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北海近代建筑

北海近代建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这些近代建筑旧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经济史、建筑史、宗教史及对外开放史等领域的历史见证,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珍贵史料。

北海近代建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北海被列为对外通商口岸。

2001年06月25日,北海近代建筑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北海近代建筑

上海近代建筑之一佛教建筑

佛教传入上海的年代是在三国时期。据同治《上海县志》记载,龙华寺和寺前宝塔建于吴国赤乌年间(238-251)。有文献记载,静安寺也建于这个时期。

近代上海佛教的宗派有法相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律宗、藏传密教等。

近代建造的佛寺主要有:圆通庵(1868)、慈修庵(1870)、新高昌庙(1878)、国恩寺(1881)、玉佛禅寺(1882,1917-1928)、留云禅寺(1892,1920重建)、护国禅寺(1901,1935年重建)、广福讲寺(1911)、上海佛教居士林(1923)、法藏讲寺(1924-1929)、海会寺(1930)、圆明讲堂(1935)、福缘禅院(1911)等。还有位于郊区的三官堂(汇秀庵,1856)、无为寺(1862-1874)、净心庵(1875-1908)、定慧庵(1921)、慎修庵(1931)等。其他还有日本的东本愿寺上海别院(1976)、日莲宗本圀[gu]寺(1904)、西本愿寺上海别院(1906)、身延山上海别院本门寺(1907)、高野山金刚寺(1914)、曹洞宗长德院(1917)、本门山上海佛立寺(1923)、妙心寺上海别院(1932)等。

龙华寺

龙华寺位于上海市南郊龙华街道,是上海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古刹。龙华寺的名称来源于佛经中弥勒菩萨在龙华树下成佛的典故。据传龙华寺是三国时期孙权为其母所建,距今已有1700多年,然而有文献记载可考的历史是龙华寺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北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龙华寺更名为“空相寺”,如今尚有赐“空相寺”额、今寺碑残石留存。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恢复了原名“龙华寺”。明万历二年(1574)赐名“大兴国万寿慈华禅寺”,寺名仍沿用龙华寺。1959年,龙华寺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静安寺

静安寺,又称静安古寺,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其历史相传最早可追溯至三国孙吴赤乌十年(247年),初名沪渎重玄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更名静安寺。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寺从吴淞江畔迁入境内芦浦沸井浜边(今南京西路),早于上海建城。静安寺总建筑面积达2.2万平方米,整个庙宇形成前寺后塔的格局,由大雄宝殿、天王殿、三圣殿三座主要建筑构成,是上海最古老的佛寺。寺内藏有八大山人名画、文征明真迹《琵琶行》行草长卷。静安区亦由静安寺而闻名于世。静安寺的建筑风格是仿明代以前的建筑风格,典型的代表就是斗拱的形制。静安寺是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 ,上海市真言宗古刹之一,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

玉佛禅寺

玉佛寺位于上海市普陀区安远路170号,因寺内主要供奉玉佛而得名,因其属于禅宗临济法系,修习禅法,故又名玉佛禅寺。玉佛寺作为上海旅游的十大景点之一,它虽地处繁华的市区,却又闹中取静,被喻为闹市中的一片净土。玉佛寺创建人和首任住持是慧根法师。

玉佛寺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1994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建筑保护单位 。

留云禅寺

位于上海嘉定南翔镇,原名云翔寺,始建于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初名为“白鹤南翔寺”。唐时达到鼎盛,寺基扩大到180亩。宋绍定年间,因理宗赵昀赐“南翔寺”匾额,寺名更为南翔寺。公元1700年,康熙赐额“云翔寺”,故又易名为云翔寺。后因天灾人祸,寺庙毁损殆尽。目前能见证历史的仅有双塔一对,及散落在古猗园内的唐石经幢和宋普同塔。

