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余珊墓

余珊墓,坐落于嬉子湖镇渔业村,明代墓葬。2004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余珊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余珊墓

中文名:余珊墓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墓主人:明代余珊

保护级别: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解读"余家墓"

【解读"余家墓"】

文/余作栋

很早就想写写我的家乡"余家墓",因为它写满了我的整个童年记忆。龙港镇平等社区"余家墓"是我出生的地方,从我刚开始懂事起,我就知道余家墓是做粉干的,至少我父祖辈几代是从事粉干为副业的。起早贪黑,这是余家墓挨家挨户做粉干所必须安排付出的时间表。

小时候的我就习惯性地跟着大人们早早起床,特别是冬天,可以在烧粉干的锅炉旁边取暖,在清晨,我就按照奶奶的嘱咐,拿来一个碗,在碗里倒满水,再在碗里放上一根稻草,这样几个小时过后,我就拉起了稻草,此时就掀起了一块"碗形"的冰块,这就是我童年生活的一部分。

做粉干也经历了几多变化,刚开始烧粉干的材料是稻草,后来就是煤块,现在有些人家都烧布角料。那时候的工具是木制风箱,就是费力,但是这不耗电,后来每当停电时,偶尔都能派上用场。现在烧粉干的是吹风机了,马力十足。当时磨米的是用石头,很是用力,不像现在有磨米机器。那时候卖粉干都是把粉干装在了箩筐里,然后用扁担两头挑着两个箩筐去挨家挨户去吆喝叫卖。卖粉干,卖粉干啦……

余家墓从事粉干加工为副业,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余家墓人。一般都是女人们在家里加工粉干,小孩子都很自觉地帮忙,我就小时候特别懂事地帮助大人们做粉干,于是经常性地上学时的衣服都有点脏兮兮地,也经常性地在上课时打磕睡,因为早起的缘故。

可能是耳濡目染做粉干的辛苦,从小的我就励志一定要读好书,不再像父母亲那样辛苦地做粉干,还好,自己的学习成绩一直都挺好的,而我的父母也像其他家长们一样,再苦再累也要培养子女读书成才,因为他们知道没有文化的痛苦与无奈。

余家墓这个地方,分成余南村与余北村,其实余家墓分成了八大块:

余南村:南岸底,南河,门前岸,上尾头去。

余北村:下底垟,队后,桥头边,底头岸。

余家墓这样划分其实也是按照河流的支流隔开为取名的,譬如"底头岸"这一块的周围是被河流给包围的。

去过余家墓的人都知道,余家墓的中心桥边上有棵大榕树,树下总有一些谈笑风生的人们。据说此树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也是苍南县的文物保护单位。说起这棵树,那时候的我们在旁边上学时,就传说有学生爬上这棵树去小便,后来就掉到河里淹死了,我们当时也是听着大人们都这样传说的,不知道真假,但自此以后就没人敢去爬上这棵大榕树,仿佛这棵古榕树一直在庇护着余家墓一方水土,一方平安。

从历史演变来看,余家墓的祠堂一直都放在了余北村的桥头边,2003年据说是花了300多万去修葺重盖的。当然2003年之前的余家墓祠堂很旧,曾经的宜东小学就是与祠堂挨在一起的,当初的我就是在宜东小学就读,那时候的宜东小学内,有个戏台,我对于这个戏台记忆非常深刻,因为当时,我们这个戏台是我们每学期"三好学生""积极分子"的领奖台。

当时我的那些老师们包括班主任现在还有在余家墓小学教书呢,不过现在叫做曙光小学了,也只有个别老师还在吧,不过二十几年过去了,这些老师如果还在教书的话都已经几近退休的年龄了,如果我猛地回去,恐怕是认不出来了,虽是物是人非,但是师生情感是无法从心中磨灭的。

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余家墓很少人家有电视机,余北村只有区区的几家有彩电,甚至是黑白电视机,也是家中至宝啊。每当夜幕降临,有电视的人家的晒谷场上早早就坐满了人,因为人太多,电视机不得不放在了晒谷场上放映,俨然是一个放露天电影的场景。

