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老万成酸梅汤

在武汉商业中心的六渡桥,老万成可谓久负盛名,家喻户晓。尤其是久居武汉的老人,对它情有独钟。老万成酸梅汤是许多武汉人度夏的美好回忆。

四个股东合股创办“老万成酒店”

老万成酸梅汤

1910年,由4个股东共同投资900多块大洋创办“老万成酒店”。

取名老万成寓意利润翻着跟头成倍增长,但开业后,老万成的生意并不如四个股东希望的那样。尤其到了热天,烟酒生意非常清淡,股东们都相当着急。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名叫裴广孚的股东,记起自己夏天曾在北京喝过酸梅汤,味道可口,清凉祛暑,武汉市面上还没有商家卖过,便提议夏天时试制酸梅汤出售,作为副业,以作烟酒店主业的补充。

为了度过难关,四个股东决定试一试,决议由裴广孚领头,经过几番实验,终于试制成功了符合武汉人口味的酸梅汤。酸梅汤在半夜里熬好以后,放在雕花大瓷缸里,镇在冰桶内,为了保持冷冻的效果,还用棉被将桶箍住。到第二天上午出售时,酸梅汤依旧冰爽可口。

因为老万成门面所在地在老汉口六渡桥一带,商贾云集,往来人流量大,当时又能没有其他的消暑饮料,武汉人又从未喝过酸梅汤,所以一经推出,便大受市民欢迎。随着1919年民众乐园(当时叫“新市场”)开业,来此娱乐、游玩的人更多,正处在对面的老万成酸梅汤生意也随之越来越好,名声远播。虽然老万成酸梅汤只在夏季出售,但名气却远远超过了主业烟酒。酸梅汤给老万成酒店带来了经济实惠,股东们都乐开了花。然而裴广孚后来回到河北老家后,与老万成再没有了联系。

老万成酸梅汤为何市场走俏

1956年公私合营后到1970年,老万成酸梅汤生意每月营业额达5~10万元,在1980年,更是达到一个高峰。三角钱一杯的酸梅汤,老万成每月可以卖出20~50万元。此时老万成已更名为建新烟酒副食品商店,24小时便民服务,当时建新副食品商店并连同老万成酸梅汤红遍商界,其经商经验曾广为推介交流,建新副食品商店的生意利用其地理优势曾做得红红火火,响遍武汉三镇,名传湖北省内外。

为什么老万成酸梅汤卖得如此之好,又那么有名气呢?为此专访了现在老万成的掌门人、也可以称之为老万成酸梅汤第三代传人、武汉老万成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汉华说:“我们依旧采用传统手工工艺制作的酸梅汤,饮料厂大批量生意不大可能用手工生产,只能用机械设备,因此味道就不一样”。刘汉华还说,虽然酸梅汤制作的工艺并不复杂,但也必须掌握好选料和火候。山楂必须选取山东、山西的品种,其山楂果实酸甜适度,口感绝佳;乌梅则要选广东的,那里的梅子核小、肉厚,而且生津止渴。与众不同的是,老万成生产的酸梅汤不添加任何食品色素,选用优质结晶白砂糖熬制而成。在熬制时,先将乌梅投入烹煮,在乌梅随水翻滚后,才能放入山楂,这样就可以避免肉质嫩的山楂老了,熬到喷出醇正的香味之后,再将乌梅、山楂过滤,然后将熬出的水投入白砂糖细细熬制,待蒸发出一半以上的水分之后,才能正式起锅,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制作者不停地搅动,如果稍微一懈怠,要不是山楂乌梅糊了,要不就是白砂糖搭了锅,味道会有很大影响。因此火候掌握非常重要,尽管酸梅汤的手艺十天可以学到手,但没有十年功夫,火候的掌握绝对谈不上炉火纯青。

