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九龙县治遗址

九龙县治遗址位于感城镇入学村西侧的海滨。这里原有一座九龙山,传说山下藏有九条龙,故县城建在九龙山而得名。据《琼州府志》记载“九龙县自汉元封元年(前110)建府于九龙山”。隋炀帝大业三年(607)立感恩县,但县治仍在九龙县旧址。明正统年间(1436-1449)将县址迁往中和乡(今感城)。九龙县城遗址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今尚存有城池的断墙残壁,破砖碎瓦,县城旁边的九龙烽火台,始建于明代,尚存有一米余高的台基。遗址证明了东方是琼州较早开发地之一。

九龙县治遗址

甘谷毛家坪遗址:“华夏第一县”冀县治所揭秘

甘谷毛家坪遗址位于甘谷县城磐安镇毛家坪村渭河南岸的二阶台地上,面积约60万平方米。在2013年发掘的153座墓葬中,出土了1000余件文物,为研究早期秦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发掘显示,毛家坪遗址极有可能是古冀县的县治。

2014年8月,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一行调研甘谷县毛家坪遗址发掘保护工作

草木之下到底有什么?

在渭水河畔,历史深厚的积淀,从未令人失望过。五月上旬,记者一行再一次来到渭水边,为的就是这里的一处待解之谜——毛家坪遗址。

毛家坪遗址位于甘肃省甘谷县磐安镇毛家坪村,地处渭河上游南岸二阶台地,渭河支流毛河东侧。

渭河流域自古就是秦人的发祥地,甘谷县位于渭河上游,是研究秦文化,追溯秦历史始终绕不开的地方。而毛家坪遗址文化遗存的时间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战国早期。大量极具代表性的嬴秦墓葬、居址,被考古界视为当时所知的最重要的早期秦文化遗存之一。

说到毛家坪遗址,近年来最为轰动的一次便是在2014年,毛家坪遗址被评为了2014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它最为重大的历史价值就是将秦文化的编年推进到了西周时期。

由曾经参与过考古发掘的甘谷县文广局的燕小鹏作为向导,我们从磐安镇的电厂旁的小路上山。

弯弯曲曲的山路,隐藏在草木间。去往毛家坪遗址的山路,如无熟悉的当地人指引,万难寻觅。

毛家坪遗址为世人所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早在1947年,著名学者裴文中先生在渭河流域调查时首先发现了毛家坪遗址。1982年、1983年,甘肃省文物考古队和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先后进行了两次发掘。2012年至2014年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文物考古研究院组成的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进驻甘谷毛家坪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山路不远,不一会就到了毛家坪遗址所在的二阶台地。站在山顶放眼望去。整座村子尽收眼底,村北是滔滔东去的渭河,村南是古今有名的朱圉山。在山与河的中间,有一条路,这条路的两端连接着天水市和甘谷县,是往来两地的国道。而这条国道,与历史上的秦直道是基本吻合的。

面朝北站在二阶台地之上,燕小鹏指着眼前的开阔之地说,目光所及,都是毛家坪遗址,东西宽约600米,南北长约1000米,面积大约有60万平方米。

遗址分为沟东与沟西两处,沟东靠东侧,主要是墓葬区,背靠七层台地。沟西在西侧,分为两级台地,是秦人的生活区。分割东西两侧的沟,应该是日积月累雨水山洪冲刷而形成的。

现如今当时考古发掘的土方都回填了,又是一片田野风光,根本无法揣测当时专家挖掘时的繁忙景象。但只要你细心,还是会发现一些痕迹:盗洞和考古发掘探测时留下的圆孔。

看着幽深的孔洞,我们迫切地想知道草木之下,秦人究竟留下了些什么。燕小鹏说,别失望,毛家坪遗址的墓葬总数近千座,而当年带给考古专家最大的惊喜——K1002车马坑,没有回填,而是在原址原坑上保护了起来,可以让慕名而来的参访者稍解遗憾。

从K1002车马坑看先秦的有车族

临近正午,暑气上升。

二阶台地之上有一片面积较大的空地,立着一座房舍。开锁进屋,K1002车马坑就出现在了眼前。

向下望,深及数米的长方形土坑内,可以清晰地看见一车二马的遗址。车头拴马头朝东,车子与马的骨架清晰可见,甚至是马的肋骨都根根分明。车衡上放置一柄长约3米的长矛,由此推测可能是一辆战车。战车的车厢、车轮、车辕、车轭等构件都保存得比较完整。两匹战马位于车辕两侧系驾的位置,采取跪伏姿势,为杀死殉葬后所处置。

我国的车,古书上说是夏代奚仲发明的,但现在能够确证的车的形象,来自商代。在河南、陕西、北京等地的商周时期的墓葬里,发现了大量的车子遗迹,考古工作者将它们复原出来。从这些复原的车子的样子来看,商代和西周时期的车子属于同一类型,都是双轮,方形或者长方形的车厢,古时叫做“舆”,独辕。辕的后端压在车厢下面的车轴上,辕尾稍露在车厢后,前出车厢的部分,稍微向上抬起。车辕的前端缚有一根横木叫做“衡”,衡的两端各缚有人字形轭,用以驾马,多数是两匹马,也有规格高一些的是四匹马。舆的后面都留有缺口或开门,方便上下车。当时的甲骨文、青铜器上的铭文,车字的形象与复原后的车非常相似。