那时候的电视剧有"万水千山总是情""霍元甲""上海滩""一剪梅""乌龙山剿匪记"等等。而那时候的余家墓的人家办喜事,如果觉得要办的体面些,就是放映露天电影了,"方世玉""少林寺""侠女十三妹""南北少林""上甘岭""赛虎""五女拜寿""天仙配"等等。

父母这一辈的生活与我们是有区别的,我记得我母亲结扎的地方当时就随便被安排在了当时平等乡的电影院里,因为那个时候的平等卫生院没有那么大的场地。我也曾经小时候亲眼所见,哪怕是隔壁邻居也为了几块石头大吵大闹的,也有为了一点点门前屋后的地皮据理力争,那时候吵架也成了一种不一样的生活。

特别是种族派别的竞争更加突出,譬如余家墓有"大房""二房""三房"之分的,也曾经看到一个村的某户人家与某个村的某户人家有些私怨,因为调解不了,就动用全村的力量,武装起来,甚至几百号人拿起红缨枪,就浩浩荡荡地去那个村去理论。

如今的余家墓,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泥公路马路贯穿其中,路边都已经安装上了明亮的路灯,种上了花草树木。河堤坝都已是岩石铺垫,栏杆也用上了花岗石岩石。河边正是春花绽放,美不胜收。

余家墓公路沿线,好几幢套房矗立,公路边上有着上规模纺织厂,特别是大小粉干厂就扎营在附近,余家墓粉干正在走向规模化,品牌化,有些粉干厂年产值达到了几百万,小的粉干厂年盈利至少也是几十万。虽然挺辛苦,但是看到生活天天富裕起来,余家墓人的心中自然乐开了花。

余家墓的历史算是比较悠久的,于嘉靖年间倭寇窜犯沿海,居民纷纷外逃,土地大片荒芜,至万历年间平阳知县郭以隆下令招垦,余家墓余姓由闽古田杉垟迁入。但是余家墓也一度处在了比较尴尬的地理位置而发展步伐缓慢,许多村里的有钱人都纷纷举家搬到龙港城区或是宜山镇内。但是,省一级公路的灵海大道经过余家墓,村民们出村便捷不少。

乡情绻缱。离村二十年的我时常会回到给予我最初成长的这片土地,寻找内心深处的童年。任凭蹉跎的岁月改变了我的容颜,会有人生的迷茫,是袅袅炊烟升起的村庄给予我坚强,一股暖流涌进胸膛,在我的心头荡漾……

文/余作栋

温州市柒零叁网金牌写手

夜静听特邀网络作家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期主播:高洁 文字作者:余作栋

编辑:龙港大叔新闻

陕西咸阳发掘古墓葬3648座 墓葬时代延续2200余年

陕西咸阳发掘古墓葬3648座 墓葬时代延续2200余年

2021-12-09 16:55金台资讯

来源:人民网-陕西频道 原创稿

人民网西安12月9日电(李志强)2020年6月至2021年1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底张街道和北杜街道先后发掘了战国、两汉、西晋、十六国、北朝、隋、唐、宋、明、清古墓葬3648座,墓葬时代延续长达2200余年。墓葬数量之大、等级之高、延续时间之长,均为国内首现。

据此次考古项目的领队李明介绍,发掘地点位于汉、唐长安城北的“洪渎原”墓地,是这个时期除陪葬帝陵外等级最高的墓地,埋葬的墓主多数系皇亲国戚、高官显贵,并见诸史籍;已发掘的中大型墓葬占比大,纪年墓葬数量多,出土文物丰富。在17个月的发掘中,共发现战国晚期王陵(王后陵)及其陪葬墓地1处、西汉早期墓地1处、东汉家族墓地12处、西晋家族墓地3处、十六国家族墓地3处、十六国至隋代公共墓地1处、北朝隋唐墓园77座及大量的宋明清平民墓葬,出土文物16000余件(组),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考古收获。目前发掘工作仍在持续开展。

