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黄花城遗址

黄花城遗址位于靖边县新城便民服务中心黑龙沟村,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汉,类别为古遗址。

黄花城遗址为靖边县文物保护单位。

黄花城遗址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昔日城垣遗址今日花海绿洲

摊开北京地图,在中北部有一条与北三环并行的“绿带”,它就是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曾经这里是元大都的北城墙,后随历史变迁而废弃。如今,它将古都风貌和现代文明融为一体,成为北京城区最大的带状经典公园,以绿水繁花等美景迎接八方来客。

兴建于元代的“北土城”

元大都城垣遗址位于朝阳区、海淀区境内,东西走向,全长6730米。其中,占居主要部分的朝阳段长度为4173米。相较于元大都城墙遗址,“北土城”这个名字更为人所熟知,而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多年前元朝建都北京之际。

元大都古代属于幽燕之地。辽开泰元年曾改为燕京,其城址在今北京外城的广安门内外。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开始在此建新城,并迁都于此,改称大都。

据史料记载,大都城建成于至元十三年(1276年),平面呈南北长、东西宽的长方形,大都城周长为28600米,四面设有土城墙,面积约50余平方公里,设11座城门,包括光熙门、崇仁门(今东直门)、齐化门(今朝阳门)、健德门(今德胜门外小关)、安贞门(今安定门外小关)等。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军攻克元大都后,随即将北城墙向南收缩约五里,遂废元大都北土城。

朝阳区现存北土城遗迹已经历700余年风雨侵蚀。1988年,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园,并命名为“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

悠悠古迹中的雕塑群落

2003年,为保护元大都城垣遗址,配合奥运景观建设,北土城“北京市人文奥运环境治理工程”启动,朝阳区对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进行了整体改造。

改造后的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创下4个北京之最和1项全国第一:最大的城市带状公园、最大的室外组雕、最大的人工湿地、最先完成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试点公园,北京也因此成为全国第一个进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挂“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牌的城市,为北京市创造了一个“以人为本、以绿为体、以水为线、以史为魂、平灾结合”的经典园林。

小月河横穿而过,将公园分为南北两个部分,河南侧为土城遗址保护区,北岸为绿化景点建设区。走进今日的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仿佛走进了一个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时光隧道。作为北京城市文明发展的见证和实物遗存,这里有高达约十米的城墙遗迹,也有炮台、盾牌、铁马,以及各种造型的雕像,分布在广场或者林间。

这就是北京目前最大的“室外雕塑群”,由著名雕塑艺术家楼家本先生创作,共有十九个主要人物,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元代军事、科技、文化和水利的杰出成就,群雕以其体量、形式和土城的统一协调成为公园建设的点睛之笔。

土城遗迹成国家重点文物

元大都城平面呈南北长、东西宽的长方形,大都城周长为28600米,东城墙长7590米,西城墙长7600米,北城墙长6730米,南城墙长6680米,面积约50余平方公里,设11座城门。城的四角都建有巨大的角楼。城外部等距离地建有加强防御的“马面”(凸出于城墙外部的墩台,宋代称为“马面”,明清则称为墩台),其外再绕以又宽又深的护城河。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基部宽达24米。为了加固城墙,在夯土中使用了“永定柱”(竖柱)和“絍木”(横木)。

现存的元大都城墙遗址位于朝阳区、海淀区境内,居健安东路、健安西路北侧,东西走向,全长6730米。朝阳段长度为4173米,东起土角楼西侧北京服装学院以东673米处,西至京藏高速路。因其为元大都北城墙,且全部用土夯筑而成,故又俗称“北土城”。土城遗迹高低不等,东段最高6~7米,西段最低2.7米;基宽不一,约20~26米。1957年被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棠花溪”成公园一景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朝阳段),包含元城新象、大都鼎盛、龙泽鱼跃、双都巡幸、四海宾朋、海棠花溪、安定生辉、水街华灯、角楼古韵等多个景点,最受欢迎的要数“海棠花溪”和“龙泽鱼跃”两个景区。

