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琉璃瓦窑址

琉璃瓦窑址分南北两窑址,隔姑溪河相望,遗址面积约5000平方米。南窑位于青山东麓姑溪河南,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西侧有一座现代窑厂,西部有取土现象,南窑址原烧制琉璃制品,遗址上采集的标本有瓦当、筒瓦、屋脊兽等,釉色有红、黄、绿色等,筒瓦上有“万字一号”至“万字十九号”戳记,并有调官、上色、风火人的姓名。北窑位于姑溪,琉璃瓦窑址,琉璃瓦窑址简介,琉璃瓦窑址-马鞍山市当涂县琉璃瓦窑址旅游指南

700多年的古窑址!“成都琉璃厂”有来头…

琉璃瓦窑址

号外!

号外!

成都又一重大考古成果发布↓↓

为保证疫情期间城市建设有序推进,成都川剧艺术中心改扩建项目考古工地、地铁TOD川师段、西御河段等10个重点文物发掘项目也已经复工,3月11日,已经复工的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外宣布近期刚发掘完毕的一项重大考古成果——琉璃厂五代至宋元时期瓷窑遗址。

窑址发掘区全景影像

琉璃厂窑址

位于锦江区柳江街道琉璃村6组、包江桥村1组,该地点东临琉璃路(老成仁公路),西临沙河支流——洗瓦堰河,南临南三环路三段,中心地理坐标北纬3035'51.21",东经10405'31.35",平均海拔约492米。

发现延续700多年的古窑址

琉璃厂窑,又称“琉璃场窑”“华阳窑”,始烧于五代,延续至明代,历时700余年,是成都平原著名的古瓷窑场之一。老成都人耳熟能详的成都东郊琉璃场,就是这儿。

该窑 早在于20世纪30年代已引发学术界关注,原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美国学者David Crockett Graham(葛维汉)在1933年对其开展过短期试掘。1942至1943年,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四川省博物馆等单位联合发掘了成都老西门外的前蜀王建墓(光天元年,918年),冯汉骥先生在正式报告中将墓内出土的青瓷碗、盆、四系罐判定为琉璃厂窑制品,其烧造历史首次被提早到五代时期。

1955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组在成都市郊东南的胜利乡一带清理明墓时,对窑址做了初步的调查和勘测,当时测量窑址占地面积约340亩,大小窑包共计21处。

而正式对该窑址的发掘,始于2018年5月。为配合成都市土地储备中心的用地需要,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自那时起对琉璃厂窑址开展了考古勘探和发掘,直至2020年3月。 发掘面积近3000平方米,清理出土窑炉、作坊建筑、水池、水井、挡墙、墓葬、灰坑等,以及瓷器、陶器、建筑材料、窑具等大量标本。

整个工地分作I、II两个发掘区,其中第II区的地层堆积保存较好,可分为3层:

第1层为现代渣土层,多为建筑垃圾

第2层为清代地层,第3层为南宋晚期至元代地层

第3层以下为五代至两宋时期的窑炉和作坊建筑

窑炉3座

窑炉3座,编号Y1、Y2和Y3,均为斜坡式龙窑,以Y2和Y3的保存情况较好。

二 号窑炉(Y2)——由东南向西北拍摄

Y2的年代约在五代至北宋早期,平面呈狭窄的长条形,方向132度,揭露长度22.3米,坡度18至21度,窑床内宽2.25米,内部残深0.52米,窑顶为拱券结构,残存21段,使用耐火砖和窑具等材料纵联砌筑,大多已坍塌。窑床内外尚留有许多未及取出的瓷器成品,可辨碗、盘、盏、注壶、盘口罐等。窑床垫土厚0.4米,分作两层,上层为青灰色沙土,下层为红色烧土堆积。

Y3的年代约在北宋末至南宋早中期,平面亦呈狭窄的长条形,前窄后略宽,方向119度,揭露长度29.1米,坡度17至25度,窑床内宽1.7至3.2米,窑顶为拱券结构,使用耐火砖和窑具等材料纵联砌筑,坍塌毁坏严重。

