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黄思铭祠

黄思铭祠 位于深圳市福田区沙头东涌村。是该村黄氏族人为纪念其八世祖黄思铭而创建的。约建于明代。为三间宽、三进深、两天井的宗祠式建筑,面宽14米、进深43米,建筑面积602平方米,包括大门、左右厢房、中厅、后厅、前廊及后廊等。大门石匾额刻“黄思铭公世祠”,对联为:“泽传参里,声讫程乡”。整座建筑布局严谨,气势颇为壮观,其屋脊上、山墙上有繁缛的灰塑艺术图案,门前墙上、祠内墙上有精致的壁画,梁架上及屋檐下有雕琢精工的金木雕刻,颇具艺术欣赏和历史价值。

黄思铭祠

1987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省黄姓宗祠旅游景点「广州黄氏宗祠是什么地方」

全国黄氏总宗祠在哪里?

广东东莞市企石镇江边村黄氏祠堂。

江边黄氏宗祠是一处建于明代中期的中国祠堂建筑,属于中华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位于东莞市企石镇江边村的隔塘自然村和大围自然村交界处,占地面积654平方米。

据《江边黄氏族谱》记载,江边黄姓先祖南宋时因战乱从江夏(今湖北汉口一带)几经周折南迁定居于江边,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0年),族裔黄学伊中举出仕为官(官至江西抚州通判),倡议之下,兴建黄氏宗祠。

结构:

江边黄氏宗祠坐南向北,面宽五间,进深三间,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梁架式结构,中轴线对称布局、院落式设计,内置36根石柱作支撑梁架;正门是斗拱牌楼,高宽各12米;二、三进各设有明天井兼回廊,三进另辟有左右厢房。

黄氏宗祠布局合理,宽敞、明净、庄严、大方,带有明显中原建筑文化色彩和早期南方建筑的特征。祠内保留有明江西抚州左堂黄学伊题书的“起凤”正门牌匾、海瑞题赠的楹联(仿制品)一副,有清光绪皇帝嘉奖黄龙韬的木刻圣旨残件,还保留有一批精细的木雕、石雕、灰塑等建筑构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祠堂头门斗拱式牌楼,属于当时较高规格的建筑。

全国黄氏总宗祠在哪里

全国黄氏总宗祠聚集在广东省。

黄姓,远古称黄氏,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按照司马迁的《史记秦本纪》记载,黄氏,为嬴姓十四氏之一。

隋唐时期,黄姓主宗分流,有了新的向南发展的行动。一支由江夏向东南迁移,穿过江西,进入浙江,在金华地区形成了金华黄氏;金华黄氏有一支,在五代时期,由黄玘、黄赡父子迁到江西修水,在修水县形成双井黄氏,双井黄氏在北宋时期出了个驰名中外的大文豪和孝子黄庭坚;另一支先由江夏北迁河南固始,再向南经安徽、江西,抵达福建邵武,形成邵武黄氏。

黄氏家族主要聚集在那里?

在金华黄氏大裂变的同时,作为金华所自出的新安黄氏也经历了同样的裂变和分析。据追远堂《陡妥黄氏宗族》和其他族谱的记载,在宋元以来近千年历史演化的过程中,新安黄墩黄氏宗族,由隋唐时期的一个江夏分支,竟成为一个拥大小40余个各级分支氏族的黄姓大宗族,散布在东南,主要是江西、安徽、浙江三省各地。兹将各支始祖及其派份、来源开列如下,若你是黄姓子孙,或许会从中发现你们家族血缘之根:

