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北镇鼓楼

鼓楼位于北镇市城内中心,原为辽代显州城南门,明代扩地时保留下来。辽东总兵李成梁、马咏曾先后做过点将台,清代改为鼓楼,为二层单檐歇山式,占地625平方米,大木架结构,重檐建于楼座之上。

鼓楼的台基为砖砌,东西长24米,南北宽20米,高8米;楼的上部有女墙,中有券门,门洞高6米,宽4.5米;北面有门,内有40级台阶可上楼台;台上正中为两层0,高8米,有梯可攀。清末民初曾屡加修葺。1929年(民国十八年),在南北两面新添“幽州重镇”、“冀北严疆”八个大字。

北镇鼓楼

北镇鼓楼对研究明代钟鼓楼的建筑结构、形式,有重要价值。它与其南侧30米处的李成梁石坊遥相呼映,成为著名的旅游场所,游客络绎不绝。曾是辽代显州城和金代广大宁府南门城楼,嘉靖四十二年都尉使王之诰扩筑里城时,在此修建了鼓楼。明英宗天顺年间,辽代总兵官马永,李成梁驻守广宁时,以鼓楼为点将台,故此,鼓楼在广宁八景中又称“鼓楼点将”。

地址: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城内中心地带的钟楼前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北京钟鼓楼游记

北京钟鼓楼位于东城区,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是明清两朝代的北京报时中心,文化底蕴和内涵非常丰富,建筑的建构恢弘庞大,给人一种震撼人心的感觉,下面给大家分享北京钟鼓楼旅游攻略。

北京钟鼓楼基本信息:

北京钟鼓楼地理位置:北京市钟楼湾临字9号

北京钟鼓楼开放时间:早上09:00到下午16:30

北京钟鼓楼门票价格:20元/人

在北京最灿烂的九月,我来到在我北京梦最深处徘徊不已的钟鼓楼,那个让我梦牵魂萦的地方。

最能够代表老北京的除了各式的皇家园林就是北京的钟鼓楼了,它是老北京的标志, 也是老建筑的典范。

站在钟鼓楼下面,往事如潮,我仿佛看到少年的自己就是从鼓楼大街走过,走过钟鼓楼高耸的塔楼下,去找我那个家住附近的玩伴。

多少年弹指一挥间,沧海桑田,少年已老,而钟鼓楼依然矗立在阳光铺洒的蓝天之下,静静地向我发出召唤。

北京已经改变得无法辨认,而钟鼓楼就成为了老时光旧时代的标志,以它永恒不变的身影向我们呢喃着老北京的岁月,展示出曾经的气势与辉煌。

看到钟鼓楼,我心底热泪盈眶,那是怎样的一团柔情,那是怎样的愁肠,记录着我对北京全部的感情,全部的爱恨。

我仿佛见到了老朋友一般,在心底发出对它的回声,在感情的深处紧紧拥抱着我的钟鼓楼,我的前情旧爱,我那被时光扯出千丝万缕的回忆与感伤。

如果说在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中的梁朝伟最后来到老树洞前诉说多少年来他内心爱恨情仇的衷肠,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逝去,一个人感情的终结。

那么钟鼓楼就是我的老树洞,在它的面前,我按耐不住满心的惆怅与彷徨,将全部的失落讲述给它听,仿佛我的过去的全部已经成为它阳光下的部分阴影,只有在那里,我才能够真正地感到了自我的回归,感到了北京,我的家乡赋予我的全部力量。

如同与我同时代的摇滚歌手何勇的那首《钟鼓楼》,它展示的不仅仅是钟鼓楼这座地标,也展示了我们曾经辉煌的青春。

北京钟鼓楼旅游指南:

门票价格:鼓楼全价20元,半价10元

钟楼全价15元,半价7元

通票30元,半价15元

票价说明:60岁以上老人、大中小学生、军官武警证半价

70岁以上老人、现役军人、残疾人证、1.2米以下儿童免票

研究生全价

北京钟鼓楼旅游交通指南:

1北京站-崇文门-鼓楼 约7公里换乘1次 在北京站上车,乘坐地铁二号线内环(西直门-西直门)坐2站 在崇文门下车 在崇文门西上车,乘坐60(北京游乐园-黄寺总政大院)坐10站 在鼓楼下车

2北京站-积水潭-鼓楼 约13公里换乘1次 在北京站上车,乘坐地铁二号线外环(西直门-积水潭)坐9站 在积水潭下车 在积水潭桥北上车,乘坐635(二里庄-康家沟)坐4站 在鼓楼下车

3北京站-鼓楼-鼓楼 约10公里换乘1次 在北京站上车,乘坐地铁二号线外环(西直门-积水潭)坐8站 在鼓楼下车 在六铺炕上车,乘坐60(黄寺总政大院-北京游乐园)坐3站 在鼓楼下车

