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真寂之寺石窟

AAA级旅游景区

真寂之寺石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查干哈达乡,原称“后召庙石窟寺”,始凿于辽。1974年修缮石窟前-庙屋顶时,在中窟门楣上发现阴刻“真寂之寺”四字,知辽代称为真寂寺。

真寂之寺石窟

石窟开凿在一座俗称“桃石山”的峭壁上,有南、中、北3个洞窟,坐西朝东,窟前是清代-教寺院善福寺,善福寺大殿南北长23米,宽6米,直接依附石窟而建。

中窟规模较大,窟门内侧雕金刚力士像,窟内有主尊为释迦涅架像,两侧立有举哀菩萨及弟子17尊。

南窟窟门两侧各雕金刚力士像,窟内坐佛1尊,佛像前左右侧分别为普贤菩萨骑象和文殊菩萨骑狮像。

北窟分内、外二室。窟内浮雕坐佛、弟子、菩萨、供养人及天王像。桃石山南侧山谷岩壁有金刚力士浮雕。南侧和西侧山谷还有辽代弘福寺遗址和契丹早期祭山、祭天遗址。

真寂之寺石窟是一处保护较好、造像较为完整的辽代中型佛教石窟寺,是研究契丹民族佛教造像艺术的重要资料。2006年5月,真寂之寺石窟作为辽代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宝山奇石瑰宝,石钟寺摩崖石窟--剑川游之五

石宝山奇石瑰宝,石钟寺摩崖石窟--云南剑川游之五

我们3月26日下午,乘车来到剑川著名的石宝山游览。景区位于剑川县城西南25公里处,总面积25平方公里,海拔2000米以上。是老君山山脉向南延伸的一个支峰,属澜沧江水系。“石宝”是指石宝山上独具特色的丹霞地貌—龟背石。《万历云南通志》载:“石宝山,在州之西南二十里,有石佛、石栈、石人、石井、石伞、石象、石狮、石钟、石鼓之异,五色踯躅,被于陵谷,信奇观也”。在剑川通往沙溪和石宝山的岔路口有石宝山的标识--龟背石雕塑。标明1982年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景区内林壑幽深,山泉清洌,峰峦叠障,兰谷幽深,密林掩映,松涛阵阵。主要景点有:海居寺、宝相寺和石钟山石窟。进入景区要乘环保车,十几公里环山路,才能到达主要景点石钟山。在山顶班车站,有瞭望台可以俯瞰山下沙溪坝子上的油菜花田。虽然天气雾气蒙蒙,能见度很差。但俯瞰山下的白族村落,曲折的河流、道路和规模宏大金黄色的油菜花田,是一幅十分美丽的恢弘的画卷,令人振奋。

岔路口的石宝山标识

石宝山顶俯瞰沙溪坝子上的油菜花田

斑斓花田,美丽画卷

弯曲的河流,树木,花田,十分漂亮

曲折的道路,穿越花田和村落

鳞次栉比的白族村落

大好河山

浏览过大好河山却发现,附近的几棵梨树,雪白的梨花盛开,几只蝴蝶在花丛中飞舞,急忙换上长焦,捕捉蝴蝶美丽倩影

梨花蝴蝶

艳丽蝶影

石钟寺山门,题刻:南诏圣境:地连蒙诏三千部,岭踞滇垂白二雄 但此山门距离石钟寺还有几公里山路,要先下到山谷中,沿林中曲折山路前行,再攀登一座小山。好在路上山景秀丽,奇花异草,山泉流水伴行,抬头可见山头和山谷对面不时突出的石宝山独特的龟背巨石,倒也不觉得累。

