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昭明太子读书处

位于乌镇市河西侧。因南朝梁武帝太子萧统曾在此设馆就读而得名,为桐乡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昭明太子名萧统,两岁时立为皇太子。据清乾隆《乌青镇志》记载,梁天监二年(503年),萧统曾随老师沈约来乌镇读书,并建有书馆一座。后来,书馆塌毁,遗迹残存。明万历年间,乌镇同知全廷训出于对萧统才学的敬仰,便在书馆旧址前建起一座石坊,里人沈士茂于石坊上方题写六朝遗胜、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匾额。石坊为花岗岩,门楼式,高约5米,宽3.8米。

昭明太子读书处

因年代久远,风化残缺,1984年镇人集资修缮,加抱鼓石及横梁石以下的方柱雀替。萧统自幼好学多闻,通知今古,以首编《昭明文选》著名于世。乌镇人非常珍惜这一文化遗迹。1977年茅盾欣闻故乡这一古迹在0之后仍大难不毁,在给家乡一首词中写下了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的佳句。

明朝的皇家陵墓一共有哪五处?哪一处是皇太子朱标主持修建的

《明史》中说,皇太子朱标的生母是马皇后,出生的时间是至正十五年的九月。

这一年的六月,朱元璋刚刚率领徐达、冯国用、邵荣、汤和、李善长、常遇春、邓愈、耿君用、毛广、廖永安等人渡过长江,占领采石。他们在这里获得了大批的粮食,众人大喜,提出带着这些粮食渡江回去,返回老据点和州。

朱元璋对徐达说,大家想回和州,是缺乏远见的短视行为,此时我们应该乘胜向太平进军,下一步占领南京,进而占领江东。如果这一次我们退回去了,以后江东就会落入别人之手,我们很难再有机会了。

于是他把渡船全部放弃,自己带着众人一鼓作气,拿下了太平府。城中有一位富人名叫陈迪,献出许多金帛,朱元璋拿来分给了将士们。朱元璋就住在了陈迪家里,不久皇太子朱标也在陈迪的府里出生。

朱元璋自立为吴王那一年,朱标已经十三岁,被选立为世子。此时,整个安徽都在朱元璋的掌控之内,他就让朱标带着二弟朱樉,去临濠给祖父上坟,看一看祖父生活过的地方。

朱元璋叮嘱儿子们:“你们在富贵中长大,习惯了安乐。这次让你们到田野、山川之中看一看,看看世间的小民的艰苦生活,了解一下民风民俗。你们也尝一尝鞍马劳顿的辛苦,了解我们渡江奋战的经历,知道我们创业之艰难。”

他又指示陪同前往的官员,沿途要恭敬祭祀城隍、山神,路过太平的时候,要去朱标出生的陈迪家里拜访,并赐给陈家五十两银子。

朱标、朱樉兄弟去临濠上坟,那里埋葬的是他们的祖父、朱元璋的父亲朱世珍,明朝的皇帝陵墓比较乱,我们最熟悉的两处,一是北京昌平的十三陵,埋葬着明成祖朱棣以下的明朝皇帝。另一处是南京的孝陵,埋葬着朱元璋和马皇后。另外还有明祖陵、明皇陵和明显陵,这里就来大致说一下。

朱元璋的祖上是南京句容人,高祖朱伯六、曾祖朱四九、祖父朱初一、父亲朱世珍。到了祖父朱初一那一代,他带着两个儿子迁居到泗州的盱眙县,死后就安葬在那里。

此后朱家逐渐破败,朱世珍和哥哥两家就从泗州盱眙县搬到了临濠的钟离乡,朱元璋就在这里出生,朱世珍也埋葬在这里。洪武二年二月,朱元璋把这处陵墓正式定名为英陵。不久又改名为皇陵,同时专门设立皇陵卫来守卫。朱元璋多次派儿子们前去祭祀,洪武八年朱元璋亲自前去祭奠。

洪武十九年八月,朱元璋派皇太子朱标到盱眙县,正式营建祖陵,那里有朱元璋祖父的坟墓,另有曾祖、高祖等人的衣冠冢。到了明成祖朱棣时代,又对祖陵加以修整。

祖陵、皇陵之外,再说一说湖北荆州的显陵。这处陵墓有一些特殊,明武宗死后,因为没有儿子没有兄弟,只能到他的堂兄弟中间寻找继承人,而朱厚熜的血缘最近。

朱厚熜的生父名叫朱祐杬,是明孝宗最大的弟弟,被封为兴王,藩地在荆州,死后也埋葬在那里。朱厚熜登基之后,追尊父亲朱祐杬为兴献帝,陵墓也按照帝王的规格加以改造,称为显陵。明朝晚期的皇帝都是朱祐杬这一枝的后代,所以非常重视显陵。

