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崇儒祠

崇儒祠:位于五一路,光孝寺旁。是为了纪念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奏请朝廷兴建的祠堂。原有东中西三路建筑,现存中路四进,除第一进为复建,其余三进皆为明代古建。

崇儒祠

明万历五年(1577)为祀明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所建。祠南向,现存四进,全为硬山顶,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第一进大门,第二进立本堂。第三进“乐学堂”为明式建筑,面阔三间10.50米,进深七檩6.05米,高5.50米,硬山顶。用材粗大,复盆式石礎。第四进贤人堂。第二进东墙嵌有明万历《重修心斋先生祠记》碑一通,碑青石质,高2.52、宽0.9米,文24行,满行64字,楷书,万历巳卯泰州知州吴道立。西侧有兴化李春芳撰《崇儒祠记》碑一通。1986年大修,重建第一进。2001年,拆除祠西侧民居,兴建仿古小园林一座,内有长廊、水池、假山等,廊壁间嵌心斋先生《乐学歌》刻石。

地址:泰州市海陵区五一路114号

造就人才、建设国家,一定要尊崇儒学

沈不害(518—580年),字孝和,南朝陈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官至光禄卿、通直散骑常侍,兼尚书左丞。《群书治要续编》辑录的是他在天嘉初年给陈文帝的一篇奏疏,主要内容为劝谏要陈文帝重视教育,但是当时战争不断,陈文帝虽表示交付朝廷审议施行,恐怕也没有得到具体落实。

沈不害,字孝和,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

天嘉初年(560年),除授衡阳王府中记室参军,兼任嘉德殿学士。从梁朝末年政局动荡,至今国学依然未立,沈不害上书道:

臣下听说造就人才、建设国家,一定要尊崇儒学;成就风俗、教化百姓,一定要推崇教学。设立大学兴办教育,是三代、两汉兴盛的原因。自从淳朴风俗的源流逐渐远离,浮薄的社会风气已经形成,外界物质环境对道德人心的影响如决堤之水,人们放纵欲望而没有节制,所以才需要设训教、垂风范,启迪训导人的心灵,譬如习染蓝色,类似雕琢美玉,然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可以和睦,地位高低才会有次序,人们懂得了忠孝之理,君臣之道才能够稳固。执守礼制基础稳固,鲁公所以难以欺侮,诗歌雅乐之声渐微,郑伯于是早早消亡,舜修教三年,执干戚而舞,不需要兴兵征伐,有苗自行前来归顺,西周各地泮宫官学建成随后淮夷自然征服,追思洙、泗之风,心怀淹、稷之盛,自古有国有家的人,没有不崇尚儒教的。

梁朝太清末年,遭逢乖舛的时运,戎狄异族从外入侵,奸恶邪僻在内生乱,早上刚闻到鼓鼙声,晚上就烧起了战火。学闻渊博的儒者,解散流失的比当年秦始皇坑害的还多;《五典》《九丘》等各种典籍,被烧毁比被掩埋的还多。大学从此坠业,学府因此不修,褒成的祠堂不再陈列祭享物品,释菜的典礼上没有相称的俎豆祭器,歌颂赞美寂静无声,已经超过十二年了。后生尊崇爱好《诗经》《尚书》,不见敬称的礼仪(指没有地方学习),晚学深入研求学问,徒加没有经师的感叹。

陛下您继升皇室大统,执持明镜、驾临宇内,道遍寰中,威加海内,浊流已清,灾祸载廓,百姓兴盛,众人通达。应该弘扬振兴礼乐,建立学校,参照古典,按照旧迹建立儒宫,挑选公卿的嫡子,都进入学习,助教博士,早晚讲学,让他们背着伞和书箱,衽席挨着衽席,才能领会规矩步伐,进而人才才会济济成林。大家互相商讨砥砺,闻《诗经》,学《礼记》,一年就可以收效很大,三年就可以足够使用。因此能选拔人才、扬雄九州,名扬庭宇与国家,进入朝廷,依靠学问优秀足以自辅,做官从政,有经书大道用以修身,车驾排列在庭院,获得显爵如同拾地芥。

