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马头溪风雨桥

马头溪风雨桥位于张家界市永定区王家坪镇韭菜垭村响水洞组,年代为民国,为新发现。保护范围:以桥外缘为起点,四向各自10米处。建筑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外四向各延伸10米处,马头溪风雨桥,马头溪风雨桥简介,马头溪风雨桥-张家界市永定区马头溪风雨桥旅游指南

本溪市桥头镇旅游景点 本溪市桥头镇地图

马头溪风雨桥

1. 本溪市桥头镇地图

1、桓仁山参

桓仁山参,系指产于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的山参产品。桓仁山参是指通过人为播种方式将人参籽播种在桓仁县境内适宜的森林环境条件下,自然生长15年以上的人参。

富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桓仁满族自治县地处长白山脉,是生长野生人参和灵芝等中小药材的重要产地。特别是人参产业,几百年来一直是山区人们致富养家的重要渠道。

2、辽砚

辽宁本溪所产辽砚,在100多年前就被视为砚中佳品,并曾作为清代帝室的贡品而名震关东。辽砚,又称桥头石砚,是以本溪桥头镇附近所产的确良青紫云石为原料雕制而成。辽砚的品种推陈出新,其加工技术亦更加成熟完美。

3、桓仁大米

桓仁大米,原名京租米,产于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桓仁县位于辽宁省东部山区,环境优美,水质良好,浑江流域一直是优质水稻重点产区,其米质洁白如玉,做饭清香可口,早在清朝时,桓仁大米就被列入皇室贡品。

1949年以后,桓仁大米被国家指定为招待高级外宾专用米,桓仁县被国家列为名贵水稻生产基地。2006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桓仁大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桓仁满族自治县种植水稻历史悠久。

4、连山关刺五加

春季伊始,正值播种、植树的大好时节,连山关镇紧紧依托刺五加产业优势,吹响了向“全国刺五加之乡”进军的号角。截止目前,连山关镇已新栽植刺五加3500亩,用苗60余万株,进一步壮大了刺五加产业基地规模。

为做大做强连山关刺五加产业,使该产业实现规范化和规模化发展。今年,连山关镇摩天岭村与老百姓签订协议,承包了1200多亩耕地种植刺五加,并采取间作方式套栽桔梗、威灵仙、黄芪等地产中药材。

5、桓仁京租大米

京租稻产于桓仁满族自治县四河乡,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名贵水稻,曾是清光绪年间专供皇帝膳用的御用贡米,其特点是清香可口,营养价值高桓仁京租大米,产地位于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

6、桓仁山核桃油

桓仁满族自治县“山核桃油”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审查。与会专家对“桓仁山核桃油”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名称、保护范围;产品质量特色及其与当地自然、人文因素的关联性等方面进行了认真审查和讨论。专家组一致认为,“桓仁山核桃油”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

2. 本溪市桥头镇地图全图

我来告诉你吧

本溪60路

开发区线路 站前——石桥子 6:30——19:30 2.00元、4.00元,以高台子为界分段售票单段2元,跨段4元 小堡分公司

上行:站前 - 中心医院 - 消防 - 向阳山 - 高峪 - 大峪 - 小堡 - 崔家哨 - 威宁桥头 - 威宁营 - 高台子中心校 - 高台子 - 新岭 - 新岭火车乘降所 - 高程寨 - 响山子 - 石桥子停车场 - 石桥子派出所 - 上石村 - 下石村 - 石桥子 - 10中 - 本溪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 辽宁科技学院北门 - 辽宁科技学院 - 辽宁科技学院南门 - 石桥子回车场 (27站)

下行:石桥子回车场 - 辽宁科技学院南门 - 辽宁科技学院 - 辽宁科技学院北门 - 本溪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 10中 - 石桥子 - 下石村 - 上石村 - 石桥子派出所 - 石桥子停车场 - 响山子 - 高程寨 - 新岭火车乘降所 - 新岭 - 高台子 - 高台子中心校 - 威宁营 - 威宁桥头 - 崔家哨 - 小堡 - 大峪 - 高峪 - 向阳山 - 消防 - 中心医院 - 站前 (27站)

