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水豆豉

水豆豉是是山乡人家的“当家腌辣”,以大豆(黄豆或黑豆)蒸煮发酵后加入姜丝、辣椒面等香辣料腌渍而成。保山各县市农家亦多腌渍此物,加工方法及配料均大同小异,但其色其味却以施甸者为佳:那鲜淋淋、红彤彤的色相,那酸香回甜、滋味隽永的口感,的确惹人食欲。

水豆豉

流口水!一块豆腐做出224道菜!沙河豆腐美食节又来了,还有…

关注

还记得去年沙河豆腐美食文化节么?

现场做出了224道不重样的豆腐美食

还成功获得了

“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荣誉

干锅豆腐、柠檬豆腐、麻辣豆腐

芙蓉豆腐、小香豆腐、虾仁豆腐

绣球豆腐、麻辣豆腐、蟹黄豆腐

脑花豆腐、芙蓉豆腐、金丝豆腐

……

第一样都好想吃!

下面这几道菜

是小编最爱的~

芙蓉豆腐

芙蓉豆腐配上炼乳蘸碟

味道香甜可口,好吃到停不下来!

金牌豆腐

这道菜里是个长卷

里面有咸鸭蛋黄、豆腐干、青红丝等

特别好吃!

纸包豆腐

此纸包豆腐非烧烤纸包豆腐

吃起来更有一翻风味~

还有好多叫不出名字的豆腐

小编统统都爱!

沙河镇自古富有“豆腐之城”的美誉

“北吃剑门关,南吃沙河驿”

沙河豆腐发展至今

具有“鲜、嫩、软、绵、细”的特色

沙河豆腐是川南名小吃之一

兴于明代,盛于清代,现已享誉全国

具有数百年的生产历史

今年,高县沙河镇将举办

“2018年沙河豆腐美食文化季”活动

除了有豆腐美食以外

还有人气明星助阵

听你们,纪念青春

相信,这场演唱会

一定是令人动情的专场

各位吃货请注意!

小编要来搞事情咯!

10月26日-27日

2018年沙河豆腐美食文化季

不见不散!

今年,不仅有豆腐宴

还有群星演唱会哦~

小编已经为大家争取了

100张188元演唱会门票

免费送!

免费送!

免费送!

来源:宜宾新闻网

编辑:方河玉责任编辑:杨江

请点阅读原文

建水藏着200多口古井,是一道美丽风景线,它成就了云南名吃建水烤豆腐

水井于现代城市,早已是可有可无的生活设施,但在云南红河州的建水县却不同,水井至今仍是当地人不可缺少的生活部分。他们用井水泡茶、煮饭、做豆腐,洗衣、洗盆、洗蔬果。。。也许没有了水井,建水就失去了灵魂。

建水的井,也是一景。说起来好像很奇怪,细究起原因,却很简单,水是城市的命脉,建水的水好,自然也就攒下了很多声明远扬的水井。

有1200多年历史的云南省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县城,建城就开始挖水井,从唐宋元明清一直都有水井陆续出现,建水古井散落在建水古城的大街小巷,其中单眼、两眼、三眼、四眼等多眼井口并存相连,数目众多,造型独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古井在逐渐减少,古城内至今完整保留的200多口井,大多数都是明清时期留下的,见证着县城历史的变迁。

有井的地方就一定有古老的生活方式,水井是中国古老城市的主要供水设施,所谓的市井生活,我以为,那“井”字除了有描写街道场景之外,更多还是指喝水的那口井。

在建水的古老街巷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古井的身影。要在城区寻找古井,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只要沿着古巷里人们担水时留在地上的水滴走,总能找到一口口古井。

建水现存古井最出名的绝对是西门外的大板井,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这口600多年的古井声名远播。

