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落宝沟银洞遗址

落宝沟银洞遗址,位于五台县台怀镇落宝沟村东北约500米。坐东向西,东西长20米,南北宽30米,分布面积600平方米。所处位置为土石山区,相传该银矿为五代时北汉皇帝刘旻,命五台山高僧继顒所开,所得银两北汉政权收取40%,寺庙留存60%,缓解了北汉政权的财政危机,被北汉政权封为“大汉国都僧统检验”、“太师兼中书令”,开创了,落宝沟银洞遗址,落宝沟银洞遗址简介,落宝沟银洞遗址-忻州市五台县落宝沟银洞遗址旅游指南

落宝沟银洞遗址

探秘丨三亚落笔洞遗址为什么成为镇岛之宝之一

每一件文物

都是一个记载民族血脉的基因密码

它是历史的见证者

更是文化的宝藏

而我们海南

也有着许多沉淀在旧时光里的故事

或一砖一瓦,或一草一木

或烛光摇曳下笔墨耕耘

今天,我们集合了海南九大镇岛之宝

看看你都见过多少

GIF

落笔洞遗址

数万年前,海南岛曾被冰川包围,孤悬海外,海平面的不断下降,使琼州海峡变成了一座陆桥,就在这时,远古人类和内陆动物一起,通过陆桥迁徙到了海南岛,在山洞里点燃了第一束火把。

这群点燃第一束火把的人,就是第一批海南人。

▲三亚落笔洞的考古现场▲

1983年初,广东省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在海南各地进行考古工作,在离三亚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处洞穴,里面有大量的动物化石,就是如今的落笔洞。是迄今为止中国旧石器文化分布最南的一处遗址。

▲三亚落笔洞古人类牙齿化石▲

后来,人们又在洞内发现了5枚人类的牙齿,证明了上万年前,海南岛就已经有了人类!这个发现,让研究者们沸腾起来,数千年来这个孤悬海外的岛屿和生活在这个岛屿上的人们,第一次赢得了被重新认识的契机。

朱庐执刲印

1984年,在乐东黎族自治县志仲镇潭培村,一位村民在种植橡胶时,意外挖出一枚银制的印章。直到我国著名文物鉴定专家史树青先生来到海南各市县巡回鉴定文物,才知晓这是一枚2000多年前的西汉银印。

▲著名文物鉴定专家史树青先生▲

这枚小小的银印,被赞誉为“海南第一古印”,是海南首次发现的国家一级文物,也是海南岛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一枚官印。

▲全身银制,镶嵌蛇纽,形如纽扣▲

经过专家考证,这枚朱庐执刲银印的所有者是西汉年间朱卢县的守官,朱庐执刲银印的发现,证实了西汉政权“罢弃珠崖”之后并没有完全放弃对海南的管辖。

注:朱庐执刲银印的故事很长,但很精彩,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前去海南省博物馆参观。

伏波铜釜

▲海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青铜釜▲

这尊铜釜出土于儋州市中和镇横山村。

此铜釜,是伏波将军的部队在海南征战时,行军路上使用的炊具。这批青铜器的出土,正是他们平定战乱的铁证,也是中央政权经略海南地区的最好注解。

▲伏波将军石雕像▲

这批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向人们揭示了古代工匠高超的铸造工艺,记录了人类发展历史的源远流长,被考古专家称为“活史书”。

尽管时光已剥落它精致的外壳,但却仍能从斑斑锈迹中,感受将士们破釜沉舟的英勇形象,一一幅幅历史画卷便铺陈而来。

两院禁示碑

相信很多人会觉得这块普通的石头怎么可能是一件珍贵的文物呢?别看这块碑长相十分平凡,2014年出土的时候,可是证实了一件国家大事。

▲挖掘文物▲

这块石碑就是《两院禁示碑》,经过大半年的复原,这109字的碑文终于清晰可见,写的是对潭门港口海运的四点要求,但由于落款不清,无法得知这是哪个年代。

虽然109字很少,但却体现了海南古代对贸易往来的管理,它不仅见证了潭门港口昔日的历史与曾经的繁荣,还从另外一个角度宣示了我们国家在那个时代对南海管理的主权。

华光礁一号

▲海南省博物馆“华光礁一号”模型▲

1996年,华光礁一号被世人发现并打捞,这是中国第一次发现远海古船。但由于当时水下科考技术简陋,直到2007年华光礁一号才被打捞上岸,经过2148天的复原,华光礁一号的复原图第一次亮相于世人面前。

