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陈星聚

参观陈星聚纪念馆

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日,我和老公开车去临颍看望20多年没有见面的郑同学。热情的同学夫妇带我们参观了陈星聚纪念馆。

陈星聚

陈星聚纪念馆是在陈星聚墓园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位于漯河市临颍县台陈镇,史料记载,陈星聚墓园建成于1889年,由于当时清政府念他“劳瘁不辞”,与台北建设相始终,特追封他为三品通议大夫,赐予他“御赐祭葬如例”的安葬待遇。墓园修建时间长达4年,占地约1650平方米,南北长55米、东西宽30米。1889年墓园落成时,墓前有华表、碑碣,墓道两侧为石刻造像,石人、石狮、石马、石羊、石猴等姿态各异。园内古柏森森,庄严肃穆。1958年和1965年,陈星聚墓两次遭到破坏,目前仅存一块完整的墓碑和一块断裂的神道碑。

图文来自小桃红和肖凡的投稿

如果你是咱临颍老乡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进入临颍老乡部落可以免费发布:各种便民服务、公益互助、招聘求职、寻人启示等民生信息;转发可以加下面的微信账号:

社群管理员:xiaochenglinying

临颍微公益平台: wei462600

临颍免费平台:zang450135592

临颍微友圈四: cccya222

临颍微便利三:dddya111

临颍微便利四:weike462000

临颍微发布:lywfb02

临颍老乡部落qq群:487726668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临颍微论坛

新发现:三星堆聚落! 陈星聚

▲张家坝遗址

视频来源:澎湃新闻记者 胥辉

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发现一处三星堆文化时期的重要遗址,距今已3600年。考古人员在遗址现场发现了房基、灰坑、墙体,遗物包括石璧、陶罐、陶豆、鸟头形勺把等,与三星堆文化二、三期文化面貌一致。

2月22日,绵阳市博物馆副馆长钟治告诉澎湃新闻,当地已按程序向国家文物局报批,还在等待批复。钟治说,从目前发现的东西初步判断,该遗址“意义还是非常重大的”,但由于正式发掘工作尚未开始,具体情况有待发掘后进一步揭晓。

四川省文物局官方网站称,这是目前涪江流域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好、遗迹最丰富、遗址性质最明确的三星堆文化时期大型聚落遗址,该遗址为古蜀文明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村民称以前发现了都没在意

遗址位于距盐亭县城10公里的麻秧乡(现巨龙镇)张家坝,四川文物局称该遗址为张家坝遗址,发现遗物的地方在张家坝梓江边一处河滩地上,整体面积有上万平方米。梓江是涪江一级支流,属长江水系。

当地一位村民告诉澎湃新闻,最初发现遗物的地方并不在这里,而是在几公里外的地方,专家经勘探确定核心区在这一片河滩地里,然后开始在这里试掘,村里很多村民都去帮忙了,前后协助发掘10多天。一位曾参与发掘的村民说:“我们只负责外围,没发现什么东西,但核心区域挖到了很多陶罐,都是破的。”

据村民介绍,发现了东西之后发掘就停止了,之前挖掘的地方也全部被回填,整个区域装上了摄像头,监控起来了,“任何地下作业都不能超过两尺深”。一位村民说,“以前种地、建房挖到这些陶罐都没人当回事,直接扔开了,想不到它这么有价值。”

据四川文物局网站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梓江流域大坡山曾发现成组石璧。此后,这里就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考古人员通过近两年的调查,在梓江流域大坡山西南方向约1.5公里的张家坝一带,发现了这处规模上万平方米、距今3600年前后的三星堆文化时期重要遗址。

目前,这里已发现的遗迹有房基、灰坑、墙体等,遗物有石璧、陶罐、陶豆、鸟头形勺把等,与三星堆文化二、三期文化面貌一致。四川文物局称,张家坝遗址是目前涪江流域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好、遗迹最丰富、遗址性质最明确的三星堆文化时期大型聚落遗址,为古蜀文明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张家坝遗址位于梓江流域盐亭境内

