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落笔洞

落笔洞在三亚市荔枝沟镇境内,距三亚市区约15公里。洞位于一座造型奇特的小山峰上,为天然石灰岩溶洞。洞口高约12米,宽9米,深18米,洞中央有两根钟乳垂吊,形如巨笔悬空。传说古代时笔尖水滴不断,人若以手接此水,便会文思敏捷,下笔成章。洞底地上数块形如砚台的大石块,传说是神仙用的笔砚。两根“巨笔”遭到破坏,现洞顶仅存半截残迹。落笔洞内有不少石刻,其中“落笔洞洞洞笔落”、“尖峰岭岭岭峰尖”两句诗,顺念与倒念是一样的,颇有意味,令人回味无穷。

交通:汽车总站乘7路车到三亚学院。下车校门口就是落笔洞,3元票价。

落笔洞

地址:三亚市田独镇荔枝沟乡印岭

类型:洞穴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电话:0898-88272439

开放时间:

8:00-18:00

门票信息:

门市价:3.0元

刚峰说三亚/落笔洞探秘

刚峰海南历史文化系列随笔集:

落笔洞 海南最早原始人类遗址探秘

落笔洞,座落在三亚市东北方向14公里的荔枝沟镇一座名叫印岭的山上。说它是座山,到不如讲它是座丘。高不过110米虽有些耸秀,但没有山的宏伟,说它是是座丘可形状却有些山的独特,在一马平川的大陆架上,此丘,远远望去,却象古王朝一枚硕大无比的玉玺,置放在案头。印岭,由其形而得名。

印岭还有一个名字,名叫“落笔峰”。

落笔峰是由石灰岩组成的,其形自然有些奇妙,尤如桂林一带的山。即为峰,便有垂崖如削、峭壁如劈、石猴嬉耍之怪状;即为峰,便有古树虬石、百花攀崖、百鸟欢唱、白云缭绕之美景。

“落笔生辉”,便成了古崖州八景之一。

其实,落笔峰的景色,虽有些特别,但充其不过为小景。此景成为八景之一,在于峰中的洞景的独特。

正如所有的石灰岩组成的风景一样,落笔峰中的溶、岩洞连环相通,钟乳石奇形怪状。最为值得一提是,此峰正南面内有一高约十米、宽约八米、深约十八米的山洞,内人两根巨大的钟乳石重吊洞顶,形如悬笔,笔尖有少许水滴,潺潺而下,融发人的无穷遐想。

这就是著名的“落笔洞”。

由“落笔洞”景色而派生出来的文化,成为黎、汉民族迥异的标志。

黎人世居于此,虽没有自己的象形文字,但结绳记事,却把黎人的聪明才智都凝固在这根草绳上。

关于落笔洞的来历,最早的传说,则是黎族人民间流传的一个英雄故事。

故事的主人叫董亚律,因不满官府欺辱,率领百姓反抗而遭官府追捕。他率黎族青年用弓箭、石头、山刀和官兵搏斗,英勇无比,无奈寡不敌众,只得且战且退,退却中,突然被一座巨大山石挡住,形式急下,董亚律拨出弓箭对准巨石,怒射一箭,将巨石射开了一个大洞,他们以洞为依托,与官兵顽强斗争,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获胜后的董亚律却出不了洞,进洞所带的两支笔,后来就变成了两支如笔的石柱,悬吊在洞顶,日夜滴着仙水,被后人称为神仙之笔。

神笔对于用功、孝顺、和友、谦让的人,赐给幸福。喝了仙水的人会文思敏、聪明智慧、发财致富、延年益寿,谈情说爱,马到成功;神笔对懒惰、贪婪、残暴、无情的人,就是跪上一年乞求,神笔巍然不动,仙水总滴不下来。有一次,一个无恶不作的财主,由于接不到神水,一怒之下,用手把笔尖打断,他的手也断了半截,鲜血直流,后来呜呼完命。