考古发现,咸阳洪渎原在战国和西汉时期流行“集中公墓”,即居民在一处大型墓地内集中安葬,个别墓葬有很小的围沟兆域,并不体现家族意识。东汉、西晋、十六国时期,流行成排分布的家族墓地,即家族成员以家庭墓葬为单位有规律地集中葬于一处家族墓地内,不设围沟兆域,相互之间以地域空间作为分隔。十六国至隋代墓地密集分布有65座墓葬,虽然没有经过集中规划,但未见打破关系。北朝隋唐墓葬中以墓园最具特色,目前已发现北朝隋唐墓园77座,其中有纪年的23座,显示出围沟兆域和家族墓园在隋唐时期高等级墓葬中的重要地位。

据介绍,限于条件,以往在隋唐墓葬的考古发掘中,围沟兆域和地面遗迹的完整资料并不丰富,对于围沟兆域所形成的“墓田”和封土的等级制度的了解还停留在文献层面,对于北朝隋唐家族墓园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此次考古发掘中,文物工作者重点关注围沟和封土的分布,发现至少在洪渎原,隋唐高等级墓葬普遍设置围沟兆域并夯筑封土,围沟内1-7座墓葬皆有发现,夫妇同穴合葬、夫妇异穴合葬、父子合葬、祖孙合葬、数代家族成员合葬等形式皆备,这是考古学界在此次发掘之前完全不掌握的隋唐家族墓葬或家庭墓葬的格局分布形制。

考古专家认为,结合近年来在洪渎原发现的北周豆卢恩家族墓园(墓园内埋葬祖孙三代4座北周墓)、隋王韶家族墓园(墓园内埋葬祖孙三代7座隋墓)、唐苏同家族墓园(墓园内埋葬父子两代3座唐墓)等北朝隋唐家族墓园,可以形成完整的中古时期家族墓园的发展序列和类型特征,为北朝隋唐墓葬制度的研究提供全新的视角,对于推动该时期考古学和历史学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李明表示,如果将洪渎原墓葬整体纳入两千二百年的历史时期古代墓葬发展体系,那么它实际上一直是一处“集中公墓”,集中的是秦咸阳城、西汉至北周长安城、隋唐长安城、宋代以后的咸阳城及其周边县城居民的墓葬。由于地处京畿,墓主身份普遍较高,代表性强,所以洪渎原墓葬是研究中古时代墓葬制度的极佳标本,对于构建中国古代墓葬的考古学体系框架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另外,此次发掘所获丰富的资料,加之七十年以来洪渎原墓葬的考古资料的综合研究成果,其蕴含的巨大信息量足以续写半部北朝隋唐史,结合传世文献记载,将极大地有助于阐发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和时代价值。

发掘墓葬500余座,遗迹300余处,出土文物3000余件…济南近年来考古成绩卓越

湖南女孩钟芳蓉以全省第四名的成绩报考北大考古专业的消息,一度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连带“考古”这个一向比较冷僻的行业也成为“网红”。

其实考古从来都不冷僻,我们身边一直有无数年长和年轻的“钟芳蓉”们,对历史怀有无限热忱,为我们这座城市默默做着探求、考证、研究,帮助我们记住这座城市数千年来曾经走过的来时路。

考古挖掘和文物保护工作,让我们认识了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地下、地上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宝藏”,既延续了历史文脉、保护了珍贵文物,又促进了经济建设的发展。

济南魏家庄遗址出土的铁器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济南已有8项考古项目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近年来,济南的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越来越多,考古项目、尤其是重要的考古挖掘项目也越来越多,获得国家级、省级文物考古奖项也是硕果累累。”

向记者说这番话的是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铭。

李铭告诉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市考古研究所配合工程建设和文物保护规划完成了近百处考古调查勘探项目,其中大型项目60余处,涉及房地产开发、公路、铁路、厂房、电力、管道、新能源建设、河道防汛通航等各方面。共计调查勘探面积近8170万平方米,其中各类公路、铁路调查勘探里程达450多公里,发现文物点200余处,编制完成各类《调查勘探报告》,为工程选址中的文物保护提供了依据。比较重要、规模较大的调查勘探项目有济南顺河高架桥延长线、长清长峡新能源有限公司太阳能发电项目、平阴县东阿古城、长清风电场马山工程、济南西环铁路项目、章丘茄庄电瓶车厂、济泰高速公路、G105京澳线平阴绕城段、章丘复华未来世界项目、齐长城遗址长清大寨至赵家林东山段、国瑞能源章丘九顶山风电场二期工程、章丘危山天佑医院项目、平阴县孙氏家族墓地、济乐路南延工程、济南绕城高速大东环段、东阿至东平黄河公路大桥、章丘引黄调水补源工程、章丘电厂三期建设地块、济南市西城墙遗址、济南站至济青高铁联络线工程项目用地考古勘探、历城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项目、济南大南环、济南大北环、济南三桥一隧工程、小清河防汛通航工程等等。