正在等待国家文物局批复

2月22日,绵阳市博物馆副馆长钟治告诉澎湃新闻,当地已按程序向国家文物局报批,还在等待国家文物局批复,报批程序完成之后,发掘所需的专项资金才会到位,发掘工作才能正式开始。从目前发现的东西初步判断,该遗址“意义还是非常重大的”,“现在发现的都是残破的陶器,还没有进行修复”,更多情况需正式发掘工作开始后才能揭晓。

绵阳日报此前对遗址发现过程报道称:30多年前,当地村民在大坡山顶植树造林时,挖到疑似古物。经专家鉴定,为石璧窖藏一处、石壁一组(共10枚),其中1枚为半成品,系属古人开展祭天活动后的遗存。

2019年1月,四川省文物局对大坡山石璧窖藏出土地点开展调查,通过走访当年发现石璧现场的三位老人,确定窖藏的确切位置和出土实际情况。绵阳市考古研究所(博物馆)组织开展考古调查勘探,调查区域涉梓江两岸28个自然村,南北向直线距离约为43公里,东西横跨最宽处距离约14公里。

实际上,调查、勘探面积约66平方公里,共发现各类遗址、墓葬、窑址等26处,其中遗址5处,包括原麻秧乡红果社区张家坝遗址、云溪镇万安村瓦厂坝遗址、原两河镇鳌鱼村龙凤谷遗址、原毛公乡双林村觉林寺遗址和原安家镇安乐村斧头遗址。

2020年4月至5月,绵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盐亭县张家坝遗址开展试掘工作,通过考古调查勘探和试掘,发现保存有堆积丰富的文化层,出土及采集到大量与广汉三星堆文化(古蜀国)同时期的陶器残片以及代表神权的石璧残片和半成品。

▲张家坝遗址出土的文物 图源:盐亭发布

▲张家坝遗址出土的文物 图源:盐亭发布

▲张家坝遗址出土的文物 图源:盐亭发布

为“嫘祖故里”提供新证?

广汉三星堆在成都北边,1986年三星堆两个祭祀坑里发现大型青铜立人、青铜神树、纵目面具、青铜神像、黄金面罩、金杖,以及大量玉器和象牙,轰动国内外,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三星堆被认为是现阶段发现的古蜀国最重要的中心遗址。但绵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一位研究员告诉澎湃新闻,据他所知,张家坝目前出土的遗物中还没有发现青铜器,具体情况需要待进一步发掘研究揭晓。

澎湃新闻注意到,盐亭张家坝遗址也位于成都以北,距离三星堆160余公里,属绵阳地区。

公开资料显示:盐亭县位于绵阳东南部,因境内多盐井,盐卤出产丰富得名盐亭。盐亭县自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建县,距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

这些年,盐亭县一直以 “嫘祖故里”自居,但当前关于嫘祖故里的认定存在十余种观点,其中包括河南开封、荥阳、西平,湖北宜昌、远安、黄岗、浠水,四川盐亭、茂县、乐山,还有 山西夏县、山东费县和浙江杭州等说法。

绵阳日报的报道称:盐亭县博物馆馆长杨泽明认为,张家坝遗址也为盐亭县嫘祖故里传说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据史籍记载,嫘祖为距今4000多年前的远古时期人物,轩辕黄帝元妃。传说嫘祖发明了养蚕,史称嫘祖始蚕。据《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

盐亭早些年兴建了嫘祖陵,称其为“中华女祖第一陵”。2016年开始,该县每年在嫘祖陵举行大型祭祀活动。

▲盐亭县嫘祖陵 澎湃新闻记者 胥辉 摄

BY|澎湃新闻

文| 澎湃新闻记者 胥辉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审核|方天戟

点击往期原创

陈鑫明 ‖ 星火燃石顶 热血铸忠魂 陈星聚

石顶山风光(图片来源:四川川南网)

