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叶赫东城遗址

叶赫东城遗址规划拟将龙首山公园划分为两部分进行开发完善。一是开发重建叶赫东城,再现古城风貌。二是修复完善龙首山公园各景点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提高整体水平。

开发重建叶赫东城的初步规划设想:把龙首山公园西门修复为叶赫东城大门,并修建500米至1000米仿古式围墙、城楼,在围墙上设立宣传壁画,采取连环画形式将叶赫东城从建立到消亡的过程体现出来,在公园西门附近选择合适地点建一叶赫东城园,按合适比例微缩全城,再现叶赫东城全貌。

叶赫东城遗址

修复完善龙首山各景点的初步想法:一是继续完善园内儿童娱乐园和其它景点设施和功能,提高整体水平。二是对原有各时期的楼、亭、碑、门等进行修建,再现原有风貌。三是在龙首山公园南侧拟建一下山索道与东辽河水上乐园有机融为一体,形成山水相连的风景线。

景点位置

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龙首山公园内

东垣古城遗址公园

石家庄东垣古城遗址公园风貌图。

一、拆除违建

东垣古城区域61.6万平方米、约3255亩违建区域28天拆除完毕,创下石家庄违建集中拆除面积最大、处数最多、用时最短等多项记录,彻底清除城中村、消灭脏乱差的旧形象,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贡献巨大力量。东垣古城区域是拥河发展和滹沱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区域,如今在“拥河发展”战略下,这个承载着石家庄千年厚重历史的文物保护地,势必将承担更大的历史重任。拆违建绿,还绿于民。东垣古城遗址公园的建设将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增强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积极迎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石家庄东垣古城遗址公园夜景风貌图。

二、农田保护

由于东垣古城遗址范围内现存较大面积的基本农田,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相关要求,根据现有基本农田分布和计划调整情况,结合遗址公园规划方案,种植粮油作物、油料作物、药用作物和纤维作物,形成“风吹麦浪稻花香”的现代景观农业,最终与遗址公园内的绿色植被、多样动物和各种微生物共同构成东垣古城遗址公园完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系统。

石家庄东垣古城遗址公园总平面图。

三、功能定位

高质量城市文化绿心、群众休闲好去处、品味石家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的精彩之地。

四、四大板块

历史古迹区、生态农田区、生态湿地区、开放创新区。

五、十二大主题

望城思源——公园东南门户节点:结合外城城垣核心展示段、入口广场东垣城图浮雕及定林寺遗址展示节点,讲述东垣营城建制史略,探寻石家庄历史根脉,并展示各个时期的建筑特色和营造技艺。

望城思源。

残阶玉砾——定林寺遗址展示节点:结合定林寺遗址展示及城址迁延脉络地雕,讲述东垣由秦汉至隋唐的兴废历程,并展示各个时期的建筑特色和营造技艺。

残阶玉砾。

千年凭吊——遗址综合博物馆节点:通过遗址博物馆及周边的聚落及城垣遗址标识,从溯源、地利、人文、规制等方面,系统完整地讲述东垣古城及区域历史。

千年凭吊。

循城探制——公园东北门户节点:结合城墙(窑)遗存、东城垣标识廊道及方城城谱展示广场,讲述由先秦至隋唐该区域“平原方城”规制逐步完善的演进脉络。

循城探制。

王侯之事——墓葬展示节点:结合墓葬封土展示和东垣王侯纪事馆,讲述华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变迁,展示王侯册命的礼制仪轨。

王侯之事。

穗没故垣——内城城垣标识节点:结合内城城垣标识和环垣栈道,突显东垣双重城垣格局,讲述东垣城制变迁历程,以及与周边同时期诸城的异同比较。结合城垣内农田大地景观区及“东垣二十四相”演艺盒子,讲述以石家庄为代表的北方粟作农业形成过程和东垣伴河而生的人居发展历史。

