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突厥石人

突厥石人: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阿巴嘎旗发现了数量很多的古雕石人。这些石人的形态基本相似,有站、坐、跑、行者;有男、女、老、幼,这些石人,多数为墓前殉葬品,高1.3米左右。经考证,石人是突厥人留下的遗迹。

突厥石人

隋唐时期,锡林郭勒草原曾是突厥人生活的地方。这些石人雕塑线条流畅,逼真,表现出我国古代突厥人雕塑艺术的精湛高超。

樊梨花是突厥人吗?她的雕像为何会成为草原石人中唯一的女石人?

新疆草原石人不全是少数民族的男人,有一尊为女性,是家喻户晓的汉族女将军

提示:新疆神秘的草原不全是少数民族男人,有一尊为女性,而且是个汉族女将军,她就是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樊梨花。

我们是在石包城这个地方,真正接触到历史上的这位名女人的。

石包城是一个乡,是甘肃省酒泉市肃北蒙古自治县下辖乡。我们弄不清什么原因,乡政府搬迁到了榆林河西边的一块空地上,在乡政府旧址所在的唯一一条街道上,我们拍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的招待所与汽车站,招牌朴实得让人感动。

在“招待所”附近的一个院落,我们找到了一段依然耸立的古城墙。起初的时候,我们以为它是一座烽火台,但它是城墙的一角,可能为一个岗哨的所在,要比其它残存城墙高出许多,如此才没有被淹没在后建的土坯房与杂物中。在湛蓝的天空下,它依然高傲地注视着周围的一切。

据说,这个地方就是唐朝著名女将军樊梨花的住所,她就是在这里与唐朝名将薛仁贵的儿子薛丁山成亲的。

樊梨花和薛丁山一样自告奋勇,要解父亲的心头之急,披挂上阵,来与薛丁山交锋。可是,谁会想到呢?这个如花似玉、能征善战的女子,竟然在两军阵前爱上了自己的“敌人”,乃至于最终随薛丁山一起西征,为大唐立下不朽功勋,成为薛家军的灵魂性人物。

演绎的事儿让我们分不清哪儿是真的、哪儿是假的,演绎却让我们知道,相对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等巾帼英雄,樊梨花身上的神话色彩似乎还要浓厚一些。

在小说的樊梨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当樊梨花劝说父亲樊洪时,樊洪很生气,便挥剑要砍樊梨花。梨花在躲闪中,破灭了照明的蜡烛,樊洪祭出飞剑,没刺中樊梨花,却在墙上反弹回来刺中了自己,以致丧命。樊梨花的哥哥樊龙、樊虎闻讯赶来,不听梨花解释,挥刀要砍。两人夹击樊梨花一个在左,一个在右,被樊梨花躲开,结果,樊龙的刀砍了樊虎的脑袋、樊虎的刀砍了樊龙的脑袋,两人也都死了。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当面对这据说是樊梨花的住所,我们还是忍不住将它想了起来——美好的爱情啊,要付出这么多的人命与代价!

石包城乡这个名字显然是因石包城而来的,在这里除了樊梨花的住所,还真有一座被石头包起来的城。其修建在悬崖峭壁之上,据说也是唐代樊梨花的城堡——当年,唐朝大将薛丁山路经寒江关时,被樊梨花率大军3次围困,逼迫成亲,薛丁山表面应许,继而又3次休婚。后来薛丁山在白虎关(安西县白墩子)被哈密国将军杨凡阻截,无法前进。只得三步一下跪,五步一叩首,三请樊梨花相助解围,于是二人结为夫妻。最后,樊梨花率军出寒江关(石包城),与薛丁山的唐军汇合,夫妻一同进军西域……

石包城巧妙地利用了地形,修建在盆地西部一座相对高度约50米的山岗上,城堡东西长144.4米,南北宽77米,城门面南而开。城墙为就地取材的花岗片麻页岩和石灰岩垒砌而成,城垣残高6-9米,宽1.7-5米,四角呈四方形,都被石片“包”着。城墙四周还挖有护城壕,壕宽约20米,深约15米,壕沿用石块夹白茨筑成。城北面小山头上开出一平场,场面略呈方形,每边约60米,可能是当时习武练兵的校场,其边缘也用麻岩垒砌。

