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李官屯遗址(高柳遗址)

李官屯遗址(高柳遗址)年代为汉,位于阳高县龙泉镇李官屯村内。2018年12月25日,李官屯遗址(高柳遗址)被公布为阳高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文物本体为界,四周各向外延伸100米,李官屯遗址(高柳遗址),李官屯遗址(高柳遗址)简介,李官屯遗址(高柳遗址)-大同市阳高县李官屯遗址(高柳遗址)旅游指南

高陵考古要出大事情,请关注杨官寨遗址

李官屯遗址(高柳遗址)

去高陵考古现场的微博一发出,有朋自远方来电,与我探讨“高陵”墓主人身份的真与假,我听的是一头雾水。对于“是想成旅游热点而追逐市场效益,还是淡化浮躁风气专心考古研究?”的问题更弄得我一时语塞!后来我听明白了,我去的“此高陵杨官寨考古遗址”与朋友说的“彼高陵真假曹操墓遗址”根本不是一个地方,相对于社会上沸沸扬扬的“彼高陵曹操墓”,高陵杨官寨的考古遗址低调的有些被人淡忘。中国有句老话: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高陵考古要出就是大事。

从洛阳铲了解考古

我对考古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洛阳铲的名词上,那还是在《盗墓笔记》《鬼吹灯》的神剧中被洗脑的结果,洛阳铲就像魔术棒,无所不能。事实也是如此,从昔日的盗墓贼,到今日的考古专家,洛阳铲下一件又一件考古大事被探明、发掘,中国古墓葬最集中的洛阳邙山地区“十墓九空”,盗墓者用的就是洛阳铲这种工具。现代科技发展到今日,考古工具也是层出不穷,但是洛阳铲则被考古界认定为最基本的工具,每位考古工作者都需要从洛阳铲的基本功开始学习。这是我第一次步入真正的考古现场,也是第一次亲眼看到洛阳铲打下的洞洞。如果是在其它地面上这两个洞洞基本会被忽略掉的,但是在考古现场,这里的每一个洞都深藏着无法预知的大事。

一鸣惊人的杨官寨

十五年前的高陵还是个传统的农业县,没有这么多的高楼。在距离泾渭河交汇处不到4公里的土塬杨官寨时常会出现人骨、瓦片,在文物大省陕西,这些现象立即引起了考古部门的注意。经过先遣小分队洛阳铲的一顿勘察,事情越来越大。从2004年起至2008年的四年时间里,一座庙底沟时期唯一完整的环壕聚落遗址被挖掘出来,立即引起了轰动,成为2008年度中国十大考古项目之首。

考古现场的芳华

考古工作是一个人一生的事业,除了必备的专业知识,还有就是认真细致的责任心。在学术界,没有比考古工作更较真更执着的队伍,来不得半点虚假,实事求是,以实物为依据,不断发现和更改新的历史。为了一个考古项目,考古工作者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留在了挖掘现场。

发掘似做手术如绣花

我觉得做考古挖掘工作的老师们都有两个过硬的基本功,一个是蹲功,进入到挖掘现场他们往往一蹲就是小半天,像我这样的胖子是做不了挖掘工作的。另一个功夫就是耐心细腻,现场挖掘工作是在用小铲刀一点一点的剥剃中进行,是在用刷子的一点一点刷出来的,像外科医生一样一丝不毫的给文物做着手术。在室外的环境下,风吹日晒,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做不到的。

精美的墓穴列阵

杨官寨遗址被列入2008年度十大考古发现仅仅掀开了冰山一角,随着洛阳铲勘探区域的扩大一个又一个的图样犹如谜一样的出现。从2015年开始的两年多时间里,陕西考古研究院在原遗址的东北部9万平米的范围内发现大型墓葬群,初步推测墓葬总数可能2000多座。目前发掘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清理墓穴300余座。与杨官寨一期发掘的环壕、门址、窑洞、墓葬为同时期,由于随葬物极少,可确定为百姓墓群。每一个已发掘墓穴盖着一个蓝色的玻璃瓦棚,为了防止雨水的渗漏。

