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史贻直墓

史贻直墓位于江苏省溧阳市溧城镇夏庄村南,坐东向西,东高西低,东连江苏万臻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北接树林,西临江苏保龙塔筒制造有限公司,南靠道路,东西长118.40米,南北宽140.10米,占地面积16587.84平方米。

史贻直墓

▶西渚有块风水宝地!清朝大学士史贻直的恩荣坊坚持造在这......

在宜兴,有很多封建时代留下的牌坊。除了为表彰当时妇女贞洁以外的,还有另外一种牌坊,代表着封建王朝对功成名就人士的认可,例如会元状元牌坊,相国牌坊,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到西渚镇牌楼村,去听老辈们说说有关恩荣坊的故事吧!

现如今的恩荣坊是四柱一坊,

总高5.08米四柱总宽9.8米,

四柱有浅度的风化脱落其余保存完好,

坊上二面的镂空浮雕清晰可见。

据老辈介绍,

这座牌坊是清朝乾隆皇帝,

为旌表内阁大学士史贻直而建。

史贻直出生于,

宜兴与溧阳交界的夏庄村。

入仕五十多年,

他跟随三朝皇帝征战南北,

从云南主考到文渊阁大学士,

历任皇帝对他宠信有加。

他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改革家,

在任期间他的清廉公正之风,

受到了大家的赞扬。

有着非凡的胆识、出色的谋略。

史贻直到底是宜兴人还是溧阳人,

这个一直备受争议,

毕竟他的墓在溧阳夏庄,

为什么请求皇上把牌坊建造在宜兴呢?

到目前也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说明。

其实不管是什么原因,

让史贻直选择把牌坊建造在此处,

那这一方水土必是他心中的风水宝地,

唯有这块土地能让他心灵安静下来。

如今我们所见到的牌坊,

其实并不是它本来的面貌,

顶多算是牌坊的底座。

起初的恩荣坊正面朝南,

背村面河建于清乾隆九年,

为三间四柱三楼石牌楼,

除四柱为青石其他均为花岗石,

总高10米宽9.8米,

上层南刻“紫云里”北刻“恩荣”。

为什么会只剩下如今见到的这样呢?

当地村民

1979年那天晚上在后面场地上放电影,正好下小雨,并不大,电影没地方放就到我家里面老房子里放,电影散场,散场的人看牌坊倒了,雨并不大,也没有看到龙卷风,人都在看电影,也没有人发觉,牌坊就倒了,也没有听到什么情况。砖头全部倒在地上,倒满了,后来老百姓就拿来搭桥埠,搭沟搬掉了,那时候不知道文物保护,全部拉走了。

如今恩荣坊只留下了底层石坊,

乾隆皇帝御笔题刻的,

“紫云里”、“恩荣”已经不复存在,

从底层石坊上留存的精美石雕,

我们依然能想像它昔日的恢弘气势。

牌坊上的浮雕非常漂亮,

有双狮戏球、松鹤长青等十二组,

均用高浮雕局部镂空雕,

也从侧面赞扬了史贻直的人品,

由于风雨的侵蚀已略有残损,

在他的前面有两只巨大的龟型碑趺,

只不过上面的石碑早已不知去向。

恩荣坊所在的村庄名叫牌楼村,

因牌楼而得名一直流传至今。

牌楼现属簧里行政村,

位于西渚北侧三公里处,

以前的牌楼村不叫这个名字,

但也跟史贻直有关的。

因为当时恩荣坊上面,

有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紫云里”三个字,

因此也把这个村叫做紫云里,

后来才改为“牌楼”村。

牌楼的民间文化也非常丰富,

其中尤其是以牌楼花船舞最为突出。

当地村民

我们当地有一种花船,是一种文化遗产,前几年还有人调花船的,这几年一般没人调了,现在还有人会扎花船的,扎花船的人还存在的还会扎的,你叫他们还会调的,如果说要恢复花船这个文化活动还是能恢复的。

“花船舞”在西渚一带非常流行,

其制作“花船舞”的主要道具,

为竹扎、布围、纸糊的无底船。

最初民间群众在农闲时便以韧性强,

质量优良的竹木捆绑成船只,

唱起民间小调配合船舞蹈,

这也就是牌楼“花船舞”的由来。

花船舞舞得好不好,

这边上唱的人也是非常关键的,

毕竟没有一套明确的歌词,

都是靠师傅临场发挥现编现唱的。

2009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花船舞,

如今早已淡出大家的视线,

但听着曲调似乎舞蹈就浮现于眼前,

也能依稀感受到这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节目版权归宜兴市广播电视台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整理编辑 | 娟儿

洪保墓历史故事 历史古迹 南京

洪保墓历史故事 历史古迹 南京

舒王墓——“合肥第一汉墓”见证厚重历史!