老万成商标注册腹背受敌

目前在超市里有许多“汉口老万成”酸梅汤膏,或者市场上标有所谓老万成的酸梅汤,其实并非正宗“老万成”的产品,原因是企业品牌意识不强,产品商标被抢注,这是刘汉华最为头疼的事。因为老万成名声在外,产品不愁销路,多年来一直缺乏商标意识,直到1998年老万成推出瓶装“浓缩酸梅汁”,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老万成”商标,却被告知已被浙江一饮料企业抢注同名商标。2003年,老万成再次申请注册“建新老万成”商标,却被告知该名称也已在不久前被他人注册,最终老万成酸梅汤只得-以“鄂汉老万成”作为商标名而注册。

敢问路在何方

每年到了夏季,市场上酸梅膏汤销售良好,正宗老万成酸梅汤则更为走俏,人们在中山大道前进二路路口“百年老店”建新店面门口摆起长队,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有人上 书媒体和相关部门,期望更便捷地喝到正宗老万成酸梅汤,这代表广大市民的呼声和期盼。许多有识之士认为:老万成酸梅汤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不失时机扩大生产规模,增加销售途径,除了店内经营,还应把打进商场和超市,以增强市场占有份额和影响力。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景泰杰则以“王老吉”为例,指出了传统产品发展之路。他说:“王老吉原来也只是广东等地摆在街边叫卖的祛火饮料,后通过营销策划,进行工业化生产,现在已成为和可乐齐名的国内知名饮料”。景泰杰认为:“老万成酸梅汤也可聘请专家出谋策划,将传统手工业加工变成产业化经营,至于传统配方,同样可以用于现代化加工之中”。

武汉老万成商贸有限公司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企业自身实力不足,资金匮乏,生产场地局限,举步维艰,虽与相关单位进行多轮谈判尚未达成协议,良好的愿望尚未能实现。

随着武汉老字号五芳斋汤元、德华年糕、蔡林记方便面先后打入了超市,这些都给武汉老万成商贸有限公司带来了启示。如今武汉市人民政府及商务局出台了扶持老字号恢复和发展系列政策,武汉老万成商贸有限公司正在借助扶植老字号优惠政策的东风,争取扩大场地和资金援助,准备进军制造业,用工业化方式生产酸梅汤产品,力图做强做大,让市民们都能品尝到酸梅汤酸甜的滋味。

老黄兴路的变迁(3):从红梅的酸梅汤,到儿童商店的欢乐时光

文|枬子

编辑|马桶

从司门口往北,就叫老黄兴中路了,南起解放路口,北止五一广场,长度约400米。

其中原八角亭一带,为最繁盛商业区,街道极狭。为使市中心区南北交通畅通,促进商业繁荣,1947 年,长沙市政府按新市区计划,经市参议会第八次大会决议,辟建黄兴路向北延长线,从司门口起拆让八角亭、端履街全部及怡长街、福源巷、走马楼、老照壁、皇仓坪、仓后街、紫荆街、吉祥巷、新安巷、史家巷及先锋厅等一部分。路长1公里,幅宽17米,中间车行道宽12米,碎石路面,两边人行道各宽2.5米,每隔5米栽树一株。八角亭至皇仓街(现五一路)定名为黄兴中路,皇仓街至中山路为黄兴北路。

司门口到五一广场只有400米左右,却极其繁华。有人说,司门口就是八角亭,修步行街时仿建的八角亭也在此处。这个说法不严谨,作为建筑物曾存在过的八角亭其实有两个。明朝吉王府有两座八角形的亭子,一座建在南端司门口这里,另一座建在药王街口,两端距离约100米,而长沙老口子讲的八角亭,是指两座亭之间这100米内的地方,在旧时是老长沙城的标志之一。

