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马头琴

内蒙古特产—马头琴,是蒙古族人民最具代表性的乐器,是独具一格的当地特产。马头琴蒙古语称“绰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 郭小川 《平炉王出钢记》诗:“牧区的人们听说钢花喷,蒙古包里拉起了马头琴。”

特产文化:马头琴是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的历史悠久,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奚琴发展演变而来。成吉思汗时(1155—1227)已流传民间。据《马可波罗游记》载,12世纪鞑靼人(蒙古族前身)中流行一种二弦琴,可能是其前身。明清时期用于宫廷乐队。

马头琴

马头琴,因琴头雕饰马头而得名。《清史稿》载:"胡琴,刳桐为质,二弦,龙首,方柄。槽椭而下锐,冒以革,槽外设木如簪头似扣弦,龙首下为山口,凿空纳弦,绾以两轴,左右各一,以木系马尾八十一茎扎之"。可知,马头琴原来也有龙首。此早在《元史》卷71《礼乐志》有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为马尾。"据岩画和有些历史资料中显示古代蒙古人开始把酸奶勺子加工之后蒙上牛皮,拉上两根马尾弦,当乐器演奏,称之为"勺形胡琴"。目前很多专家认为这就是马头琴的前身。勺形胡琴当时最长的也是二尺左右,共鸣箱比较小,声音也就小多了。至今蒙古国的西部也有人把马头琴叫"勺形胡琴"。当时琴头不一定是马头,有人头、骷髅、鳄鱼头、鳖甲或龙头等,此外还有人说,这种琴的琴头有呈猴头或玛特尔头的形状。玛特尔形似龙,面似猴,象征一种镇压邪魔的神物。据有关学者考证,马头琴一名大约得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纪初,琴首是由龙头或玛特尔头改为马头的。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琴类,如:皮胡、锹胡、四胡、奚琴、稽琴等都是当时的流行乐器。元朝时期随着宫廷生活的逐渐富裕宫廷内有专门的演奏、唱歌、跳舞的人员,马头琴也就慢慢地成为宫廷音乐的主要内容之一了。

特产价值: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马头琴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它不仅音色纯朴、浑厚、深受牧民和音乐艺术家的喜爱,其琴体又是一件造型欧特的艺术品。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不但在中国和世界乐器在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也是民间艺人,牧民家中所喜欢的乐器,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马头琴常常供不应求。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

吉林前郭县不仅有全国闻名的查干湖,还是中国唯一的马头琴之乡

蒙古族是一个能歌擅舞的民族,有着“能言便能歌,会步便能舞”的民间俗语,在歌舞之间,就不得不提一种乐器,那就是草原上最常见的马头琴,它是蒙古族历史上较为悠久的一种弓弦乐器,因琴首雕有马头而得名,蒙古语叫它“潮尔”。

据蒙古族音乐圈的老一辈讲,马头琴从它产生那天起,就成为蒙古民族喜爱的乐器而广为流传,它伴随着蒙古民族走过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已成为蒙古民族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所以往往提及马头琴,便会想到蒙古族,同时也让很多人以为,马头琴就是内蒙古的特产,中国马头琴之乡肯定就在内蒙。

然而,这可能是大家对马头琴的最大误会,马头琴是蒙古族的乐器不假,但“中国马头琴之乡”却并不在内蒙,而是在吉林的前郭尔罗斯,前郭尔罗斯与内蒙古大多数地区一样,都有大草原,都生活着大量的蒙古族同胞,而且还是蒙古族自治县。

据相关资料表明,前郭尔罗斯不仅是中国唯一的马头琴之乡,也是马头琴的发源地,为此,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经过反复认真地论证,于2006年决定将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正式命名为“中国马头琴之乡”,并进行了正式的授牌。

在前郭尔罗斯最著名景点——查干湖的边上,有一个重修的仿古建筑群——前郭尔罗斯王爷府,这个王爷府是郭尔罗斯前旗末代王爷齐默特色木不勒的官邸,属于蒙古封建王公贵族的大庄园,在这个王府的一侧,我们看到了一个中国马头琴之乡陈列馆。