“落笔洞”由此而得名,不能不佩服黎族先人的聪颖。

这则英雄的故事,不仅表达了黎族人民的正直、善良、刚阿不屈的禀性;同时,也把黎族人民渴望美好的愿望寓于洞穴中,更是把黎族人嫉恶如仇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个故事流传甚久。在三亚,几乎每个景点都有一则美丽、英勇的动人传说,这些传说巳被收编成册。编书者名叫周忠良,也是黎族人,是三亚黎族人的首领,官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听在市委开小车的阿章师傅说,他小时候,经常到落笔洞中去喝神水,居住在荔枝沟一带的黎族人,每逢喜庆节日或出远门,都要进洞内喝仙水、祈平安,巳成为一种风俗。可见,“落笔洞”在黎族人心中的地位。

黎族人对落笔洞的礼拜,还表白在洞内的壁画上。洞穴内许多用朱砂画着的牛、羊和男女人形,虽年代久远,但仍旧可窥其祭神的神秘。

每个民族都有其思想和艺术形式,不同的民族只不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对落笔洞,黎族人祀祖、祈拜的图画画形式;而汉族的文化人则选择寄情抒怀、托物咏志的诗词比兴手法。

落笔洞的风景是谁最早发现并摩崖石刻于洞穴,长期以来成为悬案。

据《崖州志》记载:洞左刻“落笔洞”三字,字大尺余,未知何人所题,旁有“维山”二字,余模糊莫辩。

应该说,发现落笔洞,并题诗摩刻者,肯定是汉族的知识分子。从洞穴内现存的诗中来看,咏景抒情者甚多,非常吻合当时士大夫的心态。据考证,这些诗,大部分成于南宋至明未年。南宋,虽政治上摇摇欲坠,可却是中国文风云蒸霞蔚最好时期之一,几代皇帝偏爱呤诗填词作画,颤弱的赵家王朝重文轻武,失志的士大夫们只好以笔作诗,发泄内心的不满。

崖城,虽远离中原战火,可一批批被流放的知识分子与大部分不得志的地方官,毋忘国事,在这块穷乡僻壤中,总要找一个能寄托理想的地方,抒发志向。

“落笔生辉”,吻合了这个祈望。其实,这是所有天下读书人的美丽愿望!

几乎中国的知识分子都秉乘一个怪病:十年寒窗、学富五斗、笔下生花,然后,出仕入阁,修身、济世、平天下。上可指点江山,下可安身济命。于是乎,一代一代人演绎着多少以笔书写人生的悲剧。奇怪的是,无论是偶尔成功的知识分子,还是落拓失意的文人墨客,都将笔作为一种谋生的工具,世世代代得以继承,并自以为神圣的事业而自豪不巳。笔,不仅仅为工具,而是生命的组成部分。

多少人,为手中的笔而流离失所;多少人为笔,而妻离子散、命丧黄泉。可悲的是,许多人至死都不得醒悟。

这不,一大批因笔而得罪权贵、失意龙庭被贬谪而来到这荒蛮之地的知识分子,一见到这洞内神笔,便禁不住又旧病复发,一个个挥毫摩刻,将自己的思想发泄在这个洞穴内。

好在当时的皇上到也大度,加之当时交通不便,山高皇帝远,也就没有计较。否则,若此事摊在我们所处在的文革时期,不关大牢,也要打成现行反革命。

宋王朝对知识分子还是比较尊重的,几乎很少杀读书人。不象后来的明、清两朝,杀士杀得血流成河。赵构杀岳飞,也不是当知识分子杀的,而是以违抗军令斩的。因为那时岳飞官至元帅,不是文官编制,并且,岳将军一生中唯一的文学作品,一首题为满江红的词,也没下令禁止出版发行。在宋王朝凡三百余年间,很少看到哪位知识分子因文学作品而获罪被杀。

虽因一些人因言而获罪,被处于流放,但也没有剥夺其发表作品的权力,权当是体验生活。由此,作家们的作品,反而少了些矫情造作,一些名篇、名作、名家、大师,在宋王朝三百余年中,毗毗皆是,群星灿烂,成为中华文明史上较为壮丽的一页。

盘石凌空列翠屏,呀然一洞野云屙。

乳悬自结乾坤液,怪石犹疑蛟唇精。

天马高蹲岭树碧,玉泉细溜石苔青。

奇观海上神仙宅,落笔应知亦浪名。

这是落笔洞内现存的比较清淅诗,在此值得一提。此诗后有:成化庚子正月之晦,钦差督学校广东按察司佥事晋江赵瑶书的字迹。

实事求是,这首诗实在是写得一般,且不论平仄韵律的工整,意境也一般。然而,作为一名福建籍的广东省检察院的高级检察官出差来到三亚,在工作之余、考察之毕、酒足饭饱之后,不去泡歌厅、搂小姐,却有雅兴来游落笔洞,并写诗抒意,也算不易。虽算不上写景高手,但毕竟不是专业作家,且基本上把落笔洞的景色写得还是有些诱人,为后人留下了落笔洞作为“崖州八景”之一的镌永风景。

