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汉南甲鱼

汉南甲鱼

汉南甲鱼是湖北省武汉市汉南区的特产。汉南区的鱼鳖混养模式完全符合生态健康养殖和循环农业发展的要求,生产的甲鱼裙边宽、体色好、口味佳、质量高。

汉南区属平原湖区,是武汉市有名的甲鱼盛产地。目前区内有养鳖面积1500亩,年产量18万公斤,主要利用增温保温大棚冬季培育幼鳖、鱼鳖混养的生态养殖模式生产。该模式生产的商品鳖外形美观少伤残,肉质接近野生鳖。

汉南特产“汉南甲鱼”是汉南地区将传统的工艺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精心制作,并辅以多种天然名贵调料精制而成的名特风味菜肴。其肉嫩味鲜,滋味独特,营养丰富。

临沂沂南北寨汉墓博物馆,沂南汉墓石画像,沂南汉墓群

景点介绍

沂南汉墓博物馆位是在文明遐尔的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基基础上修建的一座专题性博物馆,主要向人们展示北寨汉墓群及出土于沂南县各地的汉画像石。该馆所藏汉画像石及其它文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佛教等多方面内容,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为研究沂南汉代历史及汉画像石墓分布情况,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

北寨汉墓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沂南县城西三公里的北寨村。北寨汉墓博物馆是在北寨墓群基础上修建的一座专题性博物馆, 所有建筑外形,集仿古与园林风格于一体,均属东汉时期的建筑,主要向人们展示汉代墓群葬文化及出土遗物,传播优秀历史文化。馆内设有一号墓保护房、二号墓保护房、画像石拓片陈列室、画像石廊、接待室等。

沂南汉墓博物馆南北长66.4米,东西宽67.5米,占地面积4017.2平方米。馆内设墓室保护房、文物陈列室等。所有建筑外形,集仿古与园林风格于一体,均仿照东汉时期的建筑,给人们一种身处其时,身临其境的体验。博物馆内正中偏北位置,是原址完整保护、闻名遐迩的北寨汉画像石墓(一号墓),该墓规模宏大,墓室结构复杂,画像雕刻精美,内容极其丰富,是我国现已发现、保存较为完美的,为中外学者高度关注的一座汉画像石墓。

墓穴概况

一号墓坐北向南,用280块预制石材筑成,其中画像石42块,画像73幅,画像面积44.2平方米。墓南北长8.7米,东西宽7.55米,由前中后三个主室,东三个侧室,西两个侧室组成,总计为八室。室与室之间都有门直通。整个墓室的构筑是由地面、台子、支柱、墙壁、横额、中柱、过梁、横枋、拦角石、盖顶石等先后顺序垒筑起来的,建筑技术相当先进。墓门高2.74米,由门楣、横额和东、西、中三个立柱组成。门的横额和立柱上均刻有画像。立柱部分分别刻有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及羽人、玉兔捣药等祥瑞图像。门楣横额部分则表现出一战争场面。 前室面阔两间,进深两间,从地面到墓顶高2.8米,室中有八角形擎天石柱。顶部是用石条构成几个方形重叠而上的抹角结构藻井,既美观又大方。前室画像内容不少,但主题是祭祀,主要表现了墓主人死后的衷荣,分布于东、南、西三壁横额上。肃穆虔诚的致祭者 或躬立,或跪伏于地,足见墓主人的官位之高。前室四壁、北壁上横额及八角擎天柱上,则刻有大傩驱鬼、伐鼓、拥彗和神灵、祥瑞图像。 中室高3.12米,面阔两间,进深两间,亦有八角形擎天柱。中室画像内容更为丰富,有车马出行,丰收宴享,乐舞百戏等,主要表现了墓主人的高贵身份和富足逸乐的生活。中室的四壁,刻有苍颉造字、卫姬请罪、尧舜禅让、荆轲刺秦王、孔子见老子等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并有榜题“苍颉、齐桓公、卫姬、苏武”等12处28个汉字,这些画像生动细腻,令人惊叹。 后室由一个斗拱分隔成两间,仅有一个侧室,很显然是一带便池的厕所。拱的式样同中室一样,梁拱也是由整块石头雕成。分布于后室隔墙上的画像,主要描写了墓主人的闺房内的生活,有侍女持奁图、仆人洗涤图等

