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擦蝌蚪

擦蝌蚪

擦蝌蚪

“擦蝌蚪”也叫“擦面”,是永和县等地民间的一种特色面食。制法简单,操作方便,最适合集体人多时食用。永和县宾馆招待所常用擦蝌蚪招待异地的宾客和上级领导人。

做这种面食要做到:

1、具备擦面的工具——“擦床”,它比擦菜的擦子孔略宽大些,形如月牙多如鱼鳞,而且须是铜制的,不易生锈,便于洗涮,大擦床架长三尺有余,小的也有一尺半左右。

2、面团和好不必揉搓和擀压,拌成疙瘩即可直接擦入开水锅内。

3、原料可用白面或白面中掺入玉面、高粱面,或豆面、小粉、榆皮面。

4、擦面时动作要敏捷,每擦完一块疙瘩面块,再擦另一块时要蘸点清水,否则,擦床见热气会粘面。

5、和面的水温要适度,面团要随和,面团软不能擦,面团硬擦下不成形,所以拌面时待面大部分呈湿粉,还得略带干粉。

祁县美食:“擦圪蚪”

“ 擦圪蚪”,方言,也有叫“擦格斗”,也叫擦面,是山西民间农家,尤其是晋中常吃的一种粗粮细做的面食,属软面类。 擦圪蚪是祁县常见的一种粗粮细做的面食,有玉米面的,高粱面和绿豆面,掺上白面和好,架上擦床,将和好的面再淋点水,用手掌推擦,软面即从擦孔中流入锅中,出锅后加各种菜卤佐食,也可与肉、鸡蛋炒食。

炒擦圪蚪,大街小巷都卖各种面食,擦圪蚪也是家常面食,算小吃,也可以当正餐。相比于刀削面,手擀面,猫耳朵,剔尖等这类面食,做工费时,在人民日常劳动过程中,没有很多时间做面食,这个时候,因为擦面对面软硬要求不高,制作过程,简单方便,受到人民的喜爱。因为这些原因,在一些小饭店、面馆,多以这种面食为主,不耽误时间。

浇擦圪蚪,先放适当高粱面和绿豆面,掺上白面在器皿内,一边将水徐徐倒入,一边用筷子搅拌均匀, 用手把面和匀(不须揉搓擀压),面醒一会后,把面再均匀分成拳头大小的面块。待锅开后,架上擦床,将和好的面再淋点水,以防粘连,然后抓起分好的一面块,用手掌推向擦床的刃口,软面即分别从擦孔中流入锅中, 煮熟捞出即成,食用时加各种菜肴与佐料。

擦床是一种特制的制面工具,横架在锅沿上,与擦菜丝的擦子板相似,祁县也叫擦子。擦孔呈扁圆形,孔距略宽,擦出的形状似蝌蚪,故得此名。

山西的面食出名,主要是花样多,口味上比较丰富,加之浇头,祁县叫调和(北京叫卤,陕西叫臊子)多种多样,一同构筑了山西的面文化。

西藏古老擦擦技艺的别样新生

中新社拉萨6月30日电 题:西藏古老擦擦技艺的别样新生

中新社记者 赵朗

日前,中国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由西藏拉萨市申报的擦擦制作技艺成功入选。从县级“走到”国家级,擦擦制作技艺申遗不断提档经历了6年。

擦擦,音译自梵语,是藏传佛教模制泥像的总称。位于拉萨北郊的西藏擦擦文化展览馆成立于2015年,是西藏唯一一所集中展示擦擦的机构。这座展览馆集合了手艺传承、文化展示、制作体验、扶贫等多种功能。

西藏擦擦文化展览馆内收藏了2万余尊擦擦,副馆长多杰旺拉30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擦擦发展历史悠久,馆藏的擦擦最早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目前展览馆有25位手艺人,平常会接待游客参与体验制作。

值得关注的是,展览馆的手艺人大部分曾是当地的贫困户,如今他们靠着传统手艺就业脱贫。

在多杰旺拉看来,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保护,也为当地人创造了财富,凭借擦擦制作技艺,展览馆曾与沿海城市银行机构合作,将擦擦文化应用到贵金属收藏品中。

擦擦文创也试水市场。在八廓古城区一家文创店内,展售着由擦擦衍生的工艺品。醍醐文化艺术品牌联合创始人方堃介绍,产品用银质复刻了古代擦擦,附带的卡片记录了年代信息。不同于以往泥质擦擦,银质更便于流通佩戴。

对于擦擦制作技艺此番入选国家非遗,他说:“开发文创产品符合国家非遗走入寻常百姓家的逻辑,有别于文物存于博物馆等严肃场合,文创是人们走进深度文化的阶梯,能够让人们通过文创与非遗文化亲近起来。”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西藏擦擦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李逸之一直致力于擦擦文化研究,曾在西藏西部进行了20余年的擦擦文化田野调查。他介绍,擦擦文化与西亚两河流域古印章文化颇有渊源,古印章文化向东流传,在南亚部分国家逐渐将佛教题材用于印章中。经过漫长的传播流变,在西藏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用于佛教供奉的产物。