另一首诗曰:

仗剑登临石径微,仙风阵阵袭征衣。

日筛峰顶金千缕,云锁山腰玉一围。

啖果玄猿惊客啸,衔花青鸟傍谁飞。

欲传彩笔无缘梦,强步前题载咏归。

右署:大明成化已亥岁仲秋守崖千户洪爵和前韵。

一读此诗,就知作者是位军人,荷枪实弹,后面有可能跟随一邦弟兄来到落笔洞。这位守崖城的千户,属于什么级别?我不得知,估计相当三亚县级时候的武装部长,也就是正团。这位正团级干部,少年时一定是位文学爱好者,否则不会自叹无缘神笔的梦,况且,诗写得强梁霸气。

查不到,明朝成化年间,三亚一带有什么战事,或是否有黎人聚众闹事。但从诗中可窥见,这位千户一定是刚刚打完胜仗偶尔路遇落笔洞而驻足赏景的。噍:手拿武器登山,任清风吹抚着军装;金灿烂的太阳照着峰顶、白云绕着山腰;淡果的猿猴吓跑了,衔花的鸟儿也飞走了;看着那么多文化人留下的诗词作品,只叹自己当年没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从戎几十年,枯燥的军旅生活、腥风血雨的生涯,使他更加感叹自己人生的阴错阳差。这首诗写得挺朴直,一位武夫能有如此的文学素养,也属不易。

检察官与武装部长的诗,至今还留在洞内。

奇怪的是,这个被文人们列为崖州八景之一的景点,至今没有看到名篇佳作留传于世。是岁月太久,崖壁被磨蚀了?还是当时的文人们没钱买个书号自费结集出版?今无从考查。然而,“落笔洞”三个浑然恢宏的大字,却在1984年被文物工作队考证,系元朝至元年间海北海南道宣慰云从龙所题。

云是当时的海南领导,他为何要题词?是当时的策划者就象当今的旅游景点被开发后,找一领导题词一样寻求点名人效益?还是云领导本身亦是作家出身?我不知道。

我只从史料上查到,云从龙是元朝驻琼的一将领,因讨伐崖州的陈明甫号称“三巴大王”叛乱而有功,被新朝擢官而常驻海南的最高军事首长。“三巴大王”其实是三亚当时义军的首领,总部设在鹿回头一带,辉煌时,有将士近万人,船只近百艘,然而,这些由当地农民与渔民组成的“乌合之众”抵不过训练有素的正规军,云将军当时被朝庭从广东派遣过来,不到期半年,便大获全胜。从此,云将军在海南任官,并传宗接代,后虽殁在广州,然,其生活在海南的子孙主要居住在文昌一带,清未民初有一支赴南洋发展,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云氏在泰国官至财政部长,并成为东南亚一带的名门望族。

云从龙,字无心,号维山,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中进士,初授湖广邕(今广西南宁)安抚司判官,后调琼州,在琼管安抚都监先后任管辖、黔辖之职。云从龙的父亲云海,籍陕西巩昌府陇西县,南宋理宗朝(1225-1264)中进士,官至陕西路兵马总官,入元不仕,云从龙在琼州为官后,云海与夫人苟氏随之渡海,落籍文昌,晚年一直在海南养老至去世时墓葬于文昌紫贝岭。

2000年初,有内蒙来的云姓学者来海南考察,我亦有幸陪同,并得知云姓仍是蒙族的望族,当年的内蒙自治区的主要领导便是云姓家族人掌权,他来海南主要是考察元朝时云姓家族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后裔现状。居住在文昌的云姓便是当年从内蒙而来的一支,亦是题写“落笔洞”云从龙将军的次子云铉的后裔,从元至今,云姓在琼已繁衍了20多代,遍布文昌22个乡镇125个村庄,也有散居在琼山、琼海、临高、海口等地,岛内有四、五万人。

