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仙字潭摩崖石刻

【仙字潭摩崖石刻】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漳州城西北30公里处华安县沙建镇九龙江支流汰溪中游。这里山峦连绵起伏,溪水折曲成潭。北岸临水悬崖的峭壁上,遗存着许多古石刻,除“营头至九龙山南安县界”一处为汉字外,其余都是离奇古怪的纹样。纹样有大至长0.74米、宽0.35米的,有小至长0.15米、宽0.09米的,形状各异,共50多个,占位长30余米,像是字,又像画,还似符号,神秘深奥,人莫能识,于是讹传为神仙所书,故名“仙字”。此地亦因之称为仙字潭。

仙字岩摩崖石刻

仙字潭摩崖石刻

仙字岩位于三溪柏山燕岭,仙字岩又称钓鳌石,为上下两块巨岩重叠而成,上面一块勒“钓鳌”两大字楷书,每字约80厘米;下面一块勒“庆历丁亥,飓风起,余涉是山巅,观海波也,才翁题”,篆书,20分4行,字径约40厘米。

才翁姓苏名舜元,字子美,梓州铜山(今江苏省)人,宋代文学家、书法家,官至尚书度支员外郎、三司度支判官,时为福建观察使。其刻于庆历丁亥(1047年),距今950多年。巨岩右方还有一方篆书诗刻,诗题为《游参村山》,下刻五律诗二首,其一为宋熙宁间福州知府兼转运使张徽(字伯常)题;其二为宋代福建转运判官蒋之奇(字颖叔)所题。

该石刻字迹结体端整,气势浑雄,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特别是为研究宋代书法篆书风格提供了珍贵材料。这一组石刻记述了宋时当地“飓风掀涨海,漂卤灌低原”的海啸灾情,是研究长乐历史及地理变迁的可靠资料。

1986年,该石刻被长乐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文/林秉杰

编辑/林倩

转载请注明出处

你的赞是我们用心运营的最大动力!

禄劝錾字岩摩崖石刻介绍 錾字岩摩崖石刻门票-交通指南

彝文摩崖讲述凤氏族后代世袭的谱系,其内讲述那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等等方面的内容。碑文用词精美,造句凝练,将一代人的活动娓娓道来。对于彝族的演变史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錾字岩摩崖石刻景区基本信息

门票:免费

位置:

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县

开放时间:

全天

交通路线:

昆明北部汽车客运站有昆明至禄劝县的客车,行程约2小时。

自驾路线:

从昆明出发进入沣源路——杭瑞高速——京昆高速——香水路——G108——秀屏路——东山路行驶150米到达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

錾字岩摩崖石刻景区攻略

禄劝县是昆明下辖县,錾字岩摩崖石刻,位于屏山镇发明村北侧掌鸠河西岸上,由二方汉文石刻和一方彝文石刻组成。目前发现的摩崖石刻就有发现云龙安则箐彝文摩崖、汤郎细摩崖、至都摩崖、屏山镇发明錾字岩摩崖、三台山摩崖、九龙民权摩崖等7处,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錾字岩摩崖和三台山摩崖。

錾字岩摩崖处于屏山镇发明村北侧掌鸠河西岸的山崖上,一方为彝文摩崖,另一方则为汉文石刻。

汉文石刻分别为“凤公世系”和“武定军民府土官知府凤世袭脚色记”。“武定军民府土官知府凤世袭脚色记”,楷书是刻在10米高的悬崖,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武定军民府第八代传袭土司凤英所题,宽2.1米,高1米,直书横排,共1189字,四周刻葵叶双线边框。

石刻详细描述了凤英的曾祖母,女士的大胜利,明代,直到凤英130年间,凤氏历代土知府受命袭职,朝圣到北京,受封、受赏,等等等等,凤英生活的主要政治和军事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详细,清晰和生动。

明朝嘉靖十二年(1533),禄泉县知事徐进所题“凤公世系”。它描述了第十七和第十四代凤氏的主要政治事件,从黑彝族的阿而为罗婺部长至嘉靖十二年(1533)间凤氏14代17世土知府的主要政治事迹。

其中,宋��占文本的四分之一,明代占文本的四分之三,许多重大政治事件都有相当详细的记载。这两件石刻记载的史实是相当可靠的,是研究宋、元、明时期禄劝地方历史的珍贵资料。

平潭石刻掌故丨一起走进摩崖石刻背后的故事

12月5日上午,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民俗专家阿灿在实验区图书馆开展“平潭石刻掌故”主题讲座。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解摩崖石刻背后的神奇故事,让现场观众大开眼界、大饱眼福,感受到了摩崖石刻艺术的独特魅力,进一步增强了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阿灿

石刻见证海岛千年风月

阿灿认为,石刻是乡土历史以及人文历史的重要物证。“对平潭人文历史有着重要意义的碑刻原来不少,比如兴文书院的历代碑刻。兴文书院是海坛镇水师吕瑞麟在雍正九年创办的平潭第一所官方性质书院,它的碑记有很多,当中的碑文都留存下来了,但是实物石碑却没了,这非常可惜。”阿灿说。

明镜石刻(采访对象供图)

平潭众多的摩崖石刻,分布在全岛各个角落,已成为平潭珍贵的历史文物古迹,成为海坛岛历史文化的见证。“平潭现存的石刻有摩崖类、寺庙、坟墓以及宗祠。这四类碑刻都与平潭的人文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观成万亩石刻是最大的一处石刻。”阿灿说。

“平潭现存的摩崖石刻群中,年代最久远的要数道彰岩。”据阿灿介绍,道彰岩分布于白沙垄村西侧的山脚下,由五块巨石重叠而成。

根据道彰岩其中一处石刻内容:“岩本元有,道假人弘,熙宁己酉(1069年,注),兴自璋公”“本贯怀安,受业仰山,特寻胜慨,遇兹岩穴,堪为寂止,遂用兴修,已逾一纪,乃至夙昔耳。时元丰五年(1082年,注)岁次壬戌冬十月刻于石”推断此为至今900多年的宋神宗年间所刻,也是平潭最早的石刻。

据史料考证,佛教于宋代传入平潭。熙宁二年(1069年),僧人璋公来岚化缘至白沙垄村,在道彰岩建大士殿,传诵佛经真谛,后圆寂于此。如今,大士殿早已不复存在,唯有“道彰岩”见证了当年佛教的繁盛。

保护文物就是发扬历史

摩崖石刻,这是一种与山岩并存的诗文,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不仅承载了先人留存的遗迹,也给后人留下可以触摸的人文脉络,从而也能推演和判断平潭乡土文化和历史发展的痕迹。

据阿灿介绍,平潭现在有登记在册的古墓葬9处,石窟寺及石刻18处。其中,五福庙于200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钟门琉球接贡使墓于今年被列为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观成万亩石刻(采访对象供图)

“人类发展的文明史不仅有历史文献可考证,而且还有丰富的实物可证,石刻就是其中的一个铁证,它们应当作为文物被重点保护,保护文物就是保护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阿灿说。

这些刻在石头上的记忆,历经沧桑岁月,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透过这些石刻文字,人们可以追溯百余年前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如清代林淑贞《石帆绝句三首》,施天章《登插云峰》、林瑞凤《醵金重修镇海寺小序》等;还可以通过石刻记载,了解平潭过去的历史和传承悠久的风俗。

阿灿在讲座的最后说道,平潭的这些石刻,有很多没有有效保护而导致史料缺失,这是人们要反省和继续努力的方向,希望能发现越来越多的文化古迹为平潭增加更丰富的人文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出品:平潭综合实验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孙恩妹/文 陈澜清/摄 责编:叶子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7393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