初见石宝山上的奇石-龟背石

途径一座山崖下的泉眼--钟山灵泉

山上巨石,纹理清晰,奇形怪状

古树洞中的小花

满山怪石嶙峋

梨花耀眼

石宝山的龟背石是红色的砂岩,似乎是丹霞地貌的一种特殊形式

石钟寺,进寺登山,就是石钟山石窟。石钟山上共有有三区石窟群。石钟寺内为最主要的石窟群,有八窟。山谷对面的狮子关景区有三窟,。沙登箐有六窟。三个区域共造像139尊。我们这次只游览了石钟寺。这些石窟雕像开凿于唐宋(南诏、大理国)时期,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是国内唯一反映滇密阿吒力教的石窟。石像雕刻在红砂石上,雕工精细、形象生动、内容独特、地方民族色彩浓郁。石窟成为第一批全国重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西南的敦煌”。这些造像,以南诏国的发展历史为主要内容,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南诏历史画卷。石窟中的摩崖石刻除了佛教造像以外,还有诸多表现白族先民原始崇拜以及南诏大理国历史内容的造像。

寺庙院中矗立一块红色的岩石-观音岩。岩顶佛龛中有尊观音像

寺庙建在一座悬崖下,抬头望去,可见悬崖上 的石窟,石窟前建起了宫殿式的保护建筑

寺院两侧也是白族的二层雕花小楼,从西侧楼上眺望观音岩和山上红色的丹霞地貌

寺庙东侧的悬崖上似乎有一座单独的石窟和佛像,不在八窟之内

从寺院背后登上,就是一块巨大的红色龟背石,纹路奇特,形如铜钟,这就是石钟山,石钟寺名称的由来

巨大石钟的东侧,是石钟山石窟群的第一窟。第一号石窟再现了公元八世纪后期南诏归唐后的宫廷政治生活场面。南诏归唐是我国民族史上的一件大事。正中是毅然归唐的异牟寻南诏王。左外侧戴幞头高冠、袖手端坐、显得老沉而有谋略的就是异牟寻的老师、南诏清平官郑回。原为崔州西泸县令,后为南诏掳,久为蛮师

石上有古今名人诗刻

从石钟左侧石阶向上,就是在红色砂岩崖壁上雕凿出的摩崖石刻佛像

华严三圣被称为“华严三圣”的3号窟,即释迦佛居中,左文殊,右普贤的造像,

石钟山二号石窟是富丽堂皇的宫殿式雕刻,所表现的是南诏历史上最为英雄的历史人物——南诏第五代国王阁罗凤(公元748年——778年在位)在出巡途中进行“政教合一”议事的宏大政治场面。布局严谨,雕刻线条细腻流畅,人物造型栩栩如生,画面构图复杂多变,人物造型有主有从。王臣侍从前呼后拥;国王威严而至上;文官儒雅而有谋略;武士勇猛而刚毅;奉侍卑躬而忠顺。

"波斯国人"窟和"梵僧"窟是白族通过蜀身毒道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蜀身(yun)毒(d)道是指我国古代有一条从四川成都,经云南的大理、保山、德宏进入缅甸,再通往印度的重要交通线,被称之为西南陆地的“丝绸之路”。)左侧第五窟为释迦修行像。民间俗称"愁面观音",诚朴厚重。窟高1.2m,宽1.4m。窟形仿堂屋建筑,窟檐雕有精致的图案纹样。"愁面观音"雕像身体微向前倾,目光俯视,眉宇之间有点忧郁,无言地凝视着悲苦的人间。

6号窟的明王堂是体量最大的一窟,长11米,高3米,布局森严,正中端坐着神态安详的释迦牟尼佛,左右肋侍为阿难和迦叶两位尊者。在这一佛二弟子两边分列着八大明王,两端又挺立着多闻天王和广目天王。八大明王一个个面目狰狞,三头六臂,座骑怪兽,脚踩鬼奴,身不着天衣而以人头骨为璎络,手足缠绕毒蛇,持金刚杵法器降服魔障。剑川石窟的明王最为集中和丰富,足见其密宗造像的典型特征。