只找到一张清末、民初时期从远处拍摄的八角亭 图源:网络

不要小看这短短的100米,民国时这里曾是“长沙的精华,也就是湖南的精华”、“长沙商业最繁盛最热闹的街道”,“高高的西式洋房,矗立云霄,又庄严又精致又雄壮,还用最新鲜最时髦最摩登的样品陈列在玻璃窗里,多华贵多惹眼,处处闪耀生光,灿烂夺目”,“门面辉煌的大绸缎庄有五六间,南货食品店,鞋店,洋货店,书纸店等等,应有尽有。”(1937年,长沙《力报》)。

八角亭在1938年遭遇文夕大火,是长沙城内商业损失最严重的街道之一。大火之后,八角亭也是长沙最早恢复商业生机与活力的街道之一。

司门口,黄兴路与解放路交汇处 摄影:罗斯旦 图源:《长沙老街》

从司门口往北,先说西侧,臬后街北边口子上的民族乐器商店,是长沙民族乐器厂的门市部,神奇的是这个厂不仅做乐器,还生产铜火锅。八十年代初期,烧炭的铜火锅是每个家庭的必备之物,平时可能用不着,过年是肯定要用的,长沙民族乐器厂生产的“同乐”牌火锅在长沙地区的销量很好。我也曾经在这家店买过一个,可惜搬家时扔了,只能在网上找张照片。“同乐”商标及长沙民族乐器厂几字清晰可见。

某拍卖网站上的长沙民族乐器厂“同乐牌”火锅 图源:网络

再往北有太平洋百货。百货业原称苏广业,因清末百货商品大部分依赖江苏、广东等地输入而得名。1904年长沙开埠后,洋货蜂拥而至,苏广杂货店开始兼营洋货,以八角亭、红牌楼、坡子街一带最为集中。“太平洋”就是其中之一。

太平洋百货庄于民国十八年(1929)正月开张,由原大五洲百货店股东张子法、徐岂岭、周馥泉、伍经文等集资创办,推周馥泉为经理。开业伊始,即以“大、新、响”的经营战略,取胜全市百货行业;又以“货不二价”和“讯息有道、管理有方”而盛名一时。民国二十五年(1936)又在南正街增设一个较大的门市部,零售为主,是唯一一家一直坚持到八十年代的民国时期老百货店。

上图:五十年代初期的司门口,太平洋百货庄清晰可见,对面的中国内衣百货(中国兄弟内衣公司)在五十年代中期即消失,改为长沙二轻工业公司的产品贸易中心。图源:网络。

太平洋旁边还有一家钟表店,也叫亨得利,没有对面的亨得利规模大,可能是分店。当时的钟表店都是兼营眼镜的。

这里还有给不少长沙人留下深刻童年记忆的儿童用品商店,于1956年建成开业,店名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康克清亲笔题写,不一定是全国经营儿童用品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的商店,但肯定是湖南最大的。楼高三层半,白色墙面,拱形窗,门脸上方设计成浮雕式的红色城堡,城堡的塔尖为蓝绿色,一楼卖儿童服装,二楼是鞋帽,三楼卖玩具,还有个小型游乐场。

儿童商店的旁边上,靠福源巷口是家医药器材公司门市部和化工颜料店。

回到东侧,这里有二轻工业公司的产品贸易中心,经营鞋帽、服装、五金工具、铜铝塑料制品等。还有长沙文体乐器专店,我在这里买过一把红棉牌的吉他。还有一家以缝制女式服装著名的姊妹花服装店。再往北靠鱼塘街口,有长沙摄影社,也是八十年代长沙五大照相馆之一,前身是五十年代创立的华昌照相馆,后改名长沙摄影城,门面不大。

八十年代后期流行高大上的店名,五六层楼高的商场叫某某大楼,小门面也叫某某城之类。

鱼塘街曾经是长沙的殡葬用品一条街。纸钱、香烛、寿服应有尽有。鱼塘街进去不远还曾有一家潇湘酒家十分有名。

鱼塘街口

鱼塘街口北侧是有名的沁芳水果店,八十年代以前,因运输、储存能力有限,长沙街头的水果店不多,“沁芳”是城里最大的一家,八十年代中期迁往中山路。再往北有长沙湘绣厂的门市部,前身是民国时候的“锦华丽”绣庄,绣品的品种没有湘绣大楼多,价格也略为便宜些。民国时候“锦华丽”还兼营过照相馆。