穗没故垣。

阡陌俊彩——麦田名人堂节点:结合分布于景观农作区中的光影平台和亲子农艺体验区,讲述与东垣有关的百位名人才俊故事,如赵武灵王夜梦神女、元李杲妙手仁心等。

阡陌俊彩。

高台读城——登高鸟瞰服务节点:结合山体观景台和山顶综合服务中心,俯瞰公园,讲述东垣的营城理念,全景展现古城格局和遗址文化风貌。

高台读城。

苇莺翔集——湿地生境游憩节点:结合生态浮岛、鱼鸟天堂和生态体验馆,滨水休闲的同时讲述东垣与滹沱河的伴生历史。

苇莺翔集。

峥嵘战史——文体休闲区:通过运动场地周边4大战事的主题场景,讲述东垣的战略地利,展现从中山要邑到真定定名过程中的战争故事。

峥嵘战史。

草木滋荣——疏林花圃游憩节点:结合穿境园路和垣下台地园及丘谷乐园,绿色体验的同时讲述东垣在太行东麓南北古道上的枢纽地位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繁荣历史。

草木滋荣。

滹沱风物——西南角门户节点:结合西南角公园入口广场,以东垣及滹沱河流域诸古城为代表,讲述区域传统文化风物,包括石家庄丝弦、休门吹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滹沱风物。

欢迎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联系电话:86046049,邮箱:wwbhk86046049@163.com

来源:石家庄日报客户端

磨盘村山城遗址为东夏国南京故址!

4月13日, 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吉林图们磨盘村山城遗址入选!

确认该城晚期为金末东夏国南京城故址

早期或与大祚荣的渤海立国之城有关

磨盘村山城,原名城子山山城。坐落于吉林省延边州图们市长安镇磨盘村七组一处相对独立的山体之上,北东南三面被布尔哈通河环绕,西侧距离延吉市区不足5公里,该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扼守延吉盆地的最东缘,是连通黑吉两省、东出大海的重要通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磨盘村山城遗迹平面示意图

2013年至2020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吉林图们磨盘村山城遗址进行了连续8年的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累计发掘面积6405平方米,共清理城门3座,角楼1座,解剖墙体6段,发掘院落、大型建筑基址、小型房址、排水沟渠、灰坑等遗迹近80个,出土各类遗物5000余件。确认遗址内主要包含早晚两期文化遗存,其中晚期遗存以青灰色建筑构件为代表,属金末东夏国遗存,早期遗存以红褐色建筑构件为代表,年代在公元7—8世纪之间。

▲早期遗存(7~8世纪)

▲晚期遗存(东夏国)

磨盘村山城南高北低,三面环河的地貌特征正合文献记载元军佯攻东北,突袭西门,居高临下攻陷南京的战斗场景,遗址内“天泰四年五月造”铜印出土以及大量高等级建筑的发现,从考古学角度证实了东夏国南京城的空间位置、遗存特征和空间布局,填补了东夏国考古工作的空白。

▲东夏国铜印出土场景及照片

▲北门出土遗物(东夏)

城内红褐色瓦件分布范围广,东区建筑群多边形建筑基址规格等级高,早期石构墙体砌筑工整。种种迹象表明,该城早期遗存很可能与大祚荣“遂率其众东保桂娄之故地,据东牟山,筑城以居之”的渤海立国之地密切相关。

▲城门与城墙

磨盘村山城考古发掘,是我国边疆考古的又一重要成果,为边疆史地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资料,有利筑好东北边疆地区长治久安的历史根基,对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进程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1号院落(东夏)

▲成组分布的小型房址(东夏)

素材来源:国家文物局、文博中国

居延地区绿城遗址东南古耕地遗迹

居延地区绿城遗址东南古耕地遗迹*

齐乌云 远藤邦彦 穆桂金 堀和明 村田泰辅 魏 坚 唐自华

摘 要:在居延地区的环境考古调查中,基于引水渠的分布,初步推测绿城遗址东南一带为古耕地遗迹。本文通过疑似古耕地出土炭化农作物和田间杂草的鉴定和分析,出土小麦的年代测定,引水渠与上覆沙丘之间红柳叶的测年分析数据,以及古土壤发育及其横向延伸、具有较大范围和地形平坦开阔等特征,综合判断绿城遗址东南一带应为西夏时期的古耕地遗迹。这些引水渠和农田历经西夏和元代,一直被沿用至明代初期,当时主要种植黍、小麦、大麦等农作物。