星火燃石顶 热血铸忠魂

陈鑫明

红色石顶 星火燎原

1935年3月10日,中共泸县中心县委根据省委指示,为配合中央工农红军“四渡赤水”之役,组织了石顶山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次起义不仅给国民党反动派以沉重打击,迫使反动派抽调数千兵力围剿游击队,从而减轻了红军压力,支援了红军长征北上抗日,而且武装起义在川、滇、黔边区埋下了革命的火种,让广大民众了解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为劳苦大众谋利益的,穷苦人要过上好日子就必须跟着共产党闹革命。石顶山武装起义带动和影响了川南地区的革命斗争,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据《合江县志》英名录记载:“辛亥革命及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烈士”27人中,第23位黄崇璇,24位杨其生,26位向玉章(四川省人民政府于1985年3月21日追认为革命烈士),都是合江人。

“壮士未埋荒草骨,书生犹剩少年头。”这是石顶山武装起义、川滇黔边区工农游击队政委李清泉同志为悼念游击队长杨其生、政治部宣传干事黄崇璇,游击队总务向玉章等革命先烈写的诗,表达他对牺牲战友的深切怀念。石顶山武装起义是中共历史上辉煌的一页,石顶山所属的川滇黔边区工农红军游击队起义指挥部旧址桂圆林,是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泸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革命烈士黄崇璇故居陈列馆”正紧锣密鼓地筹建中。

有关石顶山的故事,就从黄崇璇讲起。

合江县川滇黔边区工农红军游击纵队起义指挥部旧址(图片来自网络)

牛碾老屋基男儿读书时

黄崇璇,合江县五通顶子牛碾嘴人,1913年2月28日生,1935年2月参加革命。石顶山武装起义成立川滇黔边区工农红军游击队时,任政治部宣传干事。起义失败后,被捕入狱,后取保释放。1940年1月7日来不及转移,第二次被捕入狱,同年4月13日牺牲,时年27岁。

家住岚坳田与牛碾嘴老屋基仅有一根田坎相隔的黄学文先生,今年85岁,是黄崇璇幺叔黄体仁的小女儿,与烈士同祖同宗。幼时启蒙上学也和崇璇同拜老学究、书法家黄芩香为师,天天上学背《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

老先生手指崇璇兄长住的房间窗户说:“这间房间是叔伯哥哥出生的地方,旁边一间是药铺。他父亲给别人看病,他就在半边听,开好方子检药,他和师兄一起去药抽屉中抓药,从来不会出错。大人们说他,长大一定是个悬壶济世的好太医。”

“从小伯父伯母教育子女严格,要求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崇璇读书勤奋,聪明,记性好,而且一有时间就向芩香师请教练习书法,无论小楷、大楷,还是行书、草书、篆隶体,一学就会,还帮老师抄课文。也向我父亲黄体仁学写大字,用斗笔来书匾、对联。良好的家庭教育,养成他从小有志向,精忠报国学岳飞,行侠仗义学水浒108将,爱国忠君学文天祥,深受孔圣人影响,半部《论语》安天下。

黄崇璇故居牛碾嘴大屋基原是处三合头建筑,民国后扩建。左右房头那有碉楼,土墙有三层楼高。每层有瞭望孔、枪孔,以防土匪。后墙设有两处炮台,安有牛儿大炮。墙外种有刺柑作篱笆,连狗都钻不过,十分安全。

黄崇璇故居(作者供图)

在黄崇璇的故居旁边,有一棵数百年的古樟树,犹如一把大伞撑开,一半遮住了屋基的右墙一角,一半遮住门前的石板路和田角。村上老人说,这棵树有数百年树龄,是黄氏入川始祖落户时种的,在风风雨雨中阅尽人间之变,见证了牛碾嘴人家的昨天和今天。村主任黄齐鑫和黄学文先生说,这棵树不仅是顶子场的地标树,而且是当年石顶山武装暴动时,地下党的情报传递和交通站。起义时的命令,人员集结,起义部队宿营,转移等重要信件,几乎都通过这棵古樟树的树洞存放、取出,由交通员送达各地。地下党称它是“不说话的地下交通员”,乡亲们叫它樟树王。

顺石板小路,抬头看见石朝门,拾级而上过天井,正屋左右是厢房,全是杉木穿逗结构的建筑物。站在正屋前环视一周,房间有大有小,黄学文告诉我们:牛碾嘴屋基原来很大,后来因崇璇哥哥出去闹革命,参加石顶山暴动,地方民团常来清乡,闹得民众不安,房屋也无人维修,垮的垮了,烂的烂了。留得人住的就几大间房和杂屋了。围绕院墙走一圈,还见到两个碉楼和炮台的遗址。