3. 本溪市石桥子镇地图

松滋历史文化起源,历代典籍(如后述部分参考书籍、清同治版、民国版、共和国1986年版《松滋县志》等)均有或详或略的记载,当代亦有不少文人学者著书立说。本文拟从文博角度出发,试图通过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发现的标本,以及数次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等,来追考松滋的血脉,发掘我们共有的记忆,维护全民族的精神支撑,保护好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一、文物见证松滋沿革

笔者赞成柏杨大师的观点,把中国人的历史划分为四个时代:神话时代、传说时代、半信史时代和信史时代。为了理清历史文化脉络,不妨简述部分与松滋相关联的历史、考古学概念。新石器时代,距今约5千年——1.8万年以前;旧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250万年以前;更新世,距今约11550年——180万年以前;大溪文化,是长江上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因重庆市巫山县大溪遗址而得名;屈家岭文化,是湘鄂豫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因1955年发现于京山屈家岭而得名;石家河文化,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距今约4600年,因发现于天门石家河而得名。

1、神话时代

松滋的老学究们、说书艺人们开口必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教科书告诉我们,地球形成于几十亿年以前,恐龙灭绝于6500万年以前,人类起源于700万年以前。那么盘古开天于何时?大约在更新世早期,距今约300万年以前。三皇五帝又是哪几位神圣呢?天皇、地皇、人皇;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和神农氏。松滋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王家桥龙王井村出土了距今150万年旧石器时代的鱼化石。1997年,荆州、松滋博物馆在新江口德胜垸发掘出土的中更新世后期距今约50万年的象牙化石,长3、26米,中部直径0.24米,被国家古脊椎动物化石专家鉴定为国家珍贵一级文物,并获得基尼斯总部颁发的“世界之最”证书。河南的简称是豫,豫的古文字是一个人挥着鞭子驱赶大象,说明河南古时有很多大象。但是河南没有出土象牙文物。松滋出土象牙化石并获世界之最,说明了古时松滋地域自然气候条件极好,说明长江中游古松滋地域有很多猛犸象。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在刘家场仙楼香、卸甲坪天星堰均发现了旧石器时代遗留下来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化石——这些重大发现,说明了在神话时代,松滋西部为汪洋大海,而东部则为莽莽草原沼泽之地。

2、传说时代

公元前2700年——前2300年,即新石器时代晚期。为中国第一个王朝——黄帝王朝时代,史学家称为“五帝时代”。五帝时代其实为九代世系,传说中最有名的五帝为:第一代黄帝姬轩辕、第二代……?第三代玄帝姬颛顼、第四代帝喾、第五代尧帝伊祁放勋……?第九代舜帝姚重华。

松滋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纸厂河桂花树古文化遗址,上世纪70年代就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玉器等文物标本,是湖北省研究传说时代——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相互关系的重要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南海何家岗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文物,为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的分布、传承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洈水花园洲唐家岗遗址,发现采集的文物标本有鼎、杯、鋀、石斧等。陶片饰纹篮纹、绳纹、戳印纹精彩纷呈。为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万家姚家祠遗址,1984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采集的鼎、罐、盆、擂钵等文物标本,除篮纹、绳纹外,另外发现了方格纹。虽已严重损坏,但为屈家岭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另外还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老城的西门河遗址、黑山庙遗址、庙湾遗址,杨林市的荷花堰遗址、庙山脚遗址、龟角山遗址;纸厂河的大卯岗遗址,卸甲坪的两河口遗址,洈水的官士丘、万家台、福塔山遗址,街河市的高家坟、五丰垱遗址,陈店的猪草堰遗址等,均大量发现了这些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形象地说明了早在五千年以前,松滋地域就有人类生存繁衍,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古代文明。