新安黄氏 始迁祖黄寻,江夏九世黄积之子,自江夏始迁新安黄墩。

黄屯黄氏 始迁祖黄章,江夏二十世、新安十一世黄德之子,自黄墩始迁歙县黄屯。

潭渡黄氏 始迁祖黄芮,江夏二十三世、黄屯三世黄光之子,自黄屯迁歙县潭底。

下市黄氏 始迁祖黄孝思,江夏三十六世、潭渡十三世黄大之子,自潭渡始迁歙县下市。

潭东黄氏 始迁祖黄裕,江夏四十七世、潭渡二十七世黄义之子,自下市迁潭东。

小路,黄氏 始迁祖黄享寿,江夏三十九世、潭渡十六世黄佛之子,自潭渡迁歙县小路口。

扬州宿松黄氏 始迁祖黄舟,江夏四十世、潭渡十七世黄永韶之子,自潭渡迁安徽宿松县。

古关黄氏 始迁祖黄贵一,江夏四十世、黄屯二十世黄X之子,自黄屯迁古关。

左曰黄氏 始迁祖黄仪,江夏二十六世、新安十七世黄士尧之子,自黄墩迁安徽祁门县左田。

盱眙黄氏 始迁祖黄思道,江夏二十八世左田二世黄逊之子,自左田迁江苏盱眙县。

古城黄氏 始迁祖黄修,江夏三十二世、左田六世黄叔宏之子,自左田始迁安徽黟县古城。

西城黄氏 始迁祖黄继雄,江夏三十三世、古城一世黄修之子,自古城塘迁歙西城。

石山黄氏 始迁祖黄志芳,江夏四十五世、左田十九世黄胜之子,自西城塘迁石山。

横冈黄氏 始迁祖黄志宏,同为黄胜之子, 自西城塘迁歙县横冈。

鲍汀黄氏 始迁祖黄叔仲,江夏三十一世、左田五世黄瑰之子,自左田迁安徽婺源县鲍汀源。

横槎黄氏 始迁祖黄立初,江夏三十二世、左田六世黄叔仲之子,自鲍汀源迁歙县横槎。

石门黄氏 始迁祖黄昱初,同为黄叔仲之子, 自鲍汀源迁歙县石门坳。

茗园黄氏 始迁祖黄希升,江夏三十六世、横搓四世黄明同之子,自横搓迁江西饶州德兴县茗园。

资兴黄氏 始迁祖玉公,字仙琚,后唐同光3年(925)自桂林官楚郴资兴县令,任满择居城治之西。十一世文嵩公再迁清江,文宪公迁汝城楼江,文权公迁乐昌樟村。至1949年,已传47代,共75200人,仍以资兴居住最多,其他分布于湖南汝城、宜章、桂阳、酃县及广东仁化、乐昌、曲江,江西遂川、上犹等地。族谱创修于宋嘉泰3年(1203),元至正8年(1348)续修,明嘉靖2年(1523)三修,天启5年(1625)四修,清时又修五次,1947年十修。

永兴长富坊黄氏 始祖日新公,元进士,湖南潭州路达鲁花赤总管。生子二:华甫、兴甫,兴甫籍湘潭;华甫迁永兴县右厢长富坊。至1906年,已传23代。

桂阳桥市黄氏 明万历间由耒阳布美村迁此。族人分布于本乡大富口、陈家边、黄家图三村。

桂阳泗洲黄氏 始迁祖无銮公,清康熙53年(1714)由江西吉安府龙泉县迁泗洲寨欧菜园定居。

宜章白沙乡浆水黄氏 始祖鼎公,字时举,原居衡山,唐大历3年(768)进士,初任广东南海县县令,旋升连州刺史,任满后择连州松柏山居之。生子二:起顺、起宋,长子起顺,字大化,唐元和3年(808)由松柏山迁居宜章县西南五十里浆水,子孙分布于浆水村附近,少数居湘潭、宁远、蓝山、桂阳等县。至1948年,已传41代,共约2万余人。宗祠、家庙、族立学校俱设浆水村。1941年十五修族谱。

宜章白沙乡龟爻黄氏 始迁祖星玉公,唐季由广西桂林宦游郴,后卜居宜章招募堡。至二十六世子琛公,元武宗至大3年(1310)以贡士任宜章教谕,任满后卜居于白沙乡龟爻。族人分布白沙数十里之锁石村、泗湾、黄家湾等处,杂居于郴县、临澧、嘉禾各县。至1949年,已传32代,居宜章者约2400人。1935年十修族谱。

宜章白沙乡梅溪黄氏 始迁祖子琼公,字朝琚,因助文天祥起义,勤王兵败,自江西沇江始迁郴州北湖塘,旋迁宜章县白沙乡梅溪。族人分布于梅溪纵横十余里及蓝山、新田、宁远、桂东、衡阳、沅江、湘潭等地。至1949年,已传28代,男女丁口26000余人。宗祠设梅溪。族谱始修于明正统13年(1448),1932年九修。

宜章中塘黄氏 明成化时自福建莆田县徙宜章中塘。

宜章五甲黄氏 宋时自江西泰和县徙宜章五甲。

宜章八甲黄氏 宋时自江西泰和县徙宜章八

黄姓为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主根在古黄国(今河南信阳地区潢川县),黄姓起源有三支。

