播发了有关头盖骨化石的新闻,称在中华民族发现的诸多古人类祖先中,又添了一名最新成员,距今有1--5万年的历史,填补了湖北省古人类学研究领域的空白。

纱帽山地区原属汉阳县管辖,遵循因地命名的原则,将在汉南区纱帽山发现的人头骨化石命名为“汉阳人”。征询北京等地专家们的意见后,一致认为“汉阳人”即响亮、又贴切。

“汉阳人”头盖骨化石是在长江边的沙滩上发现的,显然是经过流水或其他外力搬运过的,已经脱离了原生地层。观察头骨的人字缝缘和旧的断缘,没有冲磨痕迹。据此分析,头骨的埋藏地点距此不会太远,纱帽镇一带方圆数里,基本上都是冲积平原。此段长江河床较宽且直,没有急旋与回流,推测头盖骨出自上游附近某一地点。

1997年6月4日,湖北省考古所约请了武汉市博物馆刘淼淼等人一同到纱帽山进行了调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炎贤、计宏祥二位教授也参加了这次调查。纱帽山是长江左岸的一座小山,高出附近地面约20米。山脚至长江水面高程约10米。汛期江水可淹至山脚。为保护古文化遗址,山半腰以下已有石砌护坡。

在护坡之上还保留了一部分断面,可以清楚地看到地层关系。第一层:地表上耕地层,厚约50厘米。第二层:历史时期文化层,厚160-210厘米;依据不同时代可分为2至3个分层。第三层:棕褐色条带,古土壤层,厚50-80厘米。计宏祥教授断定这一层古土壤条带为更新世的堆积物。第四层:基层。

在纱帽山遗址发现了更新世的地层堆积,它与“汉阳人”头盖骨化石有无联系,就需要进一步探索。1998年9月10日,调查组再次来到纱帽山,追寻这一层古土壤,在这一层中寻找化石或文化遗物。顺着这一层棕褐色条带向北追寻,穿越当地水厂的建筑物向北(下游方向)寻找,在纱帽山北坡发现一个地层剖面,这个剖面正朝向化石采集地点。

据介绍,这个剖面是近几年来建设施工新辟出来的。这个剖面的地层堆积情况如同前面的描述。在这棕褐色条带层中发现一件双台石核。现场观察,地层未经其他外力扰乱,是原生堆积,即是说石核埋藏于这层古土壤堆积层中。

观察石核的顶面和底面,均有平缓的凹陷,系磨蚀后形成的。底面凹陷呈圆窝状,顶面凹陷呈条状,均不像是自然力所造成的,与砾石面有明显的区别,因此认为它原来可能是一件励石。

由此推测,当时的人们可能已经掌握了磨制技术。说明“汉阳人”可能已经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后一阶段。“汉阳人”头盖骨化石是否就出自纱帽山的晚更新世地层中,现在还没有直接证据,有待于在今后的调查与试掘工作寻找更多的材料,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http://www.hannanren.com/

中华始祖之一“汉阳人”——纱帽山古文化遗址探秘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北戴河归来,毛泽东在渤海边创作的是一诗词《浪淘沙北戴河》一直在耳边缭绕,当在长江边唱起这首歌时,没想到身边这个不起眼的小山竟然蕴藏着大秘密。这小山就是纱帽山。

8月28日,盛夏的一天,因为放歌与论坛,就走进了这片神秘的区域。知道这里有遗址后,在绿地铂瑞酒店是呆不住的,于是一定要顶着烈日去探秘这个地方。

纱帽山位于武汉市汉南区政府所在地纱帽镇的长江边,距武汉中心城区约40公里,东经114度零1分、北纬30度16分,海拔37.82米,东西频临长江,与江夏区金口镇隔江斜对,其北为军山,两面附近有朱家山、陈家山,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具有四季分明,热量充足,光照适宜,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无霜期长的特点。

传说

关于纱帽山的历史传说,地方志记载:“山形似纱帽,而俗称纱帽山”。现存的纱帽山传说有“烟波浩渺百人矶”、“凤凰地的传说”、“禹青斩蟒治水”等等。这些传说大多口头流传于当地民间,其中大禹后代禹青抗洪的传说最为流传,“禹青飞帽堵水”的传说或许正是纱帽山名称的由来。

相传大禹治水后,黄河波平浪静,唯长江流域属古云梦泽的汉南地区仍是一片荒湖野汊,十年九淹,生灵涂炭。大禹的后代禹青忧国忧民,是个好官,获知此情后,赶到汉南,风餐露宿,考察水系,带领民众疏江筑坝,围湖造田。凡事他身先士卒,为地方百姓根治水患。时间一年年过去,汉南的水患逐渐减少,湖区肥沃的土地上,苗壮人欢。

一年夏天,连降大雨,洪水暴涨。禹青带领百姓顶着狂风暴雨,日夜奋战。突然,肆虐洪水卷起如山高的浪涛狠狠地向大堤扑来,泥泞的大堤“轰”的一声垮塌一大片。洪水铺天盖地地从豁口中汹涌而来,老百姓眼看家园将毁,妻离子散的惨剧就要发生,无不失声痛哭,禹青见此情景悲愤万分,双眼泣血,一头青丝霎时间变成了白发。他仰天大呼:“不制服洪水,禹青愧对百姓!”顺手摘下乌纱帽,愤然扔进滚滚江流,想以身殉职。忽见乌纱帽飘至决口处不动了,变得越来越大,很快成了一座小山,挡住了江水,霎时风停雨住,天气转晴,洪水退去,那山形竟和那乌纱帽一模一样,“纱帽山”也由此而得名。