3、半信史时代

公元前二十三世纪——公元前八世纪,夏、商、周时,松滋地方属古荆州域。这一时期的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文化遗址有:街河市镇小麦岗商代文化遗址、南海镇徐家咀商代遗址、洈水镇汪家咀商代遗址;陈店镇团山村崩陡坎、土地台子两个东周遗址,洈水镇石牌村冉家河、庙山地、潘家底三个东周遗址,洈水镇火连坪村铜鼓台东周遗址、王马堰村白鹤岭东周——汉遗址,纸厂河镇陈家场村毛家岗西周遗址、大湖村晏家台东周遗址、裴家河村赵家河遗址,新江口镇狮子咀村屋场子丘东周遗址、南海镇夹巷村徐家咀商周遗址、牛食坡村石桥子东周遗址、严兴场村屏墙湾东周遗址、南海闸村牯牛滩东周遗址,街河市镇博宇山、大麦岗、绵羊岗、松林岗四个东周遗址,以及洈水镇南闸村大岩咀东周古墓群。从这些古文化遗址、古墓群考古发掘出的文物标本,为松滋地域夏商周时期研究提供了决定性的实物支持。

4、信史时代

公元前841年,周王朝第十任国王姬胡亦即周厉王当政以后,因语言文字记载得到妥善保存,中国历史开始进入信史时代,松滋史实开始有案可查。

春秋战国时,松滋地方属楚。这一时期松滋地域的古墓葬星罗棋布,如新江口镇柘树垸村的大坟园战国墓、街河市镇高峰村的风古堆战国古墓群、王家桥镇店子岭村、关洲村、双河村的峰包岭战国墓群、刘家场官渡坪村的长冲战国墓群、杨林市镇向丰岭村的张家湾战国墓群、南海镇断山口村的断山口、毛家山坡、七星赶月、剑峰村的剑峰丹鼎、三垸村的泰山庙、史家冲村的脐鼓、脐鼓尾、傅家林子、右笔架山战国墓群等。尤其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断山口古墓群,笔者2004年4月至6月有幸全程参与了该古墓群的抢救发掘活动,共发现战国土坑墓8座,出土了玉璧、铜剑、戈、矛、箭镞、陶鼎、罐、壶等。出土的棺椁为金丝楠木,整板无缝长一丈,宽两尺,厚达九寸,深埋地下两千多年不腐。七星赶月为七座将军墓,出土的金戈斧钺等兵器寒光闪闪,令人不寒而栗。仿佛让我们置身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古战场!

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松滋这块地方隶属南郡。

西汉时始设县,名高成,仍属南郡。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刺史部,南郡属荆州刺史,领县十八,高成居十八(《荆州府志》卷一、《楚汉诸侯疆域志》)。汉昭帝六年(公元前86年),高成县曾被封为长沙倾王子梁侯国,传三世而免,复为高成县(《松滋县志》民国版卷一)。这个时期发现的有:南海镇史家冲冀家屋场汉墓群、宋家场汉墓群、斯家场镇万年桥村李家屋场汉墓群、纸厂河蔡家桥村庙台子汉墓群等。特别是2009年寒冬,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我们在一脚踏两省的杨林市镇黄石岗村八组与湖南澧县盐井交界地新发现的过脉堰汉墓群,北纬2957′27.0″,东经11147′37.7″,海拔88米,东西绵延十华里,占地面积达3万平方米,俨然一座恢弘的地下城堡!出土的汉砖数不胜数,纹饰极为华丽,巧夺天工,令人顿发思古之幽情!这一重大发现,为我域始建县高成县县城地望的研究,找到了崭新的线索!

西汉第十四任皇帝刘箕子(刘衎),被其岳父兼大司马王莽毒死。公元009年,王莽被“禅让”当上了皇帝。王莽是个儒家学派的巨子,也是一位经济思想家,但不是一个政治家。他认为自己比世界上任何人都聪明十倍,崇尚繁文缛节,迷信改革万能,不厌其烦地修改官名、地名,凡是现代的一律作废重新命名。据说有些官员第二天上朝不知道自己的官名叫什么,上班的地方叫什么。他随心所欲的创举之一,就是把本来十分严肃的一两百年叫得好好的高成改成了言程。

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汉光武帝刘秀因当时“官多役杂”,即下令省减吏员,合并郡县,于是裁减邑道侯国四百余,很快被恢复原名的高成县被并入孱(chn)陵(今公安县),属武陵郡(《通鉴地理通释》卷三、《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八)。从王家桥镇中水桥的雨坛包东汉——南北朝墓群、话儿岭东汉墓群、麻水社区的朝阳观东汉——南北朝墓群发现的文物,予以佐证。