1、出自嬴姓。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大约���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3、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新唐书》中有“邕管(在广西境内)蛮有黄姓。唐黄少卿、少高、少温是也。”其实,此支黄氏乃是黄国遗民的后裔。

郡望:

1、零陵郡:西汉时置郡。此支黄氏为三国黄盖之族所在。

2、巴东郡:东汉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蜀将黄权之后。

3、西 郡:在今甘肃永昌一带,为酒泉黄衍之后。

4、会稽郡:秦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黄昌之后。

堂号:

宽和堂:汉代黄霸为河南太守。当时的官吏都很严肃,黄霸为政独尚宽和。宣帝时,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关在监狱。从官到民一齐为他呼冤,终于平反昭雪。

江夏堂:后汉黄香,小时死了母亲,他对父亲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扇凉,冬天把父亲的被褥暖热。人夸他的孝:“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迁徙分布

黄姓最早的发源地应在金河南省潢川县西部一带。黄国灭于楚之后,黄姓族人散居四方。有地北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今河北境),今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据说均因黄人迁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又有一支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秦汉之时,黄姓已称盛于长江中游及以北河南、安徽等地。黄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末年,因中原士族大举南迁,使黄姓在南方的分布更广泛。

青塘的黄氏宗祠

青塘黄氏宗祠是为纪念青塘黄氏开基始祖永兴公而建造的。永兴公,讳润。于明朝永乐八年(1410年)出生在一户军人家中,排行长(共五兄弟),其父黄有能公(军名王志努),是番禺县杨氏都第十三图两潭堡(今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两下村)人,从军,于洪武廿七年从广州左卫派遣至碣石卫,协助都司花茂督造卫城,后调任大安屯军总旗,及至年迈返乡,军务由长子世袭。居住大安屯(今陆军环珠寨),又移居旧屋(大安山仔顶)。彼时,明朝政治也发生了变化,屯田制逐步弱化以至消亡,永兴公顺势应变,在黄民山乌石陇买置产业,于天顺年间(1458—1464年)率子孙移居青塘。初住兵寨,接着在兵岗搭寮(现为老祖祠堂)。

至嘉靖元年(1522年)立籍惠州府海丰县坊廓都九图,户首黄承业(正式由军户变为民户,由王姓转为黄姓)。

五百多年来,繁衍了二十几代,除居住在青塘本地的一万多人外,居住在海丰、汕尾等十几个乡村的长房裔孙就有二万多人,目前,青塘黄氏后裔移居省内外,海内外有近十万人。

黄氏宗祠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初为斗篷式结构,厢房兼住人家,至乾隆二年(1737年),整个家族已有了较大的发展,出于尊祖敬宗,敦亲睦族的需要,时任族长嵩玉公,召集各房房长伯聘公、尚卿公,以及若珍公、德圣公、伯锦公、友玉公、兴万公等族干宗长,在原址重建始祖祠堂。始祖祠堂香火一直很旺,但在上世纪大跃进年代(1958年),神龛被拆,祠堂一直被小学当作科室使用。1979年,旅港同胞发起,成立修缮宗祠理事会,开始集资,付兴宁觅师择日,并于当年开工,将祠堂进行了全面修复,同时重置神龛,于1980年完工入火,全村进行了隆重的庆祝,四乡六里的黄姓宗亲及友好邻邦都前来祝贺。今金碧辉煌、雄伟壮观的新祠堂是修建于2011年,并于当年12月2日(即农历十一月初八)举行史上最隆重的重光庆典活动!