位于肥西县花岗镇四合206国道旁的舒王墩汉墓,本文即将介绍的主角“汉代五联罐”和“汉代玛瑙珠、球”的主人 刘信就长眠于此。

这位“舒王”的身份非同小可,是汉高祖刘邦的亲侄子刘信。可他却被刘邦封了一个“羹颉侯”,也就是“饭没了侯”的意思。千古名帝刘邦何以对自己的侄子如此恶搞?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一段怎样的故事呢?

不一样的五联罐

曾经的“舒王墩”只是合安公路旁的黄土堆,如今已经考古发掘,建成了舒王墩墓园。有资料显示,该墓高于当地地面38.3米,直径约70米,面积约4000平方米。

2000年,文物部门对舒王墩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本文即将介绍的“汉代五联罐”和“汉代玛瑙珠、球”就是从出土的棺椁中发现的,为陪葬物品。同时出土的还有壶、钫、剑、钩、珠、铠甲片、骨饰件等70多件、陶冥币300多枚,以及铜器、陶瓷器、漆器和骨角器等珍贵文物。

肥西县文物所负责人介绍说,此前考古界有记载的五联罐仅在三国两晋时期才出现,而此墓中出土的五联罐则属西汉早中期,在国内实属最早。记者看到,虽然历经千年,但五联罐保存完好,形状为四个大圆罐包围一个小圆罐,外形无破损,罐盖也都齐全。整个五联罐给人一种造型古朴、形制和谐的感觉。专家推测,五联罐可能是汉代时用于盛装烹饪佐料的陶罐,可见西汉早期的贵族在饮食方面已经很考究。

玛瑙珠、球同样出土于棺椁之中,形状有大有小,造型圆润,色彩丰富。专家介绍,玛瑙器是当时贵族常见的陪葬品。

汉高祖“戏谑巧封侯”

舒王墓体制恢弘,汉墓由主室、前室、南北耳室和一个长墓道组成,南北长约14米,东西宽约12米,墓道长20米,是个呈“T”形形制的汉代木椁墓。肥西县文物管理所负责人介绍,舒王墩汉墓的规模从长、宽来讲都是合肥最大的,是名副其实的“合肥第一汉墓”。

虽然墓葬规格很高,但墓主人刘信在他叔叔刘邦那里其实并不得宠。这就要从“击釜之怨”说起。相传刘邦年轻时混迹乡里,经常请客吃饭又没钱付账,就时常带着小兄弟们去哥嫂家里蹭吃蹭喝。时间一长,嫂子不愿意了。有一次,刘邦又呼朋引伴带人回家,他嫂子拿起锅铲,站在门口敲着锅子说:“没了!没了!”搞得刘邦很没面子,从此便留下了“击釜之怨”的典故。

他嫂子没想到的是,曾经混吃混喝的“二流子”一下子成了汉高祖,而且开始大封亲族为王为侯。她见刘邦连远亲都封侯了,独独不封自己的独子刘信,便到公公那里去告状。在父亲的调停之下,刘邦答应给刘信封侯,但又忍不住要恶心一下嫂子,便封了个“羹颉侯”。“羹”者,饭食也;“劼”者,减克也。翻译成现在的意思就是“饭没了”。“饭没了侯”,现在听着挺时髦,在当时却不是什么好意思。可见这是刘邦的一次“报复性封侯”。

羹颉侯刘信造福乡里

虽然封号不好听,但“饭没了侯”刘信却着实为封地的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据《舒城县志》、《庐州府志》记载,刘信的食邑为“舒地”,这也是他的墓葬被称为“舒王墩”的由来。而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安徽舒城县西北三十里,汉高帝封兄子信为羹颉侯,国于此。”由此看出,刘信的封地为现在肥西和舒城交界的区域。据史料记载,刘信到了封地,号召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使农业得以兴盛,人民安居乐业。著名的七门堰水利工程,就是他主持修建的。

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刘信上任伊始,看到“龙舒水源出西山之峻岭,势若建瓴”,而岗区多干旱。当年十月,刘信就率万众于舒城县七门山下开凿七门堰,修渠建闸,引龙舒水(今杭埠河)灌东北部岗地800顷。同时,又于七门岭之东修筑乌羊堰、曹泽堰,“灌田三万余亩”。解除了封地农田遭受干旱的威胁,使农业得以丰收,耕者安居乐业。至今,七门堰仍是当地重要的水利工程。

刘信生前兴修水利做了好事,死后还无意中又做了一件好事。舒王墩附近有个九连塘,相传是舒王墩封土的取土地。九连塘由九个水塘组成,每两个水塘之间有塘埂相隔,呈弧状连接分布,形成一个庞大的水库,所以当地乡民又称之为“连心塘”。

九连塘虽是刘信无意所为,却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正因为如此,羹颉侯也被百姓尊称为“舒王”。

来源:合肥晚报文:朱震宇 图:解光文 常兰香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2624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