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袁韶墓

观海卫镇:观海卫镇位于慈溪市东部,全镇地域面积150.20平方公里,总人口20万,其中外来人口5万。观海卫是慈溪市“一体两翼”城市发展战略东翼,宁波市域、省域中心镇和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观海卫镇具有发展经济的良好条件,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2001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20.64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3760元,财政收入1.14亿元。观海卫……

袁韶墓

袁崇焕墓内有“金头颅”?1966年袁墓被挖开,里面的场景令人意外

明朝中后期也是史上著名的乱世之秋,从万历年间开始,明朝的局势就已经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辽东和清军都不断骚扰,清军急于进关,辽东也不断作乱,农民起义也是四处暴起。

但是每个朝代都是如此,到了末期君主昏庸,但是仍然有不少忠臣烈士,忠于明朝,奋战到了最后。

明朝末期的将领之中,也不乏英勇爱国之士,在多面夹击的情况下,坚守阵地,终于明朝的江山,这些明朝末年的将领之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袁崇焕了吧。

袁崇焕不仅是位历史名将,而且在各类武侠小说中,这位将领都出现过很多次,这可大大提高了他在民市坊间的知名度。

今天暂且不论功过吧,袁崇焕此人死得是真的凄惨,死于朝臣小人的陷害之中,最后被朝廷下令处于死刑。袁崇焕的死和皇太极脱不了干系,但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崇祯皇帝的昏庸无能。

袁崇焕是明朝当时抗清的最重要将领,是皇太极的心腹大患,他为除掉袁崇焕想了很多办法,最后决定“智取”;果然,崇祯听信了谣言,中了皇太极的计谋,以为袁崇焕和清军勾结,不仅将袁崇焕斩杀,而且将他的头颅悬挂于城墙之上。

一代将领落得这个下场,幸得有一忠仆将其头颅偷出才还了他一个全尸。更讽刺的是,最后还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为他平反修墓,才渐渐有人前去祭拜这位冤死的将领,这无疑是给崇祯的昏庸无能打了一记耳光。

在这次平反修墓之后,那位忠仆佘氏的后人一直坚守祖先的使命,一直尽心尽职地为他守墓;但进入近现代后,袁崇焕墓又一次惨遭不幸。

1966年文革开始,红卫兵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一群红小将冲到了祠堂,将袁崇焕将军的墓碑彻底摧毁了。

这还不止,民间一直有传言说这墓室中袁将军的头颅是一颗金头颅,于是他们不顾一切,摧毁墓碑还不够,又将墓室也挖开了,结果里面什么也没有。

之前可是连考古学家们都相信了这墓室中是有头颅,就算不是金头,也不该是什么都没有啊。

于是又有了很多推测,有书上曾记载说袁崇焕的尸体在当时被不知真相的百姓疯狂争抢给生吞活剥了,也有些人觉得佘氏在说谎,但是佘氏300多年代代传承,坚守了袁崇焕的墓地300多年,不可谓不感人。

袁崇焕墓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逝世家族已守墓390年

【袁崇焕墓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逝世家族已守墓390年】@澎湃新闻从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方面获悉,2020年8月12日13时50分,袁崇焕墓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从1630年至2020年,佘氏家族为袁崇焕守墓整整390年。1630年9月22日,一代名将袁崇焕含冤受磔,崇祯皇帝下令将他的头颅悬挂在广渠门外示众。当晚,佘幼芝的先祖冒死将首级偷出,掩埋在自家后院——地处北京广渠门内的佘家馆街,人称广东义园,开启隐姓埋名的守墓生涯。清乾隆年间,袁崇焕的冤案得以平反。佘幼芝的伯父是佘家第16代守墓人。佘幼芝自小跟随在伯父的身边,听袁崇焕的故事。佘幼芝说,先祖临死前,曾给后人留下三条遗训:自己死后可埋于袁大将军一侧,与大将军永远相伴;袁大将军为国家而无后代,佘家人一定要世代相传为大将军守墓,不准回广东故里;佘家后人永远不许为官但必须读书,读书可知史,可明礼。(澎湃新闻;图片自羊城晚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堪比皇陵的袁世凯陵墓——袁林历史照(组图)