祠堂文化 | 解读黄氏祠堂文化

祠堂是宗族的圣殿,是陈列供奉祖先神主牌位的神圣之地,又是族长率领家族成员隆重祭祖、讨论、决断事务及进行宗法族规教育、执行奖惩的威严之地。它兴于两宋,盛于明清。初时,只是“每晨兴,家长辈率领众子弟致慕于祖宗祠堂,聚集于厅”。继后,由家祭,墓祭发展为地域内一族分支,定期祭祀,以示讲究,同时举行社火、灯会,以民族歌舞形式,颂扬祖德,祈盼家族昌盛。它的建筑形式,同庙宇相比,有的更加宏阔华丽。祠堂的管理,大抵组织宗亲会,由会员捐资,购置田产房产,永久生息,以维持每年祭祀开支。设置管理人员,管理财产及日常香火洒扫。 祠堂春秋两次祭祀,非常郑重,祭品的四果十二碗,三牲酒醴,大抵都是定规。礼散赞礼,主祭陪祭者的初献、亚献、三献,也一本古礼。有的按祭孔仪式,初献前先鸣钟鼓,以炉、灯、扇、伞迎神,诚肃庄严的敬中,仿佛真有列祖列宗之神,云车风马,翩跹而下,祭毕设会餐,俗称“食祖”。有的祠堂则连某房“食祖”,餐桌一定在某个地方,也有定规。如前廊后廊,左楹右楹。 祠堂的前身是祖庙、祠庙。它是何时兴建?1983年10月,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宗族祭祖庙的发掘,证明祖庙的设立是从母系社会开始。祖庙很长时间称之为家庙、宗庙。

黄国故城的“黄君台”,又称“黄孙台”、“黄君庙台”,就是黄国建立的祖庙。它是黄国举国供奉的殿堂,也是商量族中事务的议事厅。由于春秋中期黄国破灭,族人居无定处,加之春秋战国几百年“非笑圣人、荡灭典礼”,黄氏相当一段时间的宗族活动资料无处查考。据陈支平《近五百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介绍,福建黄姓祠堂建于唐末五代。族谱文献记载,黄庭坚在江西分宁双井建立黄氏“江夏堂”大宗祠;南宗末年,福建莆田东里黄仲元与弟、侄在莆阳建“思敬堂”族祠;明成化年间,安徽歙县黄氏建立潭渡黄氏族祠堂。

当时,朝廷对一些权贵以赐建祖庙祠堂的形式笼络施惠。“上有所好,下必甚之”,于是两宋大兴建祠之风,认为“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因此,黄氏大族的祠堂,名震一方,垂范累世。至明清,祠堂之建大盛。《皇清经世文编》载,清代江西、福建、湖南等地“皆聚族而居,族皆有祠”。《三异堂笔记》说,四川地区“族必有祠,祠必有产”。《皇清奏议》谓,广东地区“率多聚族而居,每族皆建宗祠,置有祭田”。《康熙徽州府志》记,安徽地区“垂宗谊,讲世好上下六亲之施,村落家构祠宁”。黄国故城明代也建有辉宏祠宇,清乾隆年间又扩建“德心堂”。

迄至近世,散布四海的同族黄氏后裔,为了加强族姓联系,许多地方由过去的本支祭祖,扩大为本宗、本族合祭,形成修建跨地区黄氏大宗祠或总祠。如江西各支黄氏合建“敦睦堂″江西全省黄氏宗祠;清同治十一年,湖南九郡四州黄氏合宗江夏,在长沙飞虎寨(三国黄忠故宅)右寨,合建湖南全省黄氏总宗祠,也称“敦睦堂”;

福建仙游县黄姓子孙联合全县三十多个村的黄姓,于清雍正十二年在县城合建仙游黄氏大宗祠:广东潮州黄姓,于清乾隆四十六年在潮州北门内合建潮州黄氏大宗祠。福建省在福州市建立福建省江夏黄氏源流研究会,邵武建立邵武黄氏峭山公后裔联谊会,龙岩建立龙岩客家江夏文化研究会,台湾省1980年成立“世界黄氏宗亲总会”,台湾台北县建立黄氏宗亲会、广东汕头建立黄氏宗亲会、黄氏发祥地河南潢川成立“中华黄姓潢川研究会”等等。黄姓子孙在海外更是一秉其风。1942年美国就建立旅美黄姓统一组织“黄江夏云山总公所”,

现易名“全美黄氏宗亲会”;南洋黄氏华裔在新加坡建立统一的“南洋黄氏总会”,还分别建立“菲律宾江夏黄氏宗亲总会”、“马来西亚黄氏宗祠”、“印尼椰嘉达江夏堂黄氏宗亲总会”,泰国建立“泰国黄氏宗亲总会”。越南、柬埔寨、韩国、加拿大等也有统一的黄氏宗亲会。这样,黄氏的血缘联系由单线演为网络,不仅秉袭古风,谨遵祖训,坚持年年宗祭祠祀,还加强宗族联系,团结本家族,敬祖念根,谋求共同繁荣昌盛。

