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九峰大肠酸菜

九峰大肠酸菜是一道清爽可口的地方特色菜肴。在这道菜肴里大肠软香、酸菜爽脆,这两种原料相结合既去腥解腻,又开胃提神,可谓相得益彰。夹上一块,口感爽滑,酸中带咸,同时又保持了大肠独特的味道,那种家常味道,可是其他珍馐佳肴比不上的哦。

信息来源:平和县文化广电体育局(旅游局)

九峰大肠酸菜

九蒸九晒巅峰之作:赵隆太九制大熟地

禹州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是传统中医药文化中心之一。对于中国传统中医药而言,禹州的地位非同凡响。其位于中原腹地,交通便利,乃历史上形成的四大中药材集散地(河北安国、河南禹州、安徽亳州、江西樟树)之一,禹州以中药炮制闻名于世,素有“药过禹州倍生香”之说。早在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曾诏令全国各地药商在此集结,初步形成了药材行市。至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禹州药市由南街迁至西关,久负盛名的怀庆帮、江西帮、山西帮、金陵帮、亳州帮、商城帮等多个药帮商行云集禹州,开张近2000家药店,拥有药工5000余人,形成了禹州中药材市场的鼎盛时期,全国各地的商帮份份在禹州大兴土木修建会馆,俗称“十三帮会馆”。

禹州十三帮会馆中保存完好的怀帮会馆

清乾隆年间,禹州的赵隆太药行在总结前人对于熟地黄符合客观实际的炮制经验,而居于“怀生地“这个道地产区的得天独厚的实践优势,创制出“赵隆太九制大熟地黄”,传说中的“赵隆太九制大熟地黄”“黑如漆、光如油、甘如饴”,因在宣统三年 (1911年)参加德国柏林“万国博览会”获得金奖,当年起被列为清宫贡品。国内行家都称为“隆熟地”,东南亚人到禹州,只有买几斤“隆熟地”才敢说到过禹州。

上世纪八十年代禹州郭连一带还有老中医开“隆太地”处方的。赵家蒸熟地专门制有一高1.5米、直径0.8米的铜瓮,每次可装生地黄200斤,据老辈人说此铜瓮有300多年历史。由于蒸制过程忌铁、铝,当时没有不锈钢,只能用铜。每次蒸熟地时选优质地黄个大者洗净、润透,用特殊工艺处理后装入铜瓮。1956年,公私合营后炮制器具归公,2016年,禹州市医药管理局、孙思邈医药研究院在传统器具的基础上进行了复原,现存于禹州市归园田居九蒸九制坊,该铜瓮已经于2018年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浅谈锡林郭勒大草原美食,中国第九大菜系蒙餐,大块吃肉大碗喝酒

法定代表人,旅游领域创作者

锡林郭勒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中部,草原面积17.96万平方公里,优良牧草占草原的50%,是水草丰美的牧场,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距首都北京最近的草原牧区,境内有全国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国际生物圈监测体系的锡林郭勒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 是中国四大草原之一。今天我们只带大家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食。

奶茶又称蒙古茶,是本地区蒙古族最喜爱的饮料,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烧制奶茶,是先将砖茶打碎些许,放入一个特定的纱布袋,也有直接放入水中,待茶色浓度适当时,取出纱袋或滤去茶叶,兑入鲜奶即成。锅茶是招待贵宾的时候,用铜火锅放入风干牛肉,奶豆腐,奶爵克,奶皮子,炒米等,小火慢熬,喝起来满口留香,锡盟南北部地区烧茶有淡、咸之分。

锅茶

手把肉是草原各族蒙古、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游牧、狩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食品。即用手把着吃肉之意。羊、牛、马、骆驼等牧畜及野兽的肉均可烹制手把肉,但通常所讲的手把肉多指手把羊肉而言。手把肉是蒙古民族千百年来最喜欢、最常用的传统食品。做“手把肉”多选用草原牧场生长的两龄羊,宰杀后把羊带骨分解成若干小块放在清水锅里,不加盐等调味佐料,用旺火煮,待水滚沸立即出锅上桌,蘸芝麻盐食用,其肉鲜嫩,原汁原味。在锡林浩特有手把肉一条街,街上的玛拉沁手把肉、顺亿饭店等的手把肉都非常好吃。

烤全羊在蒙古习俗中,是接待尊贵客人的一道名菜,这道菜色香味俱佳,别有风味,是最上档次、最为讲究烹调技术的上乘食品。烤全羊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很远,不但制作复杂讲究,而且使用专门烤炉。烤全羊精选土种绵羊作原料,经过屠宰、烫毛、整理、添配料等十几道工序后,放进炉内反复烘烤、整理,烤出的全羊成卧姿,皮表泛红色,香味扑鼻,皮酥脆适口,肉松软鲜嫩,肥而不腻。烤全羊的吃法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先将呈卧姿的羊放在盘内,端出经客人过目,然后按照皮肉、骨的顺序依次分解装盘,由客人品尝。现代多用剥皮整羊烧制,效果亦佳。