关键词:绿城遗址;古耕地;灌溉渠;植物遗存浮选;碳十四测年

一、概况

居延地区因出土居延汉简而举世闻名[1](P1-15),居延地区的绿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达来呼布镇是额济纳旗政府所在地。绿城遗址坐落于达来呼布镇东南约45公里的一片荒漠地带。绿城遗址的先民居住在此地时,从祁连山冰川发源的黑河,横穿河西走廊向北,流经遗址所处居延三角洲(古绿洲),向东北注入被称为居延海(又称古居延泽)的湖泊中消失 [2](P1-9)。天鹅湖是在古居延泽西北端发育的小湖,目前天鹅湖因地下水补给和人工引水而保持小湖,但历史时期古居延泽及居延三角洲上的入湖河流均已干涸殆尽[3](P13-17),现已被沙化的古居延泽湖底沉积物及古居延泽西南岸的居延三角洲,已成巴丹吉林沙漠的西北边缘,但由居延三角洲分布的居延城、黑城、绿城等汉代、西夏、元代遗址来看,历史时期居延三角洲曾为水草丰美的绿洲环境[4](P57-65)。

绿城遗址分布在现已沙化的居延三角洲的中部一带,位居黑城遗址东南约13km处。绿城城址平面略呈方形,周长1205米,城垣夯土版筑,夯厚11~14厘米。墙基残宽3.5米,残高约2米。北城垣东部置门,有瓮城。城内西部有一座覆钵式喇嘛塔,已残。城内有已崩塌的类似土塔残址。南垣内侧有一渠道穿城而过。绿城遗址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曾出土青铜时代到汉、西夏、元代的遗迹、遗物[5](P63-68)。

图1 绿城向东延伸的引水渠及古耕地

图2 农田中的西夏元代房址及石磨盘

图3 石磨盘

在野外调查中,我们发现了绿城向东和东南方向延伸的引水渠及古耕地遗迹(图1)、农田中的西夏元代房址及石磨盘等农业用具(图2、图3),在Corona卫星影像中也能辨认出古河道、灌溉渠及古耕地遗迹,但我们仍需进一步了解这些灌溉渠、古耕地的使用年代和废弃年代,以及古耕地遗迹中种植了哪些农作物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野外考察中采集了一些相应的实验分析样品。

二、材料及研究方法(一)植物遗存浮选样品的采集

我们在绿城遗址东南引水渠旁边的疑似古耕地遗迹中,采集了30升土壤样品。因采样区沙化缺水,故将土样运到达来呼布镇进行了植物遗存的浮选。将浮选所获木炭,经阴干后带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利用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其种子、果实进行了鉴定、拍照、统计和分析,试图获取有关农作物种类及人类活动方面的信息。采样地点的GPS数据为N4143′38″、E10118′05″。

图4 采样剖面

采样剖面距地表0~5cm为表皮风蚀扰土层,5~18cm为原始古耕地的暗色土壤。起初我们根据土质、土色,将古耕地剖面,勉强划分出上下两层(见上页图4),希望能够浮选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炭化农作物;但因一般来说耕土层厚度通常至少有20cm左右,最终未能将其分出上下两层,均按一个地层单元来采集了一个样品。

(二)测年样品的采集

为了确定古耕地、引水渠的使用年代和废弃年代,我们采集了以下两种测年样品。

1.古耕地测年样品的采集

我们在绿城遗址东南古耕地遗迹浮选的植物种子中,采集了测年样品,对其进行了放射性碳十四年代测定(AMS法),以便了解古耕地和引水渠使用时期的绝对年代。

2.引水渠废弃年代样品的采集

我们在绿城遗址东侧,引水渠上覆沙丘(红柳包)底部植物残体中,采集了红柳叶子,对其进行了AMS法碳十四年代测定,以便了解引水渠和古耕地遗迹的废弃年代。

三、实验结果

我们对采集的样品进行了相应的实验分析,其分析结果如下。

图5 炭化小麦(扫描电镜照片)

(一)植物遗存浮选结果

在绿城遗址东南古耕地遗迹出土样品的植物遗存浮选中,发现了多种被炭化的植物种子和果实。下面一一介绍各类农作物及杂草类炭化植物的显微镜照片及其形态特点。

图6 炭化大麦(体视显微镜照片)