古时候帝王的太子显贵,仍然与公卿大夫的子弟并列,直到汉代的王储,这个礼节还没有坠失,到了两晋,这件事情更加隆盛,以此显示师道尊严而称道尊者。皇太子纵然天生睿智,不需明白告知,仍然应该隐匿形迹俯身相同,专研经学、请教学业,祭奠前师,恭敬如同旧典。从前孔子阙里之堂,杂草自己辟除,旧宅之内,丝竹流传德音,前代圣贤遗留的烈节,可以深深作为明白的鉴戒。况且江南没有意外之事,海外也一片平和,怎么能不大力阐述治国大道,发扬精深微妙的道理呢?难道可以使玄教儒家的风尚,不在圣明的时代兴盛?丰盛广大的德业,不在太平的年代兴起?臣下是浅薄后进的人,话语不足以称道,轻率地进献没有见识的话,伏而更增惶恐战栗。

世祖文皇帝陈蒨下诏回复道:“省察表章,爱卿所奏都已经知道了。自从旧的典章废弃荒怠,精深微妙的言辞将要断绝,朕继承帝业,念念想着恢复教化,然而战争没有停息,军国刚刚创建,常常担忧先王好的典章法度,一时消失。爱卿才思卓异广博,懂得文辞义理,惋惜文教大体,热衷伦理教化,交付朝廷审议,依事施行。”(陈书卷三十三)

沈不害,字孝和,吴兴武康人也。

天嘉初,除衡阳王府中记室参军,兼嘉德殿学士。自梁季丧乱,至是国学未立,不害上书曰:臣闻立人建国,莫尚于尊儒,成俗化民,必崇于教学。故东胶西序,事隆乎三代,环林璧水,业盛于两京。自淳源既远,浇波已扇,物之感人无穷,人之逐欲无节,是以设训垂范,启导心灵,譬彼染蓝,类诸琢玉,然后人伦以睦,卑高有序,忠孝之理既明,君臣之道攸固。执礼自基,鲁公所以难侮,歌乐已细,郑伯于是前亡,干戚舞而有苗至,泮宫成而淮夷服,长想洙、泗之风,载怀淹、稷之盛,有国有家,莫不尚已。

梁太清季年,数钟否剥,戎狄外侵,奸回内奰,朝闻鼓鼙,夕炤烽火。洪儒硕学,解散甚于坑夷;《五典》《九丘》,湮灭逾乎帷盖。成均自斯坠业,瞽宗于是不修,褒成之祠弗陈稞享,释菜之礼无称俎豆,颂声寂寞,遂逾一纪。后生敦悦,不见函杖之仪,晚学钻仰,徒深倚席之叹。

陛下继历升统,握镜临宇,道洽寰中,威加无外,浊流已清,重氛载廓,含生熙阜,品庶咸亨。宜其弘振礼乐,建立庠序,式稽古典,纡迹儒宫,选公卿门子,皆入于学,助教博士,朝夕讲肄,使担簦负笈,锵锵接衽,方领矩步,济济成林。如切如磋,闻《诗》闻《礼》,一年可以功倍,三冬于是足用。故能擢秀雄州,扬庭观国,入仕登朝,资优学以自辅,莅官从政,有经业以治身,轖驾列庭,青紫拾地。

古者王世子之贵,犹与国子齿,降及汉储,兹礼不坠,暨乎两晋,斯事弥隆,所以见师严而道尊者也。皇太子天纵生知,无待审喻,犹宜晦迹俯同,专经请业,奠爵前师,肃若旧典。昔阙里之堂,草莱自辟,旧宅之内,丝竹流音,前圣遗烈,深以炯戒。况复江表无虞,海外有截,岂得不开阐大猷,恢弘至道?宁可使玄教儒风,弗兴圣世,盛德大业,遂蕴尧年?臣末学小生,词无足算,轻献瞽言,伏增悚惕。

诏答曰:“省表闻之。自旧章弛废,微言将绝,朕嗣膺宝业,念在缉熙,而兵革未息,军国草创,常恐前王令典,一朝泯灭。卿才思优洽,文理可求,弘惜大体,殷勤名教,付外详议,依事施行。”(陈书卷三十三)

来长洲曾氏祠堂,看儒家“宗圣”后代在粤发展史

孔子有三千弟子,72贤徒,曾参则是孔子儒学的正宗传人,孔子临终时将其孙子思托付给他,继“至圣”(孔子)、“复圣”(颜回)之后的“宗圣”,说的就是他。

上千年过去,他的后代遍布全国。约900年前,其40代孙“植公”, 从江西吉安县分支迁徙广东南雄。这是曾子后代来广东的开始。

到55代时,世孙“明亮”、“奇峰”于元至顺四年(1333)来到了黄埔长洲。长洲曾氏宗祠就是从这个时候。

上千年的岁月冲刷,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早已内化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而在其传人身上,很难看到突出的体现。但如果你在长洲村呆上一段时间,似乎又能触碰到曾参“事亲至孝”的那条脉博。