先秦时代的车,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小车”、“大车”两大类,驾马、车厢小的叫“小车”,也叫轻车或者戎车。驾牛、车厢大的叫“大车”。小车除了贵族出行以外,多用于战事。

商周时期的贵族在殉葬时,有时会把车马连同驾车的奴隶一起陪葬。而从西周到战国早期,秦墓葬形制一直是长方形竖穴土圹墓。头西脚东屈肢葬式,为典型的秦人葬式。在毛家坪遗址中,这种跪伏的屈肢葬占了绝大多数。

再看眼前的K1002车马遗址,车厢很小,后开有门,若是站立可容两人,若是跪坐,则勉强一人于内。这与复原出来的商周时期的车马形貌高度相似。也就是这一座车马坑的发现,给确定毛家坪遗址的年代提供了重要的例据,也进一步印证了这里作为秦文化的发源地,秦人从这里走出。

“华夏第一县”确证无虚

毛家坪遗址的面积之广,这在甘谷的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继续深入毛家坪村,走在乡间的农田边,偶然还会有一些灰陶的绳纹残片散落其间。

燕小鹏说,这种绳纹的陶片,代表着当时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们已经掌握了农耕,这些大多都是生活器具的残片。在毛家坪出土的陶器中,以鬲、盆、豆、罐为主。其中,瓶口大如圆盘的广口瓶和高裆三足鬲是西周时期陶器的典型代表。

有了生活器具,便说明曾是秦人聚居之地。甘谷县秦时为冀县,春秋早期(公元前688年)秦武公所设。毛家坪遗址以周代秦文化遗存为主,年代从西周延续到战国。从年代、遗址的规模来看,毛家坪遗址极可能是秦武公所设冀县的县治(县城)之所在。

毛家坪遗址发掘为2700年前设县的“华夏第一县”——冀县的确认提供了重要物证。直到现今的甘谷县城里,一些街道和地名依旧沿用着。

在毛家坪遗址中还曾出土过一件刻有“秦公作子车用”铭文的青铜器,印证了《诗经》《左传》《史记》等文献中关于秦穆公卒,三良从死,子车为穆公近臣,子车氏为春秋时秦国重要宗族的记载,因而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测毛家坪沟西墓地可能为子车家族墓地。

那么秦人最初是由哪里来的呢?这片水草丰美的渭水河畔,可是他们土生土长的故乡?

关于这一点,历史上有两种说法,秦人东来说和西来说。

记载西周初年至战国初期历史的史书《系年》中有这样一句:“飞廉东逃商盍,成公伐商盍,杀飞廉,西迁商盍之民之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文中的“邾”地,便是现今甘谷的朱圉山附近。也就是说,如果秦人真是从东方西迁到朱圉山,那么,毛家坪定是他们西迁的必经之地或者最终落脚之地。

同样,在毛家坪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东周时期西戎文化的遗存,这些遗存在居址和墓葬中往往与秦文化共存;说明除了秦人之外,当时的冀县还生活着不少戎人。这些戎人被认为是《史记》所记载的“冀戎”。

更多的历史之谜,将在毛家坪遗址的后续发掘与研读中一一找到答案。

文/图 兰州晨报记者

周言文 刘小雷

九寨沟县:考察下马崖栈道遗址

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九寨沟县境内,不仅有美丽的九寨沟景区,也有大量古代的栈道遗址。其中,最著名的栈道便是下马崖栈道,位于双河乡南1公里处的白水河西岸——

申威隆:90后“陕西文博一哥”

2019年11月19日中午,我和家人前往九寨沟景区时,在公路旁边偶然遇到这处下马崖栈道遗址,陡峭的崖壁上可以看到大量的栈道孔洞和一段复原的木质结构栈道。1989年1月27日,这里被公布为阿坝州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的栈道始凿于三国时期,在明代之前进行过多次重修,分布在高于河面约3米之处,南北长约200米、上下间距5至7米的范围内。清代以后,栈道逐渐被毁,只剩下密集的孔洞。

经过统计,这里共有110多个孔洞,左右间距大约为2.6米,分为方形和圆形两种。其中,方形孔洞为明代之前所凿,边宽约22厘米,深度约8厘米;圆形孔洞为明代所凿,直径约23厘米,深度为8.5厘米。

仔细观察这些栈道的孔洞,明显分布着前后五次开凿的痕迹。西汉初年,中央政府就在这里设立甸氐道,大规模开凿栈道,保证着道路畅通;三国末期,魏将邓艾伐蜀,曾经路过此地。穿越荒无人烟的小道,凿山开路,最终灭蜀。

下马崖栈道是通往四川的道路之一,属于阴平道和西山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连接中原和巴蜀的又一条通道。它与汉中入蜀的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以及关中通往汉中的褒斜道、子午道、故道、傥骆道等,共同组成“蜀道”四通八达的路网。

沿着下马崖栈道,走到北端的尽头,竟然有一个意外的收获。据说,这里的崖壁上有一幅“巫师御龙”图岩画,高约84米,宽约1.2米,巫师高0.41米。2015年7月9日,中国著名佛教考古学家温成玉在九寨沟县进行文化考察时发现。可惜,我站在崖壁下方,仔细观察了很久,也没有看清楚它……

从“小南山遗址”,到“小南山文化”!这里保留着黑龙江九千年前的文化遗存!

