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都锦生织锦博物馆

位于凤起路都锦生丝织厂内。馆占地7000余平方米,其中陈列室500平方米。这是我国第一家专题织锦博物馆。以近千件实物和图片详尽介绍了我国传统织锦两千余年发展历史,当然也展现了都锦生织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共分陈列室、原料准备工场、织锦织造工场和产品展示展卖厅四大展区,同时还在展区之间配有专门介绍蚕桑知识的名桑园,内植中国五大名桑。 都锦生,最初是一个人名,进而是一个厂名,随之又特指一种工艺品。一家织锦博物馆。作为国内首家织锦专题博物馆,它已成为杭州丝绸的标志之一。

都锦生织锦博物馆

中文名:杭州都锦生织锦博物馆

外文名:Du Jinsheng Silk Knitting Museum

类别:历史类

开放时间:1997年5月15日

地点:杭州

馆藏精品:1米多高的巨幅毛主席头像

锦屏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一座鲜活的汉文化生态古城|多彩夏游阅读博物馆

嘉宾简介

龙建林,锦屏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馆长。对博物馆的发展主张张扬个性,创建品牌。近两年来,对隆里古城的历史文化、建筑物群、传统民俗及古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大量的探索,组织整理文献近20万字,自撰古城元素文章近20篇。

行走在鹅卵石铺就的街道上,阳光投下斑驳的树影,满地绿荫如流水般清凉,舒适惬意。排列整齐的民居,古巷幽幽,白墙青瓦,木刻花窗,显示着古城的别致和优雅。

一半是自然的恬静,一半是历史的沧桑,大多数去过锦屏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古朴、文雅、自然、宁静是这座大型人文博物馆的独特气质,走进来,似乎就能回到600多年前那个荡气回肠的年代。

隆里古城

公元1385年,朱元璋第六子朱桢为镇压古州(今黎平、从江、榕江地区)吴勉起义,调集江南九省官军,在隆里设千户所,同时兴建城墙。之后 1000余名官兵受命屯垦戍边镇守于此,屯堡就此形成。数千年来,隆里依然保存着完好的明代军事城堡建筑风貌和独特的汉文化韵味,透过它依稀可以看到曾经的烽火岁月和辉煌。

隆里古城特色建筑

1995年春,中国文博专家苏东海先生、挪威文博专家约翰杰斯特龙先生等一行应邀赴锦屏隆里进行科学考察。专家们惊喜地发现,在浸润着苗、侗文化的土地上,还保留着灼热的汉文化,像这样保存完好的明代千户所军事城堡在全国已非常罕见。它是明代以来中央政权强化对边远地区统治和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渗透的产物。于是,1998年10月,隆里古城被纳入了贵州生态博物馆系列。1999年3月,中挪两国在北京签定贵州生态博物馆群合作意向书,隆里古城作为明代军事屯堡,于1999年被列为中国政府与挪威王国政府在贵州合作建设的4个生态博物馆之一。

游客在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参观

“全馆面积5万平方米,现有居民760户、3280多人。它既是一个以汉族文化为保护研究对象的博物馆,同时又是一个独立的汉民族文化村寨,被称之为‘汉文化孤岛’。”5月17日,在贵州省博物馆、27黔地标读书会联合举办的“‘阅读博物馆”主题分享会上,锦屏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馆长龙建林热情地介绍着这座让他引以为傲的博物馆。“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有别具一格的人文景观和独特的环境、灿烂的文化。隆里作为中国唯一的明代军事屯堡文化社区,它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运转过程,像一颗闪烁的明珠,镶嵌在风光秀丽的黔东南腹地。”

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举办民俗活动

2004年10月,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建成并开馆,随着生态博物馆理念的实践和探索,隆里古城的保护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龙建林看来,新的阶段也带来新的挑战,随着人们对博物馆的功能期望值的提高,怎样把握博物馆的未来,怎样更好地保护和发展博物馆等问题成为博物馆人直面的课题。

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开展培训活动

为了寻求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发展的新路子,近年来,龙建林带领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全体人员开展多形式的文化活动,在开拓展陈方面创新,加大力度搜集整理古城文献,书写博物馆的前世今生。龙建林说,“在保护的基础上传承、发扬是博物馆坚持不懈的目标,我们当下也做了许多工作。一是搭建平台,全面抓好文化传承,培养隆里古城文化传承人、开展艺术节等民俗活动等;二是创新思路,开拓展陈新天地,多形式、多方面展示我们的文物;三是深入浅出讲好博物馆的历史人文故事,利用文创、宣传等手段让文物‘活’起来。”

美丽的隆里古城

当前,随着锦屏县旅游业的兴旺,越来越多的人走进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龙建林对博物馆未来推进文旅融合的目标信心满满,“这颗熠熠生辉的‘明珠’一定会用其特别的光芒让更多人向她靠近。”