作坊建筑11座

作坊建筑11座,编号F1-F11。以F4的保存情况较好,年代约在南宋早中期,平面呈长方形,大体呈南北座向,长14.75米,宽8.1米,房屋四面墙体均已不存,墙基使用窑具和残砖砌筑,柱础使用红砂岩打制的石板,屋内活动面主要为泥土和碎瓷瓦砾混杂的垫层,局部铺设河卵石。

作坊建筑区j

房屋内偏南部有一段宽约0.4米的墙基,将整座建筑分作南、北两部分。北墙外残存2口陶缸(瓮),嵌于地表下。

水井2座

水井2座,编号J1、J2。

南宋至元代水井(J1)

其中 J1为南宋至元代的土圹式砖井,土圹和井台部分略呈方形,井圈为八角形,直径1.4-1.8米,揭露深度4.7米,出于安全考虑而未清理至底。

墓葬2座

墓葬2座,编号M1和M2。M1为小型石板墓,年代为明代; M2为三室并列的砖室火葬墓,年代在北宋末至南宋早期,各室分别仅随葬瓷盏1件,其中的中室出土了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赵文地券,券文直接墨书于垫板上,依稀可辨“火穴”、“华阳县安养乡”等字样,据券文内容以及地券使用窑具的情况推测,墓主人可能为当地窑工。

窑工墓葬(M2)——由东往西拍摄

灰坑的数量较多,大小不一,平面形状不规则,几乎都位于作坊区挡墙之外,为各时期窑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取土坑,后改作废弃瓷器的填埋坑。

出土丰富陶瓷器

宋代可能就有陶瓷商标

在发掘中获取了丰富的遗物标本,包括 瓷器、陶器、建筑材料、窑具四大类。

南宋白釉酱彩玉壶春瓶

北宋酱釉香炉

五代至北宋早期瓷器的器形普遍偏大,胎体较厚重,常见碗、盘、盏、盆、炉、盒、四系罐、盘口罐、注壶、穿带瓶、器盖等, 釉色品种以青釉、酱釉为主,器表有饰绿、酱色彩绘的做法,碗盘类器物的装烧方式流行使用支钉间隔;

器物图文文字符号

器物图文文字符号

北宋晚期至南宋瓷器的器形普遍较小,胎体变得相对轻薄,器形种类减少,常见碗、盘、盏、碟、瓶、注壶、双系罐等,釉色品种以白釉、青釉、酱釉、黑釉居多,器表有用化妆土、酱彩装饰的做法,碗盘类器物的装烧方式流行使用石英沙堆间隔, 其足底流行模印各种几何符号、文字和图案,可能代表了一定的商标、标志和款识意义,反映了当时窑户之间的相互竞争和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

五代青釉绿彩注壶

五代青釉四系罐

元代瓷器的数量和类型都急剧减少,几乎只能见到黑釉碗,制作粗糙,胎体厚重。 陶器的数量较少,主要是低温釉陶的俑、动物模型等,均属于丧葬明器。建筑材料有瓦当、滴水、筒瓦等,窑具可辨垫板、垫圈、支钉、支柱、火照等,匣钵极少见。

南宋兽面纹瓦当

关于琉璃厂窑的文献史料十分匮乏。

北宋《元丰九域志成都府路》“华阳县”条下提及有“均(垍)窑”

南宋《成都文类》卷五引何麒诗记有“垍窑镇税官”,有学者考证“均(垍)窑”即是琉璃厂窑在两宋时期的称谓

此外,1955年在成都外西瘟祖庙附近清理了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蜀藩太监丁祥墓,据墓志铭载:“(丁祥)至正德初,侍于今上,尤重其能,屡命于琉璃厂董督陶冶”,可知该窑至明代仍在生产,并为蜀藩机构所控制。

此次考古发掘成果丰硕,进一步揭示和掌握了成都琉璃厂窑的历史沿革、产品面貌、制作工艺、生产性质等文化内涵,为今后促进和加强对该窑的考古学、美术学、陶瓷工艺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开展相应的文物保护及展示利用工作,提供了可考的科学依据和珍贵的一手资料。

综合 成都文旅、红星新闻等

编辑 罗梦丹

琉璃渠村 | 御窑官制•千年琉璃

传统村落

琉璃渠村

最近力哥也中了《延禧攻略》的毒!