其中,济泰高速公路的调查勘探、东阿至东平黄河公路大桥工程、济南大北环、济南小清河防汛通航工程等项目用地的勘探是市考古研究所跨出济南区域的考古勘探项目。而济泰高速、济南大东环、济南大北环、济南大南环、小清河防汛通航、济南三桥一隧等项目均为省市重点工程,考古勘探的及时完成有力保障了工程建设,既保护了地下文物,又促进了经济建设的发展。

“济南是一个文物大市,文物资源丰富,现有国保单位30处、省保单位161处、市保单位244处。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有8项考古发掘获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说到这些数字,李铭的话语中充满了自豪。

济阳三官庙汉墓发掘现场

一连串数字,彰显济南考古的卓越成绩

市考古研究所堪称济南文物的“保护神”,他们时刻把地下地上文物安全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紧紧围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理念,对工程中发现的文物闻风而动、积极作为。

市考古研究所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工程建设中共抢救性发掘了多少遗址和墓葬呢?来看看以下的数字:

65处中型的遗址和墓葬,发掘面积3万多平方米,发掘墓葬500余座,灰坑、房址、窑址等遗迹300余处,发掘出土文物3000余件……

这些数字看上去好像平平无奇,但实际上却是为研究济南城市发展及各时期的社会文化、葬制葬俗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在这些考古挖掘中,比较重要的发掘项目有济南宽厚所街遗址的发掘、章丘于家埠墓地、长清崮云湖宋墓、神通寺遗址、高新区埠东村清代壁、济阳县白杨店汉画像石墓、历城区凤凰路赵家庄墓地、济阳县前刘村唐墓、章丘孟家阿遗址、历城甄家村西遗址、章丘巡检村东墓地、百花洲泰山行宫遗址、梁二村战国墓、女郎山墓地、药山汉墓、长清东王墓地、孙家东墓地、牛推官南遗址、郑家遗址、章丘电厂墓地、宁阳后伏山遗址、宁阳柳沟新村西南遗址、东平裴寨遗址、宁阳于庄东南遗址、长清赵家营汉画像石墓、平阴东土寨遗址、章丘龙山农贸市场墓地、高新区刘官庄南遗址、济阳三官庙汉墓、章丘合庄墓地、邹平新西村墓地、济南梁一村墓地等等。

还是通过一些具体考古项目及其收获来看看这些重要发掘的成绩吧:

济南宽厚所街遗址的发掘入选“2013中国重要考古发现”;神通寺遗址的发掘廓清了元明清时期该寺庙的布局,为四门塔保护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历城区凤凰路赵家庄墓地首次发现济南地区保存基本完整的舟形墓;济阳县前刘村唐墓出土一盒墓志,是全国首次发现的有明确纪年的唐代穹隆顶砖雕双室墓,其形制结构和砖雕都极富特色,对唐代墓葬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章丘孟家阿遗址和历城甄家村西遗址发现商周时期的墓葬、祭祀坑等重要遗迹;章丘巡检村东墓地发现一批战国至明清墓葬,其中一座战国砖椁墓为研究砖椁墓起源提供了新材料;百花洲泰山行宫遗址是古城区发现的第一个泰山行宫遗址;梁二村战国墓是济南乃至山东近年发现的最大规模战国大夫墓,获“2016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奖”;济南药山汉墓是我市发现的画像石最为丰富的墓葬,被评为“2017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奖”;章丘孙家东墓地是济南发现的最大规模的墓地,对于研究与平陵城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牛推官南遗址是我市第一次发现商代作坊遗址;济阳三官庙汉墓是济南发现的山东最大的双墓道汉代画像石墓,被评为“2019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奖”……