神奇的墓穴

151号墓葬中是一具保存相对完好的遗骨,但右手手腕以下却没有掌骨和指骨。在进一步的发掘中,考古队员在遗骨的大腿骨距离臂骨25厘米左右的地方发现了缺失的手掌遗骨。这种位移已经超出了自然位移的范围,因此专家们推测这个人的手腕应该是下葬前就被斩断了。这是否就是传说中“壮士断腕”典故的出处?“壮士断腕”出自唐窦皐《述书赋下》:“君子弃瑕以拔才,壮士断腕以全质”。意思是说勇士手腕被蝮蛇咬伤,就立即截断,以免毒性扩散全身,作事要当机立断,不可迟疑、姑息。在另一座墓室的遗骨喉部则插着一支发笄(j),虽然没有充分的线索证明结果,但是“一笄封喉”则是这个人毙命的主要原因。

这里的墓室均由土层直接挖掘而成,为偏洞式,四壁没有砌筑物,没有棺椁,面积不大,仅仅能放进去遗体,个别人骨附近发现有疑似包裹物。虽经5500年的历史,人体骨骼均保存完整,四肢摆放整齐,足部大多并拢,骨骼没有碳化现象,这与此地黄土的密实程度有关系。墓室内虽没有大量的随葬品出现,但是一些特殊的现象还是值得深入研究,比如一女性腹部的胎儿头骨,还有一具抱着龟甲的孩童遗骨。而部分人骨有佩戴骨簪、陶环、石环等,这是关中地区首次发现该类现象。

176墓穴埋葬的是一位巨人,仅骨骼就达2米,按现在人体对照,可以比肩姚明。这位墓主人有可能的身份是一位画师,因为这个墓穴内出土了一块颜料,颜料是经过提纯后纯度很高的赤铁矿,加工十分精细。最为重要的是在颜料中发现有动物胶类的粘合剂,这是目前所知国内最早粘合剂实物资料,表明庙底沟文化先民已经掌握了十分精细的颜料加工工艺。

考古不是挖宝

第一次进入到考古现场,一切工具甚至于符号对于我来说都是新奇的,手铲、刷子、斧头、凿子还有铁锹、手推车,这些工具在上个世纪就时常出现的东西在考古现场仍然是常用设备。看似平常的东西依然会创造出不凡的事情。历时两年的发掘目前已进入尾声,在考古现场,规则地排列着几溜土台,考古术语那叫关键柱,关键柱的前身是探方。探方由主体、隔梁、关键柱三部分组成,关键柱就是隔梁的交汇点。现在隔梁都已打掉,关键柱也正在拆除中。即便是如此,施工的师傅也是拿着铁锹在一层一层的剥离。

墓葬填土采取半剖面或多剖面结合的发掘方法,逐层发掘,而且还要遵循图、表、文字、照相、录像相结合的原则,保证及时做好记录、取样以及现场文物保护工作,这样的工作量是巨大的。常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考古遗址中外行人就连热闹也不一定能看到,实在是很枯燥的。

杨官寨遗址出土的“镂空人面深腹盆”极为罕见,上面有一个人面的模样,眼睛、嘴巴中空,中间有突出的鼻子,形象十分可爱,酷似现在流行的QQ头像。这种“镂空人面形”的器物至今在中国仅发现了两件,另外一件是出土于山西吉县沟堡遗址的“人面形筒状器”。

抢救性的考古

我国目前的考古工程分为三种情况,一是配合基础建设工程的考古,二是抢救性的考古,最后才是为了解决一定的历史问题小范围地选择组织的考古,很少主动发掘。当我借助无人机鸟瞰挖掘现场的环境时,内心还是为之一振。一侧是正在逼近的农村大棚,而另一侧则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夹缝之中的考古现场如果不是在两年前开始发掘,现场情况真是不堪设想!