在公园的最东端,城市轻轨与小月河斜向交会出一块三角地,形似龙头,面积约17000平方米,水面、自然山石和植物“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形成具有郊野风光的自然野趣湿地园。它就是美其名曰的“龙泽鱼跃”景区,也是北京市城区内最大的人工湿地。

而每到春季,是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人气最高的高光时刻。这里拥有北京城区最大的海棠林,每年三四月的“海棠花溪”节,让这里游人如织。西府海棠、金星海棠、雪球海棠、火焰、路易莎、春雪、粉手帕、印第安魔力、红丽等,各种春花摇曳绽放,让整座公园弥漫着扑鼻的香气。

全国首个功能化避难场所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朝阳段)改建工程,将防震减灾与公园改造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形成了全国第一个功能化并公开标示的防震减灾应急避难场所,平时是休闲娱乐场所,灾害发生时则可为人们提供相对长期的生存保障。

来源:北京朝阳APP

我在黄花找文物——川汉铁路遗址

川汉铁路是清末提出兴建的一条重要铁路线路,是连接湖北、四川两省,贯通长江中上游地区的重要铁路动脉。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唯有今川渝境内原"川汉铁路"线路段未能建成。

川汉铁路经黄花镇境内,南起黄花场社区上风垭,北至杨家河村七里峡,共31公里,到1912年陆续停工。境内已打通上风垭山峒,建成有黄家场、张家口两个火车站,另有6个桥墩。目前,上风垭山峒遗址、黄家场火车站已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今天,小编带领大家一起找寻属于黄花的“川汉记忆”。

川汉铁路遗址简介

光绪29年(公元1903年),清政府决定修建川汉铁路。光绪31年(1905年),宜昌至万县段率先动工,6000民工沿线呈布,开始了艰苦卓越的修筑工作,很快人力就逾过三万,可是事情并没按人们想象的那样发展,美国和德国将川汉铁路建设权揽到各自的怀里,宜昌至万县300千米由美国人承建。1911年5月,“保路运动”开始,同年9月,川汉铁路陷入瘫痪。1913年,宜昌铁路坝至晓峰大峡谷已经建成的几十千米的铁路全部撤毁。

遗址简述牌

为此,最后一任铁路经理李稷勋1915年痛心疾首,眼含泪水,写下了《四川商办川汉铁路宜昌工场志痛碑文》,刻石于东山,4400字,详述了川汉铁路修建的起因、勘探、修筑以及清政府丧权辱国出卖铁路的经过,以示志痛,又称“血泪碑”。可惜,后来毁于战火。

《志痛碑文》:天费康中国,媾孽于铁路,而蜀先告灾,有清末季,政柄庞歧,初以铁路许人民得用私财,趣兴缮,号曰商办公司,各省公司,宜昌工事绝艰,若隧洞,若桥梁,若斜坡,若弯线,皆国内它路所未有也。盖穹山盘亘,涧谷丛沓,仰蹑青天,下瞰无底,将一切堑之,堙而平之,不惟苦于措置,且乖事实,则易堑而隧,不堙而桥,非乐为其难,扦于势也。故宜万路线距离才逾六百里,凡为隧洞无虑什百,深一万数千尺或二万尺;溪桥无虑什百,长者五六千尺,高者二三右尺;斜坡之差比,大抵以四十尺高一尺为常率;弯线这弧角,大抵六百尺之半径为桓例,无所谓砥与矢之平直也。东西工程学者,薄游来观,往往咋舌。

川汉铁路遗址——上风垭山峒

该遗址位于黄花镇黄花场社区与小溪塔街道姜家湾村交界处的上风垭山体下,为清末川汉铁路仅存的铁路隧洞遗址。由詹天佑奉命考察并组织设计施工,当年由宜昌至万州段开工,民工多达4万人。铁轨从宜昌铁路坝铺至上风垭,后因“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而终止。