海南云氏明清两代人才辈出,贡、监生多达40多人,也出过几个在海南著名的作家,民国时,云氏将、校官多达50多人,学科界的博导、专家学者也有50多人,特别是清末民初第一个去南洋的云氏子弟云崇对(1840-1903)20岁左右只身闯南洋谋生,后成为富翁,在泰国创办琼州公所,成为著名的侨领,其5子均成为鼎鼎有名的泰华企业家与泰国政府高官,此为后话暂且不表。

1992年3月,广州中山大学文物培训班的学员,在落笔洞游览时,忽然拾到了几颗古人类化石,这一纯偶尔的发现,成为考古学家关注的焦点。

同年12月,由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的考古队开赴三亚,进行了为期三周的考古发掘,出土了40多种多种动物遗骸和10件石器、骨器。专家们断定,这是一个古人类遗址。考古队将这一发现的古人类暂命名为“三亚人”,年代为距今10642+207年,属旧石器时代未期。从而,把海南人类的历史提前了二至三千年。

三亚人遗址是迄今为止,我国旧石器文化分布最南的一处遗址,它与大陆华南沿海地区同时代的文化遗址十分相似,反映了海南岛同大陆,早在一万多年前就有了某种文化上的关联。

这种关联,却引发了我的趣想。

大家知道海南没有人类起源的三个要素,一万年前这些人类的先祖是何处所来?学术上有二个版本,一是马来人种,一是华南猿人。马来半岛是如何来的依据不多,而来自华南的猿人又是如何渡海而来?我有一个假说,那就是通道说,万年前的琼雷大地震前后,马鞍岭火山爆发前后,琼州海峡还没有形成当今的横断大陆海面,或隐或现还有些礁石通道。

试想,数万年前,华南一带的古人类,在经历了某种自然或非自然的因素后,氐族的首领们,带着一拨拨携老扶幼的队伍,浩浩荡荡开始了向海南岛迁徒。

他们是怎样渡过白浪滔滔的琼州海峡的?我想象不出来,总之,这批人中的幸存者来到了海南,来到了三亚,寻找到了象落笔洞这么一个好的生存环境。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三亚的落笔洞人是中华民族最早祖先的渡海者,海南亦是中华民族海洋文明的摇篮!

三亚落笔洞这个古人类遗址的价值在当今提倡大力发展海洋文明大氛围下,三亚的旅游文化或许就增加了一个新的亮点!

应该说,人类从猿猴进化初期,还未脱离动物的本性,在大自然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洞穴是人类最好的家园。我们的祖先,将野兽赶出了洞穴,钻木取火,烤着猎物的尸体,充吸着动物的蛋白质,一步一步,从野蛮走向文明,从洞穴走向河流,筑土造城、集资建房,才有了今天的城市。而再厉害的凶猛野兽也不得不躲进我们祖先遗弃的洞穴中惊慌喘息。

想象不出这支渡海过来的祖先是怎么找到落笔洞的?又是怎样与野兽进行激烈又残酷的战争,而把野兽赶跑的,总之,人类繁衍下来了。

从出土的石器来看,三亚人所用的石刀、石斧其形状与华南沿海的同时期的古猿人所用的石器大致一样,亦可佐证他们之间的某种亲缘关系。假若我的这一设想能够成立的话,那么,落笔洞的“三亚人”,则是最早来海南的开发者。也就是说,一万多年前,人类就发现了海南岛屿的价值,并为此进行了大规模的迁徒。

中华文明素称上下五千年。

最近在湖南一处考古发现,又向前推进了一千年,就算六千年。

然而,有文字记载,中原文化对海南的统治,则是在汉武帝征伐百越后,设置南方三郡,崖州属象郡而开始的,这种历史最长也不过三千年而巳。还有三千年的历史,海南的文明到哪里去了呢?这其中,是否还有多少次民族的大迁居呢?