城内分布房屋建筑20多处,但现在仅留墙垣残迹,房墙也用石块垒砌,残高0.5-1米不等。当地群众曾在城内采到青铜箭头、铁制宝剑及夹砂红陶和灰陶片,其纹饰多为绳纹、垂帐纹……这样的石城,在甘肃仅此一处。

石包城海拔2247米,在这样一个不算太高的高度上,我们首先感到的是:天空变远了,地球变大了,心胸变得开阔了。

远大的天地是:这座城分明把这块盆地能够完全装在“心里”,前方由南至东西呈圆形有力包裹着它的是祁连山,它就站在这个被山围成的“圈”的北口,后方是锁阳城所在的瓜州。东边是祁连山西段北麓支脉鹰咀山与鄂博山之间的隘口水峡口通道,由此可通往昌马盆地、玉门、嘉峪关、酒泉;南边为祁连主脉大雪山与野马山之间的龚岔口,由该口向南越龚岔达坂可通青海高原;西边则是我们来时的那条路,经红柳峡可通往肃北、阿克塞和敦煌。

开阔的心胸随着天地,但又被眼前的美丽不断丰富:城东不远,榆林河蜿蜒穿过草原,像一张绿茸茸的毛毯上缀以银线。城下,有一条宽约丈余的乡间土道,道旁浅溪潺缓,人家三五。城南,海拔5483米的大雪山主峰遥遥在望,银装素裹,直插天际,在蔚蓝色晴空的衬映下,显得分外妖娆……这个时候,包城的石头就是激荡于胸的文字,凝固着前人的艰辛,却又不小心流淌出了古人的智慧。

这样的一座城真的和樊梨花有关系吗?我们不能肯定,史籍给我们的正确答案是这样的:石包城又名壅归镇,汉为敦煌郡广至县辖,魏袭汉制,晋归宜安县辖,隋隶属敦煌郡制,唐归瓜州常乐县管辖。根据城的结构和地面暴露的遗物分析,初步断定相当于东汉至魏晋之间的建筑,可能是对羌人作战的军事设施。

即便如此,在石包城,我们依然能看到樊梨花西征的形象和足迹,虽然有些遥远,但却是非常贴近的。

在新疆塔城地区的托里县和额敏县的草原上,至今保留着一些用花岗岩雕制的草原石人,它们亦是新疆草原上的一道人文历史景观。和新疆其他地方的石人一样,这里的石人也有着许多美好的传说。在额敏县中国和哈萨克斯坦边防线附近的巴依木扎牧场有一尊石人,是一尊女石人,这在草原石人很是少见,甚至可以说是唯一。

这尊草原女石人由整块匹花岗岩所刻制,如真人搬大小,两道柳叶眉,前额如串珠的饰品,是位典型的中原美女,据说,它的原型就是唐朝女将樊梨花。

当地哈萨克族牧民从以前生活在当地的蒙古族牧民搜集到了这个传说,而在巴依木扎山口,离无底湖东北约3公里的塔尔巴哈台山脚下,耸立着一个高约2米、面积400多平方米的土夯建筑,相传是樊梨花的点将台。

站在那里,似乎可以看到当年的樊梨花西征来到这里挥斥方遒、指挥若定的威武形象;樊梨花西征,兵强马壮、浩浩荡荡、西征时空前的盛况。甚至,额敏县政府、巴依木扎驻地边防连还借助樊梨花点将台这一历史故事,在离樊梨花石像2公里处的前哨哨楼左侧修建了樊梨花点将台石碑,碑上刻有樊梨花西征到此平定突厥进犯征战故事的碑文。

一个女人就这样把两个地方联系在了一起,一个女人也就是这样把许多地方联系在了一起。在石包城这个地方,我们想得最多的是——据《北史突厥传》和《隋书突厥传》记载,突厥战士生前杀一人,死后则在墓前立一石,有的成百上千,以此来昭示突厥武士的显赫战功,草原石人就是传说中的“杀人石”,然而,一个非突厥的女人却又实实在在地站在了额敏的草原上!