沂南汉墓博物馆一号画像石墓以气魄雄伟、结构谨严见长,表现出汉代建筑艺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它是汉代民间艺术家集体创造的作品,是将两汉建筑艺术、雕刻艺术、绘画艺术综合起来而去粗存精,推陈出新的作品。 一号墓早年被盗,仅存有少量残破的陶器和铜镞,墓主姓名无考。

二号墓

二号墓在一号墓的南面偏东,两墓相距20米。是东汉晚期较大的砖石墓。除两个耳室和一个后室的券顶完整外,其余各室的券顶均不同程度的损坏。由于墓早期被盗,墓券顶砖的丢落,使墓室内积满淤泥,经精细清理,出土完整和可复原的陶器、石器、铜器、银器等80余件及100多枚铜钱,另有铁刀和漆器腐朽的痕迹。 沂南汉墓博物馆大站东侧为拓片陈列室,展有一号墓画像拓片。图像清晰,资料丰富,给人们参观以更多便利。 院内东侧则陈列有从沂南各地收集而来的34块汉画像石,内容有:车马出行、大禹治水、祥禽瑞兽等。为研究沂南汉代历史及汉画像石墓分布情况,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

文物出土

1954年出土,定名《百戏图》。此图从左至右可分为四部分,杂技演出成为主要内容:第一部分是表演“跳丸弄剑”和“载竿”节目的,载竿技巧高超,一人额顶十字长竿,上有三儿倒悬翻转表演。顶竿者脚下尚有七个圆盘。表演者要瞻上顾下,力量灵巧均达极高水平。第二部分是乐队,有磬、钟、建鼓、琴、埙、排箫等多种乐器,共十五人演奏,可见当时之盛况。第三部分是“刀山走索”和“鱼龙曼衍”之戏,前者惊险,一人在地下立着刀尖朝上的索上拿顶倒立,两端还各有两人在索上相对表演,一似手挥流星,一似双手执戟。后者气魄雄伟,既有鱼龙之巨型,又有人扮之大鸟。第四部分是“马戏”和“鼓车”表演,马上或作倒立,或耍流星,人欢马跃,技巧高超;鼓车更是隆隆如闻其声。这些节目如手技、倒立、走索、顶竿、马上技艺、车上缘竿等。

2007年4月2日,沂南阳都故城汉墓的清理工作基本完成,考古专家初步断定,这是一座东汉时期的砖石混合汉画像石墓。汉墓前室里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汉画像石,同时出土的还有陶耳杯、五铢钱等文物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陆续发现了铁鸳鸯席镇、陶耳杯、五铢钱等文物。在清理前室东西立柱间的墓土时,考古人员发现了陶耳杯,这种状似现代碟子的东西在汉代是一种酒器。考古人员清理墓土时发现了铁鸳鸯席镇。据介绍,汉代没有凳子、椅子,汉代人是席地而坐的。席是当时的坐具。席在人们起身、落座时常会移动,又容易卷角,席镇的功用就是在席的四角将席压住。

考古之谜

2008年10月16日,山东省沂南县文物部门在砖埠镇发现东汉墓葬群。考古人员对墓葬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除出土釉陶壶等大量文物外,又有新的发现,考古人员在对1号墓的发掘清理中,发现石壁上有多幅独特的人物画像,头冠奇特各异,人物全部盘腿打坐。据临沂市文物考古队介绍,这种造型在以往出土的画像里是没有的,有史可查的资料还没有见到,画像人物身份成为考古之谜。