据史记载:海南的黎族是百越族的后裔。世居南方的百越与世居北方的华夏族一样都是当时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当以黄河文明为主导的华夏族一统江山后,南方的百越人便在无数次战争中颠沛流荡,其中就有一族迁徙到了海南,成为当今的黎族。这也就是当今的黎族与居住在云南等山地的其它少数民族有着许多共同的风俗民风,甚至与居住在台湾原住民在血缘上有共同的基因关联。

其实,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民族迁移同化异化的历史。

为了生存,人类祖先,总是要从贫瘠的地方到资源丰富的地方去求发展的。通过暴力与战争,强大的部落,总是要同化、淘汰弱小的氐族,就象动物的生存竟争法则一样,人类只有在这样的同化、异化的过程中,逐渐地走向进步与文明。

纵观历史,人类就是一部竟争、搏杀的战争史。

先进的文明,总要战胜、同化、淘汰落后的文化,这是一条历史的规律。落笔洞古人类遗址所带给我们的思考,对海南的过去、现在,甚至将来,都意味深长……

《三亚地名故事》| 落笔洞的传说

编者按:

地名是一种历史的记忆、民族的追思,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美丽的三亚,你我共同的家园。三亚,这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三亚的地名,也蕴藏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就是一段传奇。我们将连续发布三亚地名故事,通过阅读故事,进一步走近三亚,更深层次了解三亚,从而更爱三亚!

(落笔洞)

落笔洞

古时候,有一位美尚美亮(黎话,指美丽漂亮)的黎家美温(黎话,指姑娘)叫亚娘,流落到候毛(黎话,指神岭,今落笔洞)。天上也有一位仙郎下凡到候毛游玩。他俩在洞中相遇,倾心相爱,结为夫妻,生活在候毛洞里。

不久,天皇得知仙郎违反天规下凡,长期未回天宫,十分生气,便派天兵天将前去捉拿仙郎。仙郎哪能忍心丢下已经怀孕的妻子呢?他不愿返回天宫。天皇更加愤怒了,又派雷公电母来轰击仙郎,仙郎终于被捉回天宫。

那时,亚娘也被雷电轰击而昏迷过去,当她苏醒过来时,已不见仙郎哥了,只见洞里挂着仙郎留下的神箭和神笔。神箭和神笔就是落笔洞中形如吊笔和箭条的钟乳石,落笔洞因此得名。

三年后的一天晚上,亚娘突然听到肚子里的孩子叫起来:“母喂母!鸡叫了没有?”亚娘又惊又喜,答道:“鸡没有啼。”孩子每叫一次,她的肚子就绞痛一阵。过了一会儿,肚里的孩子一次又一次地问:“母喂母!鸡啼了没有?”亚娘实在忍受不了疼痛,就应道:“鸡叫了。”

亚娘的话音刚落,孩子立即从娘肚子里跳出来,他提前出世了,啊!原来是一位王子。王子痛恨天皇迫害他的父母,立即从洞壁上拿起神箭,张弓向天宫射去,神箭正好射在天皇龙座椅背上。原来天皇每天鸡叫才上朝,王子报仇心切,时辰不到就出世并发箭了。这一箭吓得天皇惊慌万分,他知道人世间已有王子出世,便派天兵天将下凡追捕。

南天神母知道王子出世要遭到不幸,便派了一船神兵开往侯毛相助。当大船将要驶到候毛时,因错过时辰,海水退潮了。大船翻底朝天,变成一座山岭,即现在落笔村委会亮坎村(也叫良坎村,现称中园村)南面的“船岭”。神兵全部落水变成长腿青蛙。

王子看见天兵天将追来,便骑上天马挥刀迎战。当天马将要飞跃之时,却忽然变成石马,尽管王子用力鞭打也无济于事。他一怒之下右脚用力一踩,石板便印下深深的足迹。现在可看到山顶上的石马头,石马头下面的石板上还留有这一足痕。

王子一人难以敌众,处境十分危险。这时神母变成一片白云飘过来,王子便坐着白云飘落在天涯海角的一块大岩石上。天兵天将又紧追过来,王子无路可走,只好请求大石救援。大石立刻裂开一个大口让王子入内躲藏起来,但在大石合口时,王子的战袍一角被夹在外边。神母看见了便变成一只老鹰飞来遮挡。一位天将变成一只天狗追来,把老鹰赶走,发现王子躲藏在大石里,便向天皇报告。天皇命令火神喷火把大石烧焦,王子被烧死了,大岩石也被烧得裂开一条缝。这大岩石就是现在刻着“天涯”二字的大岩石,其左边现有一条裂缝痕迹。