三国时代,县境仍属孱陵,隶属南郡,初属蜀,后属吴(《晋书、地理志》)。吴孙权赤乌十二年(公元250年),拜施绩为平魏大将军、乐乡督,驻守乐乡(今涴市丙码头附近,见《中国历史地图集》1980年版)。吴孙皓建衡二年(公元270年,即西晋泰始六年)以镇军大将军陆抗督信陵、西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治乐乡,筑乐乡城,与羊祜相拒。后来有人将乐乡城误为乐乡县,其实,晋时乐乡县即今宜城县的一部分,为春秋若国之地,汉为若县,五代时并入宜城(《历代地理沿革表》、民国《松滋县志》)。

4. 本溪市桥头镇地图高清版

目前中国发现的最大铁矿是辽宁省本溪市桥头镇大台沟铁矿,目前已经查明的储存量达30亿吨。

5. 本溪乡镇地图

用手机地图搜一下就知道了。打开手机地图,搜索:丹东银行网点。 就会出现周边丹东银行的位置。(查询其他银行也可以使用)

6. 辽宁省本溪市平山区桥头镇

你好:本溪市中心最繁华的区是平山区,平山区——中国辽东半岛的腹地,辽宁本溪山城的中心,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现代气息浓郁的城区,奋发努力,开拓前行。

平山区辖8个街道:东明、平山、崔东、站前、工人、千金、南地、北台,1个镇:桥头镇。

7. 本溪市桥头镇图片

本溪盛产山莱。山菜多的地方很多南芬的三道河。甬子峪还有北台,兴安的白石村这些地方的山菜又肥又嫩 。高台子,石桥子,张其寨,松树台等地的山莱也是蛮不错的。这些地方出产的山菜是野生的纯天然绿色食品,而且这些山菜还有一定的医药价值。

8. 本溪市歪头山镇地图

本溪市里根本没有花灯,只有一些街灯而已。

以前在本溪市歪头山镇的公园里是有花灯的,而且非常热闹,可是后来其他地区有因为人多出现踩踏等危险事故,后来歪头山镇也取消了公园花灯,改成街灯了。节日气氛越来越差了。

9. 本溪市石桥子地图

本溪市第十中学,现在改名叫 本溪市实验中学分校。

还有辽宁科技学院,

还有在建设当中的沈阳药科大学

富川风雨桥旅游攻略(富川风雨桥旅游攻略图)

贺州青龙风雨桥,何廷枢与盘兰芝的爱情故事

回澜、青龙风雨桥的修建还有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

相传,明朝时候,这一带有一对郎才女貌的才子佳人,男的名字叫何廷枢,论长相是相貌堂堂,气宇轩昂,论才学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女的名字叫盘兰芝,论长相是闭月羞花,沉鱼落雁,论人品是温柔善良,知书达理。有一年,这对年轻人在赶庙会时相遇,一见钟情,彼此仰慕,私定终身。但按当时当地风俗,瑶汉不能通婚,一对有情人只能暗中相会,私下来往。几年后,何廷枢进京赶考,金榜题名,高中进士,在京封官。这时候,盘兰芝也被选进皇宫为妃。虽然都在京城,但宫廷豪门深似海,两人咫尺天涯,难以相见。

多年以后,盘兰芝年纪见长,喜新厌旧的皇帝见她色衰艺退,遂把她赐回原籍。回到瑶乡后,兰芝郁郁寡欢,终日恍惚。有一天,盘兰芝遇到一个算命先生,遂叫帮算一卦。算命先生屈指一捏,道:“娘娘前半生荣华富贵,后半生吉凶难卜,正所谓福兮祸所伏,祸兮伏所倚。”兰芝惊问:“那如何是好?”算命先生道:“无妨,只要娘娘修路架桥,多行善事,非但可以避凶趋吉,而且还可得道成仙。”兰芝听信了算命先生之言,取出积蓄,在黄沙河上建造了一条风雨桥。