文化价值

该墓价值极高,博物馆方出于保护目的,将所有地面均铺上地毯,防止灰尘。最令人震惊的是整个墓室的石刻装饰,形式是浮雕加线刻,内容则涉及当时墓葬文化中所流行的一些图景,如阴阳两界、车骑出行、庖厨宴饮、乐舞百戏等。石刻保存极好,观之越发显得精美。那些浅浮雕加线刻,其处理手法轻盈洗练,显示当时作者找到手法语言后所获得的自由酣畅的感觉。墓室的东北有一小室,内有一个长约20厘米的微型茅坑,是死者在阴间的厕所。茅坑制作精巧,一丝不苟,令整个墓穴一下有了人间的烟火味。

北寨汉墓,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界湖镇北寨村,俗称“将军冢”。是目前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汉画像石墓。

该墓群现已探明古墓六座,科学挖掘三座,对外开放两座。北寨墓群的保护范围为:以北寨墓群一号画像石墓中心为基点,向北365米,向南300米,向东280米,向西235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以北寨墓群重点保护范围界桩为基点,向北625米,向南155米,向东135米,向西至汶河。北寨墓群1977年12月23日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寨汉墓,是一座典型的东汉时期的家族墓群,目前经发掘整理开放的有两座。分别是一号墓和二号墓。

一号汉墓,墓南北长8.7米,东西宽7.55米。分前、中、后三个主室,均在一中轴线上;东西两面各有侧室,东三室、西三室,共八室。墓由280块石材砌成,其中画像石42块,画像72幅,总面积442.27平方米。1954年考古发掘。

全墓共有汉画像石42块,画像总面积44.227平方米。

画像分为四组:

第一组为墓门画像石,以刻在门楣上的胡汉战争图为主心。

图中部有一座有桥柱、栏杆、华表的大桥,桥上和桥右有大批手执刀、盾、矛、斧的汉朝步、骑兵和一辆昭车由右向左行进;左边有执刀、盾、弩箭的胡骑、胡卒翻越重叠山峦向右而来。汉、胡双方正在桥头展开激战。桥下有划船者和捕鱼者,表示桥下有水流。三根门柱上刻有代表方位的东王公、西王母以及羽人、玉兔捣药、伏羲、女娲、蹶张、仙人、异兽等。

第二组为前室画像石,画像刻于四壁、立柱、斗拱、过梁及室顶。

这一组以刻于东壁、南壁和西壁三横梁上的吊唁祭祀图为中心。南壁上横额的中部雕刻一重檐双阙的祠堂,祠堂前的广场上陈列大量祭品,祭拜者已下车正在进行祭拜。东、西壁上横额刻有捧简牍、执彗、持挺、执笏的墓主亲属在堂屋前迎候前来吊唁祭祀的众多宾客。南壁横额下刻有捧盾、执彗,击建鼓的侍者和兵库。其他各壁及中柱、斗拱、过梁、室顶雕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及奇禽、异兽、神怪、铺首、云纹等,两室顶分别刻有穿壁纹和莲花纹。

第三组为中室画像石,画像刻于四壁、中柱、斗拱、过梁及室顶。

这一组以刻在四壁上、横额上的以反映墓主人生活内容的画像为主。东壁横额上刻有众多伎艺人表演飞刀执丸、顶?、走绳、七盘舞、鱼龙漫衍之戏、戏车、马戏,以及敲击钟、鼓、磬、铎,吹奏排箫、笙、竽、埙和抚琴等的乐舞百戏图。南壁横额东段刻粮仓、粮堆、装满粮食的牛车,主人督导仆役装粮入库的丰收图和屠夫们抬猪、椎牛、剥羊、酿酒、切菜、烧灶等的庖厨图,生活气息相当浓厚。南壁横额西段和西北壁上横额刻有墓主人车骑出行归来图,众多亲朋在宅院、双阙前恭迎庞大的车骑队伍。从宅院的建筑形式和车骑队伍无后送者反映出墓主人应该是出游归来。上横额下的四壁则刻有苍颉造字、卫姬请罪、尧舜禅让、周公辅成王、蔺相如完璧归赵、晋灵公放獒逐赵盾、孔子见老子、荆轲刺秦王、聂政刺韩相等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并有榜题“苍颉”、“齐桓公”、“卫姬”、“齐侍郎”、“苏武 ”、“管叔”、“令(蔺)相如”、“孟?”、“铁?”、“晋灵公”、“敖也”等12处。八角型柱、斗拱、过梁刻有奇禽、异兽、神怪、东王公、西王母、佛教造像、龙、云、纹等。两室顶刻莲花纹、方格纹和圆饼纹。