END

来源:三亚 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

民政为民 民政爱民

三亚市民政局

有温度的便民平台

给我点 赞和 在看哦

史前文化遗迹:“三亚落笔洞人”寻踪

模拟的原始人生活场景(资料图片

落笔洞(资料图片)

在落笔洞中发现的人类牙齿(资料图片)

落笔洞有多个溶洞(资料图片)

落笔洞遗址

落笔洞遗址小山洞

三亚落笔洞史前文化遗址,正式发掘于20世纪90年代初。考古发现十分丰富,不但有大量的石器、骨器、角器和炭屑灰烬用火痕迹等文化遗存,还有华南虎、亚洲象、豹、熊、貘、水鹿、赤鹿等多种动物化石和数万枚螺、蚌、蚶、蛤类贝壳。尤其重要的是,还出土了人类化石:13枚牙齿和1块距骨。专家鉴定,这些化石至少代表3个个体,老中青皆有。根据其形态特征判断,应属于晚期智人(“新人”),在解剖学上,和现代人的体质形态已基本一致。学界称其“落笔洞人”。经碳十四测定,“落笔洞人”生存年代大约在距今一万年前。“落笔洞人”是我们迄今为止所知道的三亚地区最早的居民。神秘的远古先民如何来到这天涯绝地?他们究竟从何而来?何时而来?为何而来?

有学者认为,“落笔洞人”可能是在距今约2万至1万多年时,通过因大理冰期造成海平面下降而出现的琼州海峡陆桥,从岭南地区迁徙过来。据说,与“落笔洞人”同时迁徙过来的还有一批活动在华南地区的动物,如华南虎、亚洲象、长臂猿、貘、熊等。虎们象们和原始先民们,都抓住了天赐良机,一同到三亚“避寒”来了。

这种说法看似不无道理,细想却颇为可疑。大理冰期大概从7万年前开始,到1万年前结束。冰期中地球上大量的水凝结成巨大的冰川聚集在陆地上,从而使全球性海平面大幅度下降,出现了诸如白令海峡陆桥等等天堑变通途的情形。于是早年便有人类学家猜想:亚洲大陆上的古人类可能是从西伯利亚通过“白令陆桥”,经由阿拉斯加迁徙到美洲的。所以近年便也有海南学者关于“琼州海峡陆桥”的类似揣测。且不说“白令陆桥”大迁徙的猜想现在受到了美洲考古新发现的挑战,琼州海峡的历史毕竟与“白令陆桥”也大不相同。再说,大理冰期时,虽然我国气候普遍寒冷,但低纬度亚热带的华南地区会寒冷到华南虎们、古先民们都适应不了而仓皇逃避吗?况且岭南与海南气温相差几许?何至于为之而跋山涉水千里迁徙?

2007年12月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和人民网刊发新华社记者郑玮娜报道:“近日,在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信冲洞和红林三队采石场,考古人员首次发现了巨猿、熊猫、猩猩、犀牛、貘、象、硕豪猪等近20种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化石经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子自旋共振法测定,为距今40万年至60万年前。因为巨猿、熊猫、猩猩等动物的发源地都在大陆,所以,该重大考古发现证明,在40万年前,海南岛与大陆是相连的”。你看!不须多少万年等一回,不须冰期陆桥的出现,各种生灵早早的就来到这方宝地生息繁衍了。

其实,地质学研究已经表明,海南岛和雷州半岛,在地质构造上同属华夏地块的延伸部分,250万年前本来就相连一体。如果不是后来火山活动使之断陷形成琼州海峡,就不会有如今的海南岛而只有曾经的“琼雷半岛”(姑妄名之)。“琼雷半岛”的存在至少有200万年,可以想象,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这片土地形成了一个怎样平衡自足的自然生态系统。且说言之有据的70万年前吧。地质工作者从孢粉分析中得知,在海南岛该地质年代的地层里,含有丰富的植物种属,如苏铁科、桑科、番茄枝科、无患子科、山矾科、棕榈科、萝藦科、夹竹桃科等,还有松属、柳属、柳杉属、栎属等等。根据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植物群落和区系演化规律以及实物证据,专家断定:远古的海南地区曾经遍布莽莽苍苍的热带原始森林和植物繁茂的的草原。如此优越的生态环境,自然而然就吸引四面八方的动物纷至沓来,在这块乐土上生活繁殖。孑遗在信冲洞的动物化石,给我们传递了来自远古的信息。