另有一家国际钟表店,这家名为“国际”的店除了跟别家店一样有钟表眼镜外,还卖缝纫机。

再往北就是东牌楼了,东牌楼两厢原也是明吉王府花园的一部分,因此地曾有一座王府牌坊而得名。这个口上有协盛绸布店,还有福成绸呢店,后来改名为长沙绸呢专店。

这里还有八十年代八角亭的地标建筑长沙文化用品大楼,原为建湘百货店,也是民国时期的老百货店之一,后来改成长沙文体商店,八十年代改建后更名为长沙文化用品大楼。楼高八层,当时为八角亭最高建筑,长沙市文化用品公司所属的文体用品专店、照相器材专店和乐器专店分设于大楼的一至三层,也是湖南省最大的文体乐器中心。

再说西侧,福源巷的北侧是九如斋的总店。九如斋食品店创建于1915年,创始人是绸布商饶菊生先生,其店名出自于《诗•小雅•天保》里的“天保九如”,为祝颂福寿绵延之意。不仅吉祥、又含敌克三元斋、三吉斋、三多斋(当时的三家著名南货店)之势。文革中,曾改名“东方红食品店”,1971年才恢复“九如斋”店名。

九如斋在黄兴路上共有三家店,八十年代中期,八角亭总店为九如斋一食品店,五一广场的门市部为九如斋二食品店,走马楼(今平和堂后)糕点作坊为“九如斋食品厂”。

再过来是介昌绸布店,民国2年(1913),长沙本帮绸布店由陈萼泉资助,集20余家小店财力共30万银元,在八角亭新建一占地面积达1100平方米的绸布庄,即声势显赫的“介福昌”。“介福昌”后又改称“日新昌”、“介昌”,该庄为打破南京、苏州帮独资大户对长沙绸布业的垄断,首开本帮直接从上海、武汉等地进货之先河。

他们经营颇具文化色彩,注重店堂布置,装饰中西风景画并设置玻璃橱窗,陈列各种高档商品,设有专门接待大户的客厅,对平民百姓的生意也热情招揽,年营业额达300余万银元,有长沙绸布第一庄之称。1990年代,绸布业日渐萧条,遂转向针织品和鞋业,“介昌” 后改为“百信鞋业大楼”,于2002年拆建为王府井百货大楼。

曾在介昌对面的养天和药庄、协盛绸布店,亦是民国时候的名牌老店。

介昌旁边是长沙交电大楼,原为市五金交电化工公司门市部,专门经营交电化工器材。改名为长沙交电大楼后,前楼三层,后楼六层,全部现代化的装饰,为当时湖南省规模最大、全国可数的交电专业商场。

再过来到药王街口上有家服装厂的门市部,不记得是长沙第几服装厂了。

五十年代八角亭一带

九十年代黄兴路药王街口

过了药王街和对面的东牌楼,是八角亭的北端,从这里到五一广场还有大约300米的距离。西侧过药王街有家寄卖商行,和市无线电厂的门市部,还有几家小店,这一带还有大大小小七八家金器店。

再过去就是五一广场的西南角,是著名的湘绣大楼。灰白色的建筑,显得卓尔不群。这是省湘绣研究所的研发基地,文革期间大楼被烧毁,后重新修复,主楼改为六层,两边各五层像飞机翅膀一样展开,在这一带的建筑中。占地规模最大。

东侧的东牌楼口子上是甘长顺面馆,由汨罗人甘长林创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因取“长治久顺”之意,故名“甘长顺”。民国时的湖南督军谭延闿曾为甘长顺写下“四水三湘眼底藏,千丝万缕锅中沸”的经典佳句。1956 年公私合营,文革中改名“东方面馆”,1986年,恢复了“甘长顺”的名号。