第四组为后室画像石,分布于石室中隔壁墙上。

主要刻在南北两端承过梁的隔墙上的家具、日用品、酒器、兵器架和备骑的仆人,捧着梳妆用品及洗涤溺器的侍女以及驱邪逐鬼的方相氏,表明后室为墓主人的寿藏(寝室)之地。斗拱、过梁雕刻奇禽、异兽、翼龙、凤鸟、水波纹等。两室顶刻菱格纹和莲花纹并加施黑、绿、红三色彩绘。

一号汉墓根据有限的资料记载,曾经被发掘过至少三次,

其一,晚清期间的挖掘。晚清时期,沂水县政府曾组织过对该墓的发掘,这次发掘情形,所见何物,一切均不见记载。

其二,1947年期间的发掘。1947年国民党进攻山东解放区之前,当时民主政府怕文物散失,曾组织力量,用了三百多个工,进行挖掘。

当时,沂南县政府在南寨村办公,县政府司法科、公安局等在北寨村办公,“老四团”在南寨村休整。县政府民主进步人士、参议员刘佛缘(俗称十一少)建议对北寨“将军坟”进行挖掘,在县政府和南寨村庄长刘乃章的组织下,“ 老四团”和公安、司法科配合,使用了村里的一些民工,进行挖掘。这次发掘从清理墓顶封土开始,在墓门前挖了一条东西向的大土沟,拆除了墓门两侧的砖墙,墓顶东南角盖石已经没有了,东北角厕所间的石块有缺口,是盗墓贼砸开的。墓门挖开后,未见墓门石;进入墓中也没有什么更多的发现,只是在墓门里侧有一个陪葬用的灰色陶狗,在后间室前有一具人的骨架,还有几枚五铢钱。见没有什么东西,人们又将其堵死,填土前,到东山采石场里定做了两块墓门石和一块盖顶石,把墓门和东北缺顶堵上了。

其三,1954年期间的发掘。

二号墓在一号墓的南面偏东,两墓相距20米。是东汉晚期较大的砖石墓。除两个耳室和一个后室的券顶完整外,其余各室的券顶均不同程度的损坏。1994年春发掘。墓葬布局与一号墓基本相同,也由墓道、墓门和前、中、后主室及东三侧室、西二侧室组成。除墓门和前、中室四壁,西二侧室的隔墙为石材外,均有青砖作材料。后室由一道砖墙分隔为东西两间。各室间有门相通。室顶为青砖起券。室外南北长9。10米,东西宽8。52米。整个墓室布置相当平衡,均在一中轴线上,主轴线南北向,墓门南偏西9度。

一号墓是夫妻合葬墓,但是与众不同之处是女方葬在东面,明显地位高于男方。而根据东汉家族墓流行的昭穆顺序看,二号墓是一号墓墓主的儿子,也是合葬墓。

三号墓在二号墓的西面,相距12米,群众修建房屋时发现,1994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人试掘,未发现。

四号墓在一号墓西南100米处,小型砖石墓,1994年10月村民挖地窑发现,经沂南县文物管理所抢救性发掘,出土文物50余件,清理后封土保护。

五号墓、六号墓分别位于距二号墓南约25米、东30米处,山东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1994年5月勘探发现,未发掘。

北寨汉墓墓葬均多次被盗,随葬器物残存较少且绝大部分残毁。特别是一号墓残存遗物极少,除1947年出土一件灰色陶狗和数枚五铢钱外1954年出土完整器物仅一件小陶盘(应为盏)和一件三棱形铜箭镞,其余均为陶器残片。可辨器形有三足盘、耳杯、器盖、灯座把(原称豆柄)、案、罐底、鼎足、屋宇明器残片等。