4北京站西-崇文门西-鼓楼 约7公里换乘1次 在北京站西上车,乘坐104(北京站西-五路居)坐3站 在崇文门西下车 在崇文门西上车,乘坐60(北京游乐园-黄寺总政大院)坐10站 在鼓楼下车

5北京站-前门-鼓楼 约8公里换乘1次 在北京站上车,乘坐地铁二号线内环(西直门-西直门)坐3站 在前门下车 在前门上车,乘坐5(菜户营桥-德胜门)坐10站 在鼓楼下车

6北京站西-崇文门西-鼓楼 约7公里换乘1次 在北京站西上车,乘坐103(北京站西-动物园(枢纽站))坐2站 在崇文门西下车 在崇文门西上车,乘坐60(北京游乐园-黄寺总政大院)坐10站 在鼓楼下车

7北京站东-东直门北小街南口-鼓楼 约7公里换乘1次 在北京站东上车,乘坐674(北京华侨城-惠新东桥南)坐10站 在东直门北小街南口下车 在东内小街上车,乘坐635(康家沟-二里庄)坐5站 在鼓楼下车

8北京站东-崇文门西-鼓楼 约8公里换乘1次 在北京站东上车,乘坐729(东坝建材城-成和园小区)坐2站 在崇文门西下车 在崇文门西上车,乘坐60(北京游乐园-黄寺总政大院)坐10站 在鼓楼下车

9北京站东-天安门西-鼓楼 约8公里换乘1次 在北京站东上车,乘坐10(北京站东-南菜园)坐6站 在天安门西下车 在天安门西上车,乘坐5(菜户营桥-德胜门)坐8站 在鼓楼下车

10北京站前街-春秀路-鼓楼 约9公里换乘1次 在北京站前街上车,乘坐24(北京站前街-左家庄)坐12站 在春秀路下车 在东直门上车,乘坐107(东直门-白石桥东)坐8站 在鼓楼下车

历史时光中的北京钟鼓楼

北京钟鼓楼位于古都北京

南北中轴线的最北端

始建于元朝

曾为元、明、清三朝的报时中心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总占地面积12597平米

今天,文旅君带您走进

北京钟鼓楼

体味它的独特魅力

兴修史略

及历史原貌

北京钟鼓楼始建于元朝(1272年),建成后不久即被大火焚毁,1297年重建后又毁于火,由于有关元朝建钟鼓楼的史料记载非常有限,所以被火焚毁后的重建情况不得而知。

●明朝永乐年间(1420年)

重建钟鼓楼,后又相继被火焚毁。

●1537年

遭雷击而毁的鼓楼得到重修。

●清乾隆年间

钟楼被火烧毁后于清朝乾隆年间(1745年)奉旨重建,1747年建成。

●清嘉庆、光绪年间

鼓楼在清嘉庆五年(1800年)及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也进行过修缮。

●1941年左右

钟楼、鼓楼也曾进行过一定规模的修缮。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国家拨专款对钟楼鼓楼进行了建国后首次大规模修缮,并正式对外开放。

鼓楼

鼓楼一层原有8个敞开式券洞门,东、西、南、北四面坡道自然延伸至和路面持平,马车、人流可以从中穿行,是重要的交通衢道。现有券洞门窗为1925年成立“京兆通俗教育馆”时加装。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因交通需要,鼓楼南墙向北推进,南、北马道也分别被截短。1984年大修时,因消防需要,东、西马道分别被截短。1986年,因对外开放需要,在院墙北侧正对钟楼处新开方便游客参观出入的北门作为主要进出通道。因位于钟楼三联门正对面,为了对称协调,鼓楼新开北门也建成了三联门的形式。

钟楼

钟楼一层东西南北各有一个敞开式券洞门,四个敞开的券洞在正中呈十字相交形,中心相交处上方为一边长6米的正方形天井,往上与二层相通,可仰望大钟。钟楼一层券洞现有门窗为1925年加装,一层因电影放映需要天井被封堵。

北京钟鼓楼的

建筑特色

鼓楼的建筑特色

鼓楼高46.7米,三滴水(三层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建在四面呈坡道形的砖石台基上,分上下两层。一层为全砖石无梁拱券式结构,一层东北角设69级台阶登至二层,二层砖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外绕回廊,回廊四周设置寻仗栏杆,四角飞檐有四根擎檐柱支撑,雄伟壮观。

钟楼的建筑特色

钟楼高47.9米,重檐歇山顶,黑筒瓦,绿琉璃剪边,建在四面呈坡道形的正方形台基上,分上下两层。为了防火,清朝乾隆年间重建钟楼时采用了全砖石无梁拱券式结构,一层东西南北各有一个敞开式券洞门。