再过来有家捞刀河刀剪厂的门市部,其前身也是清朝的“董同兴”刀剪店之一。原老店在小古道巷口(强民小吃原址),与杭州“张小泉”、北京“王麻子”齐名,一并誉为中国三大名剪。到乾隆年间,长沙除董家的嫡系子孙开设“董同兴”、“董同升”、“董同新”三个店铺外,市内还有“老董同兴”、“真董同兴”和与董同兴同名同音的刀剪店二三十户,争名争市,互不相让。后经衙署判决,南正街刀剪号除董氏三家外,均不得冠以“董”字;南正街以外的刀剪号,用“董”字者须加某记字样。东牌楼这一家应是三家老店之一。

再往北,即是靠近五一广场的银苑餐厅。此地在民国时原名可园,是个小摊贩聚集地,民国后期由杜镜甫、谭晓庆、王丽丽等六人出资合股,撤摊建棚,经营茶馆,名为“银苑茶厅”,成为当时湖南省内第一家专业茶馆,主要经营茶水、点心、冷饮和民间小吃等,一时食客如云。建国后一度更名“人民饮食店”、“银苑大酒店”、“银苑有限公司”等。八十年代扩建后,成为长沙第一家海鲜餐厅。

银苑旁边有家小小的武汉豆皮店,我记得也是当时长沙唯一的一家武汉豆皮店,八十年代中期湖北的亲戚来长沙,曾要我专程带他来过这一家,味道极好。

银苑旁边是银星电影院,是民国时代留存下来的老电影院之一,之前介绍过。

这里还有湘菜名店“玉楼东”。玉楼东酒家,始名“玉楼春”,1904 年创办于青石桥(今解放路),后迁东茅巷。初由长沙人饶石顽创办,主要经营湘菜酒席。饶石顽颇具治国思想,他曾亲自撰写对联贴在店门上:“宰天下当如是肉,治大国若烹小鲜。”

又传说清末曾国藩之孙、翰林曾广钧曾登楼用膳,大快朵颐,留下脍炙人口的“麻辣子鸡汤泡肚,令人常忆玉楼东”的诗句。1920年,时称“湖南第一名厨”的谭奚庭担任经理,遂将店名改为玉楼东。玉楼东几度迁址,几度更名,先后称“奇珍阁食堂”、“广场饮食店”、“实验餐厅”等。

上面这张照片左为80年代改建后恢复原名的玉楼东,右为70年代实验餐厅。

五一广场东南角是长沙最大的专业照相馆凯旋门摄影社,创建于1946年,也是长沙五大照相馆之首。

长沙摄影业之开先河是清同治年间,湘潭人尹金汤于里仁巷设立“长青阁”照相馆。但真正称得上照相馆的是1891年(光绪十七年)长沙西乡人瞿瑞卿在药王街开设的“镜蓉”照相馆,又作“镜蓉室”,1915年,“镜蓉室” 改名为“镜中天",后毁于1938年“文夕大火”。

凯旋门摄影社的创始人朱振三是望城人,1934年14岁到“镜中天”照相馆当学徒,1938年因"文夕大火”失业后,先后与人合伙开办“新华”、“大明” 照相馆。1944年日寇攻陷长沙时,他逃难于广西、贵阳等地,并在贵阳合股开设长沙大捷摄影社。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回乡复业与戴焕章、邓庚源、刘文华等人集资于此地建房两层,开设灯光照相馆, 1946年3月1日正式开业。为欢庆抗战胜利,取名为“凯旋门摄影社”。