▲文物修复工作▲

▲沉睡在海中800年的华光礁一号▲

华光礁一号不仅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古代造船的精湛技艺,还记载了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为起点的文化传播之路。

《更路簿》

2016年,海南省博物馆文物征集部接到一通电话,电话那头的人告诉工作人员,在他们那里,有博物馆一直在寻找的《更路簿》。经过不断地研究和鉴定,这本更路簿是一本清朝至民国时期的手抄本《更路簿》。

▲帆船时代从琼海去新加坡的渔民▲

这样的研究发现,说明了在那个年代,从潭门到新加坡已经有了成熟的航线,与新加坡建立了良好的贸易往来,这也是南海渔民深耕南海,记载航线精确的一个佐证。

《更路簿》是渔民的根,这本册子是南海渔民世代智慧凝结而成的,这里面记载的每一条航线,都是他们深耕祖宗海的例证。

《琼黎风俗图》

▲黎族先民生活场景描绘图▲

这本从清朝就一直在外漂泊数年的画册《琼黎风俗图》,直至2007年1月才被送回到了海南省省博物馆。被誉为“国家二级文物”的它,揭开了不少黎族先民的生活场景。

一共十五页,内容大约以建屋、纺织、耕种、对歌、嫁娶等角度描绘黎人的社会风俗。

▲黎族先民对歌择偶描绘图▲

到目前为止,我国古代关于海南黎族的画册,国内仅存三本,而这本《琼黎风俗图》是三本画册中年代最久远,也是反映风俗情况最全的一个版本。

▲黎族先民聚会饮食描绘图▲

黎族没有创制自己的文字,追溯黎族的历史难上加难。而现在,这样一本图文并茂的黎族风俗画册出现,将过去黎族先民的生活,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对黎族历史研究无疑是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

龙被

▲龙被▲

龙被作为黎锦的最高技艺体现,黎族文化的丰富载体,在海南省博物馆中,有一幅清代双凤朝阳双狮戏球图的三联幅龙被,可以说是海南省博物馆龙被藏品的集大成者。

黎锦和龙被的结合,证实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黎族同胞就已经懂得了用木棉纤维进行纺织,在三国时期,他们又掌握了染色技术,在唐代,还出现了提花织锦技术,到了宋代的时候,黎族的纺织技术已经积累了很高的水平。

蛙锣

20世纪50年代,在乐东黎族自治县头塘乡头塘村,曾发现锣面直径达40多厘米的一面大型蛙锣。海南岛冶炼技术较落后,理论上来说,那时的海南应该不具有制作铜蛙锣的条件和技术。

然而这些相继出土的蛙锣,让人透过时空隧道,看到黎人市井生活的历史画卷。

古时候,黎族聚居区叫峒,在每个峒,蛙锣都被奉为最神圣之物,平时也不轻易示人。只有碰上了婚丧嫁娶或狩猎祭祀等大型活动,蛙锣才会被“请”出来。

蛙锣数量的多少,直接显示一个峒的财富多少和地位的高低。但蛙锣最大的功用还是作为乐器和法器来使用。

▲黎族人用蛙锣进行祭祀活动▲

截至目前,尚无人可知到底还有多少面黎族蛙锣,因为先人的藏点严密,也许将来的将来,某一场狂风暴雨后,还会听到锣音带来的惊喜。

手牵手共建和谐,心连心同讲文明

三亚旅游倡导所有人做文明市民及游客

让我们在城市日常生活中,遵守以下公约:

1、红绿灯前看文明,斑马线上知品行。

2、文明乘车守秩序,互让互助暖人心。

3、一纸一屑煞风景,一举一动显文明。

4、养好萌宠清粪便,城市生活添和谐。

5、只言片语现修养,小事细节彰文明。

6、乱涂乱贴招人烦,干净整洁生活安。

7、平安三亚是我家,喝酒禁驾靠大家。

文明有礼三亚人,城市有你更精彩

来源:海南80后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亚旅游官方网

三亚旅游官方网是三亚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建立的官方网站,是面向世界宣传三亚旅游的网络窗口,也是游客来三亚前和离开三亚后获取相关资讯和交流的官方重要通道。