由于兰芝仍然思念心上人何廷枢,故将桥取名青龙桥(何廷枢在京为官后,当地百姓传说他是青龙投胎)。又过了数年,何廷枢回乡省亲,此时盘兰芝已经去世。

据说,她临终前仍然念念不忘心上人何廷枢。何廷枢得知噩耗,悲恸欲绝。当他看到盘兰芝以他的名字建造命名的青龙桥时,非常感动,也请来能工巧匠,在距青龙桥不远处黄沙河上建起一座风雨桥。两桥遥遥相望,故而今日有人称之为“鸳鸯桥”。才华横溢的何廷枢巧妙取韩愈《进学解》中“会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之既倒”之“回澜”二字作为桥名,既使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又借“回澜”与“会兰”谐音,表达了何廷枢对心上人的思恋之情。

如今,你踏上贺州市富川县这两座风雨桥,聆听桥下流水潺潺,如歌如诉,如怨如泣,仿佛在吟唱“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之歌……

精巧的结构、优美的传说、秀丽的风光,使富川风雨桥成为令人神往的地方

富川有什么好玩的

富川有个古寨村福溪旅游村,周敦颐的后裔之乡,比黄姚好的很多,文化底蕴,古色古香,小桥流水。富川风雨桥就在那边。百住庙,状元楼,古楼戏台,还有濂溪...

如果你是开车自助的话很方便的,广东人比较喜欢去我们那里。桂林-阳朔-恭城-江永-桃川-朝东 3个小时就到了

顺路上还可以看看号称小桂林的秀水。

广西富川县富阳县的风雨桥建立于什么时候

据不完全统计,富川境内共有各种类型的风雨桥75座。其中建得最早的是朝东秀峰的登瀛桥,它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横跨秀水河上,为石礅架木板结构。旧《富川县志》说它"壮丽为县首称"它是富川三代的第一座风雨桥,传说为秀水村进士倡仪筹资而建,可惜它已于1983年春节毁于一场火灾。风雨桥最多的是油沐乡,仅典沙河上就有回澜、青龙、锦桥、社尾岗、钟灵、毓秀、集贤、环涧等座风雨桥。其次比较有名的还有朝阳。福寿、石槽、龙归、卓坛、东辕、黄候泉、回龙、兴龙、高桥、双溪等风雨桥,而其中最具特色、名扬遐尔的要数回澜、青龙两座风雨桥。回澜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重修,驰名中外的三江程阳风雨桥早建三百多年,现已被刓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资料可查到的 富川的风雨桥都是建于明朝时期 1593---1641之间 因为有些是重修的 反正都是几百年咯

广西富川有哪几个好玩地方?

富川瑶族自治县属于梧州 位于广西东北部,地处湘、桂、粤三省交界的都庞、萌诸两岭余脉之间,东连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南部钟山县,西与恭城县接壤,北与湖南省江永县相连。富川山水秀丽,风情浓郁。有闻名遐迩的富川八景旅游名胜;被誉为“小桂林”的秀水风光;凤溪民族风情晚会;山水之腴的川岩;古朴雄伟、布局严谨的古明城;饱经沧桑、古色古香的回澜风雨桥和灵溪庙;碧波荡漾、风光旖旎的碧溪湖等。

肇兴侗寨,风雨桥上看风雨,鼓楼群旁听大歌

文 |于伊人

编辑 | 美龄

说起古镇,更多人想起的多事江浙平原一带的水乡古镇,周庄、乌镇、同里、西塘……远眺水乡,白墙墨顶,舟影波光,在薄雾的晕染下恰如一幅水墨画;走进古镇,廊棚苍老,弄堂幽深,似乎进入了久远的历史……

相比之下,有着“侗乡第一寨”之称的肇兴更像是色彩微妙、意蕴丰富的工笔画,将黔东南雄奇壮美的自然风光,神秘独特的民俗风情一一镌刻其中。

肇兴侗寨位于贵州黔东南苗族自治州黎平县南部,是黔东南侗族地区最大的侗族村寨,也是侗族的民俗文化中心。“肇”在侗语中是“最先、开始”的意思,肇兴也就是这一方侗族人民最先开始生息繁衍的村落。