我们这个民族就这么有意思,融合与征战总是相伴相随的。当樊梨花以女性的姿态在站成草原石人,我们想到的是曾经在河西走廊乃至整个北方的少数民族迁徙中原、学习汉语,而中原和汉族也对北方民族的生活用具、服装及音乐均感兴趣,并开始普遍食用牛羊酪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认为很多的民族消失了,但其实是他们都悄悄融入了汉族,草原上的樊梨花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强大和胜利,而突厥人也正是在这种胜利里融入了中原民族与边疆其他少数民族的。(文/路生)

蒙古发现突厥石碑,上面文字令人震撼,学者:唐朝果然强大到可怕

十九世纪末,在外蒙地区,西方学者发现一些刻有奇怪文字的古代石碑,其中有三块石碑最有名,即鄂尔浑碑、阙特勤碑、毗伽可汗碑,后来学术界称之为“突厥三大碑”。

在突厥三大碑的出现之前,在西伯利亚叶尼塞河流域和哈萨克斯坦塔拉斯河谷地区,西方学者不时发现一些陌生的字母文字,出于西方虚荣心,西方学者认为这是欧洲文字,代表欧洲人的活动踪迹。然而,突厥三大碑的出现解开了谜团,原来这是突厥王朝的官方语言粟特文字母。

经过长期艰难的破译,学者成功解读了突厥三大碑中的大部分文字,尤其对阙特勤碑的解读,上面文字令人震撼,不仅揭开了最后一个突厥汗国的神秘面纱,而且还原了一个强大的唐朝,以至有学者感慨,唐朝果真强大到可怕!

540年,突厥这个词始见于中国史册。

在此之后,突厥迅速崛起,统一大草原,甚至踪迹远至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等地,成为货真价实的北方霸主。

然而,突厥却比匈奴悲催,崛起之后不久,就遭遇到了中国两个强大的王朝打击,尤其是唐朝,从立国到征服突厥,只用了极短的时间。

李渊晋阳起兵之初,突厥实力远大于李唐,有两个事例足以说明:一,李渊晋阳起兵时,曾借助突厥兵马,答应了一些不平等条约;二,626年,李世民刚登基,突厥20万大军就兵临长安城下,最终靠李世民疑兵之计,与突厥达成渭水之盟,但也是够屈辱的。

可以说,从540到626年的这段时间里,突厥对中原王朝处于优势地位。即便千古一帝杨坚时代,隋朝用计将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之后,也只是短时间内占据上风。

然而,短短一年之后,唐朝就实现了战略逆转。

627年,李世民册封薛延陀,利用薛延陀部牵制东突厥时,唐朝对东突厥已经占据优势。

629年,唐太宗命李靖率李勣、柴绍、薛万彻,统兵10万,分道出击突厥。630年3月,唐军大破突厥军,并俘虏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

贞观四年:四夷君长诣阙请上为天可汗,上曰:“我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群臣及四夷皆称万岁。(资治通鉴)

换言之,李世民登基之后,唐朝只用了4年时间,就消灭了北方大敌,李世民由此成为天可汗。古往今来,汉武帝、铁木真、朱棣、努尔哈赤等都做不到这一点。这证明李世民英明之余,也显示出唐朝军队的战斗力真可怕。

而且,二十七年后的657年,苏定方率领的唐军,在中亚大败并俘虏西突厥沙钵罗可汗。至此,东西突厥都被唐朝消灭。

但突厥作为一个民族,唐朝并未将之灭族,随着时间推移,于685年后突厥复国,突厥尝试恢复曾经的辉煌,阙特勤就是其中的“突厥中兴”的重要人物。

阙特勤是后东突厥创立者骨咄禄之子,唐时东突厥毗伽可汗之弟,东突厥阿史那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716年,东突厥大汗默啜死,阙特勤起兵杀默啜之子,于719年奉兄长默棘连即位,称毗伽可汗。也就是说,阙特勤不是大汗,而是大汗的弟弟。