张沟遗址和洪岭寺遗址:散落先行区境内的商周文明

文物名片

01、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张沟遗址

张沟遗址位于济南新旧动能转先行区孙耿街道张沟村东北70米处,遗址地标暴露部分南北长49米,东西宽47米,面积约2303平方米。遗址上覆盖着黑土,四周长满了松树,遗址北部还有一排30米左右的杨树。远远望去十分优美壮观,当地人称为“冢子”。20世纪70年代,当地村民在此挖出一个秦代灰陶鼎。1979年,考古人员又在此发掘出商周时期的陶器标本多件,青铜剑一件。

2013年12月,张沟遗址被济南市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02、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洪岭寺遗址

洪岭寺遗址位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太平街道东坡涯子村东北约300米处,现存高台,东西长50米,南北宽40米,高出地面1~2米。从遗址中发掘出土的文物标本有灰陶、褐陶2种陶器及红陶鬲足、鬲口沿,还有石刀残片、骨匕残片等。据考古学家分析,洪岭寺遗址属商周文化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据记载,早年此处有洪岭寺,后被烧毁。

2013年12月,洪岭寺遗址被济南市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01、遗址有“传说”

01、“张沟遗址”传说

张沟遗址位于孙耿街道办事处张沟村东北70米处的一个高地,当地村民称之为“冢子”。由于其年代久远,经过代代相传,这里便被赋予了“神秘”的“民间色彩”。

张沟遗址和邝冢遗址一样,因为历史感、年代感而被当地百姓添加上了很多“神秘色彩”。这些没有经过历史考证的传说就这样靠着口耳相传一代又一代的传了下去......

听村里的老人说,过去每逢三月初三人们都会来张沟遗址这里赶庙会。高跷队、玩旱船、烧纸烧香的男女老少有很多,非常热闹,特别是逢年过节来冢子上玩的人也特别多。此外,当地百姓传言,此地“神通广大”能驱散“来历不明的阴晦之物”,此冢子还能助百姓“心想事成”。于是,这里便成了人们祈福还愿的地方。

后来,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提高,加上土地整改,来这里的人越来越少,此地周边也被百姓用来种田。除了遗址仅存的高台,其余四周都已是茂盛的庄稼地。直到文革结束后几年,考古人员来此挖掘,因其出土文物才被再次重视起来。

02、“洪岭寺”传说

位于先行区太平街道东坡村东北约230米处的洪岭寺遗址被当地百姓称为坡涯子冢子,(东坡村与西坡村本是一个自然村,村名就叫坡涯子)。这处流传到现在并不起眼的田间高地同样有着民间口耳相传的“神奇故事”。

据当地百姓相传:当年洪岭寺遗址这里有一座寺庙——洪岭寺,香火旺盛,附近十里八庄的善男信女常来此祈福还愿,庙里的僧人也是越聚越多。到了后来,人们发觉很多年轻的女子来寺院烧香拜佛后却不见了踪影,于是便报告了官府。

官府接到报案后,当即派兵包围了洪岭寺。经过搜查,很快找到了那些失踪的女子。原来这些女子都被僧人绑架在寺内,并关押起来。查明真相后,官府大怒,处决了为非作恶的首犯,并烧毁了寺院并强令其他僧人还俗。从此,这个寺院变成了一堆瓦砾。

由于年代久远,史料匮乏,该传闻是否真实已无从考证。但是中国历史上曾有几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其中最近的一次是五代时期的后周朝,后周一朝,兴起于951年,960年灭国,包括现今山东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在那个时代都属于后周,后周的第二个皇帝周世宗柴荣执政时,曾在后周朝范围内大举灭佛。据《旧五代史》记载,所谓世宗灭佛确切地说是限佛,并不是全部拆毁寺庙、强令所有僧尼还俗,而是拆除了一部分,保留了一部分,对普通人出家做僧尼规定了详细的条件。目的是减少寺院僧尼的不断增多对社会生产发展的日益阻碍。因此,洪岭寺也极有可能是在这次灭佛运动中被销毁的。不管洪岭寺最后消失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该寺庙曾经香火旺盛后,又致倾颓应是一种事实。