以往研究发现,制作擦擦模具的材料颇丰富,石头、蜜蜡、铜、木、牛角、陶、铝,民国时期还有塑料。

李逸之说:“最初,擦擦图案可能较单一,现在我们看到的擦擦包含了藏文、梵文、单个佛造像、多个佛造像等,尤其佛造像,遵循了度量经制作,非常精美。”

除了宗教属性,擦擦本身具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但目前擦擦文化未被普遍认知。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文化界、考古界、博物馆机构开始聚焦关注。

文创产品能否为擦擦文化普及开创新机遇?李逸之回应,擦擦本身带有宗教性质,在被当地佛教信众认可的情况下,让外界敬畏了解,这是文创开发需注重的。

他说,西藏拥有丰富的擦擦文化资源,希望这里能建立起擦擦主题的博物馆,让外界从擦擦文化这个微缩的窗口中了解西藏。(完)

擦亮畲乡“文旅名片”

擦亮畲乡“文旅名片”

腰鼓踩街、竹王评选、访畲探源游览……11月2日,宁化县治平畲族乡举办第五届文化商贸旅游节。“畲”味十足的民俗活动,独具特色的畲乡小吃、琳琅满目的农特产品,让游客流连忘返。

已连续举办五届的文化商贸旅游节,为治平畲族乡带来了人气,更带动了当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这一切得益于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打造具有畲族风情的特色文旅小镇。

治平畲族乡地处宁化县西南部,位于闽赣两省三县交界处,是三明市两个畲族乡之一。自然风光旖旎、历史文化深厚、畲乡风情浓郁,是治平畲族乡的靓丽名片。

如何擦亮这张“文旅名片”,治平畲族乡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近年来,当地立足鸡公岽、汀江源等自然资源,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融入红色、畲族、客家文化,把打造文旅村镇作为经济转型、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打造“一廊两馆古山寨,八景四园深谷村”,已投资800余万元,建成治平十里畲乡文化长廊、畲乡古山寨、刀耕火种园等特色项目。

如今,治平畲族乡已完成350米集镇主街道立面改造,建起了3000余平方米畲族彩绘和绿植带;连续五年组织“六月六”“九二八”畲族文化商贸旅游节活动。每逢节假日,慕名前来治平畲族乡旅游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我们这里变化大得很,每个村都建设得越来越美,游客越来越多,村民们也富起来了。”治平村村民雷聪灵说。

除了建设特色项目,畲族文化传承保护建设同样如火如荼。治平畲族乡先后建立畲乡文化展馆和畲医畲药馆,创新传播载体,焕发畲族文化生命力。“这是传统的畲族民族服饰,色彩鲜艳,极具特色……”治平畲乡文化展馆内,讲解员带着旅客边听边看,通过馆内设置的多彩畲乡、悠久历史、繁衍生息、民俗风情、畲汉融合、代有人才、时代新貌等7个主题单元,结合图文、视频、实物观赏,从人文、历史、民俗、时代发展等方面了解多彩畲乡。

畲医畲药馆内陈列畲药药材80余种,浸制畲族药酒8种,收藏、挖掘具有治平特色的药膳、药方22余种,畲药香馕等产品3种。随着畲药文化的蓬勃发展,治平畲族乡将发展畲药作为扶贫利器,推广“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畲药种植经济,种植畲药600余亩,建设畲药种植示范基地2个。

“我们村林下畲药种植项目先后投资近35万元,种植了80多亩黄花远志、30多亩三叶青,预计4年后产值能达180万元。”坪埔畲族村党支部书记雷荣庆介绍。畲药产业的壮大,让越来越多村民加入种植畲药的队伍。

2019年,治平畲族乡被列入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首批重点打造的38个文化旅游村镇之一。近年来,还先后荣获省级民族团结进步重点区、中国慢生活休闲体验区、市级最美小流域等荣誉称号。治平、湖背角两个畲族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玉扣纸制作工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如今,走进治平畲族乡,浓郁的畲风扑面而来,古朴的建筑点缀大山,一幅幅畲元素墙绘爬满了村民房屋,处处洋溢着畲族百姓的欢声笑语……一幅富美的畲乡画卷正在治平畲族乡徐徐展开。

谈到治平畲族乡文旅发展,治平畲族乡党委书记雷海明充满信心。他表示,治平畲族乡将继续立足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3A级景区标准,打造以“访畲探源、岽观天下”为主题的文旅小镇,深入挖掘整理畲族文化,推出“沐畲客药浴,品药膳笋宴”等体验项目,让“千年古邑,凤舞畲乡”的文化品牌走出大山。

记者 刘博文 刘才恒 通讯员 刘娇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1460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