这个陈列馆并不大,却图文并茂的展示了马头琴的历史文化与制作工艺,同时也展出了很多有代表性的马头琴。

在陈列馆最显眼的位置,展示了两幅巨大的照片,这两幅照片是前郭尔罗斯民众通过马头琴两次打破世界记录的故事,一次是2006年,当地创下了1199人齐奏马头琴的吉尼斯世界记录。2008年,当奥运火炬传递到松原时,又有2008把马头琴齐奏,再次刷新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一个多月前,2019查干湖蒙古族民俗文化旅游节暨郭尔罗斯马头琴音乐节上,当地人再次以2019把马头琴齐奏《我和我的祖国》,成功刷新吉尼斯世界纪录。

从陈列馆所展示的资料来看,马头琴的历史极为悠久,它是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奚琴发展演变而来。到了成吉思汗时(1155—1227)已流传到民间。后来深受草原人民的喜爱,渐渐成为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它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是最适合演奏蒙古长调的乐器,它能够准确的表达出蒙古人的生活,如:辽阔的草原、呼啸的狂风、悲伤的心情、奔腾的马蹄声、欢乐的牧歌等。

马头琴旋律宽阔雄浑,深沉悠扬,泛音丰富,可以为演奏者提供尽情发挥演奏技巧的条件,可以独奏,也可以齐奏或伴奏,既可以表现蓝天白云、风和日丽的大草原的宁静生活,也可以表现万马奔腾、波澜壮阔的宏大场面。

随着历史的演变,马头琴也进行了多项改革以顺应现代音乐的发展,2006年马头琴音乐经国务院批准成功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马头琴(乐器)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更好的继承马头琴的制作工艺及演奏技巧,前郭尔罗斯还特地将马头琴列入了蒙古族中小学学生选修课,并邀请蒙古国和内蒙古的马头琴专家学者,举办了多次马头琴教师培训班,以促进了马头琴艺术教学工作的发展。

马头岩、天心岩、青狮岩、鹰嘴岩,马头岩肉桂是不是最好的岩上茶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搜狐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去马头岩,我们惯从大红袍停车场入口进去。

要一路拾阶而上,翻过一座高高的山。

这一段山路其实不陡,只是有些滑。

路,是由裸露在岩土外面的岩石,被人工开凿成的台阶。

而武夷山雾多雨多,石阶道的两旁,青苔疯长,落满松针。

一不小心,就容易踩滑。

走这种路,要细细踩稳,不能心急。

好在,通往马头岩的主路,闭着眼都不会走错。

一整条上山的路,不久就走完了。

走到快到山顶时,面前豁然开朗。

有一片茶龄较老的茶树,被修得齐齐整整的,排列在一起,主干粗壮,迎着余晖,奋力生长。

这一片开阔地带,就是开山坪了。

穿过这片茶地,面前有一个大盆地,对面可以遥望一个墙壁被刷成白色的建筑,原先是个道观。

这一幕,便是马头岩的经典地标。

相信大家看到过所有跟马头岩相关的图片里,都有这一标志性的建筑物。

《2》

登高望远,站在视野开阔处。

特别能理解岩上茶、岗上茶的真谛。

前几天有人留言,“马头岩肉桂是不是最好的岩上茶?”