天井四周是小房间,书房,后院是粮仓、厨房、杂屋,墙边堆的是冬瓜、南瓜、红苕、咸菜坛坛。一边是石水缸、石磨子、石碓窝,洗衣服的石盆……后山浸出来的山泉水流入石水缸中,一年四季不竭不盈。

黄崇璇早年在湾子头读私塾,后来父亲为了儿子学业卖了几十石租子,送黄崇璇到大井坝邹氏私立小学上学,后又转学回五通场符西小学,毕业后又上中学。

读书时,大表哥余德章常来看他,两老表讲1927年刘伯承总指挥在泸州起义,率革命部队在城中坚持167天,击溃刘湘、赖心辉纠集的28个团的进攻,保卫红色政权的故事,给黄崇璇少年时代留下深深的烙印。二表哥冯吉也是个人物,时常给幺老表讲上山围猎,组织团丁防盗防匪,守护一方安宁……三老表的聚会,谈话,在黄崇璇的人生道路上种下了惩恶扬善、济困扶弱、仗义疏才、甘当人杰的理想,立志要为新世界抛头颅、洒热血。

1931年9月,“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掀起抗日高潮,各省市爱国学生上街游行,抵制日货,声援东北义勇军的抗日斗争。泸州城学生也上街游行了,合江城的爱国学生成立了“流波社”,出版《少年大众》《寒夜之华》等进步书刊,宣传抗日救国。黄崇璇把爱国学生宣传抗日的传单口号,带回消息闭塞的五通场,在符西中小学师生中进行宣传。这时,泸县中心县委的特支书记赵世咸,委员黄振华也关注黄崇璇爱国热情和积极宣传抗战的行动,支持他的活动。

1933年11月,中共泸县中心县委指示,把工作重点从城镇转移到统治力量薄弱的川黔边去。县委负责宣传工作的李清泉到了中共赤水、合江地区,经赵世咸介绍认识了爱国青年黄崇璇,并认识了他的大表哥余德章和二表哥冯吉,兄弟三人成为李清泉后来领导石顶山武装起义、发动川黔边区游击战的骨干和积极分子。

星火燃石顶革命火种生

1934年12月,李清泉受中共泸县中心县委指派,带着四川省委的指示,为迎接中央红军入川,在合江、赤水一带组织武装暴动,牵制川黔军阀部队。

1935年1月29日,中央红军在川黔边的土城一带一渡赤水进入川南。李清泉感到形势紧迫,应抓紧时间发动起义,牵制敌人,配合红军行动,并向泸县中心县委汇报。中心县委批准李清泉任党代表回石顶山领导起义,同时派杨其生去负责军事工作。为了保证起义如期进行,县委又派任圣林(任胡子)、候殿臣、周一戎、赵世航等前来参加起义。

2月28日,李清泉在石顶山桂圆林主持召开起义准备会议。杨其生、余德章、冯吉、袁崇杰、贾审修、向玉章、任圣林、赵世航等起义组织者和骨干十余人出席。决定石顶山武装起义时间为1935年3月10日,即农历二月初六夜晚。并作行动布署:

一、余德章(赵欲樵)在五通场率领所属两个精选分队就地起义,将部队拉到石顶山。

二、杨其生、冯吉(冯剑魂)率领驻金宝山的第三精选分队、赤水苗族王合廷领导的鸟枪队去赤水大同镇公所夺取武装。

三、李清泉、袁崇杰领导赤水赤卫队谭子清(外号人称谭二保正)的鸟枪队二三十人和民众,从石顶山奔袭三四十里远到落窝堂大地主刘丕平家破仓分粮。

四、贾审修立即返回先市组织农民武装起义,策应石顶山行动。

此时,从赤水、桐梓、遵义方向传来消息,中央红军于2月18日、19日,从太平渡、二郎等渡口二渡赤水河。“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也向川黔边运动。