岳阳添新景:明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方钝陵园修缮竣工

今天,明代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方钝墓陵园修缮工程正式完工,岳阳市文旅广局举行验收评审会议。

修缮一新的方钝陵园

方钝墓陵园,位于岳阳市岳阳楼区三眼桥北螺丝山上,2013年岳阳市文物管理处调查勘探后,发现了墓围、墓庐、神龛等建筑遗迹,及石人、石马等文物。从调查情况判断,该墓占地面积为500多平方米,墓围残长20多米,是岳阳现存3大尚书墓(颜尚书、谢尚书、方尚书)中最大的一座。

方钝墓原墓碑

方钝墓石像

岳阳市图书馆新建项目选址在螺丝山,方钝墓在其建设范围内。该墓上世纪60年代破坏严重,借此机会,岳阳市规划10亩地对方钝墓进行修复,并邀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制订方钝墓的保护方案。

方钝墓新墓碑

方钝(1488—1577),字仲敏,号砺庵,湖广岳州府 巴陵县 沙陂(今岳阳县杨林乡)人。正德丙子举于乡,正德十六年(1521)辛巳科同进士第185名( 杨维聪 榜)。知江南秀州 华亭县 ,改河南 内黄县 。擢监察御史,巡视山东,举劾不避恩怨。嘉靖三十一年(1552),擢户部尚书,时边费浩繁,苦心调给。掌部七年, 题疏 数十万言,廉慎无过。嘉靖三十七年(1558),诏改南京。时 严嵩 专权,被其中伤、排挤,遂请假回籍。筑白荆、枫桥二堤。隆庆、万历间,遣官两赐 存问 。卒赠太子少保,谥简肃。墓冢位于县东万由桥(今岳阳市三眼桥北螺蛳山)

图为方钝公墓修复记碑廊

评议人员参观

方钝“崇俭节用,以丰天下”。遇灾荒之年,他曾经向朝廷上奏发粮账济灾民,减徭役,解除民困,曾在皇帝面前奏准“湖南免山粮,湖北免水粮”。并在北京捐资建立岳州会馆,安排同乡宦仕居住,并订立了三十二条条约,互相勉励。湖南籍的京官经常在此聚会,共商兴国大计。这种类型的会馆在交通落后的古代是很常见的,受益的还应该有来自湖湘的科甲考生、商贾名流。

民间至今流传一句话“方尚书做官,提带湖南一省人”。

方钝告老还乡后积极投身于家乡的建设。三眼桥的修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修建三眼桥,至今民间还流传“方尚书苦修三眼桥”的故事。

相传方钝奏请朝廷重修三眼桥,因国库下拨款银有限,当然上下官员拿点儿也是可以理解的。民工食不果腹还要承担繁重的劳动,都向方尚书诉苦,工程进展也受阻。当得知钦差大臣和岳州府台将到三眼桥来踏看的消息以后,方尚书便吩咐把苦荞做的粑粑拿出来吃。当钦差大人到达工地,适逢民工用餐,见老方尚书和民工吃的都是黑糊糊的粑粑,从方钝手中接过一块粑粑咬了一口,又苦又涩,难以下咽,才知这种粑粑是用苦荞做成的,十分感慨地说,方大人吃苦荞,真是苦苦修桥啊!钦差大臣回京上奏皇帝犒劳修桥之人。这“苦修三眼桥”的故事至今仍在岳阳传为美谈。

方钝主持修建的三眼桥,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任凭风吹浪打,沧海桑田,三眼桥不裂不损。老尚书功不可没,后人为铭记其功劳,将其遗骨葬在三眼桥对面的螺丝山中,每当夕阳西下南湖的时候,三缕阳光从桥洞中穿射在方尚书墓上,寓意“日受千人拱手,夜观万盏明灯”,表示对他的尊敬和怀念之情。1996年,岳兴公路改修,新建南湖大桥落成。南湖大桥碑记上也写着,本桥采取钢筋大拱桥式结构,以向昔时方尚书行万世拱手之礼。

方钝带头修建的三眼桥

明庐主人李远 | 重温名篇《诫子书》,品读诸葛亮的真挚父爱

原标题:李远 | 重温《诫子书》 品读武侯父爱

原创: 明庐主人 三国梦华录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之下为人父者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和感人!并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千古名篇。

徐悲鸿题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这样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能够治国,更能治家的一代贤相诸葛亮,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心中也许有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壮志未酬的无尽遗憾,也许还有先帝三顾之恩托孤之重的深深感激,但骨肉相连难舍难分的父子情深,让诸葛亮心中始终放不下年幼的儿子,寥寥数语,沾满泪滴,真情流露的《诫子书》,充满了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