1.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Thell.)(图5),禾本科(Gramineae),农作物,大粒多,短细粒少。瘦果呈椭圆、长圆或卵圆形,腹面中央有深纵沟1条。胚着生于果实背面基部,位于腹沟相对的一侧,胚部呈斜切形,背面中央呈鈍棱状。

2.大麦(Hordeum vulgare L.)(图6),禾本科(Gramineae),粮食作物。大麦籽粒中间较宽,两端尖,呈长椭圆形。大麦内稃基部有一退化小穗轴,叫作基刺或腹刺。背面有细浅的皱纹和纵沟,腹面有相对较宽的纵沟。

3.黍(Panicum miliaceum L.)(图7),禾本科(Gramineae),粮食作物。籽粒呈球形和卵圆形,中部有明显的凹沟,背部隆起。凹沟自基部向上延伸至中部,为胚之所在的位置。腹面平坦,在基部有一凸起的种脐。侧面呈倒卵形,向基部方向变薄。胚部呈斜切形。

4.狗尾草(Setaria viridis (L.) Beauv.)(见次页图8),禾本科(Gramineae)狗尾草属,一年生草本,田间或路边杂草,野生植物,与农作物粟很类似,粟由野生狗尾草演变而来。籽粒呈椭圆或卵形,背部隆起,腹面平坦。

图7 炭化黍(体视显微镜照片)

图8 炭化狗尾草(体视显微镜照片)

5.苋属(Amaranthus sp.)(图9),苋科(Amaranthaceae),一年生草本,野生植物,田间杂草。

图9 炭化苋属(体视显微镜照片)

6.藜(Chenopodium album L.)(图10),藜科(Chenopodiaceae)藜属,野生植物,一年生田间路旁荒地杂草。8~10月开花,好氮植物,氮含量高的耕地及肥料堆周边,牧畜圈舍的周围群生。茎粗硬结实,高能达60~150cm。叶呈三角状,顶部带尖,叶边呈锯齿状。刚长出的叶背面有白粉密布。种子大小约1mm,球形。

7.打碗花属(Calystegia sp.)(图11),旋花科(Convolvulaceae),夏绿性多年生草本,野生植物,田间路旁荒地杂草。成长期为3~10月,开花期为6~8月。幼苗春天长出,茎在他物上向左卷的形式缠绕,长约1~2米。叶子为互生,哑铃型,长5-10cm。花淡红色,圆形,直径5~6cm,白天开花。一般不结果实,果实少见。

图10 炭化藜(体视显微镜照片)

图11 炭化打碗花属(体视显微镜照片)

8.白花草木樨(Melilotus albus Desr.)(图12),豆科(Leguminosae),二年生草本,野生植物,可作饲料、绿肥。

図12 炭化白花草木犀(体视显微镜照片)

9.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图13),葫芦科(Cucurbitaceae),攀缘草本,野生植物,药用。多年生草本,生长期为4~10月,开花期为8-9月。叶子呈五角圆心状,果实很大,成熟时呈黄色,因此被称为栝楼。在杂木林的边缘地带生长。

图13 炭化栝楼(体视显微镜照片)

10.貏草(Humulus scandens (Lour.) Merr)(图14),桑科(Moraceae)貏草属,幼苗始生于3~4月,8~10月开花。果实近球状。一年生或多年生缠绕草本,野生植物,沟边路旁荒地田间杂草,耐湿。

图14 炭化貏草(体视显微镜照片)

11.滨藜属(Atriplex sp.)(图15),藜科(Chenopodiaceae),一年生草本,野生植物,荒野杂草。

图15 炭化滨藜属(体视显微镜照片)

综上所述,在绿城遗址东南疑似古耕地遗迹的炭化植物中,除小麦、大麦、黍等农作物外,还出土了多种田间杂草,再加上采样点位置的地形平坦、暗色土壤大面积连续展布、并在其周边散布有树枝状引水渠及石磨盘、石碾子农业用具等综合判断,采样点位置应为古耕地遗迹。

