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涵江黄氏民居

涵江黄氏民居位于莆田涵江涵东街道霞徐社区的黄氏民居,是莆籍辛亥革命先驱黄纪星的故居,也是莆田仅存的辛亥革命遗址、莆田第一所中学所在地和重要的涉台文物。

中文名:涵江黄氏民居

涵江黄氏民居

地理标志: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涵东街道霞徐社区

涵江江氏民居:儒臣门第,耕读人家

作者:李福生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梅江镇石坎村的姚氏民居

梅江镇石坎村姚氏民居

位于梅江镇石坎村的姚氏民居建于1948年,属传统巴渝风貌建筑。

该建筑为穿斗式木结构,单进四合院布局,悬山屋顶,风格与营建方式体现了地方特色,是研究渝东南居住建筑形态与营建方式的典型实物。

因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艺术价值,2012年4月,姚氏民居被县政府评定为“不可移动文物”;2016年11月,被重庆市评定为“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

2017年8月22日,我县被评定为“重庆市优秀历史建筑”的梅江镇石坎村姚氏民居进行挂牌,意味着这一获此殊荣的传统建筑纳入挂牌保护。

如今,姚氏民居依然静静座落在石坎村,却多了不少破败与寂寥……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加以重视,好好修复、保护这一“不可移动文物”。

● 提醒!这些地方在整修,通行请注意!

● 秀山这些地方将最先用上5G!看看都有哪儿?

● 秀山又将增一条gai!就在……

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传统民居:后度方家古厝体现涵江建筑特点

涵江后度是我上中学时的必经之路,而对后度方家古厝却一无所知。近日当我再次来到后度找寻方家大厝时,这里已变得既熟悉又陌生,只有看到路边的三门井时,才唤起我的记忆。当年的情景恍如昨天的故事,让我感怀。三十年前每当上、放学经过这里,井边总有人在洗衣、洗菜,发豆芽,人气融融。而如今人去房倒,三门井也变成一口枯井,现在只能从井口边那一道道被提水绳磨出的缺口,才依稀可见昔日繁华景象。自明代以来,这口三门井不知养育了多少人。井边后龙巷的两边就是方家“百廿间”和“十八爷里”两座大厝。

方氏“百廿间”始建明朝,坐西向东,前后三进,面宽七间厢,外加两侧护厝,建筑面积1700多平方米。据载后度方氏入莆始祖系明初“靖难之役”被惨诛九族的建文忠臣方孝孺的两个侄儿,名畏庵和体乾。兄弟俩潜逃入闽后先居莆田城东,畏庵卒后,体乾移居后度开族,至明代中期,家族繁衍,至清代又陆续扩建和新建宅第祠堂,“十八爷里”大厝就是后来新建,其面积1700多平方米,为三进五间厢加护厝,所谓“十八爷里”的俗称,是因为方家自明元顺六年(1462)方荣中举授官以后,至清乾隆出了十八名官员。

当我走在两座大厝中,发现方家族人大都搬到新房住,两边护厝和后供堂也改造成多层楼房,两座主厝大门紧锁,因年久失修,也濒临倒塌的威胁,不过从房子的结构布局中还能看到它的特别之处,它和邻近长埕头一样,都在厝前铺设砖埕,三面加围墙,正面为照墙,左右墙中各辟一个仪门,大路就从两个仪门横穿而过,这种既为大厝院前砖埕,又是公共通道的特点,是涵江一带建筑特色,使村落间的巷道更有变化,成为红砖区建筑的一种形式。

现在,因莆六中校门改位,这里几条巷道没有了学生往来而倍感冷清,邻近苍然片旧村改造已完成,使后度这个“城中村”也面临着新的选择。  徐学仕 文/图

方家祠堂前的巷道。

别具一格“百廿间”大门坦。

如今三门井显得特别冷清。

“十八爷里”古厝一角。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0650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