西安建城史或将被改写

杨官寨遗址汇集了仰韶文化时期庙底沟文化和半坡四期文化的特征,尤其是遗址北部唯一保存完整的环壕聚落,距今至少有5500余年了,是中国文明形成中的一个重要节点。环壕聚落被一道周长约2000米的壕沟围绕着,壕沟宽9-13米,深2-4米。环壕围住的聚落面积达24.5万平方米,相当于40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这是目前人们所知面积最大、同时期内唯一保存完整的大型环壕聚落遗址。环壕在当时可能为护城河,起着防范外族攻击、保护聚落的作用。在一期发掘中,出现的环壕聚落可以证明当时已经十分繁华,然而却没有找到墓葬。这次发现的墓葬群不仅揭开了这一谜底,也是以此为坐标寻找东区墓地对应的东门遗迹和中央大道。如果这些推论得到证实,杨官寨遗址早期城市雏形就能大白于天下

正如杨官寨遗址项目负责人杨利平所言:“杨官寨遗址位于庙底沟文化分布的腹心地带,聚落规模巨大,还建造有大型环壕、中央池苑等遗迹,加之大型普通居民公共墓地的发现,这些都向我们揭示了杨官寨遗址为当时社会大型都邑。如此一来,我们或将西安市的建城史、建都史提前至5500多年前。

第一次走进考古现场,触碰5500年前的泥土,这份心情既凝重而又喜悦。对于只知道洛阳铲的考古盲来说,这是一次开眼之旅,也是学习之旅,给我的人生也留下了最美的一篇。而我更是期待一个新的历史时刻的到来,随着杨官寨遗址的进一步发掘,古城西安最早的都城诞生地在高陵,建城历史将由现在的3000年延伸至5500年,西安是世界已知的最古老的都城。英国考古学家保罗G巴恩说过:如果我们要知道我们正在去向何处,那我们就需要追溯我们的轨迹,去看看我们来自何处……

遇见已是美好,尘封便已倾城。

本图文(未标注图片)为搜狐号作者原创,未经允许严禁转载和商用,侵权必究。

柯桥的官山越窑遗址发现高规格越窑青瓷残片,莫非这里曾是官窑?

近日,考古专家在柯桥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灶官山越窑遗址,发现了高规格越窑青瓷残片,引发业内人士对官山遗址前身的猜测,莫非这里曾是真正的官窑?

日前,在柯桥区平水镇剑灶村的柯桥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灶官山越窑遗址,绍兴市文史研究馆工作人员意外发现了精美的越窑青瓷残片,其中包括一片越窑青瓷八棱壶和一片刻有鹦鹉纹的越窑青瓷残片。这片越窑青瓷八棱壶残片呈青绿色,釉色柔和,质感紧实,棱角分明。绍兴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杨水土:“这种器型我们可以推论它拉坯的难度,还是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釉色,都已经接近当时北宋时期官窑的工艺水平。”

柯桥区官山遗址位于平水镇剑灶村一座海拔40多米的小山坡上,占地约60多亩,1987年7月24日,“上灶官山越窑”被当时的绍兴县人民政府确立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剑灶村党总支书记沈立波告诉记者,他们小时候在这一带玩耍,经常能捡到瓷器残片。柯桥区剑灶村党总支书记沈立波:“现在碎片也有捡出来的,这个窑址应该也有一定的价值,我们原来村里人说,官山窑烧出来的东西都是送到官府里去的。”

考古专家告诉记者,对于越窑青瓷的制作,业界历来有“十圆抵一方”的说法,意思是烧制方形的越窑青瓷难度比圆形的难度要大得多。越窑青瓷八棱壶叫琢器也叫镶器,壶身是方形的,拉胚的难度非常大,而另一片刻有鹦鹉纹的越窑青瓷残片也达到了较高的工艺水平。越窑青瓷爱好者任和成:“刚刚那片残片制作工艺的高度完全符合唐宋时期那种高品质青瓷的品种,相当于秘色瓷,和它后期的工艺非常接近,有这样精致的残片标本,窑址很有价值。”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官山越窑遗址的瓷土含铁量低,是优质的烧瓷用土;剑灶村是越文化的发源地;加上官山窑址名称里有个“官”字,都令人对官山越窑遗址的“身世”产生了猜想。当然,官山越窑究竟是不是曾经的官窑,目前还有待出土更有力的越窑青瓷实物才能予以佐证。

(来源:柯桥台)

杨官寨遗址!一个中国最早的城市遗址!

作为西安人,咱最骄傲的是啥?

