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万部华严经塔白塔

万部华严经塔是古代劳动人民辛苦和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一处很具科研价值的实物。是各民族人民团结友好的签名簿,塔内墙壁上写满了从金代起,来自祖国各地的各族人民用汉、藏、契丹、女真、蒙古、维吾尔等文字书写的题记。

素白的身影,几里开外便可入目。在庄稼翻滚的绿浪中,与山光水色银粼映辉。形成了呼和浩特的胜景之一“白塔耸光”,巨塔笔挺,虽经千年沧桑,辽代风格犹存,雄姿不减,敦实威武的形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正是北方民族的写照。1982年,白塔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塔的建筑年代目前尚未见到可靠的文字记载。相传建于辽圣宗年间(公元983年至1031年)。辽代兴建了丰洲城,在城内又建了大明寺。作为大明寺的一部分,为了存放众多“华严经卷”,修筑了这座“万部华严经塔”。

万部华严经塔白塔

历史变迁,丰洲城倾圯了。村民把丰洲城的残垣断壁当作神秘之地。相传城里有一窝小白鸡,由一只黑母鸡带领,日近黄昏便出来打食。但是可见不可近。有人说塔上有只日日啼晨的金公鸡,飞到谁家地里,谁家就会有好收成。周村人在耕作中得到陶瓷器、铜钱或金银玉器,就认为是塔上的菩萨、天王所恩赐,要跑到塔下祭拜。

举目上眺,一二层,直棂窗,一洞一门,盘龙柱相隔,各成画面,菩萨护窗,天王护门,形态逼真,气势宏大。计32尊辽代雕塑,件件都是绝代佳作,艺术珍品。抽身远眺,七层斗拱,七层出沿,七层平台,好像天空上的七道彩虹,虽然失却了平台的钩栏,昔日登临者凭栏注眺的情景,还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平台叠涩出沿,塔顶叠涩铺墁,方砖不同于瓦,形态凝重端庄,遗有浓厚的唐代建筑风格。

整个塔体分为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塔体逐层微有回收,造型敦实、宏伟、稳健,融建筑艺术与雕塑艺术为一体。

塔基座三层,为须弥座、莲花台,上为仰莲瓣,中为束带,下为俯莲瓣。莲瓣由下而上渐次伸出,逐层增大,由人工砍磨成型砌筑而成;花瓣曲线变化,自然流畅,手法细腻,优美逼真;辅以花托,莲蓬构成怒放盛开的出水莲瓣,颇为壮观。

万部华严经塔 | 呼和浩特第一古建筑

万部华严经塔,座落于呼和浩特东郊(丰州故城),由于塔身通体白色,当地人更多是称他为白塔。塔高7层,下设双层须弥座,平面8角形,高约56米,为砖木混合结构。

万部华严经塔

官方介绍是建于辽圣宗年间(即公元981~1031年),但查阅相关专业论文,其建造时间应辽兴宗时期(即公元1031~1055年)更为准确,大约与应县木塔的年代相近。 此塔曾在金代重修。

元末明初,丰州城毁于兵火,唯独此塔依然屹立,到建国后此塔已破败不堪,80年代重修后,再次焕发出此塔应有的风采。

从现存古建筑来看,辽代建筑比宋更多地传承了唐代建筑的风格与气质,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则是继承了唐代建筑豪迈、大气。从大同的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善化寺大殿,到义县奉国寺大殿,再到本文介绍的万部华严经塔,都不难感受到这种风格与气质,可能这是与游牧民族的性格有关。

具体到这座万部华严经塔,无论是观白塔大气、稳重的整体造型,还是赏塔身精美却不坠繁俗的装饰,都会让你觉得不虚此行!更何况参观者还能进入塔身,踏着近千年的阶梯直登塔顶。作为古建筑爱好者,我将他推崇为呼和浩特最值得参观的古建筑!

精美须弥座

整体之美

双层须弥座台基上承7级浮屠,装饰适度大气,每层收分极小,使整体充满稳重的感觉,犹如擎天之柱直指蓝天。收分极小(2.3%)是万部华严经塔整体造型的一大特色,在辽塔中极为罕见。

须弥座之美

万部华严经台基设双层须弥座,属古代高等级建筑所使用的台基。每面双层束腰间,以蜀柱隔四壸(Kun)门作装饰,古风犹存;再上设平座铺作,斗拱间栱眼壁以四种不同花卉装饰;铺作上承刻有“卐”字纹及花卉纹双层砖砌勾栏板;最上为三重丰满仰莲瓣纹平座。须弥座之装饰组合,简约大方又不失艺术变化。

塔身

塔身之美

须弥座上为7层塔身,每一面两两间作门或窗,门又有板门、格扇门、券门等变化,每一层同一面的门都不与下一层相同。 每层斗拱间的栱眼壁饰以4种不同的花纹;花纹之下的普柏枋下嵌入4块铜镜。七层塔身中,又以第1、2层最为精美。除了门、斗拱的变化,在每面直棱窗、门(板门、格扇门、券门)两旁都设有菩萨或天王像;若是直棱窗一面,窗上再设一小佛像;两侧柱子为浮雕龙纹柱。

不过,由于修复前淤泥已淹没须弥座堆积到第一层,第一层遭受严重的认为破坏,因此,总体上,第二层雕塑比第一层保存状况要好得多。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其他平台转载需后台留言授权。

全国唯一一座万部华严经塔,用契丹、女真、蒙古等多种文字题记

呼和浩特市,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 是内蒙人你姑姑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地,是草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在解放之前,着做草原名城只有面粉、被服等次小型加工厂。解放之后,呼和浩特市已经成为了我国的毛纺工业中心之一,钢铁等工业也非常发达。