居住在附近的一些老人说,他们孩提时代,看到纱帽山南嵌有一个光洁如镜的磐石,从山南麓的江心远望,整个纱帽山形如一顶乌纱帽,山顶上长有一棵矮壮的树木,其枝叶茂盛,呈规则的绒球状,与古时王侯将相官帽上的顶花毫无二致。

遗产

纱帽山古文化遗址是1964年发现的,1965年作了部分发掘,出土的文物有石器、陶器、铜器、兽骨等,经湖北省、武汉市文物考古部门鉴定为商周文化遗址。具体而言,石器有商周时的石斧、石凿、石锛,陶器有商周时的陶耳坠、陶纺轮、陶鬲、陶豆以及西周的板瓦、唐代的莲花纹砖;铜器有商周时的铜斧、铜矛、铜箭簇、铜螭纹;兽骨有商周时的鹿骨、狮骨等等,文物有1500余件。其中,出土的商朝青铜尊“天兽御尊”,现为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而收藏,并被作为馆徽。1983年4月7日,纱帽山遗址被武汉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纱帽山古文化遗址现为一小山丘,面积4000平方米,经江水历年冲刷以及开山取石,东南西峭壁陡起,岩石裸露,高出江面10余米,西北面稍低,顶部较平整,遗址文化层厚1至4米。在纱帽山古文化遗址发掘中,最著名的当属是发现了“汉阳人”头盖骨化石。1997年1月上旬,在离纱帽山古文化遗址50米处的沙滩上,汉南区环保局干部毛凑元到长江边晨练时拾到了一块石头,觉得与众不同,就收藏了起来。2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江汉考古》主编李天元研究员等前往纱帽山现场调查,在毛凑元的“收藏品”中,他意外地发现了一件古人类头盖骨化石。经湖北省考古研究所专家观察、研究、鉴定,认为毛凑元拾到的头骨化石保存有额骨和左右顶骨,枕骨沿人字形脱失。额结节和顶结节明显,眉梢较弱,骨睫较薄,骨质纤细,当为女性个体,年龄在30岁左右。其形态特征与现代人头骨相比较,颅顶较低矮,额骨鳞颌明显向后倾斜,颅骨最大宽位于颅侧壁中部,明显比顶结骨位置靠下,额骨弦与顶弦长度相等(现代人顶骨弦较长),颅中壁较厚。这些特征明显比现代人原始,而与北京猿人头骨相比较,额颌明显隆起,额鳞前部较陡直,颅顶较高。颅骨最大宽位比北京猿人较高(北京猿人在耳孔上方)。颅顶脑动脉后迹分支复杂,更接近现代人。这些特征,明显比北京人进步。

1997年4月10日,李天元亲携头骨化石标本赴北京,请有关专家对头骨化石作进一步鉴定。中国科学院院士、古代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员贾兰坡教授,对标本的某些原始特征予以高度重视,其同事山顶洞人研究者吴新智教授、元谋人牙齿化石研究者、中国地质博物馆胡承志教授、金牛山人头骨化石的发现者及研究者北京大学考古系吕遵谔教授等也分别观看了头骨化石标本。吕遵谔教授还在北京大学考古系标本室对比资阳人和山顶洞人模型、现代人头骨等进行了观察和测量。大家一致认为,纱帽人遗址头骨化石确定有一定的原始性,可能处在晚期智人比较早的阶段,与北京山顶洞人和四川资阳人时代相当。是年4月14日,新华社以《湖北省首次发现更新世晚期古人类头骨化石》为题播发了有关头盖骨化石的新闻,称在中华民族发现的诸多古人类祖先中,又添了一名最新成员,距今有1--5万年的历史,填补了湖北省古人类学研究领域的空白。

纱帽山地区原属汉阳县管辖,遵循因地命名的原则,专家们一致认为“汉阳人”即响亮、又贴切,就将在纱帽山发现的人头骨化石命名为“汉阳人”。

1998年9月10日,调查组在纱帽山北坡发现一个地层剖面,这个剖面正朝向化石采集地点。据悉,这个剖面是当年建设施工新辟出来的,在这棕褐色条带层中发现一件双台石核。现场观察,地层未经其他外力扰乱,是原生堆积,即是说石核埋藏于这层古土壤堆积层中。观察石核的顶面和底面,均有平缓的凹陷,系磨蚀后形成的。底面凹陷呈圆窝状,顶面凹陷呈条状,均不像是自然力所造成的,与砾石面有明显的区别,因此认为它原来可能是一件励石。由此推测,当时的人们可能已经掌握了磨制技术,“汉阳人”可能已经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后一阶段。

“汉阳人”头盖骨化石是继1956年长阳人上颌骨化石,1975年在郧县梅铺和1976年在郧西县白龙洞发现直立人牙齿化石,1989年在郧县曲远河口发现直立人头骨化石后,在湖北省内旧石器时代的又一重大发现。这一国宝级文物发现的意义在于:可能将武汉市的历史由3500年推进到1万至5万年前,她与“山顶洞人”和“元谋人”齐名,同为中华民族祖先之一。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纱帽山因发现了古人类而闻名,她饱经惊涛骇浪的沧桑岁月和洗礼,仍屹立在长江岸边,乃汉南百姓心中之“神山”。如今,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纱帽山古文化遗址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浪淘沙》里歌声起,这正是:“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7900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