肇兴侗寨四面环山,寨子建于山中盆地,房屋都是杉木所建的吊脚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建筑布局巧妙,花桥、鼓楼、溪流、吊脚楼相间,古朴实用。远远望去,就像一幅工笔长卷在狭长谷地铺展开来,折射着幽深的景意和气韵。

这幅工笔画早在南宋正隆五年就开始慢慢着笔,800多年前,肇兴的先民在这里定居,再经过历朝历代不断“浓妆淡抹”,千年架构下的古侗寨被层层渲染,如今,犹如一幅艺术珍品展现在世人面前。

肇兴侗寨被山峦环抱,寨子建于山中盆地,村寨的稻田依山而建,两条小溪汇成一条小河穿寨而过。寨内流水滢洄,吊脚楼鳞次栉比,依地势,顺风水,现清静,山环水抱,凝结天地之气,达到本乎自然、生气涌动的审美旨趣。

寨内禾仓、禾晾、碾房、榨房、井亭、鱼塘布局得体,浑然天成,将自然风光与人为创造结成天、地、人三位一体,充分体现了人们衣食住行、祭祀这些传统堪舆学说在侗民族生活中的运用,是侗族文化生态人类学的集中体现。

侗家人居住的木楼被称为“吊脚楼”,这种建筑很有特点,第一层面积最小,每往上一层,就通过穿榫挑枋延伸几十公分,一层比一层大,形成上大下小的倒金字塔形状。《黎平府志风俗》记载,侗族多建造木质结构的“干栏”楼房,而且多依山傍水而建。

这里,不仅是景区,更是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之所,老人们叼旱烟杆,吧哒吧哒悠然自得;妇人们抱着孩子,对坐聊天唠家常;有小贩售卖当地的土特产;远处水面上晾挂的染布在水中幻化,几只鸭子游过来,嘎嘎叫着撞碎了水面平静的光影……

肇兴侗寨风景美,人淳朴,处处展现着原生态的生活韵味。要细细品味,方可领略侗家风情。河岸人家密集,商铺客栈林立,屋顶铺盖青瓦,冬暖夏凉,古朴实用。要登高远眺,才能领会到侗寨恢宏。

静谧的时光可以守住寂寞的心,让你暂时遗忘时间地理的界限。行走在寨子里,会有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体验。

侗寨中高高矗立的门楼,巍然屹立的鼓楼,浸透古韵的风雨桥,让我们看到了在历史的沧桑巨变中,侗族人将古老的文化风情用自己朴素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

这座商业化恰到好处的侗寨,没有吆喝,不会过分热情。摆摊的老人安静地坐在河边,看游客站在摊前,也只是笑着说“随便看看”,便继续手中织布的活。

老旧的鼓楼静静地看着村寨的变化,沧桑的风雨桥上挂满了深青色土布,时间在这里,仿佛不曾流逝。

风雨桥是侗族最具特色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它由桥、塔、亭组成,全部都用木料筑成,用桥面铺板,在两旁设有栏杆、长凳,来形成长廊式的走道。塔、亭建在石桥墩上,有很多层,檐角飞翘,顶上有宝葫芦等装饰,被称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议桥梁之一。

风雨桥大都设置于村寨入口部位,一则作为地域范围界定的标志,二来用以锁水口、通龙脉,进而聚蓄财气。风雨桥的柱、枋、檐板均绘塑彩画,廊道两侧设长凳,供人休憩,为行人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

风雨桥也被称为花桥,也是年轻人幽会和对歌的地方,相传花婆是掌管生育的神仙,侗族人希望在桥上拾得好姻缘,因此将花桥建在了寨头村尾最富“灵性”的溪河畔。

年代久远苔痕斑驳的桥身,给人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河上优美的弧线,给侗寨增添了无数婉约与灵动。

穿寨而过的小溪哗啦啦地流淌着,阳光笼罩着河面和风雨桥,风雨桥上听风雨,风吹雨打风雨桥,风雨桥是承载着历史记忆和积淀的文化标签,将侗族同乡共俗的民族风情、民族文化风格和民族精神意识都集中展示出来。

