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仁爱医院旧址

仁爱医院旧址

年代:民国

仁爱医院旧址

红会医院位于下城区环城东路38号,前身是仁爱医院,又名圣心医院。1922年法国天主教仁爱会修女郝格肋捐出部分家产在刀茅巷的石板巷创办了仁爱医院,医院由外籍修女出任院长。1928年秋天,英籍大姆姆彭(修女,俗称白帽子姆姆)出任医院院长时,在原有修女楼屋住宅、男女病房楼屋各1幢及医师住宅1所的基础上,又修建了1座哥特式教堂和X光室、施诊所、免费病室、海星小学校舍等。1949年以后,医院由人民政府接管。1955年6月医院改名为杭州红十字会医院。

仁爱医院是由外国教会组织创办的,以西医体系建立的医院。院中的教堂建筑为哥特式,建筑用材考究,注重细部装饰,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而比邻于四周的四幢红砖楼房同为仁爱医院时期建筑,保存较好,与教堂建筑形成了一个具有历史人文内涵和统一环境氛围的整体。

2019年10月7日,仁爱医院旧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信息来源:浙江文物网

幸福啊!每天都能和“国宝”一起上班!“仁爱医院旧址”被国务院核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果你去过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一定会对医院里的几幢砖红色房子印象深刻。这些篆刻着年代感的建筑,就是“仁爱医院旧址”。

前不久,国务院核定公布了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名单,现存杭州市红会医院的“仁爱医院旧址”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入选。

仁爱医院由法籍修女捐资修建

异国风光的红洋房新奇又漂亮

19世纪初,西医对中国医学的影响逐渐浓厚,牛痘接种法以及西医外科和眼科治疗技术等近代西医学的成就相继引入中国,从而为西医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仁爱医院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1922年,法国天主教仁爱会修女郝格勒捐出家产,创建仁爱医院。直至1928年,在刀茅巷及城河间,仁爱医院挂牌成立,这就是现在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的前身。

作为典型的教会医院,医院第一任院长为中国籍修女孙儒理,后由法籍修女彭嬷嬷接任。当时的仁爱医院,旁靠庆春门至艮山门之间的古城墙(现为环城东路)。从城墙到南庆春路,西东街路(今建国北路),这块长方形的区域叫“东园”。

“东园”靠城墙边多菜地,遍布竹林、桑园、水塘,“东园”曾经是杭州的菜园子,它出产的蔬菜与天水桥一带“小北门”的菜都是当时呱呱叫的好菜。

在一派田园风光的“东园”,添了这座异国风光的红洋房,是一个闹中取静,适宜摄养之地。那时候,住在附近的伢儿们看到医院里的红洋房,觉得既新奇又漂亮。

除此之外,当时让孩子们印象深刻的还有医院里的嬷嬷。医院里的每个嬷嬷,都有各自的工作岗位,有的在药房、有的在病房。嬷嬷们戴着白色的翘角帽,穿着深色呢裙,挂着长长的一大串钥匙和剪刀。还有穿黑衣黑裙,梳发髻的嬷嬷。

孩子们时常能看见嬷嬷们骑着两个轮子的“洋车”(自行车),在医院旁的小路上穿来穿去,感觉很有趣,还一时想不明白,为什么两个轮子的“洋车”能够跑起来。

30年代的仁爱医院

无论从医术还是医院的规模

在杭城都可算是首屈一指

30年代的仁爱医院,无论从医术还是医院的规模,在杭城都可算是首屈一指。医院有男、女病房各一幢,X光楼一幢,共为48间;修女楼房一幢,共为26间;海星小学及仁爱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各一所,合为62间;免费病室一幢,为11间;施诊所楼房一幢,为23间;医师住宅12间。

虽然那时候医生的工作环境和健康防护,与今天无法同日而语,但在当时,仁爱医院的X光机在杭城算得上是先进设备了。

30年代末,仁爱医院还办过育婴堂,相当于现在的儿童福利院。当时家庭条件不太好的人生下孩子养不起,无奈将婴儿放在医院门口,听到哭声,医院里的嬷嬷会把婴儿抱进去。有不少这样的孩子,在仁爱医院的育婴堂里由嬷嬷们照顾长大,还会培养他们读书、学技术。

