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溪后村后厅祠堂

溪后村后厅祠堂位于义乌市大陈镇溪后村中心,时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2018年2月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公布文号为2018.02.09义政发【2018】9号,溪后村后厅祠堂,溪后村后厅祠堂简介,溪后村后厅祠堂-金华市义乌市溪后村后厅祠堂旅游指南

溪后村后厅祠堂

航拍新化县水车镇锡溪新建后的邹氏宗祠,祠堂高大气派,邹氏族人都在看!

原锡溪邹氏宗祠,兴建于(1754年)乾隆十九年,重建于(1891年)光绪十七年,曾是锡溪最辉煌的历史建筑,相邻为今锡溪管区所在地。锡溪村邹氏宗祠至今260余年,原祠堂正殿六扇,两边厢房各六扇,大门六扇,大门之上戏台,戏台之上二层六方亭阁,四方青砖围墙,前面左右槽门。由于历史原因宗祠被毁,上世纪八十年代部分地基被锡溪乡政府出售,按中央文件精神,茶亭、庙宇、寺院、祠堂属历史文物,不属征收和没收对象,现在古典文化欣然复兴、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各姓氏修谱如火如荼、祠堂重建遍地风生水起,祠堂竣工后能为旅游增添一份亮丽的风景。

原锡溪邹氏宗祠

重修后的祠堂

修谱建祠之重任经文胜公后裔联谊理事会多次商议,决定于2017年重建祠堂和修订族谱两件大事,邹氏先辈们当时修建锡溪邹氏祠堂时才壹仟多余人口,现在几倍余人,作为后来人更有信心和决心圆满完成此修建祠堂和修谱事业,光宗耀祖、承前启后;发扬先辈的光荣传统美德,而不愧对列宗列祖,全体族人定会合爱祖德常伦,慷慨解囊!同时共同祈祷:愿祖宗庇护我族房房发达、代代昌荣!经联谊理事会、各房族老、宗亲等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等祠堂于2018年底锡溪建祠已基本完成,同时为紫鹊界景点添新色彩。同时向建祠、修谱、出资出力、献计献策的各方好友致谢。

锡溪邹氏宗祠航拍

锡溪邹氏宗祠航拍

2019年农历二月二十三日神主上座,二十七日举行竣工庆典活动、请亲临指导,恭请各方嘉宾亲临指导!

以下附重建祠堂暨修谱负责人联系方式,有需要捐款的爱心人士也可电联捐款:

邹今华:15616957765 邹今凡:13973832139

邹今锡:13762293511 邹美丰:15673840085

邹联仁:13327289639 邹联维:13762802742

山西这个村子,有一半都是杨家将后人,还存有中国最完整杨家祠堂

在山西忻州代县城东北20公里的鹿蹄涧村,有一座杨忠武祠,俗称杨家祠堂,是杨业后代为祭祀杨业夫妇暨杨氏后代英烈而建造的祠堂。

杨忠武祠占地一万两千平方米,祠对面楼台三间为祭台,上有“颂德楼”题匾,调堂门前筑台阶24级,阶下有石狮一对蹲距左右。祠门三间,每间前檐各悬金字巨匾一面,中书“奕世将略”,左书“一堂忠义”,右书“三晋良将”。门楣上立一盘龙蓝底大匾,上有“忠武祠”三个金字。(“忠武”乃杨业战死后,宋太宗皇帝给其谥号)。祠门内侧高悬木匾一块,上面抄录了北宋皇帝关于杨家的诰敕十篇,其中有赠杨业太尉中书令一篇,加封杨延朗开国公誓券一篇,给杨延朗敕旨六篇,给杨宗保、杨文广敕书各一篇。

后院,有正殿五间,中额书"忠勋世美"。廊前双柱上有一副木刻金字楹联:“丰功伟烈著边疆,勇冠千军称无敌;浩气英风留古塞,声威万代佩长城。”廊两厢还有元代以来石碑四通。正殿前檐悬匾一块,上书“敕建”二字。正殿内,正中一龛,塑杨业与佘太君像。看到塑像那种饱经风霜、老而弥坚的神态,不禁令人肃然起敬。左右两旁塑杨令公八子及宋、元、明历代杨氏功臣名将像共二十尊,无不气宇轩昂,姿容伟俊。

在鹿蹄涧村,除了有杨忠武祠,还有一轴十分珍贵的杨族史卷,这轴族史卷长2.7丈,宽1.3尺,以素绢为幅。卷轴中裱有黄绫御旨一幅,杨族历代武将名臣的传记四幅、画像五幅、赞词五幅,共计十五幅。其中保存有杨家历代名臣武将的画像、传记、生平以及他人对其的赞词。

杨忠武祠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祠堂,而这些珍贵文物和卷宗能得到完好的保存,主要原因是因为鹿蹄涧村中的半数以上生活者都是杨家后人。他们的生活信念,不仅是完好的保存杨家遗迹及遗物,更是为了让后人们能清晰的知道当年祖先们在战场上铁骨铮铮的杨家精神。