肇兴侗寨以鼓楼群最为著名,寨中共有五座鼓楼——仁、义、礼、智、信。这五座鼓楼象征着寨内的五大房族,或称之为五大村团。五座鼓楼的外观、高低、大小、风格各异,智楼为歇山顶,其余四楼均为攒尖顶。

“未建寨,先建楼”,每一个侗族古寨的诞生和发展,都围绕着鼓楼展开,可以说鼓楼就是侗寨的标志。侗寨鼓楼,雄伟壮观,结构严谨,工艺精湛,是侗族建筑技艺的集中体现。

在过去,如果遇到土匪骚扰,或寨火山害,便会有专人上楼击鼓预警,一楼鼓鸣,村寨相传,百姓们应声而至,相互扶持,共渡难关。如今,“踩堂祭祖”“集众议事”“嫁娶丧葬”“迎宾送客”等所有寨民的人生大事都在这里举办。

五座鼓楼中,最早的鼓楼是礼寨鼓楼,始建于17世纪,重建于1982年。系重檐攒尖顶宝塔式八角鼓楼,楼顶置五节葫芦形塔刹。而智寨鼓楼最为美观,飞阁重檐,气势雄伟。

仰视这五座鼓楼,凝视楼内或雕塑,或绘画,鱼虫鸟兽,栩栩如生,让自然界生命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灵性生动,透显威武之美与和谐之美。

当繁华过往在世事更迭中坍塌,鼓楼始终安然在这片厚土上坚守,凸显着一种穿透时空的生命情怀,矗立着一种岁月不可战胜的内在力量。

侗族有三大宝——鼓楼、大歌、风雨桥。侗族人从古至今无论男女老少,人人能歌善舞。口口相传的大歌,是侗族人传承和表达的重要载体。他们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

青山掩映下,黑瓦木屋中,传出的阵阵歌声,是侗族人千百年来的情感表达,一代代的侗家人通过口口相传,延续着祖辈们的记忆,更传承着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侗族大歌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其音乐艺术的卓越性。

侗族大歌模仿大自然之声,如虫鸣鸟叫、高山流水、江河之声、山谷回响、风雨林涛之声势,形成侗族大歌自然和谐、深沉高亢、广阔无穷、婉转起伏、清新甜美的声乐,因此,被誉为“天籁之音”。它以大自然的声息、山野的风味、泥土的芳香,给久居城里的人以特殊的美感。

“饭养身,歌养心,”这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也就是说,他们把侗族大歌 “歌”看成是与“饭”同样重要的事。

侗家人把歌当作精神食粮,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歌与侗家人的社会生活戚戚相关,不可分割,侗族的各种民歌,特别是侗族大歌,便成了他们久唱不衰的一首古歌。

侗族人从清晨开始就聚集在鼓楼、小河畔、草坪中,或手牵手对唱,或载歌载舞,或互相挑逗戏嬉戏,或席地而坐低声吟唱,诉说衷肠,直到傍晚,才尽兴而归。而一些倾诉衷肠的青年男女则移情鼓楼,燃起熊熊烈火,通宵达旦地对歌。

侗人们眼里,最真挚感人的侗族大歌,不在舞台上,不在追光灯下,而是在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侗寨里、鼓楼边。

在侗族山寨里,鼓楼的烟火永远都是最晚熄灭,一代又一代的侗族人,他们对爱情最高的寄托,就是这一场以侗族大歌为载体的集体约会,他们会在歌堂找到他们的意中人。

侗寨傍晚

侗族大歌,凝聚了侗族人特有的音乐审美、生活趣味和社交礼仪,同时也承载着侗族对于先辈历史的记忆。旧时,侗族农人依靠侗族大歌维系侗寨的婚恋生活、寨子间的联谊,处理人际关系和纠纷。

侗族大歌时代的终究渐行渐远。1986年,那个将侗族大歌带到巴黎的伊居先生说“亚洲民间艺术比欧洲保存得好。欧洲只留下某些民间艺术的躯壳,失掉了它的原有的深度。”真不希望,这句话用在以后的侗族大歌上,一语成谶。

原创稿件,受法律保护,转载请联系后台!

yolojingying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1954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