(二)测年结果

1.炭化小麦的年代

对绿城遗址东南古耕地遗迹出土的炭化小麦,进行了加速器碳十四年代测定,对所得碳十四浓度值,进行了碳十三同位素分馏效应的校正,最后进行树轮校正后换算了公元年代。测年结果表明,出土小麦的碳十四年代为85025aBP,树轮校正后的碳十四年代为公元1193年。自11世纪前半叶开始,居延地区被西夏所控制,1227年西夏被元朝打败,因此,出土的小麦年代属西夏时期,即绿城遗址东南引水渠旁边的古耕地遗迹应为西夏时代的农田。

西夏的党项族最初为游牧民族。建立王朝后,为了发展民族经济,努力学习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此外,居延地区汉代以来各王朝的生产方式,对该地区西夏先民的生业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参考经验。在西夏时期,西夏人将在战争中被捕汉人,集中到兴州和凉州一带,并将其部分战奴送到居延地区,使他们经营着农业耕作。党项人跟汉人学到了中原地区的农业技术。这些农耕技术和屯田区,后又一直被延用到了元朝时期。

2.引水渠上覆沙丘的形成年代

绿城遗址东侧引水渠上发育的沙丘底部红柳叶子的碳十四测年结果为39035aBP,树轮校正后的碳十四年代为公元1475年,代表了引水渠和古耕地的废弃年代。公元1475年已进入明朝,因此,该年代数据说明了明代居延三角洲的农田已被废弃,大规模的水利设施也被废弃。

四、初步结论

在位居居延三角洲中部一带的黑城、绿城等西夏、元代的遗址旁边,很容易发现已经干涸的河流和带有灌溉引水渠的古耕地遗迹,已被沙化的遗址周边平坦地带,在西夏和元代是一个绿洲环境。西夏、元代的聚落中心——黑城遗址,位于居延三角洲的中部一带,大面积的耕地也分布在黑城、绿城、五塔寺一带,因此,西夏、元代的农业开发主要利用了黑河下游居延三角洲的中部一带,当时居延三角洲下部已开始沙化[6](P147-156)。

在居延地区的环境考古调查中,基于引水渠的分布,初步推测绿城遗址东南一带为古耕地遗迹。本文通过疑似古耕地遗迹出土炭化农作物和田间杂草的鉴定和分析,出土小麦的年代测定,树枝状分布的引水渠之间分布有多处西夏的房址,引水渠与上覆沙丘之间红柳叶的测年分析数据,以及古土壤发育及其横向延伸、具有较大范围和地形平坦开阔等特征,综合判断绿城遗址东南一带应为西夏时期的古耕地遗迹。这些引水渠和农田历经西夏和元代,一直被沿用至明代初期。植物遗存浮选结果表明,当时在居延三角洲中部一带,主要种植小麦、黍、大麦等农作物。据《居延故地》 一书,当时农作物以麦类和黍类为主,还有其他多种农作物。当时农田长势良好,谷粒较大[7](P22-23)。在西夏和元代,虽在居延地区已开始大面积农业耕作,但因这里属交通要塞,人口过多,当地粮食产量仍不够食用,每年从内陆运来大量粮食,以便解决当地人的温饱问题。

[参考文献]

[1]森谷一樹.漢代のエチナ、オアシス+蕟版資料からわかること [M].オアシス地域研究会報,2005,5(1).

[2]陈发虎,吴薇,朱艳,J.A.Holmes,D.B.Madsen,金明,C.G.Oviatt.阿拉善高原中全新世干旱事件的湖泊记录研究[J].科学通报,2004,49(1).

[3]瞿文川,吴瑞金,王苏民,张振克.近2600年来内蒙古居延海湖泊沉积物的色素含量及环境意义[J].沉积学报,2000,18(1).

[4]靳鹤龄,肖洪浪,孙良英,张洪,孙忠,李孝泽.最近1500年黑河下游东居延海变迁与环境气候变化[J].中国科学D辑,2003,33(增刊).

[5]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6]李并成.居延古オアシス沙漠化考[J].オアシス地域研究会報,2004,4(2).

[7]色音.居延故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齐乌云,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环境考古、植物考古及生物考古;远藤邦彦,男,日本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第四纪环境;穆桂金,男,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与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第四纪地质;堀和明,男,名古屋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第四纪环境;村田泰辅,男,日本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第四纪环境;魏坚,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考古学;唐自华,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第四纪地质。

致谢:在野外考察过程中,得到了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原载原载《农业考古》 2019年第6期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9626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