在其领导下,突厥诸部被重新统一并强盛起来。然而当时唐朝处于李隆基时期,国力非常强盛,阙特勤也无法真正恢复突厥的辉煌。

731年,阙特勤死,突厥人写下长篇祭文,追述突厥人的历史和阙特勤的赫赫功勋,唐朝派专使吊唁,并派画师协助突厥立碑。但阙特勤碑的突厥文和汉文的铭文内容,却有着巨大的差别。

在汉文铭文上,主要讲述唐突友好,唐玄宗对阙特勤的追思等内容,是以大唐视角看待问题,唐朝史书上对这些内容有着详细的记载。

然而,考古发现的阙特勤碑文,除了对阙特勤的功勋、以及突厥历史等记载之外,更有两个重点:一突厥的两大敌人,即唐朝和九姓乌古斯;二唐朝对突厥的战争,给突厥带来的巨大伤害。可以说,这是一块血泪控诉或告诫后人的石碑。

汉人的话语始终甜蜜,汉人的物品始终精美。利用甜蜜的话语和精美的物品进行欺骗,汉人便以这种方式令远方的民族接近他们。当一个部落如此接近他们居住之后,汉人便萌生恶意。汉人不让真正聪明的人和真正勇敢的人获得发展。如若有人犯了错误,汉人决不赦免任何他人,从其直系亲属,直到氏族、部落。你们这些突厥人啊,曾因受其甜蜜话语和精美物品之惑,大批人遭到杀害。啊,突厥人,你们将要死亡!

阙特勤碑文中的这些控诉,从侧面反映出大唐的强大,而且强大到可怕。745年,王忠嗣率领的唐军,再度大破突厥,后突厥最后一任君主白眉可汗被杀,头颅悬挂在长安震慑四夷,突厥就此再度灭亡,此后再也没能复国,突厥族也被其他民族融合。其中,一支残部可能远去西方,建立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可谓是最好战的王朝,一共存在289年,却几乎每一年都在打仗,而且都不是小打小闹,而是打大仗。突厥、日本、高句丽、阿拉伯帝国、吐蕃.......唐朝与周边国家几乎都发生过战争,绝大多数都打赢了,至于消灭的国家更是数不胜数。即便到了唐朝末年,地方军阀李存勖还能暴打契丹之神耶律阿保机。

唐朝敢打仗、能打仗的背后,是突厥石碑揭示的唐朝强大到可怕的实力!其实,关于唐朝强大到什么地步,看一看唐朝的版图,和遇到的几乎都上升期或辉煌期的强悍对手,就明白了。

突厥人为什么以狼为图腾?

图腾为印第安语totem的音译,源自北美阿耳贡金人奥季布瓦族方言ototeman,意为他的亲族,即一个氏族的标记或图徽。图腾崇拜是原始人将某种动物或植物等特定物体视作与本氏族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而进行崇拜的行为。

人们相信图腾是其氏族的象征和保护者,因而对之加以特殊爱护并举行各种崇拜活动,这便是人类最古老的宗教形式之一的图腾崇拜。人们以尊敬的态度对待图腾,并禁止伤害它们。古代的氏族、家族等社会组织通常以图腾命名,并以图腾作为标志。这些作为氏族标记和徽章的图腾形象均被认为具有某种灵性或神秘力量,能够保护本氏族的生存延续和发展壮大。

但凡被当作图腾的动物,都与当时原始人类的现实经济生活,尤其是渔猎活动有关,其中,最大量的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如鹿、牛、羊、鱼及某一些鸟等,人们举行一定的图腾仪式,祈求它们的大量繁殖。

一些对人类生产、生活有益的动物,或是对原始人类的生存带来重大威胁的动物,如狮、虎、熊、鳄等,特别是狼,同样被奉为图腾。

狼这种动物,历来不被汉民族、汉文化所接受。汉文化中用“外貌丑陋,生性贪婪、凶残”等字眼来形容它们。但是,令人惊奇的是,无论中外,在一些古代民族中,狼的形象则大大不同,它们被描述成富有爱心、抚育人类幼儿的善良动物,有的民族甚至将它们视为祖先而加以顶礼膜拜,突厥人将狼作为部落的图腾就是一例。