《旧五代史》

无论是张沟遗址传说还是洪岭寺遗址传说,归根结底还是“传说”,没有历史可以考证,它的流传靠的是百姓的代代传承。如果说传说是虚无缥缈的彩云,那么遍布眼前的古老遗址,则是可以震撼人心的历史见证。遗址里发掘出土的文物则印证了历史,也为后人认识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资料。

02、遗址有“文物”

01、“张沟遗址”出土文物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考古专家来先行区孙耿街道办事处张沟村进行过2次考察,村内组织了8人对遗址进行挖掘,挖出了2米宽、3米长、2米深的大壕。经过现场考察,发掘出土了青铜器剑、陶器、陶瓷碗、陶瓷罐、陶瓷片、香炉等文物,现已存入原济阳县文化馆。除此之外还有古老的大青砖块,长60公分,宽30公分,上边带有花纹,很是精致。经专家评估,此遗址属于商周文化遗址。

张沟遗址出土的陶罐

02、“洪岭寺遗址”出土文物

新中国成立后,文物部门对洪岭寺遗址进行了探沟挖掘,出土了大量文物。根据出土的文物分析,洪岭寺遗址属商周文化遗址,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当时挖掘出土的文物有灰陶、褐陶两种陶器,以及红陶鬲足、鬲口沿;另外还有石刀残片、骨匕残片等。

洪岭寺遗址出土的陶片

洪岭寺遗址出土的陶片

现如今的洪岭寺遗址

考古专家对两处遗址发掘出土的文物进行了评估研判,将遗址历史追溯到距今三千多年的商周时期。发掘出土的文物让我们认识了不一样的张沟村和坡涯子村,也让我们感受到这两处遗址的“悠久历史”。

03、遗址有“历史”

01、遗址“溯源”

无论是张沟遗址还是洪岭寺遗址,据考古专家分析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可以将遗址追溯到商周时期。遥想三千多年前,这里就居住着“繁衍生息”的人类,就已经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三千多年前,这里就开始了早期的“人类文明”......试想,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这里也是一片繁忙,一片欣欣向荣,一片生生不息。

现如今这两处并不起眼的“遗址”,曾是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也曾是商周时期文化的重要代表,更是人类发展足迹不可逾越的重要部分。

时至今日,这里已经没有了曾经的繁华与壮观,但其现存的高台和围挡圈起的高地依旧诉说着曾经“博大精深”的千古文明,而考古人员在此发掘出土的文物更是曾经“辉煌”的历史实证。周边被三千年风雨洗涤的黄土地,见证了三千年历史的起起落落,目睹了这古老文明由盛转衰再到后人发掘的整个历程。三千年沧桑巨变,不变的是古老文明的延续,不变的是曾经辉煌的历史,不变的是一代一代黄河北岸人民的初心和坚守,不变的是人们对商周文化的敬仰和对那个时期的新奇和热爱。

02、“走进”古老的商周文化

商周时期(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256年),古通常分为商朝(约公元前1600—约前1046年)、西周(约前1046—前771年)、东周(前770—前256年)三个时期。商周考古是中国考古学的一个重要阶段。商周时期出现了比较完善的文字制度,进入了文明的历史时期。创造了灿烂夺目的青铜文化(最为著名的是司母戊鼎),并进而完成了由青铜时代向早期铁器时代的转变。

司母戊鼎

《左传.桓公十一年》:"师克在和,不在众。商周之不敌,君之所闻也。"后用"商周"比喻两者难以匹敌。由此可知,商周时期包含了两个朝代即:商朝和周朝。商朝是原夏之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帝国后建立。经历17代31王,末代君王商纣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而亡,周武王建立西周,定都镐京。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

商汤画像

周武王画像

文字——金文

商周时期使用的文字是金文。商朝又称殷、殷商(约前17世纪—约前11世纪)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

