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陈铭枢故居

璋嘉村:璋嘉村……

陈铭枢故居

贵州荔波:邓恩铭故居陈列馆和邓恩铭广场规模宏大

前不久,到贵州都匀、独山、荔波走了一趟,发现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是荔波人,便专程到荔波县城参观邓恩铭的故居。

邓恩铭是水族人,中共一大、二大代表。水族出了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有一大、二大代表,这是水族人民的无限荣光。

邓恩铭

邓恩铭故居是一排砖木结构的平房,位于县城东北角。屋子里没什么陈列,有石磨等磨豆腐工具,说明邓恩铭父母当时是靠卖豆腐来维持生计的。故居是2001年改建的,总面积达180平米。邓恩铭生于1901年,6岁上私塾,10岁进入荔泉书院读书。1917年,16岁从书院毕业。1918年,17岁时投奔过继给在山东当县官的黄家二叔,并由二叔资助进入济南的山东第一中学读书。

从这简单的介绍可以看出,邓恩铭父母是小市民,不太穷也不富裕,能够供儿子上私塾和书院,但没有能力让儿子上中学读书。为了让儿子获得更好的教育,不得不过继给非本家的二叔,远到数千里之外去读书。这真是没有办法的事。有望子成龙之心,无培养儿子深造之力啊。

邓恩铭故居

介绍材料说,邓恩铭故居曾改建,并未说重建。即使重建,也是可以理解的。邓恩铭父母后来的情况如何,没有看到介绍。邓家的房子能保存下来,那是奇迹,不能保存下来则很正常。

故居旁,有三层楼的邓恩铭陈列馆,面积达9000平方米。陈列馆中,邓恩铭的资料非常少,有一张难得的半身照,年青,一脸的忧国忧民,有点像油画(纵使是油画,也可以理解)。还有邓恩铭在山东办革命报刊杂志的资料介绍。邓恩铭中学时接受进步思想,参与学生运动,19岁就参与创建山东共产党组织,后来成为山东的省委书记。27岁由于叛徒出卖而被捕入狱,30岁英勇就义。可以想像,荔波县为收集邓恩铭资料所费功夫不小,但邓恩铭留下的资料实在太少了!陈列馆主要介绍荔波及贵州的革命历史。

古榕树,浮雕墙

邓恩铭雕像

故居和陈列馆的左侧是一棵巨大的古榕树,榕树下有一堵浮雕墙,浮雕墙有邓恩铭的头像和四幅革命斗争的群像。浮雕前是邓恩铭广场。这里原来叫漳江园,为纪念邓恩铭而更名为邓恩铭广场。广场旁有邓恩铭的青铜雕像,基座高3米,用红色磨光花岗石砌成,雕像高3米,用青铜浇注。邓恩铭手握书卷,身穿当时读书人的长袍,坚定地迈步向前。

广场北面有高大雄伟的木制仿古楼宇,其柱为巨大的原木。广场内设有音乐喷泉。入夜,水柱随音乐喷射,在彩色灯光下舞动。这里已成为广大市民憩息的场所,在锻炼、休闲中缅怀邓恩铭。

广场上的仿古建筑

曾经的漳江园、如今的邓恩铭广场,它的一端与风景秀丽的漳江相衔,漳江环抱县城而过,给荔波县城以无限的温柔和长久的滋润。

《争当革命遗址守护人》探访陈国柱故居,铭记往昔峥嵘岁月!

守护革命遗址,追忆先烈事迹。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共莆田市委宣传部、中共莆田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共青团莆田市委、莆田市通联站、东南网莆田站共同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再走长征路之争当革命遗址守护人”系列宣传活动,用双脚踏寻革命先辈的足迹,用镜头和笔触描绘新中国70年的壮美画卷,激励全国人民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争当革命遗址守护人》纪录短片(第一季)将通过不同革命遗址守护人的视角,向网友陆续展示陈国柱故居、仙游革命烈士陵园、哲理钟楼等七个革命遗址背后鲜为人知的革命故事和红色记忆。本期由吴慧敏为大家讲述陈国柱故居的故事。也欢迎广大青年加入“革命遗址守护人”的队伍,共同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

陈国柱故居

荔城区西天尾镇下垞村位于群山之间,这是一块革命的红土地。作为哺育培养出闽中党组织卓越创始人和烈士的故乡,解放前先后有30多位革命先烈加入到英勇救国的队伍中。他们战斗在不同的岗位上,成为解放全中国和建设新中国的中流砥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也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国柱和烈士陈国桢孪生兄弟的出生地。

“国有干城扶赤帜,民之喉舌发洪钟”。陈国柱故居大厅悬挂着郭沫若的亲书题联,仍述说着陈国柱当年的革命岁月。

陈国柱故居是一座清代典型七间厢平房建筑,由大厅、厢房、重厢房、石埕、围墙、大门组成,建筑面积约800多平方米,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这里山清水秀,环境优美,面向九华山主峰。陈国柱、陈国桢孪生兄弟出生于故居左厢房内,由祖父母教养长大,俩人在这里度过青少年时代,并走上革命道路。走进故居,正门上悬挂着一块《贡元》匾额,这是陈国柱、陈国桢兄弟的祖父陈凤苞在光绪年间考上第一名秀才时朝廷赐给的;故居两边墙面挂有郭沫若、苏华、柳亚子、叶恭绰等人的题词;左边厢房则展出了陈国桢、陈国柱兄弟的部分家具,有他们兄弟睡过的眠床,有他们小时候读书的文房四宝等等。透过尘封的历史文物,让人仿佛看到了当年革命的峥嵘岁月。