又据海南媒体报道,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李超荣团队,近年在海南的考察中,不仅发现了信冲洞等3处哺乳动物化石遗址,还在南阳溪畔等地发现了一批旧石器文化遗址12处,新石器文化遗址1处,其中最典型的是钱铁洞遗址。

《第十三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所载黄兆雪、李超荣等学者的论文报告称,其考古团队于2012年2月对昌江县钱铁洞遗址进行发掘,在下洞发现石制品160余件,其中有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手镐、石锤和石砧等,还在上洞采集到一些石片、烧骨和动物化石碎骨。学者根据发掘地层和石制品的文化特征,初步确定其遗址地质年代属于更新世晚期,考古年代为旧石器晚期,距今大约2万年。——比落笔洞遗址早1万年。尽管铁钱洞目前尚未发现人类化石,但其丰富的文化遗存庶几可以证明“钱铁洞人”曾经存在。那么“钱铁洞人”与“落笔洞人”是什么关系呢?

我认为,“钱铁洞人”和“落笔洞人”,无疑都同是来自华南两广的“大老乡”。根据是两个遗址发现的石器都具有共同的文化特征和地域特点。石器是人类最初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从打制的“旧石器”发展到磨制的“新石器”,就如毛主席说的:“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贺新郎读史》1964年春)石器的制造方法和器型形状常常作为学者判断遗址年代和文化特质的主要标志。落笔洞遗址的石器,有砍斫器、敲砸器、石锤、刮削器、尖状器等,多是砾石制品,主要采用单面直接打击的方法制作。无论器型、材料或技术,都和钱铁洞遗址的基本相似:具有典型的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特征和技术风格,与广东黄岩洞、独石伃洞及广西白莲洞等遗址同期文化,显然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落笔洞与钱铁洞的两个遗址,虽然存在同根同源的共性,但由于年代相差上万年,所以各自又有着不可忽视的特点。例如钱铁洞有一种属于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中期的重要石器类型——手镐,而落笔洞则有几件旧石器时代晚期才出现的穿孔重石(飞索石),这是经凿打后再加磨穿孔的环状石器,呈现了磨制技术的新元素。“落笔洞人”疑似传承并发展了“钱铁洞人”的技艺。“钱铁洞人”或许就是“落笔洞人”的“移琼始祖”,而“落笔洞人”可能就是“钱铁洞人”的后裔。

有朋友问:会不会有比“钱铁洞人”更早的“移琼始祖”呢?比如说,有没有早在40万年前就和信冲洞的熊猫们一起光临此地的古人类呢?我以为几无可能。虽然我国西南是早期人类生存演化的地区之一,海南地理环境与之近似,而远古动物的进入与古人类的前来,也有不言而喻的条件关系及因果关系,但在华南两广地区考古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至今只有大约10万年前的广东曲江“马坝人”和大约5万年前的广西“柳江人”,并没有更早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出现,所以不可凭空臆测。我们关于“钱铁洞人”的分析,也许还是比较可靠的推断。

如果曾经居留在钱铁洞及周边地区的这一批先民,果然是在2万年前抵达的,他们就确有可能通过桑田初现的海峡陆桥。所谓“陆桥”,只是干涸了的海峡。琼州海峡,南北宽近30公里,从北南望,只见茫茫天际线。是什么动机,驱使先民们去穿越这个不毛之地?前面说了,不是“避寒”。那么,莫非他们突发浪漫情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当然也不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智人”,还没有条件那么任性。他们使用打制的石器,四处采集和渔猎食物,过着游荡不不定的生活,时有饥饿之忧。也许是有那么一天,三五成群的狩猎者追逐一头什么猎物,猎物慌不择路,逃窜到了海峡陆桥上。狩猎者穷追不舍,他们绝不放弃好不容易才寻找到的这份活命的食物。结果喜出望外,他们不但捕获了猎物,而且发现了彼岸的新天地。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绿色世界、动物世界,上天储备了如此丰富的生鲜食物,好像就等着他们的到来。他们——他们的氏族,他们的部落,至少一百几十人的大迁徙,肯定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为了生存和发展,这是必须的。远古先民的迁徙,其实只是逐食物而居,未必有个既定的目的地。他们且行且觅食,步步为营。这一路走来,不知走了多少年,安过多少营。钱铁洞仅是我们目前发现他们居留过的一处营地而已。