护国寺

护国禅寺,坐落在今上海嘉定古城西门外,始建于南梁天监年间,迄今1500多年历史,是嘉定地区最早的寺庙之一。

上海佛教居士林

上海佛教居士林原名中国佛教研究会、世界佛教居士林、上海佛教敬业社,始建于1918年11月,地处中国上海常德路418号(近北京西路口),是中国著名的居士修学场所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大陆第一所佛教居士林。

法藏禅寺

法藏讲寺位于上海市卢湾区安吉路171号。1924年,由天台宗僧人兴慈法师创建。法藏讲寺与玉佛寺、静安寺、龙华寺并成为上海四大丛林,也是上海唯一的天台宗道场。

三官堂(汇秀庵)

三观堂位于上海虹口区江湾镇万安路359号的三观堂,原名“三官堂”。三观堂始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本是一处道教活动场所。以后住院道士逐渐离庙,香火不旺。至光绪十四年(1888年)时,改为佛教庙宇。上世纪60年代初尚有常住僧尼五人,已故法藏寺兴慈法师曾卓锡过此庙。1989年国家落实宗教政策,成立以释通霖为组长的寺庙修复筹备小组,由上海市佛教协会出资、佛教信徒和社会各界的捐赠款修复寺庙。

无为寺

无为寺,又名“吃素庙”,修建于清代同治年间。地处于崇明区庙镇米洪村,建筑面积为920平方米。

净心庵

又名“兆心禅院”,始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位于浦东临港地区泥城镇。由净船师太创办, 初创时仅有观音堂及草庵数间,尼净善及其侄女三人。后来逐渐扩大至五十余间庙房,占地十余亩,为当时南汇县最大的比丘尼庵。1990年,经批准恢复为宗教活动场所,1992年重新修缮大雄宝殿。2003年5月,净心庵被列为南汇区不可移动文物。

17定慧庵(1921),定慧庵位于浦东新区大团镇永春西二路112号。定慧庵创建于1921年,因按当时南汇县最大的比丘尼庵“净心庵”的规格建造,故又名“新庵”。

慎修庵

位于崇明县港西镇静南村(原新引村)。

东本愿寺上海别院

全称是真宗东派本山本愿寺上海别院。日僧小栗栖香顶等建立,是日本佛教最早在上海开办的分院。光绪二年在北京路499号开设,光绪九年移至境内武昌路3号(今380号),是二层水泥楼房,中国人习称“东洋庙”。它除进行宗教活动外,还开办日文《上海新报》和《佛门日报》,兴办新闻纵览所、诊疗所、育婴堂、学校、慈善会、佛陀会、火葬场和墓地。现该址建筑物为新筑,底层为店铺,2层以上是民宅。

日莲宗本圀[gu]寺

光绪二十五年,初设于南浔路1号。民国11年,迁至乍浦路439号,为日莲宗在沪的传教所。曾发行《圣教》月刊。现该寺房舍犹在。犹在。砖木结构,日本传统式和西方教堂建筑特征相结合的折衷风格。建筑形制规整对称,双坡屋顶,主立面外墙采用水刷石墙面。入口雨棚采用日式卷棚屋顶,并有雕梁、斗拱、悬鱼等构件。

西本愿寺上海别院

光绪三十二年八月,西本愿寺在文监师路114号开院。次年设立龙谷会,开始对中国人传教。民国20年,在乍浦路471号建成一幢花岗石寺院,作为参拜神道、僧人住所和暂存骨灰之用,民国33年增建9层高的佛塔。日本投降后,佛塔废,部分寺房改为和平博物馆。现该寺半圆形穹顶及日式浮雕仍存,寺房已改作他用。

中西合璧的北京近代建筑

在古都北京

宫殿、民居、苑囿、宗教建筑等

是古代城市建筑的主体

到了近代

建筑又体现出包容并蓄的特征

这中间既有对

外来建筑文化的主动接纳

也有来自外来文化渗透的

被动改造

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那些

中西合璧

诠释历史进程的

北京近代建筑

中西合璧的古都近代建筑

早期“西洋楼式”建筑

颐和园石舫

01

颐和园石舫(摄影:赵信儒)