二号墓出土完整和可复原的陶器、石器、铜器、银器等87件及100余枚铜钱,另有铁刀和漆器腐朽的痕迹。这些遗物主要分布于前室、中室、前室西侧室、中室东侧室和后室隔墙的券门中。

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少量泥质红陶。器形有鼎、盘口壶、头颈壶、盆、盒、盘、碗、圆案、长方案、耳杯、魁、灯座、盏、 釜、灶、甑、博山炉、井、灶、勺、猪厩、狗、鸡、鸭等。石器有五龙戏珠三足砚、猪、黛板;铜器有女俑、泡钉(漆器附件)、“五铢”钱、“大泉五十”钱、“货泉”钱:铁器有刀、棺钉(均腐殖不完复原);银器有小环等。其中的灯座为宋代博山瓷油灯,据专家分析认为,此墓宋代就曾被盗过,瓷油灯系盗墓贼盗墓后所弃用之物。

五龙戏珠三足砚和铜女俑,在汉代文物中极为少见,弥足珍贵。砚为石灰石质、圆形、子母口,由砚身和盖组成。砚身圆底,饰三熊足;砚首,线刻莲瓣纹和旋涡纹,其中部凿刻一椭圆形墨池;砚堂平滑,子口平直沿;砚外缘及子口上缘线刻莲瓣纹。砚盖呈圆弧形,中心突起成圆柱状,其上刻“五铢”钱纹;周围环绕五条身体线刻鳞纹的透雕的龙,龙首紧贴“五铢”钱,组成一幅五龙戏珠(铢)的图案;盖周边及外缘线刻勾连云纹。直径19。7厘米,通高7。4厘米。铜女俑出土于东后室东北角,裸体,发后梳,似围巾帻;高大鼻,阔嘴;细长身,扁胸,凸腹露脐,宽臀;双臂微曲下垂,手指并拢,手心外向;略屈膝,跣足。高8。4厘米,肩宽3。7厘米。

参观需要提前预约,门票和业务联系电话:15610666620

南阳汉画馆记一:秦汉立郡,东汉南都,汉画凝聚三千年的文化积淀

1

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来汉画馆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阳人,来去交通自然方便,然却并非主要原因,更重要的缘由,是汉画馆内,藏珍一旌博远浑雄的灵幡,时时于心中魂牵梦绕,萦影不断,隔时不去,就觉脑际空落,惶然无所慰藉。

来至馆前,凝眸眺望,两巍汉阙映入眼帘。汉阙后面,松柏掩映,一群巍峨建筑浑然而矗,白墙碧瓦,磅礴沉郁,尽显大汉雄浑之气。不,那非平常意义的建筑,而是一座王朝的宫殿,内里所藏,是千年之前的政治、生活、文化、习俗……那个时代的激越灵魂呐!

千八百年前的南阳,是个什么模样?张衡《南都赋》已有精妙的描述:“于显乐都,既丽且康!陪京之南,居汉之阳。割周楚之丰壤,跨荆豫而为疆。……其宝利珍怪,则金彩玉璞,随珠夜光。铜锡铅锴,赭垩流黄。绿碧紫英,青雘丹粟。太一馀粮,中黄侭玉。松子神陂,赤灵解角。耕父扬光于清泠之渊,游女弄珠于汉皋之曲……”

然则张衡描绘,仅为汉时景象。若将触须伸展,更是源远流长——

自从盘古开天,始定山川河岳,南阳即为盆地:秦岭、伏牛、桐柏山,西、北、东三方拱卫;白水、唐河、湍水、丹江、淮河,东、中、西纵贯交错。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植物葳茂,生物繁盛。西峡就有远古时期恐龙争霸的活动遗迹;南召杏花山亦有古猿人钻木取火、燎灶烧烤的生活痕迹;方城、鸭河、桐、唐、镇、淅,皆有史前人类刻石记事留存的岩画;更有南阳黄山遗址,极有可能是黄帝接受神农炎帝禅让王权的交接之城……