陈国柱、陈国桢合照

在这些展品中,一个破旧的小皮箱格外引人注目。2011年,陈国柱儿子陈汉元特地从北京带回一个破皮箱,这就是陈国柱当年仅有的家当。1945年4月,陈国柱就带着这个皮箱参加了在延安召开的中共“七大”。

(来源:莆田东南网)

end

陈望道故居里面有什么 陈望道故居值得一去吗

很多城市都有这故居那故居的,还是很值得一去看看怀念一下,小编只去过毛泽东故居,那里还保留着原来的样子,看完了之后心里的确有感叹,觉得还是很厉害的,本篇小编要跟大家说的是关于陈望道故居。

来到义乌后,我才知道义乌有个名人叫陈望道。他的出名,是因为他是中国第一个翻译出版《共产党宣言》的人。如今,党领导中国取得翻天覆地变化,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前景光明,第一个翻译传播《共产党宣言》的人,自然会受到重视。保留一个故居,那是必然的。

去年值班时,我偶然翻阅了义乌史志,刚好看到一篇记载参观陈望道故居的游记。当时饶有兴趣的通篇细读,记得该作者表达了这么个意思:他以为陈望道故居修缮的很好,陈设规范齐全,环境整治的很漂亮。没想到,等他去了,不但现场冷清荒凉,没专人看管,门上还挂了把锈迹斑斑的锁。后面叫人开了门,进去也觉得陈设太简单,仅有一个铜像立在室内,一些宣传画挂在木制墙面上。觉得这样的配置,和陈望道的个人影响力太不般配了。

这次实地去了一趟,也许因为有了心理准备,倒没有生出什么失望的情绪来。看到什么就是什么,而没有本应该怎么样才好的思索。

这次去的时间刚好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一路上经过很多山路,路边有村庄,有开的正好的油菜花和桃花。所以,一路上还是蛮欢愉和放松的。

到了参观地,先是去了陈家祠。开始没注意看,以为陈家祠就是陈望道故居,因为祠堂里面设置了望道讲堂。

后来才知道,陈望道故居是在另一处,于是跟着大伙就走去了。故居就像上面描述的那样,普普通通,是老式住宅,中间木头结构,中间有很大的天井,看起来那时也算是个经济条件还不错的人家。(要不然,陈望道怎么会有条件去日本留学呢。不去留学,自然就不会接触和翻译马克思的作品了)以前这种庭院设计,阳光和雨水都可以进到家里面来。这我倒觉得蛮好的,人和自然更接近了。只是到了冬天,大概会比较冷吧。

去了后,也有几点新发现。

一、有历史的味道。原来以为陈望道是老党员,革命家。在墙上介绍栏上,陈望道身份写的是民盟的。同事参观时说觉得别扭,怎么民盟身份人士的故居,怎么会成为共产党员的入党宣誓和教育基地呢。

经他这么一说,我才注意到这个问题。后来,我手机上网查了下,他其实是第一批5名党员中的一位,后来还被选为一大代表,再后来因与陈独秀不合,选择退位最后退党。

他当时说了一句话,虽然退党,但他对共产主义的信仰终身不变,并且认为他也许在党外可以更好的为党工作。这一点,我入党前一段时间也这么想过。我也自己和自己说过,我不一定能入党,但愿意为党服务为党做工作。

后来,如他所说的,陈望道确实一直为党工作,但后面也对退党一事有悔意。直到1957年,他向上海市委表露心声,经上报中央获毛主席批准,成为中共特别党员,身份先不公开,直到很多年后才公开。

二、有熟悉的味道。去故居参观后,我首先是觉得他家房子的风格和我原来老家的风格很像。我家原来的房子,有一百几十年的历史,室内也都是木头结构,门窗也都有雕花,这些证明当初盖这房子的人在当时还是有一些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的。

而且,有一点有意思的事情是,据说,我考入省级公务员之后,我同族本家细公曾经说过一句话,说这栋老房子不要拆,以后也许可以作为我的故居。我的天,这简直是对我最大的褒奖,也是最大的期望啊。

只是,后来老房子还是拆了盖新楼,而我是断然达不到值得保留故居的境地了。还更有趣的是,陈望道的长孙竟然和我同名。这恐怕也是有趣的巧合吧。

三、有信仰的味道。陈望道用墨汁当红糖伴粽子吃的故事。

2012年11月29日上午,国家博物馆。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述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

总书记说:“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结果老太太进门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

结果吃错了,他旁边一碗红糖水他没喝,把那个墨水给喝了,但是他浑然不觉啊,还说,可甜了可甜了。这人是谁呢?就是陈望道。他当时在浙江义乌的家里,就是写这本书。于是由此就说了一句话,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2043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