1909年9月,川汉铁路宜(昌)万(县)段开工,到1911年10月工程宣告结束。然而,整个宜万段仅宜昌经过兴山至归州(今秭归)一段开了工,其中只有宜昌新码头至夷陵区小溪塔15千米铁路能通车。如今,在距宜昌铁路坝(现夷陵广场)约20余千米的夷陵区上风垭,仍然可以瞻仰到昔日川汉铁路宜万段的遗址──上风垭山峒。

上风垭山峒遗址

川汉铁路遗址——黄家场车站

黄家场车站是川汉铁路建设中的四个车站之一,占地面积379平方米,整体建筑呈西洋式风格,前面为5个大拱形门,一大四小,对称排列,墙体敦实,脚基坚实。之前一直为黄花粮站,后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整修后的黄家场车站

川汉铁路遗址——张家口车站

张家口车站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西洋式风格,前面为5个大拱形门,后面为两排横向房屋,中间留有巷道,房屋墙体敦厚。2018年进行全面修复,目前修复已基本完工。

整修后的张家口车站

川汉铁路遗址——铁路桥墩

黄花场铁路墩,位于黄花场社区通往军田坝方向的省道宜保公路支线黄新路旁,此处共有六个铁路桥墩,其中四个桥墩在新建的广场之中,另两个桥墩位于官验河两侧。于2015年被公布为宜昌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黄花场铁路桥墩遗址保护现场

小圈子、寺冲口铁路墩,分别位于312省道27和36千米处,为川汉铁路桥墩。

川汉铁路,选择了一条绕道三峡晓峰腹地河谷的线路,绝大部分路基都是沿河而筑。这个走向与现在的省道宜兴公路和宜巴高速公路大体重合。分析缘由可能是因为当时条件有限,施工搅拌“洋灰”需要用水,筑路工人生活也需要用水。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河沟本来就是绕山而过,可以让工程的难度降低。

不忘川汉铁路 传承爱国情怀

川汉铁路自晚清提出修建,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共提出二十个线路方案,加上现在已修建完成的宜万段铁路,已有二十一个方案。这多达二十一个线路方案的设计,反映出了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考虑,也反映出铁路修建技术的进步。

2010年12月22日,号称世界上最难修的铁路——宜万铁路(湖北宜昌市到重庆万州区)在湖北恩施举行首发仪式,23日起正式运营,国人追求了百年的梦想终于实现。

编辑:高启韬

审核:秦欣然

明城墙遗址公园,早春的梅花开了!

温度升高,天气逐渐变暖,春意渐浓,明城墙遗址公园几株梅花开出了第一批花朵,引来不少市民驻足观赏、拍照分享。

梅花的高雅清淡与城墙凝重、古朴的氛围交相辉映,美丽非凡。

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位于北京市中心地域,崇文门东大街至东便门,东起城东南角楼,西至崇文门,总面积约:15.5公顷,其中城墙遗址及城东南角楼占地3.3公顷,绿地面积12.2公顷。历史上明城墙全长24公里,始建于明永乐17年(公元1419年),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现存的崇文门至城东南角楼一线的城墙遗址全长1.5公里,是原北京内城城垣的组成部分,是仅存的一段,也是北京城的标志。其城东南角楼是全国仅存的规模最大的城垣转角角楼,始建于明代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明城墙遗址公园正式对外开放,2003年,明城墙遗址公园开始进行梅花的引种栽培研究,2005年该项目被列入东城区重点科研项目,2007年初步形成梅花景观,目前共种植了50多个品种的近千株梅花。

作为 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古老的角楼与城墙真实记录了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展现了北京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是广大人民群众培养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是青少年学习历史、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课堂。

赏花提示:出门赏花,别忘了戴上口罩。赏花时,请您爱花惜花,文明游园。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崇文门东大街9号

来源: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北京日报、北京旅游、数字东城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5141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