当然就是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

我们生活的这个古都

历史悠久、文化厚重

说起来简直就是满满的自豪感

目前的官方资料显示

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

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

3100多年建城史

1100多年的建都史

BUT!更重磅的来了

最近考古学家又有了惊人的发现

西安建城史、建都史或可提前至5500多年前!

中国数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源头何处寻迹?西安作为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根脉是否还有时代更早的实物佐证?距今五六千年前生活在关中地区的史前先民如何实现“入土为安”?随着西安高陵杨官寨遗址的深入发掘和研究,探究这些问题的蛛丝马迹逐一显露。

庙底沟文化大型墓地首次发现

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文化墓地发掘区航拍

据杨官寨考古队领队杨利平介绍,这片墓地位于西安高陵杨官寨遗址聚落环壕外的东北部,西距东段环壕约530米,总面积在9万平方米左右。目前实际发掘面积约3800平方米,已发现庙底沟时期墓葬339座,墓葬分布的极为密集,初步预测总数在2000座以上,规模空前。

据介绍,本次清理的墓葬以偏洞室墓为主,兼有少量竖穴土坑墓和半洞室墓,其中的偏洞室墓葬当属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同类遗存,将偏洞室墓的出现年代提前了近400年。

聚族而葬,“国家公共墓地”初露端倪?

竖穴偏洞室墓M283

本次发现的庙底沟文化墓葬规格基本相近,都是小型墓葬,且随葬品非常少,对比早年在杨官寨遗址聚落环壕西门址两侧大量出土成层分布的完整陶器,二者之间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反差,因此推断这批墓葬应该是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时期普通居民的公共墓地。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该墓地内的墓葬分布如此密集,但目前尚未发现有任何一例庙底沟时期的墓葬之间存在有打破关系,且所有墓葬均排列较为整齐,在部分墓葬开口平面的东端或西端发现有圆形的疑似柱洞遗迹,推测有可能为“幡”类墓上建筑遗存,用来标识单个墓葬的位置,证明当时的人们在营建墓葬的过程中曾经过一定的整体规划,类似于后代文献记载的“凡邦中之墓地,万民所葬地”,并可能有专人负责管理和维持。

西安建城立都的最新佐证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其中最早在西安建都的朝代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年前的西周。

而通过近年来考古人员在杨官寨遗址开展的考古发掘工作,已经基本厘清了该遗址的整体布局结构,在该遗址范围内发现的建造有大型环壕的庙底沟文化聚落、两侧成层摆放大量陶器的西门址、环壕内部疑似堆土迹象、聚落中央的人工水利设施等,加上本次发现的东区大型普通居民公共墓地,无疑勾勒出了一个早期城市的雏形。

下一步,考古队还要探寻西门址外可能对应的高等级贵族墓地、东区墓地可能对应的东门遗迹和聚落内部中央大道,如果这些推论都能得到证实,那么杨官寨遗址作为庙底沟时期关中地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聚落的都邑性质必将展现无疑。如此一来,西安市的建城史、建都史或可提前至5500多年前的庙底沟时期。

最早中国何处寻迹

杨官寨遗址鸟瞰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大致是从距今6000年前左右开始出现明显迹象,具体表现为人口规模增加,大型聚落出现,文化高度发达等等。而距今6000至5500年的庙底沟文化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共同体,其分布范围以关中地区为核心,并向周围强势扩张,东达大海,西至甘青地区,北到长城一线,向南已越过长江。

杨官寨遗址作为庙底沟文化时期的一处中心聚落,其规模巨大的聚落、环壕等,无疑需要动用相当多的人力才能修建完成,而这仅凭杨官寨一个聚落的人力是不可能实现的,这表明当时这样一个聚落已经具备了组织周边区域和聚落的人集中到一起开展大型工程的能力。加上本次大型居民公共墓地的发现,这些都向我们揭示了杨官寨遗址是一处带有都邑性质的大型史前聚落遗址,很可能就是最早中国的雏形, 并为后来国家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打下了基础。

>>知道一下

什么是庙底沟文化

仰韶文化中期以庙底沟文化类型为代表,因首先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而得名。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相当于黄帝文化,其遗址中所出土器物的特征与黄帝时代所发明使用的器物等相一致。其分布中心在河南、陕西、山西三省,范围较大。

来源:西部网

编辑:张博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9177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