及至夏、商、周朝,南阳开始封侯立国,拒不完全统计,就有吕、谢、申、邓、鄀、蓼、唐、缯、析、鄂等十多个。春秋前后,楚灭诸国,占据南阳,割据江淮。秦又灭楚,统一中国,废黜诸侯,分三十六郡而治,南阳郡辖县三十六,为全国两个最大郡之一。西汉延续秦制。东汉甚至又加一县,郡辖县达三十七,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郡”。

西汉时期,人心思治,社会稳定,兴修水利,发展农耕,开办冶铁,扩展商贸。南阳很快成为与长安、洛阳、邯郸、临淄齐名的“全国五大都市”之一。东汉较之西汉,更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南阳为刘秀家乡与反莽起兵地,文臣武将中,南阳人占据近半。建立东汉后,分封于宛的王侯就有四十七个。皇亲国戚无以计数,王侯将相第宅相望,“士女沾教化,黔首仰风流”。使其成为仅次于京城洛阳的“全国第二大城市”。

政治、经济的大繁荣,催动思想、科技、文化的大发展。南阳“五圣”中的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智圣诸葛亮,就于汉代出现。现在要说的,是汉代文化的繁荣,包括文学在内的音乐、歌舞、绘画、雕刻等领域,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大发展、大繁荣。

然而,千八百年过去,作为中国公认“最强”的两汉时代,其大气磅礴、气吞山河的辉煌景象,早已被厚重的历史烟尘覆盖,尤其璀璨夺目的音乐、绘画、歌舞、雕塑艺术,我们只能于史书里读到文字描述,而原创实物,却成了无法破解的密码。

2

然而,只要是金子,终会放出烁目光芒。大汉王朝曾经威震四海、气吞山河的磅礴景象,终于公元1931年的夏天,被天公有意无意地揭开秘密。

那场突如其来的连绵暴雨,致使山洪从伏牛山深处汹涌而下,冲破白河堤防,漫卷两岸村庄,于宛城西南十八里的草店村旁,冲开一座汉墓。墓里值钱的文物早被盗抢殆尽,只留下一些沉重的墓石。这些搬不动的墓石上面,都刻有许多看不懂的图案和文字。

这个意外消息,将考古人员引至现场,一看喜出望外:墓石所刻,都是两千年前的汉代图画啊!这些汉画像石,虽然破旧不堪,残缺不全,然则一件件洗净,拼接完整,它们立马由冰冷的石头,变成了有温度和生命的物体。

像石上那些略显拙笨的线条,那些看似粗朴实则充满想象力的图画,都在娓娓述说着汉代人们的精神取向、对于宇宙、世界的初蒙认知,展现着那个时代王公贵族、市井农人的生活场景,将士出征,匠农劳作,婚丧嫁娶,歌舞娱乐……将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是一幅全景式的汉代生活图。

墓石破解千年谜,瞬时惊动考古界。包括鲁迅先生和张嘉谋、杨廷宾、孙文青、王正朔等南阳籍仁人志士,开始四处收集汉画像石,很快在清代南阳古城墙、方城县的博望桥,以及新野、邓州等地的汉墓里,普查出一百多块汉画像石来。

在当时民国政府支持下,最初的南阳汉画馆于1935年10月创立。馆舍在南阳民众教育馆内(现今卧龙区广播电台后院),馆藏汉画像石118块。当时的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罗震,曾专门撰写了“南阳汉画馆创修记”碑文。

新中国建立后,汉画保护得到大力支持。1957年,河南省政府拨专款改造七孔桥,拆出汉画像石数十块。1958年,省政府再拨专款,决定在卧龙岗武侯祠东侧,新建汉画馆。1959年正式动工,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先生,为汉画馆题写馆名。新馆建成后,计有工房、廊房30余间,展厅面积900平方米,收藏画像石500余块。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汉画像石馆藏量继续猛增,由500余石增至1000余石,展馆容量再趋饱和。1976年,开始在原馆东北侧重建新馆,并于1979年竣工。新馆展厅面积1700平方米,展出画像石精品187块,馆藏画像石总量已达1500块。