文物出土后就具有了它的身份信息,保护好利用好是文物工作者的职责。市考古研究所对所有出土文物都进行了积极修复。2013年以来争取到“济南刘家庄出土青铜器的修复”“济南魏家庄遗址出土铁器保护与修复”两个国家级项目的修复资金,修复包括以上两个地点的出土文物近1000件。

这一系列的考古发掘,既有力地配合了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又抢救性保护了大量的文物。层出不穷的重要发现,显示出济南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考古馆内展出的出土青铜器神

地上文物保护,让济南市民感受到身处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魅力

“上面说的都是地下考古项目,其实市考古研究所还承担地上文物的保护工作。在市级考古研究所中,肩负地上地下文物保护两项职责的考古机构在全国也屈指可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先后完成第四、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及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和复核工作;第六、七批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档案备案工作;济南市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审核工作;闵子骞墓苑内石刻文物登记建档工作;88处第四批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标志树立工作。对济南市二环以内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了登记造册;先后完成章丘兴国寺,华阳宫古建筑群、包括壁画,兴福寺,老舍旧居,题壁堂大堂,闵子骞墓苑,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济南地方团成立会址,山东红卍字会诊所旧址及济阳县前刘村唐墓迁移保护等多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还对老舍旧居、题壁堂大堂、华阳宫古建筑群、闵子骞墓苑、兴福寺、章丘普集刘氏祠堂、章丘埠村三清观、九顶塔观音寺等文物建筑进行调查和勘测,制定保护维修方案。

2015年,市考古研究所主持的“章丘兴国寺修缮保护工程”入围2014年度“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终评,标志着我市文物建筑修缮的保护达到了新高度。李铭表示,市考古研究所对于济南的地上文物同样重视,因为这些地上文物是实实在在的济南历史文化的载体,能让济南市民感受到身处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魅力。

李铭还介绍,在公众考古的宣传方面,市考古研究所也非常重视,积极探索提升宣传层次,与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策划8集的电视专题片《魏家庄汉墓》《水塘下的古墓》《济南刘家庄商墓》《济南三官庙汉墓》,宣传济南的文物保护成绩。特别是2019年度,与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组合作完成《济阳三官庙汉墓》并在中央电视台连播6集,总时长达4小时。并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榜,阅读量近5000万人次。三官庙汉墓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济南影响范围最大、影响人数最多的一次公众考古。该电视片也是我市在中央媒体播出时间最长、播出平台最高的一次,在全国大大提升了济南的历史文化影响力,提高了考古事业的公众参与感,大大增强了市民的历史文物保护责任感,取得了很高的社会效益。

通寺遗址

考古人甘于清苦和艰苦,只为济南填补更多的历史文化空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我们打造了全国第一个专业考古馆——济南考古馆,展出文物800多件套,打造了墓葬实景复原、勘探体验、佛教造像区等,创新了展览形式,突出了考古特色。”李铭告诉记者,这座考古馆里展出的很多文物都是能代表济南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宝贝”,非常值得一看。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考古好像是件很有趣的事,可以“挖宝”,可以看到很多一般人看不到的古代的东西。其实,完全不是这样。考古挖掘工地大都位于野外,只有非常简陋的帐篷等休息设施,在工作时风吹日晒是日常。十几天、甚至几个月不能回家也是常事。最可怕的是,有时还要面临探方塌方的危险,也就是说真的是面临生命危险。

济南宽厚所街遗址考古现场(本文图片由济南市考古所提供)

“不管工作条件怎样艰苦,考古这项事业是我们每个考古人的终生事业,寻找出更多的历史原貌,发现更多的历史遗迹和文物,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想。这也是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的最大追求——为我们所处的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为美丽的泉城,寻找到更多的历史信息,填补更多的历史文化空白,找到更多的各个朝代的‘宝贝’,让更多的济南人更加喜爱自己的城市,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市考古研究所将克服困难,扎实工作,为探寻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为展示古代真实的济南,为济南守根寻脉而努力奋斗。”市考古研究所和所有考古人员对今后的工作方向有着清晰的认识,对于考古在促进济南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也有着深入的思考。(济南日报 记者:赵晓林)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0462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