由中共泸县中心县委领导的石顶山武装起义,进入倒计时。向玉章女儿赶绣游击队大旗,负责宣传的黄崇璇拟草红军游击队布告、传单、口号、标语用钢板刻制印好,准备散发。参加起义的指点员人人兴奋不已,革命斗志高涨。大伙传唱红军歌谣,石顶山革命星火将点亮川黔。

石顶山革命起义指挥部遗址桂林园(图片来源:泸州日报)

夜袭五通场乡公所

1935年3月8日夜,余德章与黄崇璇商议率人马去把顶子牛碾嘴家丁的武器缴了,以充实力量。俩老表带人,一个个乔装打扮,乘夜进了牛碾嘴碉楼,把黄体全绑了,关押在观音沟敞坝田牛栏咀,要他交出枪支弹药,否则把头砍来祭旗。

黄体全,是五通场团正,符西私立小学校董事长、黄氏祠堂族长、地方上绅士,家中开了药铺,有田产、房产。家中有保家护院的枪支是防匪防盗用的。虽被蒙住头,一听绑架他的“大王”声音虽变了腔调,依然听出是他姨侄余德章和大儿黄崇璇的声音。为了保命,还是说出了枪支子弹存放的地方。这次半夜袭击黄体全,收获很大。当一班人乘夜离去后,黄体全家的长年黄大个子,背上老爷回到牛碾嘴家,好半天才告诉老婆贾氏:“五通要变天了。”黄体全事后得知家中银柜儿中又少了二三百个大洋,说是少爷拿去买纸笔去了。黄体全知道,黄家三个小辈(余德章、冯吉、黄崇璇)要跟共产党干大事了。

3月10日晚12时,石顶山武装起义暴发。余德章按起义部署,率队在五通场起义,冲进乡公所,烧毁了敌文件、表册,逮捕了团正(乡长)黄体全,师爷赵宝祯及合江县政府派驻五通乡的冯巨成,割断与公所联系合江县城的电话,收缴团丁枪支。率队直赴黄大桥二分队驻地,抓了分队长雷明恒,连夜行军五六十里山路,回到石顶山。另一部战士在大沙沱附近的牛碾嘴作前沿阵地防守。

在余德章率部攻打五通乡公所的同时,杨其生、冯吉率领的第三精选分队和鸟枪一队王合廷部数十人奔袭50里外的贵州赤水大同区公署。鸡叫两遍时,部队神不知鬼不觉地包围了区公署。天未明,打开了区公署大门,队员们冲了进去,大喊:“红军来了!”区丁们从梦中惊醒,一个个吓得直打抖,纷纷缴械投降,不到半小时就打扫战场,缴获步枪30多支、马刀7把、子弹2000多发、电话机一部。

负责宣传工作的任圣林、赵世航、向子彬、黄崇璇、谭国英等分头在街上贴布告,中国工农红军告川黔边同胞书,散发革命传单,到处张贴红军游击队标语、口号。黄崇璇、谭国英借来高板凳在街口向群众宣传红军北上抗日,红军是老百姓的队伍,动员年青人报名参加红军,宣传革命道理,揭露反动派的罪行。游击队的宣传受到民众欢迎,夹道欢送游击队。

上午九时许,杨其生率队返回石顶山。从赤水方向赶来的敌人,发现攻打大同区公署的队伍不是中央红军,便尾随追来。杨其生利用有利地形,组织游击队员在林中,岩口下伏击,当敌人进入伏击阵地,一声令下,游击队四面出击,敌人纷纷溃败逃跑,游击队乘胜冲杀,一直把敌人赶下关口。