为避免产生歧义,先解释一下何为岩上茶。

岩上茶(也称岗上茶)与坑涧茶,都是正岩茶产区的种植区分。

它们虽然都是岩茶,但种植区域方面,略有不同。

岩上茶,指种植在正岩山场向阳面的茶树。

四面开阔,日照时间更长,光照更充足

但另一面,茶树能享受到云雾滋润的时间更少,土壤中的水分含量略少一些。

坑涧茶,指正岩山场内种植地相对“阴”一些的茶树。

比如,盆地的底部,沟的底部,坑的底部。

这样的环境更符合茶树喜阴天性,日照时间短,光照更柔和,少直射光,多柔和的漫射光。

一旁常有涧流经过,空气湿润,小气候清凉。

空气当中的细小水雾,会随风附着在茶树身上,更利于它们的水分吸收。

因岩上茶和坑涧茶的生长环境不同,决定它们虽然同为正岩茶,但风味表现大不一样。

以肉桂为例。

岩上的肉桂,茶香往往更高调张扬,花香类似玉兰花香、栀子花香、桂花香之类馥郁浓烈的香型。

桂皮香的辛锐特征明显,饮入口中时,汤水的辛辣感更强。

坑涧里生长出来的肉桂,茶香更清幽绵长,桂皮香自带偏奶香或脂粉的感觉,茶香落入水中,细啜一口茶汤,能在汤水里捕捉到明显茶香。

汤水喝起来要更绵柔、细滑、醇厚。

喝入口中,只感觉喉间被细腻柔美的香汤抚过。

这等感觉,好比天街小雨润如酥般润泽细腻,喝到让人“心酥”。

《3》

马头岩肉桂是不是岩上茶?

未必,也不一定是。

在认识岩茶基础山场类型时,麻花建议大家从后缀入手。

带有XX坑、XX窠、XX洞、XX涧等后缀的,大多是坑涧茶。

而地名带有XX岩、XX峰、XX石等后缀,四周常有一块“地标物”般的山岩。

从字面意思理解,岩和峰,就是指一块大岩石或者一座小山峰。

武夷山景区一带,是典型的丹霞地貌。

怪石嶙峋,在大自然鬼斧神工塑造下,涌出了不少造型奇特的山岩。

此时,再根据丰富的想象力与联想,可以给它们取上朗朗上口的好名字。

如,鹰嘴岩。

标志物是那块造型像老鹰嘴巴的岩石。

如,观音岩。

远看过去,外形像观音大士的发髻。

如,马头岩。

从鸟瞰角度看,这一带的山岩形似五马奔槽。

当然,站在开山坪遥望时,也能看到形似马脸的岩块。

再比如,玉女峰。

远望过去,像是身形曼妙的少女,站在九曲溪畔。

除此外,还有包括象鼻岩、大王峰、三仰峰、飞来峰、猫儿石等。

名字就不再一一罗列了。

总之,它们的起名方式,都是四周有标志性的山岩。

地形条件清一色是岩壁高峻,丹岩耸立,地势开阔,光照充足。

但大家试着想想,这些标志性山岩本身,只是石头山。

山体本身光秃秃的,种不了茶。

要想种茶,只能以山体为圆心,在四周的开阔地带种上茶树。

再回到正题。

马头岩虽然从大方向来看,它的名字里带有“岩”的属性。

但真实情况是,马头岩是大山场。

归入马头岩旗下的小山场,林林总总数下来,起码有几十个。

有包括桃树窠、猫儿石、开山坪、赌博岭等。

而这些小山场,不全都是岩上茶,也有包括坑涧茶。

所以,若认为马头岩肉桂统统都是岩上茶,是有失偏颇的。

马头岩开山坪肉桂,算是岩上茶。

而马头岩桃树窠肉桂,则是典型的坑涧茶地形。

考虑到岩茶的山场环境复杂,不适合盲目一刀切!

《4》

马头岩肉桂是不是最好、最霸气的岩上茶?

还是那句话,不能一刀切。

马肉,未必统统是岩上茶。

因为,不能将霸气、张扬等标签,不加分辨,清一色固定在马肉身上。

除去山场环境不说。

肉桂这一主流品种,茶味表现也不是单单只有霸气这一面。

早几年,经常能遇到这样的议论。

“肉桂啊,我知道,据说这款茶劲很猛,适合男人喝。”

“肉桂霸道,水仙温柔,女孩子还是喝水仙比较好。”

嗯,在肉桂爆红的那些年,大家对肉桂的误解有不少。

三下五除二,就往肉桂身上贴上这样的标签。

味道很凶,走刚猛路线,是一款爷们茶。

经过这样的标签塑造,一般新人在喝到带有苦涩味的肉桂时,大脑会自动提醒——肉桂就是这样的,霸道就是肉桂的标准风味。

一来二去,肉桂就与刺激、苦涩、霸气、口味重等印象挂上钩。

但这样的想法是错的。

说肉桂口味重,是对岩茶的最深的误解。

好岩茶都是讲究香清甘活的,何来重口味一说?