内蒙古自治区内与许多的“召”,召其实就是寺庙,在内蒙古几乎是旗旗都有”召“,而且都建的很是雄伟壮观。召中刻有艺术水平很高的佛像、壁画等。

呼和浩特市有“召”之府之称,据说呼和浩特市有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渺渺召。五塔寺是呼和浩特市的一大召,建于清代雍正时期。五塔高13米,砖石结构,由五座宝塔构成,造型优美,雕刻精细,比例适中。金刚座的上部分为7层,各层镶嵌佛龛,共有1119龛。美龛有鎏金佛像一具,两旁是宝瓶柱,龛上有梵文六字真言。塔后照壁上嵌有蒙古天文图石刻,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唯一用蒙古文标注的天文嫩图像, 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此外,在呼和浩特市的白塔村还有着一处国家重点级保护文物—万部华严经塔,建于辽代,塔高43米,凌空而起,他的第一二层外壁嵌有砖雕像,菩萨,天王,力士像,造型优美生动,线条流畅,塔内用契丹、女真、蒙古、八思巴、西夏文、古叙利亚文、古波斯文等多种文字刻写的题记。

离呼和浩特市南部9公里处有座昭君墓,他是呼和浩特市最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胜地。昭君,本名王嫱,是西汉的宫女,号称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正因为她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使得汉民族与匈奴族出现了数十年之久的和平局面。昭君墓高33米,矗立于平原之上,墓地上青松垂柳,花草茂盛,景致优雅,墓顶有红柱琉璃顶凉亭,登高远眺,阳山逶迤,黛色朦胧,如同泼墨的古画一般。

华严宗祖庭长安华严寺,曾经辉煌后来衰败,仅存两座千年佛塔

导读:隋唐时期政治经济繁荣,佛教也蓬勃发展。当时长安为佛教中心之一,汉传佛教寺院八大宗派,长安占据其六。长安南郊少陵塬和樊川一带,有兴教寺,华严寺,兴国寺,牛头寺,法幢寺,禅经寺,洪福寺,观音寺等八个寺庙,被称为“樊川八大寺”。吸引众多僧侣云集于此,讲经辩经,是当之无愧的佛教圣地。其中的华严寺便是佛教八大宗之一——华严宗的祖庭。

一、佛教华严宗

西安市长安区少陵原半坡上,坐落着一座千年佛教古刹,它就是中国佛教华严宗祖庭--华严寺。华严寺襟山带河,南瞰终南神秀之姿,下俯樊川平原之势。

华严宗为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以《华严经》为主要法典,在东晋时期已经开始翻译传播。但此后二百多年时间,并未形成佛教一支宗派。直至陈、隋之间,长安终南山杜顺和尚,总括华严奥旨,作《华严法界观门》一卷,开创华严一宗之先河。杜顺法师也因此被尊为华严宗始祖。此后二祖智俨大师、三祖法藏大师、四祖澄观大师、五祖宗密大师,祖祖相传,将华严宗推向顶峰,人称华严五祖。

华严宗主要教理为法界缘起说。宇宙万法、有为无为、色心缘起时,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圆融无碍,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并用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门,来阐明无尽缘起的意义。其理论有四法届、六相、十玄门等。

二、华严宗的繁盛与衰败

唐代为华严宗繁盛期,贞观十四年,在樊川建华严寺,为樊川八大寺之一。当时各地僧侣云集樊川,讲经授法,在思想交汇与融合中,将佛教发展推向更高的顶峰。唐代樊川也因此享有“世界佛教中心”的美誉。此时的华严寺,经过五代高僧建设,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唐代末年,中国佛教经历了会昌灭法的劫难,除了南禅以外的宗派都衰败下来。华严宗也不例外,曾经辉煌无比的长安华严寺就此萧条。后明嘉靖年间发生的“关中大地震”毁坏了华严寺的大部分主体建筑,仅存初祖杜顺法师灵塔与四祖澄观法师灵塔。

三、今日华严寺

杜顺法师灵塔位于寺院东侧,为方形七重仿木密檐式砖塔。杜顺法师圆寂于唐贞观十四年(640年),其灵塔建于公元852年。塔顶石刻“严主”二字,塔身第三层则嵌有“无垢净光宝塔”刻石。

位于西侧的佛塔为华严四祖澄观法师灵塔。唐德宗曾授予澄观法师“清凉国师”称号。澄观法师主张融合华严宗和禅宗,提倡教禅一致,对中唐以后的佛教产生重大的影响。

澄观法师灵塔为六角七重仿木楼阁式砖塔,塔身第三层嵌有“大唐清凉国师妙觉之塔”刻石。

新中国成立后,华严寺被确认为中国佛教华严宗祖庭,1956年被列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2006年起,华严寺住持宽昌法师及青年僧众们改造了寺内原有殿堂,新建斋堂、华严三圣殿、止观堂等建筑。依少陵原坡势的同时采取佛教传统坐北朝南布局而建,中轴线将寺门、华严宗祖庭碑、真如塔院、华严三圣殿和法堂一线贯通,构成寺院的主体建筑。

华严寺作为华严宗祖庭,不仅目睹了华严宗思想的诞生及发展,亦见证了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其虽历经千年岁月,风雨沧桑,但砖瓦梁柱上承载的华严思想必将成为永恒。

文字:薛寒青、成英文

图片:包智匀、薛寒青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8984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