杨家后人为什么会选择在鹿蹄涧村建造一座如此规模的杨家祠堂呢?代县古称代州,与雁门关紧紧相连,是汉族为防外族侵略的边防重地。所以,杨家长期驻守在这片土地上,并在此传宗接代,延续后代至今。

关于杨家与鹿蹄涧的渊源,还流传着一个故事。在杨忠武祠正殿门前,有一尊怪石,这尊怪石安放在4尺高的石座上,宽两尺,外形酷似一块玲珑剔透的太湖石。石上雕有一只带箭的梅花鹿,旁镌有“泰定元年”字样,这就是远近闻名的鹿蹄石。

相传元朝初年,杨业的十三世孙杨友以及他的弟弟杨山,率军驻扎在留暑村(今代县城东),有一天二人外出狩猎,发现一只梅花巨鹿。杨友一箭射中鹿蹄,鹿带箭而逃,二人策马急追,追至联庄(今鹿蹄涧村)时,巨鹿以头触地,消失不见。杨家兄弟觉得怪异,命亲兵在此挖地三尺,发现一块雕有巨鹿的石头。当时人们认为鹿与禄同音,是好兆头,所以迁兵至此,改联庄为鹿蹄箭,后又因村子左右都是深涧,故又改名鹿蹄涧。从此事之后,杨家将就与鹿蹄涧有了难解的渊源。

参观完杨忠武祠,在距离其3公里的地方,有杨七郎墓,它是一处独立的建筑,里面却是一处不小的院落,建有三幢房屋与一处墓地,两座献殿内分别塑有七郎杨延兴和七郎夫人杜金娥的泥塑像。墓园则有一座块石堆砌的坟茔,立有一块清乾隆年间的墓碑,上刻“宋赠勇武将军延兴杨公神墓”。

杨忠武祠距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它能历经百年风雨与战争却被完好保存至今,也是我们现代人的幸运。

来源: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小编QQ删除!

“包青天”包拯后人今何在?35代后人:默默守护包氏祠堂不打工

“龙图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报国尽忠,临政无阿。杲杲清名,万古不磨。” 这是世人对包青天的评价,短短的几句却包含了后世人们对他的崇高敬意。

包青天是明代著名的清官,他刚正不阿,爱民如子,深受百姓的爱戴。截止今日,以他为主题的电视剧仍深受大众的喜爱,可想而知,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现如今,包青天后代的生活又是如何呢?

包青天原名包拯,生于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是北宋时期的名臣,进士出身。因他秉公执法、铁面无私,深受仁宗皇帝的宠爱,更因为明察秋毫,破案无数,被老百姓称之为“包青天”。

因青天代表朗朗乾坤,官员像青天一样,代表他执法如山,办案精明,不冤枉好人。而最为人所熟知的包拯额头上的月亮其实并非是真的月亮,而是伤口留下的一道疤。只因月亮代表明察秋毫,清正廉洁,而包拯皮肤黝黑,那个月牙显得更明显了,就像月亮一样,由此才有了包拯头上的月亮之说。

包拯刚出生时,肤色较常人黑,父母嫌他样貌粗鄙,便把他遗弃在路边,后被他大嫂抱回家抚养长大。包拯长大以后,大嫂把他的真实身份告诉家里人,包拯的父母决定重新认回他。但包拯的二哥二嫂却想置他于死地,因他们害怕包拯与之争夺财产,便设计让小包拯跳进一口枯井中给他们捡一个发钗。幸而包拯福星高照,只是头部受了创伤,后来包拯头上的伤口痊愈了,但是留下了一个小伤疤,月牙因此而来。

包拯离世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他的后代共有十多万人,主要集中在安徽和江苏一带。其中叫为人熟知的是——包先良。

包先良是他的第35代后人,如今已有70多岁高龄,住在安徽合肥的包村,也就是当时包拯出生的地方。但与常人不同的是,自1994年开始,村里的人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纷纷进城,他却一直坚守在村里。

更让人奇怪的是,他自那时起就已经不再工作了,不是因为他无法工作,更不是因为想要消遣玩乐。那他把时间花在了何处?他用这几十年的宝贵时间,不辞辛苦地守护着包拯宗祠里。宗祠里有包家家训,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虽只有三十七字,却字字珠玑,深含人生哲理。

因此一直以来,包家后代子孙都恪守祖训,万不敢有半分违背,并且包拯后代中甚少有人从商,怕是与祖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包家,能守护祠堂是一件很神圣之事,因此包先良不惜花费时间、金钱看管祠堂。

但他认为这仍不足够,他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包拯,了解他的处世之道并从中受益,于是他免费给各地前来参观祠堂的游客解说有关他的祖先包拯的历史故事,让更多的人知道包拯的刚正不阿、廉洁的精神情操。

包先良牺牲小我,用自己宝贵的年华换来更多人对包拯的了解和认识,知道他的品行。他一直坚持守护家祠,利用空余时间在村子里做清洁工扫地,工资也只能维持基本生计。但他从未放弃,并乐在其中,不求回报。这种坚持不懈,守卫家园的精神品质同样值得我们赞扬。

参考文献:

《包拯集:十卷》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0183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