马头岩肉桂作为知名正岩茶,它的茶味表现,更不应该只有单纯的苦涩刺激。

喝起来茶汤滋味饱满,韵味隽永,茶汤带有明显骨鲠感,才是正岩肉桂的典范!

《5》

新手入门,要切忌将岩茶风味简单“标签化”。

盲目下定义,本身就不可取。

认识越多,了解越多。

越明白一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是永远不过时的鉴定方式。

马头岩的岩茶,未必统统是风味霸气的。

就算是正岩地带的岩上茶和岗上茶,也不能喝起来苦涩刺激,而是刚柔并济,岩骨明显。

而肉桂属于“男人茶”的说法,更是无厘头。

喝茶,没有性别之分。

只要好茶,管它是男人茶、女人茶,照喝无妨!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冬游郑西“马头山”和“龙马寨”探访郑州古山寨

郑州西部的古山寨,集中在巩义、登封、荥阳、新密四市交界地带,大致为嵩山北部到东部的浮戏山、横岭一带,现在仍保存相对完好的总数在40座以上。这些山寨,最早的建于宋金时期,后来在元明清各代均有修缮或新建,最晚的在抗日战争期间还曾进行了修补。而实际上,这些山寨是古代保存下来的完整的军事防御设施。

郑州西部目前保存下来的古山寨,大多都是在这一时期兴建或在前人修建的古寨基础上重修起来的。有名的山寨如万山寨、横岭寨、摩旗寨、大山寨、皇古寨、铖佛寨、青龙寨、焦山寨、柏枝岩寨、周家寨、牛家寨、梅山寨、二郎寨、五岭寨、高咀寨、马头寨等。

虽是初冬,但此时的山上已显苍凉,灌木与野草灰黄满目。

偶然所见这些柿子树上仍挂有熟透的柿子,此时已略显干瘪。

路边这些枸杞子格外显眼,偶然还可顺手摘下几颗品味甘甜。

一路向上,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大车路上,这条路是采石场大车行走之路,前些年这里开始采石,如今似乎已停工歇业。

沿大车路绕过一山坳,见到有一老人在修补道路,上前与老人攀谈,老人家在王宗店,就在这附近,打小就在这里生活,这一带的山都已走遍,还为我们指出马头山与龙马寨的位置,感谢您老先生!

从这个位置向西北看,就是马头山了,此景为马尾,马头还须转过山窝才能看到。

我们绕大车路转了两三个山窝,约三公里,已到香炉峰西侧。

尖山伏羲山景区贾家寨,也叫永清寨,始建年代不详,现在保存有一正寨门,寨门上方石匾於十年前丢失,原寨内石碑被尖山村一村民收藏保存,环绕山寨一周,老寨墙已不多,现在已被伏羲山景区开发成玫瑰园,寨墙都为新建。

又沿大路向南走了一段,已见到新密所修的观光栈道,这次我们的目的地不是香炉峰,故返回,继续向西。

路边仔细观察,会有这些石头与窑洞混合堆砌而成的住所。

这里是山谷最低处,从此处可上马头山。

行至半山腰,再向东看,香炉峰上的祖师殿分外突出。

终于登上山脊,上山的小路时隐时现,受灌木荆棘所困,正好在此小憩。

据老先生所讲,马头山上有三个寨子,互为犄角状,易守难攻。在此向右看,可见一个较大寨子,一圈的灰白色寨墙依稀可见。

此处可见一寨门,不见道路,只能绕行。

绕至西侧,道路渐好,可见西侧有上山小道,原来我们刚才上山的路并非村民常走之路。

左侧有一寨门,保存较好,只是此寨没有名号,或许都属于龙马寨。

进寨后,再向南走过一段,已是此处最高点,向南那个最高的山峰就是马头山主峰的位置。

此时我们已行走约8公里,我有意沿刚才寨门西侧返回,李老师却无返回之意,大概看了下距离,我们要沿山脊转过三个山头,距离约9公里,再从村子绕回大洪桥约5公里,此时,心里还是有点打鼓,只是状态尚好,无疲惫感,走!