●1750年

颐和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时称清漪园。曾建有大型石船,是乾隆皇帝及其母放生之所。

●1860年

舫上舱楼原为古建筑形式,但在英法联军入侵时,舫上的中式舱楼被焚毁。

●1893年

光绪十九年仿外国游轮重建,把原来中式的舱楼改建成洋式的雕花屋顶,并在石舫两侧添加了两个石造的西式机轮,并取“河清海晏”之意,命名“清晏舫”。

整个船体长36米,建筑面积326.2平方米,用巨大的石块堆砌而成,两层舱楼系木结构,但都油饰成大理石纹样,顶部用砖雕装饰,舫内满铺西洋地砖,门窗上面也镶嵌了特制的彩色玻璃,精巧华丽,船头抱厦里柱雕花,楣子下悬挂“清晏舫”匾。

石舫做法其实仍遵从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技术,只是在装修上做了洋式处理,“清晏舫”的匾额也是中式的。

虽然这只是一座舱楼,但在北京建筑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是“西洋楼式”在北京地区的代表之作。

02

中西合璧的古都近代建筑

王府井天主教堂里的

中式楹联

王府井天主教堂(供图:谭烈飞)

●1655年

王府井天主教堂,又称“东堂”,始建于公元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

●1904年

现存的教堂是光绪三十年,用《辛丑条约》赔款由法国和爱尔兰遣使会合作重建,总占地面积近1公顷。

院内中间为天主堂,坐东朝西,坐落于青石台基之上,面阔约25米,进深约60米,共计约30间,平面呈拉丁十字架形。大堂正面开三个门,南北两侧有旁门,上有“1905”字样。

堂体外墙厚实,窗户较小,门窗上部为半圆形拱环。堂顶上有三座圆拱形堡顶,上立有十字架,中间略大,两边略小。堂内有18根圆形砖柱支撑,柱径为0.65米,柱础为方形,两侧挂有许多内容为耶稣受难故事的油画,是典型的罗马式教堂。

就是这样的一个完全舶来的建筑形式,在正门石柱上有楹联“庇民大德包中外”“尚文宏勋冠古今”,横额为“惠我东方”,带有明显的中式文化的痕迹。

中西合璧的古都近代建筑

瑞蚨祥店门

03

瑞蚨祥(供图:谭烈飞)

●1893年

瑞蚨祥绸布店开业于清朝光绪十九年,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华老字号,为旧京城“八大祥”之首。

●1900年

被焚后重建,于1901年 重建完成。

该建筑为砖木结构,全部建筑由店堂和附属用房两部分组成。店堂平面为南北方向的长方形,由传统建筑屋顶单元(勾连搭卷棚)组成。

●入口处是两层楼高的铁皮天棚,此外均为木屋架、砖墙;

●店前有洋式铁皮顶罩棚;

●朝南的主立面为深绿色,上有五幅白色大理石雕刻,主题为中国传统的“松鹤延年”“牡丹图”“荷花图”等;

●中央入口处采用浅黄色及石头本色。

该建筑总体上为中国民间传统的做法,店面采用了一些西洋建筑变形的局部,被称为“从中国民间渠道接受外来建筑文化影响的一个典范”。

04

中西合璧的古都近代建筑

带有云龙浮雕的

正阳门东车站

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供图:谭烈飞)

●1903年

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始建。

● 1906年

投入使用。

● 20世纪60年代

改造成铁道部科技馆。

● 2008年

改造成“中国铁道博物馆”,2008年8月1日正式开放。

车站由英国人修建,建筑风格体现了英国流行的特点,墙体使用红砖,兼以白色石材;平面为矩形,墙体采取英式砌法,即一层顺砖,一层顶砖交替砌筑;主楼二层,瓦楞铁皮屋顶,中间开天窗;外墙用红砖和水泥抹灰相间处理。不过,候车室的山墙面呈弧形,弧形两端各镶一块只有中国才有的云龙浮雕。

龙,是我国古代皇权的象征,为皇家专用。它为什么会装饰在京奉铁路车站上呢?