一层东北角设75级登楼台阶至二层,二层自成一体,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建在正方须弥座上。二层东、西、南、北各有一个敞开式券洞门,券洞门两侧是精美的砖雕花草拱券式暗窗,两侧山花均为琉璃砖拼制而成。梁、檩、檐、椽、斗拱、暗窗等建筑构件均为石料雕凿而成,清式旋子彩画。

乾隆御制碑

钟楼建成后,乾隆撰文立碑,位于钟楼南面与围墙相连的三联门中间的碑门,碑首碑额为“御制重建钟楼碑记”。御制碑是重建钟楼的历史物证,碑的正面刻有满汉两种文字记录的御制碑文,碑阴为《京兆通俗教育馆记》,由薛笃弼撰文。御制碑碑文生动描述了重建钟楼的意图,是重建钟楼的历史物证。

钟鼓楼周边的

传统商业

现存最古老的商业街在今天钟鼓楼一带。元大都建城严格遵循《周礼.考工记》“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规制,“面朝”是指皇宫,“后市”是指宫后的集市钟鼓楼地区。

元、明、清时期,鼓楼前商铺林立,商业繁荣。

●明朝初年

这一地区曾因战乱,商业一度萧条,迁都北京后,永乐年间重建钟、鼓楼,周边老字号商业重新开张,商业逐渐恢复。清《天咫偶闻》形容这里当年的繁华景象“每日攘往熙来,无物不有”。

●1926年

体育场移至鼓楼院内后,教育馆在钟楼和鼓楼之间的空地召集一些摊商和民间艺人在此营业,开办“平民市场”,有卖小吃的、有卖艺唱戏的,还有茶馆、剃头棚、相面的、算卦的等等,每天游人很多,有“小天桥儿”之称。

区域性民俗

历史上,北京钟鼓楼也是举办重大民俗活动的地方。

●“打春”

据史料《析津志》记载,每年立春,元朝庭派官员“迎太岁神牛于齐政楼前”,在鼓楼前举行“打春”仪式。

●“灯节”

又称“元宵节”,每年正月十五灯节,鼓楼前大街的商铺挂起纱灯,来看灯的人摩肩擦踵,热闹非凡。

●看“火判儿”

“元宵节”夜里,到鼓楼前大街后门桥西半藏寺去看用黄泥土做的空膛判官的眼睛、耳朵、鼻孔、肚脐往外冒出的火焰,人们称之为“火判儿”。据说看了“火判儿”,人的火力旺,可以驱鬼辟邪。

北京钟鼓楼是

中国古代城市 钟鼓楼的

建筑典范

是全国现存钟鼓楼中

保存最为完好,体量最大

报时器具最具规模的

一组古代建筑

北京钟鼓楼以其

显赫的地理位置

悠久的计时历史

传统的报时方法

定鼎地位的钟鼓

在全国钟鼓楼中独树一帜

两楼前后纵置的地理位置

在全国钟鼓楼中

也是绝无仅有的

今天的“且听北京”

就为您讲述到这里

下期再见

资料来源:北京钟鼓楼

图片来源:北京东城 首都之窗

-END-

黄圃镇鼓楼坊:觅一方净土,品沧桑岁月留下的“鼓”韵味

习惯了城市车水马龙的生活,偶尔漫步古村落,细品远离尘嚣的青山古树和古老街巷的石板蜿蜒,你会发现孩提时的记忆不曾遗忘,古村虽老却散发着古朴的魅力,悄无声息地用它淡淡的余温惊艳了时光,让我们找回潜藏在脑海深处的记忆。

在中山市黄圃镇,有这样一个古村,距今已有超800年历史,它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三社社区。三社始建村于宋代,由灵会坊、鼓楼坊和三社坊3个自然村组成,因此古时又称为三坊。今天我们一起去寻访三坊之一的鼓楼坊吧……

鼓楼坊位于黄圃镇北部,距离镇政府约500米。东靠葫芦岗、围子岭、鳌山村,南接三社坊,西邻兆丰村,北连灵会坊。村东的葫芦岗山,海拔81米,村西侧有黄圃涌支流新基涌。明永乐元年(1403年),黄姓族人从镇内灵会村和广东南海、顺德等地迁此开村。 因坊中原建有更鼓楼而得名鼓楼坊。

黄圃镇鼓楼坊村貌(黄圃镇摄影协会供图)