黄粱美梦典故-黄梁梦吕仙祠

黄粱梦吕仙祠是河北省著名文物古迹和旅游胜地,属于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北10公里黄粱梦镇,黄粱梦位于河北邯郸市北10公里处的黄粱梦镇,始建于宋代,明、清时代及1984年均有大规模修复。

吕洞宾在汉族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相传吕祖诞辰为农历四月十四日。

这一古建筑群占地1.3万平方米,殿宇房舍180余间,依唐代沈既济传奇《枕中记》而建,欲称卢生庙、邯郸古观,汤显祖《临川四梦》之一,始建于北宋初期,是华北地区影响较大的千年古观。 “黄粱美梦”成语和毛泽东诗词“一枕黄粱再现”均出于此。相传卢生遇神仙,做黄粱美梦就在此地。黄粱梦吕仙祠属于闻名的宗教旅游资源。

景点简介

黄梁梦吕仙祠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建筑,位于河北省邯郸市附近,创建于宋朝(960-1279年),后来的朝代都曾对其进行过重修和扩建。现存建筑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规模宏伟、保存较好。

该道观主要供奉的是道教著名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并根据关于他的一个传说故事而修建。吕仙祠坐北朝南,门前有高大的琉璃照壁,大门上镶嵌着“邯郸古观”四个大字;进门为前院,院南的照壁嵌有据说是吕洞宾亲自书写的“蓬莱仙境”四个字;与它相对的是通向建筑群中轴线的丹门,门上悬挂着古代一位皇帝题写的匾额。

吕仙祠主体建筑包括有钟离殿、钟楼、鼓楼、吕祖殿、东王母殿和西王公殿。另外还有卢生殿,就是叙述吕洞宾的故事。传说他引导一位姓卢的书生在睡梦中领悟了人生,决心修道。殿内有大青石雕刻卢生睡像和睡床以及墙壁上的壁画,展现了卢生一枕而觉,一觉而梦的意境。现黄梁梦吕仙祠已经成为河北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流传故事

田中角荣求乩处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在1972年访华的时候,曾经向周恩来总理提出过要到黄粱梦来看看,并且要出巨资重修吕仙祠。原来田中角荣年轻的时候曾经在侵华日军中服过役,那时他所在的部队就驻扎在黄粱梦附近的据点里。他曾经到吕仙祠里拜过吕仙,祈祷吕仙保佑他在华期间平安,当时里面的道士说他有当丞相的命,回国后能飞黄腾达、官运亨通。

1940年,田中角荣因患重病被送回日本医治,1941年以伤病军人退役。几十年后他居然真的当上了日本首相,实现了他的当官梦。所以想重返黄粱梦以还心中夙愿。可是当时吕仙祠改为了民宅,周总理当时即婉转地谢绝了田中角荣的要求。

但在距吕仙祠不远的这座民宅,却把田中角荣的最终结局画到了墙上。那就是他最风光的时刻被东京地方检察厅正式逮捕,宣布他涉嫌在1973年8月至1974年2月任首相期间,通过丸红公司4次收受洛克西德公司的贿赂款共5亿日元,决定以违犯外汇法嫌疑予以逮捕,给他戴上了手铐!

此画旁还有一首诗为证:当年日军侵华时,田中诚叩吕仙祠。叩问日后谋何职,乩盘现出手铐影。四十年后全应验,方知吕祖真神奇。

黄粱美梦

黄粱梦的故事流传很广,甚至影响到海外。东南亚来的游客,大多熟悉这个典故,在日本的小学生课本里,就记载有“黄粱梦”的故事,日本还将中国戏剧《邯郸记》搬上日本舞台,外国游客提起邯郸,就会说:这是做黄粱美梦的地方。黄粱梦为什么驰名中外,它为什么又叫吕仙祠呢?这要从一部唐代小说说起。

黄粱梦吕仙祠是依托唐人沈既济的小说《枕中记》的故事而建的,故事说的是在唐开元年间(字幕:公元719年),道士吕翁成仙后,化作长者云游天下。一天,在邯郸道上的一家客店里,他遇见了一个骑着青驹进京赶考的穷书生卢生。卢生向吕翁讲述自己命运不济,屡考不中的境遇。谈着谈着昏昏欲睡,吕翁见状从行囊里取出一个两端有窍的青瓷瓷枕递给他,说:“你先睡一觉吧”。卢生一枕上瓷枕,便很快进入梦乡。他梦见自己考中进士,连连升官,但又几经浮沉,几次遭受诬陷,亏得皇帝为他平反冤狱,后又出将入相,封为燕国公,娶了美丽的妻子,全家享尽荣华富贵,高寿81岁久病不治而亡。梦到这里卢生猛地醒来,只见店主人正在煮黄粱米饭,卢生惊讶不已,吕翁却笑眯眯地对他说:“人生之道,不就是一场梦吗?”卢生茅塞顿开,扔下诗书跟吕翁学道去了。 在后来的作品中,人们对情节进行演义,让吕洞宾取代吕翁,成为黄粱梦中的主人公。