11日下午四时,余德章率队和李清泉领导的赤卫队谭子清鸟枪队会师于石顶山半的月台山大庙。

12日上午,游击队在月台山召开公审大会,到会民众四五百人。根据民众要求,将罪大恶极的反动大地主刘丕平处以枪决,并将其家中所囤集黄谷大部份给贫苦农民,少数留作部队军粮。在一片掌声和欢呼声中,一面镰刀斧头的“川滇黔边区工农红军游击队”红旗高高升起。李清泉在大会上讲话,宣布正式成立“川滇黔边区工农红军游击队”并向广大群众宣讲党的政策和红军游击队任命:杨其生为红军游击队队长,李清泉任游击队政委,余德章为政治部主任,任圣林为组织股长,赵世航为宣传股长,袁崇杰为后勤股长,向玉章为总务,邹华轩为总交通站长。游击第一中队冯吉任中队长,二中队由杨其生兼任。两个赤卫队,第一赤卫队由王合廷任队长,第二赤卫队由谭子清任队长,赤卫队归游击队领导(杨其生,李清泉)。

1935年3月16日至17日,中央红军在太平渡三渡赤水,又回到川南的消息极大地鼓舞石顶山武装起义的这支近200余人“川滇黔边工农红军游击队”指战员们的革命斗争精神。游击队在政委李清泉和队长杨其生率领下巧妙地转战川黔边境,在石顶山方圆100里的崇山峻岭之中与敌周旋作战,牵制川黔军阀,配合中央红军转战贵州、云南、川南。

夜袭五通转战川黔

1935年3月13日,游击队侦察员报告:合江县团练总局团总吴本昆从县城调来三个中队的团练500余人,进驻五通场,一个中队驻守场外高地老庙上,两个中队驻在乡公所。队长杨其生与政委李清泉研究,趁敌初来五通场,情况、地形不熟,出敌不意,打它个措手不及。

是夜,游击队员从月台山出发,抵近金鱼石时,敌哨兵用电筒四射,并胡乱开枪射击一阵。此时,杨其生分析,敌人已有戒备,下令第二天分兵两路,由冯吉率一中队夺取老庙上,占领制高点,从场头向乡公所进攻。杨其生率二中队从黄大桥场尾包围小学校和乡公所,一头一尾夹攻,把吴本昆团练人马消灭于五通场中间。一中队行动快捷,又分两个突击队分从下面、侧面杀入敌营,消灭老庙守敌后,冲入五通场。在拐弯处与场中守敌展开激战,敌用轻机枪封锁道路,游击队进攻受阻,司令员黄奇牺牲,班长黄克武、屈大负伤,战斗十分激烈。这时二中队未达场尾,敌人发起反攻,还吹冲锋号。冯吉判断,五通场不仅驻扎团练,还有川军,如果相持下去,不堪设想,马上下命令撤出战斗,部队到达土地岩,方与二中队相遇。

侦察员报告,昨晚黔军候之担部突然来了一个正规营驻进五通场,号声便是调动各连的。夜袭五通场,敌人伤亡也比较大,抬回赤水的担架就有二三十副。

巧战石顶山牛尾岗

川滇黔边区工农红军游击队夜袭五通的战斗,让反动派调动了合江、赤水、叙永三县的24个团练中队和部分川、黔军阀部队的2000余人,从四面八方包抄围攻游击队。敌人采取封锁要隘、道路,盘查出入人员,断绝交通,派人搜山,加强保甲联防,企图一举消灭游击队。

游击队则利用熟悉的地形和已发动起来的人民群众送情报,送信息,把敌人行踪全掌握在手,坚持在石顶山为中心,方圆100里的丛林、山岩、河道、正沟与敌周旋,巧妙地打击和消灭敌人。

3月16日,游击队获截川军一部,泸县团阀肖镇南部,叙永县团总沈杨之的6个团练中队,从纳溪打鼓场方向,沿观音沟上马溜,红岩口,从西面向石顶山开炮进攻。黔军驻五通场的艾德章营,赤水大同的类利贞营从土地岩的东面向石顶山发起进攻。

杨其生命令王合廷赤卫队在半山对敌还击,打一阵子又立即撤出阵地,诱敌追击,游击队一二中队主力200余人绕道迂回牛尾岗。黔军被赤卫队诱上石顶山,恰好与川军攻上来的部队相遇,两支人马为强头功回去领赏,认为对方是游击队主力,立即开火,发起攻击前进,双方交火十分激烈。此时,隐蔽在丛林、石山垒堡的游击队员们,隔沟观战。川、黔两军这一仗从下午一直打到黄昏,越打越不相信对方的火力中有机枪点射的声音,游击队主力的火力不可能这样利害,吃了大亏的川、黔军,这才发现中了游击队的迷魂阵,自己人与自己人打起来了,双方伤亡无数。