鼓楼坊虽只是个小村,但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村落大族历世聚居,行文重教,在明末清初时广开社学,供族中子弟读书进士。1754年,时任香山县知县的 彭科倡导筹建了黄圃首间学堂“ 鳌山书院”,成为香山县最早的书院之一。鳌山书院的建设颇具规模,入门处为天井,天井后为两层高的楼阁,称为讲堂。楼阁外复为广阔的天井,天井两旁盖建8座书房。书院的后座为文昌殿,供奉文昌公。鳌山书院建成后,培育众多科举人才。其中,清光绪年间 进士何文耀和举人孔广霖,嘉庆年间文林郎王麟五,同治年间郎中关献璐和武举人何在方等皆出自鳌山书院门下。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后,鳌山书院曾开办 女子学校。民国期间,也曾在此开办 初级小学、高级小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 惠正小学在此设办。新中国成立后,鳌山书院成为黄圃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经多次改建,原来书院的面貌不复存在,仅剩的鳌山书院原会堂门遗址存于该村的三社幼儿园内。

黄圃镇鼓楼坊报恩禅寺(黄圃镇摄影协会供图)

村内有中山市北部最大的宗教活动场所—— 报恩禅寺,经年香火鼎盛。报恩禅寺原名 观音古庙,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依葫山而建。据民间传说,因观音庙地势较高,庙门前两个大灯笼夜间光亮,宛如虎眼直射。位于其西南方的小榄镇民众望之心有余悸,恰有多名小儿早夭,遂被认为不吉利。小榄乡绅与黄圃鼓楼坊村民协商,愿意出资将观音庙移建他址。观音庙于1818年迁址重建于黄圃尖峰山山脚下。1964年9月初,迁建的观音庙毁于台风。香港观音山凌云寺主持释慧皆大师分别于1988年、1995年倡议捐资重修并扩建观音庙,并易名为“ 甘露寺”。1999年,由中山市民族宗教局接管,将黄圃甘露寺观音庙更名为“报恩禅寺”,聘请广州六榕寺高僧明一法师担任主持,报恩禅寺成为中山市重要的宗教场所之一。寺院占地面积667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建筑独具风格,荟萃中外的佛教艺术与园林景色浑然一体。大雄宝殿三尊金身大佛庄严雄伟、气宇非凡、栩栩如生,中间是释迦牟尼佛,左是消灾延寿药师佛,右是阿弥陀佛。两旁十八罗汉造型精巧特异,形态逼真。

黄圃镇鼓楼坊刘氏清燕堂(黄圃镇摄影协会供图)

村内现存主要宗祠有 刘氏清燕堂。刘氏清燕堂始建于清乾隆末年,位于灵古中街,坐东向西,宽14.7米。原为三进深厅堂,1949年初拆除临街的前座,现存二三进间。前座深9米,中座深10米,后座深8米,天井深8米,占地面积约1100平方米。镬耳山墙,龙舟脊,门面砖雕灰塑图形。抗日战争期间,潘惠(当地人称“高佬惠”)及其弟潘浩出资在刘氏清燕堂开办 难童收容所。该所收养孤儿130人,聘请一名教师,将年纪稍大的儿童集中于一室教学,一直办至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该堂开办 黄圃镇立小学,后扩大校舍改称灵古小学,“文化大革命”期间改称 培红小学。2013年,培红小学成为省一级学校,成为中山特色民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圃飘色传承基地和高跷活动训练基地;也是 广东省小学生足球传承基地。培红小学足球队一直是中山市小学生足球比赛的冠军队,多次吸引国外嘉宾前来学校参观交流,为中山市少年足球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黄圃镇培红小学(黄圃镇摄影协会供图)

鼓楼坊的 巡游飘色活动历史较久,影响较大。该活动源自明末清初的木偶戏。起初是在坊间兴起,村民在举行庙会活动时扛抬北帝神像巡游,祈求保佑安康太平、风调雨顺。后因木神像呆板不灵活,人们在木神像顶支插一铁条,上撑托一名小童,连同神像扛托巡游。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基本定型为把神像缩小塑造在细钢条上,并附加鸟兽造型作衬托,钢条上方支顶一名小女童,下方安插于木柜上,旁边装扮一小童作陪衬,组成一版“飘色”,由四位成年人扛抬上街游行。后来飘色人物内容由神像扩展至历史典故人物,并逐渐形成钢条纤细、人物造型巧妙的艺术色梗,辅以小童装扮,使色版造型灵动飘逸,世代相传。黄圃飘色自古至今为灵会、鼓楼、三社所特有,故俗称“ 三坊飘色”。“三坊飘色”1961年后一度停办,1994年复办,更名为“ 黄圃飘色”。 2007年,黄圃飘色成为广东省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传承人为苏照恩。

2013年在黄圃镇三社社区举办的黄圃飘色巡游活动

(黄圃镇政府供图)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保护古村落,就是守望乡村文化振兴的根脉。

文丨冯丽莹 、 播报丨蔡婉婷

编辑:陈琳琳

本文资料来源:《中山村情》

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山档案方志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9246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