旅游攻略

地 址:黔东南州锦屏县西南部

交通

自驾:从贵阳出发行驶351km,途经都织高速、厦蓉高速,到达隆里古城汉族生态博物馆。

乘车:锦屏县到隆里古城45公里,乘车40多分钟即可到达,班车由隆里往返锦屏城关一天10多趟,车费往返20元,每隔45分钟一趟。黎平汽车站13:45、14:45有发往隆里的班车,车程1小时左右。

住宿

隆里古城住宿十分方便,古城里有客栈、酒店、民宿等,且价格实惠。如来龙客栈、古城酒店、龙家园民宿等,游客可自行选择。

美食

隆里古城小吃众多,如隆里腌鱼、古城米豆腐、重阳酒、米花、炒米、麻叶等美食土特产都值得品尝。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向秋樾

资料图片/锦屏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提供

海报设计/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相康

文字编辑/彭芳蓉

视觉编辑/向秋樾

编审/李缨

锦屏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一座鲜活的汉文化生态古城 | 多彩夏游阅读博物馆

嘉宾介绍

龙建林,锦屏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馆长。

行走在鹅卵石铺就的街道上,阳光投下斑驳的树影,满地绿荫如流水般清凉,舒适惬意。排列整齐的民居,古巷幽幽,白墙青瓦,木刻花窗,显示着古城的别致和优雅。

一半是自然的恬静,一半是历史的沧桑,大多数去过锦屏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古朴、文雅、自然、宁静是这座大型人文博物馆的独特气质,走进来,似乎就能回到600多年前那个荡气回肠的年代。

隆里古城

公元1385年,朱元璋第六子朱桢为镇压古州(今黎平、从江、榕江地区)吴勉起义,调集江南九省官军,在隆里设千户所,同时兴建城墙。之后 1000余名官兵受命屯垦戍边镇守于此,屯堡就此形成。数千年来,隆里依然保存着完好的明代军事城堡建筑风貌和独特的汉文化韵味,透过它依稀可以看到曾经的烽火岁月和辉煌。

隆里古城特色建筑

1995年春,中国文博专家苏东海先生、挪威文博专家约翰杰斯特龙先生等一行应邀赴锦屏隆里进行科学考察。专家们惊喜地发现,在浸润着苗、侗文化的土地上,还保留着灼热的汉文化,像这样保存完好的明代千户所军事城堡在全国已非常罕见。它是明代以来中央政权强化对边远地区统治和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渗透的产物。于是,1998年10月,隆里古城被纳入了贵州生态博物馆系列。1999年3月,中挪两国在北京签定贵州生态博物馆群合作意向书,隆里古城作为明代军事屯堡,于1999年被列为中国政府与挪威王国政府在贵州合作建设的4个生态博物馆之一。

游客在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参观

“全馆面积5万平方米,现有居民760户、3280多人。它既是一个以汉族文化为保护研究对象的博物馆,同时又是一个独立的汉民族文化村寨,被称之为‘汉文化孤岛’。”5月17日,在贵州省博物馆、27黔地标读书会联合举办的“‘阅读博物馆”主题分享会上,锦屏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馆长龙建林热情地介绍着这座让他引以为傲的博物馆。“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有别具一格的人文景观和独特的环境、灿烂的文化。隆里作为中国唯一的明代军事屯堡文化社区,它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运转过程,像一颗闪烁的明珠,镶嵌在风光秀丽的黔东南腹地。”

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举办民俗活动

2004年10月,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建成并开馆,随着生态博物馆理念的实践和探索,隆里古城的保护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龙建林看来,新的阶段也带来新的挑战,随着人们对博物馆的功能期望值的提高,怎样把握博物馆的未来,怎样更好地保护和发展博物馆等问题成为博物馆人直面的课题。

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开展培训活动

为了寻求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发展的新路子,近年来,龙建林带领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全体人员开展多形式的文化活动,在开拓展陈方面创新,加大力度搜集整理古城文献,书写博物馆的前世今生。龙建林说,“在保护的基础上传承、发扬是博物馆坚持不懈的目标,我们当下也做了许多工作。一是搭建平台,全面抓好文化传承,培养隆里古城文化传承人、开展艺术节等民俗活动等;二是创新思路,开拓展陈新天地,多形式、多方面展示我们的文物;三是深入浅出讲好博物馆的历史人文故事,利用文创、宣传等手段让文物‘活’起来。”

美丽的隆里古城

当前,随着锦屏县旅游业的兴旺,越来越多的人走进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龙建林对博物馆未来推进文旅融合的目标信心满满,“这颗熠熠生辉的‘明珠’一定会用其特别的光芒让更多人向她靠近。”