人类学家告诉我们,人类是群居动物,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猿人”,就已经结成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原始群”。他们必须以群体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一己生存能力的不足。古人类虽然群居,但是群体都局限在一定的规模。人数太少,不足以应付恶劣的自然环境,人数过多,又不容易获得足够的食物。“为了追猎动物,寻找野果或渔猎场地,他们不得不经常过着流动的生活;由于一块地方所能提供的食物有限,他们只好分成小群行动。据估计,即使在那些冬天气候也很温暖、物产丰饶的地区,每平方英里也只能养活一至两名食物采集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学者推测,古人类一般以数十人组成一个群体,在一定范围内活动。“钱铁洞人”的社会形态虽然可能已经开始进入母系氏族社会初期,但想必也是如此。他们由血统关系结合成的氏族,在人口增长超过一定的限度时,自然也会分化组成新的氏族,另行生活。而由若干个相互通婚的氏族联合成的部落,如果人口超过所在地域的承载能力时,也会分解出新的部落并迁徙出去开辟新的领地。迁徙到三亚落笔洞的,应该就是其中的一个部落。那么,落笔洞能住得下一个部落的人吗?

落笔洞在三亚落笔村旁的落笔岭。落笔岭孤峰独峙,南面是悬崖峭壁,落笔洞就在峭壁底部。其为石灰岩溶洞,因为洞中原有钟乳石如笔凌空而得名。该洞比较宽敞,顶高十多米,深长十多米,确实宜居,所以万年之前的先民才安家于此。《崖州志》载:出洞左转,百余步高上,还“别有十余洞”;而东南又别有一洞,曰仙姑洞,“低于落笔洞,深广如之”。民间传说,此岭洞穴层布,共有36洞。有民国游览者自称,寻到了其中8洞,“每进一洞,门皆狭小而腹皆宽”。落笔岭山体大部分既为石灰岩,喀斯特地形溶洞众多,应该不是虚夸之言。一个部落,几个氏族,各据数洞,分别聚族而居;部落诸氏族则环山相联,何其得宜。如若穴居不足,自可构木为巢、结茅为庐以辅之。一个小部落,一百来口人,在此安居,完全可以。

你也许会心存疑问:一个部落才一百几十人吗?为什么他们的迁徙不以氏族小集体而非要部落大集体?据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研究,旧石器时代末期,全球人口才532万。(不知他是如何测算出来的,姑且从之)。那时的社会群体,规模都比较小,一个氏族不过二三十人,一个部落不过四五个氏族,不能与后来的民族部落相提并论。至于为什么一个氏族不会独自迁徙远去,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受制于氏族社会的婚姻关系。原始人群从当初混乱杂交的婚姻形态,经过长期演变,进而形成族内同辈婚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终于又发展为族外婚。族外婚就是一个氏族的一群兄弟,和另一个氏族的一群姐妹之间的交互群婚。实行族外婚,不但是因为人们逐渐认识到近亲结婚的不良后果,而且族外婚有利于组成比较稳定的经常保持经济联系的生产和生活单位,有利于生产的持续和技术经验的继承和积累,为氏族的存在奠定经济基础。实行族外婚,必须有若干个所处距离不远的群体同时存在,如果一个氏族独处一方,族外婚就无从谈起。而原始部落就是各个通婚氏族的联盟,所以他们的集体迁徙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除非发展严重滞后,“落笔洞人”想必已经进入母系氏族社会的兴盛期。从遗址出土的种类众多的伴生动物化石可知,“落笔洞人”狩猎收获颇丰。他们应该已经学会钻燧取火,以化腥臊。几万枚贝壳堆结,说明大理冰期结束后,气候转暖,海平面回升,海岸线曾濒临落笔洞附近,洞中居民很便利就享用到了丰盛的海鲜美味。万年前的落笔洞地区,遍布雨林、草甸和湿地,食物资源丰富,四时不乏可供采集的植物果实和可供挖掘的植物块根,温饱应该不成问题。那么,“落笔洞人”可以就此“安居乐业”了吗?他们在这方得天独厚的热土上生活了多少代人?在滔滔逝去的岁月中发生了什么突如其来的变故吗?他们何时又迁往何处去了?他们的后人今何在?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9174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