黄粱梦吕仙祠是中国惟一以梦文化为主题的景区。它反映出中国儒道两家“无为是永恒、出世是正道”的传统思想。所以,自《枕中记》问世以来,这个梦一再被人续写改编,唐代有《南柯记》,宋代有《南柯太守》,元代有马致远的杂剧《黄粱梦》,明代有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邯郸记》,而清代蒲松龄的名著《聊斋志异》中的《续黄粱梦》,则塑造出一个与卢生相反的典型人物,这个梦对千古名著《红楼梦》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金代诗人元好问诗云:

《题卢生庙》

"死去生来不一身,

定知谁妄复谁真,

邯郸今日题诗者,

犹是黄粱梦里人。"

景点介绍

八仙阁

阁内所供奉是道教八位神仙,即汉钟离、铁拐李、曹国舅、张果老、吕洞宾、韩湘子、蓝采荷、何仙姑,道教人物八仙大约始于元代,最初人名并不统一,而且均为男性,直到明代吴元泰着《八仙出处东游记》小说传世,八仙人物才定型。由于八仙经常游戏人间,惩恶扬善,救贫解难,传说在汉族民间流传很广。其“八仙过海,八仙庆寿”故事尤为世人所乐道,此阁建于明代末期,是道士们为迎接八仙临莅憩息而筑。

吕祖殿

吕洞宾是道教八仙中名气最大的一位,传为唐代人,名岩,字洞宾。元代全真道奉为“北五祖”之一,故通称“吕祖”,又因受封为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又称吕纯阳。其出身经历、传世说法也不同。一说他原姓李,为唐宗室。武则天称帝杀戮唐宗室时,改姓吕,后避难十试,终授金液大丹而成仙。其救苦拯难事迹很多。“三醉岳阳楼”故事尤为汉族民间津津乐道。

卢生殿

卢生本为唐传奇《枕中记》(沈既济撰)人物,卢英,字粹之。因久试不弟,于邯郸舍遇道者吕翁(后传为吕洞宾),吕授其瓷枕,遂入梦,梦中娶富女,登高科,做大官,享尽人生富贵,寿至八十而命终,卢生梦醒,而旅店主人炊黄粱饭尚末熟,由此感悟人生如梦,卢生祠为国内孤庙,殿内卢生青石雕卧像,相传抚摸其躯可祛病,香火甚旺。

元辰殿

古时以十天干搭配十二地支即生肖属相纪年,六十年为一循环周期,称为花甲子。道教认为每年均为一位值年神将(太岁)主持此年的人生祸福。对于此年出生的人来说,值年太岁也就是命运保护神,故元辰殿称为保护神殿。作为汉族民间信仰,人是离不开年神保佑的。殿正中女神为斗姆。相传是北斗九星君之母。为北斗天界最高神祇。俗传北斗注生,南斗注死,所以,她也是执掌人生命的神道。

旅游交通

邯郸市位于中原腹地,晋冀鲁豫四省交界,交通极为便利。邯郸机场通航,京广铁路、107国道、京港澳高速公路纵穿南北,邯长、邯济铁路,青兰高速、309国道横贯东西。进景区均为高标准一级公路,有旅游专线道路。景区在邯郸市各主要出入口均设有引导标识,高速公路出入口设大型宣传板。

高速:邯郸汽车西站、东站每天都有多次发至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济南、太原、武昌、西安、温州等方向去的豪华快车。

航空:邯郸机场已经通航上海、广州、深圳、西安、大连、重庆、长沙……

自助游:从高速公路邯郸北口下道,经迎宾路西行,中华大街北行,北环路西行,107道北行可达景区。

市内交通:从火车站,汽车西站,汽车东站都有直达景区的公交车,现开通801路、17路、6路、59路、70路等旅游公交线路。

(*图文内容整理自网络)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5149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