南阳卧龙岗诸葛武侯像

诸葛家族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名门望族,其由诸葛丰发端并经诸葛亮发扬广大而形成的家风,深深地影响着诸葛后人及世人。据史载,诸葛家族开创者是西汉时期的诸葛丰,也就是诸葛亮的祖父,曾做过负责京师卫戍和治安的司隶校尉之职,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当过泰山郡丞,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曾做过豫章太守。此后自东汉、三国、魏晋、隋唐,诸葛家族代代名人辈出。特别是三国时期,诸葛圭长子诸葛瑾为吴国大将军,诸葛圭次子诸葛亮为蜀国丞相,诸葛亮堂弟诸葛诞为魏国征东大将军,一门三方为冠盖,并享有盛名。诸葛家族成员的地位显赫,固然与历史机遇和个人才能密不可分,但也与诸葛家族遗存家风有很大关系,这一点在诸葛亮《诫子书》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并造就出这个家族一批又一批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南阳卧龙岗三顾堂刘备与诸葛亮塑像

南阳卧龙岗躬耕亭

诸葛亮早年膝下无子,其兄诸葛瑾把次子诸葛乔过继给他,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乔字伯松,亮兄瑾之第二子也,本字仲慎。与兄元逊俱有名于时,论者以为乔才不及兄,而性业过之。初,亮未有子,求乔为嗣,瑾启孙权遣乔来西,亮以乔为己适子,故易其字焉。”诸葛亮视诸葛乔如亲生儿子,深恐其成为庸人,平时管教甚严,诸葛亮北伐屯驻汉中,让诸葛乔同士兵们—起,参加与督运军粮地艰苦工作。蜀汉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47岁时,儿子诸葛瞻出生。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从此信可知中年得子的诸葛亮心中的喜悦和兴奋,以及他对爱子寄以的殷殷厚望。

南阳卧龙岗宁远楼塑像

诸葛亮《诫子书》以规劝、督导孩子的学习为主,兼及为人处世之道与修身养性之理,从中可以领悟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人生真谛,体会到 “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生命哲思。《诫子书》中,“澹泊”和“宁静”是全文的核心内容和精髓所在,儒家经典著作《大学》曾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澹泊”古代先贤思想论述中颇多,孔子非常赞扬自己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也有“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之语;老子也曾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他认为“少私寡欲”是内心修养的准则,也是品德高尚的具体体现。《诫子书》虽不像诸葛亮名篇前后《出师表》那样纵论江山社稷,谋略经邦济世,慷慨天下正气,忠义千古流芳,但它却是诸葛亮一生道德规范和做人标准的具体体现,也是诸葛亮在教育子女成才经验方面的智慧结晶。

南阳卧龙岗大拜殿诸葛亮祖孙三代塑像,右为诸葛瞻,左为诸葛尚

诸葛亮《诫子书》中对诸葛瞻的鼓励和期许,让他铭记在心不负父望,最终成就了学业和事业。史书记载,诸葛瞻从小聪慧可爱,擅长书画,记忆力很强。长大后从低级军官做起,一直升到他父亲曾担任过的军师将军。魏景元五年(263年),魏将邓艾、钟会十万大军伐蜀,诸葛瞻不畏强敌压境,“督军抗艾”。邓艾派人诱降,许以高官厚禄,诸葛瞻不为所动,领军上阵,英勇奋战,以身殉职。诸葛瞻17岁儿子诸葛尚,听到父亲阵亡的消息,义不独生,“策马冒阵而死”,父子同为国捐躯。

万古家训,千秋流芳。诸葛亮《诫子书》历代评价颇高,时至今天仍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白亦奠先生在《诸葛亮<诫子书>评析》中曾有如此赞语:“短短86字,概括了古代先哲之至理;是修身养性的准则;开家教训导之先声;为处世治国之根本;有包孕宇内之气;亘乎天地之道;实为千古绝唱。”

本文选自李远文化散文集《访古寻踪卧龙岗》,原题为《醒世家训<诫子书>》

作者简介 :李远,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南阳市卧龙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南阳诸葛亮研究会副秘书长。以散文及小说创作为主,已发表作品千余篇,散见于《文艺报》《小说选刊》《特别关注》《杂文选刊》《经典阅读》《特别文摘》《东方散文》《东京文学》《躬耕》等数百媒体,部分作品获奖、转载,或入文集及年度选本,出版有文化散文集《访古寻踪卧龙岗》,参编外宣书籍《魅力南阳》。

编辑 李青友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9813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