在曾氏祠堂,你能触摸到那种“宗圣”血脉的自豪感。

▲ 曾参画像。

曾参55世孙于元至顺四年来到长洲

长洲四面环水,是珠江的江心岛,与洪圣沙、白兔沙、剑草围等多条江中沙洲成长方形排列,因其形状最长,故名长洲。

长洲,这个远离城中央的地方在清朝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却充当着对外窗口的作用,清末的洋务运动在这里搞得热火朝天。来自世界各国的人在这里交汇,长洲岛被外国人称为黄埔岛、丹麦岛、维多利亚属地等。不少外国人曾在长洲宿艇而居,并在长洲创业,巴斯楼就是夷人旅居长洲的最好印证。柯拜船坞公司是中国第一家外资企业,孕育了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而这片土地,从约900年前开始,儒家“宗圣”曾参的后代已看上,并定居下来,开村辟土,繁衍至今。

长洲村现为长洲街长洲社区,位于长洲岛的东南部,宋代已有居民。约在900年前,长洲曾姓祖先曾氏40代孙(以曾参为始祖)“植公”,从江西吉安县分支迁徙广东南雄。47世孙“公说”携妻子到广州大东门雅荷塘甜水巷(即今中山四路)谋生。至55世孙“明亮”、“奇峰”于元至顺四年(1333)到长洲。兄弟各自创业,明亮居上庄,奇峰居下庄,目前长洲村有人口3800余人。

长洲村分上庄和下庄两个自然村及洪福市,因头枕青山,面向大海,波澄帆影,景观极佳。上庄的东门楼嵌“武城古道”石匾,印证族人南迁的足迹,西门楼书“道同一贯”四字,铭刻着祖族的渊源。昔日村北土墙环绕,村南砖墙护卫,组成围龙式的客族城堡。下庄的民居散落于东南山坡,成条块状分布,大都有门楼护卫,形成背山面水,游龙护村的气势,霞光瑞气,真是一处风水宝地。

▲ 长洲村古民居。

曾氏宗祠有近500年历史

长洲村上庄曾氏宗祠又叫“明德堂”,有近500年的历史。宗祠保留完好,面阔三间,三进两天井,石基马头墙,船脊花基博古,巍峨耸立,尉为壮观。第一进大门两侧有砖雕大窗,气势恢宏,实为罕见。宗祠东有“拱日”,西有“扶轮”两巷,两边还有厢房和两层式更楼。庞大的古建筑群落共1373平方米。

曾氏宗祠大门匾额书“曾氏宗祠”四个大字,左右对联为:支派远从沂水起;渊源近自吉安来。交待自己宗族的渊源。第二进大堂中央悬“明德堂”木匾,上款为:“道光壬辰仲秋上浣”,下款为:“远卿鲍俊拜书”。 鲍俊是晚清著名诗人、书画家。堂内设四根木金柱,梁枋上之驼峰、斗拱、瓜柱多雕有花草、凤鸟,古色古香的岭南建筑。三进为祖宗神位。

祠堂内墙上的楹联:

曾氏宗祠在1924年9月做过长洲农民协会会址,后来改作“明德小学”,抗日战争时仍坚持上课。日本投降后,黄埔中正中学迁入黄埔军校旧址,明德小学改名为“中正小学”,后复为明德小学、黄埔第十二小学、长洲小学,在宗祠办学至1998年与长洲中心小学合并止。

2001年曾氏宗祠重修,得到海内外曾氏宗亲的热心支持,2002年竣工,现用作老人活动中心和长洲文化站、文体活动及村民喜事筵席场所。每年大年初一,上庄族人都会集中在祠堂吃斋饭,这是上庄村民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传统习俗。

▲ 族人在祠堂举办元宵敬老活动。

▲ 每年过年,祠堂都会非热闹。

长洲下庄曾经有新旧两座曾氏宗祠

上庄曾氏人口发展得较快,而其他姓氏相对发展较慢。曾氏人口占上庄人口的90%以上,其他姓氏占7%左右。

下庄多姓氏,本来徐姓人口最多,曾、邓、林、倪、卓各姓皆有宗祠。明代以来,下庄各姓大都出外谋生,逐渐以曾姓为大。目前曾姓占下庄人口的60%-70%。

下庄曾氏宗祠有新旧两座。旧宗祠座落下庄善安坊,为三进宗祠。据说该祠原是卓氏宗祠,开村祖奇峰娶卓氏夫人后,卓氏将该宗祠送于曾公。1953年该宗祠曾作番禺县第十二小学分教处,改建后,原貌已失。