然而,随着汉画像石存量增加和原馆出现裂缝,1986年,省市决定在卧龙岗东南,重建汉画馆。新馆于1988年开工,1999年底建成。现在的汉画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其馆藏与展出的汉画像石,共达两千五百多块。数量与规模,皆为全国之最。

(未完待续)

本文来源:苍狼的歌谣

云南茶花甲天下,大理茶花甲云南

3-6月是大理最美的时候,没有之一。都说大理三月好风光,此言不假。虽然大理总是有鲜花盛开,但是春季里花无疑是最多最旺盛的。没错,是旺盛,当你看到那些花儿争奇斗艳的开放的时候,就会相信它们的生命是如此的旺盛。而这旺盛,也传染给了大理,让大理更加的鲜活。

茶花

大理的花如此之多,以至于这里还专门有个以鲜花为主题的节日——花朝节。而2015年4月2日,也就是农历二月十四日,是白族一年一度的“花朝节”。这一天,家家都把自己盆栽的花卉摆在门口,搭成一座座小“花山”,大理古城变得群芳竞秀,五彩缤纷。四野乡寨的人们都穿上节日盛装,万人空巷地来赶民族“花街”,真是香风满街,芳气袭人。

茶花

云南茶花甲天下,大理茶花甲云南

大理的花虽然多,但是要说最有名的,莫过于山茶花,素有“云南茶花甲天下,大理茶花甲云南”一说,而“家家流水,户户茶花”早已传为佳话。熟读金庸的武侠迷们一定忘记不了《天龙八部》里的山茶花,那爱屋及乌的王夫人,以及那景色怡人种满山茶花的曼陀山庄。在细说大理茶花之前,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段誉和王夫人关于茶花的精彩对白:

王夫人“呸”的一声,道:“这般难听,多半是你捏造出来的。这株花富丽堂皇,哪里像个落第秀才了?”段誉道:“夫人你倒数一数看,这株花的花朵共有几种颜色。”王夫人道:“我早数过了,至少也有十五六种。”段誉道:“一共是十七种颜色。大理有一种名种茶花,叫作‘十八学士’,那是天下的极品,一株上共开十八朵花,朵朵颜色不同,红的就是全红,紫的便是全紫,决无半分混杂。而且十八朵花形状朵朵不同,各有各的妙处,开时齐开,谢时齐谢,夫人可曾见过?”王夫人怔怔的听着,摇头道:“天下竟有这种茶花!我听也没听过。”

段誉道:“比之‘十八学士’次一等的,‘十三太保’是十三朵不同颜色的花生于一株,‘八仙过海’是八朵异色同株,‘七仙女’是七朵,‘风尘三侠’是三朵, ‘二乔’是一红一白的两朵。这些茶花必须纯色,若是红中夹白,白中带紫,便是下品了。”王夫人不由得悠然神往,抬起了头,轻轻自言自语:“怎么他从来不跟我说。”

茶花

书中这段话,引得许多人对大理茶花神往,其实金庸并非杜撰,大理的茶花确实有“十八学士”这一品种,美丽自然不用说。而文中的这些也只是大理茶花的沧海一粟,大理茶花品种繁多,行外人只是看到了这些茶花的美丽,行内人才知道这些茶花种植的辛酸与喜悦。

茶花

不过即便不懂那些细碎的茶花典故,也不影响我们欣赏茶花的美。大理古城的玉洱园是欣赏茶花的好地方,大理的茶花,当数这里的最多最好。玉洱园里多是木本茶花,花期一到,大如碗口的花朵从几米高的茶花树树顶一直缀到树根,整棵树像挂满了娇嫩绚丽的彩球,有种说不出的喜庆与美丽。而这种木本的茶花,只有大理才有,大理人可真是有眼福。

也有人从苍山上采下山茶花来,花枝不大,也没什么形状,但经过雪风吹过、雪水浸过的花儿,叶子油亮翠绿,花朵柔韧肥厚,似乎全然没有把风雪放在心上,纵然没有盆栽的精致,却别有一番风骨,是大理最好的茶花。