大板井也称溥博泉,井在西南城墙外,《云南图经志书》说,“其泉清洁无卤而甘,日汲不竭,以之酿酒,味胜他泉。”这也是建水城区口径最大的水井,也是我见过的最大的水井。

井口圆形,直径有3米多,井栏由6块石板和6根石柱接成,井边有供着水神的庙宇。大板井井水清澈,是软水,用来沏茶,据说有甘甜味,用来做豆腐,细嫩可口,建水有名的西门豆腐,就用此水做成。

现代的城市人用上自来水后懒得去井边挑水,如今还肯颇费周章挑井水的不外乎两种人:认定井水好吃养人的守旧老人,取水做豆腐的作坊人家。

到古城建水吃烧豆腐,朱元璋时代的古井,好水出了好豆腐,传袭数百年的手艺,至今完全是家庭作坊家族完成。

还处在正常生态的古井多在古城的西门外,几条巷子里弥漫着豆腐发酵的酸味,大部分的豆腐作坊都集中在古井附近,“西门豆腐”“西门开水”的招牌昭示着这一古老产业链。

建水的烧豆腐很出名,根本原因就是这里做豆腐的井水好。在西门小街古旧的房檐下,敞开着一扇扇木板门,飘散出烧豆腐的味道。

建水的小吃店以豆腐为主,在云南其他地方作为日常小吃的米线、饵丝在这里只是烧豆腐的陪衬品,是小餐馆的兼营。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在回去之前吃一顿豆腐,是一种享受。

此外,建水古城内还有龙井、红井、诸葛井、涌莲井、永宁井等。其中既有半眼井、单眼井,又有双眼、三眼、四眼井,这是别的地方很少能见到的。

井沿被绳索磨出深深的凹痕,像老人脸上的皱纹。岁月的沧桑感扑面而来,唯独不变的是井边取水的这幅生活画卷,聊着一天的喜怒哀乐繁杂小事,取一桶清泉,这许是很多城市不变的生活场景。

若要论雅致,还得数城墙脚小巷里的四眼井,几乎是一个袖珍的庙宇结构,一井四眼,正落在紧闭的龙王庙门口,井沿青石上的道道勒痕正是系在水桶上的绳子数百年的无声记录。

然而,如果我们要画一个市井生活圈,那个圆心必定是在大板井。围绕此井,打水的人,送水的人,喝水的人,以及做豆腐的人,烤豆腐的人,吃豆腐的人,共同组成了建水的古井生活圈。人们常说,先圈大板井,后建建水城。

虽然如今家家有自来水,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还是离不开它,有的老人从远则4、5公里外,骑着三轮摩托、电动车,肩挑人扛前来取水,古井是建水喷涌不竭的灵魂,是生存繁荣的重要标志,是它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符号与古城的老街、老巷子、老民宅一样有着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千古绝唱的名片。

千年古镇的宫廷供品:黄姚豆豉

千年古镇的宫廷供品:黄姚豆豉(散文)

“青砖黛瓦越千年,楼阁亭台燕比肩。船枕清溪门对水,桥通深巷陌连天。鱼游浅底青萍动,风舞柔枝白鹭旋。应是神仙常住地,游人到此不思前。”这首清丽脱俗的诗歌咏唱的是千年古镇黄姚。有着近千年历史的黄姚古镇,发祥于宋朝年间,兴建于明朝万历年间,鼎盛于清朝乾隆年间。由于镇上以黄、姚两姓居多,故名“黄姚”。黄姚古镇位于广西昭平县东北面,镇内街道均用青石板砌成,300多间(座)明清古建筑至今仍保存完好。古色古香的建筑群与绮丽的山水相辉映,构筑成了黄姚“小桥、流水、人家”唯美的整体风貌。黄姚古镇不仅风景优美,且盛产豆豉,可谓“豆豉之乡”。

黄姚豆豉,是“昭平三宝”之一。历经十几代人呕心沥血的研究,选用黄姚镇特有的黑豆、泉水,以当地人古老独特的手工艺精制而成,产品颗粒均匀,乌黑发亮,豉香郁馨,属纯天然调味佳品。生产历史悠久,清康熙前已颇有名气,乾隆时最盛,一度成为朝廷贡品。其生产以前多为以家庭为单位的民间作坊,镇上曾出现过一批以生产豆豉闻名的老字号如“古怡盛”、“古信记”、“梁隆安”,其产品畅销广东、湖南、港澳、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深受欢迎。