当时市民纷纷拍照纪念,成为一时风尚,营业更加兴盛,为全行业之冠。

三张照片分别为七、八、九十年代的凯旋门

长沙的五大摄影社在黄兴路上就占了三个, 分别是南方照相馆、长沙摄影社和凯旋门。另外两家是中山路的庐山摄影社和蔡锷路的东方红摄影社。

五一广场面积比较大,东南角上在黄兴路与五一路交界处还有人民印刷厂的门市部、湘江洗染店和市文化用品公司。

老黄兴中路到五一广场这里止,再往北至中山亭处是老黄兴北路。这一段的长度约为600米左右,大多为中小店铺,不过也有几家老字号。

五一广场的西北角是长沙一商业局的办公大楼,一楼都是门面,最显眼的门面是九如斋二食品店。

再往北有向群锅饺店,其前身是民国时候原设登隆街的聚兴园餐馆,五十年代公私合营搬迁至此,取“面向群众”之意,改名向群锅饺店。

这里有“大众”、“燎原”两家电影院,都是民国时候留下来的。燎原电影院虽在西侧的燎原巷内,但在黄兴北路口有售票处。再往北靠中山亭处有家会计用品商店,也属某家印刷厂所有,直至九十年代中期,我在工厂财务科工作时,单位所有的会计用品,从凭证、账册、各种单据到装订所用的针线等都是定点到这里来买。

马路对面,占据五一广场东北角的是省五交化公司办公楼,后来改成五金大楼。

东北角还有“五一文”,严格来说在五一路上,只放张图片,不介绍。

再往北是永康堂药店,也是家老字号药铺,成立于1938年。新中国成立后曾更名为“民强药铺”。改革开放后恢复原名。

大众电影院对面是红梅冷饮店和半雅亭面馆。

红梅冷饮店前身为1947年沪籍殷商王乃鼎筹资租房创建的雪园茶室,当时冷饮只是作为季节性的兼营项目,1956年公私合营以后,逐渐变为以冰棒批发为主,文革之中改店名为红梅冷饮店。此后,又先后征收了两户民宅,改建扩充店面至150平方米,业务有所扩展。

“红梅”的主打产品是酸梅汤,老长沙个个都喝过。与现在的所谓酸梅汤用酸梅粉冲泡出来不同,“红梅”是以正宗的乌梅为原料,在火上熬出来的。水和果肉有一定的比例,要熬三道。一道淡,二道浓,三道香。熬上三道,要数小时。除了乌梅,还会加入山楂、薄荷、陈皮、桂花、甘草、金银花等。精心熬制的酸梅汤,喷溢着乌梅的香,具有醇厚的口感,融合了桂花糖的甜味与乌梅、山楂的酸味,再放入冰池中冷藏,口感极好。

红梅冷饮店的酸梅汤极受市民追捧,有“酸梅大王”之称。那时期,普通人家里没有冰箱,夏天在红梅冷饮店里除了冰镇酸梅汤,还可以喝到冰牛奶、冰橘汁等。虽然酸梅汤的价格略贵,八十年代初期要一角钱一杯,到八十年代中期已涨到五角一杯。小时候再怎么节省,夏天至少也要喝上一次。不然心里总是欠欠的。我小时候暑假总要来“大众”或“燎原”看几场电影,喝一杯酸梅汤。

“向群”的锅饺太贵,吃不起,我记得是两角钱一两,一两只有五六个,还要粮票。

直到八十年代中期参加工作后,约女朋友出来玩,才畅快地吃过向群锅饺和半雅亭的面。

半雅亭面馆也是一家民国时候留下的颇具名声的老店,店堂与店名一样,古香古色,堂皇雅致,陈设美观。该店名师荟萃,长为省城面粉业之魁首。其经营,以四时品种齐全,味道鲜雅而著称。

近中山亭处有家劳保用品店,我工厂里的劳保用品也是从这里进货,还有家旗帜店,制造各类锦旗横幅。

黄兴路北端的终点是马路尽头的中山亭。中山亭是一座钟楼,为纪念孙中山而修建于1930年。为五层西式方形建筑,高16米,命名为中山亭。楼上装有四面从德国进口的电动标准时钟,为长沙首座现代化钟楼。中山亭历尽沧桑,见证了1938年长沙大火,见证了四次长沙会战,而今依然屹立。只是修缮得过于新式,完全看不出是座老建筑了。