原来,京奉铁路连接的是北京与满清故都盛京奉天(今沈阳),因此这里便出现了龙的形象。建筑史专家们称之为“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英国风格建筑”。

中西合璧的古都近代建筑

北京协和医学堂的

大屋顶

05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协和医学院,再前身为北京协和医学堂,位于东单北大街路西。

●1906年

英国伦敦会与英美其他五个教会合作开办“协和医学堂”。

●1917年

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投资,在东单三条胡同原豫王府奠基建新校舍,分两期建设,其中1917年至1925年建成14座楼房,设计皆由美国人负责,整体为砖混结构。

新校舍建筑群的建筑材料主要是水泥和砖石,其内部的装修主要是西式的,而墙体之上为庑殿式绿琉璃瓦大屋顶,中间加一道琉璃腰檐,下为汉白玉台基栏杆,模仿的是中国古代的建筑传统,远远望去青砖墙体上的绿琉璃瓦大屋顶独具特色。

06

中西合璧的古都近代建筑

四合院中的

西式点缀

后圆恩寺胡同四合院中的小洋楼(供图:谭烈飞)

四合院是北京民居的代表建筑形式,其典型布局是在南北向主轴线上建坐北朝南的正房,前面建东西厢房及与正房相对的南房,称之为四合,并以房屋后墙及院墙围成封闭式的宅院。 较大的宅院沿主轴线布置数个“一正两厢”的院落,形成多进院;更大的宅院则几个多进院并列,且附有花园。

进入近代以后,有些四合院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西式建筑形式成为重要的点缀。

后圆恩寺胡同7-9号院位于交道口南大街西侧,曾是清末庆亲王奕劻次子所建之中西合璧四合院,坐北朝南。

院内西部为中式传统四合院; 中部为西式二层楼,楼前有圆形喷泉水池,周围点缀原圆明园石刻,池东南有一花岗岩棱柱西式圆亭;东部有假山有游廊。

抗战胜利后曾为蒋介石行辕,1984年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兼收并蓄是北京近代建筑的

重要特点

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带来的变化

这些建筑形式

都是漫长变化的历史的有形记录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也需要全社会给予珍视和保护

今天的“古迹探真”

就为您讲述到这里

下期再见

内容来源:史志北京 北京市方志馆

本文资料主要引自《北京志建筑卷建筑志》

杭州市北山街近代建筑群

除了中山中路,在西湖北岸北山脚下的北山街是又一处近代建筑汇集之处。现为新新饭店西楼的秋水山庄,是报业巨子、上海《申报》总经理史量才仿《红楼梦》“怡红院”格局,以其妻沈秋水之名命名的一座中西合璧的庄园式建筑。现新新饭店中楼,是杭州最早的新式饭店之一。春润庐,为著名戏剧理论家宋春坊所建“春庐”、银行家朱润生所建“润庐”的合称。曾吸引大批文化名人在此长居短住,如蔡元培、马寅初等,被戏称为不挂牌的“北京大学招待所”。静逸别墅为原浙江省政府主席南浔张静江所建,是北山远眺西湖的最佳场所之一。坚匏别墅为清末民初江南巨富刘锦藻所建,因其晚年号“坚匏庵”而名,曾是国民党要员陈布雷的官邸。

秋水山庄1

秋水山庄2

秋水山庄3

新新饭店中楼1

新新饭店中楼2

新新饭店中楼3

春润庐

菩提精舍1

菩提精舍2

菩提精舍3

菩提精舍4

菩提精舍5

王庄

抱青别墅

省庐1

省庐2

静逸别墅1

静逸别墅2

静逸别墅3

静逸别墅4

坚匏别墅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2042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