政治制度

商王朝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国家机构。中央分设管理政务的卿事寮和主持祭祀的太史寮二大机构。地方用侯、邦伯加强各地的统治,还有大批宫廷侍卫。同时商朝王室还掌握有大批武器和军队,贵族还设立了残酷的刑法和监狱。另外,还使用宗教观念来巩固其统治地位,商王甚至自称是“上天”在人间的代表(即“天子”的观念),把神权和王权结合起来。

武器配备

商朝军队的武器装具,据考古发掘和甲骨文记载,主要有战车、弓、箭、戈、矛、刀、斧、钺、干盾、矢镞、头盔、甲胄等,其中戈、矛、刀、斧、矢镞、头盔等是用青铜铸造的。河南安阳侯家庄1004号商王陵墓内有大量武器出土,其中有70捆矛,每捆10个,说明商朝对于武器的存放可能有一定的制度。

科学发展

天文:商代日历已经有大小月之分,规定三百六十六天为一个周期,并用年终置闺来调整朔望月和回归年的长度。商代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记录。

数学:商代甲骨文中有大至三万的数字,明确的十进制制,奇数、偶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计算能力。

光学:商代出土的微凸面镜,能在较小的镜面上照出整个人面。

关于商周文化的历史知识还有很多,我们能展示的也仅是这伟大古老文明的一星半点。但张沟遗址和洪岭寺遗址属于商周文化遗址的事实却是毋庸置疑的。如果不是考古人员的伟大发现,我们是万万不曾想到这片茂密的庄稼地属于曾经辉煌的商周时期。这两处没有生命的遗址,却是真切的历史见证者和参与者,它们用自己的“执守”“保护”着历史,“保护”着沉睡在地下的商周文明。

04、遗址有“情感”

无论是张沟遗址还是洪岭寺遗址,渐渐远去地是历史的年代感,逐渐淡化地是民间代代流传的“遗址故事”,但百姓对这些遗址的敬重之情却丝毫没有缩减。

现如今,遗址四周都被大量农田包裹,但原址的方圆数里依旧被朴实的农家人用围栏挡了起来。站在高空俯瞰,这两处万亩良田里的“方框”格外“扎眼”,虽然都是绿色的植被包裹,却依旧能够层次分明的看出这两处隔离的区域,这是百姓对历史的敬畏,是百姓对历史的瞻仰,是百姓对历史的缅怀......

远眺洪岭寺遗址

黄河以北,450平方公里的先行区代管区,有着悠久的历史,璀璨的历史文化。境内的一座又一座遗址,是历史参与的痕迹,更是历史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遗址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岁月的“洗涤”越发地沉淀下古老的墨迹,在黄河北这片万亩平原里熠熠生辉。

黄河北岸,我们的祖先以伟大的创造力、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凝聚力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历尽磨难,从远古走到现代,从蒙昧走向文明。现有的遗址已经没有了曾经的辉煌和繁华,历史的痕迹却依旧存在。三千多年来,先行区的百姓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路,用勤劳和勇敢铸就了属于自己的文明。这两处散落在先行区境内的商周遗址,也见证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巨变,像极了饱经风霜的“老人”,默默无闻的“守护”着自己的“儿女子孙”......

来源:乐活先行区

水洞沟古人类文化遗址

来自:风向标的博客

http://wz2911.blog.163.com/blog/static/183220036201452273315456/

水洞沟古人类文化遗址位于宁夏灵武市临河镇水洞沟村,南距灵武市30公里,西距银川市19公里,距离河东机场11公里,北与内蒙古鄂前旗相接,占地面积7.8平方公里。 水洞沟地区是三万年前人类繁衍生息的圣地。1923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桑志华在这里发现了史前文化遗址,通过发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动物化石,水洞沟因此而成为我国最早发现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

水洞沟遗址记录了远古人类繁衍生息,同大自然搏斗的历史见证,蕴藏着丰富而珍贵的史前资料。它向人们展示了距今三万年前古人类的生存画卷,是迄今为止我国在黄河地区唯一经过正式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藏兵洞,古代军事设施,类似地堡暗道,可埋伏奇兵出奇不备攻击对方,多建于古代城市城墙或者关隘。在水洞沟通往红山堡幽深莫测的大峡谷中,保存着500多年前的明代藏兵洞。它依托雄伟的长城、险峻的崖壁、神秘的古城堡而更显神奇。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8806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