九十年代中山亭 图源:网络

黄兴路最北端西侧

黄兴路历经多次折腾,最终变成今天的模样,与承载着老长沙人太多记忆的那条老路相去甚远。

本文中所描述的是八十年代的黄兴路,不同时期的建筑或单位、门面变化比较大,一些较小的商店和单位我也记不清,不可能一一描绘。两侧的街巷中的老店也很多,本文主要讲大门朝向黄兴路开的。

注:本文中照片除注明外均来自《老照片中的长沙》一书 。

作者介绍

枬子,文革初期出生于长沙,做过工人、会计、财务总监。现为资深高级会计师。

平通万亩梅林花开成海吃喝玩乐最全攻略带你玩转梅林

绵阳旅游(scmylyj)长按复制OR 点标题下方蓝字“绵阳旅游”关注

万亩梅林 花开成海

赏梅花

喝青梅酒

梅林中散步

梅花树下吃农家饭

这么美的季节

这么美的年华

我在平通梅林,你在哪?

平通梅林位于平通镇桅杆村,总面积达1.1万余亩,百年以上成片古梅树上千亩。每年2月初至3月底,正是梅花盛开的大好时节,呈现出“万亩梅园,十里花海”的壮观景色,各地游客纷纷慕名前来赏梅观花。

据史料记载,从明朝开始,平通梅林以梅树、梅花、梅果、梅产品为主要内容的“梅文化”保存延续600余年。其中果梅历史悠久,“平武鸳鸯梅”、“大青梅”为本地特有珍稀果梅品种,当地“梅线”更是古代宫廷贡品,被誉为“金丝银线浸琼浆”。

赏梅花

梅林漫步

农家乐

青梅酒

品美食

赏花攻略交通路线

1、到平通景区路线

成都→120km→绵阳→40km→江油→45km→平通镇牛飞村(走马羌寨) →继续前行1.5公里到达梅林上山道路入口——林庄(路口有指路标志)

成都、绵阳、江油的朋友,如果不清楚路线,可以根据自己使用地图的喜好扫描下面二维码,立刻生成路线导航。

2.平通休闲及赏梅路线

驾车路线:林庄→4.5km→牛角垭停车场(梅林景区环线入口)→沿环线游览景区

步行路线:驱车到达牛角垭停车场,步行进入景区环线+游步道

3.路线情况说明

进入梅林的道路是一条6米宽的泊油路,全长4.5公里,坡度很缓,通过性很好,特别适合自驾游,是单车骑游、摩托车骑行等爱好者们的天堂,不过也要提醒大家,上下山要慢行,注意安全。

梅林环线为3.5米宽水泥路,目前实行单向通行。由于环线有些地方弯急坡陡,建议新手朋友尽量不开开车上山。开车也尽量不要将车辆停放在环线道路上,以免造成交通堵塞。7座以上的车辆就不要进环线了,可以选择梅林景区内的9公里游步道上山赏梅。

赏梅行程建议方案

第一站:牛飞村走马羌寨

在这里领略古朴的羌寨建筑和碉楼雄风,牛飞村桥头的“千年根基”是留影纪念的绝佳处。然后游览羌绣产业园,这是全木质结构的庄园,汇集羌文化的观赏和体验。

牛飞村

走马羌寨

第二站:平通万亩梅林

根据以上路线建议方案到达梅林,进行休闲观光及赏梅活动。可以驾车或步行至梅林农家乐,以农家乐为圆心,体力+耐力为半径,在园区内游玩观光。

梅花最集中地为古梅园,位于平通梅林西北角,面积300余亩,百年古梅达百余棵,最高树龄600余年。园内古梅、奇石浑然天成。梅树、梅花造型奇特,姿态万千。自然天成的骆驼石、小石林点缀其中又独成一景。