其中,有一位先天失聪的孩子,姓季,由嬷嬷们把他养得壮壮实实的,后来还教他识字、学哑语,再后来,他一直留在这所医院里工作。

还有一位姓彭的女孩,嬷嬷培养她到上海学习美术,毕业后回来在仁爱医院办的学校里教美术。此外,还有孩子后来成为了外科医师。

作为“仁爱精神”的起始地

仍源源不断散发着新的生命力

2005年,仁爱医院时期的教堂遗存院舍等建筑群定名为仁爱医院旧址,被公布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几经保护性修善,目前仁爱医院旧址集院史陈列馆及多功能会议室为一体,仍在继续使用。

仁爱医院教堂的建材来自澳大利亚和欧洲,红色的砖墙,彩绘的玻璃窗,尖顶的桃形拱门,袒露的罗马亭柱,每一处都风格鲜明而考究,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及历史价值。与四周毗邻的红砖楼房相得益彰,成为仁爱医院时期标志性建筑,饱含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

如今,仁爱医院旧址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仁爱医院旧址作为“仁爱精神”的起始地,仍在源源不断地散发着新的生命力。

历经近百年的风雨更迭,当年的仁爱医院已经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如今,医院规模不断扩大,医疗技术不断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中西医结合特色日益彰显。

杭州市红会医院党委书记徐侃表示,“医院近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是每一个‘红会人’的文化自信。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的医务人员将始终传承‘仁爱精医,励志敦行’的院训,以一颗仁爱之心真情对待每一位患者,努力打造政府放心、群众满意的‘百年名院’,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做出应有的贡献。”

通讯员 湛郑辉 张弛

编辑 潘雷

红楼怀旧 ——仁爱医院的前尘往事

下城,杭州市的中心城区。在这片承载着数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土地上,历代先贤谱写了辛劳创业、追求文明、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留下了励精图治、精忠报国、兴民安邦的传奇故事;演绎了扬善惩恶、劫富欺贫、助人为乐的动人佳话。你可曾想过历史的年轮中,环谱着多少悲欢离合沧海桑田——每周四,下城发布与《杭州日报》艺术典藏栏目联合推出“下城文化故事”系列专题报道,和你一起拾掇起下城这片热土上点点滴滴的历史文化碎片。

我是个年近九旬的退休老医生,初夏在儿女陪伴下与妻子一起由沪来杭探亲游览,次日一早,一家便直奔环城东路上醒目的红会医院。听着众人沿途感叹今日杭州市容与道路的焕然巨变,心底实在不敢奢望还能寻访到多少六十年沧海桑田留下的旧痕,只想看一看昔日的仁爱医院故址,作番怀旧。

我在这里工作生活了整整五载

但当我们步入医院,在一栋栋现代高楼围绕中,蓦然发现那一片作为省级文物保护的红墙绿地,见到小教堂仍像饱经沧桑的熟知老友等候在那里时,不禁喜出望外。闻着浓郁的中草药味,走近两棵大树遮护下的西侧二层红楼,我立时就辨认出当年工作生活了整整五载的熟悉处所。其中的一间还是女儿和两个现在美国的儿子当年的出生地。那时除了难产进医院外,一般家庭都在家中由助产士接生的。

当时杭州除了小型私人医院与诊所,稍有规模的现代医院只有两家教会医院:刀茅巷法国天主教的仁爱医院和解放路英国基督教的广济医院。太平洋战争爆发,两家医院的英法籍教会人士都被日方关押在上海集中营,广济医院一时无法行医,而仁爱医院因为换了匈籍修女担任院长,还能继续维持日常医疗。

只有六七位医生的仁爱医院

当年的刀茅巷是一条高低不平的石子路,进出全靠黄包车,医院被围在大片菜地之中,依稀还是郊区田野的早年景象。院内只有不多的几栋低层红楼,点缀着假山与圣母塑像的大草坪,显得宽敞清静。站在东边小土山上,目光越过旧城墙,可以远眺静静的城河、农田以及鸣笛缓缓驶过的火车。

当时仁爱医院医生最多时也只有六七位,近十个护士,几十张病床。我到医院时,全院只有外科的庄桂生医生与内科的朱人伟医生,他俩上午在医院看门诊,诊治住院病人,下午还要赶往市内自己的诊所行医。作为刚出校门的年轻医生,我被任以放射科及理疗的“光杆”主任,还要担任医生的手术助手,负责免费病房的诊治以及上下午的查房和巡检,此外还担负院内夜间值班与急诊。当时医院大门的一侧小楼设有急诊间,另一侧红楼的二层就分配给我一家生活起居,以便随叫随到。