袁世凯墓——袁林位于安阳洹水北岸,内部雕梁画栋,极力模仿明清帝陵,处处显示其帝王情结。1916年6月袁世凯在北京去世后,建成的浩大茔宅占地近9.3万平方米。这座陵墓按照明、清皇陵的格局,以中国古典建筑规制为体,西洋建筑风貌为用,既彰显“皇家”气派又区别于帝王陵寝,为中国陵墓建筑史上的一个创例。

民国时期的墓园全景

因袁墓选址在河南,时任河南巡按使的田文烈便全权负责督建。田文烈字焕亭,湖北汉阳县人,北洋武备学堂毕业,曾随袁世凯到朝鲜任军中文案,其人有北洋老前辈之称。袁林的建造共耗资75万元,其中国务会议决议由政府拨银币50万,其他是袁的北洋旧属的个人捐款。《袁公林墓工报告》附有捐款清单,多者如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张作霖、曹汝霖等,都是现币一万元,少者也没低于两三千元的。

民国时期墓中的石拱桥

当时袁世凯长子袁克定欲称墓葬为“袁陵”。但大总统徐世昌对此反对,表示“项城生前称帝未成,未曾身居大宝,且已取消洪宪年号,如果采取袁陵之名,实为不妥。”并建议称为“袁林”。中国古代皇帝墓葬称“陵”,而圣人墓葬方称“林”,如“孔林”和“关林”。袁世凯墓称“袁林”,则更被指为僭越。

民国时期墓中的石拱桥

1930年代,侵华日军在附近修建飞机场,陵区遭到破坏。1940年代末的国共内战时期,解放军逼近安阳,国民党军队从袁林砍伐大量树木修筑工事。1952年,毛泽东到此参观,指示“留着做反面教材”,使得袁林得以逃过“文革”劫难。改革开放后,当地政府将袁林整葺一新。1986年,被列入第二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民国时期墓中的牌楼

此牌楼为铁筋洋灰石子筑就,在中国陵墓建筑史上极为罕见。

袁林敞宏阔大,主要建筑分布在南北神道中轴线上,绵延长达千余米,自洹水北岸的照壁墙起,沿神道北上越石拱桥,经牌楼转碑亭,穿堂院入堂,再经两侧月门即达袁世凯墓庐。向北为碑亭,面阔三间,亭内有石贝屃身负高达5.5米的墓碑。墓碑雕刻蟠龙数条,正面则镌刻徐世昌手书之“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

民国时期墓中碑亭

碑亭旁的石像生独具时代特色,真人大小而略胖,装束为袁世凯执政时期式样,文官头戴平天冠,着祭天礼服,袖手肃立,仪态恭谨;武官着北洋军服,手握军刀,仪态威武。

民国时期墓中的石像生

碑亭以北为堂院,是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堂院大门面阔三间,单檐绿琉璃歇山顶,其门板上有七排七列的铜门钉,低于帝制的“九横九纵”级别。

民国时期的墓中堂院大门

堂院由四合院式建筑包围,居中坐北朝南为景仁堂,用于祭祀袁世凯,堂内设供桌、灵位及袁世凯生前衣冠剑带;东、西配殿组成则作为官员的休憩场所,陈设相对简单。

民国时期的墓中景仁堂

墓前景仁堂前站岗的民国军队

院内神道的中央,原来陈列着一座风磨铜鼎炉,但已遗失,唯有汉白玉的基座尚存。

民国时期墓中的风磨铜鼎炉

堂院后即为墓庐。此处建筑颇具西洋风格,与前面的中式建筑形成对比。墓庐前是“山”字形铁门,镶嵌在罗马式白石柱间,铁门以浑铁铸成,上端各有一个八角徽章,徽章中心仍为十二章纹。

民国时期墓中铁门

袁墓最特别的地方还不是它的西式构筑风格。与一般中国墓葬相比,袁墓最大的特点是,它不是掘地落棺木,而是平地建墓圹。

民国时期的河南袁世凯墓

墓冢是清一色的青白石,分三阶垒成。墓台之上有石柱铁门和祭祀用的石桌。墓冢呈半圆状,直径为17.33米,系用青石围砌,然后上敷黄土。

民国时期的河南袁世凯墓

据说,整个墓台部分,是比照美国总统格兰特墓的形制建造的。

民国时期的河南袁世凯墓

袁世凯石人像

景仁堂内袁世凯之牌位

修建袁世凯墓工地

修建袁世凯墓工地

编注:文章来自加拿大华人网。

责任编辑:袁文献 ywx3918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0964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