此窟称大日佛会造像窟。是中国惟一具有完备的八大明王和大黑天神造像的石窟。

第七窟甘露观音像:坐像高1.52m,左手捧钵置膝上,右手上举,似执杨枝,体态丰盈,双肩圆润,有着浓郁的世俗生活气息,而其容貌之端庄,目光之慈祥,又表现出菩萨的宽厚和仁慈。躯体虽有着白族妇女的特征,而精美的耳饰、臂钏、手镯却又吸收了印度犍陀罗艺术的营养,被誉为“东方维纳斯”。甘露观音容貌端庄而不浅薄,美丽聪明、善良慈悲而不轻佻。她的胸口被挖损了一长方形小洞,所以民间叫她"剖腹观音"。

甘露观音两侧,有历代题咏

在石窟前面的保护长廊中,可以远眺山谷对面的风光,那就是狮子关景区。需要先下到山谷,再爬上对面,本来准备返回时去看看狮子关的石窟群,因为从对面栈道可以直接返回景区交通车的停车场,可惜景区内路标十分混乱,据说正在修路,竟然没有找到去狮子关的岔路,十分遗憾。

第8号窟“阿央白”十分奇特。雕凿的是一座高0.8米的高浮雕女阴,两旁墨书一联:“广集生化路,大开方便门”。石龛左右两壁,各有线刻佛像一尊,左为多宝佛,右为大日如来佛。

“阿盎白”被白族妇女和白族群众所崇拜,是当地白族女性求子的崇拜物;

石窟前建造的保护建筑,也很奇特,屋檐展现了白族建筑风格

在所有塑像中,甘露观音的塑像最为精致传神,堪称瑰宝

两侧侍女塑像也十分精致

右侧侍女,衣纹十分流畅

石窟崖前,古木松柏长青,树木上有很多苔藓之类的植物也很漂亮,看来夏秋这里气候应该十分湿润。石窟雕刻历经千年,保存完好,十分奇特

回望宏伟石窟群

古树上红色的寄生植物,漂亮奇特

从石钟寺大门向西,标有观钟亭,是远观石钟的地方,小路围绕红色的悬崖而行,崖上有佛像壁画依稀可见

观钟亭上远观石钟

此处有石阶可以上山通往山顶的玉皇阁,山路上从侧面看石钟寺的石窟。其实,从寺内不同高度,都有通路上山,却都被封死了。不然从石窟上山可以少爬很多台阶。

在石钟山顶俯瞰石钟寺

可以看到对面的狮子关景区

石钟山的红色砂岩建造的玉皇阁,我惊奇的发现,其后面竟然有公路,车子可以开上山顶。为什么景区交通车不开到这里,而让游客们辛苦爬山呢

山顶远眺,天空云卷云舒,心旷神怡

对面的龟背石是独特的丹霞地貌

石钟,石宝处处可见

随后下山,沿原路回停车场,山间小路边,杜鹃盛开,十分漂亮

色彩缤纷

山路上看到一队欧洲游客,年岁也都不小了,万里跋涉来看这石窟,真不容易

在停车场等交通车下山,到前面山口远眺,才看出我们刚刚游览的石钟寺全貌

山上的石窟群和玉皇阁

石钟寺与院内的观音岩

下山途中,司机带我们去看了石宝山中的狮子关水库,青山绿水

湖畔梨花盛开

好山好水,只是天色已晚,我们还要赶到山下,去游览石宝山中另一重要景点,绝壁悬空的宝相寺

直罗镇穿越子午岭受阻返程,邂逅陕北四大石窟之一的石泓寺石窟

沙畹北中国考古图录之巩义石窟寺

巩义石窟寺位于黄河巩义段南岸与洛水交汇处的大力山下,以黄土为地质结构的邙山延伸到此处是一段石山,唯独这座小山是石头山,石色与黄土一般无二,石窟就开凿在山脚下。这里北依邙山,面临洛水, 山光水色、秀丽多姿,是“溪雾岩云”的幽栖胜地。