下庄新祠堂坐落白兔岗东侧,与上庄明德堂相似。据长者传述,该祠堂建于100多年前,是本村曾百万(原名曾佑)出洋打工时,借了老板款后回乡,洋老板弥留时,将此事告其子,其子误为父欠曾款,在其父死后专程将款送曾。曾得款后,用作公益,建了太公祖祠,并从村中修石路到洪福市。新宗祠于上世纪50年代已拆毁。

------------------------------------------------------

声明:本文编撰推送属非商业行为,如涉及著作权问题,请著作权人或著作权持有人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3461003623@qq.com(本QQ为工作号,不加好友),我们将妥善处理。转载请注明转自“黄埔文化遗产”(ID:hpwhyc)。

印记琼山 | 龙塘古村落,两座同姓宗祠传承儒家礼制

琼山

国仓古村

在海口龙塘镇美味河畔,坐落着一座600年的古村落,名唤国仓村。提起他,大部分人会不自觉联想起全海口知名度最高的的网红石桥——“蛇桥”,以及海南四大才子之一的丘濬治水安民的事迹。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国仓村由古至今文风昌盛,村里两座传承儒家礼制的同姓宗祠,培养了众多贡生、庠生、廪生等各类生员,民国时期更是走出了一名黄埔军校毕业生,一名琼山县参议。

国仓村村中文化遗存丰富,新旧村门独具人文特色,古民居兼有羊山地区建筑特色与近代南洋西式风格、木雕艺术生动传神,是一个耕读文风浓郁,书香绵世数百载的古老村落。

走在这个村子的每一处古巷都会遇见岁月流韵,每一座古宅都有说不完的传奇故事。

国仓杜氏

大约600年前,海南杜氏渡琼始祖杜仲儒公后世族裔杜德才公带着三个孩子,从新坡镇梁陈村迁至美味河畔的抱元图开村肇基。随后,杜德才公长男杜可孟公、次男杜可仲公迁往龙塘美有村,三子可季公仍留在抱元图,开创了国仓人最初的家园。

因居住环境复杂多变和寄生虫侵害,血吸虫病泛滥,国仓人多次举村迁移,最终在今天三联村委会西南方的坡地处再次重建了新的家园。

尽管如此,海南杜氏以道德传家,书香绵世的家国情怀,世世代代流淌在每一个国仓人血脉里,也延伸在村子的每一个角落。

国仓门坊

今天的国仓村,村口一座气势不凡的新建门坊,岿然而立。门匾正面凿刻着“国仓储庆”,寓意村子世阴福泽;背面刻着“紫气东来”,象征着吉祥的瑞兆。

穿过村门不多远,一处台阶上摆置着古老村门坊的门匾。门匾的正面同样刻着“国仓储庆”四字,然背面却刻着“薰风南来”,并非新村门上的“紫气东来”。

饶有趣味的是旧时村门面朝南方,今时新建村门面朝东方,门匾上的文字始终与村门坊的方向遥相呼应。这是一个巧合呢,还是国仓先贤有意而为之呢?不禁令人浮想联翩。

国仓宗祠

村子西面建有两座朝向一致,格局一致,规模形制类似的杜氏宗祠。

第一座宗祠,室内结构分为五间厢房,因而被当地人称为“五目”祠堂,是为国仓始祖德才公后裔全部子孙共建。第二座宗祠,室内结构分为三间厢房,俗称“三目”祠堂,是为国仓二世祖杜九公后裔子孙共建。

由于供奉祖先的人伦有别,两座同姓宗祠不仅在形制上,室内厢房存在些许不同,而且局部造型上也显得各有特色,独具匠心。

首先,三目宗祠门前柱梁是两根,五目宗祠却有四根。其次,两座宗祠门前楹联字数不同,寓意也各有不同。

三目宗祠门前楹联有云:想祖宗肇造我泽率乃一心成寝庙,期孙子诞登道岸昂然众峙小冈陵。上联感念祖上肇基之恩泽,下联期许后世子孙奋发图强。

五目宗祠的门前楹联有云:京兆祀宗功宏拓规模光海国,琼邦蕃子姓祥钟英秀富书仓。整幅对联描述了宗族开村立业的功绩之余,并运用藏头联的写法,巧妙地将上、下联尾字组成村名“国仓”,同时一并点明了杜氏始祖在祖籍地的丰功伟业,以及后世子孙扎根琼岛,建设琼岛的豪情壮志。