全文共838字,阅读大约需要 2分 。

一片叶子从嫩绿到焦黄,用颜色讲述了自己生命的轮转。一棵树,用积淀的年轮,叙说时光的轮回。我们常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有谁能见证一万年的长度呢?在小山里、在大江边,总有人能发现一万年前的历史印记。那里古朴、神秘,有待我们去探索。

在祖国边陲,乌苏里江边,饶河小南山遗址,李有骞博士、杨永才所长,两位的考古工作从不同观点的论证开始。

时任饶河县文物管理所 所长 杨永才

现在咱们发掘这个面积1050平方米,现在咱们看到的是清理后的基岩面,下面这个坑就是古代人在基岩以下,凿出来的一个墓葬坑。

冬春季节,小南山披着银白色的外衣;暑伏前后,山上又换上了新绿。冰雪消融、草树生长,乌苏里江水北上奔涌,时光流转间,古老文明的神秘与质朴,也展现到了我们面前。

饶河县文物保护中心 负责人 杨永才

比如说这十个墓葬,修完了最后一个墓以后,觉得这个墓地被水侵害,完了才封的石。还有一种可能,又间隔了一段时间才封的石,那有可能,有可能给他太爷爷修旧坟的事呗。

怀着对古老文明的崇敬,我们再次走进这片山林。饶河小南山面朝乌苏里江,海拔106米,地平面高度只有60米,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

随着山上墓葬集群被逐一发现,这个本来不怎么起眼的小山,一下有了大名气。它以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突出重围,冲进了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也是时隔近20年,我省境内考古项目再次荣登榜单。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所长 赵永军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评选是我们考古学界的最高荣誉,每年都有近千项的项目参加十大发现(评选),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是我们黑龙江考古,特别是史前考古的一个重大突破。

遗址墓葬遗存物品涵盖了新、旧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三个时期的文化特征,跨度达一万五千年。省考古研究所在五年前就聚焦到了小南山,遗址的系统发掘,曾入围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候选名单。但与全国每年上千件考古候选项目相比,小南山一直有待新的考古突破。直到去年,墓葬内大量精美玉玦的出土,才给小南山入围十大考古新发现,增添了十足的底气。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李有骞

(之前)中国最早的玉器考古证据是在赤峰附近的兴隆洼文化(遗址),距今8000年左右。那么小南山的发现,相当于把这个年代又往前提前了1000年,而且最重要的是它又往北扩展了很远,差不多1000公里、2000公里的样子,这是我们之前没想到的。

玉文化,是我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显著特点。玉璧、玉玦、玉环,遗址上大量制作精美玉器的出土,直接证明了9000年前乌苏里江流域的先民们,当时除了必需的衣食吃穿外,对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追求。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李有骞

这玉璧也很有特点,这也是在小南山出得最多,也是小南山最有特点的的一类器物,弧形的痕迹就是用绳子和沙子把它切割下来,留下来的特征。

李有骞是外来的专家,杨永才则是土生土长的饶河人,作为文物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两年前杨永才曾经和我们说,他一直有个心愿。

时任饶河县文物管理所 所长 杨永才

专家也提出了适当的时机,提出小南山文化这个概念。

两年过去了,老杨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李有骞

小南山遗址的玉器是东亚地区目前系列用玉最早的一个证据,通过一些专家的论证,我们正式地把它命名为小南山文化,我们现在揭示的是它的墓葬。那么以后,还会揭示它的房址,揭示它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小南山遗址,到小南山文化,别看只有一词之差,这其中包含的是几代考古人千百个日夜的不断揭秘与探索。如今,它有了新目标,向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迈进。

饶河县文物保护中心 负责人 杨永才

饶河县内还有很多重要的遗址,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所居住的地方,越来越有名气嘛,这样也会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个地方,也有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吧。

饶河小南山的故事只是个开头,还有很多细节我们还没有讲完。比如考古队员是如何发现这里的,根据什么就能判断地下埋藏的玉器是九千年,而不是七千年、八千年。墓葬中还有哪些新发现,还有哪些机构团体聚焦小南山,接下来我们还会为您继续讲述。

版权归新闻夜航所有,如需引用请联系我们

图片来源:黑龙江广播电视台

记 者:庄 熙、高 原

编 辑:付雨桐

主 编:黄夏博

审 核: 刘 兵

监 制:陈 鹏、王 成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8795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