前路发现一堆白色石头,走近一看,似乎是汉白玉之类,天然堆砌,与周边环境形成鲜明对比。

看到前面那三个山头了吧,是我们半程的顶点。

到达第一个小山顶,再看右侧的山寨,更加清晰。

回头再看来路,早已不见来时的寨门。

从这个角度向东看,几条山脉突起像手指般,这里我想想了五指岭。

终于登顶,马头山的最高峰海拔770多米,在周边来看,是最高峰。

稍作调整,开始向对面的山寨行进。

下山路陡,倒也省体力,只是有些废鞋,再看刚才的顶峰,甚是险峻。

在这个地点拍一张全景很有意义,这里就是两处山脉的中分之地。此时若非冬季,景致一定更加秀美。

继续行进,寨门就在前方。

终于到达寨门,有些小意外,此处寨门仍然无名牌,还不是正门。

沿寨墙向北踏上归程。

返程这条路,相对来时那段,已显开阔平坦许多,这才是人们经常行走之路。这里有寨门遗迹。

前方还有一寨门,看形势保存较好。

旁边居然还有个耳房,应是把守山寨大门哨位休息所用。

出寨门,回头再看,终于看到繁体“龙马寨”三个大字,虽然已模糊不清,但仔细辩认仍能看清。

出寨门,一片坦途,宽阔的山脊对我们来说太奢侈了。继续前行约20余分钟,到下山小路口,此处有一悬崖,也是一道景致。

悬崖之下长满各种树木,以杏树居多,来年春天,这里要再次拜访,杏花一定大有可观!

继续下山道路越来越宽,遇到一放羊老乡,身板硬朗,精神矍铄。攀谈几句后继续前行。爬山的乐趣不止于登高,更有与乡亲们聊天的各种乐趣,传说、故事、乡音都是我们兴趣所在。

继续下山,已上村道,再行约5公里就可到停车之处。

此处土坎有点意思,土坎之中有几层石头,像是三名治,起初以为是古代堆积层,类似某文化遗址,走近再看,原来是鹅卵石居多,再看地形,此处位于山谷之中,推测,以前这里曾有一条大河,水量相当充沛,最后也得到了村民的印证。

修筑寨堡,首先要有人领头,其次要有大量资财经费,另外还需要大量人力。清廷及地方大员于是将目光投向了大家富户和巨族宗室,他们大多既深谋远虑又轻财好义,在地方有影响号召力,更有保卫身家性命财产的迫切要求。

《荥阳县志》载,皇古寨由翰林孙钦昂、贡生范培钦倡修,铖佛砦由监生郑树棠倡修,万山寨由贡生胡峰青、生员李正邦倡修,大山寨门额上则写的是“仝寨公修”,基本上都是由当地宗室或富户领头,百姓共同参与所修。

如今,人们已进入了信息社会。难得的是,郑州西部的山区,还保存了40多座这样的古山寨。它们矗立在山顶之上,默默地向人们述说着过去岁月的沧桑。如果你偶有兴趣登到山顶遇到山寨,在欣赏山川风景的同时,还可以近距离去体会一下过去兵荒马乱年代那种慌恐与不安……

由于古山寨太多,又都是处于山顶之上,多年荒废,没正经的道路,因此想要去看古寨,最好走前做好攻略,看把车停放到什么地方最方便。一次看古寨也不必太多,一天大概最多可看两三个。看古山寨的同时,还可欣赏一下山村风光,顺便体验一下爬山的乐趣,既健身,又涨见识涨知识,同时了解了郑州周边的大好河山,实在是一举多得。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664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