“雪里开花到春晚”,茶花的总体花期很长,但具体品种不同,花期也不一样,一般从10月份始花,翌年5月份终花,1-3月份是盛花期。只要不是雨季来,你都可以看到美丽的茶花。

茶花

风花雪月之上关花——木莲花

大理一年四季风景如画,在诸多风景名胜之中,以风、花、雪、月四景最为著名和引人入胜。关于风、花、雪、月四景,当地白族人民有一首世世代代传诵的谜语诗,诗曰:

虫入凤窝不见鸟,七人头上长青草,细雨下在横山上,半个朋友不见了。

谜底自然是“風(风)”“花”“雪”“月”。

而1962年1月,著名作家曹靖华游过大理之后,对大理的风、花、雪、月四景感慨万千,赋留风花雪月诗一首:上关花,下关风,下关风吹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苍山雪。

既然谈花,自然要提“上关花”了。上关乃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一个下属镇,位于洱海北岸,苍山云弄峰东麓。在这个典型的农业乡镇,温润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地为鲜花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于是那里所有的鲜花,就都被称作“上关花”。

上关花的名声由来已久。据传,古时候在上关外花树村有棵树,此书开花后花大如莲,每年开12瓣,闰年开13瓣,花色黄白相间,美丽诱人,香闻十里,故名“十里香”。因花落后所结的果实黑硬,可做朝珠,因而又叫朝珠花。据说,当年有个善良的妇女难产时,一位仙翁赐给她一颗朝珠让她含在口中,但她不慎将朝珠掉在地上,便长出这棵奇异的花树。

上关花园中的花

此花在当时非常有名,凡来大理的人都要去看看它,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也曾慕名前来观赏,可惜只见树而不未得见花。到了清代晚期,游观的人更多,而官府的达官贵人到此赏花还要当地白族群众招待,人民不堪其扰,便忍痛把上关花坎了。

东洋菊

“十里香”花树被坎了之后,上关花反而越来越令人神往,渐渐的,便成为大理地区珍奇花卉的代称。不过据考证,上关花其实就是木莲花,木莲花通常称为辛夷,木本植物,木莲树干通直高大,枝叶浓密,花白色而大。每年3、4月份,木莲花开之时,满树大朵的白花,非常美丽。待花落时,大片的花瓣随风落下,好似缤纷的花瓣雪,亦是非常动人。

木莲花

随处可见的鲜花

大理的气候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常如初春,寒止于凉,暑止于温。总之四季温差不大,最宜于花木生长,于是,养花就成了大理人的一种生活习俗。走在街上,时不时的,你就会遇到位一袭青衣的白族老太太,捧着一只盛满鲜花的篮子安静的走在人群中。两三元一束的鲜花,买回家用清水养在花瓶里,能给你七八天的好心情。虽然只是山坡上采来的野花,但美丽并不分高低贵贱。

报春花

有时路边小摊也会仅仅用一方手帕或者一片荷叶盛着洁白的花蕾。不要小看这种含苞欲放的缅桂花,它的花香非常持久,系在领口上,芬芳立刻扑鼻而来。年轻的姑娘们最爱买它,要知道这种清新自然的味道可不是商场里的香水能比拟的。

也许外地人会惊异于菜市场的花朵,这些花不是插到花瓶里供人买回去欣赏,而是同青菜一起放在菜摊上,玫瑰花是用来做鲜花酱的,茉莉花是用来炒鸡蛋的,芭蕉花是用来油炸的,鸡蛋花是用来清蒸的。全世界恐怕只有云南人,才能把不带人间烟火的鲜花做成经过烟火烹制的美味佳肴吧!

菜篮子中的玫瑰花

最美的春季,最美的大理,当你大理赏过山茶花,回味金庸小说刀光剑影空隙中的儿女情怀;看过上关花,感受上关繁花似锦的秀美风光;吃过鲜花酱,品味乳扇和玫瑰在口腔中交相辉映碰撞出来的美味时,你一定会爱上大理,爱上这座鲜花盛开的城市。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1719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