石窟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是北魏皇家开凿的大型石窟之一。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历代相继在此凿龛造像,初名希玄寺,唐代改为净土寺,宋时称大力山十方净土禅寺,清代至今称石窟寺。石窟寺是北魏皇帝、皇后举办礼佛活动的场所,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及北宋皇室曾在此举行礼佛活动,留下了大量珍贵的造像、碑刻等。历经千年的风雨,现存洞窟5个,千佛龛1个,摩崖大佛3尊,佛像7743尊,造像题记及其它碑刻186篇。

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沙畹及摄影师、传拓工在内的一行人等,短短数月间,遍历我国河南、四川、山西、山东、陕西、辽宁、吉林、北京各地名胜古迹,较为科学的采集了至可宝贵的一手图文资料(石窟造像、金石拓片等)!归国后于1909年在巴黎发布了《Mission archologique dans laChine septentrionale》(北中国考古图录),比关野贞和常盘大定合著的《支那文化史迹》摄印早20年左右。北中国考古图录,两册共含影像约545页,书中收录龙门、云冈、巩县、济南千佛山照片、拓片达443幅之多,其中有18幅是关于巩义石窟寺的,真实反映了20世纪初巩义石窟的风貌。

近百年来,国内迭逢军阀混战、日寇侵略、解放战争、大炼钢铁、文化革命,又兼清末民初以来欧美东洋藏家大肆搜购我国文物,海量国宝流散异邦,可谓人祸不断,加之地震、洪水等天灾,我国大量古迹文物遂遭浩劫!故其毁损前所摄照片尤为宝贵!欧美日本学者,20世纪上半叶编撰关于我国古迹(特别是佛像、雕刻)的珂罗版图录,以篇幅大小、摄印水准而论,当推本书及日本大村氏的《支那美术史》;关野、常盘的十二卷巨著《支那文化史迹》;瑞典喜龙仁的四卷本《五至十四世纪中国雕刻》为其中“四大名著”!此四者中又以沙畹著作,摄、印最早!因此沙畹北中国考古图录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和历史价值。

【 巩义石窟图片 】

【 沙畹简介 】

爱德华沙畹(Edouard Chavannes,1865—1918)是学术界公认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中国学大师,“欧洲汉学泰斗”。同时他也是世界上最早整理研究敦煌与新疆文物的学者之一,被视为法国敦煌学研究的先驱者。被弟子伯希和推许为“第一位全才的汉学家”。 继他之后成为法国中国学与敦煌学大师的伯希和与马伯乐都出自他的门下。

沙畹1865年出生于法国里昂一个新教徒家庭,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889年,24岁的沙畹以法国驻华使团译员身份前往北京。来华后,在当时清朝驻法使馆参赞唐夏礼的帮助下着手翻译《史记》,1893年沙畹奉命回到巴黎,主持法兰西学院“汉语及满语语言和文学”讲座。同时,他还在东方语言学院、索邦大学、巴黎高等研究实验学院的宗教科学系授课。1895年任法国亚洲学会秘书长并参加东方学杂志《通报》的编辑工作,1903年协助考狄(Henri Cordier)主办《通报》,这一年他还成为了法兰西学会会员。1907年,沙畹第二次来到中国,对中国北方——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诸省进行考察。他在这些地区,尤其是在龙门和云岗石窟地区,在考古和碑铭方面取得了重大收获,从而成为第一个系统地考察这些石窟的人。1916年,沙畹当选为英国皇家亚细亚协会会员。1918年,年仅53岁的沙畹在巴黎去世。

【 相关链接 】

巩义石窟寺(帝后礼佛图|飞天|神兽|伎乐人)

《北中国考古图录》

微信扫一扫即可获取电子文件

https://pan.baidu.com/s/1KloUqNMqqkoBR6yOwunJmw

—————————— END ——————————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2444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