赏梅花食宿建议方案

梅林山上的农家乐被大片梅花簇拥包围。家家都有淳朴自然、羌乡特色的农家饭菜和醇香可口的青梅酒、地道甘冽的土灶酒。低头享用美食,抬头就能赏梅,梅花瓣瓣不时飘落至饭菜中,此番浪漫,对于吃货来说,绝对毫无抵抗力。

吃完若觉得不过瘾,农家还有土鸡、土鸡蛋、山野土特产、深山老腊肉、自制豆腐干、纯天然蜂蜜,青梅制品如梅饯、青梅酒等可以买回家跟亲友分享。

梅林共有40余家本地村民经营的农家乐,其中有6户星级农家乐能提供住宿。平通场镇和林家坝场镇均有各类餐馆,各个餐馆都能品尝到当地土特产。

除了梅林农家乐外,平通场镇和走马羌寨也可以住宿。走马羌寨一次可接待60人住宿,各种棋牌娱乐设施一应俱全,白天可以在园子内观光摄影,晚上可以举行篝火晚会,吃烤全羊,与羌民一起喝羌酒、唱羌歌、跳锅庄。

走马羌寨联系电话:0816-8851111

温馨提示

1.去平通万亩梅园赏花,是不收任何门票费用的,景区内免费观赏游玩。

2.游客可以自带饮食品,但一定要注意爱护环境,共同维护园内卫生。

3.需要露营的游客,一定要备齐户外必须用品,当然如果有需要,可以向农户租用。

4.虽然羌家饭菜可口,但也要注意健康的饮食方式。尽管青梅酒醇香浓郁,但也“底气十足”,切忌酒后驾驶,时刻谨记安全第一。

5.如途中不熟悉路况,多向当地人求助,热情好客的羌民会为你提供帮助;同时景区内也设置了服务站,方便游客咨询,以免走错路线。

-或许你还喜欢看-

图文转自:微平武

金沙县:把古法酸汤做成规模产业

潇湘晨报官方百家号

  9月1日,位于金沙县经济开发区的贵州金沙冠香坊调味食品有限公司发酵车间,近万坛盛满酸汤的陶坛整齐摆放,一股浓郁的酸香扑鼻而来。

  “目前,车间储量近2000吨,全是用西红柿按照传统工艺制作,并经过2年以上发酵。”该公司董事长罗兴邦说,今年上半年公司已实现工业产值5600万元,主营业务收入5372万元,预计全年实现营业收入8000万元。

  据了解,冠香坊创建于1999年。22年来,公司已相继开发出红酸、黄酸、白酸系列产品,形成了独特的“三酸”产品构架,是省内开发酸味食品种类最多的企业。2021年3月,冠香坊入选贵州省首批16家农产品(食品)深加工高成长企业。

  一方水土,一方风物。作为贵州传统美食之一,酸汤凝聚着贵州人民的生活智慧。为把这项传统工艺发扬光大,近年来,冠香坊不断深化与贵州省农科院、东北农大、贵州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发出的“三酸”系列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南京、武汉、昆明、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不仅受到各地消费者欢迎,还得到了各菜系烹饪师们的青睐。

  同时,冠香坊坚持本地选材,在金沙县五龙街道等地建设种植基地,不仅解决了自身原材料供应问题,还带动了当地西红柿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目前,在省市相关部门的帮助支持下,冠香坊正从融资、产品销售和品牌打造方面下功夫,力争成为国内酸味食品的代表企业。

  “我们的目标是让酸汤成为便捷化、大众化、快消化的新型特色调味品,与贵州其他调味品企业一起,让世界都爱上贵州的这份‘酸爽’。同时,以酸汤为主打产品,带动小榨油、糟辣椒、土豆丸子等特色食品发展。”提到下一步的打算,罗兴邦信心满满。(何志刚 何刚)

【来源:毕节文明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1718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