青砖黛瓦,朱墙琉璃下,

考究质朴的灰调古风,

和着脂粉浅香,

让人印象深刻。

《延禧攻略》第20集中,舒贵人借着乾隆寿礼献给太后琉璃佛塔,深得皇帝和太后喜爱。琉璃的颜色多种多样,古人也叫它五色石。古时由于民间很难得到,所以当时人们把琉璃甚至看得比玉器还要珍贵。

“皇家琉璃在京西,鬼斧神工五色泥。”伴着一首《琉璃赋》,这个夏日,力哥带着憧憬与期待,来到京西琉璃渠村,去探寻琉璃古村落的文化印记。

初见你好

“没有琉璃渠,就没有紫禁城的金碧辉煌。”一代又一代的琉璃渠村民以独特的技艺,把故宫三大殿、颐和园、北海九龙壁、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建筑装饰得雄伟庄严,流光溢彩。那么,这个神秘的古村落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古村简语

九龙山下,永定河畔,坐落着素有“琉璃之乡”美誉的门头沟区龙泉镇琉璃渠村。琉璃渠村依山傍水,环境清幽,村域面积3.6平方公里,村南有丰沙铁路通过。这个历经辽、金、元、明、清五朝的千年古村,是离北京城最近的一个传统村落,也是全国唯一一处“中国皇家琉璃之乡”,后又相继入选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

匠心琉璃

琉璃,王者用也。据梁思成先生考证,最早始于北魏,《魏书西域志》提到五色琉璃,“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为。” 琉璃渠是当之无愧的皇家琉璃之乡,七百年来,窑火不断,以烧造“官式琉璃”而闻名天下。琉璃不仅仅是一种建筑材料,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来到村口,首先就看到了气势恢宏的琉璃牌楼。这座四柱五楼的牌楼由村民自主设计,极具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牌楼顶端为黄色琉璃瓦,油漆彩绘为明清特色的花饰图案。牌楼所有琉璃构件较多,两根主柱顶端为琉璃云罐,上坐望天吼,又称盼君归;柱腿为大青石材质,莲花座花饰的抱柱石脚。

往前便是琉璃雕塑园,目之所及的是富丽堂皇的琉璃瓦顶,精美的琉璃构件随意散落在各处,令人目不暇接。

园内陈列各种大型的琉璃饰件,有九龙壁、天安门正吻、南京阅江楼正吻、吉星高照壁。

这座天安门大鸱吻是琉璃渠窑为天安门大修工程所烧造的大脊两端鸱吻的备用件,人们到天安门游览只能仰望赞叹,而到了这里你却可伸手摸到“天安门”楼顶的最高处,怎能不引人驻足呢?

阅江楼正吻:上图为建南京阅江楼所用正吻。阅江楼建于南京北大门狮子山顶,距长江600米,是一座总高40米,七层以歇山顶为主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建筑,为扬子江畔的一颗灿烂明珠。

九龙壁:九龙的形体有正龙、升龙、降龙,翻腾自如,九龙腾飞,神态各异。中国三大九龙壁指的是北京故宫九龙壁、北京北海九龙壁和大同九龙壁。

这座“吉星高照”是第二届琉璃文化节纪念雕塑,体现了琉璃烧造的最高艺术,为中国琉璃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精巧的果皮箱

雅致的座椅

那日花开得正好,园子里到处纷飞出清新的馥郁,婉转出夏日的明净与灿烂。

出了雕塑园,再往前走便可见一道由各色琉璃拼成的文化长廊,上面瑞兽花木争奇斗艳,栩栩如生。

百米琉璃文化长廊:该墙全长107米,高3.7米,由基座、壁芯、额枋、檐口、坡瓦、龙脊、正吻七部分组成,使用琉璃7000余件套,采用七彩颜色合成。

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代表的秦汉文化。

以宋元以后的龙文化及近现代的博古、松梅动物等组建而成的艺术长卷

此时,置身于村,伸手去触摸琉璃瓦的瞬间,夹杂着雨后空气中的一丝微凉,我似乎隐约感受到匠心入魂的态度。而匠心,在经历了坚持和磨砺后,定会有绽放的刹那荣华。

非遗工艺

琉璃渠村是北京地区烧造时间最长的御窑厂,是宫式琉璃的创烧地。2009年6月7日,琉璃渠“琉璃烧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诗人有云:月斧修成玉色泥,说的就是制作琉璃最好的原材料——坩子土。千百年来,琉璃渠古村窑火不熄,几十道复杂的工序,才成为一块溢彩流光的琉璃。