广西豆豉产地主要在黄姚,黄姚自古至今出产的都是纯黑豆的淡豆豉。元末明初,黄姚古镇的汉族先民从广东迁徙到此地,带来了生产淡豆豉的技术。当时,黄姚一带的先民几乎都是瑶民,壮民几乎和汉民同时来到。这里水利设施少,水田较少。旱地较多。这些旱地比较适合种植旱地作物。因此,黄姚出产大量的黑豆、黄豆、玉米、花生、棉花、红薯、高粱等农产品。黄姚一带出产大量的黑豆,为生产淡豆豉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淡豆豉在《中药学》书上介绍是一种中药,《本草纲目》记载:“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既经蒸煮,故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得盐则能吐,得酒则治风……”广西多瘴气,易使人脾胃腻滞,而黄姚古镇还地处山区,多鸟兽,居民时有人误食鸟兽肝中毒,豆豉既能调理肠胃,又可去瘴化毒,所以,黄姚豆豉历来被当地人视为席上珍馐,也被当成居家良药。

黄姚淡豆豉成品颗粒均匀,乌黑亮泽,香味馥郁,口感软滑适度。经过近几年的研制,黄姚豆豉除了传统味道之外,又添了许多新品种,如剁椒豆豉、咸香豆豉、姜蓉豆豉等,是蒸排骨、鱼,做辣椒酱的上品。古镇上流传这么一句话:“半粒豆豉一碗饭。”在黄姚镇的民居里,许多人家都可以为游客提供农家饭,其中豆豉宴是当地最出名的。著名的菜式有“豉汁蒸排骨”、“豆豉焖五花肉”、“豉汁白切鸡”等。同时,在黄姚大多的餐桌上,往往会摆着一小碟融合着姜沫、蒜沫,麻油、料酒、酱油、食盐及土产茶籽油等煎制而成的豉汁,供食客享用,其香四溢,回味无穷,足以让每个尝过豆豉宴的客人流连忘返。据传黄姚镇举人林作楫嗜好豆豉,曾背着豆豉去江西上任。当地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县官爱豆豉,味道果然长。一餐没豆豉,下饭总不香。光绪年间,湖南举人邓寅亮游览黄姚。当地秀才林正甫以豆豉相赠。邓举人赋诗一首:姚溪土产淡豉香,羌丝豆豉作家尝。从此便成千里别,香飘楚粤永难忘。

小小的佐菜和调味佳品——黄姚豆豉,令前来古镇的游人不仅可以一览秀美风景,更能一饱口福,文人骚客欣然提笔,盛赞这千年古镇的宫廷供品:“巧手点乌金,幽光色若琳。与鱼为伴侣,同肉作连襟。回首三千客,留香一瓣心。游人何所重,离去又光临。”暮色苍茫,古镇又笼罩在苍穹之下,馥郁豆豉香却挥之不尽,那香,那浓情,又何止千年?

微信收稿:中乡美七群基地主编 清颇

稿件管理:野狼

审阅:严景新

简评:一篇齿留豉香的文字,引经据典,作者从不同的历史角度淺释了黄姚豆豉千年传承的工艺与材料的特殊性,这一袭让读者读后回味无穷的文章,饱含了作者对黄姚浓浓的纯朴的乡情爱恋,豉香情怀跃然纸上。

作者简介:沈云漫,文字客,文字散见各地报刊,著有个人散文集,网络小说曾8入围新浪网女性频道优秀作品,曾任报刊专栏作家、特约撰稿人,作品曾获广西新闻奖、江苏省优秀副刊作品奖等荣誉。

投稿必须原创首发,杜绝抄袭,文责自负。

本文为中乡美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8894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