此刻,游击队主力趁敌人混战之时,早已从牛尾岗转移到宿营地显应山。战士们无不佩服队长杨其生的指挥。

牛王坳杨其生牺牲

川滇黔边区工农红军游击队在石顶山的战斗中,部队不断减员,好多战士受伤送去群众家治疗,有的战士在转移中掉队失散,遭到反动武装多次袭击,只剩下五六十人。此时,政委和队长得知,中央红军纵队已在3月21日、22日从太平渡、二郎滩渡口四渡赤水,突破敌人重围,巧渡金沙江,顺利北上。游击队派出去的交通员又与泸县中心县委失去联系,与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队已成为孤军作战,面对敌人的铁桶围剿、阻截,敌我力量悬殊,游击队的生存困难重重。

1935年4月9日,游击队从兴隆湾出发转移到马草坪、梨子塝时,被川军和肖镇南的清乡队发现,以十倍于游击队的兵力包围过来,政委和冯吉建议迅速转移,队长杨其生担心白天撤退会暴露游击队兵力,不如居高临下,打敌人一个伏击,挫败敌人锐气再走,于是兵分左右伏击,由杨其生、冯吉各带一路出击。

杨其生身先士卒,率队冲开包围缺口,占领牛王坳口高地。敌人从三面发起猛攻,游击队员英勇抵抗,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冲锋,战斗相持两个多小时,战斗形势对游击队十分不利,游击队子弹已不多了。此刻,杨其生决定率队突围,不幸腹部中弹,倒在水田中。冯吉命战士杨少钦把他背下去,送回梨子塝。杨其生因流血过多牺牲。

游击队员们向左面突围出去,战友们连续在山路奔走10余里,在坡上的青杠林中喘息一会,吃了几口炒米。二里外警界的哨兵来报告:敌人追上来了!李清泉下令立刻转移至斑竹坝到达红岩口。为保住石顶山武装起义的火种,对大家说:“现在敌人太多了,大伙在一起目标大,分散走,便于隐蔽。”队员们分别从红岩口的狩猎小道上向丛林深处而去。

李清泉和冯吉、警卫在山上住了一晚,第二天一早,游击队员们乘大雾天气,由村妇带路,绕开敌人哨卡,从小路来到冯吉外婆家休息。大伙在此休养两天多,乘敌人放松了盘查,又赶到龙洞场黄桷树刘家,再由交通员刘连成护送政委李清泉回泸县中心县委。与此同时,川滇黔边区工农红军游击队的其他负责人余德章、贾审修、袁崇杰等人也安全转移。

石顶山武装起义在中央红军三渡、四渡赤水的紧要关头,迫使国民党顽固派不得不分散力量对付起义部队,由此减轻了川黔联军、地方武装对红军的阻击,支撑了红军北上抗日。这次起义不仅给敌人一次沉重打击,而且还把革命烈火播种在川黔边区。

参考文献

1.《合江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1986年6月出版)

2.《中共合江县地方党史资料》第一辑(1985年6月出版)

3.《中共泸县中心县委与武装斗争》(1989年出版)

4.《赤水文史资料》第四辑(1989年10月出版)

5.李亚群(李清泉),《留给孩子们》1955年回忆录

6.赵欲樵(余德章),《石顶山起义回忆》

7.冯剑魂(冯吉),《回忆石顶山起义》

8.贾审修,《关于石顶山武装暴动问题》

9.王有奎,《石顶山农民武装起义始末》

10.吴叔均,《关于合江石顶山农民武装起义的回忆》

11.合江县委党史办公室,《杨其生》

12.乔毅民、阚孔壁,《邹风平》

13.黄崇璇烈士生平大事记口述者:黄齐鑫、黄崇厚(黄学文)、黄家福、黄家齐、黄家应、黄家相、梁黛玉、何德炳等五通镇李嘴村顶子场的知情人。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陈鑫明

供稿: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1432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