据传,烤羊腿曾是成吉思汗喜食的一道名菜。成吉思汗东征西伐期间,掌管伙食的官员,为了缩短成吉思汗的吃饭时间,以便让他稍事休息,并未征得成吉思汗同意就把成吉思汗经常吃的烤整羊,改为切块烧烤了。当时,成吉思汗战事繁忙,并没有留意这些事。而侍从却天天向给他端一盘烤羊腿让他吃。由于烤羊腿肉质酥香、焦脆、不膻不腻,他非常爱吃。以后,他每天必食,逢人还对烤羊腿赞赏一番。从此,牧民们的餐桌上便多了一道名菜。

小酸菜如何撬开大市场

昔日红遍大江南北的一首《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传递出一种美食态度,俺们东北最硬的菜其实就是“酸菜”。

在东北,酸菜是一道美味,更是每个人的记忆。

近些年,伴随着美食类、娱乐类节目的推广,酸菜成了家喻户晓的东北特色食品,因其特殊的味道和酸爽清脆的口感,让无数品尝过它的人难以忘怀。

在梨树县孤家子镇张家街村有这样一家远近闻名的宋大嫂食品有限公司,公司不仅将品牌酸菜销往国外,还促成特色产业,带动村民致富。

加班忙生产

装袋、过秤、打包……走进宋大嫂食品有限公司中国吉林网看到,车间里的工人们正忙着将一箱箱“宋大嫂”牌酸菜,通过传送机往车上装运。

车间外,性格直爽的山东汉子宋中元正在接电话。

“预定款收到了,我们这边现在加班加点儿干呢,放心。”

“好,合作愉快。”这是来自国内客户与宋中元洽谈生意时的情景。

宋中元,宋大嫂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他的爱人李玉珠是这家公司的法人。公司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

眼下“宋大嫂”酸菜名气不小,市场供不应求。除国内市场畅销外,并走出国门销往日本、韩国。

据介绍,“宋大嫂”牌酸菜在2016年被认定为吉林省对外出口酸菜企业。

“今年销售能力2000吨左右。这还不包括出口,但是这块也有500吨,增加收入50万左右,没想到我的酸菜还能走出国门。”宋中元说。

在梨树县孤家子镇张家街村,随便找个村民打听一下这“两口子”,勤劳朴实的描述出现的最多。

意外创业路

提起宋中元夫妻二人创业经历,中国吉林网在村中,听到这样的故事……

2007年,有一家做酸菜的企业,从他们这里订购2公顷白菜,可是到了日子该企业负责人却没来。最后没有办法,“两口子”一咬牙就腌成酸菜卖,酸菜卖完后净挣了4万多元,这是此前没想到的。一年后,二人关闭了多年经营的小卖店,专门从事酸菜生意。

创业起步,颇为艰难。

“做生意哪有一帆风顺的,前期也经历了资金、设备、市场之困,一度市场销路打不开,后来四处寻找合作商,最终撬开了市场大门。”宋中元说。

说起成功的秘诀,在他看来,良好的信誉和高品质成就了“宋大嫂”牌酸菜。

“渐渐的客户多起来了,生意也越来越好,我们都严格品质把控一刻不敢懈怠。”回忆起当年,宋中元透露,无论春夏秋冬还是刮风下雨,每天凌晨三点起床就往家里拉白菜,在收菜过程中优中选优,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为了确保口感,在酸菜生产过程中,监督每一道工序。

先富带后富

在创业致富的道路上,他们最大愿望就是让村子里的人都富裕起来。

“先富带后富,才能共走小康路。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驻村第一书记李红达探索出一套打造品牌带脱贫的扶贫模式,我也知道了订单农业的全新模式。”宋中元说,通过分红的方式为12户贫困户人均增收2000多元,后期还将增加。

生活富裕了,宋中元和爱人总是想着为村民和社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每逢节日二人便一起到敬老院送酸菜、猪肉、豆油等生活用品。同时,每当邻里生活上有困难时,都主动上前帮助。

村民们都很信任他们,愿意在他们这里上班。眼下,酸菜车间不少工人都来自本村。

而伴随着“宋大嫂”牌酸菜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白菜需求也与日俱增。

“今年生意特别好,对白菜需求越来越大,这也直接带动了村里村外农民的增收。”宋中元表示,酸菜销路好,不但使周边村屯菜农的白菜销售有了基本保障,还促进了当地农民小范围种植结构调整的信心。

一颗酸菜走出“国际范儿”,如今张家街关于“宋大嫂”品牌向上的故事,未完待续……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栾喜良 摄影 郭亮

【来源:中国吉林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0650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