旅游攻略

地 址:黔东南州锦屏县西南部

交通

自驾:从贵阳出发行驶351km,途经都织高速、厦蓉高速,到达隆里古城汉族生态博物馆。

乘车:锦屏县到隆里古城45公里,乘车40多分钟即可到达,班车由隆里往返锦屏城关一天10多趟,车费往返20元,每隔45分钟一趟。黎平汽车站13:45、14:45有发往隆里的班车,车程1小时左右。

住宿

隆里古城住宿十分方便,古城里有客栈、酒店、民宿等,且价格实惠。如来龙客栈、古城酒店、龙家园民宿等,游客可自行选择。

美食

隆里古城小吃众多,如隆里腌鱼、古城米豆腐、重阳酒、米花、炒米、麻叶等美食土特产都值得品尝。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向秋樾

资料图片/锦屏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提供

海报设计/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相康

文字编辑/彭芳蓉

视觉编辑/向秋樾

编审/李缨

镜头下的鳒鱼洲致敬“5•18国际博物馆日” ——陈锦波先生向东莞市博物馆捐赠摄影作品

2020年5月18日,正值第43个国际博物馆日,陈锦波先生向东莞市博物馆捐赠一批具有纪念意义的东莞鳒鱼洲摄影作品。这是陈锦波先生第四次向东莞市博物馆捐赠摄影作品,也是东莞市博物馆今年接受的第三批文物资料捐赠。

东莞市博物馆 副馆长曲庆玲接收陈锦波先生捐赠的摄影作品

鳒(jian)鱼洲是由东江和厚街水道交汇形成的小岛,东临东江,西靠厚街水道,面积11万平方米。从空中俯瞰,形似鳒鱼(比目鱼的一种),故被称为“鳒鱼洲”。鳒鱼洲曾是东莞人的骄傲,1974年开始作为东莞外贸部门开发筹建的工业区。80年代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不断有企业进驻,园区内建有制冰厂、肉类加工厂、面粉厂、饮料厂、饲料厂、米粉厂、脱皮烤花生厂等。发展鼎盛时期,曾吸引52家企业、数万名工人。

鳒(jian),比目鱼的一种。从空中俯瞰,鳒鱼洲形如其名。(航拍:李鄂)

为配合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1981年鳒鱼洲工业区被广东省政府批准为莞城出口货物起运点,1988年升格为进出口货物装卸点。进入21世纪后,受企业改革、东江大道修建等因素影响,鳒鱼洲工业区的企业相继关停、搬迁。鳒鱼洲工业区作为东莞改革开放初期的进出口基地,是东莞走向世界的窗口,承载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开放包容的东莞精神,为东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东莞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这里是东莞外贸、粮食部门20世纪80年代初的商办工业区,是改革开放的一块沃土。她,曾是东莞改革开放早期的进出口基地,是东莞第一批外贸货运码头,是第一批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所在地。

这批东莞鳒鱼洲工业遗址的摄影作品,是陈锦波先生历时三年拍摄完成的,他把镜头对准废旧的锅炉房、熄火的高耸烟囱、长草的厂房遗址,直观形象地再现了鳒鱼洲厚重的历史,为研究东莞城市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他将这批摄影作品捐赠给东莞市博物馆,是一个摄影人对城市发展的高度关心和对社会进步的高度责任感。

当年鳒鱼洲工业区里中外合资的“东莞市饲料厂”厂牌周围已被青藤野草掩盖,稍不留意,人们都不知道这里曾经是工厂的办公大楼

陈锦波先生表示将摄影作品捐赠给博物馆,不仅能得到更好的保存,而且在博物馆的研究和展览中才能凸显这批摄影作品的价值。同时,他也希望通过这次捐赠,能影响和吸引到更多捐赠者走进东莞市博物馆,将他们保留下来的有价值的文物资料捐赠给博物馆,并通过博物馆的展览,讲好东莞城市和社会发展的故事。我们衷心感谢陈锦波先生对东莞文博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高大的烟囱巍然屹立,她伟岸挺拔的身躯在蓝天下向人们讲述着她见证鳒鱼洲工业区在改革开放中走过的路。

东莞市博物馆接受反映城市发展进程的摄影作品捐赠,正是对今年国际博物馆日“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与包容”主题的践行。以照片存历史,以影像说历史。这批反映东莞城市发展进程的系列摄影作品,记录保存了东莞城市发展足迹,丰富了博物馆藏品门类和展览类型,加强了博物馆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视角与题材。我们诚望热心公益事业、关心文化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踊跃捐赠。在此向每一位文物捐赠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陈锦波先生向东莞市博物馆副馆长曲庆玲介绍摄影作品内容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cosxw.com//ylsh/6277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