院内大部分管理工作是由法国天主教仁爱会修女担任的。院长和爱洁大嬷嬷,四十岁左右,高个和蔼,很喜欢孩子,说法语,也会些中文。医院除三四个外籍修女外,还有十多个中国修女,她们是普通人眼中特殊的一类:没有家庭、婚姻和子女,没有收入和个人财产。修女担任起了药房、病房、厨房甚至后勤(养猪、家禽、菜园、花圃)的管理工作。为了自己的信仰,她们将一生所有奉献给了宗教和救助穷人的慈善事业。

仁爱精神为新杭州添光彩

解放前的仁爱医院虽然从医术与规模上在杭城首屈一指,也救治过不少贫病交迫的穷人,但对于几十万缺医少药的杭州城乡居民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记得抗战胜利后一个时期,沪杭线火车十分拥挤,一些无力买票的穷人纷纷攀援在列车车顶,当火车行近杭州站时,每每有人不慎被天桥挤落车下。

当时医生的工作环境和健康防护也无法与今天同日而语。当时仁爱医院的X光机在杭城算得上是一流进口设备了,但今天看来还只是台缺乏必要放射线防护设施的“赤膊机器”——我26岁进医院,四五年后白血球就降至3000,十个指甲也因辐射损伤化脓而被大部分拔除,至今留有残痕,这也是我此后离开医院的重要原因之一。

仁爱医院五年难忘的经历,是我从医一生中最繁忙、锻炼提高最快的时期。今天的西湖更美了,但现代的杭城并未割舍它的丰富历史渊源。作为老同事、老同行,我衷心祝愿杭州红会医院将仁爱精神与红十字的崇高传统发扬光大,为新杭州添抹上一笔幸福康健的亮丽光彩。

猜你想看:

来源:潮鸣街道 杭州日报

编辑:我很忙

探访中央苏区的红色医院旧址——福音医院

新华社照片,长汀(福建),2019年6月18日

探访中央苏区的红色医院旧址——福音医院

6月18日,在长汀县福音医院,傅连暲侄孙傅剑平向新闻媒体记者介绍傅连暲的事迹。

当日,参加“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的新闻媒体记者走进福建长汀的中央苏区的红色医院旧址——福音医院。

1931年秋后,长汀成为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福音医院也成为中央苏区最大的一所医院,许多中央和地方领导曾在福音医院接受治疗。1932年,院长傅连暲先后在福音医院附设创办了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看护学校和中央红色医务学校,为红军培养了大批医务人员。后来,福音医院迁到瑞金,正式命名为中央红色医院,傅连暲仍任院长。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位于长汀县的福音医院(6月18日摄)。

6月18日,参加“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的新闻媒体记者走进福建长汀的中央苏区的红色医院旧址——福音医院。

新华社记者李任滋摄

新华社照片,长汀(福建),2019年6月18日

探访中央苏区的红色医院旧址——福音医院

这是6月18日在长汀县拍摄的福音医院休养所外景。毛泽东曾在此疗养。

当日,参加“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的新闻媒体记者走进福建长汀的中央苏区的红色医院旧址——福音医院。

1931年秋后,长汀成为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福音医院也成为中央苏区最大的一所医院,许多中央和地方领导曾在福音医院接受治疗。1932年,院长傅连暲先后在福音医院附设创办了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看护学校和中央红色医务学校,为红军培养了大批医务人员。后来,福音医院迁到瑞金,正式命名为中央红色医院,傅连暲仍任院长。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新华社照片,长汀(福建),2019年6月18日

探访中央苏区的红色医院旧址——福音医院

6月18日,一名参观者在长汀县福音医院手术室旧址内参观。

当日,参加“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的新闻媒体记者走进福建长汀的中央苏区的红色医院旧址——福音医院。

1931年秋后,长汀成为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福音医院也成为中央苏区最大的一所医院,许多中央和地方领导曾在福音医院接受治疗。1932年,院长傅连暲先后在福音医院附设创办了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看护学校和中央红色医务学校,为红军培养了大批医务人员。后来,福音医院迁到瑞金,正式命名为中央红色医院,傅连暲仍任院长。

新华社记者李任滋摄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cosxw.com//ylsh/6277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