两幅对联字句工整,意境高妙,简明扼要地道尽了国仓杜氏的家世源流和家规祖训,由古至今启迪了一代代后世子孙,培育了同心同德的良好家风。

最后,两座宗祠在房檐雕刻装饰,窗户数量、房屋结构大小上都有区别,总体来看三目宗祠比五目宗祠略小,装饰也略为简约。

宗祠作为一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象,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一般的祠堂都是家祠。正因如此,同一个村同一个姓氏的族人,只立一个宗祠。

国仓杜氏为纪念开村始祖的功绩,以及思念已搬离家园的宗族亲人,便依循尊卑有序、大小有伦的儒家人文思想,在村里建了两座格局相近,形制有别的宗祠,体现了以孝悌忠信为核心的儒家传统礼制,以及主次分明的社会伦理关系。

民国时期,国仓村人杜立健参加琼岛中文比赛,荣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后任琼山县参议。回乡后,他将宗祠用作教室和校舍,创办了国仓村学校,亲自任校长,并礼聘陈贻恒任教导主任,曾祥鹏等琼山县比较有名气的六位乡贤任教书先生到学校任教。

学校建起来后,一时间龙塘地区文风蔚起,人才辈出,由此点燃的文化薪火历经半个多世纪,至今生生不息。

国仓文昌

每一座古村落都有一个个情感交织的动人故事,国仓村正是如此,每一个故事都蕴藏在村内一座座古老的屋檐下,诉说遥远年代不寻常的人文过往。

沿着村道前行,一座沧桑古朴的火山古石屋在村里的位置特别显眼,那曾是国仓村最具代表性的人文建筑之一,文昌阁。

文昌阁门前楹联有云:文运宏开科甲蝉联光海国,昌期际会英贤鹊起富书仓,此幅对联意境深远,勾画出杜氏的家国情怀。

即便古时的文昌阁,演变成了今天整个村子的小卖铺,但仍保留着旧时的格局,神龛上依旧供奉着文昌帝君。

文昌阁,在全国各地都有,多数坐落在重视文教的地方。在南海边陲,偏远山林里的古村落,建有一座古代读书人参拜文昌帝君的文昌阁,着实罕见,从侧面可以看出国仓杜氏,自古对教育极为重视。

国仓古宅

国仓村历史厚重的古建筑也是一大亮点,现存古民居群落格局完整、错落有致、特点鲜明。

几百年以来,对火山岩质感之美的精心雕琢,以及摒弃色彩在建筑上的运用,让国仓村古民居尽显古朴厚重的典雅气息。

如若你认为国仓村古民居平平无奇,缺少文化内涵,那就错了,事实绝非如此。

位于村子正中央一栋民国时期的三层小洋楼在众多火山岩古民居之中,显得尤为清新脱俗。这座洋楼采用进口水泥、砖石进行砌筑,整体风格偏西式简约风,外观朴素典雅,造型别具一格,气势卓尔不群。

洋楼的窗口不再是羊山地区又小又窄的传统形状,而改为了圆孔金钱,或方形形状。古建筑上也有比较讨巧的一面,顶部窗户下凿刻的一个葫芦祥瑞图,别有心裁,倒也显得玲珑有致。

这座建于半个多世纪的洋楼,还引入了当时西方先进的排水系统,让雨水从屋顶和阳台顺着柱体排水管排至地面,再顺着水沟流出屋外。

诸如此类融合中西元素的设计理念,在整栋洋楼里并不只有一处,可谓独具匠心,处处皆有神来之笔。

国仓木雕

国仓村的木雕装饰更是精致优美,不仅看起来层次分明,深浅合理,而且细节处理十分到位,技艺细腻传神,不失为龙塘木雕艺术的最佳典范。

上至神龛上,下至房檐下,木头雕刻的动植物活灵活现,瑞兽栩栩如生,充满鲜活的生命力。木雕的文字注重在固定框架下的写意创作,字形工整大气,气韵深远。

国仓人将一块块普普通通的木头,通过精湛的雕工,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与艺术的美感。那种精雕细琢的美,独一无二,无以复加。

国仓烟云

古门坊、古民居、古宗祠、古庙宇、古木雕等印证了国仓村旧时的繁盛,推开古村落尘封已久的大门,足以让人思绪万千。

目光回到从前,昔日繁华依稀可见。而今重拾乡愁,旧时烟云仍未曾离去。

古村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600年杜氏书香绵世的家国情怀成就了国仓村独特的人文风韵。他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典籍,纵然历史变迁、沧海桑田,仍能让人从村里每一个角落寻觅到斑驳的岁月印记,感受到过往的人文传奇。

本期编辑:陈 茜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9873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