琉璃制作分为“上三作”和“下三作”。 “上三作”是烧制琉璃的主要工艺,分别是:稳作(负责设计、制模)、窑作(烧窑看火候)、釉作(负责配制釉料)。“下三作”主要是粉料、沤料、装窑、出窑、供应燃料等。

走过 “文化墙”,“北京市琉璃制品厂”映入眼帘,它曾经是北京唯一的一座国营琉璃厂,新中国成立后大型古建筑的维修,仿古建筑的琉璃材料,都是出自这座工厂。

如今的琉璃渠村,虽然曾经风光无限的国营琉璃工厂已经成为往昔记忆,但是琉璃制作却并没有停止。村里现在还有两家民办的琉璃窑场,仍然在延续着古老的工艺,为北京很多古建的修复提供琉璃制品。

民居印记

村里有北京唯一一座黄琉璃顶清代过街楼,还有关帝庙、万缘同善茶棚、琉璃厂等民居古建筑,古香古色,古风古韵。

三官过街楼: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建起,楼为东西向,砖石砌筑,券洞深10米,宽3米,高3.5米,琉璃匾额东西各为"带河"、"砺山"。城台上有殿堂三间,供奉文昌等三官。檐下悬琉璃匾额,西为“三官阁”,东为“文星高照”,是北京地区古老琉璃烧造业的实物见证。

关帝庙和过街楼遥遥相对,建于明代,坐西朝东,是一座完整的四合院,大殿两侧耳房各一间,两厢配殿各三间。

古街老院:琉璃渠大街全长1.3公里,呈弧形。街道两侧古槐成荫,郁郁葱葱,让村子平添几分恬静和怡然。

青砖青石板,瓦青瓦拢,一处处二进、三进、四进的四合院随处可见。

宝顺宅院:该院为清代建筑,三进院落,由李世吉家族建造,是典型京西富足人家民族建筑。

万缘同善茶棚:茶棚内供奉有观音坐像,坐北朝南。茶棚是到妙峰山进香的四条山道、八十多座茶棚中规模最大,建筑最精美的一座,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门外两侧墙壁上,镶有四块一米见方的菱形琉璃饰件,分别写有“万、古、长、春”四个大字。

古宅、古迹、古道,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历史隧道

未来希冀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这说的是佛家追求的一种单纯宁静、澈照四方的心境,同时也展示了琉璃这种材质所独有的魅力。如今,琉璃文化的尘埃正慢慢抹去,重新焕发出亮丽的光彩。

从2017年9月起,门头沟区推出了“琉璃重生计划”,以该区国家级非遗“琉璃烧造技艺”为基础,开发一系列琉璃文创产品。

第十一届永定河文化节特别推出12集系列片《京西古村落》,其中第9集介绍了琉璃渠村,由文化与地理两条脉络全面展现京西古村落的独特风貌,从而多视角呈现缤纷的琉璃文化。

未来,琉璃渠村所要做的不只是琉璃烧制技艺的传承,更是一个文化体系的再建。借助琉璃文化符号进入千家万户,将是琉璃下一个七百年的征途,承载着琉璃浴火重生的希望!

导航地点: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镇琉璃渠村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票价:免费

自驾路线:阜石路过西五环晋元桥,到双峪环岛右转向北行驶2公里到三家店水库,再向北行驶1公里即到。

公交线路:地铁一号线在苹果园站下车,换乘929路琉璃渠站下车即到;公交981临快、929及929(支)也可到达。

内容来源:乡慧

一键关注“北京美丽乡村”

投稿邮箱:bjmlxctougao@sina.com

琉璃好看,窑难烧 ——探访介休现存唯一传统琉璃厂

老窑

新窑

来源:和刘勇穿越人文山西微信平台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8797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