突厥人发迹的地方,大约在今天俄罗斯境内的叶尼塞河上游。公元5世纪,该地区的强国柔然不断压迫突厥人,迫于压力,突厥人不得不迁至今中国新疆的阿尔泰山南部。公元6世纪,突厥人开始强大起来,他们一雪前耻,灭掉柔然,之后征服中亚,其领土东起蒙古高原,西抵波斯帝国边境。

11世纪到13世纪,东、西突厥中的西突厥两支部落,塞尔柱与奥斯曼先后带领族人迁移到西亚,经过东征西战,分别建立了庞大的塞尔柱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突厥人行军打仗时,军旗上就绘有金色狼头,号称狼旗。

突厥以狼为部落的图腾,所以突厥人的酋长在牙帐前竖立绘有狼头的旗帜,后世突厥汗国可汗的大旗上亦绘制金狼头,可汗有叫“附离”者,侍卫也称“附离”,附离即突厥语之“bori”,汉语意为狼。

突厥族为什么以狼为图腾?难道仅仅是出于原始牧人们对于狼的畏惧心理,或是希望狼发善心并祈求狼的庇护?原因恐怕并非如此,提到更深层次的原因,就不得不说一下突厥族的始祖,追溯一下突厥族的血缘来历。了解了突厥族的祖先,就明白了突厥族为什么会以狼作为部落的图腾。

突厥石人

在第一个传说中,突厥人的祖先原来生活在匈奴北部,阿谤步是部落的首领,阿谤步有兄弟17人,其中一个兄弟叫伊质泥师都,是母狼生的。部落首领阿谤步等人性情愚笨,部落渐渐地败落下去。而母狼所生的伊质泥师都由于感受到特别的灵气,能呼风唤雨、宛如天神。他娶了两个妻子,分别是夏神与冬神的女儿。有一个妻子一胎生了四个男孩,大儿子比其他几个儿子更关心部落百姓的疾苦,经常周济族人,大家经过选举一致奉其为君主,改国号为突厥。

第二个传说就是《周书卷五十突厥传》中记载的,突厥人本是匈奴人的别种,姓阿史那氏。在部落征伐战中,一个匈奴部落被邻国打败,部落族人被杀戮殆尽,最后只剩下一个年方十岁的小男孩。追杀的士兵见他年纪太小,不忍心杀他,但是,为了防止他复仇,就砍掉了他的双足,把他扔在荒郊野外。有一条母狼救了他,用肉喂养这个男孩,男孩长大后,与母狼结合,母狼怀了他的孩子。

后来,母狼生下十个男孩。他们长大后,在外面娶妻成家,后代各有一姓,阿史那氏即其一。

第三个传说源自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其中卷四记载,突厥的祖先是海神“射摩舍利”,居住在一个叫“阿史德窟”的地方。他和一位女海神相恋,女海神每天傍晚用白鹿引领“射摩舍利”入海同居,待到天明时才送他回去,如此生活了几十年。一天,“射摩舍利”的部落要举行大型围猎,女海神便对射摩舍利说,明天狩猎时,在阿史德窟中将有白鹿跃出,你若射中它,便能与我长久往来,若不能射中,我们俩的缘分就算完了。次日会猎,阿史德窟中果然有金角白鹿出

现,射摩舍利命左右将鹿团团围住。鹿左冲右突,最后被射摩舍利的部下杀死。

射摩舍利大怒,杀死了部下,但射摩舍利与女海神的情缘却永远地断绝了。依此传说来看,与突厥人射摩舍利婚配的女海神应该是出自以鹿为图腾的部落,狼与鹿的结合,蒙古民族中也有类似的传说,这揭示出游牧文化的某种共同性。

这三个传说,内容虽不一致,但有一个共同点,即认为狼是突厥人的祖先。了解了突厥族的传说,我们也就明白了突厥族为什么会以狼作为部落的图腾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8302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